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有關八年級語文説課稿集錦九篇

説課稿1.23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有關八年級語文説課稿集錦九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它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熠熠生輝。文章採用託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虛實相生,言志如詩,韻味如歌。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閲讀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説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七年級文言文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閲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並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與成就。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為避免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成為必要。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藉助註解瞭解課文大意,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和鑑賞能力。

四、説教學重難點

該文為膾炙人口的駢體文,句式整齊而變化有致,音韻和諧,節奏明快,讀來琅琅上口,是體現朗讀音樂美的絕佳材料。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詩文及其講究鑄字、煉句。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難點確定為: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最喜歡或認為用得最精妙、傳神的詞、句細加品析並作簡要批註。

五、説教學方法

同時,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為了更好的上好這堂文言課,不至於枯燥,我選擇通過以“讀”為核心而創設了情境教學法、圈點批註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整堂課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不至於煩悶,才能讓學生更加體會到古文的美至而愛上古文。

六、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A、假設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説一輩子違背良心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B、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裏風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選擇哪個呢?

很好,你的選擇與一位詩人一樣,他是唐代劉禹錫。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很出名。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陋室銘》吧!(板書題目)

2、整體感知

通讀課文,本文來自四川教師招聘網xx此程序的設計是要學生養成反覆誦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互譯課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動發言講解課文,其他同學的問題可由發言同學解決,老師適時適當點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三顧茅廬》,下面我將本課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法的選擇、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對這篇文章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地位:

這篇課文是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第20課,本課是根據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節選。課文記敍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小説,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國中語文教材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小説教學,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深刻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學好這一課,對於學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長春版語文教材每一冊的最後一課都是古典名著的節選,所以同學們已經學習過《大鬧天宮》《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説的有關知識及欣賞小説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基本的閲讀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於培養學生欣賞小説的能力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加之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户曉,第一課時已經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務,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確立為:

1.知識與能力

體會小説精妙的構思。感悟劉備真誠的禮賢下士的人物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並深入理解表現人物特徵的側面烘托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人物的精神,體會真誠的人性之美。

4.教學重點

體會小説精妙的構思,學會欣賞小説的常用方法。

5.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思想內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説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眾所周知,我校學生的素質是比較高的,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素質尚可,加之本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只要處理得當,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因此,我採用以下教法:

閲讀複述法 起到整體感知的作用

啟發引導法 引領學生在品評人物、探究文旨。

板書及多媒體輔助法 既能綱舉目張,又能總結提升,使一些問題和要點形象化。

擴展討論法 起到擴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習的自主性的作用。

《課程標準》中關於教學建議中曾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我覺得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與參與者,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學法的指導。為此我採用以下的學法:自主預習法、角色朗讀法,複述法、批註賞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巧妙地設計導入環節,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我將這樣導入這堂課。

首先提出問題:“課題‘三顧茅廬’的出處是哪裏?”意在培養學生“閲讀由題目開始”的意識。很多學生會認為就是出自小説《三國演義》。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師表》中的重點段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一段,明確“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是出自《出師表》。《出師表》是長春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這也可以為以後的學習進行一個鋪墊。繼而提出問題:“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陽到二十一年來的受任與奉命,你認為他人生態度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三顧茅廬”可以説是諸葛亮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探究他人生態度轉變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話題引領到劉備的真誠邀請,禮賢下士的做法上,這樣就導入了這一課。

2.整體感知

(1)選擇性閲讀 朗讀你認為能夠表現劉備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詞句。

它是中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在語文學習中,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學中常常是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訓練學生朗讀。選擇性閲讀既能夠訓練閲讀朗讀能力又能鍛鍊學生迅速提煉重要信息的能力。

(2)給出關鍵詞複述課文

複述課文就是用自己的話和課文中學過的主要詞句,把課文內容有條理地敍述出來。聽寫關鍵詞語,既能夠檢驗學生們的預習情況,又能夠給學生以抓手,不至於複述課文時把握不住重點或者產生遺漏。我將給出下列關鍵詞:

親叩 惆悵 擁爐抱膝 枉駕 僥倖

光陰荏苒 頓開茅塞 衣襟盡濕

3.精讀賞析

課文的精讀既要關注整體性,避免過多瑣碎的提問肢解課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閲讀流於膚淺。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討論:“劉備請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劉備的哪些言行能夠表明他的誠意和謙恭?”這是關於劉備這一藝術形象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梳理課文,有條理的對劉備所遇波折進行賞析,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就可以品評人物了。

