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範文合集九篇

説課稿3.04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範文合集九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1

位評委、老師們

上午好!我説的課題是《面積和麪積單位》。下面我將從教材、前測、教學目標等環節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佈置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局部。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同學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和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同學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只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協助同學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依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外表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和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説前測:

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同學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同學的前測結果統計標明:

關於面積,87%的同學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同學表示從未聽説;15%的同學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同學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同學表示説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同學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同學表示從未聽説;10%的同學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同學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同學表示説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2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求平均數作為一種統計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新課改強調:學習數學知識,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此,我選取了學生身邊和社會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進行教學。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瞭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情感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説理能力。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價值目標:滲透統計初步思想。

我按照三個步驟鋪設教學過程:

一、課剛開始,通過“比比眼力”的活動從實際操作層面讓學生在移動筆筒裏的鉛筆的過程中學會用“移多補少”、“先總後分”的方法使得三個筆筒裏的鉛筆同樣多。

二、在新課部分,我安排了四個活動。

第一個活動從學生感興趣的“套圈”遊戲入手,提出“怎樣比較男女生哪一方套得準一些?”使學生產生困惑,掀起學生積極思維的高潮,通過激烈的討論,引出平均數的概念。體驗平均數產生的過程,從而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

第二個活動“見多識廣”,圍繞熟悉而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談談對平均數的感受,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同時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

第三個活動“明辨是非”,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第四個活動“一鼓作氣”,學會準確估算平均數的範圍以及計算簡單的平均數,並適當地對學生進行了“節約用水”和安全的教育,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

三、最後總結全課,在“智力衝浪”中設計了一次有趣的射擊比賽,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變化,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讓這堂課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昇華。

課堂上,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着眼於經歷、體驗、感受平均數的產生,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關注學習過程,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解題的策略,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勵孩子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我們的數學將充滿樂趣。但由於教學經驗的缺乏和教學水平的有限,本節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懇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3

本課是對於分數的進一步認識。由於學生易受整數大小比較方法的負遷移影響,對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學習肯定要遇到一定困擾。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加工與改造,讓學生直接面對可能出現的錯誤,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然後在現實背景中幫助學生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繫,使學生不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掌握系統化思考問題的方法。

設計本課時,我注重為學生創設恰當的參與,實踐探究必備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效思考,撐握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活動重在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使其在課堂中既有獲取知識,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本科課堂教學我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和故事兩方面入手:遊戲對於孩子一直是感興趣的話題,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在瞭解分數的意義之後,對於學生學習這一部分來説是比較簡單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脱離書本這一載體設計了莫分數比大小這一遊戲,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你想摸到幾顆棋子?為什麼?、動口説: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還有?比這個分數小的分數還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母相同的分數如何比較大小?尋求規律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毫無壓力的遊戲中學會了方法,學生樂學,愛學掌握知識紮實有效。在學習分子是一的分數比較大小時我是以故事引入的,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樂學。具體地説就是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從情境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分析、探討,逐步讓學生建立解決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最後用這一模型去解釋、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問題。採用學生喜歡《西遊記》為背景,創設分西瓜的情景,這天唐僧師徒4人走到一座山腳下,由於正是午時,天氣悶熱,八戒只化緣來一個西瓜,4個人,只有一個西瓜,怎麼辦好呢?唐僧建議平均分,每個人分到西瓜的1/4,八戒一聽急了,自己辛苦找來的西瓜只得到1/4,説什麼也不同意,吵着要1/8,可切開後,見到師父和師兄的1/4就大呼上當了,説師父、師兄欺負他?為什麼八戒自己吵着要1/8,可見到切開的西瓜後,就後悔了呢?直嚷嚷師兄欺負他呢?你們想知道為什麼嗎?學生探知的'慾望被激起,自然過渡操作體驗,探索規律

探究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

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學具紙,通過折一折,塗一塗,剪一剪,和同桌完成1/4和1/8的比較。練習1/2和1/4,1/8和1/6,你發現這些分數有什麼相同之處?在比較這樣的分數時有什麼規律?引導學生總結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鞏固練習我還是以遊戲為主。“開火車”,由某一列第一個同學説出一個分子是1的分數,後面的同學説一個分子也是1,但要比它大(或比它小)

