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4篇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後更好的工作發展,此時此刻需要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計劃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4篇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科技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培養國小生科技活動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它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改變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學方式,為學生表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空間。

二、教材分析:

科技活動教材包含了實驗探索、科技製作、科技應用、專題研究和創新發明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初步學會科學研究、科技發明、製作科技作品的方法,瞭解科技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瞭解我國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現在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每方面的內容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分別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選擇。

教材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突出科學性、創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於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一些反應現代科技成果和與人們生活、生產緊密聯繫,操作性強的內容,讓學生親自參與社會調查、開展科學研究、進行科學探索和製作,從而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三、教學目標:

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1、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景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2、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形成親近自然、關愛自然、關心社會以及自我發展的責任感。

3、發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認知、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4、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信息,並恰當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並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激發他們探究和創新的慾望,培養創新能力。

6、養成合作意識、民主意識、科學意識、環境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善於交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作為三年級的國小生來講,本冊課本是科技活動課的起始冊,學科認識尚沒有形成,更無從談起科技活動興趣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故此對學生的知識教育應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科技活動興趣的培養和簡單實用的科學思維方式的灌輸。要培養學生課堂上的科學的思考習慣,逐步養成預見、測量、分析、探究、記錄數據等一系列的科學習慣,以及小組探究的活動方式。

四、實施措施:

有的活動就是要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有目的的研究,進行科學探索,嘗試研究性學習。

要學生勇於探索,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怕説錯,錯了再探索,而不是等着教師的答案,不是背書本上的結論。

五、課時安排與實施策略:

每週一課時,便於師生都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便於開展活動時進行資源共享。

科學教學是學生提高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計劃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為目的,為我校科學教學成績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教師科學素養以及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深層次把握科學教學的真諦

1、認真學習和鑽研《科學課程標準》、系統鑽研新教材,既有科學課程改革理念性、學術性思考;又有科學主題教育形態性研究。

2、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有效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的理論和經驗。

3、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和推進校本教研的理論和經驗。

4、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做中學”教學案例專著。

(三)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質量

1、改革傳統教研方式,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指導教師自主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揮科學學科的研究與輻射作用,提高教研質量。

2、以各種形式,靈活、有效、充分發揮科學學科的引導功能。

(四)重視教育科研,深化課題研究

探索國小科學學科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應以課堂教學、課程建設等具體問題為着眼點:強調結果價值與過程價值並重,提倡“過程即成長”的行動理念。

(五)積極參加新課程培訓、調研、專項協作等多元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1、認真參加各種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課程培訓活動,引導教師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課程意識和課程實施水平,為新課程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2、認真參加《科學》課程標準、新教材的學習和培訓活動,引導科學教師明確科學學科課程改革的方向;組建學科性研究小組,攻克難關,提高課程理解能力;

3、根據市、縣教研室有關規定,有關學科組織教師教學能力競賽、學科評優活動;

4、根據市教研室有關文件精神,組織好全國、省、市有關學科競賽。

(六)重點加強科學教師的培養,探索教師培養的新途徑、新方法,加強科學教師隊伍的建設

1、以科學教師為主體,以課題研究為切入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主線,加大對青年科學教師培養力度。

2、有目的地開展“傳”“幫”“帶”和交流活動,促進教師健康成長。

(七),提高研究能力帶動學校科學教學水平的穩步提升。

1、加強科學教師自身的理論學習,確立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專題,提高專業研究水平。

2、科學教師苦練內功,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

3、注重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豐富德育教學的內涵。

4.根據學科特點,開展四年級科學興趣小組活動,做到有計劃,有活動,有記錄,培養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5、實驗室工作人員做好實驗儀器的保管使用及實驗登記工作。

6、繼續做好小小氣象台的指導工作。

二、科學特色活動

1、科學幻想畫:

活動目的:為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大膽想象、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為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愛家鄉,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2

一、學情分析:

二年級(1)班共有學生51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經過一個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學生依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他們的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書為學生提供的“科學詞彙”外,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二年級(1)班的學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自制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遇事很容易衝動,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具有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特點,在活動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巡視來關注學生的觀察體驗進展,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如遊戲、積分、獎勵等)來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觀察體驗等活動。

二、教材分析:

二年級上冊由“我們的地球家園”和“材料”兩個單元組成。兩個單元總計13課,原則上每課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都有“科學閲讀”內容,可以穿插在每課教學中進行,也可以在單元複習時集中在一課時落實。

“我們的地球家園”單元共7課,分別是《地球家園中有什麼》、《土壤——動植物的樂園》、《太陽的位置和方向》、《觀察月相》、《各種各樣的天氣》、《不同的季節》、《做大自然的孩子》。這7課的編排邏輯是這樣的:整體認識(第1課)→具體認識(第2—6課)→討論昇華(第7課)。具體介紹如下:第1課從整體上引導學生認識地球家園中和地球家園周圍有什麼;第2課引導學生具體探索地球家園中的一種重要資源——土壤;第3、4課引導學生具體探究天空中的太陽和月球的變化現象,使學生能夠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判斷東西南北方向和描述月相的變化現象;第5、6課引導學生具體探索地球家園的天氣和四季變化,認識這些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第7課引導學生在學習了前面6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要做大自然的孩子,感謝大自然的恩賜,保護動植物,愛護大自然。

“我們的地球家園”單元,統整“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的三個主要概念組織教學內容,從整體的地球家園中有什麼到局部的尋訪土壤居民,從遙遠的太陽、月球與生活的聯繫到觸手可及的天氣、季節與生命的聯結,整個單元以“關愛家園、關注生命”為線索,串聯起一系列活動,並將整個活動落腳到“做大自然的孩子”,在落實單元教學內容的同時,對教學目標進行昇華。簡單地説,本單元以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的概念為基礎,將關注點聚焦到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話題上來,將發展點落腳到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課題中來,將興趣點遷移到珍愛生命、保護身邊的動植物的活動裏來。本單元教學內容集科學探究教育、生態環境教育、自然體驗教育於一體,並體現了博物學的重要特徵——與自然的直接交往。

