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精品】五年級數學説課稿錦集八篇

説課稿2.69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品】五年級數學説課稿錦集八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雷鋒國小的謝道翔,我説課的內容是:

人教版國小數學第9冊,五年級上P92-93頁的教學內容,是第五單元的最後一課時《組合圖形面積》。

一、教材分析

本課屬 “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通過這部分的學習,有利於綜合運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再加上電腦操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並藉助生活經驗已形成了初步的空間觀念。但思維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於組合圖形的面積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和掌握,為了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抽象到理性思考,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構建新知。正好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學生不需要電腦操作,所以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組合圖形,能將組合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並通過歸類比較,優化出簡單的方法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題策略、方法的多樣性,發展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種能力,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結合具體的例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滲透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2.教學難點

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繫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簡、最優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五、教學流程

1、拼一拼,認識組合圖形

2、分一分,探究計算方法

3、議一議,總結提煉,突出重點

4、比一比,優化方法,突破難點

5、練一練、鞏固梳理方法

6、讀一讀,拓展心靈視野

下面我將結合自我思考、同伴互助、教學實踐、版本對比、網絡互動等幾個方面來談我這節課的設計。

一、 拼一拼,動手操作充分感知,認識組合圖形

新課標明確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認識活動的基礎,它對學生知識的獲取、應用、思維發展、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態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認識“組圖圖形”並很好的對後面的知識進行銜接呢?在這方面網友們的建議給了我很大幫助,尤其是木秀於林和輝煌老師,他們希望我採用“直接出示外部輪廓,讓孩子們從資料袋中找基本圖形把它填滿”的方法,其實之前我是不太贊成這樣做的,一方面感覺在實際操作中比較難,同時有侷限孩子思維的意思,但在我的第三次試講中採用後發現很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感覺樂趣盎然。這樣就為後面學習組合圖形面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分議結合,總結提煉,突出重點

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從具體形象開始的,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維特點。在瞭解了什麼是組合圖形的基礎之上,我提出:“這樣的組合圖形面積該如何計算呢?”這一問題,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先進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老師下發的題單和圖形學具,通過畫、拼、擺等方式,把組合圖形轉化成以前所學習過的幾個簡單圖形,再通過把這幾個簡單圖形的面積相加得到組合圖形的面積,在對組合圖形進行“分分合合”的過程中展現的非常充分。那麼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到底有哪些方法呢?同學們在組內進行合作交流,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總結出不同的有效的計算方法。(出示課件):

① 分割法② 填補法③ 割補法

前兩種方法學生掌握的非常好,但在試講中並沒有出現割補法,要知道這也是解決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於是我及時調整預設,在後面“做一做”中進行彌補。這個練習很生動形象的展現出割補法的作用和優勢,學生會很自然的往這個方向去思考。通過這樣的講練結合的方式這樣由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全體彙報,再到練習補充的形式體現了探究知識的過程,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掌握了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三、比一比,優化方法,突破難點

新課程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化,但多樣化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優化的基礎,如何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是一個新的生長點。學生動手進行分割、填補方法探究的時候,多數學生都能把它分成兩個基本圖形,有的同學又繼續分成了3個部分。在這個環節中究竟方法是巧是拙,漸漸讓學生體驗、感悟,總結出分成兩個圖形分法比較簡單,且計算步驟少,優越性體現的比較充分,

在這種認知過程中揭示了組合圖形的本質;在其他的分法中,找不到可以計算的數據,合情但不合理,這樣仍然不行。深刻體會利用數據時轉化圖形的重要方面,實際上也是以圖形為載體,對學生所進行的思維訓練。這樣一來學生對於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分解圖形時要儘量考慮簡便的方法計算,同時也根據已知條件進行分解。發展學生有效分析數據的能力。

四、練讀結合,鞏固提升素養,拓展心靈視野。

在練習中體現基礎、提升、綜合等不同層次,並且在練習過後與孩子一同回顧課後練習題,在總結中讓學生更加宏觀的體會到不同問題要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解決。同時通過介紹兩千年前古代數學家劉徽的相關知識,讓數學彰顯歷史文化。

我的説課即將接近尾聲。回首這17天的研究、上課、反思,再研究、再上課、再反思,收穫頗多。這個收穫不止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獻計獻策從而對於教材深層次理解的本身,也是自己針對於此權衡利弊,有力取捨而顯示的果斷、靈活的對大家的溝通互動。

感謝來我“家”作客的人們。可能“招待不週”請多多見諒。

賽課只是一種結果,而其間的過程更讓人回味神往。

所以就算賽課過後也希望您常來。

因為賽課有終點,學習無止境!

