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數學説課稿國小范文集錦六篇

説課稿1.44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説課稿國小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數學説課稿國小范文集錦六篇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1

數學説課稿通用模板

各位評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___________。首先,介紹下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____________》是國中數學新教材第___冊(__)第___章第____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__________________,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佔據_______的地位。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2、能力訓練目標:

3、創新素質目標:

4、個性品質目標: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過______________突出重點

難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過______________突破難點

關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應着重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學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 指導。

1、理論:

2、實踐

3、能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對於本題: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講解例題。

我們在講解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 維能力。在題中:

4、能力訓練。

課後練習______

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 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 減負”的目的。

結束:説課是教師面對同行和其它聽眾口頭講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根據的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上,我僅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上説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説課對我來説仍是新事物,今後我也將進一步説好課,並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説課提出寶貴意見。

相關閲讀:國小《植樹問題》説課稿

一、説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

二、説學習目標:

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悟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説學習重點:

讓學生髮現植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説學習方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學習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1導入:我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做操,上體育課都少不了要排隊,你會不會派隊呢?

現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按照老師的要排隊,誰願意來?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師排成一路縱隊

2每兩位同學之間相隔一米

告訴學生: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叫隊伍的長,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叫間隔.

提問:這路縱隊長几米?你是怎麼知道的?如果我們把剛才的三位同學看成三棵樹苗的話,那麼三棵樹苗之間有幾個間隔?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排隊人數比間隔多一,間隔比人數少一

2過度語: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3再次感悟: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説説手指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比如: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也就是説,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

如果我們把五個手指當成五棵小樹苗的話,五棵樹苗之間應有幾個間隔呢?四個間隔在幾棵樹苗之間呢?你能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

提問找生回答:如果畫了8棵樹,他們之間有幾個間隔?9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那你們再想象一下,如果從頭到尾有10棵樹,他們之間又會有幾個間隔呢?那20棵樹呢?

仔細觀察,你發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麼規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現其中藴含的規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指導學生讀題: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麼?(説一説)

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麼意思?

3.題目中有什麼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藉助線段圖畫一畫。

5.交流。

6.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説想法。

7.剛才我們要求路的兩端都要栽時,得出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知道了怎樣求路的長度。如果知道了棵數與間隔數,你呢感求出路的長度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如果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下,棵樹與間隔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還以這道題為例來研究一下:

(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分小組交流,也可以藉助線段圖分析

(3)反饋

(4)展示結果:兩端不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方法解決,如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等

四、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1一根木頭長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鋸一段要8分鐘,共要花多長時間?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杆,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

3每隔6米種一棵樹,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後一棵有多遠?

4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台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台級?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電線杆(包括兩端)共10根,求路長?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稱為植樹問題,(板書)植樹問題不只在植樹當中才有,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和兩端都不栽時的情況。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七、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杆,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練習題3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台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台級?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植樹問題,還不能融匯貫通,所以做起來有些難度。他們不明白從一樓到二樓算一層,很多學生認為樓梯的拐角處也該算一層,後來我在另一個班上課之前就先讓學生分成小組,去觀察,體驗,感受,然後討論,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就不會出現前面的問題了。還有一道時鐘的問題,五時時鐘敲響5下,需要8秒,12時時敲響12下,需要幾秒?要想做好這類題,就得讓學生明白,需要的時間應該是第一次鐘響與第二次鐘響間隔的時間。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2

  一、説教材。

《加減法的驗算》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5冊第二單元第27-28頁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和三位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藉助購買物品的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展開探索並學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驗算方法。

因為驗算的本質就是根據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學習的,因此本節課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遷移規律探索和學習新知識。因此把加法驗算和減法驗算兩課時合併成一課時。同時培養學生認真檢查、仔細驗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説學生

學生剛學習了三位數的加減法,很熟悉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因此,,學生在學習本課時,估計掌握驗算的方法不是很困難。驗算的書寫格式、關係的.表達可能欠缺。這些地方需要老師關注和細化。

三、説目標

基於以上考慮,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 理解驗算的意義,經歷探索方法的過程。

2.學會對加法減法進行驗算,培養檢驗的意識和習慣。

3.體會驗算方法的多樣化。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學會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驗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加減法驗算的算理和書寫格式。

