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範例14篇]

讀後感7.12K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年孤獨》讀後感[範例14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

我在閲讀小説時有根據文字描寫想象出對應畫面的習慣,但時常會遇到無法具象化的描寫,例如《百年孤獨》開頭:“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四十字,在不確定的現在、將來、過去切換,我無法準確想象每個時空,只能去感受。

這種習慣其實類似於電影拍攝,所有場景、演員、情節由我的大腦來設計。電影帶來強烈視聽衝擊,讓人聲臨其境。但文學有其獨特優勢,可以在電影流行的當下保持生命力。

首先是時間。小説中關於時間的安排,在電影裏無法完全重現。例如文學裏有一對概念:循環時間和線性時間。循環時間能有田園牧歌式的效果。《百年孤獨》採用循環時間。“多年以後”和“見識冰塊的下午”首尾相接構成閉環,這也是《百年孤獨》的整體結構,由果溯因,讓家族歷史不斷循環,體現一個家族的整體氣質。

電影多采用線性時間。雖然電影可以實現情節上的循環,但是少有人用,也許是因為時長限制。

而當涉及到同一場景的時空交錯,像《百年孤獨》開頭,電影則不能完美重現。因為文字的時空可以僅僅存在於大腦,可以是非線性的,可以是多個時空交織。電影需要切換畫面來實現時空轉換,而這樣便弱化了各時空的聯繫。

二是詳略安排。

在人物和場景上的描寫中,小説可以僅突出重點,避免細節,達到普遍認同。馬爾克斯説:讀者感到書中所寫的,正是他們熟悉的人和事。書裏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叔叔嬸嬸。如果拍成電影就毀了這一特徵,因為電影不允許有普遍認同的特徵。演員的臉,就成了人物的臉。他不可能是你叔,除非你叔叔長得像他。

文學裏情節詳略的安排也很自由,可以一筆帶過幾年也可以花幾面來描寫一秒的事。而電影,必須考慮鏡頭連貫性,而且時間流逝是等時的,除非運用快慢鏡頭,但個人感覺不如文字自然。

三是想象。

文字是人類想象的載體,電影卻受限於現實。目前電影特效能力有限,例如《三體》中的四維空間、《基地》裏的蓋婭星球生命,電影完全無法重現。

文字的優勢還有很多,文學的生命力遠超人們想象,探索的道路還很長。

無論是對語文還是文學我都沒有很大興趣,我更多把它們看做一種消遣的工具。儘管如此,高二高三語文課都上得挺開心的。這篇雖然文筆不行,但是能勾起一些回憶……如今他們都是歷史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

《百年孤獨》出自文學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之手,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小説的先河,其經典開頭風格常被後人模仿、借鑑。

《百年孤獨》記錄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從第一代到末代,各種不同的孤獨始終纏着族人,加上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將孤獨詮釋得淋漓盡致。有對學術的不懈鑽研、有對革命的追求和質疑、有對愛情的執着、有對未知的挑戰。其中,名字帶有奧雷里亞諾的孩子,會天生具有預測未知和洞察事物的天賦,而名字帶有阿爾卡蒂奧的'孩子,就會天生強壯勇猛以及魯莽。儘管祖母烏爾蘇拉一直努力操持着這個家族,和避免家族近親結婚,但最終由於她的去世以及多種天災人禍的發生,這個家族逐漸走向衰敗。偌大的房屋,能容納百號人生活,缺少打理,逐漸被白蟻、蜥蜴、雜草等所淹沒。直到最後,嬰兒被螞蟻吞噬,驗證了了羊皮卷的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從中,我聯想到國家和社會,如果社會沒有一羣勤勞善良、熱心真誠的人在奮鬥,恐怕也會慢慢地腐敗下去,中華民族將無偉大復興之日。