劉備“三顧茅廬”,遇到的波折可不僅僅是三個。簡述如下:

第一折,表現在姿態上。第一次拜訪,劉備是這樣報家門的:“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劉備雖尚未成就,然而聲名卻是天下俱聞,又兼具皇室血統,劉備也是頗為自得的。然而諸葛亮負責接待的小童子卻説:“我記不得許多名字。”,一句“先生不在家”,門都沒讓進去。

第二折,遇上惡劣天氣。二請諸葛,恰逢隆冬時節,下起大雪。張飛抱怨天冷,而劉備卻認為這是好時機啊,趕上雪天去,正好讓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此等殷勤,也不白費,這次好歹被讓進門了。可是進門後只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留一小箋表達自己的誠心相請之意。其措辭,也極為謙恭。稱諸葛仁慈忠義,以姜子牙、張良喻暗諸葛亮才華。諸葛亮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對其誇讚更上一層樓。從中可見劉備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現出十分的誠意。這一情節中,劉備進門遇見的是其弟,出門又遇到其岳父,兩者之身形氣質讓劉備都誤以為是諸葛孔明,通過對其親人出場描述和對諸葛亮居住環境的描寫都襯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風範。

第三折,春暖花開,誠心出碩果,請的賢士歸。三請諸葛,劉備更為用心。這次去,先請卜卦者,選了一個好日子,又齋戒三天,還要薰沐更衣,備上禮物,如此這般,愈發鄭重。如果説前兩次去請諸葛亮劉備確實也是一片真心誠意,是真誠的,那這第三次可以説是虔誠的。這次到隆中,離草廬還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馬步行,前兩次都是到門口才下馬,這細小的行動變化也彰顯了劉備內心的恭敬與虔誠。這次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過還沒睡醒。劉備自己“徐步”而入。徐,緩慢,沒有聲音。看着諸葛亮在堂上大睡。劉備呢,“拱立階下”。特別恭敬的站在台階下。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睡。劉備接着又等了一個時辰。終於正式見面了,劉備是下拜諸葛,稱自己是“漢室末胄,涿郡愚夫”。言行舉止的細微之處無不顯示着劉備的赤誠與真心。

邀請賢人,僅僅是做到恭敬還不夠,也需要洞明賢人的心志。劉備是如何言語打動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經世奇才,怎麼能夠白白的讓一生浪費的山林泉水之間呢?希望您能為天下老百姓着想啊。”劉備是很高明的,他不説你跟我一起建立功業吧,而説以天下蒼生為念。

劉備的至誠之心,終於打動了諸葛亮。聞名千古的隆中對由此誕生。

然而,還有一折。問策完畢,劉備再次邀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卻又推辭。使得劉備使出最後殺手鐗。哭。劉備的哭,是出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藝術含量的。“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怎麼辦啊?”這個哭啊,氣勢磅礴。“淚沾袍袖”,衣襟全都濕了,估計是涕淚滂沱。以柔克剛,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終於被感動了,決定出山。劉備好高興啊,可算是把高人請出了。然而還不算完,還有一折。

這最後一折是送禮。這個送禮更是有講究了。你送,人家諸葛亮清高不受。怎麼辦?看劉備怎麼説:“這不是聘大賢的禮品,只是表明我個人的一點點心意而已。”如此,孔明才接受。

至此,教師可以明確:對劉備形象的塑造採用的手法以語言、動作描寫為主,表現了劉備寬宏的氣度和禮賢下士的品質,以及他興復漢室的誠摯之心。

那還有哪些是“為輔”的呢?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小説情節中關、張二人的作用。我提出這樣的討論問題:“同去邀請諸葛亮,面對這些波折,關張二人有怎樣的言行呢?這樣刻畫關張二人有什麼作用?”

