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噸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

《噸的認識》重在於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為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一、以“動態生成”為魂,發現知識的生長點。

1、猜測中生成的懸念:

一開課,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於大擔猜測的,老師預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祕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多重,使孩子們引起對噸的懸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遊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説些什麼?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麼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説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噸5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二、以“體驗學習”為主,變革學生學習方式。

1、體驗於建立表象時:

通過掂2分硬幣,體驗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靜靜地體驗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覺,通過掂、提的親身經歷,對1克、1千克有了進一步的體驗。接着試抱老師,抱不動,估計老師的體重,想象20個老師合抱在一起約有1噸,1噸有多重:1噸重的物品還能用手來掂、提嗎?……通過掂、提、抱等體驗活動,初步建立了“噸”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噸”。

2、體驗於方法引出時: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體重,聽一聽真實的體重的體驗活動中,動態生成了一個新問題:現在咱們班有60個小朋友,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那麼全班同學的體重有多少呢?此時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過了1噸該怎麼表達自己此問題,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噸500千克,4噸800千克=4800千克……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引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將學習變成了主動的學習。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2

質量單位的學習,學生第一次接觸,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動物質量單位的信息,每人準備一枚2分硬幣,一粒花生豆,幾粒黃豆等比較輕的物品。

課上,我首先讓學生閲讀課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孵出來時還不到1克呢!……學生都露出驚訝的表情下來。。

學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的質量,充分感受1克的質量,並讓學生列舉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加深對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教學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稱一稱、説一説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質量。1千克=1000克。

接下來,讓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有關動物質量單位的信息:大象重3——7噸,河馬重3——5噸,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過680千克……

大量有關動物質量單位信息的呈現,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學生迫不及待地想學習本節課的新授知識。

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在教學《千克、克、噸》這一單元時,學生結合具體情況很快就感受並認識千克、克、噸這幾個質量單位,瞭解到1千克、1克、1噸的實際質量,還掌握了千克、克和噸之間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但當要求學生做填質量單位的題時,真是錯得讓你笑掉牙,如“一艘輪船重500(千克)”、“一隻雞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麪重100(千克)”、“一頭牛重500(噸)”等。為什麼會這樣?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嗎?

我思前想後,是不是我在教學上出了問題,還是哪個地方做得不足?最後,我明白了,原因是學生平時少參與社會活動,缺少親身體驗的機會,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那怎樣才能衝破這個障礙呢?

1、家長要積極配合。家長不要把孩子侷限於家、學校兩個地方,應大膽地讓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讓學生認識不少新鮮事物,感受事物,開闊眼界。做事,可豐富經驗,如可以讓孩子到超市買買東西,吃完飯讓孩子收拾碗筷等,這樣從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輕重。

2、創造條件讓學生開展實際操作活動。教師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感受。要創造各種條件,準備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等,讓學生進行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算一算、説一説、比一比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感受千克、克和噸,建立明確的質量概念。

3、課間,多讓學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總之,多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對思維的發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對學習新教材有更大的幫助。<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3

質量單位噸較克與千克對於學生來説更抽象,也因此而更難於理解,所以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導入:一個蘋果重200,一箱蘋果重15,一車蘋果重3,學生自然知道一車蘋果重3克或3千克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就有了學習一個更大的單位的需要,於是“噸”就這樣被引入了。

引入“噸”之後,勢必要讓學生建立一個“噸”的概念,這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就在這裏。書上是這樣安排的,先出示10袋100千克的大米,計算後得1000千克,然後告訴學生1000千克就是1噸,明確1噸=1000千克。然後要求計算10個體重是25千克的國小生有多少重?40個呢?從10個100到40個25,可以看出,書本的意圖是從簡單到複雜來加深學生對“噸”的理解。而對這兩個例子,我在課堂上的安排正好相反。我是這樣理解的,從國小生的體重出發,似乎更接近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的思維水平,因為這對於他們來説這比較熟悉,有些學生的體重正好是25千克,然後想象40個這樣的學生就是1噸,正好一個班的學生是四十幾個,讓他們想象這大約就是1噸,好象比較貼近他們。一袋100千克的大米,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並不清楚100千克的大米到底有多少。所以我將這兩個例題的先後位置做了調整。

