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邁步,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面臨着從未有過的危機和挑戰。尤其是在小地方,無論是新的理念還是與此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對他們來説都是空前的、革命性的。面對課改,“上級唱高調,學校哼低調,教師唱跑了調,學生跟不上調,社會根本不知什麼調”的現象比比皆是。雖説目標令人振奮,但過程令人質疑,基礎令人憂慮。如何破解這道方程式,需要我們立足現實,樹立“教師發展學校”的理念,積極開展“以校為本”的教研製度建立活動。從現有的教學行為去反思,從教學反思中去診治“病根”,對症下“藥”方為上策。

一.教學反思的定義與意義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臨控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俗話説“敗局有妙招”。從已有的教學經驗和實踐中盤點“存貨”,清除“垃圾股”,擴張“績優股”,整合自身教學資源,無疑是現實的。反思教學正基此而產生。在教育戰線上,許多教師一輩子都是在“用自己的嘴説別人的話”,都在做教學參考書和教材的奴僕,年復一年地重複着“昨天的故事”,到頭來緊攥一張“舊船票”難於登上教學改革的航船,只在岸上聽“依舊的濤聲”,做了一輩子的“教書匠”,豈不可歎?而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

只有經過反思的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從這層意義上説,教學反思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加油站,是轉變教學觀的轉折點,是新舊理念碰撞的焊接點。從一定角度上説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上反思。

二.教學反思的內容

針對當前的教學現狀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我認為主要從備課和課堂教學兩個基本環節進行。

(一)備課反思,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大備課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任務。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就必然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備課觀念。備課,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過程。而在教學實踐中,備課往往被曲解成了備教案。在學校管理中,往往把教師的備課緊盯在寫教案上:誰的教案寫得詳細,項目填得齊全,那誰的備課就充分、認真。備課是存在嚴重缺陷的,備教案等同於備師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是單一的、淺性的,靜態的、大一統的流水線。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這種教案使教學過程成為單向度的信息傳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成為單一的傳遞信息與接受信息的關係。是以教材本位、教師本位、知識本位的原則設計。其價值可想而知。像這類備課乃無效勞動多,僅為應付檢查而已的,是空洞的,是狹義的備課。

新課改形勢下的備課應是遵循以學生為本、立足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廣義的備課——備課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它強調教師的學習、生活都是備課的一部分,它包含師生閲歷;它以教材、課堂教學為核心,向師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輻射;包含有形的書面教案及無形的融入教師心田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及教學機智與激情。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上了一節公開課後感慨到:他這節課表面上只花了15分鐘準備,實際上卻是我一生的準備。的確,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和探究時間多了,但並不意味着教師備課的投入得少了。在“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的三要素中,大綱和教材一經確立就相對穩定,所以備了學生永遠最關鍵。新課標下的備課可以用“教師搭台;學生唱戲”這句話來概括。“搭台”就是教師要洞悉學生心理和時代精神,構建適合學生智力發展的問題情境,以便有效地組織學生“唱戲”。

如何落實呢?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變單一知識目標為多元目標。語文教學不應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應該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同時,給學生以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個人感悟;要變統一目標為多層目標,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穫;要變固定目標為開放目標,教師要設身處地地關注、呵護、尊重學生的閲讀感受,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自主學習和探究。

(二)課堂反思,放飛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想1、課堂實施由嚴守文本向超文本變遷。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説: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珍視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允許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閲歷對教材進行更多的延伸、遷移、拓展。

可在現行的課堂中,巨大的習勢力嚴重地阻礙着學生主體意識的“出籠”。應當説,“異見”的產生説明這個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積澱,經驗背景,對文本進行了獨立的富有個性化的閲讀思考,產生了獨特的感受。可教師沒有珍視,掐滅了學生在創造性地解讀文本時迸濺出的智慧火花。這就是隻知道囿於教材而沒有把教材當例子教的典型標本,這就是教師本位與教材本位的典型例證。更精典的還在當教師講冬瓜是躺着的,茄子是掛着的。有幾個學生馬上接嘴説,也有的冬瓜是掛着的,(原來這其中有2個學生的外婆家是蔬菜專業户,成規模的菜地裏,冬瓜地裏搭起了排排支架,冬瓜長大後就在排架上垂掛着。)可教師斷然否定。這使我不由得起王安石與蘇東坡的《詠菊》之爭。