同樣開動第二列火車,由第一個同學説一個分數,後面的同學按這個同學的要求説一個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分母相同的分數。

“分蘋果”紙卡出示一個分數,讓學生説一個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一個比它小的分數。

讓學生嘗試比較3/5和3/4的大小,學生經歷了發現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規律,主要是為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但要靈活應用這一規律還不能做普遍的要求,這一練習的設計是為了滿足部分學生學習的需要,也瞭解一下,在本次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多少學生可以超越教材。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4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數學源於生活,以用於生活”。因此,我將“加強生活體驗,注重學生髮展”設定為本節課的教學理念和指導思想。《秒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通過前兩節課的實踐活動,學生已對1分鐘、1小時持續的時間具有一定感性體驗,知道時與分之間的進率關係,能正確認讀幾時幾分,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初步建立時、分觀念的基礎上進行地順勢教學。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認識鐘面上的秒針,瞭解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2、經歷聯繫實際生活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並有效地促進個性思維的發展。3、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積極、愉悦的數學情感。並且我認為本節課教學重點應為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教學難點是如何才能讓學生正確區分時間單位時、分、秒,並能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我認為,學生是否能選用恰當的時間單位進行事件表述,是其時間觀念建立情況的反饋,而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正是我們教學追求的最終目標。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力求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實踐活動,體驗交流,培養應用意識”這一教學思想,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設疑激情: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在導入時我利用奧運冠軍劉翔奪金時的場景,詢問其奪冠所用時間,在舊知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下,由學生自己引出“秒”,學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揭示課題“秒的認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

2、引導探索:當學生產生探索慾望和興趣之後,教師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識。在教學中,我通過開放性的發問“你還知道秒針走幾大格就是幾秒?”,讓學生自主探索秒針的走動情況;組織學生拍手體驗60秒,觀察分針走動情況,讓學生知道1分=60秒;通過集體活動、合作活動、小組活動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續時間。

3、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學中,我讓學生欣賞秒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更深刻地感受秒這一時間單位應用的廣泛性。練習中,我加入有關明明的短文,實際是綜合考察了學生對時間單位的應用能力。

4、交流評價: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一方面可將每一個成功的經驗收穫轉化成為大家共同的財富,成為影響其他同學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要不時對照目標要求,形成自我反饋機制。在小組交流中認識自我,也學會評價他人的學習。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鑑於這樣的認識,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①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鐘面,認識秒針與分針、時針的區別;觀察分針和秒針的走動,抽象出1分=60秒。

②活動實踐的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體驗秒。為了學生能更有效地學會用拍手等方式估測活動的時間,集體活動時我將電子錶放於課件屏幕上,由此學生可以進一步鞏固1秒的感受在,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同桌練習。

③獨立思考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把積極思維、獨立思考的方法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是給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獨立思考的機會。例:在教學中,開放性的發問“你還知道秒針走幾大格就是幾秒?”,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説出自己的答案。

④小組交流的方法,在小組交流中每一個成員的發現轉化成為大家共同的財富,成為影響其他同學的關鍵因素。對於教學中的部分環節,採用小組討論交流的方法更有利於學習。例如:練習中有關明明的短文,交流更有利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

⑤課外閲讀的方法,學生在欣賞秒在生活中應用短片的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了秒,認識了交叉學科的知識。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國小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為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加強生活體驗,注重學生髮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是這樣安排的: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知道在希臘雅典奧運會上,我國共奪得了多少枚金牌嗎?其中有一枚金牌獲得者被世界稱為“東方神鹿”,他是中國人的驕傲,你知道他是誰嗎?(劉翔)

讓我們來重温一下劉翔110米欄的奪金時激動人心的場景吧!感覺怎麼樣?為了給祖國爭光,劉翔奮力拼搏,跑出了好成績。畫面上顯示12.91的12表示的是他剛才所用時間是12小時嗎?12分鐘?那是多少呢?

