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書之旅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書之旅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之旅的心得體會

讀書之旅的心得體會1

每次引導孩子們閲讀《孤獨之旅》時,我總會欲語淚先流。

《孤獨之旅》是曹文軒《草房子》中一段文章,這篇文章本寫了杜小康一段平常的孤獨的人生之旅,每次我讀完這篇文章時,總會想到我求學時那一段孤獨之旅,以至於我經常潸然淚下,這一次當我講敍述到到杜小冒着風雨找鴨子時,我竟然泣不成聲,孩子們忽閃忽閃眼睛注視我,也許他們並不能體會到我的心情,但我想他們一定會為哽咽之聲震撼,課後有的孩子問我:老師真的有那麼一段孤獨旅程嗎?我點頭表示肯定,我又對他們説,每個人都會經歷這麼一段,只要闖了過去,就能達到春暖花開的境界,你們也不會例外。

曾幾何時,我的學生蘇菲在微信上對我説:“老師,你知道嗎?你的《孤獨,真好!》這篇文章對我的影響最大,特別是當初國中畢業後,當我對未來感到迷茫時,是你的這篇文章讓我重新樹起了信心,讓我渾身充滿了力量。以至於我走到了今天的工作崗位。因此我應當由衷地謝謝你這篇文章。”

假如説《傅雷家書》我是在敬佩中讀完的,假如《平凡的世界》我是在同情憐憫中讀完的,那麼《草房子》我則是在被貓抓的心情中開始的,本以為我一週能順利完成,可出乎意料的'是時到今日只僅僅讀了禿鶴這一節,不是我沒有時間,而是我情不能自已,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當這種感覺消失後再拿起來時,它卻再一次襲來。

居里夫人曾經説:“我應感謝在巴黎孤獨求學經歷。”杜小康應該感謝放鴨子時的孤獨奮鬥旅程;也許我也應該感謝我的那段孤獨旅程吧!

讀書之旅的心得體會2

學習了《贏在執行》,真正感覺到自己受益匪淺。對什麼是執行力過去確實沒有什麼明確的概念,通過書本的瞭解學習,對什麼是執行力有了基本的認識,我認為不同的人,由於站的層面不同,需要也不同,對什麼是執行力就會有不同的認識,我認為執行力就是全體人員都能夠不折不扣、盡責盡力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這就要求全體人員都應具備相應的素質,這也就要求我們的'團體必須是一個不斷學習的團體,一個既競爭又合作的團體。

以後要努力做到兩點:

1、端正態度,拒絕藉口,表現執行力。

工作的態度,決定結果。執行力不是工具,而是態度,工作態度好的人,執行力就強;工作態度差的人,執行力肯定令人無法滿意。我們對待工作,絕不要抱着無所謂、馬馬虎虎、得過且過的態度。比如很多人對中國人的評價是非常聰明,但很少有人説我們的工作態度好,舉個例子,德國人在工作中,認為講差不多、還可以、説得過去、馬馬虎虎是讓人感到羞恥的語言,而我們卻常掛在嘴邊也不以為然,中國是大國,和德國、日本、韓國等相比,恐怕最大的區別就是工作態度,也就是説我們的執行力與他們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説回來我們面對每份工作都要認真,自己有時候總是説要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但是不是説要不做就不做,而是所有事都要做到最好。説了就要努力做到,領導不可能無時無刻監督着員工,所以我們要當作領導在不在都一樣,不是為領導做事,而是為自己的責任感做事。我們投入工作,享受工作中的樂趣,細心的去做,也許在工作中會發現自己以前沒有的長處,一舉兩得,工作也許會變成自己的愛好。

無論什麼工作,我們都不要給自己找藉口,工作中沒有任何藉口,失敗也沒有任何藉口,人生也沒有任何藉口,都是自己做出來的,辯解只會給自己越抹越黑,抱怨也只會讓問題惡化,坦誠面對,也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2、注重細節,追求完美,提升執行力。

在執行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細節,對於任務不能只把重點完成,而忽視了一些小細節,我們每個人應該把整個任務完整,完美的做好,從每一個細節做起,從被動心態轉變為主動心態,要樹立起一種嚴謹些再嚴謹些,細緻些再細緻些的工作作風,改變心浮氣燥,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折不扣地執行好各項任務。

讀書之旅的心得體會3

通過學習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擁有人們的愛戴,能夠體驗人間真情

在教育教學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快樂,讓我體味到了當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成功的真諦——走近書本,就是完善生命。

教師的快樂,來自讀書。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於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因材施教,終於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捨;韓愈以“業精於勤”、“師意不師辭”為宗旨,著《師説》,而杜威的學説“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更加前衞;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後,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每當看到學生的進步時,我就有一種收穫碩果的快慰。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做學生的榜樣。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

雖然現在的我還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種拼命的工作熱情,沒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敏鋭的眼光,更沒有孔子的聰慧心智,但我已嚐到了教書育人工作中的真諦!讀書是一種精神上的陶冶。

讀書之旅的心得體會4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巴西著名作家保羅·柯艾略的經典寓言式小説,自1988年出版後,便風靡全球,暢銷160多個國家,不僅在巴西國內高居暢銷榜首長達6年之久,翻譯成英語後,又長期霸佔紐約時報讀書榜的首位。柯艾略在巴西甚至成為了繼馬爾克斯之後,擁有讀者最多的作家。

