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技創新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1

日前,20xx北京新聞中心舉行科技冬奧有關情況專場新聞發佈會。據介紹,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的200多項技術成果已在測試賽、運動員訓練、正式比賽中開展了示範應用。

科技力量無處不在,讓全世界領略了北京冬奧會的獨特魅力。從2地3賽區所有場館及連接場館的道路實現5G全覆蓋,到冬奧氣象預測系統實現“百米級、分鐘級”精準氣象預報;從難度堪比太空艙對接的機器人水下傳遞冬奧火炬,到全球最大超高清LED三維舞台亮相開幕式;從賽場內冰雪健兒在高科技支撐的場館中挑戰極限,到賽場外科研團隊運用新技術助力運動員提升競技水平……北京冬奧會在科技之力的加持下,異彩紛呈、美輪美奐。

科技賦能冬奧,創新改變中國。當“科技冬奧”的智慧結晶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應用場景,它勢必在後冬奧時代成為推動創新發展的持久動力。譬如,北京已着手在城市副中心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築和樞紐型建築裏推廣使用智慧場館技術。該技術在城市場景的落地,將讓城市運行更具“智慧”。再譬如,打破國外人工造雪技術壟斷等一大批創新成果應用,將為我國體育產業帶來絕佳的發展機遇,並促使更多人蔘與到冰雪運動中來。而藉助“科技冬奧”的強大平台功能,5G共享、8K傳播、氫能出行、智能車聯網、100%清潔電力等高新技術示範應用將點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將來,“科技冬奧”惠民生、助發展的`成效會日益顯現出來。

“科技冬奧”啟示當下,點亮未來。回顧過去五年,沒有制度創新的保障,便不可能有“科技冬奧”的順利實現。20xx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設立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面向北京冬奧會的實際需求,圍繞辦賽、參賽、觀賽、安全、示範五大板塊部署科研任務。當各方科技力量被充分整合運用,北京冬奧會在諸多科技創新領域成功實現了“零”的突破。推動研發應用相結合,圍繞任務目標和重點問題,加強同類項目的集成和信息共享。只有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協同發揮作用,創新的系統工程才能高效運轉起來。

可以預見,“科技冬奧”將引領後冬奧時代,助力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2

這學期的科技課使我記憶深刻,我從課上明白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我們生活在美好的二十一世紀,歷史的車輪正在向前飛速滾動着,先進的科學技術也不斷增加,為我們創造了無憂無慮的新世界。在這信息如此發達的年代,競爭如此慘烈的環境,要想有一席之地,必須具有創新之觀念。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時代,更是一個全面創新的時代。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論是對國家、民族,還是對學生個人的發展都是極其重要的。經濟時代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既對當代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孕育着當代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珍貴契機。

因為有科技創新,我們才會更進一步的學習,國家才會不斷創造出新的人才。學校就是我們學習創新的地方。 作為大學生,其實我們有很多奇思妙想的,只是在不經意中把它輕易地扼殺掉了,只要我們積極思考,不斷探索,發明家與普通人都差距就在一念之間。我們要善於學習,善於總結分析。徐春花助理説過:“學習能力是創新的源動力”。必須善於學習,通過學習別人先進的思想、理念、技術,領會其精髓,並應

用到實際工作中。再結合具體情況,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最後通過總結分析,發現原來的不足,只有瞭解到不足,才能更好的改進。

其實自古以來我們都是在不斷創新中發展而來的。從許多故事中我們都能明白。就如鬼谷子和他的學生,要是沒有創新思維,孫臏能輕而易舉做到“木柴無煙,百擔有餘”麼?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 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所以,學習創新,使我們必不可少的一個東西。

創新是一種技術和一種產品產生的基礎,沒有創新,我們就不能生活得如此美好,不能享受這些產品或技術,例如:有了飛機,我們才能“圓飛天夢”,才能快速到達某個地方;有了電話,我們才能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通話;有了高樓建築,我們才能節約土地資源等等,這些東西和技術的出現,都是有了創新,這個“新”的產生,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與享受,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創新的這種“新”

的思想,這樣我們以後的生活才會變得越來越好。特別是對於我們這種青少年,更應該創新,長大後為祖國貢獻自己的發明或想法的實現,創新還能挽救人類,挽救地球行之有效的方法,那是因為現在的環境污染越來越惡劣,温室效應,南極空洞的出現都在警告我們,我們要用技術來改變這種狀況,才能避免地球、人類的毀滅,而這種技術主要是來源於創新,所以我們培養創新意識,還能為人類做出貢獻,甚至挽救人類,換救地球,總之一句話,創新很有可能成為改變人類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創新也有利於培養我們的創新意識,它有利於提高我們的思考能力,與多角度思考等方面的能力,當你出身社會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對你是很有用的,例如當你成功進入一家公司工作時,你用自己的創新意識來創造出“新”產品、新技術時,你會得到公司的認何和別人的崇拜,進而你會提高自己的地位,讓自己在社會中站穩腳,充分發揮自己的社會與人生的價值。

