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錦集4篇

説課稿2.2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錦集4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嶺南出版社九年級美術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齊白石 徐悲鴻》,認真解讀,吃透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必要前提:從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劃分,本課屬於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主要內容是學習中國近代著名畫家齊白石和徐悲鴻的作品特色及藝術成就。讓學生在文化情境中欣賞大師的佳作,結合時代結合主題,瞭解兩位大師的的藝術特點。並能用簡單的美術術語對《蛙聲十里出山泉》《愚公移山》等繪畫精品進行描述,表達自己的感受。獲得審美愉悦,提高對自然美、美術作品和現象的興趣,形成審美情趣。

二、説學情分析

教學必須符合學生的天性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我將學生的情況分析如下:國中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他們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思維方式也已從直觀形象思維向高級形象思維發展,並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的能力。而且國中階段也是培養審美感知能力、美術鑑賞能力、美術創造能力和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念的重要時期。學生有了一定的社會美、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廣泛體驗,與美術相關的理解力、設計能力、動作製作能力都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

三、説教學目標

結合學生和教材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維度出發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齊白石、徐悲鴻的創作生平,學會自主蒐集資料和用簡單的專業術語對作品進行分析、評述。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討論、合作探究畫家個人特點,鍛鍊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畫家持之以恆的創作精神,學習畫家在藝術道路上秉承的尊重傳統和勇於探索的學習精神。

更多真題及資料請加負責老師微信66746005領取

四、説教學重難點

為了課堂教學能夠達到最優化,我將教學的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學習齊白石、徐悲鴻的生平及作品特色。

難點:用簡單的專業術語對作品進行分析、評述。

五、説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學方法是美術課程最為重要的改革,要以“學生為本”為指導思想,給學生提供自我發展的平台,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造。因此本節課我採用:演示法、講授法、小組討論學習法、表格學習法等。

六、説教學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課件、多媒體播放設備、表格等。

七、説教學過程

從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出發,我將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為動,融聲、形、色為一體,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環節如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精心設計好導入,無疑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勝,使學生興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動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此我將利用多媒體播放展示《墨蝦》和《奔馬》兩幅作品,並提問:上述兩幅作品的作者是誰?你們認識這兩位畫家嗎?

學生閲讀課本,思考回答:齊白石、徐悲鴻。順勢揭示課題走進美術家《齊白石 徐悲鴻》.

環節二:初步感知

《課程標準》中強調美術課程需要凸顯視覺性,所以演示大量畫家代表作品。

首先,我將採用講授法與展示法相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觀賞《墨蝦》和《奔馬》兩幅作品,並提問:這兩幅作品描繪了什麼內容?有什麼特點?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這兩幅作品分別描繪了蝦和馬,《墨蝦》造型簡練質樸,利用水墨的濃淡變化,不僅使畫面具有豐富的層次感,也生動地再現了每隻蝦的.結構,及其各異的姿態,精準而不繁瑣。《奔馬》畫面簡淡、高逸,用筆潑辣、凝重,窮紫酣暢,間參西法,均為徐悲鴻先生獨到處。

環節三:形式分析

而後,我將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尋找答案。播放齊白石、徐悲鴻創作的藝術精品,重點分析《蛙聲十里出山泉》《愚公移山》。教師提問:兩幅作品在題材和意境上有什麼異同,從構圖、技法和主題上分析這兩張作品較之傳統中國畫的創新之處在哪裏?

學生小組合作蒐集資料,以組為單位選取代表發言。

教師總結評述:這兩幅作品都集中反映了畫家的代表風格,畫家的藝術創作結合特定的時代,選擇特定的主題,雖然都是中國畫,但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更趨於傳統藝術的創新,而徐悲鴻的《愚公移山》更加註重將西洋繪畫和中國畫的形式整合。前後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鼓勵他們相互交流,大膽發言。

通過這樣的安排,讓學生用發現的眼睛去觀察,並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並且在這一環節我採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寓知識於趣味之中,增強學生對藝術表現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他們學習和欣賞近現代藝術大師代表作品的興趣。

環節四:總結領悟

提出問題:齊白石和徐悲鴻各有什麼藝術特色?