宋朝時的一年秋天,宰相王安石忙於變法,不在家。造訪的蘇東坡進王安石書房後,見案几上有首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心想:菊花只有枯死在枝頭,哪會落瓣呢?當即續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説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回家見後,見蘇東坡孤陋淺薄,十分無奈。後來適逢“烏台詩案”事發,王安石就讓皇上派他到黃州為官。到黃州後的第二年秋,蘇東坡果然見菊花被西風吹落,滿地金黃,只剩枝條兒在風中晃動。想到早年在王安石書房續詩一事,深感自己學識不夠廣博,歉疚之意頓生。回京後立馬登門道歉。

“冬瓜也有垂掛的”,這裏且不説為師者的孤陋寡聞,也不説師不必賢於弟子,但為師者總要有姿態,有寬大博愛的胸襟吧。怎麼能武斷地斬斷學生對文本的“異見”呢?這樣的課堂,只是教師唱“獨角戲”,又如何能落實新課標要求的理念呢?如果教師能“蹲下來”用心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不也能從學生身上學到許多知識麼?若利用學生在與文本中反映的生活經驗圖式同構時產生的個性化閲讀,不正好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何嘗又不是件快事呢?

2、真正理解自主互動學習的內涵

新教材推廣中伴生了一種新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種理念固然不錯,游泳池邊教不出游泳健兒,問題是怎樣的課堂才算是還給了學生,什麼是真正的自主互動。

例如我在新課改教學研討會學習上聽到的一位語文執教的蘇教版八年級上學期的第12課《甜甜的泥土》,講了被父親離異了的生母在兒子亮亮生日那天送來一包奶糖的故事。讓小亮感受到了久別的温暖,而後母的虐待卻使小亮產生巨大反差而痛苦傷感。有位教師在教學中第一塊“整體感知”中,在聽完開頭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後,要學生完成對聯:甜甜的泥土的媽媽。學生答案眾多:關愛孩子、無私、狠毒、自私、愛子心切、失落、離愁、望眼欲穿、傷心、悲痛、無情學生盡興後,馬上轉入第二版塊“把握人物”的教學。在評課中,當資深人士提到教師應在第一版塊以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與學生互動對話,以提升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或給予適當引導時,那位授課教師馬上以這樣做就以“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剝奪學生自主學習權力”來反駁,使在座的各位同仁啞然。

現在説到“自主性學習”,有的教師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滿堂灌”“滿堂問”的老路。而我認為,在教學時,如是淺顯淺易與學生的生活相重疊的選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已設疑、自已解答,或者組織學習小組進行互動學習;而對那些與他們的生活有距離的選文還是應重視教師的“橋樑”作用。

學生自主原則的實質在於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惟此,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才是有價值的。目前的語文課堂都在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忙碌”,交流、彙報、表演、檢查,很難看到學生靜靜地進行個體思考,“他主”跡象明顯;二是有的課堂教師淡化出場,一切都讓學生自己説了算,在沒有充分引導、創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2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為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3

教學反思要求的提出與新課程實施是同步進行的,反思型教師的培養更利於教師開闊眼界,提升教學研究的能力,保證教師在迷茫的探索中躍上新的台階。本文特別針對國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提出了一些實際看法。

一.語文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向

1.反思課堂

語文屬於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是反映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科學,它除了能給人以知識、能力和智力外,還具有思想教育、情感薰陶、道德感染、培養性格、意志和審美觀念等功能。對語文課堂的反思必須要在重視整體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素質培養,所以課堂教學反思更多的應該專注於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方面的問題。而素質的培養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激勵語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這樣説過:“課堂上,我的責任是組織教學,是引導,是點撥,是鼓舞,是激勵。”所以説,在國中語文課堂上必須要重視激勵語言的運用,要通過教師的不斷鼓勵來實現基本教學模式的構建。在這種理念要求的基礎上,教學反思就要特別重視對鼓勵方式方法的辯證考慮,要儘可能地通過教學案例來積累成功的激勵方法。

