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合集5篇

説課稿5.54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合集5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11減幾是小數學第一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節,內容包括準備題、例1到例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11減幾的退位減法的思維過程,學習有關11減幾的計算方法, 並能正確的計算。

2、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養學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化的算法。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

4、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體驗到成功解決 數學問題的喜悦。

教學重點:

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養學 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化的算法。

教學難點:

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分析問題的思路,掌握11減幾的計算方法。

關於教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

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裏要説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關於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過程:

在引入新課的時候應用學生以往學過的知識設置問題,讓學生知道用17-5的方法計算11-5是不行的,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讓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算法,再交流得出計算方法,讓學生説説自己最喜歡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次對比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比較、分析,從而優化自己的計算方法,使學生不僅學會了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蒐集、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練習過程中應用添圓列算式以及摘蘋果遊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達到鞏固新知的作用。

最後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等方面作全面的總結。

我採用的複習題是和新課密切相關的,幾加幾等於11、11減1再減幾、用10減幾再加1,這些都是新課要用到內容。在引入新課的時候我採用問題引入法,從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入手,讓學生知道用以前的方法,也就是從散的裏面減不夠,設置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十幾減九),這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一)單元20以內退位減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認識20以內的數,掌握10以內加、減法以及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上,教材通過(小猴賣桃、小兔買桃的童話情景引入13-9,再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究算法,並引導交流,體會不同的算法,意在讓學生在比較中選擇喜歡的算法),這部分內容是20以內退位減的起始課,是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的重要基礎知識,能為後繼教材的學習做好遷移準備。此外教材的例題與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例題相對應,都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並通過列式計算解決問題,這樣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和計算結合起來,使計算成為解決問題的需要,既有利於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慾望;又有利於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本課時最重要的一點是重視讓學生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提倡算法多樣化,並逐步引導學生優化算法,十幾減九的計算出現了四種算法:數數法、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減法,在“想想做做”中,明確提出了“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性。

所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編排的特點與要求,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訂如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理解計算十幾減9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十幾減9;2、能力目標: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體會算法多樣化,發展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交流,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樹立合作交流的意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計算十幾減9的方法,正確計算十幾減9。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十幾減9的算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準備採用以下一些教法引導學生學習:

①教學中,我將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

②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過程。

③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方法,提高技能。

④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價值,促進學生的發展。

接下來,我詳細説一説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在導入新課之前,我設計了相應的複習鋪墊,如:9加幾的進位加、十幾的組成、9的分與合等,旨在幫助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同時對下面十幾減9的不同算法起推波助瀾的效果。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猴子賣桃、小兔買桃的故事。引導學生觀察並説説畫面:(1)1盒桃再加3個桃,一共有幾個桃?(2)小兔買了9個桃,猴子還剩幾個桃?怎樣計算?算式怎樣列?教師根據學生口答板書算式:13-9。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常見的“買桃”一事,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憑着日常生活中買東西的經驗,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產生學習數學的願望和興趣。

第二環節: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教師用一句話引導:讓我們也來當一回售貨員,從13個桃裏拿出9個,可以怎麼拿?學生獨立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是每個學生有較明確的操作目的,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儘量讓每位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發現13-9的計算方法,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獨立思考的能力。然後進行組內交流,學生邊操作邊説出從13個桃中減去9個桃的操作過程。最後進行全班交流,根據交流情況,相機用課件演示拿桃的過程,並出示相應的計算過程。學生可能出現書上的4種想法:第一種,從13個桃中一個一個減,減9次;第二種,先從10個桃中減去9個,再和其他3個桃合起來,這時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説説這種算法是把13分成幾和幾,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第三種,先減去盒子外的3個桃,再減去盒內的6個桃,這樣共減去了9個桃,教師引導學生説説這種算法是把9分成幾和幾,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第四種,13個桃分成9個桃和4個桃,所以13減去9等於4。在學生表述時,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想法,不要讓學生感覺到四種算法有何優劣之分,而是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比較,找適合自己的並努力學好。以上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把各自的生活經驗轉化為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三環節:聯繫實際,深化應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1-3題:第一題,學生動手去畫去圈,有困難的學生還可以擺擺小棒,着重讓學生説出思考過程,並正確計算,不強求統一方法;第二題,先讓學生説説括線圖各部分表示的內容,在引導列式計算,並説算法;第三題,要求學生用喜歡的方法去計算,其實也就是學生最熟悉的方法。這個環節,雖然學生用各自的方法計算,但教師要了解哪種方法最受學生歡迎,對全班學生的思維水平做整體上的評估。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同時,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

