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篇

讀後感2.42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篇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

我從小就愛聽歷史故事,最愛讀《三國》《水滸》……它們陪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如今,在眾多的史書中,我最喜愛的就是《明朝那些事兒》。

它就像一個良師益友,當我因月考成功而高興時,它用朱元璋的驕傲敗兵為我敲響了警鐘;當我因一些小事煩惱時,它用蕃陽湖之戰激勵我;當我屢屢失敗,信心驟減時,它用朱棣的靖難之戰鼓舞我。我喜歡這本書,不單單喜歡其中那曲折的故事,它的`文采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作者把深奧的歷史變成了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札記,並以現代的觀點寫出很有意思而又恰當的例子,貼近生活,讓人產生遐想,使讀者迫切地想一遍一遍地品讀。

從朱元璋打定遠到擊敗陳友諒,從朱棣出生到靖難之役,作者當年明月以輕鬆幽默的筆法,把呆板的歷史刻畫得栩栩如生,將歷史還原得清晰深刻,讓我們一目瞭然。我不禁感歎:歷史原來可以如此精彩!

讀史可明理,這句話真是千錘百煉的真理。唐太宗李世民曾説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反映的是昨天,而能成為今天和明天的借鑑。所以我們需要用歷史激勵、警醒並昇華自己,為美好的明天做準備,這樣才能成為真正成功的人!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2

談我中華五千年,明朝,肯定是在歷史的銀河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今天,我要談一點讀《明朝那些事兒》的感想。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是當年明月(本名石悦)。他寫成這部書至少用了三年時間。這部書寫了什麼?主要是明朝那些風雲人物的所想所説所做,沒有貫穿整本書的主人公。他在説歷史的時候,帶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幽默、風趣、哲理性思考以及......悲傷,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一種詼諧——雖然我感覺有時候他是裝出來的,這是表面的;卻把悲傷這種東西,深深地放在自己的心裏。

看完幾部《明朝那些事兒》,不僅讓人心潮起伏。我們既可以從大處思索國家的命運問題,也可以從小處讚歎一些歷史人物的可貴品質:隱忍、勇敢、善良......還可以譴責一些亂臣賊子的殘暴、恐懼、暴怒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勇敢”在歷史事件中的表現和作用。

勇敢,往小了説,就是在關鍵時刻能説出自己的想法;往大了説呢,就是具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

好了,這次我們要談的主人公是于謙。還是像我説的那樣,這本書並沒有統領全書的主人公,于謙只是這次事件的主人公,雖然只有這一件事,但從這件事裏,我們可以得出來很多東西。

先讓我們回顧歷史:在整個大明王朝的歷史中,土木堡之戰也算比較有名的一次戰役了,那場戰役,導致大明王朝直接耗光了所有的一線士兵,讓整個大明王朝如同一個孩子般暴露在敵人的獠牙之下,只要輕輕一碰,大明王朝就將崩潰。危難之際,多數人建議南遷,放棄首都涿郡(今北京),從當時的整個局面上來看,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後來證明,當時要是實施了這個方法,恐怕歷史就要改變了,大明王朝也就就此結束了。危難之際,一個人的怒吼,將偏離軌道的大明王朝拉回了正軌。“建議南遷之人,該殺!“于謙喊出了這個勇敢的聲音,拯救大明王朝這個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肩上。這是一條不歸路,輸了,整個王朝就完了,他也就有可能遺臭萬年。但是,儘管如此,他身為一介文官,他還是站了出來。

“于謙,你有多少把握?”“沒有多少。”“你能取勝嗎?”“不知道。”“那你為什麼還是站了出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這一段並不是什麼歷史著名對話,奧不對,準確的説,根本就不存在這段對話。但是,我相信,這段對話,肯定是于謙內心的表白。這就是勇敢。

我們雖然無法像于謙那樣偉大,但是,我們一定要欣賞于謙身上散發出來的那耀眼的光芒。

在日常生活中,困難無處不在,當我們遇到困難,我們絕不能逃避,我們要學會面對。“戰鬥一定會到來,如果只是一味的逃避,永遠都不會到達我們期盼的明天!”我見過很多人,當困難來臨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後退;但是也有些人,他們會前進。當內心的懦弱襲來時,他們會揮起意志的鐵錘將其擊碎,大步向前,最終會戰勝困難。這就是勇敢!

