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小班幼兒説課稿

説課稿3.05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幼兒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班幼兒説課稿

小班幼兒説課稿1

一、教師自我介紹:

本人xxx,在兒童活動中心幼兒園從事幼教工作八年,現任小班主任。

二、介紹班情況:

本班幼兒年齡在三至四歲之間,其中十二名幼兒去年已入托兒所,曾接受南託教材的教育,其他均為今年九月份入園。因此幼兒的語言能力以及圖書閲讀活動中相應的社會化規則意識,都存在不均衡狀態。根據本班幼兒語言發展實際水平和思維能力,經過半學期的努力教育,本班幼兒的語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課題:

早期閲讀《誰的主意好》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選自“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幼兒園課程指導叢書《語言》小班上學期早期閲讀《誰的主意好》,這次活動是第一教時。

2、教材分析:

(1)小班幼兒在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中,由於語言經驗缺乏,對語言認識程度不深,不能隨時調節語言的清淅度和禮貌程度,並且行為意識也受到語言調控,對各種正誤行為只有初步的概念。根據這階段年齡特點,選擇了《誰的主意好》這一課題。這一課題的目標適合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也符合形象直觀思維方式,它主要結合圖畫,經過觀察理解單頁單幅兒童圖畫書,使幼兒能把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再轉換成語言表述能力,這十分符合小班幼兒的視覺和認知發展特點。

(2)小班幼兒喜歡看書,但未形成良好的閲讀規則意識,為了正確地認讀圖書內容,因此本教材引用了多媒體教學,進行培養幼兒良好的閲讀習慣和愛護圖書意識。這一教學方法可將教育中高難度的小班閲讀目標巧妙地淺化。通過這階段的學習,使幼兒的`語言和行為都達到一定的水平。也形成了“雙向建構”的最高發展水平,因為在意識水平上主體對自身達到此語言能力的行為手段的意識以及對客體因果性都有了一定的認識。

3、教學目標:此目標根據南京教材小班級《語言》(上學期)中幼兒喜歡看書,知道看書的基本方法,能初步看懂單頁單幅圖畫書中的主要內容”這一早期閲讀階段目標,制定如下目標:

(1)教幼兒學習按順序觀察多幅畫面,重點觀察圖中動物的形象和表情,講述畫面的主要內容。(2)培養幼兒良好的閲讀習慣和愛護圖書的意識。

4、教學重點、難點:主要措施是根據小班幼兒視覺與認知發展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學與遊戲教學突破教學目標。

(1)教學重點:觀察圖中人物的形象和表情,講述畫面的主要內容。(2)教學難點:讓幼兒主動地認讀畫面內容,初步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和把握故事的中心。

<二>説教學方法:

1、教法:

本次活動採用集中教學的組織形式,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通過“層層深入”的教學模式,形成四個步驟的組織思路:第一,幼兒自由閲讀。主要給幼兒創設自己閲讀的機會,引起幼兒閲讀興趣。第二,教師跟幼兒一起閲讀。本人採用提問以及表演練習方式帶領幼兒學習按順序觀察單頁單幅畫面的主要內容。第三,圍繞重點討論。初步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把握故事的中心內容。第四,歸納閲讀內容。通過談話法和角色扮演法達到新舊經驗的遷移,從而達到歸納和消化的作用。

2、學法:

(1)教會幼兒學會發現問題。幼兒進行直接閲讀活動,初步感知圖書中動物的形象與表情,激發內化學習動機。(2)教會幼兒學會分析問題。幼兒根據單頁單幅畫面弄清畫面內容,對畫面內容進行思考,並找出畫面之間的關係。(3)教會幼兒學會提出假設。幼兒不斷運用已有經驗,對畫面的結果進行推測。(4)驗證假設。幼兒通過實踐練習,驗證畫面結果的正確原因。

3、學情分析:

小班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閲讀規則意識差,所以應設計圖文並茂、生動形象的符合小班幼兒視覺和認知發展特點的圖書。各個環節應有一定的要求,同時應指導幼兒正確閲讀圖書,這是很重要的,只有形成良好的閲讀圖書的習慣,才能正確地認讀圖書的內容。

4、教具準備:

頭飾:小貓、小羊、小雞、小鴨、小兔、米老鼠。圖書:<1>、多媒體教學軟件“誰的主意好”。<2>、幼兒用書《誰的主意好》。

<三>説教學過程:

1、幼兒自由閲讀。閲讀前,提出以下要求:(1)閲讀時沒有聲音。(2)閲讀時一頁一頁地翻看,初步讓幼兒學習按順序自己閲讀一遍。幼兒閲讀時,注意提醒幼兒仔細、完整、按順序地這正確閲讀,初步瞭解故事內容。

2、教師和幼兒一起有順序地閲讀。(1)指導幼兒觀察第一幅圖。提以下問題:“畫面上有什麼?”“它們的臉上是怎樣的?”“它們想幹什麼?”(2)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想象談談怎樣才知道小兔子在不在家。(3)指導幼兒有順序地看圖閲讀,並明白畫面中的小動物是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的。提問後讓幼兒仔細觀察畫面,推斷思考小動物用的方法,並分小組學説畫面中小動物的話,做上動作,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3、組織幼兒討論“誰的主意最好,為什麼?”幼兒討論時,參加幼兒的討論,瞭解他們的想法,培養幼兒自由討論的習慣,不講和內容無關的話題。

4、引導幼兒思考並談論“如果我去小兔家,我會怎樣。”幫助幼兒結合個人的經驗,想象自己在同樣的情境中會怎樣做。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幫助幼兒在理解圖畫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歸納概括個人看法。

5、幼兒分角色扮演故事。教師扮演小兔,分別請幼兒扮演小貓、小羊、小鴨、小雞站在門外表演。最後全體分角色表演,出活動室。

教學反思:

整節課上下來,除了緊張還是緊張,覺得自己上的很不成功,課後,各位老師們對我的課提出了寶貴的建議,以後我會結合這些建議,更好的提升自己上課的水平。

自己以後還是要多多的上課,多多的鍛鍊自己,膽子還是要大一點,成長就是經驗加反思,我堅信我以後會更好。

小班幼兒説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班音樂活動《小花狗汪汪汪》。此活動選自山東省幼兒園教育活動教材--小班的主題活動《我的動物朋友》。

一、教材分析:

(1)《小花狗汪汪汪》是小班的音樂活動,這首歌曲歌詞簡單,音樂歡快、節奏鮮明、小花狗富有動感的叫聲讓孩子模仿起來特別起勁,在活動中特別開心。活動中力求在情景中學習,在情景遊戲中學會用好聽的聲音表現歌曲,體驗快樂演唱的樂趣,並通過活動帶給孩子快樂,創設快樂的情景營造快樂的氣氛、讓孩子快樂的表現。

(2)小班幼兒具有活潑好動、好模仿、情緒性強、自制力差、認識活動以具體形象為主的年齡特點。而音樂活動中恰恰能滿足幼兒好動、自制力差的特點。結合幼兒的這些生理特點,教師將活動設置在一個遊戲的`情景中,引導幼兒跟着音樂遊戲中運用動作和聲音表現了歌曲。

在以往的歌曲教學中我們都已經進入了一個模式化的教學,如何打破曾經的方式,讓幼兒在愉悦輕鬆的環境中學習歌曲,發揮孩子的主體性,是本次音樂活動的嘗試之一。所以,本次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通過師幼互動,教學輕鬆環境的營造,運用形象生動的肢體動作配合歌詞內容,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幼兒投入整個活動中。

二、説活動目標:

音樂活動主要是為了鼓勵孩子能大膽地、自如地展現自己,用聲音、用動作,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性,新《綱要》指出音樂相當於興奮的語言,它對年幼兒童有愉悦功能,在音樂中要通過教學環境的營造、氛圍的渲染,讓孩子感受到快樂。所以,根據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實際將本次音樂活動的目標定位:

1、學習歌曲《小花狗》。

2、能夠邊唱邊按歌詞內容做動作,學習按樂句變化動作。

3、理解並遵守遊戲規則。

三、活動重難點:

在多次的音樂活動中,我們發現在一堂課中,小班孩子很難完成即理解又記憶歌詞有熟練演唱的目的,因此本次活動我將理解歌詞完整演唱歌曲做為活動的重點,活動的難點則是能夠邊唱邊歌詞變換動作。在活動中我將採用教師的範唱及遊戲表演引導幼兒有目地的、仔細的觀察教師的動作,啟發幼兒積極思維,將看到的具體形象和肢體動作聯繫在一起,在遊戲情境中學習是解決活動重點和難點的有效方法。

四、説活動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情境遊戲之中能有序地開展,本次活動主要準備瞭如下材料:

1、"小花狗"胸飾三件,"肉骨頭"胸飾若干(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2、《小花狗》歌曲磁帶。

四、説教法、學法:

1、直觀法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所以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

2、採用演示法是因為能引導幼兒有目地的、仔細的觀察教師的動作,啟發幼兒積極思維,將看到的具體形象和肢體動作聯繫在一起,有效地解決活動重點和難點。

3、遊戲與情景相結合。遊戲與教學具有互補性,因為教學雖然是來自外部要求轉化為受教育者內部地需要,變成幼兒自己地行為,要實現這一轉化,必須考慮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提倡教學地遊戲化,寓音樂與遊戲教學中,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目標,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活動中,我主要以示範講解法、遊戲法,讓幼兒學會並掌握正確的玩遊戲方法;在遊戲過程中用引導法引導幼兒遵守遊戲規則,從而獲得遊戲帶來的快樂。我還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實踐體驗、大膽探索等學法,在玩中學,學中玩。讓教法與學法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讓目標能得以落實。

五、説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以談話的形式幫助幼兒熟悉歌曲。談話,你們見過小狗嗎?小狗最喜歡吃什麼?