2.反思評價

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併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教學評價是研究學生學的價值的過程,簡單而言就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目前較為常見的教學評價就是考核與測驗,對於考核和測驗的教學評價需要有更為全面的評價體系去完善,教師要對評價體系進行不斷地反思,以便實現測驗評價的合理性。而對於評價的語言來説,則必須要體現出語文教師組織語言的能力和鼓勵的方式方法。對這些內容的不斷反思才是評價反思的關鍵。

3.反思生活

教學過程不單單侷限於課堂,對於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應該博學,還應該品德高尚,雍容大度,儀態温文,對學生説話要真誠而中肯。這不僅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人文氣質,而這種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氣質才能更好地打動學生。曾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這樣描寫她的語文老師:“她是一位美麗的天使,用文學的清泉、師者的雨露澆灌着我們的心靈。在她身上,散發着師者的光輝,籠罩着母愛的光環。”可見,學生對老師的信任也表現在教師的外部生活氣息上,所以教師的反思不能侷限於對課堂情況、教學設計、備課情況的反思,還要注意生活反思。

二.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

1.審視自己,形成習慣

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從養成審視自己的習慣開始,要形成這種習慣要從這樣幾個方面着手:

(1)建立問卷調查表。這種問卷調查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對自己進行問卷調查,然後是對問卷內容進行歸納整理,接下來是對整理後的結果進行適當的課堂過程總結。對於自己的問卷調查,要有一定的總結性,可以提出概況性的問題。例如:

①本學期對你觸動最大的教學問題是什麼?

②教學研討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教師的教學長處?

③學生的變化明顯嗎?有哪些變化?

④你覺得特別喜歡你的學生有多少?一般喜歡的呢?討厭的呢?

(2)要進行同事間的教學反思互動。教師要適當地邀請其他教師來觀摩你的課堂教學過程,請同事指出教學存在的問題,發現教學反思與其他教師的教學評價之間有什麼區別,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方法。

(3)書寫反思筆記。對於反思筆記的'書寫必須要形成習慣,不能進行簡單的課堂描述,要對教學內容、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詳實的記錄,然後對這種課堂現象進行總結,並提出改進的意見和解決方式的分析。

2.找出問題,專題反思

國小語文反思性教學,它是一種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反思、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教學問題是通過反思不能發現的,所以教師必須要多請校領導和同事觀摩教學,然後將自己出現的問題進行整理,並針對問題進行專題反思。專題反思就可以針對問題進行集體思考,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借鑑專家和名優教師對這類問題的解決辦法,以求用最優的方式來解決課堂問題,進而提高反思教學的能力。

總之,教學反思是教師有效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教學活動的一項提高方式,教學反思在新課程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語文教學,涉及的內容廣泛,教學方法的轉變需要一定的辨別能力,對語文教學的反思必須要理清方向,抓住培養教師反思能力的關鍵,保證廣大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能夠在一次次的分析與反思之中獲得提高。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4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重新成長的足跡,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學是充滿活力的事業,語文課堂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天地。真正靈性的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反思和收穫新課程給教學帶來的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的精彩。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有生命的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課堂上要讓學生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自我”,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充滿激情的教師,一定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課堂,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有生命的文本!

還要注重“激趣”,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激趣”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傳授,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創造力有時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2、引領孩子去讀書。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説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只有給學生一個生活化的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學語文的同時感悟生活,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提供一個温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5

新課程倡導的先進理念正在影響着教師的行為,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當前新課改的實施,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

 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

現代教學論認為,當前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再是隻看教師的講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師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爭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李時珍》的閲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品評的:“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説一説。”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有的説:“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藥?、?立志學醫?、?一邊行醫、一邊採藥?和?編寫本草綱目?這幾個詞就把李時珍的情況特點及優秀品質都介紹給我們聽了,他不愧是我國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我為他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

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課堂實行計分制。我們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進行計分評價。比如展示自己的一個問題、幫助他人解決一個問題、上台展示自己的學習效果、對他人進行評價等等,這些都要計分,一節課下來學習委員要記錄各組的分數,每天在評比台上公佈,每週一總結,評出優勝組,給予鼓勵,這樣既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又增強了小組的團結與合作。