四、説流程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主要主要介紹兩個教學環節。

一、複習

通過兩個題組的口答,複習加減法之間的關係,學會簡潔地表達。

二、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結構的主體部分,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安排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在購物的情境中,體驗驗算的產生。

小明提出了一個問題“找得錢對不對?”。怎麼才能知道找的錢對不對呢?要想知道找得錢對不對,也就是要檢查計算的結果正確不正確。

第二層:探索驗算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嘗試完成,小結方法。

第三層:小結,不管用哪種驗算方法,只要能檢驗出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就可以。

五、課後反思

在驗算教學中,大部分孩子們掌握了加減法的檢驗方法,會用多種方法驗算,並能表達清楚。

出現問題:

1.個別學生驗算的書寫格式沒有掌握,只寫了計算或驗算豎式。

2.抄錄原豎式中的數據作為驗算結果,使得驗算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3.體驗驗算的產生時間很久,是在生活情境中體驗?還是在學生出現計算問題中體驗,可能後者更符合學生的需要。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3

一、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

這一節課是二年級下冊所學的內容,是建立的一年級學的簡單分類知道及二年級上冊學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為今後學習各種除法、除法應用題及分數的含義打下基礎。因此,這一課的教材中設置了活動情境,實際操作,想想分分,鞏固練習這樣幾個層次,完成對新知識的牽引,讓學生由已知感受末知,從末知探求新知。

二、設計理念

我在設計本堂課的依據的理念是:新課標指出每一堂課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對探究為手段,積極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以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為目的,最終讓學生形成一種新型的數學思想,養成數學能力,體驗生活與數學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的理念體系,這節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昇華。

另外,我校正在進行“先學後教”實踐性課題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課本傳遞信息的功能,儘量讓學生通過閲讀課本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其今後乃至整個學習生涯打下重要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

鑑於以上原因,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分分擺擺的操作,瞭解什麼是平均分及怎樣分才是平均分。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並由此粗淺的感知除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意識。

3、能用學到的平均分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為此我還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每份同樣多才是平均分,而難點則是平均分的分法。為了解決重難點,能較好的利用媒體資源,我對教材略作調整,捨去了春遊圖,只借用了例1。

四、教學設計

下面我就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設計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自學課文,探索新知;鞏固練習,加深理解;課堂小結;課堂練習這樣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放新課。

曾經聽過為這樣一句話:“課伊始,趣味鮮;課進行,趣味濃;課結束,趣末盡”,説明在一節課中 “趣”字應該貫穿始終,而起始階段的“趣”味顯現就尤為重要,它不僅能牢牢的抓住學生的心,而且能縮短老師與學生的距離,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

課件出示3只小貓正在吵架的情境:

勞動節到了,貓媽媽交給三隻小貓的任務是澆12盆花。

小花貓説:我澆離我近的兩盆,其餘的你們分。

小白貓説:小黑貓個兒大,多澆點兒,澆6盆,其餘的我們澆。

小黑貓説:我們還是一人四盆吧!

叫學生當裁判評評誰有理,誰的方法最公平。

在這個情境中,二年級的'學生很天真,可能不同的人會認為不同的貓有理,但一拋出“公平”兩字,自然的會想到是小黑貓,那為什麼公平呢?原先憑學生的舊知可能會有個模糊的表述,但學了新知就會更清晰明瞭,從而由此導入了新課。

(二)、自學課文,探索新知。

解決重點:

指導學生自學例1,找出新知,彙報交流。

這裏我先讓學生帶問題看例1:他們在幹什麼?看着他們分的你有什麼要説的?你有辦法比他們分的更好嗎?你睜大眼睛找找,你能從例1中找出今天老師要教給你們的新知識是什麼嗎?

之後彙報交流。

怎樣分是平均分是一個重點,這裏我借取了我們學校在搞的“先學課教”這個實踐性課題的一部分精華,把“先學”變為讓學生“先看圖”、“先理解圖”,“後教”變為“後點拔”,同時把揭示新知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獲得一種自豪的體驗,這樣在看看學學找找中更容易接受這個“平均分”這個在學生實際生活中其實已經接觸較多的知識,並把它抽化成一個概念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概念體系的昇華,讓學生在腦海中深深烙下:每份同樣多,才叫平均分。

突破難點:

課件出示勞動節第二任務:美化校園

小花貓:把10棵樹種到5個花壇裏,每個花壇幾棵樹?