秒是比分更小的單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秒。(揭示課題:秒的認識)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説,在學習中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熱情尤為重要。本節課開始由激動人心的奧運比賽錄像引入,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感到數學並不神祕,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更激起了他們的探索新知的慾望。]

二、觀察探究

1、認識秒針

讓我們觀察一下商店裏的鐘,你發現鐘面上的針有什麼不同嗎?(有的兩根針,有的三根針)有兩根針的各是什麼針?其實,鐘面上應該有形影不離的三兄弟,看又來了一根針,你知道它叫什麼嗎?對!秒針長什麼樣?(引導:和時針、分針比呢?秒針最長最細)

①我們知道分針走1小格是一分,秒針走1小格是多長時間呢?(1秒)請兩生完整地説,同桌互説。(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②秒針走1大格的時間又是多少呢?為什麼?你還知道秒針走幾大格是幾秒?舉例。

③秒針從12走到6是多長時間?秒針走一圈呢?(板書:60秒)

2、秒與分的關係

下面我們跟着秒針弟弟的每一下走動,邊數數邊輕輕拍手,感受一下60秒有多長,好嗎?注意觀察秒針走一圈,分針有什麼變化。

分針有什麼變化?(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一小格)同桌互相説。

分針走了一小格是多長時間?(板書:1分)

你發現了什麼?(1分=60秒)兩生説一説。(板書:=)

3、思考:想想時針、分針、秒針每天都在鐘面上賽跑,誰跑得最快,誰跑得最慢?為什麼?小組討論,再集體交流。(引導:這説明了1時、1分、1秒,誰的時間最長?誰的時間最短?對比把握好時、分、秒之間的`關係)

4、老師這裏有個電子錶被花瓶擋住了一部分,你會認這個時間嗎?(8時30分)你是怎麼認的?把花瓶拿開這個時間你會認嗎?(8時30分34秒)還差多長時間就是8時31分?

(課件演示)電子錶計時介紹:只有秒在走,滿60秒,增加一分。滿60分,增加一時。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認識秒針的特徵,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係以及電子鐘的計時方式。以拍手的形式,初步感受1秒的時間。小組交流討論,區別時、分、秒三個時間單位,正確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三、活動感受

大家想進一步感受秒,和秒做朋友嗎?

1、集體活動

①請兩生同時跳繩20下,其他生用喜歡的方式為他們計時,可以拍手、心中默數數,有困難的同學隨着屏幕中的電子錶秒的走動計時。

② 同樣的方法,估測從教室後走到前面用了幾秒。

2、同桌活動

同桌合作,互測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幾秒。

3、小組活動

由組長分配小組成員,分別進行四項活動。

①寫字:老師 百年 乒乓 買肉 網夾 丟盡(都為六畫)

②口算:小組內集體檢查。

③數脈搏:

④數數:從0開始儘可能快而清楚地數

(教師用秒錶計時15秒)

通過活動,你覺得秒怎樣?你知道了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次性的活動,讓學生感受秒,逐漸學會用秒作單位的估測,也是學生進一步建立“秒”概念的過程。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生活實踐

1、剛才老師幫大家計時用了專門測秒的計時工具,叫秒錶。瞧!你還在什麼時候見過它嗎?(體育課計賽跑時間)用法介紹:按一下計時開始,再按一下計時結束。

2、你知道哪些事情需要用秒做時間單位?秒雖然是很小的時間單位,但生活中用到它的機會可不少!讓我們一起走進生活看一看!

(課件介紹:①獵豹是陸地上的跑步冠軍,它最快時每秒約跑30米。

②雨燕是飛行健將,它的最快記錄約是每秒飛行47米。

③日本的磁懸浮列車每秒行駛約15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車。

④光每秒總大約跑300000000米,只要一秒,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間跑一百多個來回

⑤南京紫金電視塔的高速電梯每秒上升6米。

⑥全球每30秒就因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43人受傷,為了生命安全,請多等幾秒!)

看了這些和秒有關的信息,你有什麼想法?

[設計意圖:在生活中感受秒的應用。]

3、闖關

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時間單位?根據生活實際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時間單位,你會用嗎?敢不敢接受挑戰,去闖闖關?

①想想做做3(填合適的時間單位)

搶答,有問題的集體交流。

②日記:

明明是個乖孩子。每天他總是早早起牀,把語文書讀20小時才吃早飯。媽媽説吃飯不能太快,所以明明會花15秒把早飯吃得乾乾淨淨才上學。明明家就在學校旁邊,今天上學時剛巧碰到了玲玲,他們用了3小時邊説邊笑地跑進了教室。上午的體育課上,明明跑50米只用了12秒,全班第一名。為了下午上課有精神,明明總會睡30秒鐘的午覺。放學後,他回到家便抓緊時間寫作業,一般1分鐘就能做完。晚上,他經常會陪爺爺看30秒的新聞聯播。有時,他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鐘很累,就説學校有趣的事讓他開心。

A、這篇日記,在你的小組中討論一下有沒有問題?