我們看文中的關、張二人的言行。第一次請諸葛亮不遇,劉備與崔州平,聊了很長時間,張飛抱怨劉備“閒談許久”,並無他言;第二次去隆中張飛抱怨天冷;第三次連關羽都覺得過分,認為那諸葛亮不過徒有虛名,不敢見而已。認為劉備禮遇太過了。張飛更直接,乾脆我拿個麻繩把他捆來算了。

這些言行,從側面更顯出劉備非凡的識人智慧。教師可以總結,通過與關羽、張飛二人對諸葛亮態度的對比,側面烘托了劉備善識人才,渴求賢才的特點。

4.探究主題:

任何作品都是社會的反映,絕不是空中樓閣。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有許多作品只有在瞭解了它產生的背景後才能深切地理解內容與感情,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準確地概括作品的主題。

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我設計了討論題:“作者為什麼如此刻詳盡畫劉備的誠意與謙恭呢?”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我從三個角度回答。

第一原因,就是小説一定要好看,小説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説的意義,而《三國演義》中的這段“三顧茅廬”,不管真假,確實好看,小説的特點決定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整部小説“尊劉”的情感基調服務,為小説的主題服務。這是由整部小説的思想情感決定的。

我想重點説説第三原因,此時應該給學生一點關於作者的資料和寫作的背景信息。我認為傳統的語文課一上課老師就將作者資料和寫作背景等知識展示給學生,尤其像這樣的大部頭作品,介紹的文字量相當的大,可是那時候學生並不知道哪些重要,學習這一課需要哪些背景知識,所以老師介紹的這些但對這一節課來説,基本沒有什麼大用。而在探究主題的環節中給一些必要的作者介紹,學生會有恍然大悟之感,這就達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了。比如這個問題,此時我給學生關於作者羅貫中的背景知識。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説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麼意思呢?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的,只不過在後來的鬥爭中,是朱元章勝利了,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託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自覺不自覺的就把自己比做諸葛亮了,希望自己得遇明主,建功立業,這不就是把自己的理想融到作品中嗎,這不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嗎?

那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樣評價劉備的這種誠意?”這個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更為開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個問題無疑是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表達,大膽評價。教師應該有一點的寬鬆度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5.延伸擴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豐富語文課程的內涵。”它要求語文教師教學時應該由語文課內向課外的適當延伸。而課堂進行至此,學生思維已經完全打開,教師提出問題:“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上的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學生應該能夠聯想到很多歷史故事,如“文王請姜子牙”“燕昭王設黃金台尊郭槐為師”“齊桓公五次拜訪小臣稷”等。

6.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 一顧、二顧——真誠

三顧 —— 虔誠

關、張:側面烘托

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緊扣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這一主線,利用這篇教材,注重講文以入情,緊扣文本再現課文形象、意境,激發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課應有的語文味,文化味和人情味。我的説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中國石拱橋》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説明了我國橋樑事業的飛躍發展,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把握石拱橋的特徵,掌握抓住特徵説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教學難點:以趙州橋、盧溝橋為重點説明中國石拱橋,理解作者的説明順序,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

二、説教育教學思想

根據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

所以,這節課我遵循的教學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2、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

3、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4、師生互動促進教學。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①積累“雄偉、殘損、古樸、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絕倫”等詞語,掌握讀音和詞義。②瞭解中國橋樑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徵。

2、能力目標:①瞭解説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整體感知文章,培養初步閲讀説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説明順序,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語言,把握説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

3、德育目標:瞭解我國橋樑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説教學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體,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在教學中發揮多媒體優勢,調動最適宜的教學資源,能增大教學容量,創設教學情景,啟發學生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樂學、愛學。

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引導,化枯燥為生動,變死寂為靈動,提高説明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自學能力,在學會學習的過程中達到自能會學。本節課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前提下,強調動口動腦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創新能力和發展智能,提高整體素質

討論法: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能力。通過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於質疑,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

五、説教學步驟

導入。課前,讓學生討論見過哪些橋,視頻演示趙州橋片段。

作者介紹。首先向學生適當介紹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內容要精當,有所側重,有利於增加學生文學常識。

比較閲讀。接着,教師分發資料,《荷情萬種》、《荷花》,學生閲讀後,並感知它們的區別,學生談閲讀感受,只要能談到一兩點就行。兩文同樣寫荷花。但《荷情萬種》這是一篇記敍文,兼有抒情、議論。記敍自己賞荷的經過,對荷的描寫和體驗極有層次,先寫荷風,又寫荷花。《荷花》這篇文章介紹了荷花的觀賞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等。突出強調鮮藕、蓮子,略寫荷梗、荷花、蓮蕊、蓮鬚。全文語言平實,知識性強,是一篇説明文。教師簡介説明文的文體特徵。説明文是客觀地説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説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説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説明文的兩種類型。

