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有關説課稿模板彙編5篇

説課稿1.1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説課稿模板彙編5篇

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禮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這是一首兒童詩,全詩共五小節。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向讀者介紹了親人們在去年和今年送“我”的禮物,以及“我”通過這些禮物懂得了什麼。全詩表達了親人對“我”的無限關愛和殷切的期望。詩歌的前4小節在結構上很相似,分別寫了去年今年春天,爺爺、奶奶、媽媽、爸爸送給我不同的禮物,有種子、小雞、手錶、《少兒百科全書》,從中我懂得了自然、生命、時間、世界的博大和精彩。最後一小節點明瞭禮物雖小,寄託着親人的關愛和期盼,我就是在濃濃的親情中成長的。全詩構成如下思路:

生活層面 寫作思路 情感表達

親人送禮物 感受親情 濃濃的親情

我有收穫 抒發親情

這首詩以敍事為主,同時表達了強烈的情感。語言樸實,讀起來琅琅上口,但其中藴含了深刻的道理。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理解水平,在理解“種子”與“自然”,“小雞”與“生命”,“手錶”與“時間”,“少兒百科全書”與“世界”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學會10個生字,會認讀3個生字。

2、通過學習能初步理解詩歌內容。學生能感受到親人對“我”的愛,體驗到親情的'偉大,使學生對親人產生感激之情。

3、能背誦課文。

情感目標:

使學生體會長輩對晚輩的深深情意與殷切期望,教育學生不辜負親人的期望。

教學重點:學生能感受到親人對“我”的愛,體驗到親情的偉大,使學生對親人產生感激之情。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能初步理解詩歌內容。

教法與教學手段:

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我採用了情趣教學法進行教學。

1、運用多種媒體,創設情景。

教學中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喚起學生的情感。教學《禮物》我在一下來兩方面作了努力: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課前我與學生交流春節親人送的禮物。運用可見創設家的氛圍,喚起學生對家的嚮往,使學生容易入情入境。

(2)引導學生超越文本,調動多種感官發揮想象。

在理解“種子”與“自然”,播放種子發芽生根及春天的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多種感官領略大自然的美。從而理解種子與自然的關係,當學生有了收穫有了體驗,對送禮物的人的情感就自然而發了。

2、教師是學生的合作伙伴,以趣激情。

(1)初讀課文,讀通課文。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合作,讀通課文。學生讀通後進行激勵,師生互動調動學生情趣。

(2)表情朗讀,體驗真情

一首詩歌就是作者一生的體驗、積澱。品讀詩歌,越是細細品味,越能夠體會其中的情感與內涵。教師在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之後,進行朗讀指導,配樂朗讀,鼓勵學生有個性朗讀。

學法指導:

因為詩歌具有感情強烈、語言精練、意境優美、音韻和諧等特點,因此教學時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體會作者的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1、反覆朗讀,讀有層次。

這首詩,一開始就讓學生反覆朗讀,達到讀的正確流利。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後,有感情朗讀。通過反覆吟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

2、授之以漁,教其方法。

根據本課的特點,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以下方法理解詩意:讀文章想畫面,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抓住重點詞語細細品悟,聯繫上下文理解。

學詩的方法:朗讀——讀通——理解——悟情——品讀——背誦(仿寫)。

教學過程:

本課的特點有敍事抒情説理的特點,教學過程如下:

初讀感知——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掌握方法———熟讀成誦——仿寫詩歌

課堂教學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二、初讀課文,讀通課文。

三、品讀課文,感悟親情。

三、再讀課文,表達親情。

四、仿寫詩歌,傳遞親情。

板書設計:根據

説課稿 篇2

1、説教材:《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古代歷史、散文名著《戰國策》中的名篇,文字淺顯,故事具體,人物形象突出,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教育意義,語言藝術上有極高的成就。鄒忌作為齊國的謀臣、策士,他的説話藝術在這裏淋漓盡致地得以發揮,他進諫齊威王,齊王欣然採納他的意見,齊國出現了大治。不動一兵一卒,不費一槍一炮,就能使燕、趙、韓、魏皆朝於齊。