B、你覺的明明怎麼樣?(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③趣味智力題:想想做做5

小組討論再交流。

改“5人各唱這首歌要多長時間?”

④認時刻:想想做做4(可依時考慮是否納入教學內容)

小組討論先認時刻,在説説這些時刻同學們各在做什麼。

[設計意圖:在層次性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能夠靈活應用。闖關1是基礎性練習,闖關2是綜合性練習,通過小組交流,讓學生經歷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闖關3是道趣味智力題,通過對教材的改編“5人各唱這首歌要多長時間?”,學生更深刻地加強了對本題的認識,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總結全課,談談收穫

今天學習了秒,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回憶歸納本節課所學內容,讓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絡,培養了抽象概括能力。]

 六、板書設計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5

説課內容:

我教學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森林旅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鞏固和運用小數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2通過活動的開展鼓勵學生認真傾聽,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善於評價,友好合作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品質。教學重難點:鞏固本單元所學知識,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森林旅遊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小數,會比較小數大小會計算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學習學習為學生提供了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的機會,有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學情分析:我校地處市中心,學生大多數來自城市,家庭環境較好,購物的生活經驗較多,因此,很適合在本節課裏開展由學生扮演顧客和售貨員的“購物”遊戲活動。

教學流程:

1導入:通過創設淘氣笑笑要去旅遊的情境導出本節課的課題“森林旅遊”

2 講授新知:主要分為旅遊前的準備和旅遊中食品購物及旅遊結束時購買紀念品三部分。

這三部分的數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旅遊準備這一部分內通過創設藍貓商店這一情境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都想買些什麼東西並且計算出價格,充分地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訓練了孩子的發散思維。在森林食品店這一環節內的模擬情境,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組織學生以同桌為單位進行遊戲活動,同桌兩人一人扮顧客,承擔提出問題的任務:另一人扮售貨員承擔問題的任務。為了增加遊戲的挑戰性和遊戲性,我還設計了一定的平分規則,在規定時間內積分最高者為 “優秀售貨員”或“精明顧客”的榮譽稱號。當購物地點從森林食品店轉到紀念品商店,二人也隨着對換角色。這個遊戲鼓勵學生認真傾聽,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善於評價,追求完善,友好合作地學習態度和學習品質。

課外延伸:請同學們收集生活中的小數,並記錄下來與同伴説一説,這一環節的設計在於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反思小結:請學生談收穫,意在於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6

本單元主要有2個知識點,一是學習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新方向;二是辨認簡單路線圖。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東,南,西,北,以及上一課時學習了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新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4個新方向的認識,並能根據已學知識,辨認簡單的路線圖。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本節課應該達到如下三個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通過教學,學生能初步應用所學知識,辨認簡單的路線圖。

能力目標: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初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情感目標:將教學密切同生活實際聯繫起來,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根據所學知識辨認簡單的路線圖

教學難點:給點一個地點,根據題目所提供的信息,找出相關的地點。

 教學方法:本節課教師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開啟學生思路,拓展學生思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把成功的喜悦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享受勞動的成果。

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時將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同以為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傳統教學方式不同,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更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不再是師生間的單向交流,而是生生,師生間的良性互動。

教學流程:

一、遊戲導入,創設情景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教學開始時,讓學生作一個辨認的方向的小遊戲,能最短時間內吸引學生注意力,並有效的對舊知識進行了複習。接着教師創設了一個學習情景,幫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路,讓學生在貫穿始終的情景中進行學習。

二、講授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軟件出示一張路線路,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出通過路線圖如何坐車。在這裏教師應對一些常識性的東西進行簡單的講解,譬如出發的起點,終點,坐車坐幾站。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合作進行自學,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當遇到較難的問題時,教師可適當引導,但主要還是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和小組內的交流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課堂練習是整個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教師設計練習時,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共性和個性,課題練習是針對全體學生的,這就是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共性。個性則是教師要注意學生間的差異,因材施教。

四、課堂總結

教學結束時,讓學生説一説本節課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這不是搞形式,通過這樣的訓練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概括能力。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4243頁的《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説課。

説教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説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幫助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 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説學情:

由於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説教法和學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課件1:有3排小球,個數分別為6、7、2,由此提問:怎樣移動才能使每排小球個數同樣多?

