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後感2.04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15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1

讀了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冉阿讓是多麼的知恩圖報啊,教主的寬容大度使冉阿讓銘記一生,用半輩子的時間實踐承諾,做盡好事。而芳汀的故事也很感人,她為了女兒而淪為娼妓,面對德納第夫婦以她女兒為由不停地索要錢財,她一次又一次地拿自己的血汗錢給他們,還不惜用自己的兩顆門牙換錢給德納第夫婦為女兒“治病”,這種母愛令人感動。

這本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中由於法國封建專制社會引起的`苦難與苦難中真情遠不止這些,現在,就讓我們翻開這本書,一起走進19世紀的法國,走進這部“百科全書”!

《悲慘世界》讀後感2

雨果説:“生活、不幸、孤獨、遺棄、窮困,無一不是戰場,無一不產生英雄;無名英雄,有時比著名的英雄更偉大。”冉阿讓就是這樣一個無名英雄,他就是這黑暗世界裏的`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了身邊的人,等自己燃盡時卻只想飄散在風中,用盡最後一點温暖。

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織着,廝殺着,這就是我們眷戀而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也許悲慘還會繼續,但要相信,當社會的太陽墜落時,光明總會從心底升起,照亮太陽照不到的角落。

《悲慘世界》讀後感3

最近媽媽為了讓我增長知識,讓我多看書,最近看的就是《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的作者是法國的`維克多·雨果。這本書主要反映了在舊社會的悲慘,人民的不公。這本書分為五章,分別寫了五個人的悲慘遭遇,第一個是芳仃。

芳仃剛有孩子因沒有錢,把孩子放到旅店去打工,旅店老闆心很狠,每月要跟芳仃索取30法郎,芳仃因沒有錢,只好買東西,賣到什麼都沒有了,只好睡在外面。後來幸好碰上了好心的市長,市長給她1000法郎,她把債還清了,又把孩子帶出來,去找她老公去了,後來聽説老公死了,悲痛欲絕,回到了城市住了下來,旅店老闆見沒有錢賺了,只好向芳仃借錢,她不借,後來旅店老闆把她女兒給殺害了,芳仃回來一看,氣的撞了牆,自殺了。

我現在生活的這麼好,真是福氣,我要是生在以前,不知道還能不能生存呢,讓我們好好珍惜現在吧!

《悲慘世界》讀後感4

《悲慘世界》我一直很想讀,今天我終於有幸把它讀完,總體的感覺是震驚,心寒。

它是雨果的代表作,是一部結構宏偉,枝葉繁複的'長篇小説。以主人公冉阿讓的一生為情節主幹,深刻地反映了悲慘世界中窮苦人民的不幸遭遇:冉阿讓出身貧苦,失業後因偷了一塊小麪包給飢腸轆轆的小外甥。竟被判處5年徒刑,4次越獄又被加刑,一共服了19年的苦役。

天真純潔的少女芳汀被人玩弄遺棄後,為了養活女兒,她在工廠拼命幹活,僅僅因為生了私生女,被工廠開除,迫於生計,她被逼賣了自己兩顆門牙和一頭秀髮,最後淪為妓女。芳汀的女二珂賽特寄養在一家酒店裏,小小年紀卻被酒店主夫婦折磨的不成人樣。

《悲慘世界》讀後感5

讀完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

冉阿讓為了家裏的生計,偷了一小塊麪包,卻因此坐了19年牢。之後,過着連狗都不如的生活。當時的他,已經洗心革面了,好不容易當上市長,卻又因為特殊原因去法庭自首了,在後來的日子裏,他為了完成芳汀的心願越獄了,併成功找

到了芳汀的女兒。在這些年,他幫助過無數的人,到頭來卻遭到親人的誤解。

一個偷了一塊麪包的人,在牢裏待了19年,重新改過之後卻還是有人來抓他。他為了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用去多少錢都願意,像這樣的一個好人在世界上能有多少?而他卻還要躲避警察的追捕,甚至要辛苦地找旅館,這個世界太不公平了,當時的.人們真是有眼無珠。

從冉阿讓的經歷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封建與黑暗和人們的殘忍。

看完這本書後,我們應該為我們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而滿足,更應該感謝先輩們為我們創造了安定和諧的生活。