第四環節:鞏固提高,總結髮散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題:第四題做成口算卡片,反覆練習;第五題學生獨立完成後,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豎排)發現算式的排列及得數排列的規律,使學生在理解算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記憶。這一環節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多種形式的數學練習,為學生提供創造、發展思維的空間。最後學生總結所學內容,談感想及收穫,教師全課總結。並延伸內容:如果小兔買的是8個桃,那麼還剩幾個?這一環節有助於學生知識的鞏固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綜上所述,本課中,我重在從情境、探索、交流三方面,讓學生思考、實踐,理解十幾減9的算法,正確進行十幾減9的計算,體驗到自主學習成功的快樂。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一年級數學(北師大版)第三章加減法、第八課時----可愛的企鵝、本課時的主要內容是認識並理解大括號和問號、能根據情景圖做有關的加減法、

(二)教學知識目標

1、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2、學會做有關的加減法、

(三)教學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五)教學難點: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係

二、説教學過程

一、引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1、(出示情景圖----可愛的企鵝1)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一)活動一:觀察討論、學習新知

1、(觀察圖片:可愛的企鵝1)

教師:仔細觀察圖、説説圖的意思、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2、教師提問:

(1)想一想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麼?問號又表示什麼?

(2)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這幅圖的意思嗎?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板書:6+3=9

(3)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自由交流)

(二)活動二:加深理解、強化新知、

1、(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2)

2、小組合作學習

要求1)仔細看圖、完整地説一遍圖意、

(2)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麼意思 問號又表示什麼意思

(3)怎樣算出藏起來多少隻企鵝呢 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嗎

3、小組彙報

(三)動手操作、(展示課件3)

三、鞏固練習、啟發思維(完成練一練1---3題)

四、小結

五、説教學方法

1、設計教學法

所謂設計教學法、就是設想/ 創設一種問題的情景、讓學生自己去計劃去執行解決問題、設計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實際活動的學習方式、進行這種教學活動之時、一定要先設立一個實際的問題、然後由學生去擬定學習計劃與內容、而後運用有關的`具體材料、從實際活動當中去完成解決問題、因此、整個的 設計教學是包括實際的思考與各樣的活動在內;一邊思考、一面執行;既用腦、也用手、

設計教學法不僅活潑、而且也會有許多創意的學習活動從中產生、設計教學是有目的的學習活動;學生在有明確的目的及強烈的意願中學習、必然能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熱誠、再者、當一個設設由學生自己去思想、去擬訂計劃時、更可訓練他們的思考、組織和蒐集資料的能力;一切手、腦並用的活動、對於他們精通知識與培養純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處的;學生們由始至終獲得完整的經驗、更是寶貴、在本節課中、通過創設企鵝的情景圖、讓學生獨立思考、理解大括號的意義並能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就是利用系統的步驟、指導學生解決問題、藉以增進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必須認真地去設計各種問題、以使學生達到有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去思考和參與討論等的目的、

六、説學法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生在教學條件下能夠主動地進行學習、是和被動學習相對而言的、專家們認為自主學習應體現在"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等方面、這是一個理想的境界、最終的目標、在義務教育階段、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感到學習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願意學習、熱愛學習、

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下組之間之間的競爭、有助於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於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全面發展的目標、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我的教學內容是“比一比物體的長短和高矮”,是數學一年級上冊第4、第5頁上的內容。

1.教材從生活實際出發,首先通過客廳裏的生活畫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認識長短和高矮;接着通過找一找、比一比,體會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感受長短和高矮都是比較的結果。教學重點是知道長短、高矮的含義,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的思維方法。教學難點是掌握比較的標準和方法,會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述比較的結果。關鍵是體會比較的方法,感受長短、高矮都是比較的結果,而且比較的結果都是相對的。