勇敢,不是口頭上説説説就完事的,真正的勇敢是行動起來!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3

20xx屆6班李嘉碩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被漢族統治的時代,明朝一直是史學家們評論的焦點,這個讓人"喜憂參半"的王朝也頗為神祕。暑假中我讀的這本《明朝那些事兒》使我進一步瞭解了明朝,以及其滅亡的真相。

不得不得不説,這一系列的七本書我都是笑着看完的,作者用風趣無比的語句展現了當年那段神祕的歷史,彷彿是想告訴我們:歷史要笑讀才能記住。而讀到第七本末尾,明朝經歷了所有封建王朝必須經歷的滅亡時,我卻笑不出來了。因為我深刻的明白了一個道理:滅亡是必然的,但如果不學習,故步自封,滅亡的會更快。

不得元朝末期,火藥技術得到了最大規模的發揮,使元朝的武器裝備達到鼎盛。火藥在明朝中期雖有所發展,但後期便將其荒廢,而清朝則從俄帝國學來戰術、戰法自然就"入關滅明"了。

不得"學習是一件必須努力做的事"——巴頓。這對於已經被"疾風驟雨"般的課外班壓榨得"心力交瘁"的同學們似乎有些太不公平了……

不得其實"學習"不應只是學習知識、能力,更重要的應該是學習別人的美好的品格和精神。這個暑假我去了日本。這個國家在一次世界大戰前還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人們每天只知道吃飯、睡覺、打仗這幾件事,可"明治維新"時,人們積極學習西方思想、道德、制度,引進各種技術,使得國家不斷髮展,併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不得可能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但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追求更進步的思想,不研究更先進的"國防",歸根到底不學習,就是等待學習的人來反超你,來攻擊你,來親手覆滅你。一個原本強盛的王朝就因為自身的不奮進而加速覆滅。一個不可一世的人物不奮進就會加速落後。不能因為自己偶爾的成功而不學習,更不能因為自己一時的強大就放棄學習。

不得明朝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傳奇,無數的精彩從那裏走出,無數的文學佳作在那裏誕生,可歷史沒有"如果","永遠"兩詞,明朝已經淪為歷史,希望在未來類似的失敗不再發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4

一、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説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二、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三、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1.比如,在這本書裏,很少有真正意義的好人,但絕對有真正意義的壞人。每一個在普通人眼裏散發謠言正義光芒的良臣將相也許都有這樣或那樣瑕疵。作者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2.又比如,在這本書裏,不止有這流芳百世,家喻户曉的.大人物,還有那些被人遺忘的人物,他們在這267年裏太舉足輕重,渺小得讓人忽略。如果沒有太監張敏的捨生取義。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許無法登上歷史的舞台;如果沒有那位連名都沒有的看守,楊漣用鮮血和氣節寫下的絕筆也許只能化為灰燼;如果沒有錢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貞情,明英宗,朱祁鎮也許已被深在大漠的孤軍無援的吞沒,不要以為渺小的沒有力量,不要以為卑微的,就沒有尊嚴。

四、在書裏,自始至終都藴含這一股力量。

1.這股力量支持這鄭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錢毫不畏懼,這股力量支持這于謙打響了北京保衞戰,獨子面對兇險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瀾,拯救大明於危難之間。

五、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1.很多東西不知如何表達,我想説此生不讀這本書,很遺憾!這只是我的片面之詞,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