創新我也有,雖然總是想法,但有了這種意識,以後會培養出創新的產品。

當我用鉛筆做作業時,一寫錯字,就要用擦子來改正,擦不了多久,特別是我這種用擦子很厲害的人,一會

那東西就變得跟豆子一般小,所以,我在想能不能把擦下來的屑集合起來,再次反覆利用,而且那效果還是不賴的,雖然,這只是想法,但是有了我這種創新意識,在以後一定能發明出、實踐出來。 總之一句話,創新不僅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享受與便利,而且這能培養我們的某些能力,甚至它還能挽救地球的生命,所以我們要多創新,多培養創新意識,便於從小事中發現大事物,為人類、為世界,同時也為自己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造福人類。 快樂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它就像長了腳一樣,很快他就走遠了……而我認為,那些快樂,大部分都是創新課給予我的。

現已經是大二的我們,面對一下子就增長了如此多的課程,像每天都是在作業堆裏過一樣,我們每一節 課都會看到新面孔,每一堂課的時間都被排得滿滿的,説實話,這樣的學習模式,我到現在都還不能適應。

我是一個喜歡自由的人,像這樣的被束縛在牢籠裏的日子,我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真的讓人感覺很累。 然而,在上創新課的時候,我就覺得像衝出牢籠的鳥一樣,那時候就可以呼吸着新鮮自由的空氣,很容易

地放下繁重的學習任務。老師給我們營造的那些輕鬆、愉悦的氛圍,給我一種家一般的温暖。

我們男生大多都不喜歡平淡無奇的生活,對生活總是擁有好奇心,總想為生活製造一些波瀾,覺得這樣的生活才會有趣、有價值、有意義。在週末的時候,我總是喜歡在家玩遊戲,如果遊戲很簡單,一下子就可以通過了,我反而不大喜歡,因為我覺得,這種遊戲沒有什麼挑戰性,當我打一個遊戲,好幾次都沒能通過時,雖然有點失落,但失落過後,我就會想,如果用一種新的方法去玩,那會不會有新的進展呢?有時,可能還會失敗,但經過改進,最後,還是通過了,那時候,心裏就會有一種説不出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真的,學習創新讓我學會了很多,它讓我瞭解了創新的趣味性,也讓我知道,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對於個人、集體,甚至國家、世界都是必不可少的,“創新是民族之魂”。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3

在清城區教育局領導的安排及帶領下,我和各個學校的科技輔導員來到了清師附小參加清城區第二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培訓活動。首先非常感謝學校領導給我這個機會,有幸參加這次科技創新大賽培訓。我是第一次參加這麼大規模的科技培訓活動,所以帶着好奇、學習的心態來到現場。

教課老師展示了往屆的作品,眼前一亮這才發現原來科技創新大賽的參賽範圍有那麼廣泛,接近生活,科技繪畫的作品特點鮮明,特別是科幻畫科幻畫充分展示了學生的想象力。工程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物理學、綜合實踐、數學、化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醫藥與健康學、計算機、動物學、植物學、地球與空間科學、技術與設計、節能環保具體方案、生活用品的.改造……我震撼了!

在這裏讓我感受到了科技創新的力量,體驗到了科技創新的神聖。手動與自動二者融合,體現了智能化;娛樂學習提高孩子創新水平;盲人都易開的鎖關注弱勢羣體體現青少年富有愛心;防近視枱燈、愛眼測光儀均涉及到自身健康,體現孩子注重健康成長……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讓我大開眼界。

觀摩學習之後才瞭解科技創新教育是現教育部門熱門。通過此次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培訓活動,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還了解到我們同其他區的差距,總結經驗做好迎接下一屆挑戰。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4

江雷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分子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現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院長。通過了解,江雷教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通過向自然學習,研究多種生物體表面特殊浸潤性,揭示了生物體表面超疏水性的形成機理,為相關仿生界面及智能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依據;

(2)仿生製備超疏水界面材料,並實現多功能化組合的超疏水錶面,又同時將不同種類的特殊浸潤性如:超疏油/超疏水(超雙疏)、超親油/超親水(超雙親)、超疏油/超親水、超疏水/超親油組合,建立仿生超疏水界面材料體系;

(3)通過系統研究界面材料結構和特性規律,提出了“納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協同效應”,創造性地將仿生微納米複合結構與外場響應性分子設計相結合,實現了在單一或多重外場控制下材料表面浸潤性的可逆變化;

(4)通過將單一物性(浸潤)的二元(親/疏)設計理念推廣到其它物性體系,提出了仿生智能多尺度界面材料的設計方案,為仿生界面材料體系的發展提供了新方法。

科學創新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各種有關科技創新的討論已成為街談巷議,但我們真的明白什麼是創新嗎?向江雷院士與我們分享了他自己在科學研究工作中的切身經歷和體會,使我們意識到創新離我們其實並於不遙遠,諾貝爾獎也並不是什麼可望而不可及的星辰,有的時候它甚至可能直接來源於某次實驗過程中的一個意外。換言之,他認為創新並不源於對創新的`刻意追求,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我們國家以體制求創新的做法,恰恰實在扼殺創新精神,刻意追求創新終將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模仿甚至抄襲之路。從江雷院士報告的字裏行間,我體會到他與美國同行的合作更多體現的是鼓勵大膽想象和敢於犯錯,我想一個寬鬆而包容的社會環境可能會好於一個刻意強調創新的制度。教授深入淺出、幽默風趣,令在座的同學們時而發笑,時而思考,不但在思路上開拓的大家的眼界,也鼓勵了大家在科研道路上的信心。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5