2、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對文言文的基本學習方法有一定的掌握,第一節可是已對本課的字詞句及文章內容進行了梳理,同時在前幾個單元的學習中已經對人物形象方法刻畫有了一些把握。但是九年級學生學習壓力大,他們未深入接觸社會,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通過這課學習鄒忌的説話藝術,來培養他們在為人處事、交際修養等方面的能力。為此根據這學情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

3、教學目標:

1、通過探討本文記敍的故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把握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人物品質。

3、學習理解鄒忌的諷諫藝術。

4、引導學生學會委婉勸説別人的能力,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體會鄒忌的諷諫藝術,體會人物優秀品質。

2、教學難點:a、培養學生正確的人際交往能力。

b、培養學生懂得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懂得虛心接受別人意見。

5、教學方法:現實生活中我們用各類語言形式與人交流、溝通、表達自己的心聲時,要想自己的話讓別人願意聽,聽起來順耳、舒服,其實並不容易。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有時太過於糾纏字、詞、句等文言語法、句法方面的內容,而疏於文本本身所傳達的思想、文學等藝術魅力。感此,以學生實際因才施教,來進一步開發學生的語言潛能。這節課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教學法來完成教學任務:1、多媒體教學法 2、創設情景的教學法3、自主合作探究法

6、説教學過程:A、導入新課:唐朝名臣魏徵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今天我們就將去領會齊國諫臣鄒忌的諷諫藝術。

B、複習鞏固舊知1、掌握下列字詞2、翻譯下列句子3、複述故事情節。

形貌i麗:光彩美麗朝服衣冠:穿

孰視之:同熟仔細美我:以.....為美

私我:偏愛王之蔽甚矣:受矇蔽

面刺:名詞作狀語當面間(jiàn)進:偶爾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C、自學課文、把我文章內容1、鄒忌為什麼要向齊王進諫?鄒忌又是如何向齊王進諫的?3、從結果看齊王聽從鄒忌的諫言嗎?結果怎樣?

鄒忌在與徐公的比美中,在與妻妾客人的對話中,在當面與徐公的比較,以及在自己暮寢的思考後覺得自己受了矇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君王也受到了矇蔽,因此進諫。

鄒忌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的向威王進諫,而是通過自己的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的進諫。

D、探析人物形象、

E、分析鄒忌的諷諫藝術1、鄒忌成功的説服齊王,它的勸説方式對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有什麼可取之處?我們應該從鄒忌身上學到些什麼?

1)為對方打算---不暴露遊説的目的`

2)用婉言相勸―忠言順耳利於聽

3)巧用攻心術―先對方之憂而憂

4)排比造勢―讓對方認同

1)對人對己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2)善於思考,有反思的習慣和自省的能力

3)觀察事物深入細緻,通過表面現象看本質

鄒忌的諷諫藝術特點:(1)做好準備工作。(2)創設好的談話氛圍。(3)找準切入點。(4)要掌握談話的方法和技巧。(5)條理清晰,要有邏輯

F、拓展、情景再現話題:

1、寒冬的天氣,時冷時熱,假如你要勸你的母親多穿件衣服,你該怎麼説?你的母親要勸你,又該怎麼説?

2、同學們都渴望公平,你們該如何勸老師不要歧視待進生。

G、課堂小結:《鄒忌諷齊王納涑》對話精彩,結構精巧,鄒忌的睿智,齊威王的英明等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鄒忌的諷諫藝術,對於當代人際交往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願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評價自己,積極接受他人建議,善於向他人推銷自己。

6、説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善思:小中見大

鄒忌

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1.教材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七組第二十三課《學與問》。

2.教材簡析:《學與問》這是一篇説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文章作者先陳述自己的觀點: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然後列舉了哥白尼的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接着緊承上文,引出解決問題要善於求教,拜能者為師。另外還舉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説明“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最後對全文進行總結,在深化中心論點的同時,號召同學們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全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語言簡潔流暢。