小白貓:15朵共插到3個花盆裏怎麼分?

小黑貓:12張畫貼到三個走廊裏。

叫學生到電腦前把自已的分法一一演示。

這裏主要解決平均分的分法: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這個知識對學生來説是個難點,所以藉助了直觀的媒體演示,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操作,所以直觀的感知清晰的看清平均分的過程,讓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判斷題(叫學生判斷這樣是不是平均分)

檢驗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

2、學生擺學具:師出題,叫學生用較快的速度平均分了。

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進一步掌握平均分的分法,要求速度的原因是為了讓學生選到最為有效的分法。

(四)、課堂小結。

1、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2、你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哪問題?

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用,最後的小結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平均分的概念,還讓學生把生活中的平均分找出來,把知識和實際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

(五)、課堂練習。

練習三1、2、3或課堂作業本。留給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是為了讓學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識,同時也能反饋於教師,讓教師瞭解本堂課、本班學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4

一、説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0頁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估算的基礎上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是通過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計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編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後面,這樣的安排既能夠使學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夠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標準》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估算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是學生應當掌握的一種重要的計算技能,估算活動對於開拓學生的思維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應用設置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還列舉了多種估算方法,切實體現了“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改革理念。

二、説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我準備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説一説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在積極參與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乘法的估算,並且能夠説明估算的思路。

2、能運用乘法估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3、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培養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4、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增強學生學好估算的信心。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乘法估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過渡語:如何把教材的內容以生動活潑、清楚明瞭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是重中之重。這涉及到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教法和學法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三、説教法和學法

教法:

《課標》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當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徵的素材。例如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選用圖文並茂、生動有趣的素材內容,相信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應該創設運用估算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體會估算的意義,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探索和嘗試不同的估算方法,發展學生靈活運用不同計算策略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鼓勵學生開拓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法:

學生在輕鬆、開放的.課堂氣氛紅,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估算方法,開展組員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悦,使學生能夠在思考和探究中學習到估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 教師的“教”將要做到: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鼓勵探索、引導發現;學生的“學”才能做到:勇於嘗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發展。

四、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學生對學習才會產生興趣。因此,本節課在探索新知識之前,創設了去超級市場購物的情境。 同學們,下午我們將會舉行一個聯歡會,我們還要買很多很多水果,讓我們一起去超市購物吧! 今天特價:柚子每個3元。假如要買21個,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這是學生以往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是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進行估算的。這個環節不僅使學生對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點進行了複習,也為新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還讓學生熱情地投入到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積極參與問題的解決,從而順理成章地過渡到新知識的探索。假如有350名同學參加聯歡會,這個小禮堂能坐得下嗎? 在實際生活當中,像這樣的問題我們也不需要它的實際數據,可以運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它的大概數據就行了。 現在就讓我們估一估350名同學能不能坐得下? 這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葉聖陶先生説過:“當教師就像幫助小孩走路一樣,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學中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學生已有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經驗會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進行估算,我估計學生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不成問題,我運用知識遷移這個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在積極主動參與中領悟到乘法估算的方法。

1、獨立思考,想一想你會怎樣估算?

2、然後小組交流自己的估算策略。 鄭毓信教授曾經這麼説過:“沒有經過個體深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我們的課堂需要靜思默想,表面的熱鬧只會掩蓋學生的思維,學生有自己想才會有交流的慾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3、讓學生彙報估算方法,並引導説出估算思路。(一邊展示算法,一邊小結估算方法。)我估計學生會出現這樣的幾種估算方法: 把兩個因數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他們積的範圍。 ①18×22≈400(個) 20 20 把其中一個因數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他們積的範圍。 ②18×22≈440(個) 20 ③18×22≈360(個) 20 當學生説出估算思路時,老師可以及時適當進行賞識性的表揚。 與此同時,教師對各種估算方法都不急於評價,而是積極引導學生採用多種算法。在劉兼教授的訪談錄中,曾經有這麼一句話:在提倡算法多樣性的同時,老師要不要提出一種最好的解法呢?所謂最好的方法,要和學生的個性結合起來,沒有適合全體學生的方法。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都是獨特的,我們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不能以一個或一批學生的思維準則來規定全體學生必須採用的所謂最好的方法。 因此,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並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這樣不僅尊重了學生個性的思維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探究新知後,我安排有層次性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估算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增強估算信心。