這是我們全家第一次共讀的一本書。暑假的每一天,早晨、午後、睡前,我們全家都在看《明朝那些事兒》。媽媽看,爸爸看,我也在看,看到精彩的、有趣的、不懂的地方,我們都愛交流、分享。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明朝三百年間的一些事情,它不像其他歷史書那樣深奧嚴肅,讀起來既枯燥又難懂,可是這本書語言幽默風趣,敍述通俗易懂,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經常用很流行的網絡語言,套用現在很流行的句子,大家都熟悉的歌詞闡明自己的觀點看法,讀起來既新鮮又有趣,原來歷史書也可以這樣好看,,我們全家一致公認。

這套書一共五本,它開始是在網絡上發佈的小説,書中介紹了明朝的'歷代帝王,以及王公貴族、名臣奸相,它講述了明朝的開創、輝煌、磨難、中興、衰敗的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讓我敬佩,他從一個窮的只能出家的和尚成為威風凜凜的皇帝,如果沒有無窮的智慧和堅定的信念,他如何戰勝強有力的敵手。燕王朱棣編寫《永樂大典》,鄭和七下西洋,明朝驅逐韃靼,使明朝走向鼎盛。還有明朝抗倭名匠戚繼光,傾軋朝野的奸臣嚴嵩,為中興朝廷的張居正等等。

其中,我最佩服人物的要數于謙了。于謙的名字我們早就知道,他是詩人,他的《石灰吟》耳熟能詳:“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于謙還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正如《石灰吟》中他表露的志向一樣,他忠心耿耿,一心為國,他指揮的“北京保衞戰”,在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後被劫為人質,韃靼圍攻北京的危難之時,朝廷裏亂成一鍋粥,王朝的命運岌岌可危,就在此時,于謙挺身而出,在北京城裏守軍不多的情況下,指揮有方,用傑出的謀略和無窮的智慧,打響了北京保衞戰,粉碎了韃靼陰險的詭計,挽救了明朝的命運,如果沒有他,明朝的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可是令人傷心和氣氛的是,重新復辟後的朱祁鎮聽信小人讒言,在北京崇文門外,這座他曾拼死保衞的城池前斬決,史載:天下冤之。在隨後的抄家中,人們驚異地發現,這個朝廷一品大員家一貧如洗,沒有一樣值錢的東西,連抄家的官員都羞愧自己的行為,我不禁難過得流下眼淚。

《明朝那些事兒》不但讓我瞭解了歷史,而且使我愛上了歷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6

在明朝洪武年間,一個普通的清晨,深山老林裏的一座寺廟裏,一個小和尚剛睡醒,伸着懶腰,那不是朱元璋嗎?藍玉的驕兵悍將們又往北方奮勇殺敵。朱棣騎着馬,威風凜凜,後面的籠里拉着朱允炆,那副無用至極的模樣閃現在眼前。而朱厚照還在水邊釣魚,偉大的哲學家王守仁早已在龍場悟道。北京城內,夏言、高拱和徐階正在爭奪內閣首輔的位置,孤膽英雄楊繼盛在監獄裏刮骨療傷。軟弱無能的`朱由校還在任由魏忠賢擺佈。崇禎垂頭喪氣、哭天喊地地上吊自殺。

讀完這本書,令我印象最深的無疑是朱元璋這位皇帝了。他從小家境貧窮,後來父母雙亡,不得已出家當了和尚,卻被人告發,走上了南征北戰的起義之路。經過了龍灣的激戰,鄱陽湖上的刀光劍影,浩瀚的沙漠追擊,朱元璋有驚無險地登上了皇位,創建了大明王朝。他在位期間,恢復農業,愛民如子,掃蕩北元,開創了一個太平盛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君、好皇帝、好父親,對中國的歷代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是,他在位後期亂殺功臣,把許多治世能臣都埋沒了,又廢除了丞相制度,為後來的宦官執政埋下了禍根,將大明王朝推向了滅亡之路。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創建了大明王朝,同時也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7