朗讀。朗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過程,它能幫學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師用多媒體顯示視頻配樂朗讀,再用多媒體顯示需要積累的詞語,然後讓學生填寫,既檢查預習情況,又便於學生了解文意。

瞭解説明對象。培養學生了解説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是本文的能力目標。用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問題。學生接受問題後,會急切的投入思考。這個環節,讓各小組分組討論,思考出答案,並搶答。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啟發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通過互相探討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這是中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生回答結束以後,給出標準答案,並給予圖片提示,幫助學生理解。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課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第3篇課文。本冊書説明文閲讀共兩個單元,可以説重在培養學生對説明文的閲讀、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以及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注意説明的順序和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説明文,兩篇短文《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都有關於恐龍,但是説明的對象又有所不同,又結合班級情況和單元重點。在重難點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養他們閲讀説明文的能量從而積累知識。

二、説教法

説明文是相當枯燥了,因此必須抓住某一方面來提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上必須讓學生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問題加以提煉。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讀,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在相對有難度地方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其閲讀説明文的能力。本文作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問,尤其是語言方面更有許多值得體味的地方。

三、説目標

(一)知識目標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兩篇所説明的研究成果。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説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3.廣泛閲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四、説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説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説明的作用和含義。

五、説教學思路

學生自讀把握兩篇短文的主要內容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閲讀,學習作者開放而又周密的思維方法。

六、説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一課時。

七、説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佈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

2、準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件。

八、説過程

(一)導入新課:如今統治地球的是人類,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百萬年。在人類出現之前,曾有一種爬行動物統治過地球,這種爬行動物是什麼呢?(恐龍)然而在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個謎。如今在不同的地區發現了恐龍化石,這意味着什麼呢?恐龍滅絕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對此,美國著名的科幻小説家阿西莫夫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分別做出了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篇短文。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篩選重要信息,比較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聯繫?

(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教師板書一個圖表,要求學生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説明對象和説明角度,自己上台去填表。可以小組之間交流,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可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要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隨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然後選交流成功的兩個小組介紹閲讀成果。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請學生在文章中找在文中括號中的文字,並請學生結合具體語境,説説他們各自的作用。補充性説明文字主要體現語言簡明精煉、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五、遷讀。

1、請學生寫出《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兩文的思維推理過程。

2、“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對文中這句話,請學生查閲有關資料,找一些科學研究的例子,組織一次讀書交流會。

(六)、小結。從兩篇文章的聯繫推廣到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作結。

(七)、板書設計:

設計一 設計二

恐龍 不同科學領域關係密切

被壓扁的沙子……板塊構造理 生物學 地質學

論證的嚴密性 南極發現恐龍化石 佐證 大陸漂移假説

思維的開放性 證明 撞擊説 導致 恐龍滅絕

被壓扁的沙子 否定 火山説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大家好,這次我説課的內容是《五柳先生傳》,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學習在本冊書中所佔的比重較大,且《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的篇幅精短,內涵深刻,所以作為重點內容來學習。

本文的教學目標

1、識託名自傳的獨特寫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鮮明的寫法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潔志趣

3、背誦全文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目標1,難點是學習目標2。

我採用的教學手段有實物投影,錄音。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是這樣安排教學思路的,教法啟法誘導式,分層教學,學法為討論式,分層次三步讀書法。常言説得好,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第一層次誦讀疏通文意,第二層次誦讀探究文理,第三層次,品味意境。在此過程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鑑賞水平。

主要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才藝展示,簡介陶淵明背誦其詩《歸園田居》(目的,讓學生温故而知新,從而導入新課)導入語我是這樣設計的,關於陶淵明我們並不陌生,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陶淵明的作品,《五柳先生傳》讓我們再次走近陶淵明,瞭解陶淵明,同時向學生介紹傳這種文體知識,明確本文是以史傳的形式寫得一篇自傳,從文章整體結構上看,分傳文,讚語兩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淵明。使學生對本文結構有大致瞭解,