(三)、鞏固提高

1、基本練習 “

學以致用”,學習新知識後的練習是學生內化知識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估算方法的環節。 出示“做一做”,教材第59頁。 A、看圖並獨立完成,選用自己喜歡的估算方法。 B、完成後請與同桌互相説説估算策略。 讓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及時反饋,鞏固了估算方法。

2、提高練習

如果脱離了豐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基本練習後我把提高練習設置在情境之中,。讓學生在具體生活情景中靈活運用乘法估算,提高估算能力。(教材第61頁,7、8題) 用生動活潑的動物園圖片把學生帶進動物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估算,再在小組內進行介紹。 在這道練習中,學生可能會遇到這樣的難點:“1分鐘”與所給條件的單位名稱不一致,老師在這關鍵處應及時提醒學生。 第8題的練習比第7題更深一個層次,文字中沒有把數學信息列舉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圖中找數學信息。培養了學生蒐集數學信息的能力,還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設置“玩”的環節是針對兒童這一特點及教學目的所考慮的。學生在遊戲競賽中表現自己,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同時估算技能得到提高。 估算搶答比賽,以組為單位,答對一題獎一個蘋果,答錯一題倒扣一個蘋果。 通過遊戲,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寓練習於遊戲之中,學生將會帶着激情參與活動,估算能力得到再一次的提高。

3、開放練習

開放性的問題有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能力展現的空間,更能照顧到全班每一個學生。 乘法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經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現在就請同學們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編一道乘法估算的應用題。 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感到“課雖盡,而意無窮。”有助於學生繼續保持學生的興趣,增強估算意識,感受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自我評價

這節課你學得高興嗎?你有什麼收穫? 讓學生參與總結,既便於瞭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寫一篇與乘法估算有關的數學日記。

小結

本節課創設情景,讓學生充分認識估算的意義,掌握乘法估算的多種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喜歡了估算。在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充分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習興趣高漲,積極投入到探索之中,在合作交流中獲得共同發展。課堂就像廣闊的天空,每個學生能在這片天空中領略乘法估算的無窮奧妙。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5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百分數的認識”。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第十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分數,特別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分之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這一內容是學習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和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礎,是國小數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百分數在學生生活社會生產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大部分學生都直接或間接的接觸過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從學生實際入手,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並能正確地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的要求是“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結合本節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地讀寫百分數,解釋百分數的意義,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2、過程性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真正體會數學的生活化,會主動的將生活中的數據加以收集理解。

3、情感態度目標:結合相關信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與勤儉節約的思想品德教育。

4、個性品質目標:在學習中充分的讓學生髮揮個性特長,體現課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繫與區別。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通過認真分析教材,貫徹新課標的精神,並結合國小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通過亞運會精彩瞬間與獎牌引入,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

2、知識遷移,以舊帶新

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水平,巧妙的推進新課的教學。因此在進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複習舊知,在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帶領下逐步完成“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學習。使教學過程自然,順暢,讓學習新課變成是對已有知識的鞏固,讓學生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就學會新知識。

3、循循善誘,適時啟發

教師要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在教學中多采用啟發式的提問,給學生指明方向,讓他們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五、學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受用一時,授人以漁,終身受用”。現代教育要交給學生方法,交給他們終身受用的知識。因此在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新課標理念下,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注重數學學習的情感化

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並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已內心的想法,營造了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合作。在學習活動中嚐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注重數學學習的活動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動,課堂教學的本質應該是活動的,要讓學生“活”起來,必需先讓學生“動”起來。小組活動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活動形式之一。把數學教學與活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激發學習動機。

3、注重數學學習的自主化

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方式,主動進行學習,學生學得積極,教師教得輕鬆活潑。這樣實實在在地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使其參與新知的認知過程。

六、板書設計

百 分 數 的 認 識

百分數的意義: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寫法: 2。5% 讀法:百分之十點五

300% 百分之三百

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 分 數 百 分 數

既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 只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

也可以表示某個具體數量。 倍數關係。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睛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數學説課稿國小 篇6