3.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説學情】

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人,順應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趨勢,必須把教育過程本身建構成學生主體性的開發、培養、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在民主、寬鬆、自主的教學氛圍中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活動,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展。本課教學,利用教材引領學生去理解和運用“學”與“問”的方法,在掌握“學”與“問”方法的同時不斷學習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而積累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正是學生學習方法鞏固的過程,這樣做較好地體現了文本價值與學科特性;還有人説,閲讀課應該體現語言的交際性,這節課正在努力實踐着這一思想。最後,把學生當作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把課堂變為學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長的樂園。

【説教法】

1.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學與問》這篇課文是説理性的文章,語言簡練,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對學生有啟示,我就利用這一點切入,講述哥白尼小時候的故事,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自主合作,改變學習方式;團結協作,減輕學習壓力。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説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進的過程,因此,讀懂課文內容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3.以讀為主線,教方法、養習慣。

以讀為主線,我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感悟學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批批劃劃中養成學習習慣。

【説學法】

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語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故事導入,激發興趣,初讀尋疑,再讀釋疑,這種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能讀書”,又能激勵興趣、情感、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説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設疑。

1.講述哥白尼小時候的故事,導入新課。

2.揭示課題:23學與問

3.引導學生提問:學與問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二、初讀指導,初步感悟課文內容。

1.自學課文。

2.檢查自學情況。(出示生詞)不懈探求沈括相輔相成翱翔

3.我們再一起把這些生字詞讀一讀,記住它們的音,認清它們的形。

4.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評議。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2.交流。

“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這是作者提出的觀點。(板書:提出觀點)讀句子。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是作者得出的結論。(板書:得出結論)讀句子。

作者又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呢?(用哥白尼、沈括的事例。)

作者就是這樣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闡述自己的觀點(板書:闡述觀點)

3.請大家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看看這兩句話分別在課文的什麼位置?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四、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2.聽了他的朗讀,你懂得了什麼?

學問就是指知識。

是的,比如霍金的知識很豐富,我們就可以説“霍金很有學問”。

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對,這就是本文的觀點。

“問”是很重要的。

你是從哪句話知道的?把“問”比作什麼呢?由此看出“問”很重要。

3.問究竟有多重要呢?下節課再學習。

五、總結本課

六、作業設計

1.蒐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學好問的名言,寫下來。

2.蒐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先説一説,再寫下來。

【説板書】

23學與問(議論文)

提出觀點

闡述觀點勤學好問

得出結論

《學與問》教學反思

《學與問》是一篇説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教學時,我從談話導入。板書“學”、“問”,人們常把有知識的人説成“有學問”。今天我們來學習《學與問》。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説明事理的課文,也就是説理文。上完之後我覺得,此處可以帶領學生回憶一下學過的議論文。(《説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總結出議論文的一般特點:提出觀點——證明觀點——得出觀點。

在學習哥白尼的例子時,我先介紹他的成就,再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着”等詞語體會哥白尼非常喜歡問的好習慣成就了他,並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繫起來,體會他是由好問開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學終於取得成功的。然後,我讓學生自己説説讀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啟發,並再次讀讀第一節中的句子,體會“問”的重要。

在教學第二個事例時,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故事,並從文字中體會他的勤學與好問,讓學生明白問不到答案時還應該多觀察思考,向沈括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教學中,我還嘗試着讓學生對古詩進行質疑提問,再通過交流理解古詩。這一部分的學習主要是學生自學的。

然後,我再自然過渡到第三段的學習,(要學會發現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為師。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同時補充孔子的名言,更有力的説明拜能者為師。

最後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説説對學與問的關係的認識,明白只有將學與問結合起來,與觀察思考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才能做學習的主人。

教學的最後,我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問”的重要性的認識,補充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補充故事讓學生談看法,讓學生從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問”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本文是一首兒童詩。全詩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描寫了地上的鮮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選取生活中最常見的花和星星巧妙地聯繫,體現兒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對身邊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關愛與嚮往。第一節中“這裏一朵”“那裏一朵”和第二節中“這裏一顆”“那裏一顆”不僅描述了鮮花滿地,繁星滿天的情景,而且再現了兒童看鮮花、數星星時的天真爛漫,充滿了童趣。

這首詩歌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活潑,貼近兒童生活,學生不難理解,是一篇朗讀的佳作。課文配有精美的插圖,有助於學生觀察想象。