在閲讀的過程中,各種繞口複雜的人名層出不窮,很難記下來,而且全篇找不出主角和線索,幾乎每一代人都會有一段奇幻的人生經歷。其中,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最令我敬佩,他不屈服於保守派的暴力統治,挺身而出,率領革命軍在最前線反抗,於各地輾轉征戰、革命,儘管屢戰屢敗,其後代被到處追殺。但當他的革命取得成功,即將戰勝敵人,卻突然領悟到革命的本源,蠻橫地逼迫手下出賣革命的成果,向保守派作出妥協,甚至向心髒開槍自殺,卻因子彈偏離而死裏逃生。他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冷靜睿智,同時也具備着布恩迪亞式孤獨,儘管作者寫作時對他的孤獨一字不提,但是從他各種舉動中能夠看出。如晚年的他在小作坊製作小金魚出售獲得金幣,再製作成小金魚,如此循環。又拒絕政府對他的嘉獎和授勛,埋頭製作小金魚。

在這裏,我也領悟了一些孤獨。其實孤獨並不是人們所避之不及的東西,有時孤獨是人生思考的必要因素,孤獨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外國還有孤獨教育,他們在飯席前少言少語,他們在閒暇時進行閲讀或是聽音樂,更有甚者花時間去慢慢品味紅酒。孤獨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孤獨是一種獨特的狀態,適當去享受孤獨吧,也許會得到些不同的領悟。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説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折射了一片大陸激起人們的富足與貧困。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一開始我對這本書並沒有什麼興趣,只是由於讀書節和諾貝爾文學獎的高度評價的緣故,我就想一探這本書到底有何吸引之處。這本書是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直到20xx年這本書才在廣州市購書中心的書架上出現,而且在暢銷書的榜單上小有名氣。後來在網上翻查這本書的資料,發現原來作者馬爾克斯曾撂下狠話,有生之年不會授予中國任何一家出版社,因為中國盜版猖獗。不過他也食言了,那就註定我們在有生之年可以一睹正版名著的風采。

説了那麼多的體外話,還是講回我讀這本名著的感受吧。當我翻開這一本書,就註定了我孤獨的閲讀歷程。一開始,我就被第一句話帶回了那個許多年以前的小村莊——馬孔多。見證了一個小村莊歷經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其消失的全過程。作者通過30萬字的篇幅訴説了一個歷經百年滄桑的小村莊裏面的怪人怪事。為何會稱其為怪人怪事呢?因為其中發生的故事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例如他們每一代的生活,姓名,性格都驚人的相似。時間對他們來説彷彿不存在,或者説,時間都在轉圈圈。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都逃脱不了一種宿命——孤獨。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奧雷里亞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蕾梅黛絲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爾,她從未看過羊皮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説“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人物的`話,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它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但當你讀完它,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百年孤獨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4

灰沉沉的天空夾雜着一些刺骨的冷風,可能不太適合這個生機盎然的立春時節,卻比較符合明日即將遠行離家的我的心情。在這陰鬱的天氣,我恍然能理解到奧雷連諾上校孤獨的心境。書中的第一句,就不禁引人入勝。“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接着就講述了發生地點——馬貢多,一個烏托邦似的小村落。然而它坐落於天地之間,誕生於人類之手,必然會隨外界和時間的發展而變化——它被一羣吉卜賽人的出現注入了一股新生之力。其中,一個叫梅爾加德斯的吉卜賽人,和馬孔多的創始人也是這個家族的第一人——布恩迪亞(奧雷連諾的父親),建立了惺惺相惜的友誼。從此,也開始了這個家族走向孤獨的旅程。故事的內容涉及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梅爾加德斯,一個智慧又充滿神祕色彩的人,他留下的羊皮卷,讓布恩迪亞的後代甘願承受難以想象的孤獨和堅韌的毅力去研讀它。

這是一本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書,不難理解吉普賽人的飛毯,蕾絲戴斯的昇天,布恩迪亞家中幽靈的恍蕩。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説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説,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悲劇之路。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因為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我斷斷續續的讀了很長時間才讀完這本書,在書的結尾感到無比的淒涼,從烏爾蘇去世之後,小説也快走到了盡頭,聯繫着他們幾代人的紐帶沒有了,這也為最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們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甚至連哭泣的時候,也沒有眼淚。心裏想的還是最實際、最可靠、也最無聊的雞零狗碎。

這個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這也許是作者和讀者共同的祈願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5