這本書讓我陶醉。《明朝那些事兒》給了我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本書是一本歷史書,它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到明末276年的歷史。它幽默風趣,十分令人陶醉。

讀到“在朱棣的統一指揮下,明軍左右兩翼分別向瓦剌騎兵發動側擊,朱棣更是神勇無比,又一次親率大軍衝入敵陣,揮舞馬刀砍殺瓦剌騎兵,與敵軍展開激戰。”時,我十分佩服朱棣,身為一國之主,他非但沒有在後方休息,而是在前衝殺,揮舞馬刀殺敵:他十分神機妙算,將部隊統領得十分有序,沒有自亂陣腳,慌慌張張,而是兵分三路,三而夾擊,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朱棣真是一個勇猛如虎,神機妙算的皇帝。

又翻看了幾頁,又讀到了這一段“一個瓦剌士兵發現盤膝而坐的朱祈鎮,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貴重衣物,出乎這位士兵意料的是,這個盤坐着的人根本不理他,看都不看他一眼”我深深地被朱祈鎮這位皇帝給鎮住了。他是一位皇帝,被俘後,他臨危不懼,哪怕用刀來逼她,他都不理不睬,無視那個人,被俘虜後,他卻仍然風度翩翩,風流瀟灑,展示出大明皇帝的'尊嚴。我十分佩服朱祈鎮這位皇帝的臨危不懼,勇敢萬分。

這本書讓我瞭解了遠古時期的戰爭,奸詐,狡猾,智慧,勇氣。這讓我懂得了一個個歷史事件,讓我更加成長,更加聰明。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8

自古以來,建立一個王朝很難,毀滅一個卻相對容易得多,所謂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不是沒有來由的。

唐時的黃巢在考試落榜後,站在長安城門前,惆悵至於,豪氣叢生,作詩一首,大大的有名——《詠菊》: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一個人要顯示自己的力量,從來不是靠暴力,挑戰這一準則的任必然會被歷史從強者的行列中淘汰,歷來如此。

迷信是封建時代人們的通病,想要佔有天下,必須要佔據王氣之地,南京就是這麼一個地方,紫金山縱橫南北,恰似巨龍潛伏,而石頭山則臨江陡峭,如虎盤踞,這就是南京龍蟠虎踞的來歷。

從跟隨當年那個給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義的小兵,到跟隨道衍的小和尚,從見識于謙力挽狂瀾的小吏,到獨在異鄉為身是客的朱祁鎮的侍從,從陪同王守仁前往龍鎮驛站的家僕,到連中三元張居正的書童,從湯顯祖的粉絲,到帶走袁崇煥人頭的刀斧手,最後看着崇禎上吊的小百姓......

整個過程三百多年,説長不説短不短。對於時間,我們無法給與最公正的評論。很久以前我收藏過一句話:世人都以為時間就象一條平靜流逝的大河,永遠只向着天的方向奔流不息。但我可以告訴你,我見過時間的真面目,其實他們都錯了,時間就像是在狂風暴雨中的大海,或許,你想知道我會是誰?來吧,跟我來吧,我會告訴你一個故事,一個你從未聽説過的.故事……。

這或許是時間最真實的面目。而正是這三百多年的波浪壯闊與夾雜其中的平淡不驚,給我們一段鮮活的歷史,給我們無數站在歷史舞台上的人格形象,而這段歷史中,我只留下了2個人。

這兩個人,一個是于謙,一個是崇禎。 一個是力挽狂瀾,兩袖清風的臣子,一個是最為勤勞卻最為悲劇的帝王。然而歷史終將把他們帶到同一個地方,那個是個偉大的地方,那個地方,只配站立偉大的人。

翻到書的最後一頁,看到那首詩,讀到那首詩的最後一句: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結束了嗎? 結束了。 真的結束了嗎?沒有,因為我將用我自己的方式,度過我自己的人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9