“材料”單元共6課,分別是《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同材料的餐具》、《書的歷史》、《神奇的紙》、《椅子不簡單》、《做一頂帽子》。以下是這幾課教學內容的簡要分析:第1課《我們生活的世界》,旨在讓學生建立“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概念,引出材料的視角;第2課《不同材料的餐具》,利用學生熟悉的餐具探討常見材料的性能,使學生初步掌握研究材料的方法;第3課《書的歷史》,以書為具體研究對象,結合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運用教育重演論,讓學生縱向考察某種物品所用材料的發展和演變;第4課《神奇的紙》,以紙為具體例子,讓學生橫向考察對一種材料的改造而導致其性能的變化,體會材料經過加工和改造,可以表現出原本沒有的性能;第5課《椅子不簡單》,以生活中常見的椅子為例,讓學生從材料的角度整體而系統地研究一個真實的物品,認識到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種材料製成的;第6課《做一頂帽子》為單元總結課,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做一頂帽子,經歷對本單元所學內容的綜合運用過程。

“材料”單元的學習對學生形成“世界是物質的”這一認識非常重要。在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裏,學生已對物體的特徵進行了初步研究。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他們將在3—4年級開展物質狀態的學習,而對材料概念的理解是從物體到物質概念發展必不可少的進階。這一單元的編寫,強調和突出了對“材料”這一概念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並根據目前材料科學的快速發展和人類對材料的認識不斷豐富和提高現狀,設計和組織了“材料”單元的內容結構,以期讓學生以辯證和發展的觀點看待材料,不固化對某種材料的認識。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初步認識到材料是具有特殊性能的物質,是功能化了的物質,人們利用材料設計製作各種物品。學生能夠以材料的視角看待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利用多種感官或簡單工具研究材料,觀察並描述材料的特點,能夠辨識生活中常見的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兩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繼續引導學生髮展他們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同時要提高他們的實地觀察和建構簡單模型的能力。“我們的地球家園”和“材料”單元也都設計了與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相關的教學活動,希望在教學中充分體現這部分教學的特點,達成教材設計所追求的目標。

三、教學目標:

1、“我們的地球家園”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描述太陽每天在天空中東昇西落的位置變化。

●描述怎樣利用太陽的位置辨認方向。

●描述一年中季節變化現象,舉例説出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描述月相的變化現象。

●知道太陽能夠發光發熱。

●描述太陽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有着重要影響。

●知道有陰、晴、雨、雪、風等天氣現象。

●描述天氣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觀察並描述周圍的土壤上生長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動物。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利用多種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徵及現象。

●能用語言、圖畫等方式初步描述信息。心工

●能簡要講述探究過程與結論,並與同學討論交流,

(3)科學態度目標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的動植物、物質的外在特徵,以及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然現象表現出探究興趣。

●能如實講述事實,當發現事實與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時,能尊重事實,形成用事實説話的意識。

●願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樂於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瞭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從自然界獲取資源,同時會產生垃圾,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珍愛生命,保護身邊的動植物,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説出人類生活離不開動植物的一些實例,初步形成珍惜動植物資源的意識。

●注重法制教育的滲透,根據學科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機地進行思想品德法制教育和相關的思想滲透。

2、“材料”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我們周圍的世界可分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設計並製造出來的。物品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身邊存在着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物品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能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能來區分物品或材料。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材料的性能決定材料的用途。

●通過科學技術可以將自然界的各種材料利用起來,材料經過加工可能改變原有的性能。

●某些材料可以反覆使用,一些廢棄的物品可以用來製造新的產品。

(2)科學探究目標

●運用各種感官觀察並識別構成物品的各種材料,與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用科學詞彙初步描述常見材料的特徵。

●根據可觀察到的特徵和性質,對物品和材料進行描述、比較和分類。

●利用工具對材料進行簡單加工。

●將學習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過口述、圖示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設計與想法,並完成任務。

(3)科學態度目標

●發展探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實事求是地描述材料的特性,形成用事實説話的意識。

●認識到在科學研究中準確描述事物很重要。

●發展進一步改進材料的興趣。

●體驗創造產品的喜悦和成功感,學會與人交流、分享與合作。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材料對於人工世界的重要性,選擇材料需要考慮其優缺點,倡導節能環保。

●體會隨着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材料會不斷改進。

●瞭解當前許多材料是隨科技進步逐步改進後的產物,給人類的生活、發展帶來了便利。

●認識到廢舊材料可以回收、重複利用,這樣做可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體會科學知識可以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類型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台,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五、教學進度表:

二年級1班科學科教學內容周進度表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3

一、學情分析:

本冊教材從兒童的已有經驗、生活實際和周圍環境要素出發,以認識周圍常見物體、事物的現象、特徵或性質,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為線索,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比較、分類、小製作、小實驗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探索,從而學習有關的科學知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為起點,選用常見的動物、物質、科學現象、自然現象、簡單工具等為探究對象,以瞭解其特徵變化為主要內容目標,在一年級的基礎上進一步訓練並發展觀察、描述、比較、分類、實驗等探究技能,滲透體驗分析、歸納、抽象、概況等思維方法。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人、動物、環境的關係的同時,瞭解科學與技術、科技與生活的關係,培養並發展學生的探究興趣。教學目標:

“溶解”作為教材的第一個單元,觀察、描述溶解現象,辨別生活中常見的溶解現象,尊重事實,激發探究興趣,體會溶解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動物的反應”單元,認識動物的感官和功能。知道動物是通過一些器官感知環境的,珍愛動物、探究興趣、願傾聽、樂分享,多角度認識事物。

“太陽和月亮”單元,知道太陽發光發熱,知道太陽東昇西落,知道用太陽辨認方向,知道月相的變化,培養尊重事實,用事實説話的意識,堅持住。

“物體的位置”單元,知道用方位、遠近描述物體的位置,激發興趣,樂於表達,體會合作學習的樂趣。“尺子的'科學”單元,瞭解尺子科技史,認識在比較時統一標準的作用,嘗試多角度多方法設計製作尺子,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體會科技產品帶來的便利。

三、教學措施:

(一)把握國小生心理特點,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1、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2、精心安排多種活動。 3、尊重每一位學生。

(二)加強組織教學,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1、加強教學組織工作。

2、注重科學課教學常規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明確觀察要求,重視觀察能力的培養1、必須準備好觀察材料。 2、把握各課的觀察重點。

3、掌握觀察活動的基本步驟。 4、加強安全防範意識。四、課時安排每週1課時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4

科學教學是學生提高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計劃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為目的,為我校科學教學成績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教師科學素養以及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深層次把握科學教學的真諦