三毛説:書讀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很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氣質裏、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之前看過的書印象都變得模糊了,所以趁現在剛看完的這陣熱乎勁兒,把自己的感慨書寫下來。 置身於書籍浩如煙海的圖書館,大學期間就告別了書荒的狀態,於是決定在大學期間減少購買圖書的數量,儘量從圖書館借閲,來節省金錢和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高中時期,以學習為重,都不怎麼看課外書籍,大學時間就寬裕了很多。在這個寒假期間也借閲了幾本帶回家,其中一本是百年孤獨。原來只是聽聞百年孤獨被網友評為死活讀不下去的書目之一。借這本書,只是因為恰好在書架上看見了它,就決定回家啃啃這本書。 有時一本書,可以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片。就如中國有孔子,英國有莎士比亞,法國有雨果,德國有歌德,印度有泰戈爾......

而百年孤獨就是這樣的一本書,通過一家七代人的坎坷經歷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正如的迪金森所説: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着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不是每個人都能周遊世界,一本書卻能夠帶人領略難以到達的地方。這本書讓我對之前從未關注過的拉丁美洲文學瞭解一點,十分佩服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亦真亦假,亦實亦虛。情節複雜,絲絲入扣。 閲讀過此書的人,還玩起了一個接龍遊戲,好似地鐵站丟書般有趣。也讓我產生了疑問,一本書從出版以後有多少個人閲讀過?

又是怎樣充盈了別人的精神世界?看了同一本書的人不能不説是一種緣分,讓這本書的內涵比之前更加厚重,承載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這本書最讓人頭疼的就是裏面相同的名字,書中的一段話:奧雷良諾們都離羣索居,卻頭腦國中霍塞阿卡迪奧們都感情衝動而有闖蕩精神,但都打上了悲劇的印記。他們的共同點是孤獨。幾代人總是反反覆覆起相同的名字,這倒是與中國的姓名避諱傳統截然相反。但是看到了前幾屆的校友親手繪畫的人物關係圖後,人物關係很好理清,看起來着實方便。可謂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原想這本書會很深奧,讓人望而卻步 ,可看到這張人物關係圖後對此書產生了興趣。 這本書思想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部分情節也有讀者難以接受的。它沒有想象中那麼枯燥乏味,相反在情節上跌宕起伏,吸引我們的閲讀興趣。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6

之前沒有看這本書的時候,從題目初步自我判斷了這一本書,或許是悲劇,更或許是歷史沉積的悲哀,沒有想太多而去接觸這一本書,一切剛開始只是為了瞭解是否那麼悲傷,是否那麼哀愁,不知道讀這本書會多坎坷,只是想知道百年孤獨的那一份感受。

可以説,一開始去看這本書,只是因為在高中時期閒時看雜誌的那些日子裏,我曾經從各大媒體普天蓋地的宣傳中瞭解到有那麼一本如果你在人羣前説出來你讀過你會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由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寫的書。後來,又曾三番五次在報紙上看到有人介紹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才有了我後來去借這本書來讀的出現。

閲讀《百年孤獨》這本書對於我來説無疑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大量相似而不相同的人名,很多時候都讓我搞不清誰是誰,很多看似科學但又略顯荒誕的事。幾次我想放棄但最終都抱着一種不想半途而廢的心情來繼續。直到有那麼一個早晨,略顯灰沉的天氣瀰漫着無邊無際的霧氣,我翻到了最後的一頁。男主他揭開梅爾基亞德斯留下的那本書,發現他所在那個馬拉貢的歷史正被一陣龍捲風吹走,而過往的那些所有歷史,都將會漸漸消散。我徹底震驚了,心中為作者的巧妙構思而歎服。文中布恩迪亞家族的所有人雖然生活態度人生報復有所不同,但有一點無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太過於獨立,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而忽視了別人。可以看得出,這個家族在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父妻、父子、母子、還是兄弟,他們之間都缺少了必要的溝通,以致於總有無窮無盡的矛盾;他們太過在乎“自己”的.這一個角色,最終導致了是他們悲慘的人生。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因精神失常而被綁於樹下,最終死亡。第二代兩個兒子,一個因革命的失敗而終生自閉而死,另一個則是在家被槍殺。