第二環節,採用分層次三步讀書法,全面學習課文內容,:1第一層次誦讀,疏通文意,①聽課文錄音,(全面感知課文內容)②學生自讀課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語音正確,語句通順,不讀斷句,找疑難點)(意在讓學生初步領會文中詞語和句段含義)③開展活動“請讓我來幫助你”,將文中不懂詞句找出來,向大家置疑問難,由學生互幫互助的形式來完成,困難較大的由老師指點。(在這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能力和關心他人的優秀品質,併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才華的空間。

第二層次誦讀,探究文理,①指名朗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五柳先生的呢,由學生邊讀邊彙報,即“名號的由來、性格、愛好、生活、志趣”,(板書)

②默讀課文,參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小組討論後彙報,,最後師生總結,(他是一個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人)(完成板書)

③這是我們對五柳先生的評價,作者是如何評價他的呢,同學們齊讀課文讚語部分,(在這裏問題環環相扣,結合指名讀默讀,齊讀,加深學生對五柳先生的認識。)

④為了能讓學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瞭解五柳先生,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讚語部分的哪句話與前文的不慕榮利相照應,快速跳讀課文,找出來,找出後再次提問,本來在當時乃至當今社會追求慕華富貴者大有人在,而我們的五柳先生卻不慕即作者陶淵明,卻不慕不汲汲,你對此舉有何認識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淵明你會怎麼做中,小組討論後彙報,得出兩種結論,一是他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極避世,不能勇於面對現實,教師總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第三層次的誦讀:品味意境。陶淵明的作品以其語言的平淡自然、形象鮮明而著稱,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朗讀比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為了檢測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分層次設計了三道練習題。

第一題(基礎題)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填空。《五柳先生傳》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詩人,本文作者託________________之名為自己作傳。

1、第二題(能力題)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①因以為號

②親舊知其如此

③短褐穿結

④造飲輒盡

第三題(潛能發揮題)小練筆:根據本文所學的知識為自己作傳。

第四個環節:小結:學生自我彙報後由教師總結

第五個環節: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課標》的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閲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着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國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説教學設想

1、説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2、説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七年級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教學時數:一課時

三、説教法

1、賞讀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税”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討論探究法。根據新課標理念,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貫徹這一思想,同時有效地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四、説學法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閲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3、自主、合作、探究式。新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的諸多問題,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評價世外桃源?這些問題都需要自主思考,討論探究來完成。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一堂寫作課《我的媽媽》。

一、説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寫作課,“獻給母親的歌”。是在學習了課文胡適的《我的母親》、課外閲讀老舍的《母親》之後,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康美好的倫理親情,引導他們感受愛、理解愛、奉獻愛。通過本課多側面的認識母親,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全面瞭解母親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夠理性的思考母愛;培養用多種方式(實踐、口語表達、寫作)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説學情

從年齡發展階段來看,八年級學生自我意識加速發展,獨立性增強,他們對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評價。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導致他們看問題的偏頗,從而引起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與父母交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部分學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愛而不知回報。

從地域特點來看,馬王堆中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大部分的家長可分為兩類:一部分是批發市場經營户,早出晚歸,與孩子相處時間少、溝通能力較差;另一部分是本地拆遷户,生活一夜暴富,對孩子要求較低,溺愛較多。我們的學生與父母缺乏交流,缺乏相互瞭解。

從寫作實踐來看,學生寫作的困難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會積累素材,儘管母親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時還是搜腸刮肚、編織故事,乾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實感。我曾經在教學中總結過一個笑話:學生筆下的媽媽們統一干三件事,感冒發燒,半夜送醫院,凌晨守牀頭;放學暴雨,送傘濕自己,背過臭水溝;考試砸鍋,不但沒臭罵,安慰暖胸口。

三、説教材處理

針對以上情況,我對教材進行如下處理:

1.將情感激發的重點放在瞭解母親上。原來教學本課時,將課堂重點放在激發對母愛的體驗上,但是這樣缺乏了對現實生活中母親的瞭解,這種對母愛的體驗容易流於形式,變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課的45分鐘裏,學生要做到透徹地瞭解母親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們能意識到母親的社會身份不僅僅是兒子的媽媽,她還是媽媽的女兒,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職員等等。也就是説,母親不是僅僅為兒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她對兒女的愛不是天經地義的,是偉大的無私奉獻。

2.將寫法指導的重點放在如何觀察和體驗上。如何瞭解母親,就從日常生活的觀察入手,觀察母親的外貌、言語、行動等等,在觀察的基礎上,體驗母親的內心世界,感受母親對生活的態度,對自己的關愛。