1、認真學習和鑽研《科學課程標準》、系統鑽研新教材,既有科學課程改革理念性、學術性思考;又有科學主題教育形態性研究。

2、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有效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的理論和經驗。

3、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和推進校本教研的理論和經驗。

4、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做中學”教學案例專著。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質量

1、改革傳統教研方式,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指導教師自主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揮科學學科的研究與輻射作用,提高教研質量。

2、以各種形式,靈活、有效、充分發揮科學學科的引導功能。

(三)重視教育科研,深化課題研究

探索國小科學學科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應以課堂教學、課程建設等具體問題為着眼點:強調結果價值與過程價值並重,提倡“過程即成長”的行動理念。

(四)積極參加新課程培訓、調研、專項協作等多元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1、認真參加各種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課程培訓活動,引導教師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課程意識和課程實施水平,為新課程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2、認真參加《科學》課程標準、新教材的學習和培訓活動,引導科學教師明確科學學科課程改革的方向;組建學科性研究小組,攻克難關,提高課程理解能力;

3、根據市、縣教研室有關規定,有關學科組織教師教學能力競賽、學科評優活動;

4、根據市教研室有關文件精神,組織好全國、省、市有關學科競賽。

(五)重點加強科學教師的培養,探索教師培養的新途徑、新方法,加強科學教師隊伍的建設

1、以科學教師為主體,以課題研究為切入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主線,加大對青年科學教師培養力度。

2、有目的地開展“傳”“幫”“帶”和交流活動,促進教師健康成長。

(六)提高研究能力帶動學校科學教學水平的穩步提升。

1、加強科學教師自身的理論學習,確立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專題,提高專業研究水平。

2、科學教師苦練內功,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

3、注重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豐富德育教學的內涵。

4。根據學科特點,開展四年級科學興趣小組活動,做到有計劃,有活動,有記錄,培養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5、實驗室工作人員做好實驗儀器的保管使用及實驗登記工作。

6、繼續做好小小氣象台的.指導工作。

二、科學特色活動

1、科學幻想畫:

活動目的:為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大膽想象、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為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愛家鄉,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

適用年級:一、二年級

活動內容:低年級學生可以全員參與,創作出與科學有關的敢於大膽創新,有意義的畫作。優秀作品頒發獲獎證書。

2、明天小小科學家:

活動目的: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養成善於觀察,敢於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科學發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旁,是鮮活的,並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發明創造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適用年級:三、四、五、六年級

活動內容: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己設計創作,進行科學小發明。內容體裁不限,優秀作品會在全校進行展出。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5

一、教材解讀

二年級下冊教科書由“磁鐵”和“我們自己”兩個單元組成,其中“磁鐵”單元7課,“我們自己”單元6課,還有一個“科學閲讀”內容,兩個單元合計13課,原則上每課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1.“磁鐵”單元,本單元的7課課題分別是《:1.磁鐵能吸引什麼》,《2.磁鐵怎樣吸引物體》,《3.磁鐵的兩極》,《4.磁鐵與方向》,《5.做一個指南針》,《6.磁鐵極間的相互作用》,《7.磁鐵和我們的生活》。其中,1-2課研究的是磁鐵能吸引怎樣的物體以及怎樣吸引,3-6課研究的是磁鐵兩極的特點以及指南針的製作,第7課是本單元的總結課本單元的學習線索有兩條,分別是“磁鐵與周圍物體之間的作用”和“磁鐵極的特性”,這兩親學習線索貫穿整個單元。學生在趣味化的探究中觀察與交流磁鐵的特性,瞭解磁力能使兩個不接觸的物體產生相互作用,認識指南針的結構、功能和原理,利用磁鐵的性質創造性地製作指南針以及磁鐵玩具,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做到以下三點:(1)讓學生多“體驗體驗磁鐵實驗帶來的意外和驚奇;(2)讓學生多“觀察”,仔細觀察磁鐵實3的各種現象;(3)讓學生多“論證”,利用磁鐵實驗中收集到的證據展開討論特別説明的是“,磁鐵”單元的學習不是國小生認識磁現象的終點,教科書依照課程標準,在高學段設置“能量”單元,從能量角度來探究磁和電的相互轉化,從而體現“學習進階”思想。 2.“我們自己”單元,本單元的6課課題分別是:《1.觀察我們的身體《2通過感官來發現觀察與比較,《4.測試反應快慢現生長》《6.身體的“時間膠囊”》其中,1-4課從身體的結構人手,逐步發展到對感覺器官的認識,5-6課為學生提供了一次關注自身健康成長的`機會。本單元從認識人體的外部結構引入,設計用感官(眼、耳、鼻、舌、皮膚)感知各種環境刺激的活動,並引導學生感受自己的成長髮育過程,以此促進他們理解人的生命特徵,併為他們在國小中、高學段學習人體系統打下基在這個單元中,學生將有機會觀察討論人體的基本結構,將眼、耳、鼻、舌和皮膚作為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感覺器官來認識,嘗試回顧自己的生長以及期盼自己身體的生長變化。

學生主要完成兩個任務:一是通過用感覺器官進行觀察,瞭解自己感覺器官的基本功能。在觀察中,發現感覺器官所接收的信息和已有的經驗,能夠幫助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在識別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和判斷。二是要發展自己的健康意識,通過回顧之前的生長變化,學生將對自己身體健康生長的意識與對未來幾年身體生長變化的期盼相結合,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識上述兩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如實記錄,並能在觀察和記錄的基礎上進行猜想和推理;當發現事實與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時,能尊重事實,養成用事實説話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瞭解磁鐵的不冋形狀,知道磁鐵能夠吸引鐵和鎳,能夠隔空隔物吸鐵,知道磁力可以傳遞。 2、指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明白磁極的吸力最大,知道磁鐵能夠指示南北,有冋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特性。

3、引導學生通過做一個指南針的活動,進一步瞭解指南針的有關知識,體會磁鐵的磁化現象及磁鐵指示南北的特性。

4、引導學生了解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體會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和快捷,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科學、運用科學的興趣。