我從小就對科學有着極大的興趣。上學之後,學習了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各種科學知識後,我對生物科學最感興趣。因此,我便有了長大後學習生物科學的夢想。祖父去世前,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我們家族能有個救死扶傷的醫生。汶川地震後,看到四面八方的醫生紛紛趕往前線,為災區的病患除去傷痛,為在死亡邊緣掙扎的人們帶去生的希望。他們不分晝夜地為病人治療,他們不顧生死地救助傷患。那時,我多麼希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是那羣白衣天使中的一員。於是,我堅定了學醫的理想。記得在臨牀醫學八年制面試的時候,三位教授問我為什麼要學醫,我説,我最大的夢想,就是代表中國獲得諾貝爾獎。三位教授被我的“狂人語錄”震驚了,其中一位教授説,我們國家就缺少這樣的人才呀。儘管我有這樣常人難以想象的理想,儘管為實現這個理想,我必須要經過艱難的探索過程,但是我知道我最缺乏的依舊是中國大學生的通病——創新力。 中國學生總是能在各種國際大賽上取得優異的成績,毋庸置疑的是,我們中國的學生在知識競賽等方面總是名列前茅,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的學生。但是,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往往籍籍無名。對於很多國外的學生而言,創新根本就不是難題,他們的腦海中往往充滿了各種各樣新穎的想法。然而,對於我們而言,常常為了一個新點子絞盡腦汁,花費大量的時間,最後反而得不到完美的結果。事實上,當我們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創新對我們而言,並不難。我們對這個世界還不瞭解,我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所有的為什麼,我們好奇地用自己的方法探索這個世界。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被送進了學校,從幼兒園、國小,一直到大學,在長期接受應試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只學會了接受,那些天賦的創新思維早已消失,我們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我們機械地聽從老師的教導,漸漸缺失了自我。

我們抱怨當代教育對我們的“殘害”,可是,事實上,我們自己卻在這個過程中選擇了“屈服”。我們可以選擇不接受,我們可以選擇與老師抗衡,我們可

以選擇把一個問題糾纏到底,我們可以選擇自我探索。事與願違,我們自己漸漸忘記了思考,我們自己在無形之中,放棄了思考。記得聽丁肇中教授的講座時,一個學生問他,什麼是磁。丁教授講訴了他自己學習物理知識時的一個故事。他在高中學習質量的時候,他想不明白什麼叫質量,於是,他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來思考“質量”到底是什麼,最後得不到任何結果。後來他才知道,現在還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無誤地解釋何為“質量”。這是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經歷。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他們必然經歷了艱難的過程。實驗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他們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思考過程。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他們需要想出一個完善且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案。儘管有時得不到滿意的結果,但是,在思考的過程那個中,他們已經有所提高了。

事實也是如此,我們有很多機會選擇保留我們自己的創新能力,我們卻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了。怨天尤人已經沒有意義了,對於我們而言,我們依然有機會重新獲得那份活力。在大學,我們已沒有了高三時沉重的負擔和壓力,放下包袱之後,我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學自己想學的東西,探索自己喜歡的領域。在完成自己的學業之餘,我們還有多餘的時間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讀喜歡的書,在知識的海洋中尋找快樂;做喜歡的事,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

科技創新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依舊可以像孩子一樣,好奇地探索世界。創新也並不侷限於科學研究,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有很多選擇的途徑:寫論文時,不抄襲網上的文章;答題的時候,自己思考而不人云亦云;學習的時候,批判性地考慮問題,用懷疑的眼光審視問題。思維的培養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我們能長期堅持,創新性思維離我們並不遠。

一切偉大的成果都來源於不斷的思索。北京奧運會上盛大的開幕式,正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夢幻五環,29個大腳,美輪美奐的煙火表演??我們也在不斷地探索太空,力爭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霍金長年靠輪椅行動,但是身體的侷限並沒有限制他的思維,他的大腦依舊在無憂無慮地探索宇宙的奧祕。更有無數的科學家,在思考,在探索,神祕的外太空,奇異的麥田怪圈,神奇的達芬奇密碼??這個世界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謎,等待我們思考,解決。

作為一個學理科的學生,我還是得從自然科學的學習談談科學創新與探索。自然科學就是一個神奇的寶庫,我們人類只解決了其中一個很少的領域,對於我

們而言,大部分領域都是未知的。就拿我們的一門叫“分子細胞生物學”的課舉例。一個小小的細胞,就藴藏了無窮的生物奧祕。人體的每一步生理活動,都是細胞裏一個一個的分子完成的。小小的細胞就是一個龐大的生物工廠,無數的化學分子就像工人一樣,在這個工廠工作,共同滿足人體生理生活需求。在世界的各大實驗室裏,成千上萬的科學家都在為找出其中執行某一生理機能的工人努力着。一個小小的發現,往往能震驚全世界。很多未知的東西依舊存在,很多理論也不是絕對的。對於我們學生而言,應該懷着批判的精神,仔細審視書中理論的真實性,而不是盲目地相信書的權威。敢於挑戰,敢於懷疑,正是創新的起點。