2、基礎部分:

(1)發聲練習:出示小狗頭飾,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小狗怎樣叫,汪汪,教師引導幼兒用小狗的叫聲做發聲練習,讓幼兒極感興趣。

(2)熟悉歌曲《小花狗》,掌握歌曲節奏型。

教師説歌詞,幼兒説"汪汪"。。。

教師説歌詞,幼兒邊説"汪汪"邊做小花狗扇耳朵教師與幼兒一起邊説歌詞邊拍節奏。如:×× ×× ︱× ×× ︱。

教師邊唱歌曲,邊與幼兒一起拍節奏。

(3)教師清唱歌曲,讓幼兒熟悉歌詞內容和歌曲的旋律。

教師在根據歌詞的內容提問:小花狗在什麼地方?它的眼睛什麼樣?它在門口想做什麼?引導幼兒逐漸熟悉歌詞。

(4)學習演唱歌曲,教師再次範唱,引導幼兒能跟音樂唱歌,逐漸會唱歌曲。

(5)學習歌表演,引導幼兒分句創編動作。

教師清唱歌曲,幼兒按歌詞內容做動作並叫汪汪。如:

一隻小花狗--兩手放頭頂兩側做耳朵狀。

蹲在大門口--蹲下,兩手下垂於胸前。

兩眼黑黝黝--兩手握空心拳放在兩眼前。

想吃肉骨頭--做啃骨頭狀。教師與幼兒邊唱歌邊做動作。

鋼琴伴奏下進行一邊唱歌一邊動作表演。

3、延伸部分:玩音樂遊戲,戴頭飾分角色表演。

教師扮"小花狗",蹲在拱形門前邊唱邊表演。其餘幼兒扮演"肉骨頭",蹲在教室中間。當"小花狗"邊唱邊表演到最後一小節喊過"汪汪"之後,"肉骨"迅速"逃"回自己的座位。如果被"小花狗"抓住就被"吃掉了"。

1~2名幼兒扮"小花狗",其餘幼兒扮"肉骨頭"進行遊戲。教師要注意表揚叫過最後一聲"汪汪""後,才跑向座位的"肉骨頭"。

交換角色遊戲。提醒"小花狗"叫過最後一聲"汪汪"後,才能去捉"肉骨頭"(此環節在遊戲表演中再次熟悉了音樂,使他們在與同伴的活動中感受到了情景遊戲的快樂,在快樂的遊戲中學習遵守遊戲的規則。)(六)説活動亮點:

本次活動的設計體現了教師寓教於樂、幼兒寓學於樂,促進幼兒主動發展的教育理念,活動形式凸顯遊戲性。在本次活動中,各個環節採用了遊戲法、欣賞法、情境法等不同的方式方法開展教學,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體現了活動形式的豐富性。同時,也將為活動獲得好的效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小班幼兒説課稿3

一、説教材

《聰明的小白兔》是一個充滿童趣的教學內容。故事選擇了幼兒喜愛的小白兔作為主角,以西瓜的各種用途作為線索,向幼兒展示了小白兔的機智,能夠很好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吸引幼兒積極動腦,大膽表達,有利於幼兒思維能力及口語能力的發展。

二、説學情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語言表達能力不強,詞彙量少,只能用簡單的'短句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因此,活動中,教師應積極為幼兒創設想説、敢説、喜歡説的機會,吸引幼兒大膽講述,積極表達。

三、説活動目標

1、能結合圖片大膽想象並表述故事情節,感受小白兔的機智。

2、喜歡傾聽故事《聰明的小白兔》,理解故事內容,瞭解外出時保護自己的方法。

四、説活動準備

課件《聰明的小白兔》;

五、説教法

我採用直觀教學法,提問談話法,進行教學。通過直觀教學法視聽結合欣賞,讓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通過談話法幫助幼兒大膽表達,發展幼兒的口語能力。

六、説學法

根據“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學原則,我通過“視聽結合,分段理解”,“積極思考,大膽表達”的學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七、説活動過程

一、師幼談話,導入活動。

〈1〉教師:小朋友吃過西瓜了嗎?(幼答:吃過。)那西瓜除了吃還可以幹什麼?(幼答如:做西瓜帽、西瓜燈。)

〈2〉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幾張圖片,圖片裏的小白兔用西瓜解決了很多困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是怎樣用西瓜解決困難的。

二、教師逐幅出示課件,啟發幼兒大膽想象並表述故事情節。

〈1〉出示課件(一),提問:

--你們看到圖片上有什麼?(幼答:有大太陽、小白兔、西瓜地等。)

--小白兔在幹什麼呢?(幼答如:小白兔熱得滿頭大汗,它在吃西瓜。)

--請小朋友猜一猜小白兔為什麼要吃西瓜?(幼答:口渴)

教師小結:原來小白兔口渴了,所以,小白兔吃西瓜解渴。

〈2〉出示課件(二),提問:

--吃完了西瓜,小白兔是怎麼做的呢?(幼答:用西瓜皮當帽子。)

--小白兔戴上西瓜帽後有什麼感覺?(幼答:戴上西瓜帽可以涼快些。)

教師總結:這真是一隻聰明的小白兔,戴上西瓜帽真的涼快多了。她繼續往前走,咦,小白兔為什麼停下了腳步呢?(幼答:有一條小河)原來小白兔看到了一條小河,它要過河。

--教師:小白兔不會游泳,這可怎麼辦呢?

〈3〉出示課件(三),提問:

--教師:小白兔想了什麼辦法呢?(幼答:小白兔用西瓜皮當小船過河)

教師小結:小白兔用西瓜皮當做小船過河。

〈4〉出示課件(四),提問:

--教師:過了河小白兔遇到了誰?(狐狸)

--教師:狐狸要幹什麼?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如:狐狸很兇,張開大嘴。)

--教師:你有什麼辦法幫助小白兔?

〈5〉出示課件(五),提問:

--教師:小白兔到底有沒有被狐狸吃掉呢?它想了什麼辦法戰勝了狐狸?

教師總結:原來小白兔用西瓜皮戰勝了小狐狸,小狐狸踩到西瓜皮摔得四腳朝天,小白兔趁機溜走了。

三、請幼兒完整地觀察課件,感受小白兔的機智。

教師:小白兔用西瓜皮解決了哪些困難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教師總結:用西瓜皮解渴,用西瓜皮當帽子遮陽,用西瓜皮當小船過河,用西瓜皮戰勝了狐狸。

四、教師播放課件,完整講述故事。

教師:你喜歡這隻小白兔嗎?為什麼?(因為這是一隻聰明的、愛動腦筋的小白兔。)

五、結束活動

小朋友們真棒,學會了小白兔的聰明才智,下面我們就把這個好辦法帶到班上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小班幼兒説課稿4

一、説教材:

l 本次活動是兩個主題的交匯,又是兩主題之間的橋樑:本次活動是《我愛我家》和《冬天來了》兩個主題的有機融合——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的吃着火鍋,即温馨又熱鬧;即暖身又暖心;同時也因為本次活動“吃火鍋”的情景,很自然的將“冬天裏怎樣讓自己暖和”的話題拋於孩子們,自然“冬天”的主題也就由此拉開序幕,因此可以這樣説《吃》是《家》與《冬》過渡中的必要橋樑。

l 教學活動內容的多元性與整合性:《指南》中指出:“學習活動內容的選擇和安排,應充分體現全面、整體的要求,有利於對幼兒經驗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拓展和基本學習能力的全面培養。”因此活動中有許多的顯性與隱性教育內容,體現了以上的教學理念:認知上的——認識各種常見的食物;初步瞭解並會區分葷蔬菜;知道吃火鍋能讓自己變得暖和;行為習慣上的——知道樣樣東西都是有營養的,不挑食;嘗試着與同伴合作着玩,學會協商、謙讓、合作的遊戲;情感體驗上的——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樂融融,感受家的温馨與温暖;在扮演遊戲中體驗做爸爸媽媽的快樂,滿足長大的情感傾向;語言表達上的——學説完整的話;樂意將自己的想法與行為用語言表達出來;能説完整話“我喜歡……,火鍋裏要放……” ;創新思維上的——“與別人説的不一樣”的引導,激發幼兒積極的思考,再現並調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主動運用並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l 教學目標的定位: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雖然在以上內容的闡述中有許多的教育價值,但相對來説在一次教學活動中總是有側重點的,因此本次活動的目標為:1、喜歡聽故事,樂意嘗試仿編故事。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樂融融,在模仿中體驗一起玩的快樂。以“體驗”“嘗試”為主的教育目標對小班

幼兒來説是較為適宜的。

l 對教材的改編順應幼兒的認知特點,適宜小班幼兒對故事的仿編:將原教材中的人物“小貓”“小狗”“小兔”改為“妞妞一人家”,因為《家》的主題是孩子們熟悉的,又是孩子們樂意模仿的,因此本次活動的開展是建立在孩子們豐富認知經驗之上的,由此在活動中寶寶能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大膽的説、與別人説的不一樣,仿編故事的教學目標也在自然而然中得以實現。

二、説教學法:

二期課改賦予我們這樣的理念——以幼兒發展為本;課程應與幼兒階段的學習特點與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為此在整個活動中運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l 生活化情景創設法:在《指南》中説道:3歲兒童可以敍述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只是在敍述時不很流暢,帶有很大的情景性。本次活動是以語言為主的學習活動,結合小班幼兒這一年齡特點,為孩子們創設了與自己熟悉的生活相仿的情景——一家人在冬天裏吃火鍋。

[page_break] l 角色扮演法:《綱要》中指出:3歲兒童愛模仿的特點非常突出,模仿是這一時期兒童的主要學習方式,他們通過模仿來學習別人的經驗和行為習慣。因此,整個活動中讓孩子們通過扮演家人來再現“吃火鍋”這一故事情景,在角色扮演與模仿中自然的學着講故事,甚至是仿編出故事。

l 遊戲體驗法:3歲幼兒得年齡特徵中有明顯得一點,即很大程度上認識依賴於行動。他們得思維大多是由行動引起得,往往會先做後想,或邊做邊想。結合這些年齡特徵,在活動中運用了遊戲體驗得教學方法,旨在讓孩子們在親自操作、遊玩中認識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葷蔬菜;在遊玩中樂意開口説一説;在與同伴一起的遊戲中體驗大家一起玩的快樂,從自我中走出,更自然的接納同伴……種種的教學目標由於遊戲的介入更容易被孩子們主動的內化。

三、説過程:

本次活動共有四個部分組成:情景感知 —→ 交流體驗 —→ 遊戲遷移 —→ 延伸

第一部分直接以“妞妞家真熱鬧,讓我們去看看”的情景性語言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緊接着多媒體的演示,給孩子們直觀形象的視覺衝