5、引導學生能夠從外部觀察頭、頸、軀幹和四肢組成的身體的基本結構,能夠用摸、聽等方法探知自己身體內部的情況。

6、知道通過感覺器官能夠獲取事物的相同與不同特徵,用比較的方法識別不同的事物,認識到感覺器官能讓我們觀察到具體的事物,並以此區分事實與想象。

7、瞭解感覺器官的綜合運用,能夠更加全面的認識事物和作出反應。

8、通過比較測量,引導學生知道自己身體在生長變化,從而能夠關注自己未來身體的生長,認同健康生活。

三、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紿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環境。學生學習常規的培養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在本學期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並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

2、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是真正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和習慣。

3、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遊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實驗的方式,將科學探究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於生活的思維,培養學生敢於打破常規,敢於創新的能力。

4、構建合理科學的獎勵機制,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並在獎勵機制上採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6

一、教材分析

二年級下冊教科書由“力與形變”、 “春和夏”、“土壤與動植物”、“位置與方向”和“我們的校園”五個單元組成原則上每課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

本冊共有14課:《推力和拉力》、《改變物體的形狀》、《可伸縮的橡皮筋筋》、《春天來了》、《做個綠色小使者》、《炎熱的夏天》、《尋找螞蟻的家》、《給小草安個家》、《種豆子》、《描述方向》、《確定位置》、《做個小導遊》、《製作校園模型(一)》、《製作校園模型(二)》

本冊主要圍繞七個主要科學概念,將物質科學中的力的作用以及位置和方向、地球與宇宙科學中的季節變化現象以及土壤與動植物、生命科學中的植物生長、技術與工程領域中的工程設計思想的部分內容設計為“力與形變”、 “春和夏”、“土壤與動植物”、“位置與方向”和“科學擂台--我們的校園”5個單元,力求從學生的視野和生活經驗出發組織學習活動。

二、學情分析

1.思維層次和行為習慣

經過一個半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依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書為學生提供的“科學詞彙”外,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二年級的學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自制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遇事很容易衝動,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另外,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具有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特點,在活動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巡視來關注學生的觀察體驗進展,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如遊戲、積分、獎勵)來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觀察體驗等活動。

三、教學目標

1、力與形變單元將引領學生通過各種探究活動感受和建構推力、拉力,從而認識到力作用於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春和夏單元幫助學生認識春夏的顯著特徵及春、夏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3、土壤與動植物單元初步瞭解如何種植樹木的基礎上,以學生熟悉的土壤為研究對象,使學生在親歷觀察、種植的過程中發現生物生長髮育中的變化,體會到土壤裏動植物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4、位置與方向單元引導學生描述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向,並鼓勵學生在活動中交流合作的`同時,瞭解生活中很多時候需要有效的描述位置,同時培養學生空間認知的本領和空間的整體想象能力。

5、科學擂台—我們的校園單元統整“位置與方向”“力與形變”等單元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在正確調查校園建築、樹木、道路等物體方向和位置的基礎上,繪製校園平面圖,並使用橡皮泥、硬紙殼等材料製作校園立體模型,鼓勵學生細緻調查、大膽設計、勤於動手、勇於創新。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類型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台,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六、教學進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備註

1、推力和拉力

2、改變物體的形狀

3、可伸縮的橡皮筋

4、春天來了

5、做個綠色的小使者

6、炎熱的夏天

7、尋找螞蟻的家

8、給小草安個家

9、種豆子

10、描述方向

11

11、確定位置

12、做個小導遊

13、製作校園模型(一)

14、製作校園模型(二)

15、整理與複習

16、整理與複習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7

一、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二年級二班、二年級三班、二年級四班、二年級五班、二年級六班、二年級七班,學生年齡小,對生活經驗掌握較少,缺乏探索精神,但普遍對科學有着濃厚的興趣,有着強烈的求知慾,雖然有一年級的一年學習經驗,但不足勝任學習二年級的科學,需要培養引導。

2、學困生情況及轉化措施:

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製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動物感知環境》、《太陽和月亮》、《植物與環境》、《生活中的動植物資源》、《常用工具》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大自然的特殊現象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繫,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教材以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採集與分析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2.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3.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4.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德育目標:

對待科學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睦相處,真愛生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 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外部的變化,強化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通過學生的看、聽、摸、聞、嘗等方式讓學生感知自然;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體驗科學世界帶來的奇妙,培養學生的探知能力。初步瞭解水的特性,感知水的性質。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銜接一年級教材,教師應在培養學生認知方面上形成好的教學思路,積極引導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結合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多采用遊戲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

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上網查與資料,蒐集圖片、報刊等。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

六、教學課時安排

教學進度表

周 次

教學進度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第一週

1——4頁

動物的眼睛

1課時

第二週

5——7頁

動物的耳朵

1課時

第三週

8——11頁

動物的鼻子

1課時

第四周

12——13頁

觀察蝸牛

1課時

第五週

國慶放假

第六週

14——15頁

太陽的光和熱

1課時

第七週

16——19頁

太陽和生活

1課時

第八週

20——23頁

春夏秋冬

1課時

第九周

24——25頁

看月亮

1課時

第十週

26——27頁

種大蒜

1課時

第十一週

28——31頁

植物和陽光

1課時

第十二週

32——35頁

植物和水

1課時

第十三週

36——37頁

我們的食物

1課時

第十四周

38——39頁

我們的衣服

1課時

第十五週

40——43頁

身邊的動植物資源

1課時

第十六週

44——47頁

組裝小書架

1課時

第十七週

48——50頁

修理玩具

1課時

第十八週

複習

1課時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8

一、指導思想

科技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培養國小生科技活動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它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改變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學方式,為學生表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空間。

二、教材分析

科技活動教材包含了實驗探索、科技製作、科技應用、專題研究和創新發明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初步學會科學研究、科技發明、製作科技作品的方法,瞭解科技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瞭解科學技術發展對我們生活的改變。每方面的內容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分別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選擇。教材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突出科學性、創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於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一些反應現代科技成果與人們生活、生產緊密聯繫,操作性強的內容,讓學生親自參與社會調查、開展科學研究、進行科學探索和製作,從而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三、教學目標:

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1.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景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2.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形成親近自然、關愛自然、關心社會以及自我發展的責任感。

3.發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認知、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4.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信息,並恰當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並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激發他們探究和創新的慾望,培養創新能力。

6.養成合作意識、民主意識、科學意識、環境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善於交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學情分析