為合作而合作是一種課堂誤區。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閲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

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

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是上好課的關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合理的組織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學環節,有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學過程能使學生較好的獲取知識,有利於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荷花》一課時我做了以下安排:

(一)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體會荷花的美。課堂中,我讓學生採用不同讀的形式,如:自由讀、指名讀、比賽式讀等。通過細讀課文,學生不僅體會了荷花的美;而且通過對課文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文字的反覆朗讀感悟,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三)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説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看學生會不會認,會不會寫。還要看他在學習中是怎樣獲取知識的,存在什麼問題,瞭解學生的思維狀況,才能及時的調控教學進程,將問題解決在課堂之中。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關注過程的體現。

以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教師的科學引領作用,使課堂教學處於教師精講、善導,學生樂學、會學,氛圍活躍、和諧、愉悦的狀態之中,逐步形成快樂課堂、高效課堂。教師必須有“放心教”的勇氣,相信學生的能力,徹底革除“滿堂灌”的傳統做法。

 三、注重教學思想方法的訓練

閲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從中感悟課文所藴涵的情感,並藉助正確的課文朗讀,把感悟的情感給予充分地表達,從而促進學生書面語言的形成,促進學生口語的發展。

在這一教學思想的指引下,我在《小鹿的玫瑰花》教學中,以讀為主,讓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從讀的內容來看,有全文朗讀,有自然段細讀,有句子精讀,由整體到部分;從讀的形式來看,有自由讀,有指名個別讀,有師引生讀,有全班齊讀,有朗讀,有輕聲讀,有不出聲地讀……學生一直處於興奮狀態;從讀的層次來看,開始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接着是讀中領悟、讀中理解,最後是感情朗讀,環環緊扣,步步深入,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效果。有“質”有“量”的讀催生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四、注重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應試教育”的影響迫使教學要求無限制提高,嚴重偏離了教學大綱,這樣一來既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有害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師的負擔,有礙於教師水平的提高。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才能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一)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負擔,必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深入鑽研大綱,把握大綱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課內損失課外補,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遵循起點低、台階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則設計課堂練習。

(二)調整課外作業結構。調整課外作業結構是減輕負擔的有效措施。調整課外作業結構可將單純的書面形式變為多種形式,如口頭作業、社會實踐作業、語文課外活動等形式。例如,我們學了幾篇有關描寫春天的課文後,結合探究型課程,就可以佈置“我眼中的春天”這一作業。學生可以去收集有關春天的成語、謎語、諺語、古詩、詩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畫成圖畫;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編制春天的剪貼小報、手抄小報。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最後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成果。這樣,學生在濃濃的興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識,體驗了“春”的魅力,激發了對“春”的喜愛之情。同時學生的欣賞、想象等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總之,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我們必須強化課堂教學改革意識,採取相應的對策,真正轉化師生角色,努力創造條件,把學生從過去被動學習的境地中解放出來,讓其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為豐富,師生關係更加融洽,教學氛圍更加愉悦、和諧,從而創造更高效、更優質的課堂。 (責任編輯:龍大為)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6

近幾年,為適應新時期教學要求,語文教學正朝着改革的方向迅猛前進。新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活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期以來我採用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努力實現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語文學習打下紮實基礎。同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開發智力,培養想象和創造力,增強世界意識,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結合實際情況學習了別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設想,訓練發展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具體做法如下:

1、認真備課,堅持提前備課,做到深入鑽研教材寫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2、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悦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3、注重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把課前預習、聽課學習、訓練拓展、反饋遷移各學習環節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學習與課後練習相結合,做到聽、説、讀、寫協調發展。 在寫作教學方面,