未來的路由我們自己決定,有我們自己選擇。山東大學於2006年成立臨牀醫學八年制專業,目的就是培養科研型人才。既然選擇了這條路,我們必須堅定地走下去。都説,搞科研的人都要經受長期的寂寞與孤獨。在我看來,我們需要的,不是能夠忍受孤獨與寂寞的精神,而是敢於挑戰、敢於開拓創新的品質。科學家都應有孩子般的好奇心,探求未知世界的執着力,挑戰權威的勇氣。我們從大學中得到的不應該是阿諛奉承,不應該是討好關係,不應該是抄襲矇騙,應該是精神——創我之新,探我所求。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走在這條路上,和我一起,走向世界頂尖的舞台!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6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為各國冰雪運動員提供了超越自我的舞台,也打開了一扇觀察中國科技創新的窗口。從碳排放趨近於零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到風馳電掣的“獵豹”攝像機;從京張線上世界首列無人駕駛的高鐵,到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水下傳遞火炬……科技感、未來感十足的技術和設備,為“科技冬奧”寫下生動註腳。

為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離不開強大科技實力的支撐。指出:“同我們國家的強國之路一樣,中國冰雪運動也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一方面要堅持自主創新,一方面要積極吸收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和訓練方法”。早在2019年,就強調,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要突出科技、智慧、綠色、節儉特色”。冬奧申辦成功以來,《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全面推進。通過組織實施“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我們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示範了一批前沿引領技術,轉化了一批綠色低碳技術,折射出我國體育科技走向高水平自立自強的不凡歷程。

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過程中,科技創新貫穿場館建設、基礎設施、智慧服務、轉播技術等方方面面。在辦賽方面,雪車雪橇賽道、場館建造運維難題,打造綠色低碳和智慧場館;在參賽方面,重點研發科學化訓練方法和裝備,助力運動員向更快、更高、更強突破;在觀賽方面,研發雲轉播平台、智能語音服務等技術,提升觀眾觀賽體驗……科技創新,成為運動員實現夢想、冬奧盛會成功舉辦的重要支撐。同時,我們把貫徹新發展理念與綠色辦奧相結合。比如,賽事期間,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用薯類、秸稈等可再生資源為原材料,為冬奧村生產可降解餐具,等等。這鋪就了北京冬奧會的“綠色之路”。

圓滿完成的冰雪之約,展現了我國自主創新的能力和底氣,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驅動力。從採用仿生材料設計的高性能服裝,到體型龐大的雪蠟車,這些令人振奮的.“中國製造”,提升了冰雪裝備自主研發和供給能力。中國設計、中國技術、中國材料,匯入中國製造提質升級的大潮,為中國冰雪運動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我國首台碳纖維雪車比國際同類產品風阻係數低8%,“水立方”成為世界首個實現水冰轉換的雙奧場館,國內冬奧標準的冰狀雪賽道實現零的突破……有關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通力協作,“科技冬奧”重點專項中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實現了一次次從無到有的蝶變,一項項替代方案的優化。

北京冬奧盛會已經落幕,但賽場內外科技創新產生的“溢出效應”日漸顯現。冬奧盛會上的科技成果,正在成為全社會共享的冬奧碩果。面向未來,依靠科技力量推廣冰雪運動、提升競技水平的基礎更加堅實,打造國際品牌、實現產業轉型的條件日趨完善。加速自主創新的推廣應用,將冬奧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就一定能繼續為產業振興及羣眾生活賦能添彩,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自主創新永無止境,冰雪傳奇再創新篇。以冬奧盛會為新的起點,挺起創新脊樑,加強科技攻關,進一步加強技術成果的系統梳理,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定能讓冬奧成果更好為全民共享,豐富更多人的日常體育生活。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7

設立“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為北京冬奧提供科技支撐

本屆冬奧會,科技元素已成為一大亮點,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6年,在北京冬奧組委統籌協調下,科技部會同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市、河北省等有關部門和地方制定了“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圍繞“零排供能、綠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觀賽、運動科技、清潔環境、安全辦賽、國際合作”等8個方面統籌設計重點任務。

針對辦賽、參賽、觀賽等冬奧會重大科技需求,科技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並組織實施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北京市、河北省一方面組織本地科技力量,積極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另一方面設立了省級科技冬奧專項。北京冬奧組委制定了《科技冬奧重點項目實施方案》,圍繞冬奧會籌辦的重點場景全面推動項目成果落地應用。國家體育總局研究提出參賽等方面的科技需求,並積極推動項目成果在國家隊訓練和比賽中落地應用。

為匯聚各方力量,加快推進行動計劃的組織實施,在北京冬奧組委的統籌協調下,科技部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成立了“科技冬奧”領導小組,為跨部門協調“科技冬奧”全局性工作提供組織機制保障。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祝學華表示,在各部門和地方支持下,廣大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科研工作人員共同努力,實施“科技冬奧”科技研發項目,集成應用了我們國家多年來在相關領域的科技成果,為更好辦賽、參賽、觀賽提供了科技支撐。

212項技術落地應用科技創新全面融入北京冬奧

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設立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黃晶介紹,專項面向北京冬奧會的實際需求,圍繞辦賽、參賽、觀賽、安全、示範5大板塊部署科研任務。