之後我就讓同學們做了一些練習。第一題,算一算。如:“一棵白菜重一千克,多少棵白菜重1噸?”這樣的題目,一共訓練了4道。正如徐老師所説的,如果能出示圖片讓學生圈出一噸有多少的話,會更直觀深刻。確實,這一道題目做下來,學生興趣不夠高,反應不夠強烈。看來對於低中年級的學生還是要以調動他們的興趣為住,那麼直觀的感官的可能要多出示一點。第二題是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這一題主要是鞏固學生對質量單位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對“噸”的掌握,這裏還要學生理解“限載量”的意思。第三題是共同來解決一道實際問題。最後總結和佈置課堂作業。

整課基本就是按照這個順序上下來的,問題是存在着的,但總的來説,學生基本能達到目標並掌握本課的重難點。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4

教學內容

九年制人教版第五冊《噸的認識》

教學目標

通過不同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係,並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聚的計算。

過程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並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1. 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係,並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聚的計算。

2. 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並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設備一套,CAI課件,學生自帶實物若干。

學情分析:

“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具體感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學習;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換算推理過程相同,這部分知識主要由學生自己嘗試完成,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清淨,引入新課

1. 展示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吧?(媒體出示曹衝稱象的照片)曹衝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稱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後卻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

媒體播放曹衝的問題:同學們,我是曹衝,我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後,發現二年級學過的重量單位用起來很麻煩,你能幫幫我嗎?

生討論應該使用什麼來做單位。

師:看來噸與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單位有所不同,它和我們以往學過的千克和克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噸。

2. 出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 通過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共同認識重量單位“噸”

(一) 直觀感知,使學生初步認識“噸”

師:今天同學們帶來了許多重量已知的物體,請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交流)

師:那有沒有同學帶來以“噸”做單位的物體呢?説明原因。

師: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過可以用“噸”做單位的物體,能簡單的説一説嗎?學生舉例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些物體與你所認識的物體,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嗎?

學生討論後得出:以噸為單位的物體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

多媒體出示:通常計量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噸”來做單位。

師:初步認識了噸之後,老師這裏有一些物品,請你們為他們選擇一種合適的單位。

多媒體出示:報紙、信封、河馬、鯨、白菜、蘋果等,學生進行判斷。

(從學生熟悉的曹衝稱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課,並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物體,初步感知:以噸為重量單位的物體都比較大,並且非常重。)

(二) 創設情境,充分感知“噸”

師:“噸”是我們新認識的'重量單位,那麼它究竟有多大呢?為了更好的瞭解它,老師特意製作了一把電子秤。

多媒體出示:一把電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稱一袋大米,同時,在電子秤左面的屏幕上顯示出綠燈,右面的屏幕顯示100千克字樣,每稱一袋,相應遞加,直到第十袋時,左面的屏幕上顯示出紅燈,同時在右面的屏幕顯示出1噸的字樣。

師:你看到了什麼,請在自己的本子上寫下來。

師:在你認識到1噸有1000千克後,你能告訴老師,現在你有辦法將1噸的物體帶進教室嗎?

小組進行討論

師:如果有一些體重為25千克的同學,要多少個同學才能達到1噸呢?

生經過計算後得出結論

師:現在每一位同學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體,如果也將它放在電子秤中,那麼一噸中究竟有多少個你這樣的物體呢?

學生利用學過的除法估算知識進行估算,同時進行交流反饋。

(三) 以生活情境,加深對重量單位間關係的認識。

師:用一些較輕的物體聚少成多,也能達到一噸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對重量進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

生舉例:大橋的載重量,卡車的載重量等。

師:現在老師想找你幫個忙。這裏有一輛卡車和一堆貨物,你能不能告訴老師,這堆貨物能不能全部裝上卡車。

多媒體出示圖片,一輛卡車上標註限載重6噸,旁邊有一堆貨物,標註6000千克,學生進行討論,得出這堆貨物可以一次性的裝上卡車。

師:你能説説你的理由嗎?