擊,而故事內容也在演示中自然而然的躍入寶寶的耳中。為了瞭解孩子對故事的掌握程度,更為了幫助寶寶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就以兩個緊扣故事內容的問題幫助幼兒儘快的通過理解故事來進入故事情景中,為後續的活動做好鋪墊。

老師在對幼兒的回答做相應的小結時,又自然的引出“我也很想吃火鍋”這個情景,以情景化的言行為仿編故事起到了規範示範的作用,而後緊接着問“誰想和我一起吃火鍋”這樣的情緒調動,又將孩子之間的榜樣示範作用激發了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幼兒的個別示範也讓老師有機會看到不同能力幼兒的不同表現,並及時做出反應與調整,將“在人數較多的集體活動中很難兼顧集體”這一現實問題的解決有所緩解——多個同伴的示範,給了幼兒在自己遊戲時的模仿雛形。

當幼兒個個想上來與老師一起吃火鍋時,在激起幼兒迫切想參與的內區動力時,“你們想吃火鍋嗎?”更為幼兒對活動的主動參與推波助瀾,於是將“人太多怎麼辦?”的現實問題拋給這些小班孩子時他們也能積極的調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嘗試解決。而分家家,扮演家人一起吃火鍋的情景遊戲也在幼兒濃厚參與的興趣下拉開序幕。孩子的遊戲體驗是本次活動的高潮部分,老師以做客的情節、客人的身份參與活動並給予及時、適時的指導。最後的分享是對孩子們整個遊戲行為的梳理,特別是形式多樣的、結合整個情景的分享,如以“家庭”為單位的介紹,旨在激發每個孩子對自己遊戲行為的回顧、關注;在情景中培養幼兒傾聽他人説話的習慣;更是在這一環中,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嘗試仿編故事,體驗仿編故事的快樂。

此活動對我班幼兒來説是較具吸引力的,而活動本身也很有教育價值可以挖掘,如葷、蔬菜的識別,分類;運用各種材料製作火鍋料來豐富吃火鍋的遊戲等等,因此活動並沒有因為這次集體學習活動而結束,可以説,本次活動只是“我愛我家”主題活動的一個延伸;也是“吃火鍋”活動的一個導入;更是進入冬天主題活動的一個引子。

 活動名稱:吃火鍋

活動目標:1、喜歡聽故事,樂意嘗試仿編故事。

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樂融融,在模仿中體驗一起玩的快樂。

 活動重點:嘗試仿編故事,能和別人説的不一樣。

 活動難點: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樂融融。

 環境與材料:

l 經驗準備:

1、在小社會中重點引導“小菜場”活動,熟悉各類菜名,對葷蔬菜有初步的瞭解。

2、每個孩子在家都有過吃火鍋的經歷。

l 材料準備:

1、廣告紙上剪下的各種食物圖片。

2、圓形鐵盒7個、各種食物仿真玩具、紙杯、碟子、筷子、小勺

3、實物投影儀、妞妞、爸爸、媽媽、火鍋等圖片

活動流程:

情景感知 ——→ 交流體驗 ——→ 遊戲遷移 ——→ 延伸

 活動過程:

一、情景感知:

1、導入“今天妞妞家真熱鬧,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多媒體演示,欣賞故事:冬天的天氣真冷呀,爸爸媽媽説:“我們來吃火鍋吧。”媽媽説:“我喜歡吃青菜,火鍋裏要放青菜。”(邊説邊將青菜放入“鍋裏”)……爸爸——魚;妞妞——肉

3、問題:妞妞想考考我們小朋友的眼睛亮不亮,耳朵靈不靈。

l 今天妞妞家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吃火鍋)

l 火鍋裏有些什麼東西?這些東西是誰愛吃的?(引導幼兒學説故事中的話)

二、交流體驗:

1、過渡:火鍋可真好吃,裏面的菜又多,吃着又暖和,我也很想吃火鍋。瞧,今天我也帶來了火鍋。沈老師説“我喜歡吃香菇、蘿蔔和貢丸,火鍋裏要放香菇、蘿蔔和貢丸。”誰也想來和我一起吃火鍋的,一定要把你喜歡吃的菜的名字説出來,才能把菜放近火鍋裏哦。

2、個別幼兒上前示範演示。

要求①幼兒説出要吃食物的名稱後才

能將相應的菜放入鍋裏。

②能説完整話“我喜歡……,火鍋裏要放……”

③鼓勵幼兒説的和故事裏的、和別人説的不一樣。

3、老師結合幼兒的表現用故事中的語言小結:天氣真冷,沈老師説……

三、遊戲遷移:

1、問題:你們喜歡吃火鍋嗎?為什麼?(引導幼兒説説吃火鍋的心情——暖暖的、熱熱鬧鬧的)

2、小結並過渡:原來吃火鍋是件這麼快樂的事情: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把大家喜歡吃的食物放在一個鍋裏,大家一起吃,親親愛愛、熱熱鬧鬧,而且菜總是熱熱的,不會冷掉。你們想吃火鍋嗎?

[page_break] 3、過渡:人太多了,我們就分成7個家吧。蘋果家、桔子家……家的名字有了,那先來商量一下,你做這個家裏的誰?(以組為單位,幼兒相互商量所扮演的.角色)

4、“家裏的人挺多的,所以在把吃的東西放進火鍋裏之前先要像我們剛才吃火鍋那樣説説自己喜歡吃什麼,把什麼放進了鍋裏,否則鍋裏的菜太多了,等一會兒你會吃不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的。”走,讓我們一起回家吃火鍋咯!

5、幼兒遊戲,教師巡迴觀察並適時指導。

l 不開口的幼兒:教師多以問答的形式引導幼兒開口説一説。

l 能力一般的幼兒:引導幼兒將多種菜名在一句話中説出,如爸爸喜歡吃青菜、粉絲、雞爪,火鍋裏要放青菜、粉絲、雞爪。

l 能力較強的幼兒:嘗試着在自己喜歡的食物上關注“家人”的喜好,會將同伴的話編進故事中。

6、分享:以組為單位,交流分享:如“請蘋果一家來介紹一下”

形式:一組內能力弱的説説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喜歡吃的菜、在火鍋裏放的菜;能力強的,將一家人的行為編成故事。

四、延伸:

在區域活動內投放,並開展美術活動“吃火鍋”,利用各種材料和替代物豐富火鍋內的食物。

 活動亮點:

幼兒對活動

的熱情、主動的參與;在活動中勇於表現,大膽的表達;由此可見本次活動是較為成功的。

l 教學內容來源於生活,注重活動是在幼兒的已有經驗上的建立,真正體現“尊重幼兒”“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因為“吃火鍋”的內容是小班寶寶所熟悉的,又因為與實際生活的的緊密聯繫——冬天到了,在家裏經常會吃火鍋。因此在活動中,孩子們會爭先恐後的説,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想法。這種積極調用自己已有教研的過程,正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體現,與二期課改精神所要賦予我們的。

l 活動是教師為幼兒學習、發展搭建的平台,幼兒才是活動中的主體。縱觀整個活動,孩子們在其中有許多的亮點之處是老師在預設活動中沒有想到的。這並不是説老師的預設活動沒有價值,相反的,如果一次活動,孩子的所有反應、行為與老師的預設相一致,那麼孩子的“創新”又如何得以體現?如文靜這個“媽媽”在遊戲後會説“我把喜歡吃的雞腿給寶寶天淇吃”,這樣的語言表達不僅是對故事內容的仿編,也是孩子積極思維的呈現,同時這種“及他”的情感更是作為小班寶寶難能可貴的精神體現。

由此思考:教學活動不在於老師教給孩子什麼,而是孩子在老師預設的活動中;在老師創設的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參與、互動,在集體的交流、展現中,將個人的經驗化為集體的經驗;在師幼互動、生生互動、與環境的互動中每個幼兒有所獲得,有所發展。

 思考:

“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是二期課改的精髓,於我,在思想上有了這樣的認識,但如何將這種意識轉換成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實踐,還需要我在今後的各種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摸索與反思。

 不足:

作為一個引導者,老師將關注更多的放在目標的達成上,因此在活動中未能更好的根

據幼兒的現實表現,將更多更有價值的教育理念有機融合。如在遊戲時,發現孩子用手抓起“鍋”內的食物時,老師只是用情景性語言對這名幼兒進行引導,導致在觀察中發現其實這是個比較共性的問題,但也沒有及時的在集體中交流,失去一次很好的與生活經驗相整合的教育時機。

小班幼兒説課稿5

設計意圖: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科學領域有明確的定義:

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繫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

在《落下來》這個活動中,我既結合着科學活動的核心和幼兒的思維特點,又結合着《綱要》的要求進行。《綱要》中提出:教育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怎樣對幼兒的探究慾望創設一個寬鬆、開放、和諧的氣氛是設計科學活動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物體的下落,對於孩子並不陌生,幼兒都有的生活經驗,所以給他們創設了一個和諧的氣氛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

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創設了3個嘗試點,引導孩子通過探索,層層深入的感知物體下落的速度、形態、及落地後的樣子的不同,以及與物體本身與外力都有一定的關係。

從而設計的活動目標是:

1、觀察、比較物體下落時的現象,對物體的下落現象感興趣。

2、能用記錄的方式和語言來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3、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本活動的重點是:

讓幼兒在自主探索活動中,感知物體落下來這一科學現象。

本活動的難點是:

幼兒能用自己的符號來表示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第一次操作所需材料:卡紙、積木、海洋球、手帕、海綿、羽毛,紙杯、蛋糕盤、記錄單和筆。

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記錄紙和筆。

第三次操作同樣大小的手工紙人手一張。

説教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學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設置一個有趣的能夠引起孩子探究動機的情境是科學教育活動的關鍵,因此我在活動中以"闖關"為前提,帶領幼兒進行一關又一關的挑戰遊戲,難度漸深,層層遞進,讓幼兒不斷有成功感的同時更加樂意主動地去進行挑戰,增加了幼兒探索的興趣。

2、動手操作法:

它是幼兒科學活動的基本方法。《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讓幼兒感知物體下落這一現象,並引導幼兒能夠用語言進行描述。第二次操作是在讓幼兒掌握"同一高度、同時落下"這一要求,觀察物體下落的現象。這個過程中我也嘗試着讓幼兒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索後能用自己的符號來進行表格的記錄,從中瞭解物體下落是與物體的輕重等因素有關。第三次操作,讓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原來同種物體的下落與形狀、大小以及風力有關。

3、觀察、記錄法:

新《綱要》指出"用多種的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探索、感知物體下落現象的環節中我引導幼兒以觀察、記錄等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探究過程和發現,以此從中得出相應的結果。本次記錄也重在讓孩子積累記錄的經驗,所以在重點方法的記錄上我和孩子們進行了探索。

説教學過程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及做中學思想,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學習。

各環節具體安排如下:

1、創設遊戲氛圍,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引導幼兒觀察物體的下落現象並清楚表達。

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以"闖關遊戲"開始,激起幼兒想玩、想探索的興趣。結合着幼兒的'興趣進行了第一次操作,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感知物體下落這一現象,並能夠用語言進行描述。

2、觀察、比較兩種物體下落現象的不同,用記錄方式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第二次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的兩種物體下落現象的不同,用記錄的方式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首先進行老師示範,讓幼兒初步感知"同一高度"及"同時落下"。《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多種多樣不同的物體,讓幼兒通過操作認識到"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為之後的環節奠定基礎。

這一環節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有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在操作完成後,我們鼓勵幼兒用自己的符號來記錄,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及創造力。從幼兒的記錄表中,我們總結出一些關於記錄"速度"的一些好的記錄方法,並且通過記錄表也發現原來物體的下落速度與輕重等因素有關。

3、第三次操作,探索同樣的紙出現不同的下落速度。

第二次操作,我們是讓孩子發現不同物體下落的不同現象,第三次操作則是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去探究讓相同物體下落速度有明顯區別的方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出示兩張相同的紙讓幼兒去猜測是否會同時落地,製造懸念,再次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在老師示範後,幼兒發現原來兩張相同的紙也並不是同時落到地上的,從中引出,風力與物體下落的關係。在探索改變紙下落速度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尋找方法,讓他們去折、去團、去撕……從幼兒自己的操作中,我們總結出原來物體下落和形狀也是有關的。

科學活動重在讓孩子探索,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活動中,我充分以幼兒為主體,和幼兒在探索中解決問題。每一次的操作都是一個挑戰,挑戰的難度逐漸加大,在一次次的挑戰中,一次次的成功中,我們讓幼兒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及自豪感,同時讓幼兒對科學探索更加有了興趣及信心。

小班幼兒説課稿6

一、背景分析:

《好餓的小蛇》故事內容簡單,畫面形象有趣。故事中很多擬聲詞“啊嗚”、“咕嘟”的反覆出現,使故事充滿了趣味性,小蛇滑稽、貪吃的模樣深深吸引着孩子,適合小班孩子的模仿與表演。整個教學活動以遊戲貫穿始終,教師牢牢抓住故事形象———小蛇“餓、貪吃”的特點,引導小班孩子用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去感受小蛇的滑稽,體驗小蛇的貪吃,模仿小蛇的稚笨與好玩,並支持幼兒用簡短的詞語、短句去描述自己觀察到的內容及表述自己的猜測與想象,強調發生在小蛇身上的一系列的有趣事件所帶給孩子們的童真與童趣,讓孩子真正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最終體驗到趣味閲讀的快樂。

二、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學説句式:好餓的小蛇,扭來扭曲在散步。

2、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進行發散性語句創編活動。

3、感受故事的幽默與滑稽,體驗語言遊戲活動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圍裙一條,圖片(小蛇、蘋果、香蕉、葡萄、蘋果樹),襪子人手一隻,蔬菜園情景佈局,蔬菜等教具若干。

四、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故事的幽默詼諧。

2、難點:創編故事。

五、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學習句式。

首先我準備了裝飾成草地的圍裙,穿在身上,孩子們都很好奇,老師這是要幹什麼呀!興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過來,接着我從口袋裏拿出小蛇,很自然的引出了故事。

(插入圖片)配合着ppt一邊做動作使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我是這樣做的(插入視頻)故事的最後一張圖片是:小蛇吃了蘋果的猜測,對於本次活動起到直接影響,對後面的各種水果的猜測會起到引領與借鑑的作用,所以我有目的的讓孩子多觀察一下畫面,包括語言上的提示:這是一種什麼水果呢?什麼水果是圓圓的,有柄的?什麼水果吃起來甜甜的、脆脆的?

孩子很順利地猜出蘋果以後,教師馬上揭曉答案,給予孩子猜測成功的肯定與表揚,激勵其他孩子猜測的積極性,然後把吞了蘋果的小蛇親熱地稱呼為:蘋果蛇,為後面關於小蛇其他有趣稱呼做好鋪墊。

(二)鞏固句式,複述故事。

在幼兒已經初步理解了故事的基礎上,以具有遞進性三個問題:

1、這是一條什麼樣的小蛇?

2、小蛇在幹嘛?

3、它發現了什麼?

使幼兒鞏固: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的'句式。並回憶故事內容,簡單複述故事中的詞語,句子。緊接着我把襪子套在手上,從身後慢慢拿出,運用襪子小蛇配合動作按順序引導幼兒複述故事。

(插入圖片)在再一次和幼兒講述故事的時候,孩子對於小蛇吞嚥小樹這樣一種大膽的行為,覺得特別有趣。而且,關於“小樹好不好吃”的討論,讓孩子對於小蛇的“調皮與淘氣”的記憶再次變得印象深刻起來,孩子快樂地隨這我的的語言引導與動作提示,一起模仿表演小蛇吞嚥小樹的動作,然後打着飽嗝、撫摩肚皮幫助消化、最後快樂滿意地睡覺……孩子在這一系列的模仿表演中,不僅理解到故事中小蛇的滑稽與貪吃,也為後面的完整欣賞故事、理解故事風格特點做好充足的準備。

(三)發散性語句創編活動。

第三個環節是故事的創編活動,我創設蔬菜園的情景,投放很多好吃的蔬菜水果,“這條襪子小蛇真有趣,你們也來變成小蛇吧”當每個小朋友的手上都戴上了襪子以後,很自然的每個小朋友都融入了自己是小蛇的角色。(插入視頻)四、結束部分棒棒糖變成了小蛇,到超市裏去,會變成什麼蛇呢?在幼兒想的過程中,自然的結束了本次活動。

六、反思亮點:

1、元素的巧妙構建:

為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激發他們對故事的興趣,,在故事講述中,我巧妙地滲入了多種元素:肢體語言元素(如“扭來扭去”“在散步”),情景元素(發散性趣味遊戲),這些元素將整個故事的學習理解過程進行了有效的串聯,充分挖掘出原着故事中詼諧、幽默的情感元素,讓幼兒在傾聽、欣賞和遊戲的過程中自由表達對故事的理解,使整體課程層層遞進,環環精彩。

2、課程整體環節設計上:

我注重師幼情緒、情感的吸引與融通。如:當我從口袋裏引出主人公小蛇時的那種神祕,瞬間點燃了孩子們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如:蛇寶寶與大蛇之間似乎不經意的碰碰頭、抱一抱、拉拉手、跳一跳等,讓孩子們不由自主的和小蛇成為親密的朋友;這種情緒與情感的吸引與融通,充分滿足了幼兒心理髮展的需要及語言表現的慾望。

3、活動細節的精巧設計:

(1)教具選擇來源於生活:我上課的道具是來源於生活中常見的不經意的一些小物品:圍裙,襪子。一條圍裙稍加裝點就是一片草地,一個小口袋就是小蛇的家,襪子套在手上,神形活現的小蛇砰然出洞,這些教具簡單新穎,摒棄了傳統教學中教具量大,繁瑣的缺點,變繁為簡而又充滿無盡的情趣。

(2)將身體作為一個支架,圍裙穿在身上,把物品粘在圍裙裏面,所有的物件通過粘帖瞬間躍於眼前,過程神奇而風趣,當每一件物體從我身上變出來時,孩子們的眼神是那麼的驚訝和驚喜,被我和道具深深吸引了。

(3)創編環節:幼兒創編遵循其思維開闊發展的科學原則,從有形的蔬菜園到無形的超市,層層推開幼兒思維創想的空間,為其更廣闊的後期創想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這節課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的學習是快樂,在孩子的快樂學習中,我也倍感快樂和幸福!

小班幼兒説課稿7

導讀:

我今天選擇説課的主題內容是“我自己”。我的教育對象是小班小朋友。小班小朋友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在學習過程中着重於感知事物的明顯特徵,並儘量與他們自身有着較強情緒體驗的經驗結合起來,因此,為小班幼兒安排的活動內容要更貼近幼兒的生活。

背景:

我今天選擇説課的主題內容是“我自己”。我的教育對象是小班小朋友。小班小朋友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在學習過程中着重於感知事物的明顯特徵,並儘量與他們自身有着較強情緒體驗的經驗結合起來,因此,為小班幼兒安排的活動內容要更貼近幼兒的生活。我在“我自己”這個大主題背景下,根據小班幼兒喜好和生活經驗,將預設一些活動,如“自己的玩具”、“我的漂亮衣服”、“我自己的家”、“我的小手和小腳”等小主題。接下來,我要介紹的活動——“漂亮的鞋印”就是“我的小手和小腳”小主題下的一個集體活動。

這裏介紹一段小插曲。有一天我班的萱萱小朋友不小心把一團橡皮泥踩在了腳下,萱萱的鞋底花紋便清晰的印在橡皮泥上面。我拾起橡皮泥對萱萱説:萱萱你的鞋印真好看。其他小朋友聽到了也湊了過來,爭着看那團橡皮泥。我忙説:你們的鞋底也有着祕密,不信你抬起腳自己看看。孩子們都抬起了自己的小腳看了起來。於是孩子們的興趣點從橡皮泥的花紋迅速過渡到對自己鞋底產生興趣,看看自己的小腳、講講花紋……於是我就萌發了開展這個集體活動的意念。

大家都知道鞋子是千姿百態的,有名稱的不同、有質地的不同、有外形的不同、有功能的不同等,對於小班幼兒,他們的認識是具體的,只能根據外部特徵來區別事物,鞋子的不同中最直觀的就是外形,幼兒對此已有了一定的認知經驗,但鞋子除了上面花樣的變化,其實鞋底也有許多學問,藏着許多祕密和教育契機,這也是平時常常被老師和孩子們忽略的。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鼓勵幼兒觀察、發現鞋底花紋的不同,並能大膽地表達表現。