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P58旅遊費用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已有的知識,依據實際情況給出較經濟的方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2、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運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合作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依據實際情況給出較經濟的方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難點:

能依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愛好

師:誰願意大聲地向同學介紹一下你的愛好?

師:猜一猜老師的愛好?(旅遊)

2、導入新課

師:旅遊最需要準備的是什麼?(錢)都花在哪些地方呢?

師:通常我們把旅遊用的錢統稱為旅遊費用。

板書:旅遊費用

師:旅遊費用的多少是因人而異的.,即使同一個景點花費也會不同。聰明的人往往會利用智慧節省很多錢。你們想不想當聰明人?

( 針對國小生求知慾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依據教學內容創設製造懸念,來誘發學生想揭密的問題意識。)

二、研究探討

1、單選方案問題探討

師:據我瞭解,你們最熟悉的王新運同學也很喜歡旅遊,而且還碰到了一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吧!

(放錄像1:母子倆討論旅遊方案 )

(有道是:“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國小數學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這種與學生密切相連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着一種多麼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師:王新運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你們敢接受這個挑戰嗎?請看大屏幕!

出示:旅行社推出兩種優惠方案

A 景園一日遊 B 景園一日遊

大人每位160元 團體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 每位100元

師:從旅行社推出的兩種優惠方案中,你瞭解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分析。

師:究竟選哪種方案比較省錢呢?

同桌兩人合作,先討論方法,再把思考過程寫在紙上。看哪個組最快。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學生彙報:(可能出現)

第一種: 第二種:(大力表揚)

A 4×160=640 4-1=3

640+40=680 3×60=180

B 5×100=500 選B方案

680>500

選B方案

(對方法奇特的給予鼓勵,對兩人有明確分工的更要大力表揚其主動合作意識)

板書: 4大1小 B

師:誰能總結一下我們的思考過程?

板書:計算 比較 選擇

師:同學們選擇的結果和王新運一樣不一樣呢?讓我們看一看。

(放課件2:結論)

師:看來你們的想法是一致的,不愧是好同學好夥伴。就在王新運與媽媽繼續商量準備的東西時,事情發生了變化。

(放課件3:三個老師加入)

師:三個老師家究竟要選哪個方案呢?這可累壞了王新運,我們能不能替他分擔一下呢?

出示:蔡老師家: 2個大人 4個小孩

王老師家: 3個大人 2個小孩

劉老師家: 1個大人 6個小孩

要求:選擇一個老師家,自己完成任務。

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彙報

教師板書: 2大3小 A 1大6小 3大2小

師:我們每位同學都能作出準確地判斷,不愧是聰明人!

那如果去6個大人3個孩子,你能很快地判斷嗎?

2個大人5個孩子呢?

你們發現了什麼祕密?

隨學生彙報板書: 小孩多 大人多

師:你們不僅通過計算、比較、選擇為四個家庭作出了較準確的判斷,還通過認真觀察、分析發現了規律,並加以運用,真厲害!

(現代教學論指導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創設師生互愛、人格平等、教學民主、生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因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保障。所以,教學時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師表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讓愛充滿着整個課堂,學生之間形成了和諧友好、互助、競爭的良好關係。課上,我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反饋、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為師生、互相合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

板書:發現 運用

2、組合方案問題探討

師:就在我們這邊熱列討論時,老師們那裏又發生了變化

(放課件4:組團去)

師:組團去,誰能快速口算一下他們去幾個大人幾個孩子呢?

出示投影: 組 團: 10個大人13個小孩

師:這麼多人去,怎樣選擇最省錢呢?

學生討論:AB組合方案

板書:靈活

(備用:如果去4個大人7個孩子,怎樣選擇最省錢呢?)

(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認識的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覆漸進過程。在新課引入時,教師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認知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衝突,從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產生探求新知的慾望。這樣由淺入深不斷施問的情境,誘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產生探求強烈願望。)

師:看來我們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不僅掌握了基本方法,還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選擇方案已達到最佳目的。

三、小結

説一説你有什麼收穫?