孤獨,正是這部書真正的主題。作者在這裏通過運用家族中不同性格人展現出來不同形式的孤獨,通過馬貢多這個由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來創建的小鎮來縮略地展現出來了南美洲的那種孤立於世界,想與外面世界建立聯繫卻又被外面世界殘忍對待的縮影。並且,作者在末尾用一個富具想象力的結尾來去做了一個預言,如果南美洲的人民再不去做出改變,那麼,他們的結局就會如文中的馬貢多一樣,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再存有任何的歷史。

悲慘的人生,百年的孤獨,或者,這就是歷史,這就是現實,這就是諷刺,這,就是所謂的悲哀。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7

比較難讀的一本書,外國人的名字長且晦澀,時不時的就忘記人物之間的關係,初讀,需拿筆勾勒人物之間的關係。我初讀完時,苦澀感比較重。就是那種,你給我塊糖吃,我説這糖是苦的,吐了。後來,我發現不是糖是苦的,是所有東西都苦。

《百年孤獨》想表述的主題,沒有讀明白。只記住了一個大概的情節——歷經百年的家族七代人,最後都在羊皮卷的預言中走向湮滅。家族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他們也在的交流、溝通,有的甚至需要不倫之戀這樣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孤獨(我是這樣理解的,但最終都未擺脱掉孤獨的命運)。文中,七代人不斷重複以祖先的名字命名,凡是叫奧雷里亞諾的男性都是性格堅韌、沉穩的,而叫阿爾卡蒂奧的男性都是狂躁、放縱的,似乎是命運不斷的在重複輪迴。

本文的基調始終都是頹廢的淒涼之意。初讀時,一直以為他會像《一句頂一萬句》那樣,給我啟示。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能説的上話的人。但它沒有,像是在講一個沒有任何情節起伏的故事。把每個人的命運都那樣無情的羅列在紙上。

一段奧雷里亞諾第二回到家鄉的描寫:

他帶着自己的`衣箱回到家裏,心中確信不僅是烏爾蘇拉,馬孔多所有的居民都在等待雨停後死去。一路上,他看見他們坐在廳堂裏,眼神迷茫,抱手胸前,感受着渾然一體、未經分割的時光在流逝。既然除了看雨在無事可做,那麼將時光分為年月、將日子分為鐘點都終歸是徒勞的。我看到這段的時候,心裏特別難受。不知是在紙上做到了感同身受還是為這樣的人悲哀。

“無論走到哪裏,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這句話是文中敍述的,似乎不斷的在提醒讀者,孤獨才是生活的本態,而生活中其他的東西都是暫時的,你千萬不要對這些東西持有幻象,那樣你在識別生活的本態後會更孤獨的。

作為讀者,如果沒有一種豐富的人生閲歷,這部作品不能讓我們感到開心啟發或者任何正向的東西,相反的卻是絕望,極度的絕望和從骨子裏往外冒的苦澀。

但這是部好作品會再讀第二遍,會試圖尋找更加細緻的情節,感受每個人物的內心活動,去體會這宏大的家族的孤獨,相信在體驗孤獨本身的過程中,更有收穫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8

首先,還是大概介紹一下這本世界級的名作吧。這是一本被稱為魔幻現實主義題材的頂級之作,沒有之一,以詞會意,就是立足現實的平淡、殘酷、事件,在情節、生活、人性上貼近現實,一定程度上舍棄了為大眾熟知的戲劇性比如跌宕起伏、峯迴路轉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添加魔幻離奇的表現

這本書成書於1966年,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堪稱不是諾貝爾文學獎為這本書增光添彩,而是這本書為諾貝爾文學獎恢復了聲譽,你就説有多牛吧!當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這麼有名的小説,怎麼就不拍成影視作品呢?看到一半我才明白,原因是:1、很難拍出來;2、拍出來沒有人看,為什麼?