將課堂作文和課下週記結合起來處理,既完成了教材規定的寫作教學任務,又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本冊教材課文教學與寫作訓練脱節的不足,學生的.寫作水平較過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寫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語文背誦。一般來説,學生善於背誦和記憶,我利用學生在這方面的優勢,加強學生的背誦和記憶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5、關心愛護和轉變差生。總的説學生語文基礎較一般,當學生取得一點點進步時,我就給學生很大的鼓勵,使學生充滿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6、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每週一節的閲讀課,讓學生提高閲讀能力,同時積累更多的知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總的來説,通過學校領導的關懷指導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本學期高二語文教學取得了一點點進步,但在工作中也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如我們年輕的語文教師在工作經驗和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較大不足,需要向優秀的老教師借鑑學習和改善提高,對語文理念的深度把握還要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將不斷鞭策自己,繼續紮紮實實幹好本職工作,力爭使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7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課堂教學必須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思維訓練為主線,創造品質的培養為目標。”國小語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增長知識,還要增長智慧,能力;不僅要學會,還要會學,這樣就必須改變以往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從書本到黑板再到書本的不良教法,因為這種教法讓學生仍處於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課堂上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我校積極響應新課改精神,在一年級實行新課改,經過一個學年的新課改實驗,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激活新課堂教學:

在以往教學中,低年級的學生由於剛從幼兒園上來,上課時大多數孩子都坐不住,都在東張西望,因此集中孩子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成為我們當前首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我在教學時採取引發興趣,定向導入,啟發理解等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第二冊識字5這篇課文時,我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課文,讓學生帶着想揭開謎底的心情來學習課文,從而也做到集中孩子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的作用。也大大加強了課堂學習氣氛。在教學最後我還讓學生從課外書籍中查找謎語讓同學猜一猜,還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自己為漢字編謎語,這樣不僅使孩子學到了知識,還能引導學生去閲讀課外讀物,增強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可愛,但他們還十分不懂事,不懂得該如何學習,因此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實施一套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成為最大的難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從和他們談心開始,瞭解他們的想法,從而找出一套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第二冊第14課《荷葉圓圓》時,我讓孩子們自己説説應該用什麼學習方法來學,許多孩子都認為應該用朗讀、表演讀的方法學習。因此,我讓孩子分成四人小小組進行朗讀學習,自己排練表演讀。孩子的學習氣氛特別高,排練表演讀的形式也很多,一節課下來,大多數的孩子都能把這篇課文背下來,提前達到了課時要求。

同孩子們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和學習動態,有助於我及時調整教學方法,這樣做即增強了孩子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達到預定的教學,真是一舉三的。

三、新課改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新課改使孩子們變得愛學、樂學、想學、會學;也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提高了一定的教學質量。但在新課改中我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問題。例如:課文的識字量太大,雖然在教學中我採取了識字袋、自己用好辦法識字,交流識字等方法學習,但許多孩子展握的識字量最多隻有80%,特別向我們這樣的一般校,差生面較廣,差生的識字量最高只能達到50%。另外,有2/3的課文都偏長,低年級學生閲讀起來較為困難,因此,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也是我校課改組當前解決的問題和麪臨的困難。希望通過和其他學校的課改總結交流來解決這項難題。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8

隨着新課程的改革與實施的進行,國小語文教學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為教師們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呈現的新穎的、生動的精彩課堂喝彩,也為教師們在實施新課程時所突現的問題憂慮。下面綜合我自己對新課程下的語文課而引發的主要問題與思考做幾點看法:

一、過於注重“情感薰陶”,忽視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

由於傳統語文教學過分強調“雙基”,使得過去的語文課堂比較呆板。《全日制義務教育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重要內容,教師應該注意對學生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因此,新課程下的語文應由過去重知識傳授發展到現在注重學生內心靈性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融合。我們應借課文這一載體,努力創設情境,培養和開發學生豐富的情感,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健全的心靈人格。

二、過於重視學生的互動體驗,課堂缺乏理性引領和客觀評價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體驗式學習。為此,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一方面,過去那種在課堂上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的方式逐漸被教師們摒棄;另一方面,凸顯學生主體、關注師生交往的“互動”式課堂,越來越成了教師們的課堂追求。於是,小組活動開展起

來了,課堂氣氛也活躍得很。學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達機會。可是,當我仔細觀察這些課堂的時候,卻覺得有些不大對勁:所謂“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説話。教師東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觀者。課堂活動缺乏嚴密的組織,更缺乏教師理性的引領和評價。熱鬧的一堂課下來,學生説得很盡興,但實際上教師卻沒有真正完成該課的教學任務。

