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計劃

五年級社會與品德工作計劃3篇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是時候認真思考計劃該如何寫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計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社會與品德工作計劃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社會與品德工作計劃3篇

五年級社會與品德工作計劃 篇1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科書包括4個單元,14個活動主題和一個研究課題,主要綜合了《課程標準》中“我在成長”、“我與學校”、“我的家鄉”、“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比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法來構建教材體系,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教育性、綜合性、參與性、直觀性。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對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教師工作的社會意義,國小生在學校工作中的責任與義務,我國的自然概況,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我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蹟以及科學技術與人們的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進行探究。

2、使學生感受學習生活的快樂,熱愛學習,尊重老師的勞動,增強作為學校小主人的責任感。

3、加深對祖國曆史文化、自然環境的瞭解,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

4、培養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自覺抵制各種迷信活動。

5、引導學生採用實際調查、動手操作、查閲資料、分析比較、討論交流等多種探究方式,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2、活動化教學策略。

3、體驗性教學策略。

四、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5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12課時

第四單元9課時

研究課題3課時

預計37課時

五年級社會與品德工作計劃 篇2

一、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與三、四年級教材結構體系基本一致,都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按照兒童個人、兒童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家鄉(社區)生活,以及兒童與祖國、兒童與世界生活等生活領域的不斷擴大為主線,設計教材的體系結構。

全書共有五個單元,分別是《讓心靈比天空更博大》《我們都有發言權》《鄉村新發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是炎黃子孫》共有21個活動主題(二級標題),34個活動內容(三級標題)。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大多數比較沉靜,雖然都比較聰明,且沒有多少後進生,對一些知識掌握的也比較好,但是過於安靜,安靜到幾乎懶惰的程度——提出問題思考時,沒幾個舉手的;讓他們自由讀書學習時只是默默地看,既不出聲也不舉手,課堂氣氛過於沉悶,老師無法知道他們學習的結果如何。經過極力鼓動能夠舉手回答問題的不超過四人。也許這是班風問題,他們只有在佈置部分寫的任務時才樂意完成,自我表現意識過於淡薄。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是我努力的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用心發現每個人的優點,學會讚揚別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知道尊重他人,學會理解寬容和幫助他人。

2、知道“人人享有發言權”,具有主人翁的精神,積極參與班級、學校、社會的管理和活動,做個優秀的小公民。

3、瞭解鄉村的新變化,學習他們的致富經,貼近並關心農民的生活。

4、領略祖國的美好山河,瞭解民風民俗,熱愛祖國。

5、瞭解中國的祖先,瞭解歷史,建立歷史名人檔案。

四、教學重難點

1、重視學生的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活動形式和表達機會,激勵學生參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表達實踐,獲得成功的愉悦。

2、時刻關注潛能生,從行為舉止上多提醒。

3、嘗試通過“角色轉換”使潛能生產生向上的願望,以獲得“角色期望”的效果。

4、在教學工作中,時時刻刻關注潛能生,給潛能生的進步予以及時的鼓勵;

5、賞識潛能生的閃光點,必要時甚至是放大閃光點,讓他們找回自信,逐漸進步。

五、教學措施

1.精心設計和組教學活動,上好每一節常規課,提高課堂效率;

2.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利用媒體收集信息

3.及時檢查學生在家的自學情況。

4、在與學生共同開展的學習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創設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去關注生活,發現、探究並嘗試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的、發展的、鼓勵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悦。

5、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6、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和學生交朋友,勇於承認自己的缺失。

7、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於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信息,與時俱進,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探索和創新。

8、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自身的特點、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對教科書內容和順序進行調整,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

9、注重學生和社會的聯繫,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六、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讓心靈比天空更博大4課7~8課時

第二單元:我們都有發言權4課7~9課時

第三單元:鄉村新發現6課11~12課時

第四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3課6~8課時

第五單元:我們是炎黃子孫4課7~8課時

五年級社會與品德工作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本班本學期共有學生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學生思維活躍,集體觀念強,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有愛心,敢於表現自我,個性好強,但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善於反省自己,愛模仿電視明星,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錯誤.

二,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及特徵,採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策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採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採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通過講故事完成《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徵:

1.圍繞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情趣. 2.注重已有經驗,貼近現實生活 .3.強調體驗參與,引導學習活動 4.體現綜合主題,規格合理適度. 5.單元組織教材,突出學生主體

 四,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己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引導學生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着我們的行動,又保障了我們的權益.

瞭解國家所蒙受的恥辱,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通過生動的事例,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讓學生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繫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滿機遇和挑戰.

五,教學措施:

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繫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

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説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六,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並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閲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閲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別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眾説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做好筆記的習慣.

6,培養課後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

7,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七,潛能生輔導:

1,對毛俊傑等喜歡打鬧的學生,引導其明白生命的可貴,珍愛生命.

2,引導計智慧等不愛科學的女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

3,用"校園裏的紅綠燈"教育常犯紀律的張浩然等,使其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八,教學業務研修:

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與評課;投身課題研究,不斷提高業務水平;輔導學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活動.

 九,教學活動安排:

第一單元:愛美麗的生命 3課 10~14課時

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 3課 7~9課時

第三單元:不能忘記的歷史 4課 8~12課時

第四單元:科技創造新生活 4課 7~9課時

第五單元:商品帶你看世界 4課 9~12課時

總計: 41-- 56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