上面兩個問題可以一起回答,魔幻現實主義這種抽象的表現手法,只能是書本中以文字的展現的方式才可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就像音樂會、演唱會的現場的效果是耳機與音響不可比擬的,而影視作品主要以情節、畫面效果、主人翁的卓越吸引觀眾,這部書如果拍出來,耗資不菲不説,必定不倫不類,一方面要被看過原書的人的罵——和原著相去甚遠,一方面,要被沒有看過原書的人罵——不知所云,所以,這本書的'題材有且只有文字表現才能達到如此卓絕的效果。

不得不承認,《百年孤獨》非同尋常的表現藝術,就像梵高壓抑迷亂的畫作,巴赫深沉悲壯的樂曲那樣,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撥通讀者大腦中前所未有的神經元連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罷不能地隨着作者的牽引穿越百年滄桑,閲盡馬孔多那個特定時空裏,個人情慾的巔峯和心靈的谷底,家族註定的興旺和無望的衰落,社會暫時的繁榮和實質的倒退,最終看透世相,淪陷於孤獨。對於我來説,這種孤獨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頭、一塊冷漠的冰塊或一坨堅硬的鋼鐵,能夠刀槍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卻具有滲透化解以柔克剛的潛質,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優越感。這不是我喜愛的狀態。歲月的磨礪雖然也給了我的留意髒一個堅硬的外殼,但只是為了呵護內裏的柔軟、温暖。

我堅信,這個世界上,比馬爾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這些智慧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人們喜愛看,能打動人、震撼人,甚至對讀者產生更久遠實質的影響,需要的是表達的藝術,而馬爾克斯恰恰掌握了這門藝術。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9

文明從不包容孤獨

——記《百年孤獨》

很久以後,我還是會想起合上書頁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窗外正下着雨,連綿而漫長,無端的像極了馬孔多的那場看不到盡頭的大雨。彷彿可以讓世界青藤滿牆,封住裏頭回憶眼神明亮。它沖走了原定的考試,卻衝來了不遠的離別。其實本也不差着多少,但就如一葉柳片飄落湖心,寂靜於無形之處,悸動於有形之所,漣漪不斷,猝不及防。

枯木逢春,有時候聽起來像是一個故事的開始,但有時候也許僅僅只是一個故事的結束。

而這是一個開端在名為馬孔多小鎮,終止於一場颶風的故事。

布恩迪亞家族的`先驅們駐足於南美大陸這塊土地,過着光怪陸離的生活。偶有吉普賽商隊尋着鳥鳴清脆誤入這迷宮中的小鎮,他們帶來冰塊,帶來失眠症,帶走男孩,留下預言書。形形色色,不過是所謂文明的產物。這也曾是一個未被文明問津的淨土,可它後來還是有了火車內戰和香蕉公司。枯枝敗葉,那些腐朽的葉子縈繞在小鎮的上空,最終都抵不過一場颶風捲個乾淨——再也不會重現大陸的馬孔多,再也不會重現大陸那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

馬爾克斯構建了這樣一個世界,與世隔絕,遺世獨立。然後看它被文明腐蝕,被孤獨吞噬,去留下一卷無人能解的羊皮卷讓他們去看破命運的詭譎,踽踽獨行走向終結,其實,這未嘗不失為一種浪漫,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着屬於自己的孤獨,而同名的卻總也避不開相似的命運。當他們齊聚一堂,孤獨漫延於血脈,貫穿着生死,這就是一種輪迴,永無止境。沒有人逃得過孤獨,孤獨才是真正的魔鬼。

第一個被綁在樹下,最後一個被螞蟻啃噬。這樣一個跳讀羊皮卷而探索到的家族讓人心驚。何塞痴迷的鍊金術,烏爾蘇拉堅守的家族,奧雷里亞諾制後又融的小金魚,阿瑪蘭妲縫過又拆的壽衣;以及永絕於世的勇氣,萬水千山的女王,終歸於天的美人。他們各自孤獨,並各自沉溺。這像一截火車,時時妄圖偏離軌道後肆意狂奔,但卻始終掙不開腳下規定的道路,似命運三女神紡錘上的紗線,筆直的通向……死亡。

這僅僅是流淌在美洲大陸的孤獨,魔幻與現實的交融;這還是一直隱藏於世界的孤獨,著書與獲獎的交織。凝這八代人的世界於一本書,短短翻過的幾頁也許就是他們的一生。忽覺光陰荏苒,紅顏轉瞬枯骨,青絲驀地華髮。無關悲喜,只讓人想合上書頁輕輕歎一口氣。

人生無根系,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已是非常身。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0

寫過好多次了,最近突然感覺懂了這本書!