辦賽,主要是圍繞場館建設、氣象預報、智慧出行、火炬研製、開閉幕式、運行指揮、碳中和等方面部署任務;參賽,主要是圍繞科學訓練,在運動員技能優化、體能訓練和訓練監測、訓練基地建設、高性能競賽器材和服裝等方面部署任務;觀賽,主要是圍繞“5G+8K”、雲轉播平台、VR觀賽、智能語音服務等方面部署任務;安全,主要圍繞奧運場館運維管理、設備運行、食品安全、醫療保障、疫情研判和防控等方面部署任務;示範,主要是圍繞氫能出行、無人駕駛、100%清潔電力、智能機器人、無障礙服務等新技術在冬奧會場景中的.集成應用。

黃晶表示,“科技冬奧”專項共安排部署80個科研項目,共有212項技術在北京冬奧會上落地應用,為實現北京冬奧的“簡約、安全、精彩”提供有力支撐。

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

此次通過組織實施“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我國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示範了一批前沿引領技術,轉化了一批綠色低碳技術,建設了一批示範工程。

祝學華介紹,圍繞場館、運行、指揮、安保、醫療、氣象、交通、轉播、觀賽等關鍵場景,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的技術成果在測試賽、運動員訓練、正式比賽中開展了示範應用。

“科技冬奧”不僅滿足了北京冬奧會籌辦和參賽的重大科技需求,也將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一方面,加大對壓雪車、造雪機、滑雪板、冰刀等裝備研發投入,提升了冰雪運動裝備自主研發和供給能力,促進了冰雪運動普及和冰雪體育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推動5G、氫能出行、智能車聯網、100%清潔電力等高新技術在冬奧會中示範應用,帶動5G通信、綠色出行、零排供能等產業發展。”祝學華説。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8

實施基礎研究夯基行動,提升創新引領力。深圳堅持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作為科技創新的先導,持續加大投入,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十三五”時期市級科研資金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比重從12%提高到30%以上。如今,深圳已通過特區立法明確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不低於市級科技研發資金的30%。完善基礎研究長期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深圳的'目標是未來5年研發投入強度躋身世界一流,不斷提升源頭創新能力,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提升創新硬實力。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圳提出開展50個以上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為推動技術攻關,深圳着力創新組織模式,支持頭部企業和戰略科研平台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建立“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新機制,“一技一策”解決創新升級問題……

今年入駐龍華區的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由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組建,重點佈局的五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已投入運行。“我們正在打造貫穿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鍊的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主任鄭海榮介紹,目前已實現多種共性技術的轉移擴散,並與相關領域多家龍頭企業開展合作。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9

縱向上,推動農科人才雙向流動,攻破人才難關。相對而言,基層因為政策、資金、科研環境等多方因素,人才總量偏少,人才質量稍弱。然而種源問題不管是在研發育種、田間制種,還是種子加工階段都少不了農科人才這個核心要素。

因此,要推動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農科人才雙向流動機制,通過外出培訓、跟班學習、頂崗鍛鍊、調整交流、掛職鍛鍊、提拔使用、建立專家工作站、農科人員下沉、駐村工作隊員選派等方式,從政策、資金、職務職級、福利等方面做好保障,解決農科人才的.後顧之憂,確保基層種源人才源源不斷。

橫向上,推動政企、政校內外合作,攻破技術難關。種源為何“卡脖子”,究其根本在於國內研發重複多突破性少,成本高收益卻不確定。因此,僅靠政府部門“閉門造車”、農科人才單打獨鬥,耗費時間長成本高風險大。

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和當地科研院所、專業高校以及優質企業內外合作,通過聘請專家顧問、村集體經濟入股、農村優秀人才回引、種源項目聯合研發等方式,打破行業和行政壁壘,引進先進科研技術和高效種植方法的同時,將市場需求和育種研發有機結合起來,縮短研發週期,提高研發成功率,攻克技術難題。

時間空間上,宣傳引導持續發力,突破思想難關。糧食問題、種源問題事關民生大計,事關社會穩定,絕非一朝一夕就可攻克。因此,關於種源安全、保護耕地、珍惜糧食等內容要持續宣傳,久久為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變大眾觀念和思想習慣。

空間上,要通過微信、廣播、小視頻、網站、LED屏、宣傳單等多種方式在多行業多領域全方位全覆蓋進行宣傳引導。針對黨員幹部,可利用“萬名黨員進黨校”、幹部下基層、研發基地現場觀摩、制種育種現場體驗、“重走長征路·吃憶苦思甜飯”主題黨日等載體,不斷提升認識,強化責任。

針對青少年,學校黨組織要精心組織策劃,可通過“小手拉大手”方式組織“打穀子”“掰玉米”等勞動體驗,帶動家庭珍惜糧食,勤儉節約。只有上下左右“一盤棋”,人人珍惜糧食、人人愛護糧食、人人尊重農業工作者、人人願意為種源事業出力的良好氛圍蔚然成風,種源問題才有望得到根本解決。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10

為期五天的科技創新培訓已接近尾聲,我感覺收穫很大,現簡單總結如下:

這次培訓班按學科分別設數學、物理與工程、化學、生物、計算機、地球與空間科學七個班,聘請了多位參加往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勵活動的教授和研究員授課。他們千里迢迢來到貴陽,盡心盡力為我們連續授課一週時間,為我們指點迷津,掃除大家心中團團迷霧,頗有茅塞頓開之感。