終於把《明朝那些事兒》全部讀完了,記的剛讀時是在暑假,半年啦,終於讀完了,記得這本書是叔叔推薦我讀的,剛看時覺得一般可是時間一長就覺得離不開了,每天晚上都會讀一點。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挺大的,自從讀了這本書我會觀察人們的細節,從而判斷一個人,也會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書背面的那些人的評語我覺得柳傳志説得挺對的,不知那是真是假,但我至少是這麼認為的。自從《明朝那些事兒》出版後,無數説史的書幾乎都會叫《XX那些事兒》,雖説這不是某些作者的意願。正如“鄭和之後,再無鄭和”一般,我認為不會再有超過《明朝那些事兒》的那些事兒了。

在看書的.時候,我經常在想,假如我在那種時代,那種遭遇,我會怎麼辦?面對嚴刑拷打,我會怎麼辦?“堅持信仰,不做叛徒”誰都會説,可那是站着説話不腰疼。我會在權勢榮華和理想信仰間選擇什麼?即便不選權勢榮華,那會不會選苟活於世?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沒有答案的。有可能,在那個時候,我會連一個混混都不如;也許,在那個時候,我連個舉人都考不中;也許,在那個時候,我會像嚴嵩那樣為了利益拋棄自己;也許,在那個時候,我會像三黨遺員一樣,出賣自己的靈魂,投向魏忠賢給的金窩……我不敢想……每當想到這兒,我不得不去讚歎于謙、楊繼盛、沈錬、海瑞、楊漣、汪文言他們了……

對,這就是氣節,一個民族的氣節,

關於人生:記得作者在書中説了這樣一句話:“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人生真是如此,以這兩樣東西在前方 指引,勇往直前!最打動的我的還是全書的結束語:“我翻開了它,在這本台歷上,寫着一句連名人是誰都沒説明白的名人名言。是的,這就是我想説的,這就是我想通過徐霞客所表達的,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這是徐霞客的人生,他用他的人生向我們宣佈:“我的青春我做主!”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

最近,我又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中國夢。作者當時明月詼諧幽默的寫作,讓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有趣。讀了這套有着七部、歷經200多年的明朝歷史小説後,讓作者推崇也讓我喜歡的人物很多,但最讓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那十幾個位居皇位的皇帝,也不是身居要職的丞相,如張居正、于謙這樣流傳清史的人物。這個人,讓我喜歡,讓我敬佩的是,他是個有夢想的人,有思想的人,他是軍事家、政治家,更是思想家。他就是“心學”創始人——陽明。他推崇的“知行合一”,即使是在現代,依然被很多有識之士推崇。我也有夢想,我從小的夢想就是長大了成為個軍事人才,可以製造出最新型的航空的母艦,保衞我的祖國。但自從我讀了這套書,在書中認識到陽明這樣的人物,我才知道,所有的`夢想,如果不付出努力,那也只能是空想。我的身邊不缺乏有夢想的人,幾乎所有的同學、朋友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夢想。我願意把這套書推薦給大家,把陽明的思想推薦給大家,讓你們也知道,理想和夢想不只是個想法,最重要的是行動。中國近10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英中戰爭以後,被西方列強,被東方的“日本”欺負,讓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有一個強國夢。作為國小生的我們,有着這樣或者那樣的夢想,都不如好好學習知識,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我們的強國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1

我是在20xx、20xx年左右接觸到的《明朝那些事兒》系列,首先,這套書對於我來説實在太不尋常了,它和我之前看過的史書很不一樣。私以為記載王朝興衰更迭的丹青史冊必定是嚴謹、冷峻而高貴的,而這本書完全不一樣,它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將嚴肅的歷史講給大家聽,拉近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感。對於這套書的功過我先不做評判,不過如果一本書能夠引發大眾對於歷史的興趣,進而學習歷史,感悟歷史,反思歷史,這就可以算是它的一大優點,很顯然,《明朝那些事兒》做到了。那麼,我就從我個人出發,談一談我對明史的看法和感受。