我設計的這堂課是第一課時,為打破傳統的只在第一課時中教學生字詞的情況,本課中,我在第一課時就安排了整篇課文的精讀理解,在理解的同時教學生字詞,而在第二課時中再安排朗讀的加強,背誦的指導以及拓展練習。根據課標要求以及低年級的認知特點,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1)學會本課4個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正確書寫。認識新偏旁。(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朗讀、想象、説話練習等方法來展開聯想,感受課文的優美。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兒童的生活情境,引發孩子對身邊事物和大自然的關注與熱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難點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感受兒童生活的樂趣和大自然的美好。

説教法學法

1、情境渲染

通過優美語言的描述、動聽的音樂薰陶、形象的媒體再現等形式,誘導學生進入特定的'藝術情境,讓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進行看、聽、想、品一體化的語文實踐活動,激發他們的興趣,活躍心智,啟迪思維。

2、讀中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為詩歌的語言凝練,韻味無窮,所以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配樂讀,合作讀,表演讀……讓學生在反覆的品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想象,以讀為主,再結合圖畫等手段,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讀中悟情,走進文本的情感世界。

下面我主要講講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及指導思想。

説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們,夏天到了,很多花兒都綻開了笑臉,你們一定去觀賞過許多美麗的花了,有哪些花呢?(指名略説)所有這些開的很旺盛很鮮豔的花,我們就統稱為“鮮花”(出示詞語)誰來讀一讀?看誰的花開得最鮮豔!(指名讀)

這一談話設計我主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本課時恰是夏日花卉觀賞的時候,因此在學課文前先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頭腦浮現鮮花的美麗樣子,為後文喜愛鮮花的感情作好鋪墊。

2、白天,鮮花開得真豔,那夏日的夜晚你又會幹什麼呢?

是啊,滿天的星星真可愛,老師也和你們一樣。板書星星,一起和小星星打聲招呼。

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融洽和諧親近的師生關係是良好教學的基調。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學習才是學生內需的。這裏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利用好奇心理,構建師生對話的平台,奠定情感基礎。

3、鮮花和星星都是我喜歡的。補充完整課題。出示:喜歡(讀詞語,誰能換上意思相同的詞呢?)

説課稿 篇5

一、設計理念

課題中的“發現”一詞是本文的文眼,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疑問,然後進行梳理明確主要學習任務。學生自主學習,瞭解“我”發現了什麼,重點了解“我”是怎麼發現的,理清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鼓勵求知、鼓勵大膽想象、鼓勵探究發現的課文,通過作者回憶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這件趣事,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歲時發現了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卻在後來因此受到懲罰。第二部分具體敍述“我”發現有關胚胎髮育規律的前後經過。最後,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後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結果被老師誤解受到處罰,但“我”從中獲得感悟。本文故事情節充滿童真童趣,語言風趣幽默,並有多處內心活動的描寫,真實展現了孩子內心世界。

三、教學目標:

1、認讀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天賦”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4、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想象能力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四、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入情入景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我”發現了什麼,重點了解“我”是怎麼發現的。

2、感受人物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課文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

五、教學難點: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等含義深刻的句子。

六、教學流程

(一)讀題質疑,激發興趣

難忘的童年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得成長着,有笑,也有淚;有喜,也有憂……今天我們學習《童年的發現》,不知它又能帶給我們哪些感受。(出示課題)

(二)緊扣“發現”,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我”童年的發現是什麼?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

3、仔細讀讀這幾句話,理解句子意思,並帶上自己的理解轉述這幾句話。

4、聯繫整段話,反覆朗讀,體會當“我”發現這個規律時,是怎樣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三)、圍繞“發現”,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我”是怎樣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又是怎樣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談談自己的體會。

2、探討交流,理清脈絡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並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於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

“為什麼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那麼為什麼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麼道理?”“人怎麼會是鳥?”

(3)、老師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麼來的。以至於親自抓來魚,仔細觀察,想從魚身上發現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徵。

(4)、“我”經過思考、推算,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四)、轉述發現,小結課文

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我”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體會作者執著探究的精神。

(五)、佈置作業

用自己的話説説“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