作為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講,學科認識尚沒有形成,更無從談起科技活動興趣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故此對學生的知識教育應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科技活動興趣的培養,簡單實用的科學思維方式的灌輸。要培養學生課堂上的科學的思考習慣,逐步養成預見、測量、分析、探究、記錄數據等一系列的科學習慣,以及小組探究的活動方式。五、實施措施:

有的活動就是要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有目的的研究,進行科學探索,嘗試研究性學習。要學生勇於探索,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怕説錯,錯了再探索,而不是等着教師的答案,不是背書本上的結論。六、課時安排與實施策略:

每週一課時,便於師生都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便於開展活動時進行資源共享。

第一週準備活動

第二週第一單元1荒島生存

第三週第一單元2我們的小船

第四周第一單元3我們的家園

第五週第六週第七週第八週第九周第十週第十一週第十二週第十三週第十四周第十五週第十六週第十七週第十八週拓展活動

第二單元1我們來造紙第二單元2裝訂我的小書第二單元3科技產品體驗會複習

第三單元1春夏秋冬

第三單元2四季與動物

第三單元3四季與植物

複習

第四單元1推力和拉力第四單元2形狀變了第四單元3製作小弓箭反思單元牛津大辯論的啟示覆習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9

一、教材解讀

二年級下冊教科書由“磁鐵"和“我們自己”兩個單元組成,其中“磁鐵”單元7課,“我們自己”單元6課,還有一個“科學閲讀”內容,兩個單元合計13課,原則上每課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

1、“磁鐵”單元本單元的7課課題分別是:《1、磁鐵能吸引什麼》,《2、磁鐵怎樣吸引物體》,《3、磁鐵的兩極》,《4、磁極與方向》,《5、做一個指南針》,《6、磁極間的相互作用》,《7、磁鐵和我們的生活》。其中,1-2課研究的是磁鐵能吸引怎樣的物體以及怎樣吸引,3-6課研究的是磁鐵兩極的特點以及指南針的製作,第7課是本單元的總結課。本單元的學習線索有兩條,分別是“磁鐵與周圍物體之間的作用”和“磁鐵兩極的特性”,這兩條學習線索貫穿整個單元。學生在趣味化的探究中觀察與交流磁鐵的特性,瞭解磁力能使兩個不接觸的物體產生相互作用,認識指南針的結構、功能和原理,利用磁鐵的性質創造性地製作指南針以及磁鐵玩具,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1)讓學生多“體驗”,體驗磁鐵實驗帶來的意外和驚奇;

(2)讓學生多“觀察”,仔細觀察磁鐵實驗中的各種現象;

(3)讓學生多“論證”,利用磁鐵實驗中收集到的證據展開討論。特別説明的是,“磁鐵”單元的學習不是國小生認識磁現象的終點,教科書依照課程標準,在高學段設置“能量”單元,從能量角度來探究磁和電的相互轉化,從而體現“學習進階”思想。

2、“我們自己”單元本單元的6課課題分別是:《1、觀察我們的身體》,《2、通過感官來發現》,《3、觀察與比較》,《4、測試反應快慢》,《5、發現生長》,《6、身體的“時間膠囊”》。其中,1-4課從身體的結構人手,逐步發展到對感覺器官的認識,5-6課為學生提供了一次關注自身健康成長的機會。本單元從認識人體的外部結構引入,設計了一些用感官(眼、耳、鼻、舌、皮膚)感知各種環境刺激的活動,並引導學生感受自己的成長髮育過程,以此促進他們理解人的生命特徵,併為他們在國小中、高學段學習人體系統打下基礎。在這個單元中,學生將有機會觀察討論人體的基本結構,將眼、耳、鼻、舌和皮膚作為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感覺器官來認識,嘗試回顧自己的生長以及期盼自己身體的生長變化。學生主要完成兩個任務:

一是通過用感覺器官進行觀察,瞭解自已感覺器官的基本功能。在觀察中,發現感覺器官所接收的信息和已有的經驗,能夠幫助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在識別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和判斷。

二是要發展自己的健康意識,通過回顧之前的生長變化,學生將對自己身體健康生長的意識與對未來幾年身體生長變化的期盼相結合,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識。上述兩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如實記錄,並能在觀察和記錄的基礎上進行猜想和推理;當發現事實與自已原有的想法不同時,能尊重事實,養成用事實説話的意識;能圍繞一個主題做出猜測,嘗試從多個角度、用多種方式認識事物。

二、學情分析

1、思維層次和行為習慣經過一個半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依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書為學生提供的“科學詞彙”外,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二年級的學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自制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遇事很容易衝動,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另外,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具有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特點,在活動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巡視來關注學生的觀察體驗進展,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如遊戲、積分、獎勵)來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觀察體驗等活動。

2、知識銜接和學習基礎“磁鐵”單元的學習學生是有良好的學習基礎的。因為磁鐵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學生都見過、玩過磁鐵,對許多磁現象有一定的瞭解,也產生了一些疑惑,這就成為教學的起點。“我們自己”單元是繼“植物”和“動物”之後的第三個有關生命科學的單元。從一年級開始,不同的觀察活動都將感覺器官的觀察活動作為一個活動重點來處理,學生對於感覺器官的功能已經很熟悉,所以在感覺器官的認識活動中,重點呈現了感覺器官對於人認識世界所具有的學習功能的表現,教學中的活動表現出從感覺入手到知覺判斷的過程。

三、教學目標

1、“磁鐵”單元

(1)科學概念目標推力和拉力是常見的力。磁鐵能吸引鐵一類的物體。磁鐵可以隔着一段距離、一些物體對鐵-類的物體產生吸引作用。磁鐵不同部分的磁力強弱不同,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一個磁鐵有兩個磁極。磁鐵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極叫南極,用字母“S”表示;指北的磁極叫北極,用字母“N"表示。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利用磁鐵能夠指示南北方向的特點製成的。鋼針經過磁鐵摩擦能變成小磁針,可以用來自制指南針。相同的磁極相互排斥,不同的磁極相互吸引。

(2)科學探究目標能用簡單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鐵性質的實驗。能通過移動小車感受推力和拉力是常見的力。能用語言、示意圖初步描述觀察到的磁鐵實驗現象,並由此開展基於證據的、初步的科學論證活動。能在討論和交流中,表達、傾聽、評價對磁鐵性質的想法。能仿製一個水浮式指南針,並就製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