3.將課堂成果的重點放在課外完成。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堂課正是激發學生憤和悱的過程,而不是形成某個成果的過程。除極少數真正瞭解母親的學生在這堂課能獲得巨大的成功的喜悦外,大多數學生會體驗到自身的不足。而這種感覺正是他們在課外的生活中進行自主探究的動力之一。真正主動地去了解母親,完成對寫作素材的積累,都得靠在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為了更好的完成課外學習的部分,在學生的學案設計裏,我將每一個成果展示部分都分成課內和課後兩部分,對學生的課外探究進行鼓勵和督促。

總而言之,我對本堂寫作課的定位是:它是生活的楔子,主體由課堂拓展到課外,指導和鼓勵學生深入生活達成目標;它重情感體驗,淡化技法指導,鼓勵體驗真情,自由表達。

所以最後本堂課確立的三維目標是: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如何真實而立體地認識母親,鼓勵在生活中對母親的觀察和體驗,積累素材,筆下人物能富有個性特點;能敞開心扉,向夥伴説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交流時不走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體驗和探究活動過程中激發情感共鳴,鼓勵通過自主探究深入生活了解自己的母親,更好地與母親交流,運用多種方式(實踐、口語表達、寫作)表達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主動地瞭解母親,體會母親的情感,能夠理性的`思考母愛。知道如何去愛母親,如何表達這種愛。

四、説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

在以上的説課中,我重點説的是自己想如何教,而很少説學生如何學。因為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説如何實施學法指導上,主要説明學生要“怎樣學”和“為什麼這樣學”的道理。因此,我把“説學法”和説教學設計過程結合到了一起。

(一)課前準備

教師:蒐集關於讚頌母愛的作品;製作PPT;與家長代表進行交流,瞭解學情,蒐集資料。

學生:蒐集關於讚頌母愛的作品;準備自己母親的一張照片;自由分組(6——8人為一組)。

(自由分組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更輕鬆的環境下説真話,交流真情。)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全班聽歌曲《燭光裏的媽媽》。簡單説説聽後感受。鼓勵學生拿出自己蒐集的關於母愛的資料與大家共享。教師補充。總結母愛無疆,並引導學生走近自己的母親。

(學生學法: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用優秀的作品激發學生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從而願意去了解母親。學生主要通過聆聽和朗讀,在作品的感染下自然地打開自己的心門。)

2.瞭解母親

(1)母親小檔案

根據學案上的提示給母親建立一個小檔案。如母親的乳名、母親的生日、母親最喜歡的顏色等等。填完後,用一個詞語或句子形容一下自己建立檔案時的感受。強調:如果這個檔案的人物是自己或自己的好友、偶像,這些項目都能填出來嗎?

(學生學法:對母親的基本情況大多數學生並不能流利地填寫,在填寫受挫的過程中學生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對母親的認識存在着不足,激發他們真正走近母親的迫切心理,既有利於接下來的課程環節的興趣激發,也為學生課後繼續探究打下心理基礎。)

(2)母親母愛頌歌(激發) -----瞭解母親-------感受母愛(大愛如分娩 小愛如嘮叨)------感恩母愛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各位評委,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愛蓮説》,我的説課分四步一、教材分析二、教學方法三、教學過程四、教學預測

一、教材分析

《愛蓮説》是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散文,作者北宋哲學家周敦頤,文章文字優美,意味深遠,是託物言志的名文旨在託“蓮”以表達自己不幕榮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諷喻了當時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世風

依據大綱國中學生能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感情的規定,我設計了以下三個課堂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誦讀課文,掌握文言字詞的意義

(2)、能力目標:誦讀能力;把握託物言志、對比襯托的手法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嚮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質

目標(1)為重點,目標(2)為難點

二、教學方法

依據八年級學生兩極分化日趨嚴重的現象以及對“蓮”這種事物不熟悉的事實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方法

1、“小組提問答疑法”,由小組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小組合作展示法”:託物言志對比襯托手法是教學難點,我設想借助小組合作的力量及現代多媒體的手段,為學生設計問題,製作教具(蓮花瓣),鼓勵學生上講台展示成果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3、“遷移練習法”通過課堂練筆加深對託物言志手法的理解以及促使其良好品質的形成

