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3篇

説課稿2.91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説課稿3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課選自冀教版義務教育九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第5課,作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鄭振鐸先生。縱覽這篇寫景散文,作者依照事情的發展順序,為我們逐次展現了三幅洋溢着水鄉風韻的優美畫面, 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漁人閒憩圖” 着力營造出一種恬靜、悠閒的氛圍。隨後,作者筆鋒陡轉,一幅“鸕鶿捕魚圖”展現在我們眼前。最後呈現給我們的,則是最具國畫意味的“漁舟唱晚圖”。裊裊四起的炊煙,漸漸暗淡的天色,恢復平靜的湖面,襯托着蕩槳歸舟的漁人,把我們再次帶入了恬靜、平和的意境之中。課文從等待捕魚到捕魚結束,寫出了捕魚的整個過程,同時描繪了湖面“靜—動—靜”的變化。

二、説學情

課文語言優美,通俗易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識字,自主閲讀。例如在識字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談談識字的好方法, “鸕鶿”可以看圖片瞭解。引導學生讀思結合,讀説結合,讀中感悟,想象文章描繪的畫面,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從而引導學生要珍愛生活中的一切。

三、説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讀與想象相結合,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文章畫一般的美。

3 能熟讀課文,以讀來感悟,瞭解鸕鶿幫助漁民捕魚,體會漁民的漁家樂,感受文中物靜人寧的靜態美和魚躍人動的動態美。

教學重點是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熟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讚美之情。

教學難點是展開想象,領悟課文描寫的畫面,感受作者用詞的精妙。

四、説教法

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在讀中融入情境。用“漁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煙。”“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鸕鶿就都撲着翅膀鑽進水裏去了。”兩個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體會品味語言的妙處,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積累語言。課文的最後引導學生體會此刻湖面的靜和捕魚前是不一樣的,來體會漁人忙碌之後洋溢着幸福的平靜,來感受水鄉的美,感受漁人漁家生活的樂趣。

五、説教學流程

1 課前預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前預習既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才能積極地去實踐,並持之以恆,最終養成預習的好習慣。所以我課前佈置了學生去預習這一課讓學生準備預習卡並詳細填寫,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必須邊讀書邊思考 ,在預習過程中他們將會發現很多疑問,上課時積極反饋預習情況及疑問,通過學習課文來解決問題,課堂上學習氣氛十分濃烈。這樣培養了學習蒐集資料的能力,自主識字的能力,質疑問題的能力。

2 識字教學突出重點,分散難點。

本課生字識記比較困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識字,自主閲讀。在識字過程中讓學生自己談談識字的好方法,既分散了識字的難度,又與課文閲讀相結合,效果會較好。例如:用形近字對比“喉囊”的“喉”和“時候”的“候”,還有易錯字“舷”的正確寫法,這時學生經過多種形式的讀寫練,對課文內容已有了解,學生對文中的生字已經很熟悉,此時學習生字就不會有太大的障礙。當然,生字的教學我們還是重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在識字規律中學習記字的捷徑,教學要有側重點。

3 朗讀為主線,以讀促悟。

在朗讀的設計上,要體現實效性,讀有提高,讀有收穫。每一次讀目標要明確,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必須做到明確怎樣的語言適宜於培養怎樣的語感。本課,先讓學生自由練讀,感受課文的基調。接着,指名朗讀課文,正音,生生評價。聽的同學要專心、要投入。最後,抓文章的重點句反覆朗讀,以達到對文本的理解。

4 品味詞句,重點理解。

本課安排了兩次理解重點詞語的理解練習,第一次是通過理解“悠然”來引導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體會漁人悠閒自在的生活,體會小湖的這份悠悠的平靜和淡淡的優美。第二次為了對“一抹”一詞有自己的體會而練習給“一抹“換個詞語,並以小組討論,做動作等形式豐富自己的語言,培養通過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讀中感受文章語言的精妙,引導學生達到對詞句的品味,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積累語言。

《鸕鶿》教學反思

今天學習的是《鸕鶿》一課,這是鄭振鐸先生一篇散文的節選。課文很美,全篇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江南水鄉的恬靜的畫面。在講課前,我充分感受到文中所藴含的這種美,但在教學中該怎樣把這種美傳達給學生,覺得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着很多的欠缺。