在這本書的最新中文版序言中,柯艾略稱《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部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在這本書中,“我試圖向海明威、布萊克、博爾赫斯、馬爾巴、塔罕等偉大的作家們致敬,他們成功地理解了‘宇宙語言’”。任何作家的寫作都離不開傳統的指引,正如書中的少年聖地亞哥開始他奇幻般的尋寶過程一樣,他領悟到了“天命”的指引,知道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所預兆一樣。這裏的“天命”恰好可以理解為作家與傳統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隱喻。美國的文學批評家布魯姆提出的.作家寫作時候,面對前輩和傳統會產生“影響的焦慮”,在柯艾略的暢銷文學的寫作中依然有着很好的説服力。儘管他在訪談中極力撇清與傳統的關係,但在序言中又不得不承認他的寫作是在向某些作家致敬。

在這本小説中,西班牙少年聖地亞哥,因為喜歡旅行,去做了牧羊人;他兩次夢見金字塔附近有寶藏,為此心懷觸動,開始踏上尋寶之路。先是遇到了耶冷之王,後又遭遇煉金術士,沒有他們一次次地指引,是無法破解“天命”的。甚至他手中拿的一本書,都具有了某種象徵意味。他總是想讀完一本書就可以用手中的書去換到另一本書讀,如此循環往復,閲讀成為了成長的經驗鏈條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是閲讀,還是那些神祕人的指點,都是傳統的一部分。甚至連故事的原型,奇幻的尋寶故事都脱胎於古老的《一千零一夜》,可見想從傳統中突圍而出談何容易?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不僅僅是一個好看的尋寶故事,也不僅僅是如心靈雞湯一樣的生活感悟,而是一種關於遠方,關於夢想,關於選擇,關於心靈,關於傾聽……少年人可以讀到奇幻的冒險,年輕人可以讀到在愛情與事業之間如何的抉擇,中年人可以讀到如何讓未曾實現的夢想改變自己平庸的生活,老年人可以讀到如何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未知歲月。也許正是這種文本中信息量極大的包容性和多重象徵意義的模糊性,讓這本看似簡單的書具有了無法預知的多角度解讀的可能。

對於夢想,你可以選擇去實現,也可以選擇保留它存在的美好幻想,這兩種選擇都無可非議,不存在孰重孰輕的爭議。但在我們的生活中,那些選擇留下的人總會受到強者的嘲笑。“並非所有的人都以一樣的方式對待夢想”,聖地亞哥選擇去尋找金字塔和寶藏,而店主選擇了保有去麥加的夢想,因為“我擔心會大失所望,所以寧願只保留一個夢想”。

關於夢想,我理解就是如此,所有的意義就在於你的選擇本身,而不是你選擇了什麼。就像小説的作者,這位全球暢銷的作家柯艾略一樣,在讀者與知識分子之間,他選了讀者,但他依然向那些經典作家致敬;在暢銷與傳統之間,他選擇了暢銷,但他面對傳統的時候依然謙卑。選擇就是意義的全部。

讀書之旅的心得體會5

本學期,中心校號召全鎮師生開展了“書香苟堂”讀書活動,為進一步提高廣大教師職業道德水平,提升教育教學理念創造了新的契機。作為一名教師,當然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坐下來,深入地思考。”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更需要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活水,滋潤學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讀書,我們才能生成新的信息,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傳遞。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如果不會讀書,沒有知識,文化底藴不足,就很難立足於這個時代。作為教師,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學習與本學科相關的人文知識,如社會、心理、信息技術等,力求知識全面。只有自己的專業知識、業務水平提高了,對教育教學工作才更加熱心,態度才更加積極向上。老師們在讀書交流中共赴了精神的盛宴,共享了讀書的快樂。

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

今天的讀書體驗就是明天的課堂實踐,只有教師書讀多了,知識面廣了,領悟能力強了,在課堂上才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課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這樣,學生就會在享受中快樂學習,教師就會在享受中輕鬆施教。

書是知識的海洋,信息的倉庫,是經驗的總彙,我們要學習古人“孫康映雪”“江泌照月”的精神,擠時間讀書,多讀一本書,多活一個人生,多一份智慧,多一份力量。

讀書之旅的心得體會6

讀罷餘華的《活着》,一種莫名的感覺湧上心頭。我無法猜測當時作者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的這部作品。但我作為一個讀者,在讀這個作品時候,深刻的覺得《活着》對於我來説是一次殘忍的閲讀。面對那黑色的書皮簡潔的名字。更是給我一種沉重和滄桑的感覺。

在作品中,作者以第一人稱富貴的形象,平靜地講述了他這一生的故事。用近乎冷漠的語調,編織了一幅人性的掛毯。作品的語言風格簡潔而有力,直戳人心。讓讀者走進主人公富貴的世界,同他歡喜同他憂愁。

人生是一場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滿希望的旅程。可是書中的主人公福貴的命運卻截然不同。他出生在地主家庭,命運卻一次次與他開玩笑。他的頑劣使他的家庭敗落在他手中。最親密的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他承受着一個又一個的痛苦。可就算是這樣,命運依舊沒有放過他。悲劇一個接一個,整本書的故事很壓抑。但也有轉折,富貴的'聾啞女兒鳳霞託人找了一個對象。對象二喜出現後,富貴以為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會走向好轉。可是最後就連他的聾啞女兒也因為生孩子大出血失去了生命。命運到最後,只有老黃牛陪伴着他。

每個人內心都有着糾結和掙扎。一方面是對於殘酷現實的不滿。一方面是對於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渴望。而正是在這種糾結和掙扎中,人們變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積極。就像這本書序言所説的那樣,做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而是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