總結回顧:齊白石,篆刻書法自成一家;構圖新穎、大膽;選材獨特,來自生活,看似簡單,卻又新奇;善用墨,富於變化;用色大膽,有濃厚的民間藝術特色;提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畫學理論。徐悲鴻,現實主義風格,寫實,關注生活;融合中西方藝術技巧;體現崇高的民族氣節;貢獻,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基礎的美術教學體系;講求中西結合,開創了中國畫的新紀元;以“人須無傲氣,但必具傲骨”的諍言要求自己。

環節五:比較鑑賞

懷特曾説:教育不是為了青年人謀生,而是教會他們創造生活,美術課程更是如此。

1.實踐練習

為此,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課堂練習時間和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①蒐集畫家重要的代表作品;②分析時代及創作背景;③整理完成年表的歸納與製作。

2.展示評價

採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在展示點評環節中,我會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體驗過程,以鼓勵、肯定為主,多從建議性評價出發,培養學生敢於接受別人的“指正”。進一步提高學生髮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悦。並讓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作品並説出理由,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欣賞美。

環節六:小結作業

1.小結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以回顧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加以回顧,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梳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系統的認識。

2.作業

最後,結合學生從探究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和程度,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課外作業:課後根據所學知識和分析方法,查閲資料任選一位近代藝術大師李鐵夫、林風眠、黃新波完成創作年表並進行補充梳理。

八、説板書設計

説課稿 篇2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已具有一定獨立識字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語言文字積累,在學習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積澱,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欣賞美、辨別美的能力,能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語文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故事內容,理解“萬年牢“的內涵,體會做人要講究認真,講究實在的道理。

(2)學習獨立閲讀課文,培養自學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從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誠為人和做事的道德風範,像文中的父親一樣做事認真、實在。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三個“萬年牢”的含義,體會做人要講究認真、講究實在的道理。

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略讀課文重在略讀方法的'指導,在閲讀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葉聖陶先生也提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略讀指導卻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的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略讀與精讀”相融合,既粗讀文章,瞭解大意,又抓住重點、精彩之處,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做到粗中有細,層層推進,使教學過程變成一個教師指導下,學生自行探索,自行發現的過程。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我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了自主探究法,集體交流法,總結反思法。

教學過程安排

(一)走進“萬年牢”首先我展示一組冰糖葫蘆的圖片,讓學生説説他們的感受,引入課題。

(二)粗讀“萬年牢”學生自瀆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意,我將文中比較難讀的幾句話,用課件展示出來,請學生把它們讀準。

(三)品味“萬年牢”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那麼,略讀課文教學的課堂更應該是學生積極思考的天地。這一環節的教學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因此,我將緊緊抓住文中出現的三次“萬年牢”精心設計,使學生於輕鬆、活躍之中領悟“萬年牢”的含義。

課堂展示理解第二個“萬年牢”:孩子們,大聲齊讀這句話,你現在對“萬年牢”又有了什麼新的理解?。咱們再去讀讀五、六自然段,讓我們穿越時空,來到天津南市舊日租界的一家大字號,聽聽父親與老闆在爭論什麼?誰來代父親説出他的心聲?誰又來説説老闆的心裏話?完成了這個練習,再聯繫生活,説説你是怎樣理解“走正道”的?