比如:沒有放開手充分讓學生去感受文本,而是牽引的痕跡很重。

但是我注重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蒐集資料,自主識字,質疑問題的能力。我積極倡導學生開展探究性閲讀。引導學生體會“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這樣能較好地體現“自主研讀,享受課堂”的教學理念,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裏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學習並不意味着放手讓學生漫無邊際地隨意學習,而是應由師生合作建立宜精不宜多的富有探究價值的專題。《鸕鶿》一文中的“一抺”可謂牽一髮而動全文,“一抹”是本課的文眼,這裏包含了豐富的感情。這一抹裏有漁人的技術嫻熟,有對鸕鶿的愛護。課文內容是高度聚集在這“一抺”一詞上的。所以在教學中可以以“一抺”為切入口,幫助學生確立探究專題:(1)為什麼用“一抺”?(2)“一抹”好在哪裏?(3)抺出了什麼?而後保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與發現。這樣確立研讀專題引導自主探究,使教學走出教師繁瑣提問,學生被動應答,主體的主動性失落的局面。

另外,在教學中,我覺得更應重視對學生的誦讀訓練,通過各種方式的反覆誦讀,較好的感受和領悟文中那物靜人寧的靜態美和魚躍人歡的動態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如果説:課堂是有缺憾的藝術。那麼,我將會努力讓我的課堂更多些美麗,少些遺憾!

説課稿 篇2

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冀教版國小美術第一冊第13課————《魚兒遊啊遊》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魚兒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在兒童的世界裏魚兒是他們熟悉和喜歡錶現的對象,通過看一看動畫片、做一做遊戲、動一動手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嘗試用彩色筆、彩色紙、彩泥、樹葉、等多種材料製作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魚兒。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與眾不同的魚兒造型,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觀察各種各樣的魚兒,感知魚的外形和色彩,感受魚的美,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裝飾魚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能用繪畫、撕紙或剪紙等多種方法表現水中游動的魚,尤其是用樹葉、彩泥等綜合材料來做魚,並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學生對魚的表現能力。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美術工具和材料,對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會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他們所知道的東西。孩子們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聯想奇特,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現畫面;好奇心重,愛表現自己,但動手能力較差,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繪畫材料來稚拙地表現自己的想法。而《魚兒遊遊》這節課就是讓他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髮展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情況的把握,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認知領域:引導學生欣賞美麗的海底世界,讓學生用不同的材料來表現魚兒。

操作領域:學會運用剪、貼、畫、拼接等手段在各種材料上製作魚兒,鍛鍊動手能力。

情感領域: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得到美的薰陶,在動手製作中懂得珍惜自然,愛護生靈,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意識。

四、教學法分析:

1、欣賞圖片知道魚的形狀。

2、做魚的遊戲活躍課堂氣氛。

3、創設情境激發創作潛能。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1、觀察發現,感知魚兒形狀

用課件展示一張不同形狀的海洋魚組成的畫面並問是由哪些形狀組合而成的?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帶着問題去觀察,再結合自己的觀察來説一説。當鼠標移動時不同幾何形外輪廓都會變色,這樣雖然畫面色彩豐富,但學生卻能發現這些魚都是有什麼形狀組成的,在這裏反覆強調魚的不同幾何形狀,從而讓學生直觀掌握了繪製魚的方法。概括成各種簡單的幾何形進行組合,稍作裁剪或裝飾,再給它們穿上美麗的花衣裳就能創造出許多美麗的海洋魚兒來。兒童的造型方法生動、、變形、誇張,甚至抽象;讓小朋友對結構有所認識,以兒童所特有的天性,繪畫語言會更生動,更具表現力。

2、演魚賞魚,走進魚兒世界

孩子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讓學生戴着魚的頭飾用肢體語言來表現一下魚,這一環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為學生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將魚表現得更加生動打下了基礎。接着課件展示讓學生在音樂中欣賞大量海洋魚的美麗圖片。我特地採用課件製作的方法將圖片欣賞設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漸變,這樣就讓學生在無形學會了通過現象認知色彩,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慾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礎上激活原有學生對繪畫的製作方法,問學生:“你會用什麼美術的方法來表現魚兒呢?”“用彩色筆畫;用彩色紙剪貼;還可以用彩泥做。”根據學生回答我歸納出四種方法:塗色繪畫、色紙剪貼、彩泥製作、綜合材料。針對所總結的方法做演示補充説明,如:還可以用樹葉等綜合材料來做,讓他們進一步對今天所學內容加以認識和掌握。我們的教學首先應考慮的是孩子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根據孩子接受技能的特點而採用上述方法。