三、過於重視教學形式和方法,課堂缺乏教學智慧

新課改下教師非常重視教學形式和方法的設計。在聽課過程中,我發現不少教師的教學設計都很好,形式豐富,手法多樣。但總給我一種華而不實、缺乏語文教學智慧和內容的感覺。 國小語文教改的路程還很漫長,我們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地提升。讓我們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氣和信心,把國小語文新課程改革推向更高的台階!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9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説讀寫的能力。【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説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説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説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閲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三: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291字)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大學聯考來説,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説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説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閲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閲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説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0

剛出來參加工作那年,我有幸去參加新課程改革培訓。聽了幾位專家關於新課改的講座,讓我以後的教學工作受益無窮。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但卻徒有形式,沒有實際的效果。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上語文課,老師把課文條縷分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訓練課,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和審美的薰陶。而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

可現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既沒有了必要的訓練,又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結果是大家都很好都很棒。一節課上完了,學生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養。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

閲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閲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閲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閲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閲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翻出一頁新篇章。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1

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閲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閲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如有一位教師執教《三峽》時給學生提出瞭如下探究問題:

1、在三峽地區我們國家正在建設一個什麼工程?

2、就你掌握的資料看,這一工程有什麼作用?

3、這一工程對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何影響?

4、假如爆發戰爭,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5、你知道我國黨和國家三代領導集體是如何關心和重視這一工程的?

這幾個問題在師生的互動、交流、爭論中佔了整個課堂的三分之二。這樣的`“探究”看起來有“深度”和“廣度”,也很“開放”,但實際上是曲解開放,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閲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閲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閲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閲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閲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2

實施新課改之後,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的膽子大了,敢於表現,敢想、敢説、敢問、敢做;孩子活了,樂於提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敢於評價是非、勇於挑戰權威;他們表達清楚,思維清晰,合作有秩序,學習有興趣,能力有了發展,個性得到張揚。然而,由於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全面、急功近利等方面原因,語文課堂教學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正在阻礙着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向前推進。我認為,對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少走彎路,使語文課堂教學步入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着現實意義。

反思一:重視學生主體,輕視教師主導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利。但一些教師對這一教學理念理解上不全面,把學生自主學習理解為“自己學習”,整堂課全部讓學生自己活動。過去是“什麼都管”,而現在是“什麼都不管”。在新課改的課堂中有的教師怕被説成“滿堂灌”,不敢多講了。有的語文教師在讓學生讀課文時常對學生説“用你自己的方式讀”,“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然而學生還遠遠沒有達到對語言的欣賞水平,“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能夠處理好文章的節奏、停頓、語氣和情感嗎?能夠領悟語言之美、文字之美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教學是一個雙向活動、教和學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缺少任何一方就沒有對話、互動和交流,也就沒有教學。因此,教學中仍然需要教師的引導、示範,需要教師栩栩如生、聲情並茂的講解、示範,將學生帶人那種妙不可言的體驗中,使他們愉悦地感受、快樂地暢想,從而獲得知識,陶冶情操。

“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它強調學生的主體,但並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相對立。“主導”不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讓學生亦步亦趨,不能越雷池半步,而是起着提升教學品質、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向善、求真與致美的釋放,從而獲得真正自由、自主的發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在於,中學生正處在認知、情感、世界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段,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需要以教師的情感體驗去感染、喚醒和引導學生的體驗,既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又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反思二:注重形式,輕視實效

1、合作學習形式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在很多人眼裏就是新課改的標誌,似乎無之便不是新課程。新課程改變了教師的許多做法,尤其是在設計學生活動這個環節中,很多教師都動了不少腦筋,確實對活躍課堂氣氛也有一定的作用,於是,分組、交流、討論,“學生想説什麼就説什麼,喜歡説哪個就説哪個。”等形式充斥着整個課堂,貫穿始終,課堂異常地“活躍”,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讓學生合作。合作究竟給學生帶來了什麼?教師的作用在哪裏?我們也得冷靜想想,能每節課都這樣活動嗎?活動是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嗎?