2.本課時是入學後的第二課時,小朋友對國小學習生活還不熟悉,還不習慣,容易“坐不住”。因此,我努力營造一種愉快的情境,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於學習內容。如,通過小熊邀請大家參觀客廳來導入新課、引導學生髮現客廳的數學祕密;用小故事來串聯“想想做做”的題目;通過“發現獎”、“合作獎”“秩序獎”等獎項的頒發,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課堂中始終洋溢着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3.由於學生在幼兒園已經學會辨認物體的長短、高矮,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關於長短、高矮的感性認識,可以説學生對長短、高矮有了一定的初步認識。因此本節課上我讓學生在觀察客廳裏有了些什麼東西后,就直接讓學生找東西來比一比,然後再用到了書上的小圖來鞏固比較的方法,並指導學生用√或O來表示。另外,我的教學在關注知識性學習的同時,更關注的是如何設計更多的有意義的活動(如找一找、剪一剪、搭一搭、排一排等),讓學生探究、體驗比較的方法,培養仔細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教學中,我還通過找身邊的物體進行長短、高矮的比較,排排隊等活動,讓學生獲得用數學的體驗;而“幫小熊解決疑問”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為下一節課到廚房比大小、輕重埋下伏筆,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課後佈置的調查實踐作業是為了拓展學生學習的時空。讓學生的學習不再侷限於課堂;學習的指導者也不再侷限於教師;學習的內容也不再侷限於書本,可以是整個世界。瞭解本校的最高建築,瞭解我國和世界上最高的山峯和最長的河流,既拓寬學生的視野,又培養學生熱愛學校、熱愛祖國和放眼世界的美好情感。

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使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2.使學生聯繫生活經驗認識長短、高矮的含義,初步建立比較的意識,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

3.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教具準備:課件,小熊頭飾, “秩序獎”“發現獎”“合作獎”的小獎狀,吹塑紙條,2張幻燈片。生準備小剪刀,膠水,可以搭的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位好朋友,它是誰呢?(師戴好小熊的頭飾)

你們好,我是小熊,今天我邀請大家到我的好朋友小莉家去參觀一下美麗的客廳,你們想去嗎?

二、指導觀察,引導比較

1.(課件出示 )小朋友,小莉家的客廳到了。你們看,漂亮嗎?都有些什麼東西呢?(同桌互説)

(讓生看圖充分地説)(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

2。其實,小莉家的客廳裏還藏着許多數學祕密呢,你們想不想把這些祕密找出來?要想找到這些祕密並不難,只要小朋友睜大眼睛仔細看,開動腦筋用心想,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祕。你們看,小莉家的客廳裏有許多東西,他們有的長短不同,有的.高矮不同,你能把他們找出來嗎?哪個小組能找滿5對就能獲得“發現獎”。

小組討論,然後分組彙報。根據回答頒獎。

3.剛才,我們是小組同學一塊兒來找了一些東西來比一比的(板書課題:比一比)通過“比”,我們知道了一些東西的長短、高矮,白菜老師和茄子老師想看看是不是每位同學都會比一比了。(指導翻書)(課件出示小圖,比較小圖,指導畫√,畫O)

4.打開你的文具盒,再找一找,比一比。(面對大家,舉着東西説一説)(表現好的繼續頒發“發現獎”)

5.體會比的相對性

(1)師出示一枝鉛筆:這枝鉛筆是長還是短?

生討論,還需要再拿一枝鉛筆來比一比,沒有比較就沒有長短、高矮之分。

(2)師拿出不同的鉛筆分別與之比較,使學生明確長短、高矮是比較的結果;長短、高矮是相對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3)這三枝鉛筆中哪一枝最長,哪一枝最短。使學生明確最長的只有一枝,最短的也只有一枝。

三、實踐感悟,鞏固方法

1.“想想做做”(以故事串聯)

小莉學校有一位大哥哥腿受傷了,有一天小莉推着大哥哥去上學。(課件出示)

(1)“想想做做”第1題(説一説是怎麼想的)

從家到學校有兩條路,走哪條路近一些呢?(為什麼呢?)(課件出示)

(2)“想想做做”第2題

剛出家門,家門前的兩棵樹就引起了他們的注意。(課件出示)

(3)“想想做做”第3題(讓生討論可以怎麼看,怎麼比)

小熊還帶了兩位好朋友來了。(課件出示)

(4)“想想做做”第4題(怎麼比的,強調“最”的唯一性)

生比出來以後,師追問:為什麼小熊的下面既不打√也不打O。

下面,讓我們來動動手吧!