一直覺得明朝迷的不行,乞丐皇帝、算命宰相、女裝首輔、戀母清官。現在看來根本完全錯亂的制度居然能維持276年之久,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制度真的是頑強得超乎想象。

深刻意識到了依法治國的必要性,這遠比我在任何法制節目中的感觸深的多。明代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厚黑學百科全書。什麼以德服人,不存在的,道德體系可以作教化和預防之用,若想國家長治久安,完善並被嚴格執行的法律體系必不可少。人總會多多少少存在些弱點,有些弱點甚至不為本人所察覺,卻總是在身臨其境時體現的淋漓盡致。當然這並不是因為人性本惡,只是利益太過誘人。馬克思説:“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絞死的'危險”。剝皮實草的極刑尚不足以嚇退貪心的官,足以見明朝貪腐之積重難返,依靠道德維繫的社會之鬆散虛偽。

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個段子。乾隆皇帝和華盛頓總統於同年去世,但是提起前者似乎總覺得他是一個離我們甚遠的古人,而後者卻感覺並不遙遠,他的許多思想觀念直到今天依然影響着後世。的確如此,從明清開始,我們自以為傲並讓我們立於世界之巔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經落後於這個世界太遠。而當一種制度達到極盛之時,往往都是從內部開始瓦解。要麼失去革新的能力,開始僵化;要麼因過度活躍不可控制,走向分裂。但一個繁盛已久的龐大帝國,即便是苟延殘喘,也是萬難從外部攻破的。而它之前的輝煌,正是阻礙它變革的最大阻力。所以也不難理解新文化運動時知識分子的激進,悠遠而閒適的古老中國,同時帶着太耀眼的成就和太頑固的沉痾,但在舊制度已無路可走,不得不向新世界轉型時,這一切卻又成為了太沉重的負擔。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古之人誠不欺我。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2

在上學時,閲讀課上許多同學都看一本書,那就是《明朝那些事兒》。我開始以為沒什麼意思,可開始讀的時候我才感受到這本書所存在的魅力!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到1644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説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的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筆名叫“當年明月”,原名“石悦”。他是明史學會會員,青年曆史學者,心靈歷史開創者,擔任國內多家電視台文史類節目主講人,他以詼諧幽默的筆調將明朝的巨大畫卷向我們展開,讓我們徹徹底底的喜歡上了明史!

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我的感觸好多,我以前的想法也改變了許多,我以前以為明朝時那麼無聊沒想到這麼有意思!從朱元璋、朱棣到袁崇煥都那麼令我向往!我以前以為崇禎很昏庸,但歷史上他卻那麼勵精圖治……

我很喜歡《明朝那些事兒》,因為它讓我懂得了歷史的道理……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3

“內閣不相信眼淚”,聽到這個題目就知道,這是一個大臣十分活躍的時期。明朝嘉靖年間,皇帝只修道不幹活,宦官又被壓制,於是大臣們進入了“黃金時代”,忠臣奸臣明爭暗鬥,文人武將各顯神通,官場的得意失意,邊疆的鬥智鬥勇,文壇的百花爭豔,在當年明月先生的筆下妙趣橫生,絲毫不宂雜。

嚴嵩二十七歲即成為庶吉士,進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卻因不堪與在朝奸臣為伍,喪母回家守孝之後便堅決不入朝為官。

此時的.嚴嵩年輕氣盛,也想為朝廷出力,為百姓造福。他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十年後小人們下台,報效國家的時機已到,可嚴嵩一進京便被冷落了。“這一年嚴嵩已經四十一歲,前輩上級退休了,同輩的都升了官,晚輩又不買他的賬,他成了個沒人理也沒人管的累贅。”幸虧他被掌權的好友提拔,而正是這一提,讓嚴嵩嚐到了權力的甜頭,他心中正直的大樹開始動搖,貪婪的種子已然萌發。時間不等人啊,過了不惑之年卻還一事無成,為了在官場生存下去,那就扔掉點骨氣,忘記什麼正直,去拍拍馬屁,反正我的原則仍然在,至於實在過分的,我還是要直言不諱,照彈無誤。