四、作業

1、回家向家長講一講我們今天探討的問題,讓家長了解我們的理財本領,並允許我們參加家庭理財活動。

2、運用我們智慧的雙眼,去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類似問題,並嘗試着去解決。下節課與同學進行交流。

(國小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繫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後,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是從一個小狗活動的實例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圓的面積。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圓的周長,弧長等有關概念、公式,在這個基礎上,學好本節課,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和有關計算,為學生今後學習和圓有關的圖形的面積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面積的推導過程中,潛意識的培養了學生的極限思想。

二.目標分析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應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能力為重,同時也要強化應用意識,所以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建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上,而預備年級的學生只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完備,所以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瞭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⑵幫助學生掌握圓的面積公式,並能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使學生了解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過程,逐漸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實例引入,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數學天地,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在參與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圓的面積公式的應用。

難點:在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學生對圓的無限平均分割,弧長無限的接近線段的理解以及將圓轉化為長方形時,長方形的長是圓的周長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針對剛邁入國中的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採用啟發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悦,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2.學法指導

通過實例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在藉助長方形面積公式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同時,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歸納,聯想,轉化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教學手段

為了更好地展示數學的魅力,結合一定的多媒體輔助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與趣味性,騰出足夠的時空和自由度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1.複習(1)長方形面積公式

(2)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求法是通過割補轉化為長方形面積來解決。

2.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一隻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長1米的繩子栓在草地上,問小狗能夠活動的範圍有多大?

問題:1.小狗能夠活動的最大面積是一個什麼圖形?

2.如何求圓的面積呢?

3.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引導:

平行四邊形面積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那麼圓的面積是否也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來解決呢?

(2)實驗操作:

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圓分給各小組(前後四人為一組)。請同學們試試看,是否可以將圓轉化成為長方形。

(3)動畫展示

讓學生閉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於長方形。

當我們把圓平均分得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也就越接近了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4)得出結論:

啟發1:既然圓的面積無限接近於長方形。那麼我們如何根據長方形的面積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呢?

啟發2: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有什麼關係呢?

再次展示動畫。

設圓的半徑為r

啟發學生尋找規律,由圓的周長為2pi;r,推導得出長方形長為pi;r,寬為r,

圓的面積。

4.實際應用

(1)利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求小狗活動範圍的最大面積問題?

(2)例題講解

例題1:已知一個圓的直徑為24分米,求這個圓的面積

注意書寫格式:1)寫出公式2)代入數字3)計算結果4)寫出單位。

(3)鞏固思考

小明家新買了一個圓桌,媽媽讓他求桌面的面積。你能夠幫助小明回答嗎?

(4)鞏固練習

例2.一個圓形花壇,周圍欄杆的長是25.12米,這個花壇的種植面積是多少?(pi;asymp;3.14)

練習:

1.判斷題

(1)圓的半徑擴大到原來的3倍,圓的面積也擴大到原來的3倍。()

(2)半徑為2釐米的圓的周長與面積相等。()

2.把邊長為2釐米的正方形剪成一個最大的圓,求這個圓的面積。

40cm

3.一塊直徑為40釐米的圓形鋁板上,

有4個半徑為5釐米的小孔,這塊鋁板

的面積是多少

5.歸納小結

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完整而深刻的認識,利用提問形式,從以下方面小結,學生先回答,教師歸納總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1)本節所學的主要公式是什麼?

(2)如果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麼量?

(3)已知圓的周長、圓的直徑是否也可以求圓的面積呢?如何求。

6.佈置作業

P105練習3.3(1)2,3。

P106習題3.31,2。

六.評價分析:

精心設計問題情景,積極引導,啟發學生參與公式的形式過程,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學生的思維又常常受到課堂氣氛,突發事件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課堂實施和學生反饋的信息(舉手情況,題目的解答情況,學生討論小結的結果情況)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調整好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同時也應該根據學生作業反饋的信息及時作好教後感筆錄,以便今後更好地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圓的面積第二節課的目的主要是鞏固練習。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教材內容: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一些分析:《摺紙》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數加減法》中的第一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內容。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已學會同分母數加減法和通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必要性,教材安排摺紙的活動,通過兩個小朋友摺紙的所用紙數量,提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法的必要性。對於異分母分數的減法,教材則直接呈現了計算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能直接進行減法的計算。在“試一試”的練習後,教材安排對異分母分數加減計算方法的歸納,以便學生能用簡單的算理直接進行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又是本單元的重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技能目標: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繫,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知識的探索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教學重點:

探索並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先通分,再加減的算理。

教學關鍵:

理解只有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原理。

教法學法:

1、教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參與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讓學生探究體驗、參與合作、互動討論。

2、學法:鑑於學生已經掌握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通分等知識,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做足了鋪墊,所以本節課在學生直觀操作的基礎上,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通過合作交流, 尋找概括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應用,內化提高——回顧總結,完善認知。接下來我重點説一説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師生談話:同學們喜歡摺紙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摺紙中的數學問題。(板書:摺紙)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請來了兩位新朋友,看看他們在幹什麼?出示課本上的情境圖(小明和小紅在手工課上摺紙)讓學生觀察。

師:你能從小明和小紅的摺紙中得到哪些數學信息?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教師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板書:小明和小紅一共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小紅比小明多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師:要解答這些問題,你會怎樣列出算式呢?

生説算式,師板書:1/2+1/4= 1/2-1/4=

師:這兩個算式與我們以前學過的算式比較,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揭示課題:我們把分母不同的分數稱為“異分母分數”,異分母分數的加減究竟該怎樣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索這個問題。 (板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此環節抓住切入點生成本節課的問題,用比較新舊算式的方法揭示課題,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原本較為單調的計算課生動有趣起來,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造了充足條件,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探究素材。讓學生體會異分母分數加減計算的必要性,從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構。

1、初步感知,猜測結果。

師:首先我們來研究1/2 與1/4的和,請你估計一下,它們的和大概有多大?

猜想是進行探究學習的起步,安排學生先初步感知,直覺猜測結果,把他們的這種起始認知放大,然後在質疑中,讓他們驚現這時不能直接相加,接着進行深層的體驗探究。

2、自主探索,揭示算理。

(1)獨立思考:在學生猜測1/2+1/4得多少後,讓他們獨立思考,再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畫圖、摺紙等不同的方法探索計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算完後在小組內説一説自己的想法,並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

(3)彙報交流:小組説完後,哪組的同學起來彙報一下你們小組的想法?還有別的不同想法嗎?

引導學生説出計算方法,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不管是哪種想法,我都不會急於表態,而是把問題拋回去:請同學們想想,你同意那種意見?為什麼?

重點引導學生不僅説出得多少,更應結合圖形、畫圖説明為什麼先通分的道理,進一步加深對算理的理解。

3、直觀演示,驗證算理。

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使學生直觀、準確看到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過程,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突破難點。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驗證了1/2+1/4=2/4+1/4=3/4的全過程,學生看到了“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必須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數”的事實,有利於學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真正體會到通分的意義和作用。

4、知識遷移,探索減法。

學生掌握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後,教師出示第二個問題:你能計算小紅比小明多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嗎?讓學生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進行獨立探索。在嘗試計算後展開交流,並用圖説明自己的思考過程,幫助學困生形象地理解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出示試一試兩題,讓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5、觀察思考,歸納算法

觀察算式,小組討論,怎樣計算分母不同的分數加減法?

讓學生思考、交流、彙報,師生共同小結優化,重點引導學生説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再加減。

此環節抓住問題的的着力點討論,讓學生探究有實效,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彙報交流時抓住知識的突破點,以求達到由“投石問路——曲徑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第1題“看圖填一填”這一層練習,旨在展示計算過程,使學生結合圖形來完成計算,給學困生提供“拐仗”。

第2題“小小神算手”的練習不僅要用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而且要綜合運用“通分、約分”等知識點,目的在於強化算理,提高計算技能。

第3題“火眼金睛判對錯”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的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綜合練習:五年級(1)班全體同學參加大掃除勞動,2/5的同學打掃教室,1/3的同學打掃室外衞生區,其餘的同學去打掃閲覽室,打掃教室和衞生區的同學佔全班同學的幾分之幾?打掃閲覽室的同學佔全班同學的幾分之幾?