(設計意圖:移動小球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並滲透移多補少法 。讓學生明白把多的分給少的,這樣的方法叫移多補少。)

追問什麼是平均數?請同學們舉例説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見到或聽到的平均數(設計意圖:通過舉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冊“認識分數一、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冊“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且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又接觸得較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單元只是“初步”,對分數概念的教學僅定位於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時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繼續學習分數和學習小數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摺紙、塗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礎上,初步感知和體驗分子、分母的含義;能正確讀、寫簡單的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通過參與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觀察探究、動手實踐、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瞭解分數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自信心。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是探索和發現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幾分之一來表示,認識幾分之一,並能正確表示出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能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三、預設教學流程

為了使上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切實落實,我預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本步驟教學中,我設想由特殊到一般,從認識1/2遷移至認識幾分之一。

1、認識1/2kfn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遊時分食品的情境,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當分到一個蛋糕時,學生髮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這裏我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強調每份都是它的1/2。並結合1/2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各部分的具體意義,這樣教學不僅在發展學生符號感上有意義,而且容易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了對1/2的理解。

2、認識幾分之一

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認識: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認識1/2的基礎上認識1/4。接着出示了一道練習題,讓學生判斷這些圖還可以用1/4來表示嗎?主要是對平均分的理解,進一步強調一定要平均分。

認識幾分之一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長方形、正方形、圓,還有鉛絲,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出1/4,貼在黑板上,並説説為什麼可以用1/4來表示。這時再追問學生:用的東西不一樣,折的方法也不同,塗色部分形狀更是不同,為什麼都可以用1/4來表示呢?讓學生思考討論發現:平均分的圖形不同,它們的1/4形狀也不一樣,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來表示。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4”。這裏為今後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接着是利用課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四幅圖,組織學生討論“每個圖形是怎樣分的,塗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引導學生完整地敍述幾分之一,並學會寫分數。因為前面已突出認識了1/2和1/4,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直觀圖形認識幾分之一相對來説比較容易。

(二)在感受幾分之一中比較分數的大小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首先,我出示了書本第99頁第三題,先出示一條紅紙條,告訴學生可以用“1”來表示,再出示塗了一半顏色的紙條,(書本上是沒有的,加入這一內容第一為比較分數的大小作準備,第二是為估計1/3做鋪墊)讓學生估計出1/2。這時再出示塗1/3顏色的紙條,讓學生估計出是1/3後,教師問:同一張紙條的1/2和1/3哪一個大?這裏只要讓學生從圖上直觀的看出哪個分數大就可以了,簡單的説一下為什麼。接着再來估計1/6,可能有一些難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鋪墊,學生應該可以估計出。最後再比較1/6與上面兩個分數的大小。這個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讓學生在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後自主探索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對數的感覺,也通過直觀圖形讓學生體會了1/2、1/3、1/6和1的關係,為後面學段繼續學習分數打下伏筆。

第二是讓學生動手自己解決課本第100頁第5題,通過塗出指定的分數,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和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體,分層練習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但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差異,分層練習,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這2個練習:①想想做做第6題,《科學天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藝術園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廣告,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廣告中的動態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最後一幅圖又是兩人分蛋糕,每人“半個”,讓學生體會數學來自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

接着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分數。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這一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生初步理解了小數的含義,會讀、寫簡單的小數,並會比較小數的大小的基礎上來學習的,信息窗的情境圖分為兩部分,分別呈現了廚房和卧室的一角。廚房裏有灶室、鍋、抽油煙機等物品;卧室裏有桌子、椅子、書櫥等傢俱,每幅圖的下面都附有數據説明。擬讓學生在感受佈局協調的同時,瞭解設計上的科學性,由此引入對小數加、減法的學習。學好這節課的知識,對今後進一步的學習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小數加減法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結合三年級學生年齡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角度制定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探索簡單的小數加減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操作,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合作、探究等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合作探索的學習活動中,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四.説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生實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為主,再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間的互相補充,評價等方式為輔,幫助學生學習,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五、説學法