2、通過與鞋印做遊戲,引發幼兒對自己鞋子的喜愛,體驗和鞋子做朋友的快樂。

活動流程:

第一個環節:鞋子跳舞了

第二個環節:我和鞋印做朋友

第三個環節:鞋子、鞋印手拉手

第一個環節“鞋子跳舞了”。小班的孩子好動、好玩,認識學習很大程度依賴於行動。“鞋子跳舞了”就能滿足孩子好動的天性,在遊戲中讓幼兒體驗學習活動的快樂。為了讓孩子無拘無束地玩,在創設環境和提供材料上我從“大”上面做文章。我準備大的顏料盆,幼兒可以雙腳踩在盆裏;還有半個教室大的圖畫紙,圖畫紙不是以一張方方正正的形式出現,而是以一條大路的方式,彎彎的,圍着教室展開,大路的寬度大約可以讓四個孩子平排行走,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孩子自由的印畫,同時又便於下一個環節孩子欣賞自己的作品;另外我還會和家長取的聯繫,發揮家長的資源和教育配合者的作用,讓家長當天給孩子穿着一雙鞋底花紋明顯的鞋子。“鞋子跳舞”還離不開音樂。我會在活動中放一段歡快的背景音樂,並帶着孩子們跟着音樂的節奏,一會兒在顏料盆裏走走,一會兒在紙上跳跳、扭扭、踏踏,還可以跟着音樂引導幼兒快快的走、慢慢的走,讓鞋印印滿紙上的每一個角落。在活動中我還要關注一些膽小的孩子,鼓勵他們大膽的走、大膽的印,此外還要注意幫助動作過快過強的孩子,要他們小心,不撞痛別人、不打翻顏料盆……整個第一環節強調營造一種愉快、歡樂、無拘無束的遊戲氣氛,讓孩子體驗鞋子跳舞的快樂,讓孩子有充分表現的機會。

第二個環節“我和鞋印做朋友”,這是整個活動的重要環節。我要鼓勵幼兒去觀察、去發現鞋底花紋的不同,並大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覺。一開始教師與孩子圍坐在大路旁,告訴孩子我們跳舞跳累了要休息一下,鞋子也累了,讓它也休息休息。這種帶有情感的話語可以激發幼兒對自己鞋子的喜愛和保護的情感,也為了讓孩子脱下鞋子,把鞋底朝上,可以幫助孩子尋找自己的鞋印。然後是一個分享交流的過程。分享交流是學習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作用是讓幼兒盡情盡興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在觀察和發現中,孩子的積極性一定非常的高,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作品,同時,孩子一定會發現鞋底花紋也有不同:有的是一條條的,有的是有圖形變化的,還有的印有小動物……通過觀察使孩子們知道原來別人的鞋印和自己的不一樣,有這麼多的鞋印,豐富了孩子們的感性認識。這時我還會有意識地向孩子提出問題,如“為什麼我們的鞋印大小不一樣?”“為什麼這個鞋印只有半個”“為什麼這個鞋印這麼清楚?”“為什麼這裏鞋印多那裏鞋印少?”……

在觀察比較中幫助孩子回憶跳舞時的情景——抬起腳跟走鞋印只留下半個,印出來清楚的是慢慢走的時候留下的,鞋印大小不一樣是因為我們小朋友的腳大小不一樣……在活動中,孩子的語言表達是一個關鍵問題,小班小朋友他們最初表達的一定是他們直觀看到的東西,多數是以單詞的形式出現,如圓圓的、彎彎的,有米老鼠等等,這時老師的作用除了幫助孩子表達清楚,還可以根據小班下期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不斷增強的特點,通過編順口溜的形式,把花紋與孩子生活中的某些相似的東西聯繫起來,提高孩子的表述能力和想象力,這也是這個活動的難點部分,如一條條的.就可以編成“鞋印鞋印真漂亮,就象小河流啊流”,又如鞋底有個米老鼠,就可以編成“鞋印鞋印真漂亮,米老鼠對我笑哈哈”……

《課程指南》中提出3歲的兒童愛模仿的特點是非常突出的,模仿是這一時期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所以我鼓勵孩子跟着老師一起念、一起編。由於孩子表達能力有限,我要注意引導,如“鞋印鞋印真漂亮,圓圓的像什麼呀?”孩子就會結合生活講出像氣球、像泡泡,教師應及時迴應,把孩子的回答編進去,並鼓勵孩子自己大膽的編,逐步從單詞形式過渡到簡單句子型。這個要求對孩子已有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有一定挑戰性的。在看看、講講、編編中,幼兒的表達內容在不斷的變化,這樣不斷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激起幼兒學説順口溜的興趣。在整個活動中,老師要特別關注幼兒的回答,及時抓住教育契機,如有孩子發現了自己的鞋印,老師就要加以表揚,並用“***小朋友鞋印真漂亮,……”以此激發孩子尋找自己的鞋印的興趣。

第三環節“鞋子和鞋印拉拉手做朋友”。孩子看了各種各樣鞋底花紋,還和老師一起編了順口溜,他們一定還想找找自己印的鞋印在哪裏,所以我決定在最後一個環節再次讓孩子們動一動。這時顏料也基本幹了,因此最後一個環節就可以讓孩子拿着自己的鞋子,看看、走走、找找,這時歡快的音樂再次響起,愉快的尋找遊戲開始了。其實,這也是一個配對遊戲,找到自己的鞋印就站上去或把鞋子放上去就代表朋友找到了,孩子們還可以相互之間看看找找,並自由進行交流“我的鞋印在這裏”“我的鞋印彎彎象小河”……這一過程可再次讓孩子們體驗我和鞋子做遊戲的快樂。

整個活動都是圍繞孩子自己的鞋子展開的,充分展現孩子自主的表達表現,在愉快、輕鬆的遊戲中學習、感知,滿足了孩子的好動和好奇心,又能激發他們對自己鞋子的喜愛,知道鞋底的祕密。在活動中,老師是引領者,幼兒是主體,我會關注每一個孩子在活動中的情況,會去幫助膽小的孩子去遊戲、去表現;教師也要保護敢説敢做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並給予肯定;還要注意那些一般不起眼的孩子,挖掘他們的潛力,可以引導他們從模仿開始,為每一個孩子兒提供表現的機會,使不同能力層次的孩子都能得到發展。其次,活動中我還儘可能抓住活動中教育契機,利用孩子身邊的一切資源進行整合,以給予孩子多元智能發展的機會,如:孩子在玩色時再現對顏色的認知、老師還可以提醒孩子在行走時儘量不要踩到別人的腳印,這可以促進幼兒走的動作發展;在觀察時可以比較大小、多少等等。

接下去,在延伸活動和其他活動中,我將繼續引導幼兒開展“鞋印變變變”的活動,讓幼兒在印好的鞋印上大膽想象和創造;請幼兒回家去觀察大人的鞋子,看看爸爸媽媽的鞋底會有什麼祕密、大人的鞋子和我們有什麼不一樣……,從而使主題活動不斷豐富、充實,整合。

小班幼兒説課稿8

“幼兒關注和發現生活中的科技成果。”這個目標屬於科學領域的範疇。《綱要》中提出:從生活或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這裏提到了幾個關鍵詞:生活、熟悉,可見我們選擇的科技成果的內容應該是從孩子的生活出發,為幼兒所熟悉的。

根據這個指導思想,我選擇了“手機”,因為現在的家庭中至少有兩部手機,有的甚至更多,孩子用手機打過電話、拍過照片、玩過遊戲、聽過音樂,他們對手機有一定感性認識,教師把課的重點定位在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

但作為小班第一學期進行的教學內容,我選擇了幼兒最為熟悉的兩大功能:打電話與拍照入手,引導幼兒去關注和發現手機的其它功能,讓孩子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瞭解手機的部分功能,使幼兒知道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

2、通過打電話遊戲,讓孩子初步感知點與數的對應,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重點:

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瞭解手機的部分功能,使幼兒知道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

難點:

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瞭解手機的.部分功能。(解決重點目標)

1、觀察比較固定電話與手機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知道手機的功能之一:打電話。瞭解手機的特性:小巧、攜帶方便,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它。

2、比較照相機與手機,瞭解手機的功能之二:拍照片。(出示平時用手機給寶寶們拍的照片進行引導。)

3、瞭解手機的其他功能:(如打遊戲、聽音樂)

師:科學家可聰明瞭,他們發明的手機本領越來越大,除了可以打電話、拍照以外,你還知道手機有什麼本領嗎?(如聽音樂,可現場演示)引導幼兒去關注手機的其他功能,進一步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變化。

二、運用手機的最大功能學習打電話:(解決難點目標)

師:寶寶現在想不想爸爸媽媽,可是,我們在幼兒園,爸爸媽媽在上班,怎麼辦呢?(教師在這裏要注重情感的引導)

教師有選擇性地提供一組號碼的小圓點,讓孩子數數小圓點的數量,數對了,電話就通了,並讓孩子真實地與家長進行對話。

教師在小結時要提醒幼兒不能隨便打電話。

三、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繼續去關注手機的其他功能(如攝像、鬧鐘、上網等功能),進一步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變化。

我對這個活動設計的思考:

1、能從生活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中選材。我們對孩子的教學既要來自於生活,又能迴歸生活,為生活所服務,我所選擇的“手機”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孩子在家中經常接觸父母的手機,對它有一定的瞭解,陌生是因為手機中有許多功能是孩子不熟悉的,因為父母怕孩子弄壞自己的手機而不讓他們玩,所以這裏就有許多教師可以挖掘的教育價值,引導孩子感受科技成果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注重各領域的結合。在第二環節中我設計了打電話,通過打電話遊戲,讓孩子初步感知點與數的對應,通過真實地打電話學習打電話的方法,在這裏,既注重了各領域間的整合,又培養了孩子的口語能力。

3、手機作為一種通訊工具,除了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方便外,還有其情感因素在裏面,我們可以通過手機打電話、發短信,向朋友或家人表示問候,是人們情感交流的工具。在活動設計中我注重了對幼兒情感的引導。