這次培訓還給我們各班安排了班主任,他們對工作認真負責,白天在教室陪着我們培訓,晚上也堅持來機房督促我們按時完成作業,很是辛苦。

再看學員們,一個個精神飽滿,不分白天晚上全身心投入整個過程的培訓,教室裏還不時傳來大家的'激烈討論聲……

這次培訓主要是教學員們如何撰寫優秀的科研論文,但沒能教我們如何去引導學生動手動腦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很遺憾。

真誠希望這類培訓還能多次舉行,若有機會,我一定爭取再來參與。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11

科技創新是國家強盛和民族興旺的動力源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決定着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歷史性機遇

縱觀人類歷史,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並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在21世紀,創新已經變得無所不在,科技成果轉化為商業應用的速度越來越快。在全球發展的整體格局中,誰能抓住創新的機遇,誰就能搶佔發展的先機。

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的自強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品格。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創新精神是自強精神的最好體現。要自強,必創新;

唯創新,才自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激盪的關鍵時期,我們唯有自強奮進,矢志不移堅持自主創新,凝神聚力提升國家創新能力,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科學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磅礴力量。人類歷史上的每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都會引發世界科學中心和產業中心的轉移,並重塑世界格局。歷史表明,大國崛起無不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支撐。歷史思維幫助我們看清楚大勢,幫助我們預判並把握時代的機遇。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全球創新版圖正在重構。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出現了歷史性的交匯,我們面臨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同時也面臨着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

深刻分析出現科技短板的深層次原因

當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還存在着一些突出問題。對此,我們需要徹底分析更深層次的原因,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制約我國現代化建設、妨礙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科技短板。

關於“卡脖子”問題。“卡脖子”技術往往具有戰略性、壟斷性、複雜性的特徵,一般在短時間內既無法替代又難以突破。“卡脖子”技術涉及複雜的知識結構和最基礎的技術理論,也涉及大量關鍵裝備。解決“卡脖子”問題往往需要長期高投入和高度協同的科研攻關,並依賴完善的技術應用環境和產業生態。

關於基礎研究問題。基礎研究是為了獲得新的知識,不以任何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一些技術研發及技術應用的競爭實質上是基礎學科實力的比拼,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的發展往往要依靠基礎研究的積累和突破。必須解決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和投入不足的問題,既要增加基礎研究經費,又要給基礎研究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寬鬆的管理政策。

關於科技成果轉化問題。科技成果轉化是利用科技成果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的過程。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能夠極大提升現實生產力水平,有力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目前,我國很多科學研究停留在論文發表和專利申請階段,科技創新止步於“最後一公里”,研究產出與產業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要真正解決科技短板問題,還需要對科技工作、對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的客觀規律進行深入思考,以期基於規律的認識,實事求是地針對問題精準發力。

科學技術研究和相關活動具有如下特徵:目標的不確定性、領軍人才及關鍵人員的重要性、項目規劃的科學性、項目執行的剛性與柔性、人的主觀能動性、條件環境的依賴性、思想交流的開放性、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性等等。這些特徵值得我們深思,需在尊重科技規律的基礎上採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科技工作。

實際上,在討論“卡脖子”問題時,我們還需要意識到科學技術正面臨着新一輪大爆發,需用全面的、發展的、系統的觀念去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去科學統籌科技規劃的制定。科技革命、產業革命一方面為大國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在競爭中搶得先機,才能夠提升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和國家綜合實力。在嚴峻的全球科技競爭中,我們除了要運用好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外,還要用好底線思維。

起而行之,構築民族復興的強大科技支撐

要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起而行之,用自強精神和創新精神,為大國崛起提供有力支撐。

構築良好的學術生態。學術生態反映了學術品位,良好的學術生態是學術水平持續提升的重要保障。要努力建立堅守誠信、崇尚創新、鼓勵探索、敢於擔當、寬容失敗的學術生態,堅決排除非學術因素對學術的干擾。一方面,學術誠信是良好學術生態的前提,是每個人在學術活動中必須堅守的道德規範。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損害科學界的公平、正義,而且褻瀆了科研工作者、科學家的形象。學術活動不容半點雜質,對一切學術不端行為的唯一態度就是“零容忍”。另一方面,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對於學術共同體的價值取向至關重要。應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學術評價倡導什麼、反對什麼,對於學者有着重要的引導作用,對形成良好的學術生態有着重要的影響。為此,要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要辯證地看待數量與質量的關係,數量的指標往往好操作、易執行,但並不真正代表質量。在科技領域,量變不一定必然導致質變。

發揮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的作用。大學具有關注長遠、人才聚集、學科齊全的獨特優勢,在推動基礎研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大學的重要職責是追求和傳授學問、探索和擴展人類知識邊界,大學產生的重要研究成果不斷推動着社會發展進步。大學同時也是學科交叉匯聚的`地方,學科交叉點往往是新的知識生長點、新的科學前沿,是最有可能產生重大乃至革命性突破的地方。大學還是重要創新思想的發源地。大學具有關注長遠、氛圍寬鬆的特徵。基礎研究的價值往往在短期內並不明顯,基礎研究的結果往往不能預設。研究者需要“自由飛翔”的環境,自由的廣度決定了飛翔的高度。