(在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噸的基礎上,採用多媒體生動、直觀地顯示千克與噸的關係,並聯系學生自身的重量,讓學生估算,加深對噸的認識。教師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 進行單名數與複名數互化的教學。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重量單位“噸”,老師還為大家帶來了一個特製的天平,這個天平可以稱十分重的物體。

媒體出示:一架天平,六個標有重量的砝碼。

生可根據自己的喜愛,任意選擇兩個砝碼放在天平的一端,天平便會向一方傾斜,例如,選擇3噸與30千克。

師:要使這個天平平衡,應在天平的一端放上多重的物體呢?你是怎樣思考的?

師:請你任選兩個重量,和你的同桌一起來完成這個任務,好嗎?

生討論並完成。

師:現在在天平的右邊出現了2450千克這樣的重量,你認為在天平的左邊應該放上什麼重量的砝碼呢?

鼓勵學生進行搶答

師:剛才老師並沒有教你們方法,為什麼你們能很快地知道答案呢?

鼓勵學生用數學語言進行歸納總結,進行交流。

三、 練習

(一) 判斷題

1. 粉筆長13克。 ( )

2. 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 )

3. 一個皮球重2噸。 ( )

4. 1噸鐵比1噸棉花重。 ( )

(二) 拓展題

出示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的照片,激勵學生只要能解答出和電梯有關的問題,就可以登上塔頂欣賞到美麗的景色

出示一幅電梯照片,上標註限重量1噸,十三個成人,出示問題:

1. 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幾人?

2. 如果全班同學都要乘電梯,至少要坐幾次?

問題解答完之後,出示上海的風景、建築物的圖片,激發學生把我們的家鄉也建設的這樣美。

(數學學習必須有練習,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不但能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感官。特別是聯繫了生活中乘電梯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充滿許多數學問題,而且是豐富多彩的。)

四、 小結

師:在這節課中,你掌握了什麼知識,對你有什麼幫助?你還想了解些什麼?

教學反思:

噸是較大的重量單位,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在授課中,我通過不同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和想象空間,並十分重視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逐步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之間的關係,掌握簡單的化聚。教師不但扮演了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而且還是積極的參與者,使得原本枯燥的學習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5

1、我們的教育不單是為了教孩子學會知識和技能,更應關注學生的心靈。從小在各學科教學中應及時注入“人文教育”這一新鮮血液。

2、我們知道教材中主題圖的.設置,不但是為了給新知教學作好情境鋪墊,引出教學內容。其實它裏面還藴涵着豐富的“人文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有實用價值的教學素材。它需要我們教師去不斷地挖掘、創新和利用。

3、我們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簡單地解答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如何藉助現實情境用人文的思想去人性化地處理和解決問題。如何打破教學常規讓學生用無牆的思想去思考每一個現實問題,為實現“學有價值的數學”做一些實事。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6

“噸”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模糊也比較難體會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推想一袋大米100千克,2袋大米200千克,那麼10袋這樣的大米就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同時感知噸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圍繞“怎麼稱噸”的'問題,使學生很具體地再一次感受了噸是一個很大重量單位。

接着又以一個國小生的體重25千克,推算出40個這樣的國小生重1000千克,即是1噸,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又如:一頭奶牛的重量(5頭)、一袋水泥的重量(20袋)、一桶油的重量(5桶)、一頭豬的重量(10頭)……以此來推想1噸的重量,通過提一提、看一看、説一説等活動,把1噸的重量和學生熟知的各種物體重量建立聯繫,從而使學生對1噸大約有多重建立比較鮮明的表象。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有助於學生在已經掌握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也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練習“想想做做”的第3題,2塊磚重5千克,200塊磚重()千克,()塊磚重1噸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弄明白200塊裏面有幾個2塊,就是有幾個5千克,由於1噸就是1000千克,1000裏面有多少個5千克,就是有多少塊。思路比較清晰,但在課堂練習中,個別學生還是搞不清楚,有待課後進行輔導。由於所學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可以在小組合作中發現。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7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學生剛開始體驗50千克體重有幾種態度,很重,不重,抱不起。為了使學生體驗1噸的重量,繼續讓他們充分體驗,最後達到共識,50千克夠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課堂是學習的平台,也是學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學中,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己風采的舞台。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