(3)科學態度目標能對磁鐵及磁現象表現出探究興趣。能採用合適的方式如實地記錄和表達有關磁鐵的信息。能圍繞磁鐵的相關研究故出自己的猜測,並嘗試用多種實驗方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瞭解常見的利用磁鐵及其性質的產品,體會它們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體會我國古代在指南針的研究與應用上所做的貢獻,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初步體驗包括設計、實施、改進在內的簡單的技術與工程實施過程。

2、“我們自己”單元

(1)科學概念目標我們的身體是由共同的外部結構和許多內部結構構成的,這些可以被觀察和描述。眼、耳、鼻、舌、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周圍的事物及其變化等,具有學習的功能。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在不斷生長。

(2)科學探究目標能夠從外部觀察頭、頸、軀幹和四肢組成的身體的基本結構。能夠用摸、聽等方法,探知自已身體內部的情況。能夠認識到感覺器官能讓我們觀察到具體的事物,以此區分事實與想象。能夠認識到通過感覺器官能獲取事物的相同與不同特徵,用比較的方法識別不同事物。能夠知道感覺器官的綜合運用,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事物和做出反應。能夠通過比較、測量,知道身體在生長變化。能夠關注未來身體的生長,認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責任。

(3)科學態度目標能夠如實講述觀察到的事實。能夠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觀察認識事物。能夠保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保持科學研究的興趣。願意在小組合作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目標能夠關心自己的'生長髮育過程,為自己的健康成長做必要的準備。

四、單元科學詞彙

1、“磁鐵”單元力:力是物體和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推力:向前推動物體的力。拉力:拉動物體的力。磁力:磁場對電流、運動電荷和磁體的作用力。磁極: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一個磁體有且只有兩個磁極,即南極(S極)和北極(N極)。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2、“我們自己”單元身體:人或動物各生理組織構成的整體。感覺器官:人體能夠接收外界信息的器官,一般包括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人對某一感覺器官接收到的信息的反應,如眼睛看到顏色是視覺,耳朵聽到聲音是聽覺等。感知:人通過一個或多個感覺器官接收信息後做出的分析,如一塊白色的石頭摸着又硬又涼。比較:對比幾種事物的相同和不同。反應:人體接收信息後引起的活動。生長:人體的體重、身高等方面的增加。推測: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類型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台,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六、教學進度表周次起止日期教學內容備註

12、20-2、23始業教育課

22、24-3、21-1、磁鐵能吸引什麼

33、3-3、91-2、磁鐵怎樣吸引物體

43、10-3、161-3、磁鐵的兩極

53、17-3、231-4、磁極與方向

63、24-3、301-5、做一個指南針

73、31-4、6機動清明節

4月5日-7日84、7-4、131-6、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94、14-4、201-7、磁鐵和我們的生活

104、21-4、27第一單元學習梳理

114、28-5、42-1、觀察我們的身體勞動節

5月1日125、5-5、112-2、通過感官來發現

135、12-5、182-3、觀察與比較

145、19-5、252-4、測試反應快慢

155、26-6、12-5、發現生長

166、2-6、8機動端午節

6月7日-9日

176、9-6、152-6、

身體的“時間膠囊”

186、16-6、22

第二單元學習梳理196、23-6、29學期總結評價

注:以上教學安排僅為參考,實施中將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0

本冊教材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基礎性的、淺顯的科學活動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主題,同時注重對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整合。以國小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為讓學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發展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做計劃如下:

本學期三年級學生五個班。這些學生是新課改後的學生,視野雖然比較開闊,但是,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相對不如課改前的學生。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

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後,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製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1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指導學生了解常見動物的身體結構,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激發學生探究動物祕密的興趣;瞭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的家,各種動物的家,以及家的歷史與未來;培養學生熱愛自然,關愛生命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想象能力,創新意識和一些生活技能。

二.學習方法

探究式式學習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樂趣,增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研究的問題,根據對問題的分析設計研究方法,自己想辦法獲取與問題有關的`事實或資料,通過獨立思考研討做出個性化的分析和總結,自己對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評價。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合作學習在充分發揮個人主動性的基礎上,學會與人合作,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注意傾聽他人意見。

創造性學習學習過程中能大膽地獨立思考,提出別人未提出的問題,想出新穎的解決問題的思路,不重複別人的觀點,並敢於質疑同學,教師書本中的觀點。

三.教學內容與設計

本學期的主題:觀察動物,我們的家園,玩具,

活動安排:觀察常見動物的外形,幫助動物找到生活的地方講述螞蟻的故事,到室外觀察螞蟻,觀察螞蟻的外形,製作螞蟻模型。

捉蝸牛,養蝸牛,觀察,記錄蝸牛的生活,講述飼養蝸牛過程中的發現,瞭解蝸牛更多的祕密。

1 / 2

觀察金魚的身體,飼養金魚,介紹你喜愛的動物,認識我國的珍稀動物,舉辦關愛動物的宣傳畫展。

2 / 2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2

一、教材解讀

二年級下冊教科書由“磁鐵"和“我們自己”兩個單元組成,其中“磁鐵”單元7課,“我們自己”單元6課,還有一個“科學閲讀”內容,兩個單元合計13課,原則上每課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

1.“磁鐵”單元

本單元的7課課題分別是:《1.磁鐵能吸引什麼》,《2.磁鐵怎樣吸引物體》,《3.磁鐵的兩極》,《4.磁極與方向》,《5.做一個指南針》,《6.磁極間的相互作用》,《7.磁鐵和我們的生活》。其中,1-2課研究的是磁鐵能吸引怎樣的物體以及怎樣吸引,3-6課研究的是磁鐵兩極的特點以及指南針的製作,第7課是本單元的總結課。

本單元的學習線索有兩條,分別是“磁鐵與周圍物體之間的作用”和“磁鐵兩極的特性”,這兩條學習線索貫穿整個單元。學生在趣味化的探究中觀察與交流磁鐵的特性,瞭解磁力能使兩個不接觸的物體產生相互作用,認識指南針的結構、功能和原理,利用磁鐵的性質創造性地製作指南針以及磁鐵玩具,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1)讓學生多“體驗”,體驗磁鐵實驗帶來的意外和驚奇;

(2)讓學生多“觀察”,仔細觀察磁鐵實驗中的各種現象;