讓學生先看清題意,再獨立思考,自主計算,完成後集體訂正,訂正時關注有什麼不一樣的或是不對的?此環節抓住盲點練習,讓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經歷知識的建構後,讓學生談收穫,在彙報、交流中對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形成條理。“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是怎麼學會的?你想告訴大家在計算的時候要注意什麼?”,這不僅使學生主動總結學到的知識和學習方法,而且適時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這一環節使課堂有始有終,渾然一體。

板書設計:

最後説一下我的板書設計,我力爭體現數學的簡潔美,又使板書設計能突出本課重點、提示方法過程。

摺紙——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1/2+1/4=2/4+1/4=3/4

1/2-1/4=2/4-1/4=1/4

先通分,再加減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執教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信息窗1長方體的認識。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幾何知識的基礎上,第一次學習立體幾何圖形,因此,這一節課的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而且應該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形體觀念。

2、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在知識技能方面:使學生認識長方體並掌握其特徵。

在能力訓練方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及空間想象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在情感態度方面: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體會“實踐第一”的觀點,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重、難點:

重點: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難點:建立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二、説學生

五年級的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學生有了較強的自信心和強烈的表現慾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

三、説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作用,教學中向學生提供更廣更寬的操作、思維的空間,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做一做等實踐活動,逐步認識長方體的特徵,使學生成為認識活動的主人。

四、説教學過程: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想通過以下四個環節來完成教學。

(一)温故布新、創設情境

先複習了學過的圖形,從中認識到立體圖形。俗話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開始時學生的狀態便為本節課定下了基調。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以提問調動學生積極性,自由發言舉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為新課作好鋪墊。考慮學生對於面、稜、頂點的認識有困難,因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為進一步探討長方體的特徵奠定基礎。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探討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的特徵:讓學生先自己結合手中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完成導學案(一)考慮學生直接填寫長方體的特徵表有困難,先讓學生完成我們能發現:其實問題和長方體的特徵表相近,只是這裏沒有涉及相對的面、相對的稜。同時也為小組合作完成長方體的特徵表打下基礎。

2、探討長方體稜的特徵是難點:讓學生在小組中完成,同時給每組準備了3種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小棒,每種顏色長度相等各四根,8個頂點。在拼擺前先讓學生給小棒分類,為給為長方體的`稜分類打下基礎。學生提供一個操作、思維的空間。學生利用拼出的長方體,這樣能較好地理解、掌握長方體的稜和頂點的特徵。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學生通過自學課本瞭解,長方體的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相交於每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都可以叫做長、寬、高。

4、認識透視立體圖形:讓學生觀察講台上的長方體紙盒,圍繞“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展開討論,引導學生不定位觀察、定位觀察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實線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虛線表示,幫助學生建立空間形體觀念。這樣的設計可以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難點。

(三)成果展示、演講交流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示導學案。師生共同理解問題,加深理解。

(四)歸納總結、提升拓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顧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深化對長方體特徵的認識過程。拓展:方形西瓜,學知識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穫?”“你想提醒同學們什麼?”等語言,讓學生感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五)反饋訓練、佈置預習

學生完成練習案

預習:正方體的特徵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內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二、説教材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等都運用了簡單的優化思想方法,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優化意識。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基礎上,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仔細閲讀教材後,發現教材的編排結構比較重視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例1安排了從5個物品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説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例2安排了9個待測物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讓學生經歷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教材這樣安排,考慮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但是對於剛經歷找次品的學生來説,為什麼要找次品?5個次品是否難度過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學生在觀察9個待測物品的.測量過程中,比較得出的,“為什麼平均分成三份是最優方案”教材沒有涉及,學生的疑惑是否會更多呢?

基於上述考慮,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2.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3.通過觀察多個待測物品時,讓學生體會到最優化策論的成因。

三、説教法

在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一點是教材比較重視新課程背景下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和探究。確實經過小組討論,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補充,迅速達到多種策略的有效補充。但是同時存在的問題是,該教材內容偏難,如果僅通過交流,勢必優秀生言之灼灼,而後進生聽之糟糟。因此我在執教時選用了學生安靜思考,人人動手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再視情況交流。在反饋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説設計

(一)課前遊戲。課前遊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義,為新課教學掃清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出現不必要的過多的糾纏。

(二)、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設計意圖:“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為引入,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中。)

(三)、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安排了3個層次)