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噸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嘗試,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台。幫助學生感悟、理解1噸,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8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好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源於生活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置身於日常生活當中。看到、聽到、想到的都是平時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進入參與學習的狀態。如:激趣導入中,我創設了和媽媽上水果市場買東西的生活情境,學生對這是既熟悉,又感覺親切,很快就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更引發了他們對新知識“噸”的求知慾望。因此,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問題,點燃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給思維以動力。這樣安排,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有機地聯繫起來,使學生感受到今天就學的知識來源生活,有利於激發學生認知的興趣和情感,喚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慾望。

二、聯繫生活實際,探究數學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裏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在教學“噸”這個單位時,由於“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脱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例如:通過“選大力士提水”、“同學互相背一背”的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祕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三、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在學會了新知以後,學生就會產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慾望,以獲得成就感。否則就會產生知識無用的想法,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要緊緊地把握好這一大好時機,設計出貼近生活,使學生感興趣的練習,滿足學生的願望。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由於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繫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在拓展應用的練習中,更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對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數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揮威力。這集基礎性、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相結合的數學問題,不但鞏固了簡單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勝任社會的需要。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9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着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部分教材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於噸的話題, 抓住學生“童心”激發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情緒高昂,在一種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加到學

習的過程中。圍繞“能同時過橋嗎” 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噸和千克的關係。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係後再讓學生回頭解決一下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説説其他的例子,如學生説鋼鐵的重量,汽車的載重量都以噸為單位等等。也學生想想1噸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讓學生藉助熟悉的物體的體積來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學生在認識了噸之後,利用新知幫助小動物過橋,學生顯得尤其興奮,也體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0

“噸”在學生的頭腦中是一個抽象的計量單位,如何讓學生對“噸”又一個具體清晰的認識?本課做了兩點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認識“噸”。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生動的。本課運用了大量的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了生動的生活背景,讓學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噸”,認識“噸”,運用“噸”,不僅深刻地建立了1噸的觀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讓學生在直接與間接的體驗中想象“噸”。

“噸”是一個用來計量重量的單位,必須以體驗為基礎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課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對常見物品重量的經驗,另一方面,安排學生在課堂上對25千克的重量進行現場體驗,以獲取豐富的直接感受。在這些感受的支撐下,再借助想象與推理,學生理解1噸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較輕鬆而深刻了。而且,因體驗的存在,也使課堂顯的生動而富有張力。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1

[ 教學片斷 ]

師:老師這有一袋重 25 千克的大米,你想搬一搬,感受一下有多重嗎?

生 ( 齊 ) :想

師: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吧!(學生活動略)

師:誰來説説你的感受?

生 1 :我覺得很重,搬不起來。

生 2 :我勉強能搬起來。

師:一袋大米重 25 千克, 4 袋這樣的大米重多少千克?

生 3 :重 100 千克。

師: 40 袋呢?

生 4 :重 1000 千克, 1000 千克就是 1 噸。

師:對,我們就説 1 噸 =1000 千克,如果把 1000 千克的大米裝成 1 大包,你想象一下,讓你去搬,你覺得怎樣?

生 5 :肯定搬不動。

生 6 :我想我能搬得動。

師:搬 25 千克的大米,你覺得怎樣?

生 6 :我能搬得動。

師: 1000 千克裏面有幾袋 25 千克的大米?

生 6 : 40 袋。

師:如果把 40 袋的大米裝成 1 大包,讓你去搬,你能搬得動嗎?

生 6 :我想我還是能。

師:如果有機會,請你試一試好嗎?誰來説説你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生 7 : 28 千克。

生 8 : 32 千克。

師:請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 1 個同學有多重?(學生活動略)

師:你能把你的感受説一説嗎?