三、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一)、導入新課(二)、教授新課(三)、談收穫和疑問(四)、教師總結(五)、板書設計

(一)、導入新課

依據八年級學生對有關蓮知識的積累和本文的特點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蓮花的美令人讚歎,唐代詩人李白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代詩人王昌齡説:“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宋代詩人楊萬里説“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些都反應了人們對蓮的喜愛,不過人們常常欣賞的都還只是蓮外形美,其實真正值得讚歎的還是他的內在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讚美蓮內在品質、顯示作者高尚情操的精美散文《愛蓮説》此導語的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蓮的品格,以便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老師們,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勢在必行為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努力探求一種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把學生活動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培養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讓他們把課堂當作能力展示的天地,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據此我把整個教授新課的環節用“小組合作展示法”來讓學生從5個方面分析課文,通過小組內合作探究,將問題答案寫到老師製作的教具上(荷花瓣),然後由小組代表到講台上展示講解教師做評價小結

(二)、教授新課

1、認識“愛蓮”人

藉助多媒體展示問題:內容是文體和作者此環節的目的是:檢查預習,讓學生了解“説”這種體裁的特點,獲得有關作者的信息瞭解創作背景

2、誦讀“愛蓮”文

依據大綱對學習文言文反覆誦讀領會其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5步誦讀訓練,來完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a、學生自讀課文:弄清字、詞、節奏

b、聽錄音,劃出朗讀節奏

c、學生跟讀,把握語氣和節奏

d、學生齊讀課文,讀正確字音,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e、分組疏通文意,學生對照註釋及提示,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理解文意

誦讀課文,配以中國古典樂曲,營造學習的氛圍與情境用大屏幕顯示課文畫面,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去感受蓮花那高潔正直的品質,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3、體會“愛蓮”情

藉助多媒體展示問題:

a、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花?

b、表現了蓮哪些品格?

c、突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4、把握“愛蓮”法

藉助多媒體展示問題:

a、作者把蓮比作什麼?這種借贊花來贊人的寫作手法叫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

b、作者還寫了菊和牡丹,其用意是什麼?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麼態度?

5、抒寫“愛蓮”心

藉助多媒體展示問題:

模仿例句,引用原文句子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造句:我愛蓮花,因為它“”,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喜歡梅花,因為它是花中的志士,堅強不屈

我設計了仿寫的拓展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把握託物言志的手法,培養學生嚮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質

整個教授新課環節可以讓每個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真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以便教師關注每一個個體的閲讀體驗,尊重他們任何一條不成熟的看法及觀點,讓課堂成為學生盡情表情達意的理想場所讓學生即獲得了知識又鍛鍊了能力也讓本課的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三)、談收穫和疑問

通過讓不同程度的學生來談收穫和疑問獲得反饋信息,以便做好教學反思和下節課的教學計劃

(四)、教師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情感上得到昇華,思想上受到教育,為了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設計了以下的總結語:

同學們,作者周敦頤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更不願像世人那樣貪圖富貴,追求名利他要在當時渾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高潔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實在難能可貴!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生活中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一個像蓮那樣純潔正直的人這些話會讓學生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當堂背誦

(五)、板書設計

除了課件輔助教學以外我還設計了以下板書:

愛蓮説

周敦頤

“愛蓮”人“愛蓮”文“愛蓮”情“愛蓮”法“愛蓮”心

四、教學預測

我感覺如此設計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培養了他們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從而獲取了知識、提高了素質、增長了能力

好!我説課完畢,請多指教,謝謝!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教材

《老王》是寫人散文,主要寫了作者與車伕老王的交往 ,反映了老王艱苦的生活及其苦境中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也體現了作者平等的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語言質樸、感情真摯。

二、目標、重點和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根據要求,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閲讀課文,能概括出人物特徵,初步領悟作者所要表現的“善”——認識善;

2、通過文段朗讀體會和討論交流,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品味善;

3、聯繫文章背景和寫作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在生活中踐行“善”——尋找善、踐行善。

重點:分析“老王”和“我”兩個人物形象,在準確把握的基礎上,結合特定時代背景,力求對人物品質有深入認識。

難點:在於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楊絳的人格魅力,學習她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精神關注不幸者的做法。文革背景。文革 ,對學生來説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這段歷史,要到八年級下學期才會涉及。語文裏,第五單元季羨林的《幽靜悲劇》裏會涉及一些。那是個一切顛倒的時代。現在的學生很難理解那時的一些異相,有必要做較多的補充説明。

三、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談話法和探究法。講授法便於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和探究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閲讀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和勾畫圈點讀書法,讓學生在閲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閲讀習慣。

此外,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四、教學程序

1、直接導入,出示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楊絳的文章《老王》。

(1)先請大家欣賞一副素描,根據楊絳的《老王》畫的。(出示畫面“老王”)大家欣賞一下,你們喜歡嗎?