《悲慘世界》讀後感6

《悲慘世界》這本書的書名雖然聽起來有些悲慘,但是我讀過後,並不是這樣認為。

我讀了第二部,在第二部中我最喜歡的是珂賽特,他勇敢堅強、有個性,並且有自己的主見。

因為,在一次絕處逢生中,他們找到了出路,可是同行的冉阿不會爬牆。我以為珂賽特會丟下他,但是我繼續往下看時,珂賽特並沒有丟下冉阿不管,而是想方設法的幫助他,耐心的安慰他,並且想出一個好辦法解救了他。他們用自己的'能力走出了困境,躲過了沙威們的追捕。

香港慈恩基金會捐的書很多,也很精彩。從整個故事中,我認識了珂賽特這個人,他的精神值得我學習,在朋友遇到困難時,要竭盡全力的去幫助朋友,並耐心的安慰朋友,想辦法逃逃出困境。從珂賽特身上,我學到了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朋友。珂賽特勇敢的精神值得我學習,他是我的榜樣。

《悲慘世界》讀後感7

讀了《悲慘世界》這一本書,我非常的高興——因為我獲得了我想要得到的知識。

在《悲慘世界》這本書中,我非常喜歡冉阿讓這個人物形象,我喜歡他的堅強不屈;喜歡他的率真直爽;喜歡他的'純真和善良;喜歡他的“捨己救人”的精神;喜歡他的風度;更喜歡他的樸素,總之,我就是喜歡他。

《悲慘世界》這部小説是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這部作品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和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這部小説是以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作為主線而逐漸展開的。

在這一本書中,我還比較喜歡卞福汝主教,他用他的善良感化了冉阿讓,使冉阿讓變成我們讀者所想的那樣。

總而言之,我特別喜歡這兩個人物形象,你們也去看看《悲慘世界》吧!

《悲慘世界》讀後感8

然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博愛卻在逐漸地流失。在錯誤面前,人們津津樂道於法律的嚴懲,卻不屑於人性的寬容;人們過分地追求名利,卻將博愛拋到腦後;人們常常為蠅頭小利而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人們經常為一己私利而大打出手,甚至不惜發動戰爭……相比雨果筆下的主教克利,人們難道不應該感到羞愧嗎?

在舉國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倡導主教克利的這種寬容和博愛。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缺少的正是這種對待錯誤的理解,喪失的正是人性博愛的温暖。世界必將因寬容而博愛。

《悲慘世界》讀後感9

《悲慘世界》——一聽書名就給人無限的聯想,這本書是法國的雨果的著作之一,這本書描寫了冉阿讓的一生命運,冉阿讓經歷了長期的牢獄之苦,終於獲得了自由,由於冉阿讓坐過牢,儘管他身體強壯,仍然無法被社會接受······

後來,冉阿讓又一次被捕了,在船上服苦役,一個船員不慎掉進海里,冉阿讓救了他,自己卻失足掉進了大海,失蹤了,後來有人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看見了他,再後來他當上了市長,幫助了很多人,可是警察卻想抓他······

這本書介紹了冉阿讓的'一生,寫的十分感人,令我十分感動,冉阿讓最讓我感動的是他知錯就改,捨己為人的品格,冉阿讓是一個真正的好人,他幫助過的人不計其數,十分偉大。

這本書不愧是名著,看完這本書,真是與世界文學的一次邂逅,一場輕鬆愉悦的名著閲讀之旅。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悲慘世界》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了好幾遍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很悲觀的去看這本書裏的內容,總覺得所有人都是不幸的,特別是在上了音樂課,聽了《雲端城堡》以後,更覺得珂賽特無比可憐,只是在結局時,才感到了一點衝出陰霾的温暖。

但是,當我重新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又有了一種新的感悟——其實,這一個個事情的背後,總有光亮。

我們只關注到了沙威對冉·阿讓的固執、憤恨,但正是冉·阿讓的正直、善良感化了沙威;還有剛開始的故事,神父的`出現更是預示着這本書透漏着的光明;還有珂賽特雖然悲慘,但最終還是跟馬呂福幸福的生活,這些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好。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悲慘世界》這本書寫的的確是一個悲慘世界,是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我一頁一頁地看着,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很多知識。

這本厚的出奇的長邊篇小説是雨果的代表作,這本共有五部,每一里有好幾節,每節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悲慘世界》這本書記述主人公冉阿讓正是處於這樣的壓力之下,飽嘗艱辛與絕望的滋味。他從出獄以來,不被這個社會接受,處處受排斥和歧視,甚至連住宿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無法獲取。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多麼黑暗,但主人公的人格中散發的光芒卻足以照亮整個世界。這是人類的希望所在。