上個月有一天晚上電腦鍵盤上灑了半杯水,匆匆忙忙關機拿去修,回宿舍的路上和家人打電話。之前每週和父母打電話的時候都會講很多,如果碰到什麼開心的事、難過的事,都會和父母講一講。

我本來想説下電腦的事還有些別的,剛説完花了100元冤枉錢拆機,我媽就迅速轉移話題,然後我爸説了我弟偷偷買了第三台手機,偷偷帶到學校玩。我爸低着頭,我知道他是不好意思和我直視,太難過而不好意思被我看見他的情緒、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低着頭的時候又剛好能看見我爸的滿頭白髮。

頓時我就不想講我最近碰到的難過事了,突然想到百年孤獨裏也是這樣。第一代女主老了之後瞎了,全靠在家中多年的記憶生活,也因此不再出門了,但是其他人誰也沒發現她看不見了,她也不和其他人説。我猜她可能是看到聽到其他家人的悲傷,就留存了自己的,不和他們説。

而其他人也是。

第一代雙胞胎兄弟裏性格冷靜的那個,鬧革命的那個,革命失敗回來也沒和其他人説過什麼,只是自己在工房裏把金子融化打成金魚,再等價賣出去。

所有所有,《百年孤獨》裏這個家族的人都是這樣。他們居住在一起,因為過分親密而變得陌生。《百年孤獨》裏太多太多悲傷,閲讀的時候作者卻沒有對這方面過多的描寫,書裏的角色沒有因為自己碰到的不幸而歇斯底里,沒有“黑化”,只是默默藏在心底。

這個家族的所有人看其他人很傷心,所以就決定不讓自己的傷心污染其他人,把一切都埋藏在心底。

“報喜不報憂”

川端康成的《山音》,主角信吾也是,半夜突然醒來,聽到山音,被恐懼深深籠罩,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叫醒枕邊人,獨自一人溺浸在恐懼彷徨之中。信吾在生活中也有種種不順,卻無人述説,同時信吾作為旁觀者,無法代替當局者作決定,無助和無力反映在夢裏就是“山音”,信吾半夜醒來,聽到山音,獨自一人承受。

雖然我最後還是和父母説了難過的事情。

但是我突然想到除了父母也只有寥寥幾個朋友可以講講這些,有的事情連這寥寥幾個朋友也不能講。有的.時間和誰都不能講,像信吾一樣半夜醒來的時候,工作時間的時候,家人朋友忙的時候。

更何況,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和另一個人感同身受。

“人生就是孑然獨處,沒有一個人瞭解別人,人人都很孤獨。”——赫爾曼.黑塞《霧中》

不過我很喜歡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寫的《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裏面有一句台詞:“結交真誠的朋友是世上最好的事。”

非常贊同!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1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時那個遙遠的下午。”——題記

我始終記得這個句子,即使它短小,可我記憶深刻。這本書開篇就將我帶入了一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未來和過去之中。這三個畫面,龐然紛擾,眼花繚亂。

馬爾克斯以小説作品的形式創作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現的生活,映射了一片大陸及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詞。《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的歷史社會圖景”的宏篇著作。

《百年孤獨》通過革命家總部一家七代人的經歷,描述了整個家族百年來的辛酸、榮辱、愛憎、禍福以及文化的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當第七代的繼承人被螞蟻吃掉的那一刻,他的父親終於破釋了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手稿。手稿內容是:家族中第一人被綁在樹上,最後的人會被螞蟻吃掉。這手稿記載的是布恩地亞的家族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將村莊颳走了,從此無影無蹤。

像第七代人循環反覆的名字一樣,循環出現了情節與敍述,整個馬孔都被包裹成了一個環形廢墟,然而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沒有一刻感受到家的温暖——説明這個家庭是分散的。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了情感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參與革命以及反覆做手工活、深迷情慾、讀書翻譯,卻始終無法將這些力量集中到一塊兒。逃不過家庭分崩離析的命運,彷彿房子只是一個家,一個載體,從不是一個給予人心靈安慰的`温暖的港灣。當然,除去貫穿靈魂的烏拉蘇拉,所有人都不值得愛或者被愛。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掩埋自己的私慾和空虛,以致自己活在執拗和孤獨之中。