(3)讓學生多“論證”,利用磁鐵實驗中收集到的證據展開討論。

特別説明的是,“磁鐵”單元的學習不是國小生認識磁現象的終點,教科書依照課程標準,在高學段設置“能量”單元,從能量角度來探究磁和電的相互轉化,從而體現“學習進階”思想。

2.“我們自己”單元

本單元的6課課題分別是:《1.觀察我們的身體》,《2.通過感官來發現》,《3.觀察與比較》,《4.測試反應快慢》,《5.發現生長》,《6.身體的“時間膠囊”》。其中,1-4課從身體的結構人手,逐步發展到對感覺器官的認識,5-6課為學生提供了一次關注自身健康成長的機會。

本單元從認識人體的外部結構引入,設計了一些用感官(眼、耳、鼻、舌、皮膚)感知各種環境刺激的活動,並引導學生感受自己的成長髮育過程,以此促進他們理解人的生命特徵,併為他們在國小中、高學段學習人體系統打下基礎。在這個單元中,學生將有機會觀察討論人體的基本結構,將眼、耳、鼻、舌和皮膚作為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感覺器官來認識,嘗試回顧自己的生長以及期盼自己身體的生長變化。

學生主要完成兩個任務:

一是通過用感覺器官進行觀察,瞭解自已感覺器官的基本功能。在觀察中,發現感覺器官所接收的信息和已有的經驗,能夠幫助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在識別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和判斷。

二是要發展自己的健康意識,通過回顧之前的生長變化,學生將對自己身體健康生長的意識與對未來幾年身體生長變化的期盼相結合,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識。

上述兩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如實記錄,並能在觀察和記錄的基礎上進行猜想和推理;當發現事實與自已原有的想法不同時,能尊重事實,養成用事實説話的意識;能圍繞一個主題做出猜測,嘗試從多個角度、用多種方式認識事物。

二、學情分析

1.思維層次和行為習慣

經過一個半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依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書為學生提供的“科學詞彙”外,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二年級的學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自制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遇事很容易衝動,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另外,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具有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特點,在活動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巡視來關注學生的觀察體驗進展,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如遊戲、積分、獎勵)來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觀察體驗等活動。

2.知識銜接和學習基礎

“磁鐵”單元的學習學生是有良好的學習基礎的。因為磁鐵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學生都見過、玩過磁鐵,對許多磁現象有一定的瞭解,也產生了一些疑惑,這就成為教學的起點。

“我們自己”單元是繼“植物”和“動物”之後的第三個有關生命科學的單元。從一年級開始,不同的觀察活動都將感覺器官的觀察活動作為一個活動重點來處理,學生對於感覺器官的功能已經很熟悉,所以在感覺器官的認識活動中,重點呈現了感覺器官對於人認識世界所具有的.學習功能的表現,教學中的活動表現出從感覺入手到知覺判斷的過程。

三、教學目標

1.“磁鐵”單元

(1)科學概念目標

推力和拉力是常見的力。

磁鐵能吸引鐵一類的物體。

磁鐵可以隔着一段距離、一些物體對鐵-類的物體產生吸引作用。

磁鐵不同部分的磁力強弱不同,磁力的部分叫磁極,一個磁鐵有兩個磁極。

磁鐵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極叫南極,用字母“S”表示;指北的磁極叫北極,用字母“N"表示。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利用磁鐵能夠指示南北方向的特點製成的。

鋼針經過磁鐵摩擦能變成小磁針,可以用來自制指南針。

相同的磁極相互排斥,不同的磁極相互吸引。

(2)科學探究目標

能用簡單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鐵性質的實驗。

能通過移動小車感受推力和拉力是常見的力。

能用語言、示意圖初步描述觀察到的磁鐵實驗現象,並由此開展基於證據的、初步的科學論證活動。

能在討論和交流中,表達、傾聽、評價對磁鐵性質的想法。

能仿製一個水浮式指南針,並就製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

(3)科學態度目標

能對磁鐵及磁現象表現出探究興趣。

能採用合適的方式如實地記錄和表達有關磁鐵的信息。

能圍繞磁鐵的相關研究故出自己的猜測,並嘗試用多種實驗方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

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瞭解常見的利用磁鐵及其性質的產品,體會它們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

體會我國古代在指南針的研究與應用上所做的貢獻,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

初步體驗包括設計、實施、改進在內的簡單的技術與工程實施過程。

2.“我們自己”單元

(1)科學概念目標

我們的身體是由共同的外部結構和許多內部結構構成的,這些可以被觀察和描述。

眼、耳、鼻、舌、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周圍的事物及其變化等,具有學習的功能。

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在不斷生長。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從外部觀察頭、頸、軀幹和四肢組成的身體的基本結構。

能夠用摸、聽等方法,探知自已身體內部的情況。

能夠認識到感覺器官能讓我們觀察到具體的事物,以此區分事實與想象。

能夠認識到通過感覺器官能獲取事物的相同與不同特徵,用比較的方法識別不同事物。

能夠知道感覺器官的綜合運用,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事物和做出反應。

能夠通過比較、測量,知道身體在生長變化。

能夠關注未來身體的生長,認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責任。

(3)科學態度目標

能夠如實講述觀察到的事實。

能夠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觀察認識事物。

能夠保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保持科學研究的興趣。

願意在小組合作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目標

能夠關心自己的生長髮育過程,為自己的健康成長做必要的準備。

四、單元科學詞彙

1.“磁鐵”單元

力:力是物體和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推力:向前推動物體的力。

拉力:拉動物體的力。

磁力:磁場對電流、運動電荷和磁體的作用力。

磁極:磁體上磁性的部分。一個磁體有且只有兩個磁極,即南極(S極)和北極(N極)。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2.“我們自己”單元

身體:人或動物各生理組織構成的整體。

感覺器官:人體能夠接收外界信息的器官,一般包括眼、耳、鼻、舌、皮膚等。

感覺:人對某一感覺器官接收到的信息的反應,如眼睛看到顏色是視覺,耳朵聽到聲音是聽覺等。

感知:人通過一個或多個感覺器官接收信息後做出的分析,如一塊白色的石頭摸着又硬又涼。

比較:對比幾種事物的相同和不同。反應:人體接收信息後引起的活動。

生長:人體的體重、身高等方面的增加。

推測: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類型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台,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3