生 9 :我的同桌不重,我背起來了。

生 10 :我的同桌非常重,我背不動。

(師有意讓生 10 説,因為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

師:請生 6 來説説你的感受。

生 6 :我同桌很輕,我輕鬆背起來了。

師:這位(班上最重的)也是你的同學,請你也來背揹他。

(生 6 背時顯然很吃力,背上的同學差點摔下來,聽課的老師忍不住笑起來了)。

師:請來説説你的感受。

生 6 :太重了,我差點摔倒。

師:你(胖小子)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生 11 : 50 千克。

師:多少個這樣身材的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 1 噸?

生齊: 20 個

師:請問生 6 , 20 個這樣的身材的同學合起來,讓你去背,你認為怎樣?

生 6 :肯定把我壓扁。

師:你認為 1 噸的東西對你來説怎樣?

生 6 :非常重,老師,我改變主意了: 1 噸的大米我想我也搬不起。(這時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師:同學們的平均體重大約是 30 千克。 ( 預先調查 ) 請你算一算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 1 噸?

生 3 :大約 33 個。

師:全班一共有多少個同學?

生齊: 26 人。

師: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 1 噸了嗎?

生齊:不夠。

師:你覺得 1 噸怎樣?

生齊:對我們來説太重了。

[ 反思 ]

引導學生建立 1 噸重的質量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在教學中我首先讓生搬一搬大米,親自感受 1 袋 25 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過想象感受 40 袋大米的重量,進而主動感悟出 1 噸有多重;接着讓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生根據平均體重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 1 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 1 噸了嗎?讓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 1 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噸的認識”教學片斷中,當學生主動感悟出 1 噸有多重時,我讓生展開想象:如果讓你搬 1 噸的大米,你覺得怎樣?在我備課和多次試教中,學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動”。沒想到這節課竟有一個男孩説:“我想我能”,面對這件預先沒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當時有點緊張,我想如果能很好的處理它,很可能成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也許這男孩只是預先沒聽明白老師的問題吧,於是我重新引導一次,沒想到還是失敗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我想我還是能”。好“固執已見”的一個男孩!為了圓場,我説了一句:“如果有機會,請你試一試”,然後回到了預設的下一個環節:讓生互相背一背。我一邊機械般地教學,一邊為自己的話“如果有機會,請你試試。”而後悔,怎樣引導才能改變這男孩的想法呢?我邊教邊想,還是讓他在體驗中感悟,自己説服自己吧!

剛才錯過了搬大米這個教育資源,現在得好好抓住背一背這個教育資源了。於是,我有意讓一個學生説説他背的感受(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然後順水推舟讓那個“固執已見”的學生來背班上最重的同學並説感受,進一步引導,如果 20 個這樣身材的同學大約重 1 噸,讓你去背,你覺得怎樣?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壓扁”。並難為情地説:“老師,我改變想法了, 1 噸的大米我想我還是搬不動,太重了”。在老師精心設計,循循善誘下,這男孩在體驗中被説服了。此時,聽課的老師給予熱烈的掌聲和滿意的笑聲,但我明白,我的教育機智、教育智慧,還是不夠的,還有待於不斷磨礪、發展。

經過反思,如果再讓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導失敗時,我選擇的不是迴避而是積極面對,尊重學生的想法,然後及時引導,讓他再一次體驗。一袋 25 千克的大米你搬起來了,你真能幹! 2 袋這樣的大米就是 50 千克,(把兩袋疊起來)你能搬嗎?請上來試試並幫老師把大米從這搬到講台。我想即使是力氣再大也無法能按要求去完成,從而進一步引導他,如果是 40 袋就是 1 噸,讓你去搬,你能搬得動嗎?我想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搬不動。”從而進入下一環節“背一背”。我想我如果這樣處理將會更滿意、更完美。這次經歷,讓我明白,對於那些在設計好的教案外和常規課堂內突然出現的有效教育資源,尤其需要我們積極對待,及時抓取,細心呵護,用心挖掘,這樣,我們的課堂會更加多姿多彩。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2