打造大學和企業創新“雙引擎”。大學和企業的合作要跳出成果轉化的舊模式,要構建戰略層面的校企長期合作關係,建立新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大學與企業之間高水平人才流動機制,確保科學家與工程師之間、大學與企業之間在人才培養和供給方面保持持續深入的對話與合作,共同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打造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新體系。一方面,大學要加快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大學要通過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改革,不斷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頂層設計和整體佈局上對世界一流大學創新體系建設進行系統謀劃和長遠思考。要加強學術共同體建設,打造一流的學術生態和學術文化。要完善學科佈局,進一步推動學科交叉。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有力支持。要加強重大創新平台和科研攻關團隊建設,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開展有組織的科研。要推進科教融合,增強科研的育人功能。要主動謀劃、提前佈局,牽頭和參與國際大科學項目,不斷提升創新水平。另一方面,企業要加大對創新的投入併發揮主力軍作用。大學推動創新,更多是從科學本身的邏輯出發,去探索未知領域,從而給予人類社會發展持續的內在驅動力。企業則更多地從科技發展的外部需求入手,有效地配置各類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從而成為推動創新的強大外部動力。同時,重大的科技創新突破往往能夠孕育出世界級的高科技企業。歷史上,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的誕生和發展催生了微軟、蘋果、谷歌、亞馬遜等企業。因此,我國高科技企業要抓住科技革命帶來的重大機遇,樹立創新是企業的靈魂的觀念,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

要加快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的科技競爭在更深層次上是國家創新體系的競爭,目的是爭奪未來競爭主導權。歷史經驗表明,工業革命發生時,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往往能夠推動一個或若干個新的主導產業迅速發展,同時也伴隨着創新方式和創新體系的變革,為後發國家通過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實現趕超提供了重大機遇。以智能化為重要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融合信息、智能製造、生命、材料等眾多科技,會帶來未來百年人類社會的重大變革,導致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重新調整,也為重構國家創新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是未來技術和產業競爭決勝的關鍵。為此,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多方參與、充分論證的頂層決策諮詢機制。要完善重大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明確責任制,健全適應市場機制的創新管理模式。要完善基礎研究有效引領和支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激勵政策和人才培養模式。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成長提供良好環境。要全面推進技術創新國際合作,促進以吸引全球優秀創新人才為重心的新一輪對外開放。

在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深刻領悟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重大意義,樹立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持“四個面向”,抓住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機遇,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以創新增添發展動力,積極服務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12

9月12日,我參加了晉江市科協舉辦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輔導講座,感受頗深。

一、學習內容簡介:

1、省科技中心葉主任在會議上傳達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有關精神,它是一項有20多年曆史的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究項目的競賽,它秉承着推動青少年科技活動的蓬勃發展,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質,鼓勵優秀人才湧現的根本宗旨,已成為目前我國面向全體在校中國小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最具有示範性和導向性的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之一。舉辦這樣大型的青少年科普活動不僅為眾多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青少年提供了科學展示和科技交流的舞台,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競賽與交流活動的推動,使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與提高。

2、廈門大學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周海光教授《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輔導》的講座,他結合自身的經驗對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創造發明、如何選題及注意事項、泉州的參賽情況、詳細地介紹。

二、學習體會

這次學習使我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通過聽專家的講座,使我對如何在學校開展相關的科技活動有了一點頭緒:很多發明創造都是源自於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學生能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主要看他會不會思考,會不會探究。也讓我認識到搞科技教育目的並非是為了讓學生在各類比賽中能獲獎,而主要是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善於探究、善於創新、善於實踐的習慣。

三、幾點思考

我們學校的科技教育應該如何開展,該如何營造學校的科技教育氛圍?我想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學校首先要建立一支事業心強的科技輔導員隊伍,有步驟、有計劃、有組織、有規模開展生動有趣科普活動。

根據目前我們學校的現狀,可先開展一些簡單的、容易操作的科技活動,如:“巧手創新,變廢為寶”、“小發明”、“科學幻想繪畫比賽”、“讀一本科技書”等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科技教育的氛圍。

此次講座使聆聽的老師受益匪淺,對今後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有了完整的思路和方法,激發了輔導老師熱愛科學和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激情,認識到只要勤奮,善於觀察、善於思考與探究,就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取得良好的成績,提高學生們動手動腦和勇於實踐的能力。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13

20xx年4月18x19日,我與本校幾位老師來到華山中學,參加第九屆兵團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觀摩和學習活動。本屆大賽是由兵團科技、兵團教育局、團委和農二師共同主辦,由農二師科協、教育局、團委共同承辦,農二師華山中學協辦的一項全兵團青少年科技創新、科學研究項目的競賽和展示活動。大賽的主題為“創新、體驗、成長”。旨在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科技輔導員的科學素質和技能,推進科技教育事業的普及與發展。大賽為期三天,分為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兩大板塊、展示兩個系列。青少年板塊包括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和優秀科技實踐活動展示、科學幻想畫作品展等。科技輔導員板塊包括科技輔導員科教創新成果競賽和優秀科技輔導員評選。共收到來自兵團14個兄弟師局及3個兵直學校代表隊報送的競賽作品613項,展示作品449項。共有400餘代表、評委、嘉賓、記者及工作人員參加了本屆大賽。