一、教材解讀

二年級上冊由常見的工具、人工和自然、秋和冬、磁鐵四個單元的內容組成,本冊內容主要圍繞“性質和變化”,以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和現象作為切入點,統徵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部分教學內容,進行單元與客體的設計。

二年級教材整體上從上冊的第一單元“常見的工具”開始,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剪刀和螺絲,並引導學生會正確的使用生活中的工具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從第二單元開始逐漸帶領同學們走進具體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包括常見的動植物、山川、物體、科技產品。第三單元則引導學生認識秋和冬兩個季節的自然現象,第四單元則詳細介紹了“磁鐵”這種取自自然界的特殊人工產品。結尾處“科學擂台-磁鐵玩具”引導學生綜合上冊學習的工具、磁鐵等知識進行形式活潑、多樣的動手實踐,每個單元的內容編排基本上是按照先概括後舉例的順序,或者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現象引入學習,希望在教學中充分體現這部分教學的特點,達成教材設計所追求的目標。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個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學生依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他們的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書為學生提供的“科學詞彙”外,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

1 / 5

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二年級的學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自制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遇事很容易衝動,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具有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特點,在活動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巡視來關注學生的觀察體驗進展,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如遊戲、積分、獎勵等)來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觀察體驗等活動。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常見的工具: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並學會使用常見工具和簡單的儀器,進而體驗科學探究過程需要徐澤合適的`工具,並體會各種儀器的不同。

過程方法:能在對工具的觀察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對選用的工具進行大膽猜想,在探究活動中對猜想進行驗證,並能將探究結果和同學分享

科學態度:對常見的工具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認識到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工具,工具是人類的好幫手,並會使用工具維修物品和改善生活。

第二單元人工和自然

知識目標:能舉例説明常見的自然問題和人工製造的物體,能説出早知的製作過程,能舉例説出廢舊物品再利用的例子。

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和尋找生活的自然物體和人工世界的物體,能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然物體和人工製造的物體。

2 / 5

科學態度:瞭解人類可以通過科學技術改造自然,讓生活環境得到不斷的改善,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同時知道產生的廢物可以再回收利用,激發科學的學習興趣。

第三單元秋和冬

知識目標:能説出秋和冬的顯著特徵,對人類生活和動植物的影響,能知道地球上的動植物為人類的衣食住行提供的各種資源。

過程方法:通過探究秋冬的變化提出感興趣的話題,多感官感受秋冬的特點,能用合適的語言簡單描述觀察到的現象並和同學進行交流秋冬的特點。

科學態度:能對秋冬季節中的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狀況表現出探究興趣,增強珍惜動植物資源的喜事,促進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

第四單元磁鐵

知識目標:能説出生活中常見的磁鐵,知道磁鐵隔着一段距離能吸引鐵等材料,知道磁鐵存在着兩極,可以用來指示南北。瞭解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過程方法:能根據已有的經驗,利用多感官觀察物體的特徵及現象,對磁鐵進行試驗,並與同學進行反思和評價。

科學態度:通過探究是同學們對磁鐵吸引物體的現象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瞭解人類和生產對磁鐵的利用。

第五單元磁鐵玩具

知識目標:能瞭解磁鐵玩具利用了磁鐵的什麼性質,能見到描述製作磁鐵玩具的方法。

3 / 5

過程方法:通過自己設計磁鐵玩具的方案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材料,通過合作,取長補短,改進自己的玩具。

科學態度:瞭解生活中很多玩具的設計都應用了科學技術,體會科學技術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

4 / 5

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類型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台,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五、教學進度表

第一單元3課時第二單元3課時第三單元3課時第四單元5課時第五單元3課時

注:以上教學安排僅為參考,實施中將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

5 / 5

二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4

一、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國小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併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瞭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係,具有創新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探究與興趣目標

科學探究的8個要素: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蒐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

科學態度目標:

探究興趣、實事求是、追求創新、合作分享

(三)科學思考能力

在教學中引導並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備一定的運用他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具體如下:

①發覺與描述自然現象因果問題的能力覺察、產生和敍述另有假説和理論的能力

②產生邏輯預測的能力

③計劃和實施控制實驗測試假説的能力

④收集、組織和分析實驗數據與相關資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運用合理結論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冊科學包含四個單元,共12課,但是卻包含了18個主要概念的分佈:

物質科學領域

1.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徵,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單一物質。

3.空氣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混合物質。

4.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

5.力作用於物體,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

6.機械能、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生命科學領域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種類的生物。

8.植物能適應環境&可製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9.動物能適應環境,通過獲取植物和其他動物的養分來維持生存。

10.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分工配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

11.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後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

12.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着相互依存的關係。

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

13.在太陽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規律地運動着。

14.地球上有大氣、水、生物、土壤和巖石,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

15.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

技術與工程領域

16.人們為了使生產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適、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技術的核心是發明,是人們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8.工程技術的關鍵是設計,工程是運用科學和技術進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和製造產品的活動。

在以上18個涉及的概念中,1、4、5、6、13、16、17、18是本學期的重點知識,但是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學生掌握的度,既不過於淺顯,讓二年級學生感覺沒有在科學通過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學難點,讓學生望而卻步,所以在教學中引導並激發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觀察及生活經驗來系統、科學的學習本冊科學知識,並引導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並思考生活中事物間的聯繫,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也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既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與科學思維,同時也認識到我們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愛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三、教學策略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環境。學生學習的常規的培養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從擺放科學書及實驗用具開始,引導學生如何聽講、如何記錄實驗報告單、如何創新科學作業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節課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過程。在課堂上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後的學習中仍應充分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將此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

2.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並結合課程知識和能力目標設計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實際生活中引導與科學間的聯繫,引導並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學是真正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中。並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3.兒童的科學探究習慣及科學素養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遊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實驗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科學探究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於生活的思維,並對現有的事物敢於質疑,敢於打破常規,敢於創新的能力。

4.建構合理、科學的獎勵制度,讓學生學正確認識到自己教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探究能力對自己科學學習的幫助。在獎勵機制上採取多元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在這種機制中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悦,從而培養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5.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科學研發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鋭,與一年級相比,經過一年的科學教育,有了一定的課堂常規;但與中年級學生相比,又有較強的創新思維,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導學生繼續保持較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又要保護並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導並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欲、讓學生在學生科學常識的基礎上,學習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真正做到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教育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