其實到現在,嚴嵩還有救。只有掌權了才能基本保證自己性命無虞,也只能哄得皇帝、內閣高興了才能升官,而只要為民做事,心繫天下,還是算得上良臣的。可惜,嚴嵩徹底扔掉了原則。他形成了“厚顏無恥,不擇手段,為利益寧負天下人”的官場價值觀。這也難怪。嚴嵩年少才高之時奸臣當道,不得志;不惑之年復出被冷落,不得志;好友成功上位提拔他,這才得志。而這些所謂失敗、成功和金錢、權力都分不開,他已經快至花甲,實在是怕了,天下蒼生與我何干?得到自己的利益才是正道。於是一貪不復返,後來他倒台,抄家都抄了一個多月。

嚴嵩向制度、權力、慾望、人性妥協了,他把原先一心報國的自己忘得一乾二淨,只知賣官鬻爵,最後內閣首輔淪落個沿街乞討、死於荒野的下場,也只能説一句該。

《明朝那些事兒》通俗易懂接地氣,一改正史的枯燥平淡,整個歷史過程通過有趣的語言表達顯得格外跌宕起伏,如同小説一般引人入勝。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大明的門,我們可以帶着批判性的思維去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與具體事件,形成自己的見解與體會,對整個朝代的評價也就會更加全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4

用幾天的時間,我讀完了長篇歷史小説《明朝的那些事兒》(第一部)。真是一部精彩的歷史讀物,集史實與評説於一體,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強,通俗易懂而又幽默風趣。

每一捧起,都不忍放下,真想一口氣讀完。

難怪被評為網上暢銷書,並且被翻譯成多個國家的文字。優秀的文學,總是能打動人心,有着廣泛的讀者羣。

透過寫作者當前明月的文字,我緩緩的走進幾百年前的歷史,在朱元璋馳騁疆場、歷經磨難、征戰南北的故事中載沉載浮。明朝的那些事兒,在我的面前一幕幕的上演,精彩紛呈,刀光劍影,血雨腥風。

我一步步的走近明朝,和書中的主人翁同悲喜。

該書從朱元璋童年苦難身世寫起,到他造反帶兵打天下,再寫到建國後的保護皇權和一系列的愛民政策等,最後又寫到了燕王朱棣謀反,奪得侄子朱允炆的皇權。

縱觀這段歷史,可以得出以下幾點感想:

一.一個朝代的興起是以另一個朝代氣數將近為背景的。

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一個王朝經歷一代又一代的帝王統治之後,逐漸走向衰亡,於是,朝廷,官吏貪贓枉法,百姓民不聊生。這樣,改朝換代就成了歷史的必然。朱元璋的出現,就是順應了這一歷史大趨勢。如果沒有他,也會出現張三,或者是李四。在這樣的背景下,處於歷史飄搖中的元朝,滅亡就成了誰也改變不了的大潮流。

二.時代造英雄。

元朝末年,災害不斷,官府,百姓生活無着,餓死者無數。由於瘟疫和旱災,朱元璋的父母、大哥都餓死,他只得到了皇覺寺當和尚,混口飯吃,然而嚴重的饑荒使他只得以討飯為生。朱元璋童年的苦難,是元末廣大農民的共同生活處境。所以,他只是那個時代,百姓的一個縮影。餓死也是死,造反打天下,説不定還能闖得一片江山,贏得人民的擁戴。所以,智勇雙全、胸中有韜略的朱元璋的出現,就不足為怪了。