學生要完成這一小練筆,就必須認真閲讀課文,把父親做人做事的態度銘記在心。學生所寫的內容,是他們對道德的一種判斷,是他們的真實想法,這一過程,學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徹底的人文的薰陶,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也生動活潑的走入課堂共落實處。

(四)銘記“萬年牢”學生對三個“萬年牢”已有深刻理解,銘記“萬年牢”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們能聯繫到自己實際,説説在學習中、生活中,在與同學、朋友、親人的交往中應該怎麼做。學生們都能有感而發,課堂達到高潮。

板書設計

萬年牢

糖葫蘆——————萬年牢

做生意——————萬年牢

做人———————萬年牢

實實在在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新大綱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生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所以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注重人文內涵上的遷移延伸,力求達到文與道同構共生,工具性與人文性得到和諧統一,既培養了他們的語文素養,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觀、價值觀。

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采薇》,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流程、説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描寫了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思鄉之苦的戍邊士兵在歸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表達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抒發了士兵的愛國之情、思鄉之意以及對戰爭的厭倦。

本單元學習內容為先秦到南北朝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方面堪稱後世典範,《詩經》更是經典中的經典。我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典詩歌文化常識,提高他們的詩歌鑑賞能力。

根據新課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以及高一學生詩歌鑑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識記疑難字詞,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反覆朗誦,品味詩歌獨特的語言美、音樂美;

3.熟記《詩經》文化常識;

(2)能力目標

1.賞析重章疊句、比興手法的藝術魅力;

2.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目標

把握戍邊士兵愛國之情和思念家鄉以及厭倦戰爭的複雜情感。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説教法及學法

(1)教法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誦讀法、提問點撥法進行教學。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反覆吟誦,能夠感知詩歌的音韻美,品味詩歌藴含的思想感情。

提提問點撥法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藝藝術價值進行探究,體現語文課堂的'人文性。

(2)説學法

將在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領學生如何學習詩歌,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將疏通文意和理清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説教學流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1)導入

從關關雎鳩到蒹葭蒼蒼,到我們剛剛學習了的《衞風.氓》,我們對中國文學的源頭清泉——《詩經》應該是有所瞭解了。如果説《衞風.氓》是一首棄婦的怨歌,今天我們將要聆聽的則是一位戍邊士兵包含憂傷的深情吟唱,讓我們用一個細膩、真誠的心去聆聽這首古老的歌謠。

(2)知識回顧

a. 什麼是所謂的《詩經》六義?

b.風雅頌分別指什麼?

C.賦比興的定義是什麼?

(3)朗誦課文,糾正字音

(4)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5)整體把握

A.概括主要內容

戰後歸家途中的戍邊戰士回憶倒敍離家出征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害。

B.劃分層次,歸納大意,理清思路

1—3章:思念家鄉以及有家難歸的原因;

4—5章:直寫戰爭;

6章: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C.具體品析1—3章

問題1:感情基調?悲傷

問題2:課文描寫了薇菜的幾種生長狀態?有什麼作用?

用薇菜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反映歸期的推遲及不確定性,深化士兵思鄉、厭戰之情。

提示:比興手法的運用

問題3:除了薇菜,還用什麼表現了戍邊的漫長,歸家無期?

歲月的更替

總結:主人公為何而悲?

提示:重章疊句的藝術手法

D.具體品析4—5章

問題1:感情基調?雄壯

問題2:為何而壯?

問題3:藝術特色?

側面烘托,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不是直接的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軍容盛大、裝備精良、戰爭頻繁,體現了戰爭的殘酷。

比興手法,用花之盛起興,喻軍勢之盛大。

E.具體品析第6章

問題1:感情基調?悲傷

問題2:為什麼在歸家途中還要悲傷?

材料: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解析:詩人被貶在外,家人音訊全無,終於踏上歸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擔心家人為自己所累,團圓之夢成為泡影,越接近家鄉越是擔憂。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

答案:歸家喜悦因為對家人、自身命運的擔憂而變得無比沉重。

路途艱難,又飢又渴的現狀。

回憶過去,痛定思痛。

問題3:如何表現士兵的哀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以景寫情,情景交融 意象:楊柳 、冬雪

(2)對比

以樂景寫哀,以以往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艱難,飢飢渴難耐,情景淒涼,語調低沉、蒼涼。 F.總結藝術成就

(1)構思巧妙,通篇採用回憶追敍的手法,將過去、現在、將來交織在一起。

(2)疊字、詞、章的用法,迴環往復,一唱三歎,深化了意境,強化了感情,增強了節奏感、音樂美。

(3)設問句式的運用,一問一答,富有民歌特色。

(4)起興手法的運用

(5)情景交融

(6)對比

G.結語

這篇詩歌我們就學習到這裏。《詩經》是一座寶藏,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財富!