過去有段時間在教學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動或公開課中,為了課堂出彩,我常常看到教師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留給優秀的學生,如全班最善朗讀的去朗讀,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畫畫的去畫畫……實際上只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跟龍套”,支撐整堂課框架的只是為數很少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沉默不語,課堂上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所以總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剛進校是活蹦亂跳,暢所欲言的孩子在學校呆了兩三年後居然連手都不敢舉了。“隨着年級的遞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遞減。”

2、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現代化”。不少示範課、研討課,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知識。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斥其間,猶如一場高科技產品展示會,一節課下來聲色並茂,熱鬧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勢;授課者心滿意足,聽課者大飽眼福,其效果如何?還值得商榷。

多媒體確可以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可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這是不容置疑的。但並不是採用多媒體教學的課就是優質課,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代替傳統的教學工具就有課改新精神。有些學校多媒體進教室以後,甚至把黑板都撤了,用多媒體代替了原來傳統的板書。多媒體的運用不是為多媒體而多媒體,應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用。一節課中補充材料過多,學生能“消化”得了嗎?放映速度過快,一張一張地閃過,學生能記住和理解嗎?請記住,多媒體只能是“輔助”而已。

反思三:只表揚,不批評

新課程倡導多鼓勵學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出於這種理解。“哪怕學生只有一點成績,就要表揚;只要一小點進步,也要鼓勵。”對學生一些很小的閃光點,也給予最隆重的獎勵:寫對一個詞,“行、行,你真行!”;背誦一首古詩,“嗨、嗨,你真棒!”如此,學生初時會對這樣的表揚感到激動,得到激勵。久而久之,他們對錶揚的功利性產生依賴。沒有鼓勵,缺了表揚,學習不再是他們自願的活動。這樣一味地獎勵過分重視形式,反而缺乏激勵性,甚至會誤導學生,使他們自滿、自大,聽不進不同意見,這對學生的成長是十分有害的。而且這種一味表揚已經偏離了新課程目標,失去了激勵的意義。在新課改中,不少教師一提到“懲戒教育”就諱莫如深,唯恐被扣上“傷害學生自尊”的帽子。”於是面對學生的錯誤不敢説,即使説了,也只是蜻蜓點水式地説一兩句。其實新課改並不是只倡導賞識教育,懲戒教育也是不可缺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説得好:“教育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麼都應該有。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因此,我們必須辯證地對待獎懲這一對矛盾關係,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要鼓勵表揚,對其過失和錯誤也要及時批評指正。獎勵和懲戒是天平上的兩個托盤,缺少任何一方,教育的天平就會失衡。教育實踐表明,懲戒教育有時比賞識教育顯得更為重要,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好時機。懲戒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現代人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敢於承擔責任,教育就是教會學生為自己的行為和過失承擔責任。學生在學校就養成對自己的行為過失負起責任,日後才可能為社會承擔責任。未成年的學生一般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毛病和錯誤。懲戒教育有利於學生髮現自己的錯誤,進而改進錯誤。

古人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面對學生的過失和錯誤,教師不能迴避,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引導。當然,懲戒教育要依人、依事、依情而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只對其行為不對其人身,不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重要的是,孩子稍微長大後有了最起碼的理性判斷能力,就會對這樣膚淺的表揚、毫無針對性的激勵,感到漠然,覺得乏味,無動於衷,這時表揚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後,課堂確實有許多新變化。然而,熱鬧之後,也許我們應該冷靜地反思一下:新課程的課堂到底該新在什麼地方?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好嗎?老師上完一堂課,也應該問一問自己:在這堂課上,學生學到了什麼?反思才會明理,反省才會明智。多一點冷靜,少一點急燥;多一點實在,少一點花招;多一點主見,少一點盲從。

教師只有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新課改的內涵,課堂課堂教學才會更開放、才更有活力。潛心探求新課程的精髓,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展示才會更積極,從容體味成功的樂趣。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3

自從九月份學校實行新課改以來,我覺得本次新課改正好與大語文教育的思路相符合,楊坡中學的課改要求是放手給學生,相信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而大語文教育的要求是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語文綜合素質能力、把文學語言應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

在課改的剛開始,確實挺費勁,學生一直以來適應的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剛剛放手讓他們自主學習,似乎有點不知所云,我就慢慢引導,從基礎知識的掌握,文學常識的幾步驟,到閲讀理解的方法、角度,還有作文知識的日積月累,手把手的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做到“授之以魚莫若授人以漁”,爭取把語文知識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從一世而不是從一時達到對學生的影響。

當然,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與停頓,尤其老師在去聽課時,往往把要求提高到老師全權操作的`水平,那怎麼可能呢?一名新教師的成長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何況學生的全面發展呢?