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菠蘿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也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三瓶中找次品,利於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緊接着我刻意安排了4這個環節(設計意圖:多了4這一環節,它的作用就是為後面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箇中找就要比3箇中找多了1次。為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最後安排5箇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説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

(四)、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方法。

首先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箇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教師引領學生如果是3的倍數的數,為什麼要分成3份,以及為什麼而且要平均分成3份對最佳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釋。接着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後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個…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裏其實有規律可尋。

(五)、留與懸念,課餘激發探索興趣。

這裏主要探索非3倍數的最佳策略並且完善找次品的規律,即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儘量平均分成3份,保證有兩份數量相同,並且只和第三組差1個,所用的次數是最少的。這是否是最優的方法

(六)、學習反思:

對全課進行輸理,回顧找次品的方法和最佳策略。

五、説體會

教完以後,體會最深的就是這個難度的教材,教到什麼度是合適的?對於最佳策略的成因還有沒有更好的、更有説服力的相通的解釋方法?教師的反饋怎麼樣能更有層次一些?課上下來還是覺得問題多多,但自己覺得還是在雲裏霧裏。很希望能得到專家和同行們的幫助和指點。謝謝各位!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九冊75至78頁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在第八冊認識了三角形,第九冊會計算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與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面積聯繫在一起,為以後學習圓面積和複合圖形的面積計算起到鋪墊作用。教材先從數方格的方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開始,再運用拼擺、旋轉、平移的方法把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鋭角和鈍角三角形分別變換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積等於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然後歸納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我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及五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關鍵。

教學目標: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説課稿精品優秀篇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1、使學生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通過圖形的割補,剪拼,滲透圖形變換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

教學關鍵:引導學生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義。

本節課,我根據五年級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學習自覺性較強的特點,採用嘗試教學法、實驗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帶着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學課本,利用學具獨立 /soft/作業,互相討論和鞏固練習,去嘗試解決問題,教師再根據學生嘗試練習中的難點和教材的重點加以講解和點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學時,我按導入新課、揭示課題、推導公式、實際應用、鞏固練習、課堂總結這六個環節進行。

一、導入新課

新課的導入是為了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好的導入,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活躍學生的思維。我採用實物直觀法導入新課,先引導學生觀察少先隊大隊旗,説出大隊旗的長是120釐米,寬是90釐米,讓學生利用舊知識計算大隊旗的面積和歸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再出示紅領巾,引導學生説出要計算紅領巾的面積,就是求三角形面積,從而發揮知識的遷移作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境界,為整個教學過程創造良好的開端。

二、揭示課題

我按照學生的心理特徵,運用了激趣法揭示課題,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承上啟下、開宗明義的作用。我先直接板書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再提出問題“這節課要學習哪些內容?”讓學生互相討論,説出三個問題。(1)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2)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3)怎樣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這樣,巧妙地讓學生自己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把目標變成自身學習的需要,使學生由“要我學數學”變成“我要學數學”。

三、推導公式

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有目的、有步驟地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講述,以實驗法推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時,分四步進行。(1)引導猜想:我讓學生按照課本75頁的方法,用方格紙數出三角形的面積,引導學生觀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釐米?寬是多少釐米?底和高的長度與面積之間有什麼聯繫?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釐米,高是4釐米,面積是12平方釐米(圖1),

底6釐米高4釐米面積12平方釐米

圖1

接着引導學生猜想三角形面積是底和高乘積的一半。

(2)嘗試操作:當學生心理上產生疑問,迫切地需要教師的講解和驗證時,教師要求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學生一邊説,我一邊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的推導方法演示出來(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出一個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邊,變成一個長方形,如圖2)。

圖2

以喚起學生的回憶,促進知識的遷移。然後再要求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方法,把三角形轉換成其他圖形,並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學具,量出長方形的長與寬是多少?(長10釐米,寬6釐米),計算出它的面積是10×6=60平方釐米,再沿着長方形的對角線剪開,分成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10×6÷2=30平方釐米(如下圖)。學生清楚地看