通過此次觀摩學習,我感受到我們的每個學生的頭腦都有一塊未開墾的領地,需要用創新意識去點燃興趣,點燃夢想,點燃智慧,點燃對科技的渴望與追求。只有這樣才能把創新思想融入到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促進科技的發展。

以下是我對本屆大賽中科幻畫的心得體會:

一、培養造性思維是輔導科幻畫創作的有效途徑。

在本屆科技創新大賽的科幻畫作品中,獲獎的作品都是小作者用繪畫的藝術形式對人類未來科學發展狀況的設想的表達,根據一些社會生活經驗、科學知識對未來世界的期望和幻想,這些繪畫的內容,是有可能實現

的一種想法,或者是着眼於人類未來生活,以及科學技術給人類和社會所帶來的巨大變化,然後用繪畫手法將其表現出來。因此,科幻畫充分體現了科學與美術的結合,所以,我覺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是輔導學生科幻畫創作的有效途徑。

二、本屆大賽中科幻繪畫的一些標準和要求:

據我對本屆科技創新大賽作品的'觀察,科幻畫有以下一些標準和要求:

1、它能準確表達科學的基本概念。

2、科幻題材內容創意要新穎。

3、表達科技內容要有科學依據,符合科學邏輯,不要無根據的空想亂想。

4、幻想的內容要具體詳盡,細節描繪儘可能深刻。

5、作品要求在畫面的構圖上、色彩的處理上、繪畫的技巧上應該具有一定的水平。

通過本次科技創新大賽作品的參觀和學習,我對輔導國小生進行科技創新,特別是科幻畫創新方面收益是很多的。我將會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科幻畫的構思立意、表現技法和畫面構圖等多方面加強努力和實踐,讓我校的學生科幻畫輔導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績。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14

12日,我國速度滑冰選手高亭宇在“最快的冰”上刷新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項目奧運紀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也再次迎來高光時刻。

本屆冬奧會上,運動健兒們在這塊採用世界最先進製冰技術的冰面上已相繼打破女子5000米、女子3000米、男子5000米、男子1500米等10項世界紀錄,多位冰雪健將都對“冰絲帶”稱讚有加,在此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的瑞典速滑選手尼爾斯·範德普爾稱,“這是我這輩子滑過的最棒的冰場”。

由科技冬奧國家速滑館項目製冰技術“加持”的,是冬奧歷史上第一個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製冷技術的速滑館,其設計理念、技術工藝等多個方面都實現了創新和突破,不僅能精準控温將賽道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內,還能實現餘熱回收,為運動員挑戰人類極限創造了最佳競技條件。

從賽事正酣的北京冬奧會上不難發現,這樣的科技創新無處不在。從開幕式到比賽日,從場館建設到賽事保障,“科技冬奧”是北京冬奧會的一大亮點。賽場上,冰雪健兒們在“雪飛天”“雪如意”等新技術新材料支撐的.先進場館精彩角逐,盡情挑戰人類極限;賽場外,與奧運健兒並肩拼搏的,還有“冬季項目運動員技能優化”“雪上項目場地環境要素影響評估”“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高性能服裝研發關鍵技術”等等一系列的科研團隊,助力科學訓練,實現向更高、更快、更強的突破。

北京冬奧會從籌辦伊始,就確定了以科技創新賦能的思路。科技部會同各方成立科技冬奧領導小組,設立並組織實施“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強調應用導向、場景驅動,重點圍繞科學辦賽、運動科技、智慧觀賽、安全保障、綠色智慧綜合示範五個方面部署科研任務。科技創新成果已深度融入北京冬奧會,一大批我國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和應用,使一場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逐步走向現實。

連日來,在科技創新成果的支撐下,冰雪健兒們在北京冬奧會賽場上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績,個人乃至人類在冰雪運動的極限不斷被突破。許多中外運動員都在為北京冬奧會科技項目的“神助攻”頻頻點贊,也共同期待着更多競技運動員能在如此完美的賽道中取得更多佳績。比賽精彩紛呈,科技盛宴應接不暇。如果説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激勵着運動員突破自然帶給人類的身體限制,那麼不斷更新迭代的科技創新力量則為人類突破運動極限創造更多的條件和可能。

這場如期而至的冰雪約定不僅為運動員呈上了完美的體育盛會,也成為反映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大舞台。我們期待和相信,冬奧會進一步助推科技創新,這些在賽事上嶄露頭角的新興應用經過考驗和推廣,一起向未來,運用到虛擬現實、數字孿生、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眾多民生領域,最終惠及百姓生活和行業發展,不斷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添新彩。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15

實施成果產業化加速行動,提升創新驅動力。深圳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作為新型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已構建起以科研為主的集科研、教育、產業、資本為一體的微型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目前,我們正着力探索‘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研究員傅雄飛介紹,“樓上”的科研人員致力原始創新,“樓下”的.創業人員負責對原始創新實施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

從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到構建市場導向的人才分類評價激勵體系,深圳還着力實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動、創新人才匯聚行動,提升創新支撐力、原動力。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圳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勢能持續增強。今年1至7月,全市新登記商事主體突破29.9萬户,同比增長6.1%。其中,數字經濟、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登記企業主體近3.5萬户,同比增長74.7%,全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1.86萬家。

“科技創新是深圳肩負好新時代歷史使命的關鍵支撐。”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深圳將切實擔當起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