首先本課我想通過一些場景,如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車箱的呢過,引入新知,學生從中感知比較重的或大宗的貨物,瞭解計量這些貨物有多重時,通常都用噸做單位,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然後通過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説明10袋這樣的大米中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

想想做做2,就是讓學生通過看和説,把1噸的.重量和各種物體的數量建立聯繫,使他們對1噸大約有多重有比較鮮明的表象,有利於1噸觀念的建立。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通過計算推想出多少桶水大約重1噸,多少塊磚重1噸,從而建立起有關1噸的清晰感念。在計算多少塊磚重1噸時,有學生寫出200塊就是重1噸,這是學生沒有看清楚題目,條件告訴我們的是2塊磚重5千克,應該200塊磚重500千克,那麼400塊磚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在練習中比較6000克與6噸比較大小時,學生寫出等於,這是錯誤的,6000克小於6噸,學生沒有看清楚題目。這類題目要多練。想想做做第5題,要讓學生去説説載重量是什麼意思,從而去填單位。

最後再補充一些單位大小比較的題目,這樣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質量單位之間的互算關係。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3

“教學”是門非常神奇的科學,如果我們把握好了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就簡單説一説在教學“噸的認識”的一些感受。

“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不能直接拿東西去感受,因此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究竟該怎樣去突破這樣一個難點呢?我確實也頗費了一些心思。如果單純的只讓學生想着去感受,他們仍然理解不了到底一噸有多重,於是,在課堂上我專門設計了幾次體驗活動,如:掂一掂大米,抱一抱同學,估一估純淨水,無疑為學生建立“1噸”的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掂大米的過程,一改以往“一袋100千克大米讓一個人上來掂”的方式,用“每個學生掂一掂10千克重的大米,並不斷疊加”的方式,擴大了活動的參與面,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體驗,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官與實踐的刺激中,在猜測數據與真實數據的強烈反差中產生一種震撼,從而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歷和感受,而不僅僅是一些模糊、抽象的數學知識。

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學生自始至終熱情高漲。除了體驗活動使學生興趣盎然以外,也應歸功於大量的直觀材料。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有時候總嫌費事,把一些學生親自體驗的過程都省略了,只是讓他們去想象,但是,畢竟是國小生,他們還不具備這種大數量的想象能力,因此,效果總是不理想,這次,我一改常態,在教學中,我利用主題圖進行展示,學生在驚歎“1噸大米竟然有這麼多”的同時,正確地建立起了表象。難題迎刃而解。 受這節課的啟發,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尋找更大的教學突破口,為學生呈現一節又一節的精彩課堂!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4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1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1噸的概念,並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課前瞭解自己的體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體重?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計量物體的質量用什麼做單位?(板書:千克?克)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板書:1千克=1000克)

你估計老師的體重是多少?你是怎麼估的?

2、創設情景

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去水果市場逛一逛。看,這裏到處可見一箱箱的水果,真熱鬧啊!讓我們拿一個大蘋果看看能有多重吧![出示:一個蘋果重200(克)]

那一箱蘋果呢?[出示:一箱蘋果重10(千克)]

[出示:一卡車蘋果重3()]一卡車蘋果的重量是3克,還是3千克?都不恰當,是吧?因此,人們就又規定了一個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單位——噸。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噸”。噸也是一個質量單位,那麼1噸有多重呢?噸與千克有什麼關係呢?

二、講授新知,解決問題

1、1噸有多重

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説説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讓學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1個同學的體重約是25千克,4個這樣的同學約重多少千克?(約100千克)

40個這樣的同學大約重多少千克?(約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聯繫班中40個體重約是25千克的同學,讓學生感悟1噸的重量。

2、哪些東西大約有1噸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幾袋大米重1噸?

(2)一頭牛約重500千克,幾頭牛約重1噸?

(3)你能説説生活中什麼東西大約重1噸嗎?請在小組內相互説説。

(4)你認為什麼樣的物體要用噸作單位呢?