2.剪一剪

用吹塑紙條小組內每人剪一條任意長的紙條,然後比一比長短,最後按一定的順序將這些紙條排列好。最先完成的小組獲得“合作獎” (比一比:誰剪得最長,誰剪的最短)(組長上來彙報時,注意貼法的多樣性)

4.搭一搭

拿出自己帶來的東西,小組合作,看哪一組搭得高。

(生活動:拿出學具,和自己的小夥伴一起搭出高矮不同,形狀各異的模型。)

比一比:哪一組搭得最高。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1.剛才,我們從參觀小莉家的客廳開始找一找,後來又自己動手剪一剪、搭一搭,比較了一些東西的(長短和高矮)。在生活中,我們除了比高矮、長短以外,還能比什麼?(長短、大小、輕重、快慢……)看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對一些事物進行比較,比一比它們的長短、大小、輕重、快慢等。今天,老師只是和大家一起學習了“比一比物體的長短和高矮”,以後,我們還要學會比其它的。

2,學習了今天的比一比,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呢?(生各抒己見)

有的事,我們只能課後再做,我們選現在就能做的事來試一試自己學的怎麼樣吧!

(1)兩人比身高

a(請兩位差不多身高的同學來比一比身高)你們能一下子看出誰比誰高嗎?(不能)那你們猜測一下,誰比誰長得高些呢?你能想出什麼方法來知道他們誰高誰矮嗎?(比一比)怎樣比呢?大家討論一下。(兩個人站在一起;人站在牆壁旁,頭頂在牆壁上的位置做個記號,看誰的記號高誰就高等等)

b説一説,誰比誰長得高,誰比誰長得矮。

c小結:看來比身高的方法很多,但比較時要注意,一是兩個人的腳要放在同一個面上,二是人要挺直,三是用做記號的辦法時,人還要貼着牆壁。

(2)小組排隊活動

a四人一組。同桌兩個比,另兩人看一看,説一説,然後交換。

b每個小組要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排隊。

c請小組長負責,哪個小組排得最快最整齊就能得到“秩序獎”。

d小組長彙報交流本組排隊的方法。

e小結:小朋友剛才合作得都很好,明天我們再到小莉家去的時候就這樣排着整齊的隊伍去吧!

3.明天,小莉還要請我們到她家去吃飯呢,到時我們還可以去她家的廚房看看,小熊想好了明天給小莉一家每人送一份禮物,不過它碰到了一個疑問,看看你們能幫它解決嗎?(出示幻燈片)

小熊要給他們每人準備一條皮帶,誰的皮帶最長?誰的皮帶最短?(你是怎麼想的?)

4.今天天氣真好,小熊還想出去放風箏,看,(出示幻燈片)已經有人在放風箏了。3個小朋友的風箏線是一樣長的,猜一猜哪個小朋友的風箏放得最高?哪個小朋友的風箏放得最低?

看來,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身邊的世界,你就會發現你的身邊處處都有數學。

五、課後作業

1.課後與小夥伴一起,找一找校園裏最高的建築。

2.課後與父母一起,找一些自己家裏的東西來比一比他們的長短或者高矮。

3.自己想辦法去了解我國最高的山峯,最長的河流;世界上最高的山峯,最長的河流。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二)》中《有幾瓶牛奶》一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有幾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幾的進位加法。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前面的相關內容有本冊教材第三單元《加與減(一)》中的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而本課又同時是為本單元的20以內數進退為加減法及其應用、及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做鋪墊。

二、説教學目標

1、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通過組織擺小棒、數小棒、説一説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3、通過創設“有幾瓶牛奶”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圖中搜集數學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三、説教法説學法

1、教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

2、學法: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合作。

四、説教具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小棒模型、計數器模型

2、學具:小棒

五、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難點:會運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