這也應了那句話:時代造英雄。

三.寬大仁愛,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出身底層農民,家庭苦難,當過和尚,做過乞丐。他深知人民的疾苦,所以,他領兵打仗的時候,對待下屬仁愛有加,對待俘虜,寬大為懷。比較典型的事例是,鄱陽湖大戰後,心狠手辣的陳友諒惱羞成怒,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將領,就地處決。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後,卻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陳友諒軍的俘虜,一律好好對待,然後放走。這兩道截然相反命令的發佈,徹底斷送了陳友諒的軍心,士兵對陳友諒極其不滿,紛紛逃跑。陳友諒用他的憤怒和殘忍挖了個掩埋自己的大坑。量小非君子,有大胸懷者才能成就大事業。

有時,寬容比強硬、比武力更能征服人心。朱元璋歷經千辛萬苦,南征北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民心所屬,是他取勝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四.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不得不佩服這個農民出身的軍事奇才,他沒有讀過兵書,卻能夠審時度勢,在戰爭中總結作戰經驗,一次次的出奇制勝,打敗敵人的進攻。龍灣之站和鄱陽湖大戰,都是在和陳友諒軍事懸殊很大的情況下,取得的`驕人戰績。特別是鄱陽湖大戰,徹底擊敗了陳友諒的主力,擊垮了這個對朱元璋威脅最大的敵人,為他贏得天下,拔下了一顆堅實的釘子。後來,收拾了張士誠和王保保,雖然也費了一些勁,但和大戰陳友諒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所以,小説部分,對朱陳之爭寫的最為詳細,也最為精彩。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佩服朱元璋的軍事謀略和驚人才氣。在那亂世出英雄的時代,這樣的人不得天下,誰能得天下呢?在朱元璋帶兵打仗的那一天,就該自信的説:“得天下者,捨我其誰?”

歷史是公正的,它總是垂青於那些才華出眾、有勇有謀的英雄。所以,朱元璋就成了改朝換代的一代王者。

五.要善於用人。

招賢納士,善於用人,是得天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朱元璋的手下,有一批為他所用的武將謀臣,像馳騁疆場的大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韜略滿腹的謀士劉基,他們在他開創天下的過程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儘管,明代建立後,他們的命途都不好,但我們不能否認他們的重大功績和軍事才能。

六.人民是歷史的開創者,是改朝換代的犧牲工具。

打仗要有士兵,他們來自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廣大人民。一次又一次的爭奪戰,是以無數士兵的衝鋒陷陣,是以他們的流血犧牲為代價的。所以,一個王朝的興起,是廣大人民用累累白骨堆就的。

讀了歷史,我不禁感歎:亡,百姓苦,興,百姓苦。史書往往是王者寫成的,但我彷彿看到了史書的背後,是人民殷紅的鮮血和妻離子散的悲慼。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

寒假裏,我看了一套書,名曰《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本。

寫的是大明創業,從朱重八一個不起眼的農民,到太平盛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看他如何演繹他的傳奇一生。朱重八身世慘淡,生下的朝代是大元,當朝皇帝昏庸無能,朱重八的父母就是千千萬萬餓死的百姓之一。所以他改名朱元璋,就是誅元璋,寓意消滅元朝,是大家共知的,璋是一種玉,可以用來做鋒利的武器。

朱元璋在他的父母死後開始造反,他廣結各路英雄,擊敗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兩路大敵,最終改朝換代,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的一生坎坷,當過農民、乞丐、和尚,最後當了大皇帝。之後也幹了不少大事,廢除了丞相和錦衣衞制度。

永樂年間,出了一個人,叫馬三保,是大家都不熟悉的,當他被皇帝賜姓為鄭氏,又因生於和平年間,就成了人人皆知的'鄭和,他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也是朱氏集團的最後一個接班人,被清朝皇太極滅了後,大明就此被大清取代了。

不斷地改朝換代,也就有不斷的戰爭,搭上了無數生命。不是人們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