一、説教材

一.本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數據的分段整理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中的內容。分段整理數據是基本的統計活動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計對象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計。本單元繼續教學把一組數據按大小分成若干段進行統計並把統計獲得的數據填入相應的統計表裏。本課時是初步教學分段統計數據所以例題和習題都明確了數據以及各段的數值範圍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本課時內容主要是數據的分段整理。教材通過創設學校準備為鼓號隊員購買服裝想請全體學生出謀劃策的教學情境引出怎樣購買鼓號服這一學習任務。使學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數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後引導學生自主分段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分析整理後的數據根據分析結果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讓學生有話可説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開發把購買鼓號隊服改為購買校服。圍繞購買校服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經歷收集數據--分段整理--製作統計表--分析數據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數據上整理的方法採用多種方法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逐步優化突出畫正字的方法得到的數據仍然採用單式統計表描述。

所以教學中應突出數據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這部分知識形成相關的統計技能。為今後更進一步學習統計圖表、概率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重點學會數據的分段整理。難點能對統計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做出決策。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任務的具體化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實現教學最優化的第一個辦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或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具有定向、調節、激勵、檢測和評價等功能。因此制定具體、全面的教學目標顯得很重要。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內容標準中對統計與概率第二學段提出這樣一些具體目標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能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能進行交談。

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整理和分析數據的簡單的統計過程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對一組數據分段進行整理。

2、讓學生進一步增強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觀念培養學習的興趣。

二、説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由於在第一學段中對數據統計過程已有所體驗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根據國小兒童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慾強等心理特徵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與學生生活的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有效地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交流、反思等活動並使全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

三、説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應該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靈活採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蒐集全班同學的身高數據、根據服裝型號分段、用畫正字等方法整理、繪製統計表、利用統計數據到服裝廠定做校服等。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調查訪問、探究嘗試、合作商討、交流反思等多種學習方法真實經歷用統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特別是學會了分段整理的方法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悦體驗。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這一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創設了這樣的談話情景同學們為了看上去整齊漂亮像參加運動會廣播操比賽這樣的集體活動我們都要穿上校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我們做校服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測量身高、胸圍等。做的這些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在買校服之前的收集數據。板書收集數據接着我用多媒體課件顯示用本班學生身高數據製成的身高記錄單。然後我導入課題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是怎樣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段整理。板書課題數據的分段整理

二.探究新知

1、分段整理數據

1讓學生觀察身高記錄單教師提問從這張身高記錄單上你知道了什麼知道本班學生總人數和每個學生的身高。再觀察記錄單你能看出當時我們班最矮的同學身高是多少釐米最高的同學身高是多少釐米嗎2教師向學生説明校服廠生產的校服分為大號、中號、小號三種。

2多媒體顯示小號--身高120129cm中號--身高130139cm大號--身高140149cm

3教師提問怎樣才能知道每種型號的校服需要買多少套呢引導學生明白需要對記錄單上的數據分段整理教師板書分段整理接着提問用什麼方法來分段整理呢讓學生髮表意見。學生的意見可能為數數用不同的符號記錄畫正字記錄等。

4讓學生比較那種記錄方法比較好並説出理由。接着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畫正字的方法來分段整理數據。組長要做好分工看哪組能整理得既快又準確。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獲得成功的體驗。

2、製作統計表

讓學生討論能不能把畫正字的記錄單直接送給廠家呢還應該怎麼辦板書制統計表接着要求學生把整理好的數據填入統計表。填好後再提問表中的合計起什麼作用讓學生明白既能反映總人數又能檢驗分段整理的數據有無錯誤。我提醒學生還要填寫統計表名和製表日期。讓學生給統計表命名。

3、分析數據

我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想一想服裝廠看到這張統計表會明白哪些問題每種型號的服裝做多少套共做多少套。我再點明這就是分析數據。板書分析數據

4、回顧統計過程

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如何解決購買校服問題的我們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統計過程1、收集數據2、分段整理3、制統計表4、分析數據5、教師進行小結剛才我們利用統計解決了定做校服的實際問題統計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運用是很廣泛的。下面我們要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

三.鞏固運用、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題。1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讓學生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提問你是怎樣分段整理數據的對分析統計結果你有什麼看法

2、做想想做做第2、3題。方法與第1題相同通過鞏固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總結提問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五、説板書設計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瞭、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瞭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數據的分段整理收集數據--分段整理--制統計表--分析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