小班幼兒説課稿9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語言閲讀活動《春雨》是選自中國幼兒百科畫冊中主題活動《美麗的春天》的一個活動,詩歌中滴答的春雨,重複而又有變化的對話,給幼兒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同時讓幼兒瞭解春雨與植物生長的密切關係,獲得了自然知識。正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幼兒情況分析

我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較好,表達事物連貫、具體、口語化,進入中班以來已學會了一些詩歌,如《家》、《雷公公在敲門》等,對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有了一定的瞭解,學習詩歌有一定基礎,但由於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貧乏,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較弱。

3、活動的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因此,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從情感、能力、認知三方面確定了本活動的目標:

(1)感受春雨帶給大自然的生機勃勃,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創編詩歌的能力

(3)引導幼兒感受詩歌表現的各種情趣和積極向上的生機,幫助幼兒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知道春雨對萬物生長的作用。

4、活動重點、難點

根據目標,活動重點定位於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分角色朗誦對話,豐富幼兒詞彙,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思維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活動難點是理解春雨與萬物之間的密切關係,嘗試創編詩歌第五段。

5、教學準備:

①知識準備,這裏已經下過幾場春雨了,教師幫助幼兒觀察。

②材料準備:圖畫設計(直觀形象、生動,顏色鮮豔,突出各種植物的色彩和表情);植物頭飾。

二、説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讓師幼形成一種平行的、雙向、相互支持的合作關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導入法: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全體幼兒聽一聽春雨

2、提問法: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問答,豐富知識。

3、直觀形象法:看畫面,視聽結合,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通過植物的對話,讓幼兒理解春雨對萬物生長的作用,突破難點。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認識、鍛鍊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渠道參與法:新《綱要》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引導幼兒聽一聽、看一看、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對詩歌產生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春雨有更深刻的瞭解,我採用此法,在説説演演中引導幼兒體驗、理解植物的對話,始終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四、説教學程序

1、激發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幼兒探求知識的動力,它會使幼兒產生學習需要,是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因此,我用一段有滴答下雨聲的錄音來調動幼兒的學習熱情。

2、認識植物: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誰會很開心呢?教師展示畫面中擬人化的種子、梨樹、麥苗,讓孩子認識一下詩歌中出現的植物,因為如今的孩子對於這些植物是很陌生的,而畫面中這些笑容燦爛的植物一定會吸引孩子的.眼球。

3、理解詩歌:

我在設計這一活動時,打破以往上語言課的常規模式,先欣賞詩歌,再請幼兒回答的方式。我設計成講述在前,欣賞在後的形式,讓幼兒作為活動的主角,帶着問題積極主動地思考、想象,大膽講述,更好的理解詩歌的內容,與此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詩歌的重難點是理解、創編對話部分,知道春雨與萬物生長的密切關係。我這樣設計: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種子娃娃、梨樹娃娃、麥苗娃娃,它們正開心地説着話呢!你們想聽聽它們説了什麼嗎?你想聽哪個娃娃説的話呢?根據幼兒的意願,教師隨機播放詩歌中的對話內容,雖然這打亂了詩歌中出現植物的順序,但這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然後讓幼兒説説:種子娃娃為什麼要説“下吧,下吧”?它要幹什麼呀?讓孩子知道這些植物要喝了雨水,才會發芽、開花、長大。隨着一幅幅畫面的出現,激發幼兒的興趣,運用畫面提供的線索,讓幼兒盡情想象,並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發揮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觀察、思維能力。最後讓孩子們學唸詩歌中的對話。

3、創編詩歌:

詩歌的創編也是活動的難點之一,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是要喚醒孩子的經驗,並將經驗用詩歌中類似的語言表現出來,我這樣提問幼兒:“春雨過後,種子、梨樹、麥苗會發芽、開花、長大,還有哪些植物也會説這樣的話呢?”讓孩子拓展經驗,創編詩歌。如柳樹説:“下吧。下吧我要發芽。”詩歌第五段,也可以用替換的方法進行創編。可以這樣問:“小朋友看見下雨,除了種瓜,還會要幹什麼呢?”讓幼兒盡情想象,並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發揮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觀察、思維能力。

4、欣賞詩歌:

請幼兒配合畫面再次欣賞,引導幼兒感受詩歌所表現的春天萬物生長的美好。視聽結合,把幼兒帶入一個有聲有色的春雨圖中,通過視覺聽覺的結合,有助於幼兒理解詩的內容。

5、表演詩歌:

在幼兒對詩歌有充分理解與感受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學説對話,並自選角色,戴上頭飾,配合發芽、開花、長大、種瓜的動作進行表演。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的感受,也使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語言,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

小班幼兒説課稿10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同仁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班綜合活動《香蕉香蕉變變變》,這個活動是我根據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建構式課程指導》小班上冊中“好吃的水果”這一主題,自己創設的與主題緊緊相扣的、與幼兒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養了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又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增強了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與環保意識的一個綜合活動。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水果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它富有營養,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可以給幼兒帶來豐富的感官之旅。這個活動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種--香蕉為主體,之所以選它,因為它是水果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孩子們又比較熟悉的,實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且融入遊戲,又有幼兒親身體驗,讓幼兒在活動中能用語言和動作表現出香蕉的獨特外型、與眾不同的吃法及與眾不同的口味,這非常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正如《綱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幼兒現狀分析:小班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動手能力也較差,他們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他們喜歡直觀的、真實存在的東西,需在親身體驗、探索中去發現事物的特徵。

3、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貫穿於一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對活動起着主導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齡的幼兒對吃的、玩的東西很感興趣。為此,我們常常以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巧妙地將教育目標藴含其中,讓幼兒在生活化的活動中獲得有益的發展。根據小班幼兒的這一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表達交流,又有親身體驗的部分。目標為:

1)通過遊戲形式引導幼兒發揮想象,並用語言、動作表達想象結果;

2)發展幼兒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初步的環保意識。

4、活動的重點和難點:這個活動是一個綜合活動,其滲透了語言領域、科學領域及社會、健康領域等方面的內容,但活動的重點仍以語言領域的想象和表達為主,主要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大膽運用語言、動作表達想象結果;難點在於引導幼兒在吃的過程中交流、感知香蕉從”整體-->部分-->沒有“的漸變過程。

對於突破重點所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以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對於突破難點所採用的方法:注重多觀察多實踐,使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事物的漸變過程。

5、活動準備: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為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和實用性,寓教育於實際操作和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準備:

1)香蕉若干(多於幼兒人數);

2)方紙盒一隻,濕毛巾若干;

3)幼兒分組呈半圓形分佈做。

二、説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

1、直觀法這裏使用的是演示法,通過演示變換實物,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香蕉有它獨特的外型特徵,又好吃,又易剝,對小班幼兒來説,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給孩子們不斷想象的空間;結合教師的變換操作及幼兒的親身體驗,動靜結合,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便於幼兒理解,易於記憶,從而是孩子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

2、談話法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習慣。

3、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這個活動我以一根遊戲主線--”香蕉香蕉變變變“貫穿始終,給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既能更好地達到活動目的,又能更好地激發出幼兒的豐富想象力,並幫助幼兒鞏固想象結果。

4、操作體驗法它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體驗活動:第一次是請幼兒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動作,發揮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主要是讓幼兒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徵,大膽運用語言、動作表達自己的想象結果;第二次是讓幼兒吃香蕉,幼兒在剝一剝、嘗一嘗、看一看,説一説中獲得感知,初步瞭解香蕉從”整體-->部分-->沒有“的漸變過程。

此外,我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啟發聯想法,賞識激勵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種感官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眼看(觀察)、耳聽(傾聽)、腦想(想象)、學一學、説一説、做一做等多種方式來獲得知識體驗,重點引導幼兒注意傾聽,發揮想象、大膽表述及表現。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給幼兒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2、體驗法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在活動中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以遊戲貫穿整個活動,讓孩子們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去體驗自己或別人的想象結果。

3、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説:“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環節後半部分我鼓勵幼兒用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引導幼兒大膽表現;在分享活動中,我又充分給予幼兒嘗試自己剝香蕉的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四、説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這一部分是為了引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一開始,我就出示一個方紙盒,用神祕的語氣提出問題:“小朋友,這個盒子裏面有一樣好吃的東西,它的樣子長長的、彎彎的,皮黃黃的,要剝皮後才能吃,你們猜猜是什麼?”問題中表示香蕉特徵的語句,如:長長的、彎彎的,皮黃黃的,要剝皮後才能吃。教師在表述時語速要慢,咬字要清晰,這樣才能引導幼兒仔細傾聽,並結合以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有意識地猜出老師問題的答案。然後,我再從盒子裏把香蕉拿出來,展示給他們看,肯定他們,給予他們自信和鼓勵,既吸引了他們的視線,又激發了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

基本部分這一部分我通過遊戲的形式引導幼兒發揮想象,並大膽運用語言、動作表達想象結果,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所在。一開始,我就抓住幼兒喜歡遊戲的特點開始提問:“這可不是一隻普通的香蕉,它會變魔術,你們信不信!”這樣一説,孩子們肯定會覺得很新奇,不管他們信不信,我接着就已經開始變了,很自然的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你們看!香蕉開始變了,變變變--(教師輕輕地把香蕉往下彎),你們看它這樣像什麼?”孩子們結合以又經驗發揮想象並大膽表達,也許有的孩子還沒有反應過來,教師可以運用啟發聯想法,引導幼兒去想象,對錶達能力較差的幼兒要及時鼓勵和肯定,並允許幼兒用身體動作來表示。香蕉在這一環節當中有三種變化,教師在每種變化後,都要給孩子們充分的想象和表達時間。在最後一種變化後(即香蕉豎起來時),教師加入了師生互動:“請你們跟老師一起打電話吧!”。最後,還給了幼兒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香蕉除了可以當作電話外,還可以當作什麼?請你們每人拿一隻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動作,好嗎?”這樣,孩子們就全都動起來了,他們自己想,自己做,還可以學別人説,學別人做,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