我相信,只要努力堅持,學生會達到一個全面發展的水平,達到大語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4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即使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有的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只是應付老師,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大搞題海戰術,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那麼,如何改變現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從教師教學實踐中,找出弊端。

1.語文培養模式單一。

中國小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的記憶。學生在學了許多年語文後,聽説讀寫的能力得不到明顯的提高。從國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九年級的會考使許多國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閲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2.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於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這是一種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只是教師把教材的內容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的。“填鴨式”明顯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驗和個體感悟。為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採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誇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識、創新思維,活動能力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展。

3.大語文化現象嚴重

當前語文課堂上,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連基本的語言問題都過不了關,語文教學更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體不當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許多語文課上,幻燈片、動畫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看看錄象、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離了語言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功能。

由此看來,不當的課堂教學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認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最後,找到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月滿西樓》,《但願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講寫作人物描寫時,引入《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具體的動作,肖像等描寫就會讓文章生動。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説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人,讀的書,或者受某一個人的影響,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從應試來説,也有其現實意義吧。俗話説,手中有糧,心裏不慌,可能對於今天沒有捱過餓的孩子來説,是有點難理解了。看看大學聯考的滿分作文,多少在用舊的材料,所謂新瓶裝老酒。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巧婦有米不會“炊”,這不是找餓嗎?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歷史上的狀元,留下了幾篇讓你記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國小的時候特別羨慕文章語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個。可以寫寫帶有哲理性的話語啊,這個對現在的學生很簡單了,誰沒有個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溝”,現在叫“憤青”,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優點”啊,正如毛主席説的,恰同學少年。可不要貪玩啊,呵呵,狗尾續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練練,也會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此言甚之。那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而且一般語文好的同學都有點才,其實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從語文老師那裏學來了什麼。到底思考一下,學到了什麼?你是不是突然發現沒有啊,其實在語文老師當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語文好的同學不是教出來的。雖然這句話值得商榷,但是也説明了語文的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過多的依賴老師,可是當我們會過頭來看看的時候,還真有幾分道理。但是別忘記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話。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閲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5

1、教師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範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麼“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髒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麼“醜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裏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裏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誇、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六忌煩語。個別教師説話講課總是囉嗦重複,嘮嘮叨叨;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2、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語言?

對學生所聽:

1 、孩子們對這些問題這麼感興趣,真讓我高興。

2、我不知道我這樣説是否合適。

3、不知我説清了沒有,説明白了沒有。

4、“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説的一段話。

對學生所言:

1 、雖然你説的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很佩服你的勇氣。

2、 你説得還不完全,請哪一位幫幫他,再補充。

對學生所讀 :

1 、“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讀書時應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們今天達到了這個要求。

2、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3、默讀,要講究速度。現在我請大家在十分鐘內看完這段文字,並請思考……

對學生所問:

1 、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是個善於動腦筋的孩子。

2、有一個問題,是我要請教大家的,誰能幫我解決。

對學生所寫:

1 、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本很整潔,書寫也端正。我為你們高興。

2、用自己的筆寫自己心裏的話,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班×同學做得比較好,他的作文雖然也有缺點,卻給人一種真誠的感受。

3、“沒有老底子,就沒有新文章”,有積累才能夠表達。我們有些同學作文中的詞語是豐富的,看得出他們課外有較大的閲讀量。

4、××同學從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的本領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觀察,作為原始材料積累起來,他的寫作材料總是那麼新鮮、獨到。

三、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幹,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着在這一主幹上的,是融合於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 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 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 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 了。

四、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鬆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