(2)這樣一位老王,73歲高齡的楊絳為他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還被選入了中學課本。楊絳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有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熟知的楊絳?

老師補充相關知識。

這樣,利用人們的一般印象和作者文字的矛盾,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2、閲讀課文,認識善:

老王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呢?請大家閲讀文章,認識老王。注意:坐正,大聲朗讀。在閲讀過程中,請不要忘了拿起你的筆,畫出你認為重要或有疑難的地方。

(1)解決生字詞。讀完文章,有沒有困難的生字詞?如果有,請自己站起來提問;如果沒有,在自己的本子上快速寫出相應的字音。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

這樣做,為學生閲讀課文掃清了障礙,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同時,營造輕鬆的氛圍。·

(2)請根據課文內容,完成老王名片。

姓名:

職業:

外貎特徵:

家庭住址:

家庭成員:

利用名片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3)思考:老王是怎樣的人?請用簡潔的詞語概括。(學生討論完畢後,多媒體展示)

(4)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看到一位苦而善的老王。在與老王的交往中,作者是怎樣一個人呢?請同學們説出對作者的瞭解。找出文中相應的文字來説明。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或者在聽讀中思考問題,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聯繫背景,品味善

老王是善的,楊絳是善的。

這,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從文字中感知到。作者僅僅是表現這種善嗎?

閲讀文學學作品,要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這篇文章的背景。

(1)故事背景:文革期間

增加相關背景:那是個一切異化、顛倒的時代。從文中可以看出,載客三輪被取締了,老王不能蹬車了;知識分子去幹校了,默存的腿不得走路了。其實,現實遠不是作者寫得這樣簡單。

楊絳,一位端莊、文雅的女子,她在文章《從“摻沙子”到“流亡”》中説自己和丈夫打人、踹人、咬人,終至從家中逃出去。

在這種環境中,老王沒有如以往一樣對待楊絳夫婦。楊絳夫婦經濟苦難 ,依舊如以往一樣對待老王。這種善是最醇的善,體現了良知在苛刻環境中的堅守。

(2)寫作背景:文章寫於1984年。

當時,很多經歷了文革的知識分子都會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訴。在楊絳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控訴,更可以看到金子般的美德。我覺得,在本文中,善別有一番意味。它包含着一種複雜的東西,一種苦難中人性的光輝。

請大家閲讀最後一點,仔細品味最後一句,説説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明確:楊絳的虧欠來自於她的善良,來自她的慈悲,來自她的睿智無法解決命運的不公。

這樣,引導學生研讀文本的深意。

4、聯繫體驗,尋找“善”

今年7月17日是楊絳100歲壽辰。她説:我今年100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100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多媒體展示)

看了這段話,再讀讀《老王》,我感受到一種對心靈的拷問。經濟發展了,人們卻開始感慨道德的淪喪。老人摔倒了,無人敢去攙扶;肇事車輛撞人了,揚長而去……人性本善,善在哪?

“我得洗淨這100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們是否有勇氣去追尋心靈的澄淨呢?楊絳用她的筆敍述了她和老王交往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老王的善,也讓我們看到她的善。這種善在當時、在現在都是非常難得的。世上不是沒有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套用一下,世上不是沒有善,只是缺少發現善的眼睛。

請用你的眼睛、你的心去發現,請用你的筆去記載,找出我們身邊的“善”。

學生思考、構思。

5、小結課文,踐行善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楊絳的《老王》,認識善、分析善、尋找善,希望大家踐行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讓善環繞我們身邊,共創美好的家園。(音樂《上善若水》)

作業:(1)再讀課文,識記字詞,感悟善;

(2)尋找身邊的“善”,自擬題目,寫作成文

(3)推薦閲讀:楊絳《幹校六記》、《我們仨》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