結束部分這一環節是一個分享過程。首先我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剝香蕉:“讓我們剝開香蕉,看看剝開後的香蕉像什麼?”這裏幼兒嘗試自己剝開香蕉皮,對動手能力較差的,不會剝的幼兒,教師可以適當地給予幫助。然後讓幼兒觀察、想象剝開的香蕉像什麼?最後和幼兒一起分享:“下面請你們一邊吃,一邊看看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在吃的過程中感知、交流香蕉從“整體-->部分-->沒有”的漸變過程。教育幼兒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廢紙簍。

活動反思:

此次活動內容體現了直接興趣性,根基性,活動性、整體性和發展性。

活動組織遵循了相互作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個體與集體互動、幼兒與環境互動)的原理,始終以動靜結合融入的形式展開,符合幼兒身心發育特點,易於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和實踐中接受。

小班幼兒説課稿11

説選材

蒙氏研究中認為:兒童自兩歲起就能憑直覺知道哪個多,哪個少。認識“1”和“許多”是幼兒認識數活動的開始,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好玩,好遊戲,有意注意時間短的身心特點,我設計了認知活動“1”和“許多”如果只乾燥地告訴幼兒“1”和“許多”的關係是比較抽象,枯燥的。但伴隨着遊戲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可以滿足幼兒遊戲好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教育目標,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選擇“小兔拔蘿蔔”作為小班幼兒學習區別“1”和“許多”的教材,並幫助幼兒初步理解“1”和“許多”之間的關係,在設計中“小兔子”也是幼兒們熟悉的,活動設計簡單,形象直觀,滿足幼兒具體思維形象的特點,讓幼兒在遊戲中建立初步的數概念

説目標:

3歲左右的幼兒對“1”和“許多”的理解,總是同實踐和物體的認知緊密相連的,所以要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親身體驗,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1”和“許多”,特制定以下兩條目標

(1) 在遊戲中讓幼兒初步感知“1”和“許多”,瞭解“1”和“許多”的關係

(2) 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並學會用語言表達。

活動重難點: 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

活動的重難點定在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上,因為在學習數的基礎上,我們應當遵循一個由易到難的規律,在認識的基礎進行感知,讓幼兒知道1個1個合起來就是“許多”,許多可以分成“1個1個”幼兒有的經驗:拔蘿蔔經驗 “小兔子和大灰狼遊戲”經驗兔寶寶和大灰狼的頭飾,蘿蔔若干

場地準備,為幼兒提供寬敞的活動空間

筐子每人一個

説活動過程

一、情景創設下開始遊戲

兔寶寶,今天媽媽帶你們去拔蘿蔔怎麼樣?

這種情景開題的方法具有直觀性,趣味性,目的就是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促進幼兒各種感官和大腦的積極活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二、提出問題,嘗試活動,初步感知“1”和“許多”

我們家有幾個兔媽媽“1個”,有多少兔寶寶。“許多”,今天我們要帶上筐子去採蘑菇,這兒有多少筐子啊?(許多)現在請兔寶寶每人拿一隻筐子,拿好筐子我們出發了。

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讓幼兒進行初步感知,通過拿筐子,在拿和説的過程中,瞭解1和許多,讓幼兒清楚自己手中的'1 個筐子是剛才許多筐子中分出來的。

三、進一步感知,並初步區別“1”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1、 我們來到蘿蔔地裏了,你們看地裏有多少蘿蔔呀?(許多)現在媽媽給你們一個任務,每個小兔子去一個蘿蔔放在自己筐子裏,然後回到媽媽身邊2、 我們寶寶真能幹,快來告訴媽媽,你們拔了幾個蘿蔔,要求幼兒對媽媽説我們拔了1個蘿蔔。請把1個1個的蘿蔔放在媽媽的筐子裏,請看1個1個的蘿蔔放在一起又變成了幾個呢?(許多)

本環節中教師讓幼兒全部參與到角色遊戲中,讓幼兒們進一步感知了1和許多的關係,知道1個1個合起來會變成許多,從而突破了重難點,達到師生互動,

四、結尾部分

遊戲“寶寶們快看誰來了幾隻(大灰狼)啊,一隻,那我們有多少隻?(許多)讓我們一起把大灰狼趕跑吧!

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讓我們一起去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1個,那些是許多個讓幼兒通過分點心盤,分點心,分水杯,分毛巾,進一步的動手操作和觀察感知“1”和“許多”加強理解“1”“許多”之間的關係,從中培養幼兒們的觀察力。

説活動特色

① 活動情景,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了讓幼兒直接參與的情景教學法,讓幼兒在有趣直觀,形象的情景中,始終以角色身份參與遊戲,既符合幼兒好動的特點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遊戲中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培養幼兒對數的探索和興趣。

② 學習遊戲化,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以影戲為基本活動,因此,整個活動以角色遊戲的形式出現,讓幼兒們通過當兔寶寶與媽媽一起拔蘿蔔,趕走大灰狼的遊戲情景中輕鬆愉快地學習,達到了教育目標。

小班幼兒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小兔子開鋪子》是一首童話色彩極強、非常富有童趣的傳統兒歌,兔子、猴子這些可愛的形象,桌子、椅子、襪子等有趣的物品,通過買東西的形式,組成了一首富有動感的、具有濃濃生活情趣的兒歌。兒歌通過“小兔子開鋪子”這一情節,將一、二、三、四、五等數詞與一些約定俗成的量詞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同時兒歌的最後一句都是以“子”結束,因此整體節奏明快、韻律優美,畫面感、情節性極強,語言琅琅上口,非常適合誦讀。

此外,這首兒歌,還藴含着多領域的教育價值,如語言領域、藝術領域、社會領域、科學領域等,體現了活動的多元和整合。但它最大的教育價值又在於語言領域,通過將兒歌與課件、操作活動的整合,使幼兒多渠道地參與活動,自主地投入到看、聽、説、讀、做中去,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及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

二、説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幾個目標:

1.在玩玩、講講、看看中學習整首兒歌,能有節奏地進行誦讀。

2.感知數量詞,能比較恰當地使用量詞。

三、説重難點

在活動中,我把學習整首兒歌作為重點。把感知數量詞,能比較恰當地使用量詞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説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ppt課件,兔子頭飾一個,各種動物頭飾若干。

五、説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是課堂的精髓所在。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中我主要運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多媒體課件演示法:這個方法為解決教學中“把握數量及量詞”這一難點的`理解與突破做了基礎鋪墊。

2.遊戲法:我提供了一個鋪子讓幼兒通過沒東西來感知量詞。

本着“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幼兒聽過聽聽、看看、講講、讀讀、擺擺等多種方式的參與,學習、朗誦兒歌。

六、説教學過程

結合幼兒學習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二、學念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三、遊戲“開鋪子”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情境化的導入,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更快的引領他們進入兒歌的情景中。)

接着,提問“什麼是鋪子”,讓幼兒瞭解到鋪子就是賣東西的小店。如果幼兒回答正確我還可以問幼兒:“你是怎麼知道的?”讓幼兒瞭解獲得知識的多種途徑。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注意發清楚脣齒音:兔子、鋪子。

然後我引出“小兔子的鋪子裏有些什麼”這一問題,接着出示課件,讓幼兒清楚的看到小兔子的鋪子裏賣的是桌子、椅子、襪子、瓶子以及帽子。在這一環節中,在孩子看看説説時,我會重點應關注“子”字的讀音(“子”字讀輕聲)

在認識了小兔子鋪子裏賣的東西后,我就結合課件和幼兒一起數一數:每樣東西有多少?如:一張小桌兩把小椅子、三雙小襪子、四個小瓶子、五頂小帽子,目的是學説量詞。在這一環節中,量詞的準確運用是個難點,這裏可以和孩子做個討論,在互動中感受量詞的不同運用。

(課件中逐一呈現的商品,為幼兒提供一個新奇的、沒有相互干擾的視覺環境,以動態的形式直觀地展現了兒歌中的情趣之處,並有效地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量詞這一教學難點。)

最後,通過:“突然來了一羣小猴子,他們來幹什麼?他們買了些什麼?”等問題,以及課件的演示,幫助幼兒再一次的熟悉小兔子鋪子裏的幾樣東西,對於量詞的掌握也有進一步的鞏固。

二、學念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我先完整的朗誦一遍兒歌,一邊朗誦一邊演示圖文結合的課件,讓幼兒對於整首兒歌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接着,我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幼兒自由講述。然後再幼兒理解兒歌的基礎上學念兒歌。

三、遊戲“開鋪子”

首先,我創設了一個擬人化的情景:小兔子的鋪子把鋪子開到我們幼兒園啦,想請小朋友也是買賣動西。這是幼兒具體操作的一個環節,重點關注幼兒怎麼説新接觸物品的量詞。

小班幼兒説課稿13

 (一)教育目標

如今,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注重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的好奇心、求知慾、探索欲和熱愛科學的情感。所以,根據這一要求,我將本次活動目標指定如下:

1、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2、能從動物的局部判斷出是哪種動物,並能合作將動物完整的拼出來。

3、通過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初步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二)教材內容方面

根據制定的目標,選擇相應的內容也是置關重要的。確定了活動《猜猜它是誰》,還要結合我班幼兒的具體情況。我根據主題活動《動物王國》裏的內容,結合本次活動,收集相關的遊戲材料,巧妙地將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設計在遊戲轉盤中,並將這些動物分割成二至四塊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拼圖,讓幼兒通過這些分割圖推斷出是哪個動物,及在拼圖遊戲中讓幼兒掌握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使幼兒在遊戲中能積極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增強求知慾,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提高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本次活動重點是: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難點是: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我在設計本次活動中,採用了以下方法:運用觀察法,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觀察法也是幼兒探索科學的基本方法,能使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直觀、生動、具體地認識事物,提高幼兒感官的綜合活動能力。利用拼圖遊戲,將動物的整體圖片拆開,分成若干片,再讓幼兒拼完整。操作法,提供給幼兒合適的材料,讓幼兒在自己的活動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教師運用幼兒喜愛的遊戲形式,使幼兒在遊戲中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四)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大森林的場景中。引導幼兒觀察大森林的場景:“小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裏漂亮嗎?裏面有什麼?”讓幼兒通過觀察,增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通過提問:大森林是誰的家呢?直接導入課題,給孩子一個已有經驗的回憶,引導幼兒説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動物名字,加深幼兒對動物的印象,激發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並使幼兒瞭解大森林是小動物的家,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感。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下面內容奠定基礎。