小結:我們在計量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質量時,常用噸作單位。

(5)你平時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噸作單位的嗎?

(貨車的載重量、電梯的載重量、橋的載重量等)

(6)完成32頁的做一做,集體訂正。

3、單位換算

剛才我們認識了噸,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了哪些質量單位?請大家把這些學過的質量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理一理。

反饋後,提問:“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千克和克呢?”

通過剛才的整理,哪個單位最重?最輕的是?

4噸=____千克

3000千克=____噸

學生嘗試完成,並説説你是怎麼想的。(課件演示)

4噸=4000千克,因為1噸=1000千克,4噸就是4個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噸,因為1000千克就是1噸,3000千克有3個1000千克,也就是3個1噸,就是3噸。

完成32頁做一做,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1、估一估,連一連

大象 鯨 山羊

50噸 60千克 4噸

2、在一輛載重是2噸的貨車上,裝6台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為什麼?

3、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

(1)卡車載重4()。

(2)小明體重35()。

(3)一塊橡皮的質量是8()。

(4)碼頭停泊的貨輪能載貨10()。

4、13頁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介紹方法

四、課外延伸,加深理解

1、日記一則。

大家好!我叫小馬虎。星期日旱晨我從2分米的牀上起來,洗刷完畢,就去吃旱飯。我吃了一個50噸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後開始做作業。我做的幾道題是這樣的:

5噸=(5000)千克

4020千克=(4)噸(200)千克

3噸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園,看見公園裏有一隻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時30分我睡覺了。

2、你知道嗎?講曹衝稱象的.故事,學生談談感受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反思:

在學習噸這個質量單位前,學生已經對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認識。知道了1千克=1000克。較輕物體的質量常用可作單位,而一般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這樣一來學生就知道了測量較重的物體或者是大型物體時常用噸作單位。但是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沒有直觀的認識。也不可能像認識克和千克那樣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或者是兩袋鹽的重量來建立感性的認識。所以,對於噸這個質量單位要想建立噸的觀念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我是先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首先課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質量就是1噸,讓學生感受1噸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們的體重,從數量上體會。

我找了班上體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個同學,這樣學生可以想象大約四十個學生的體重就是1噸。然後告訴孩子們,我的體重是50千克。20個老師的體重就是1噸,同時課本上也提供了兩頭牛的體重也大約是1噸。讓學生在對比的數字中感受1噸之大。

但在教學時發現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説一幢教學樓一棵樹的重約1噸。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由於噸是用來計量較大的物體質量,所以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很少出錯。但實際上學生對於這個單位的掌握還不是很好。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5

“噸”的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第三單元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是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後需要學習的另一個表示質量的單位,《噸的認識》教學反思。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這節課的重難點。

新課標下的數學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除法,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圍繞能否同時過橋順利引出課題—噸的認識。在學生掌握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關係後再讓學生去解決如何過橋的問題,鼓勵同學們儘量把方法都想出來,滲透一題多解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學反思《《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在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的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同學們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學,這一實際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為下面建立1噸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讓同學們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後,再引導學生去思考多少個25千克重的同學的重量才是1噸?在這學生對於40個25千克是1噸的推導困難比較大,因此在講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帶而過,儘量一步步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沒有預想到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障礙,在講解過程中跳步了,導致有部分同學似懂非懂,這是教學中的一個不足,以後要加強,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用學生的思維去想問題,也就是要備學生。

為了加強學生對1噸的概念的認識,接下來設計了兩個練習題。緊接着就是體驗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先説説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用到噸作質量單位的,然後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噸的事物的圖片,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繫的。在讓學生形象觀察了圖片之後,讓學生總結一下以噸為單位的物體的特點,提高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我在運用新知的環節中加入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小明的數學日記改錯,讓學生在快樂中運用新知,也滲透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最後佈置同學們回去調查一下自己家裏的家庭用水,並教育學生要節約用水。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有效地組織了教學,併合理分配各個環節的時間,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的體驗,並讓學生在快樂輕鬆的學習環境下獲取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