4、畫魚做魚,展開創作過程

讓學生把自己繪製的美麗魚兒貼到黑板上繪有美麗水草和珊瑚的海域,有幾個學生直接上去畫。在此過程中繼續播放剛剛大量的海洋魚圖片,循環的圖片欣賞,讓學生在充滿愉快感的藝術氛圍中進行創造,有所參考,拓寬視野,活躍思維,讓他們在無形中受到了美的薰陶。製作過程中鼓勵學生把多種方法結合使用,畫出做出和別人不同色彩和形狀的魚兒,展開比賽,這樣就激勵學生創新、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六、課堂評價

評魚析魚,分享創作快樂

師生共同欣賞黑板上學生創作的美麗海景,先讓學生互評自評你覺得哪條魚最漂亮?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品評: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適、形狀的變化是否生動、材料的運用是否獨特。然後師生互評,教師肯定學生的評價,優秀的作品及時給予表揚,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勵,提醒在以後的作業中要注意克服這些缺點,揚長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個小小心靈對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構思之大膽,手法之自由,盡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約束,這正是兒童作品最動人、最精彩的價值。

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別擠啦》是北師大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主題為“地球家庭”的一首詩歌。它通過對人思想感情上“別擠”和嚴防把美好心靈擠走兩方面的抒寫,表達了作者嚮往人間的美好,追求人間真、善、美,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用寬容、善良、真誠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詩雖短小,卻給人以道德教育,使讀者受到感染,心靈得到淨化。

二、説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詩歌、背誦詩歌並模仿寫一節。

2、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詩句意思

3、通過朗讀、理解詩歌,聯繫生活拓展思維,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塑造良好的人格。

三、説教法學法:

本課語言詼諧、形象生動,每一句話都能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由於詩歌跳躍性大,所以學習課文時可以利用詩句間的“留白”進行思維拓展,聯繫實際理解生動有趣的詩句背後意思,即作家呼籲的道德觀。

四、説教學設計:

1、聯繫生活,導入課文。

2、初讀詩歌,把握內容。

為了不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所以在朗讀上就要下功夫。學生在聯繫生活談自己感受、收穫,都是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朗讀先是“正確、流利”,在細讀基礎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在自己理解基礎上,再讀出語氣、讀出感情。也就是體現了語文課的“讀中感悟”。(但教學中學生還是沒讀好,可能是學生感悟不到位,也與平時朗讀技巧指導有關)

3、精讀理解,感悟表達。

在揭示課題之前先將第一節的內容分解導讀,通過問題提示、“留白”的方式引導學生分句體會詩句意思,並在理解詩句過程中反覆品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在整個“問題導學”過程裏,老師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為理解本詩做足了鋪墊:世界之大,足以容納所有人的自由。隨着作者寫作思路的轉變,老師跟着將矛盾拋給學生:無拘無束的自由並非真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有條件的.,需要做出“保證”的。在矛盾激發的同時,揭示課題“別擠啦”,揭示作者的中心意思“不要擠”,學生對它的接受與體會當然就自然且深入了。

聯繫生活理解詩歌中的道理,這也應該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一個難點、一個亮點。學生們只要結合生活實際談出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理解,所以在細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把詩歌中的每一句話與生活中的現象聯繫起來談自己的閲讀感受、閲讀收穫。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説、隨心所欲的談,告訴學生把你讀這首詩歌時最先想到的説給大家聽,一人説,大家補充。學生們把自己身邊的不道德行為、社會中的不道德現象甚至關於對世界的和平問題的看法都談了出來。學生們自己總結了“真誠”“寬容”“善良”“健康”“和平”“和諧”“平等”等詞語,懂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自己應該怎樣做。

4、藉助背景資料,領悟作者情感。

5、領悟現實意義,拓展延伸

“言為心聲”、“情動而辭發”,在多元化思維拓展的基礎上,當學生對“擠”有了自己的思考,他需要一個表述的機會及交流的平台,所以,就設計了寫詩的環節。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表達的需要,又可以鍛鍊其模仿課文形式進行詩歌創作的能力,還可以使探討問題的平台延伸到課堂外與教室的牆壁上。但是遺憾的是時間不夠沒有在課堂上寫,只能做為作業回去寫。

標籤:説課稿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