我看了以後我懂得了:一個取得成功,不在於自身的條件,而是要付出努力,有些人有種種理由作為沒有取得成功的藉口,那是不行的。我要向冉阿讓學習做一個勤奮的人,不怕困難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悲慘世界》肯定是偉大的書。看得時候覺得吸引我的絕不是靠糾結的情節推動我的興趣,是對命運理解的透徹感,還有浸透紙背的.悲憫和仁慈。

在這個苦逼的人生拐點,各種無從着落,無所安慰,豆瓣小站心理學與生活和治癒圖片無法安慰我,微博賬號的各種小清新小貼心小勵志無法安慰我,各位親愛的人也無法安慰我,我自己常常安慰別人的話也無法安慰我。

對的,正如許多年前抄下來的這段話表明,幸福根本無從追起,煩惱無處不在,受苦才是生活的本質。與其自欺欺人讚頌感慨生活多麼美好,看看那誰誰誰,和誰誰誰比一比,我們其實已經算是幸福的了。

不對,幸福不是比較中得來的,比較中得來的只是暫時的滿足和優越感,並且敷衍了之前的吐槽。但困惑依然在。幸福是個大而無當的追求,光明才是可以衡量的指標。承認幸福不可追,也便能安住自己的心,接受可以接受的,改變可以改變的。

承認這一點,看穿虛妄,且聽風吟,繼續前行。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當我看完《悲慘世界》這本書時,心中突然生出一種感動。冉阿讓從一個苦役犯變成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是一段多麼艱辛而又偉大的歷程啊!

書中的主角——冉阿讓,他小時候沒讀過書,長大後成為了園藝工人,幫助窮苦的姐姐撫養7個孩子,生活十分艱辛。一年冬天,家裏飢寒交迫,冉阿讓為了不讓孩子們捱餓,就偷了一塊麪包,從此開始了19年的苦役生涯。

出獄後,冉阿讓因為一張黃色通行證而遭到排擠,成了無依無靠的人。這時卞福汝主教向冉阿讓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一點點感化了冉阿讓,使冉阿讓棄惡從善,開始新的生活。

為什麼冉阿讓會有如此驚人的變化呢?我想,正是他懂得感恩,懂得用行動去報答卞福汝主教對他的恩情,再用這份感恩之情來温暖其他人。我感受到了他用愛和感恩帶給人們的祝福,我相信,只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會擁有永恆的愛的讚歌!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冉阿讓僅僅打碎了一塊玻璃偷了一塊麪包便判了五年牢獄,又因別人製造的“機會”多坐了十四年牢。或許他是有罪的,但他的初衷是拯救他姐姐七個孩子,但是因為這種社會的黑暗,導致一個本就在絕望邊緣的家庭走向毀滅。

而冉阿讓也是幸運的,他碰到了米里哀先生,一個正直而偉大的神父引他走向光明之路,使冉阿讓在許多艱難抉擇前選擇犧牲自己而保護那些無辜的'人遭受迫害。他拯救了芳汀,珂賽特,馬呂斯等等一些飽受社會、黑暗殘迫的人。但自己的內心中也卻閃過無數掙扎,他肯為自己的自私作鬥爭,在當時法國那段黑暗的時代漩流中沒有選擇與別人一樣自甘墮落。他把自己全部奉獻給了社會,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保護人民。所以儘管他曾經是苦役犯,但他仍然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悲慘世界,因為社會是灰暗的,在黑暗之中,人性的醜陋暴露無遺,也只有在這樣的黑暗中,正直向善的人猶如希望之光一點一點迎接着黎明!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今年的寒假,我們的班主任——尹老師讓我們自選一本書來讀。我一聽,不禁犯了愁——你説我到家中找什麼書呢?《喬布斯轉》?不,我怕我讀不完。《101個成語故事》?不,那個太“弱智了”。經過我“冥思苦想”,最終決定還是到書店裏買《悲慘世界》。

作家是我們深知的維克多·雨果(1802——1885),他是法國的一代文豪,同時兼有小説家、戲劇家和詩人之稱。《悲慘世界》是他繼《巴黎聖母院》後有一部浪漫主義傑作。

1801年,一個名叫皮埃爾·莫的.貧苦農民,因為偷一塊麪包而被判處五年勞役,出獄後又在找工作時屢遭拒絕。這件事引起了雨果的同情,也使他萌生起了寫《悲慘世界》的念頭。作者以皮埃爾·莫為主人公冉阿讓的原型,將上述事件作為小説主人公冉阿讓的故事藍本,然而,冉阿讓最後也悲慘地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