H.作業佈置

背誦詩歌;預習下一課《離騷》。

四.説板書設計

采薇

《詩經.小雅》

玁狁(xiǎn yǔn) 靡盬(mí gǔ) 騤騤( kuí ) 歲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維常之華(華,通“花”,花朵)

彼路斯何(路,通“輅”,大車)

感情基調:悲傷—雄壯—悲傷

藝術成就:(1)構思巧妙,通篇採用回憶追敍的手法,將過去、現在、將來交織在一起。

(2)疊字、詞、章的用法,迴環往復,一唱三歎,深化了意境,強化了感情,增強了節奏感、音樂美。

(3)設問句式的運用,一問一答,富有民歌特色。

(4)起興手法的運用

(5)情景交融

(6)對比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地位

本課的主題是中原地區與祖國西北邊疆地區不可分割的聯繫和經濟文化交流,漢朝又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一重要發展時期,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各個民族共同締造的。所以這一時期的民族關係以及對外的交往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本課內容

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二、學情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七年級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進行管轄,這個過程可事先通過學生網絡的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蒐集信息的方法。通過學習,瞭解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於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同時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祖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以及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愛國意識;關於絲綢之路,要掌握絲綢之路的形成及絲綢之路文化內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為自學的知識點。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本課重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第一個重點是張騫通西域。張騫通西域是中原地區與祖國西北邊疆地區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開先河之意,它為絲綢之路的開闢奠定了基礎。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在整個中國古代經濟文化交往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

(二)本課難點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歷史理論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難點是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設備

六、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聯繫法。導入新課教學時對舊知識的回顧;對於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勢力控制範圍。用此法聯繫前課,有利於學生對本課的理解。

2.跨學科綜合法。對於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

3.歸納法。對於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可讓學生看書歸納。

4.講解法。對於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時我把本節課設計成多媒體教學形式。使學生在有限的空間、時間(課時)打破地域界限去認識教材中的事物,達成知識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目標。

(二)學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閲讀能力——訓練“會讀” 這節課知識容量大。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細讀,掌握全部教材內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層次性、針對性,啟發學生什麼內容須詳讀精思例如張騫出使西域,什麼內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經營西域,什麼問題要邊讀邊想例如絲綢之路的路線,什麼問題要讀後再想例如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養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後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教學程序設計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説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

1.張騫出使西域,此目內容比較簡單,學生課前的預習已基本可以解決。所以出使過程簡化,但在簡化的過程要讓學生自學能力的到鍛鍊,能夠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所以課前安排了學生查找相關的資料,課堂中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關於張騫的故事及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況)。重點放在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和他的精神對我們的啟示上。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學習討論,使學生從張騫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啟迪,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精神。關於西域都護設置,這是一個很具有現實意義的知識點,讓學生從歷史上明確新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問題上,要有較深刻和正確的認識,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上的教育。

2.對於絲綢之路的處理,它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也花較多時間來探討。絲綢之路的路線,通過多媒體圖示講解,讓學生能有更具體的空間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這節課的難點。我的做法是三個步驟:先具體講解再用典型例子説明,最後進行歸納(多媒體文字展示),使理論知識得到簡化。

3.班超經營西域這部分內容是小字知識,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按照這節課的安排將它歸為學生自學內容。

八、板書設計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張騫通西域

3.西域都護的設置

二、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

2.海上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根據本課的課標和知識的重難點教學的突破將板書設計成以上三個部分,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設計板書時將它們分成兩個重要的標題,分別進行詳細的講解,而班超經營西域是小字內容,分離出來可以讓學生課後自學。這種設計同時也是根據歷史事件因果關係進行知識的教學安排,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開闢的前因,同時絲綢之路開通也為班超經營西域奠定了基礎。瞭解歷史事件的承繼和因果關係,可以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