這個不可實現的奇蹟和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就是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歷史的演變。其中,被隔離在現代與文明世界進程之外的憤怒與恨意,又是拉丁美洲的獨特生命力對生命的渴望。這不僅僅是在敍述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者是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拉丁美洲尋找那迷失的温暖和精神家園。如同我們現在,高樓林立,思想多元,但卻迷失了方向,成了百年孤獨,越來越感到我們那一顆心靈的脆弱。然而真正孤獨的不是無助的寂寞,而是停留在人性中的冷淡與漠然。

生命不曾離開,真正意義上的孤獨使我們成長道路的失敗,最後如你的影子一樣,時不時出來提醒一下你我她的存在。孤獨的存在或許是為了告訴我們珍惜眼前,體驗人生,督促我們:成功要清醒,失敗要努力。

抬頭仰望天空吧,審視自己,認知社會;擁抱他人,向陽而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2

汪曾祺説:每個人都帶着一生的歷史,半個月的哀樂,在路上行走。

我們看到的一切,最終看到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讀什麼書,也是在裏面找自己的答案。

所以,當我讀《百年孤獨》的時候,就註定這本書不再歸於作者自己,而是和我的思維組合在一起,是“被加工”後的模樣。

剛剛看完《百年孤獨》,感覺自己像一個老者,觀看了一個家族漫長繁複的歷史。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奧雷里亞諾,七代人的生命歷程,在百年的時間長河裏,就像千絲萬縷的紐帶,互相糾纏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擁有一樣名字的人,重複着同樣的命運……所有人,無一例外,從未逃過梅爾吉亞德斯老人用梵文寫下的布恩迪亞家族預言。

我在想,他們是否追問過生命的意義?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命運歷程,是否還會選擇那麼生活?我們的命運之本,又掌握在誰的手中?是不是也要直到生命的終結,才會被破解?每當我們走在人生的岔路口,彷徨糾結是選擇A還是選擇C的時候,是不是早已經有一雙無形的手執着我們的手,寫下命中註定的答案?

在這裏叫馬孔多的地方,人們經歷了戰爭的洗禮、時代的`變遷,可是無論怎樣改變,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都帶着原始的性情活着,即便是已經成為上校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最終也忙於製造小金魚、熔化小金魚、再製造小金魚……的循環生活直至老死,在這個龐大的家族裏,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一直像例行公事一樣孤獨地活着,或死去。

那是一種寒徹入骨的孤獨,像毒藥一樣吞噬着每個人,布恩迪亞家族以及書裏提到的每個人,還有讀着書的我,那孤獨之感,力透紙背,直穿入心。

人類羣居在一起,有時狂歡,有時孤單,但最沉重的孤單感,往往來自狂歡的頂點,最亮的燈光、最嗨的音樂、最愛喝的酒、最喜歡的人、最真心的笑,交織在一起,一切都美好得無以復加,可這時腦子裏偏偏會蹦出一個聲音,輕輕説了句:不過如此……眼淚滑落的瞬間,抵達孤單的深淵。

你看,這就是我看完《百年孤獨》的感受,和別人不同,就連和上次看也不是一個感受。

因為我帶着前半生的歷史,和這半個月的低迷,在《百年孤獨》裏遊走,想找一個答案,卻不曾想,所到之處,滿地荒蕪。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3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的所有主角,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裏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着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着,探知的慾望和放下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發奮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明白,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但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裏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着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於烏爾蘇拉則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在那個時不時鬧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遠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和精神支柱。她從沒有唱歌的樂趣,也沒有遊玩的雅緻,各種勞動如同拼圖一般拼湊出她那緊湊而又孤獨異常的一生。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此刻傢俱的迷幻倒影中,出此刻樸實無華的天地中,出此刻糖果小作坊的喧囂聲裏。她又虛無縹緲,就像是來到人間透過勞動來贖罪的亡靈。到最後,伴隨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丟到了記憶的深淵之中。作者寫出她宂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着的讚歌。

至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後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着一個世界的萬象。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乾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嚐着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

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説:“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禮貌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4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為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為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裏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説,我實在是想着自我還有閲讀筆記,才硬着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

讀書之前教師介紹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禮貌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説:“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祕,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