出這個三角形是原來長方形的一半。使學生沿着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發展的規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接着讓學生拿出平行四邊形紙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別是10釐米、6釐米,用10×6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60平方釐米,然後沿着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剪開,可以分成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30釐米。學生再一次看出這個三角形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一半,而且觀察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剪開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學的難點。(3)歸納公式:通過兩個實驗,學生紛紛討論,並歸納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寫作S=ah÷2,並點明求三角形的.面積必須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時把底和高相乘後不能忘記除以2,讓學生的知識更系統完善。(4) 看書質疑:學生通過自己實驗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後,我再讓學生認真閲讀課本75頁至77頁的內容,比較與自己推導的方法有什麼異同,突出説明課本是用“合”的方法驗證公式,而我們是用“分”的方法來驗證公式的,兩種方法均把三角形變換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來推導,都能嘗試成功。之後,留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出疑問,我再進行鍼對性的釋疑,創造親切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疑敢問,進一步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科書的示範作用及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實際應用

學生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後,我便出示一道同課本例題相仿的嘗試題:一條紅領巾的底是100釐米,高是32釐米,它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獨立解答,分別叫好、中、差三類學生板演,我進行巡堂檢查,瞭解信息反饋,去發現所估計出現的兩種情況:(1)100×32÷2=1600平方釐米;(2)100×32=3200平方釐米,並按反饋信息組織學生討論和講解,強調應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把底和高相乘後不要忘記除以2,否則會計算了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以確保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

五、鞏固練習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是檢查教學目標落實情況的重要手段。為了提高練習的效率,我合理地設計了三道練習題。

第1題:計算下列圖形的面積。這是課本77頁做一做的題目,屬單一性練習,用於鞏固新知識。

第2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12平方釐米,求塗色的三角形的面積。

這是課本78頁練習十八的題目,屬綜合性練習,既複習了三角形面積公式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關係,又進一步鞏固三角形面積計算 ,防止學生照樣畫葫蘆。

第3題:計算少先隊中隊旗的面積,看誰的解法最簡便?這題屬創造性練習題,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促進學生的散發思維。

六、課堂總結

總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可以使學生更進一步明確具體的教學任務,抓住要點內容,形成系統的知識。我讓學生聯繫本課初提出的學生目標,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得出:(1)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2;(2)三角形的底和高決定以後,三角形的面積也就決定了;(3)計算時把底和高相乘後不要忘記除以2。這樣,通過疏理、歸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整節課的安排善始善終。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各位評委: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關於《組合圖形面積》。

《組合圖形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一方面可以鞏固已經學過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因此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有關組合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針對五年級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割補法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繫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直觀操作,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不會很難。所以在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我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達到方法的多樣化。重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活動有實效,真正讓學生在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方面有所發展。

在新授部分展開過程中,根據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組合圖形的趣味性,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創設情境、複習導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創設情境、複習導入

1、説一説已經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

2、拼一拼七巧板

3、看一看拼出的圖形像什麼?有哪些圖形拼成的。

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説一説,拼一拼,看一看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明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和組合圖形的面積有關。

由此揭示課題:組合圖形面積(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學生獨立與小組合作交流解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問題。

出示例題4,請學生自主獨立嘗試解決“這面牆的面積”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在這一環節中我真正的轉變們了教師的角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先進行獨立思考,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為基礎的小組交流是無效的,那樣只能是學優生、思維敏捷孩子表演的領地,只有建立在每個孩子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每個孩子才有話説,那樣的小組合作才有效。在這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獲取更多的解題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2、小組彙報學習情況

彙報時用多媒體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演示出來,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一個正方形、一個三角形。

(2)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梯形

學生邊彙報,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後隨即板書。其他同學能清楚地與自己的思路進行比較,並及時發現錯誤並糾正過來。

3、師生總結分割法。

接下來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上面幾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後,再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分割法”這種計算方法。讓學生明確分割圖形越簡潔,解題方法越簡單。

(三)、鞏固應用,理解新知:練習是為了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能用學到的新知進行遷移。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

a、模仿練習,以割補法為主。P93做一做

b、變式練習,滲透“添補法”。P94練習十八1、2

練畢校對,及時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醒學生們要考慮到分割的圖形與所給條件的關係,有些圖形分割後找不到相關的條件就是失敗的。這樣做有利於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交流多種計算方法,使學生感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選擇最優的方法。

(四)、全課小結,擴展延伸。

學習這節數學課,你有什麼收穫,或者有什麼心得?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生談自己的收穫,接着教師做小結談話,使學生將所學內容進行系統化、知識化,促使學生積累生活經驗,感受數學就在自己生活中,從而培養數學學習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