2、遊戲部分

①遊戲:《玩轉盤》

轉盤上是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的頭部圖片,教師出示大轉盤,請幼兒自己將轉盤的指針轉起來,指針指到哪個動物,並説出動物的名字。該遊戲的難度不大,動物的特徵明顯,易於每一位幼兒的獨立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能針對動物的頭部進行推斷動物名字,初步學習推斷的方法,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同時,幫助老師瞭解幼兒對動物的認識程度。將枯燥的認知活動轉變成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在遊戲中掌握知識。

②遊戲:《找動物》

請幼兒將老師藏在大森林裏的動物部分圖片找到,這些動物並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動物的身體、有的是動物的腳、有的是動物的頭。在找到後,還要推斷出它是誰,然後告訴大家自己找到了什麼動物。通過幼兒的尋找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以及喜愛科學活動的情感。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通過講述自己找到的動物,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② 將動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動物的家裏。

教師將動物的完整圖片展示出來,讓幼兒通過自己手中的部分動物卡片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進行對應擺放,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動物的認識和了解。

3、結束部分——《拼圖遊戲》:

請找出相同動物圖片的小朋友,合作將動物的部分拼成一個整體的動物。通過操作活動,能觀察到動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徵,並能相互配合進行拼圖,將動物圖片拼完整。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嘗試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

延伸活動:《玩拼圖》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拼圖,能獨立將拼圖完成。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兒對動物的瞭解。

小班幼兒説課稿14

【説教材】

本課是幼兒的第一篇課文,文章結合時節,把孩子們引領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體驗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中去的情趣,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的情感。課文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認真讀這篇課文,領會其中的情與趣,我們會感到回味無窮。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會認9個字,會寫9個字。

2、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的情感,調動學生主動去觀察、發現。

教學重點:識記生字,積累詞語,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春光的美好,體驗投身大自然懷抱中去的情趣,養成主動觀察發現的習慣。

【説學情】

幼兒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能夠在遠教資源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

【説教法】

幼兒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能夠在遠教資源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的,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

【説學法】

朗讀感悟法

閲讀能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的、評價的能力,而自讀、自悟是閲讀的基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因此,淡化教師的講,讓學生通過自由讀、默讀、合作讀、賞讀等多種形式來理解感悟課文是本課主要的學習方法。

【説過程】

(一)創設情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不竭動力。上課開始我是這樣導入的:冬天過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輕輕地向我們走來,孩子們想去找她嗎?這時媒體出示動畫的圖片,用美麗的圖片,可愛的動畫,引起學生的注意。看後我讓學生練習用我看到了什麼來説一句完整的話。春天多美啊,春天在哪裏?孩子們我們一起唱這首歌吧!

這時候的孩子們,已經被那精美的畫面深深吸引,已經被那歡快的歌曲深深感染,再加上我的語言引導,都想一起去尋找春天,很順利的把孩子們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中。這時我在板書課題,讓學生齊讀課題:找春天。

(二)整體感知

自主學習,能發掘和提升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全面成長。在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覺得難讀的字做上符號。再讓學生交流識字方法,如加偏旁、去偏旁、換偏旁、熟字變形、找規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如:猜謎語、編兒歌、比動作、引用同學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進行識記。運用媒體對生字進行直觀的教學,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在他們的朗讀中對於難讀準字音的利用媒體進行一一範讀,這樣學生就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完成了識字任務。對於寫字,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寫字要領,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獨立完成寫字任務,通過媒體演示難寫的字:這樣用形象直觀的演示,加深學生的印象,正確書寫生字。在不知不覺的教學中,就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三)感受領悟

自讀自悟是閲讀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中我安排了多種朗讀方式。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讓學生説“孩子們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去找春天的?”並讓孩子抓住“脱”“衝”“奔”等關鍵字詞體會孩子們當時的喜悦,興奮的心情,再讓孩子們小組討論讀課文、交流課文中的小朋友們找到的春天是什麼樣的?再用媒體資源出示相關段落,我相機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看圖,並讓學生圖文結合想為什麼把小草説成是春天的眉毛呢?用同樣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5、6、7自然段,學生再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段落比賽讀。並要求生仔細聽,認真評,這樣通過師生的互動學習和學生的自主學生已經能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接着我説孩子們你們找到了美麗的春天,現在心情怎麼樣?孩子們會説“高興、愉快、興奮”等,那就用你們現在的這種心情讀課文最後一段的,(媒體出示)體會找到春天的欣喜與激動,通過播放春天景色的錄像我介紹錄象資料,生閉目想象。在悠揚的樂曲中的,在美麗的畫面中,在老師的激情導入中,就能感受到春光的美好。

(四)課內延伸

在這個環節中,我激趣導入:春天的景色美不勝收,音樂中的春天充滿幻想,孩子們朗讀中的春天猶在眼前,孩子們把自己眼裏的春天畫下來吧。讓學生動手畫,畫好後讓生上講台介紹自己的作品。這樣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的。課內課外的春天場景達地到了有機的整合。孩子們對春天的熱愛之情也得到了昇華。

六、説板書、練習。

本課的板書採用了簡筆畫的設計,把孩子們找到的春天一一展現,充分給學生以美的體驗。在讀課文以後,讓孩子們來進行補充、添畫,這樣的板書,既歸納本課的重點,又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學習中得到展現自我的機會的。

練習是讓學生在“手抄本”上選擇本課裏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段落進行摘抄,再寫一兩句讚美春天的句子。目的在於有意識的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發展思維。擴展課內學習的內容。

【教學反思】

教學《找春天》,最讓我欣慰的是孩子們始終保持着高漲的熱情。這裏有驚訝、有欣喜、有展示時的成功感,學習成了一件非常主動、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注重情境的創設、興趣的誘發,給學生營造寬鬆的氛圍,採用平等對話,個性閲讀,並讓學生樹立課程資源意識,培養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以致生活走進了語文,語文走向了生活。

小班幼兒説課稿1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家長朋友們:

下午好!

一、設計意圖:

曾聽到我班一位家長憂慮的説:“怎麼得了,現在壞人真猖狂,到處拐賣孩子。我家小孩小,不可能天天陪伴着呀。”家長的話引起了我的思索。是啊,幼兒年齡小,無辨別是非好壞能力,無防範意識,很容易上當。針對這個事實,我決定培養幼兒初淺的自我保護能力,於是,生成了此次故事活動。為什麼要選擇《小兔乖乖》這個故事呢?因為它淺顯的內容,貼近孩子的生活,易於幼兒接受和理解,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二、活動目標:

《綱要》中明確指出語言的目標是:“要創造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幼兒要注意傾聽同伴講話,並能大膽、清楚地説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因此,本次活動的目標是:培養目標①在聽聽、看看、議議、講講中熟悉、理解故事內容。②學習聽同伴講話,並大膽地回答問題。③初步拓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滲透目標:引導幼兒提高警惕,不上當。

三、活動準備:

生成課程的'教育觀指出:“調動幼兒積極性,要創設一個輕鬆,能使幼兒接納的良好環境。”為此,我為活動作了以下準備:投影儀、課件、禮物

四、教法與學法:

生成課程要求教師是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孩子是探索者、知識的建構者。以前我們談到“自主探索”,總是下意識地與操作性強的科學活動聯繫在一起。其實我認為,思維上的探索比行動更可貴、更重要。本次活動中,我着重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思維,並嘗試引入教研活動中的一些理念與方法,即“以人為本”。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自由討論,適當啟發提問,幫助幼兒理清想出的辦法;活動後,在幼兒園選擇活動區進行表演,在家與父母進行談話交流等延伸活動。

五、活動程序:

開始部分:觀察、激發興趣—讓幼兒觀看畫面。通過觀看畫面使他們對故事有個初淺認識,瞭解故事中有哪些動物。

基本部分:

1、啟發提問—①教師講述故事。通過教師形象生動地講述,讓幼兒知道故事的名稱,記住主要情節,理解內容。

②完整欣賞。通過課件讓幼兒進行欣賞,學習簡單的模仿説話,加深印象,發展美感。

2、經驗交流—參與式討論。①如果你是聰明的小兔子,還會想出其他什麼辦法趕走壞蛋。②當你一個人在家有壞人來時你會怎麼辦?

結束部分:分享—我們為小兔子想了這麼多好辦法,他給我們送了好吃的點心,我們到外面邊曬太陽邊分享點心好嗎?帶孩子出活動室結束活動。

六、延伸活動:

《綱要》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因此,延伸活動①孩子在幼兒園表演區進行表演。②在家知道父母的電話號碼。③成人教會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防範意識。以上是我對本次活動的思考,有不足之處,敬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謝謝!

教學反思:

今天我教學的故事名字是《小兔乖乖》,幼兒聽到這個故事名字就比較的興奮,以至於有些幼兒在聽到故事名字後就在位置上做小白兔蹦蹦跳跳了,由於小班幼兒語言表達是初步階段,當我把兔媽媽的三個寶寶的名字説完後,我就讓幼兒告訴我三個兔寶寶的名字,大多幼兒只能説出其中的一個兔寶寶的名字。通過幼兒你説一句她説一句,幼兒能記住兔寶寶的名字了。然後我繼續講故事,當講到兔媽媽出去採蘿蔔的時候,我問班上的寶寶兔媽媽對兔寶寶説了什麼,幼兒能用簡單的幾個字句説一説兔媽媽的話,通過老師的引領和補充,幼兒的語句稍微完整。但幼兒最感興趣的部分還是大灰狼來了,學兔媽媽唱歌的部分,“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由於前面兔媽媽唱過,孩子們這時候已經會唱了,都大聲的跟着興奮的唱了起來。當我問能不能開門時,孩子們都説:“不能!”“開了門會怎樣?”孩子們都説:“會被大灰狼吃掉。”有些幼兒把自己當成了兔寶寶,縮着身子,做出害怕樣來。當講到三個兔寶寶齊心協力打走大灰狼時,寶寶們高興的拍起了手。然後我讓幼兒跟着錄音機完整的欣賞了一遍故事。再出示頭飾進行表演,雖然幼兒表演的時候需要老師幫助的地方比較多,但幼兒們表演的都比較興奮。最後我教育寶寶們在家時不能隨便給不認識的人開門,讓幼兒有了點自我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