本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以下學法的指導。

1.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藉助學生常見的家居常識設置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與興趣,讓學生提出“抽油煙機距地面有多高”,“一張0.7米得書桌該配多高的椅子”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興趣,從而引入本節內容。

2.教師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

由於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學習中要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讓學生蒐集信息,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3.重視學生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前提是,是學生逐漸的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後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自主解決問題。

六、説程序

測量內容

灶台的高度

鍋底到火口的距離

抽油煙機離灶台的距離

書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測量結果

(一)交流信息,導入新課

談話:課前,老師給大家佈置了一項實踐作業:回家實際測量一些數據,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誰來説説你的測量結果?(學生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從本課的知識點,交流情況加以評價。

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測量的數據,教師合理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願望。

(二)提出問題、合作探究

談話:同學們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張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組數據(出示信息圖及數據),這些數據可都是通過科學驗證得來的。

1、獨立思考:讀一讀這些數據,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2、學生小組合作,根據信息,提出問題。

可能學生會提出以下問題:

(1)抽油煙機離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煙機離灶台的距離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張0.7米高的書桌,應該配多高的椅子?

(4)書桌高度比抽油煙機離灶台的距離高多少米?

根據學生彙報,教師篩選問題並板書:

抽油煙機離地面有多高?

一張0.7米高的書桌,應該配多高的椅子?

引導學生看着數學信息提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互相交流問題,激起思維碰撞的浪花,為成功解決問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三、解決問題,探究新知

1、學生根據問題,獨立列出算式。

板書: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數加法。

談話:仔細觀察這個算式----0.7+0.6=?你準備怎樣計算?請大家先獨立試一試,再在小組內交流。

可能學生會出現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數化成分數後計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豎式計算:

米分米

0.7

+0.6

1.3

組織學生交流,教師評價。

3、教學豎式計算。

引導學生關注豎式計算,討論:這樣寫對不對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夠一米,所以整數部分是0;根據米和分米的關係把數位對齊寫出豎式。

提問:應該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將整數加法的計算方法遷移過來,説明是用什麼方法計算的,計算時是怎樣想的,啟發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計算小數加法和計算整數加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小結:計算小數加法要注意什麼?

觀察和思考是數學學習不可缺少的,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思考,探究小數的加法,有助於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從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數減法

談話:你能用我們計算小數加法的方法,試着做一做這道小數減法題嗎?(綠點標示問題:0.7-0.3=)做完之後,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可能學生會出現和計算小數加法同樣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樣化)

學生彙報,自己總結,優化算法,教師重點引導理解小數減法的意義,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點討論:得數前面的0和小數點能不能不寫?計算小數減法和計算整數減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結:計算小數減法時,應該注意什麼?

遷移小數加法豎式計算的經驗,先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然後集體交流,優化算法,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加深學生對計算中用0佔位的理解。

5、學習整數減小數

談話:你知道1米比0.3米長多少嗎?(同桌互相討論,獨立解答)

交流:10分米減3分米等於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豎式計算。

(對“1寫成1.0”,學生可能想不到,教師可以藉助米和分米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理解。)

整數減小數,學生計算起來相對較難,先讓他們討論,説出自己的想法,然後藉助米和分米之間的關係理解算理,學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自主練習、鞏固新知

1、算一算(課件出示自主練習第一題)

學生以比賽闖關的形式,進行計算,哪個小組做得快做得對獲勝。

2、解決問題(自主練習第3題)

談話:仔細觀察畫面,你能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嗎?

學生提問題,獨立解決,集體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説説是怎樣想的。

採用闖關比賽、獨立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鞏固練習,避免計算教學的

單調與枯燥,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興趣,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進行知識的交流,情感的傳遞,體驗成功。

3.數學來源於生活。我一直認為日常生活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並且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我選取了一個有趣的題來鞏固所學知識,肯定能激發出學生練習的慾望,題意為:每人做幾個紙團,每個紙團裏寫一個一位或兩位小數,兩人一組,將準備的紙團放在一起。每人每次從中摸出一個紙團,摸出較大數的人算兩數的差,摸出較小數的人算兩數的和。

我認為以這種形式出現比單純做計算題要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