六、説教學設計

1、進入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在開課時以談話導入新課“小朋友們知道早上喝什麼最有益健康嗎?”這樣導入可以使學生能夠想到牛奶,進而再進一步創設情境,教師接着説:“老師也很喜歡喝牛奶,而且老師家裏有好多牛奶,你看!”並出示情境圖。導入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要用教師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示情境圖後,給學生幾秒鐘的時間觀察情境圖,然後提出問題“你能從圖中得到哪些數學信息?”學生由於有第三單元學習加減法的基礎,已經基本能夠從圖中搜集到有用的數學信息,學生可以從圖中得到數學信息“左邊有9瓶牛奶,右邊有5瓶牛奶。”在這裏,習慣培養點體現的是蒐集信息習慣的培養。接着教師讓學生質疑,“你能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嗎?”體現質疑問難習慣的培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又有前面學習的基礎,能夠提出“一共有幾瓶牛奶?”這樣的加法問題。這時教師揭示課題並板書課題:有幾瓶牛奶。並用多媒體呈現問題。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為了能讓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同時幫助後進學生複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設計了簡單的複習環節,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麼?”,學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總數。”,進而教師提出“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的要求,學生在10以內加減法及其解決問題的學習的基礎上列數學算式“9+5=”。為了讓學生體會加法交換律,教師追問“還可以怎樣解決?”,學生列式“5+9=”。在這裏,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只列數學算式,然後引導學生進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由於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直接口算得數,因此學生可能會直接説出9+5=14,這時教師就可以質疑:“你是怎樣算的?”但是並不需要學生在這時給出答案,而是組織活動並提出要求“請你用你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可以動手擺小棒,可以用多種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幫助合作,並試着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的,等會我們説説看誰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師提出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算法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學習。在這裏讓學生擺小棒是為了讓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算式轉化成實物,在學生的腦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義。同時,為後面的“湊十法”的教學做好鋪墊。接着學生就用手中的小棒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活動,教師在這個時候巡視班級,加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這樣一方面可以瞭解到學生對多種算法的探究達到了什麼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

在彙報交流中,讓學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進行演示,邊講邊擺小棒,“我先擺9根小棒,再擺5根小棒……”。這樣可以讓其他學生清楚地看到計算的過程,並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讓學生全神貫注的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在彙報中,學生一般都能夠首先想到用“一個一個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接着可能會有學生仿照這種方法“兩個兩個”的數等等。這樣的彙報只要一個,兩個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踴躍發言但要及時的止住學生類似的想法,以免浪費時間。教師可以説:“這些同學説的其實是一種方法,就是數小棒的方法,誰還有其他的方法?”班級中會有少數學生想到用“湊十法”計算,學生彙報時同樣到黑板演示,“先擺9根小棒,再擺5根小棒,我從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於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學生彙報後,教師要進行質疑“你為什麼要從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給9?”學生會回答,“因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這時學生可能用語言解釋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幫助,告訴學生湊成10之後,剩下幾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幾,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用“湊十法”,並理解“湊十法”的簡便之處。然後講解“這種先將一個加數湊成十再進行計算的計算方法叫做‘湊十法’。”同時板書。然後教師用課件邊演示邊講解“湊十法”,規範講題語言,“我想將9湊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於10,10加4等於14,所以9+5=14。”然後組織學生邊擺小棒邊講題,採取的形式有自主練習和指名彙報,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和説一説的過程理解“湊十法”。

在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這個算式用“湊十法”還能怎樣計算?”學生在這裏馬上會想到還可以將5湊成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和説一説的活動,採取的形式是自主練習、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彙報。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讓學生能夠用“湊十法”正確的進行計算,同時檢驗學生對於“湊十法”的理解應用程度。

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運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在這裏設計了兩個小練習:

9+3=;7+9=。

要求:用“湊十法”計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彙報、交流。

回到解決問題中,針對算式9+5=,教師提問“還有其他算法嗎?”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彙報,只要合理,就給予鼓勵。然後教師介紹第三種方法:撥計數器。教師用計數器模型演示,先在個位上撥9個珠子,再在計數器上撥5個珠子,滿十進一,向十位進一。個位上剩下4個珠子,所以9+5=14。此處的教學目的在於利用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十進制,為一年級下冊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打下基礎。這部分只需要學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練習第一題是“圈一圈,算一算”。設計此題目的在於鞏固“湊十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教師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題,然後在讓學生自己完成。然後全班交流反饋,説算法。

練習第二題是解決問題“一共有幾條魚”。此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實際問題。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先審題,説清楚圖的意思,求什麼,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然後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並講解算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4、總結提升。

總結本課的知識點,教師展示本課學生解決的數學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學生能夠從算式中找到相同點“這些算式都是9加幾的算式。”此時教師板書副標題,《9加幾的進位加法》。之後教師提問“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學生可以總結計算方法。

最後,“你有什麼收穫或遺憾?”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