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十萬個為什麼》讀後感[彙編5篇]

讀後感6.83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萬個為什麼》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十萬個為什麼》讀後感[彙編5篇]

《十萬個為什麼》讀後感1

自從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對奇妙的大千世界懷着童真的好奇和求知的渴望。我喜歡問為什麼,有時我的問題把大人們也難住了,有些問題一直也找不到答案。

直到上國小,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逛書城,爸爸給我買了一套《十萬個為什麼》,這套圖書分別從“人類生活、自然世界、天地萬象”三部份的內容,以簡潔的文字、生動有趣的圖片,講述了許多基本知識。

先説説“人類生活”部份的內容吧,為什麼耳朵能聽到聲音?從書中瞭解到,外來聲響進入耳道後遇到鼓膜,振動產生信號,傳送給聽覺神經,再轉變成神經信號傳給大腦,這就是我們聽到的聲音了。

在“自然世界”部份,我瞭解了為什麼長頸鹿的脖子那麼長?為什麼秋天的樹葉會變黃、會掉在地上?在“天地萬象”部份中,解釋了茫茫宇宙中的`各種天象,如:為什麼地球不是方的?為什麼一年有四季?一個個有趣的問題讓我更瞭解大自然和宇宙的奧祕。

《十萬個為什麼》增加了我的知識,讓我的童年更加充實。

《十萬個為什麼》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後,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住了,書中的科學知識讓我大開眼界!

這本書的作者伊林,她真是非常細心認真,把我們身邊的所有事物全都集合在這本書裏,從這些事物中提出值得思考的一些問題,難怪這本書的名字叫《十萬個為什麼》。例如:為什麼水不會燃燒,爐子裏火旺的時候為什麼會有響聲……這些問題只有少部分人能答出來,還有人連聽也沒聽過呢!現在的人們是多麼不願放下手機,不願意走進書的世界裏!我多麼希望人們能從這本書中學到科學知識,利用這些知識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

讀着這本書,我也會對感興趣的'事物,動手試一試,發現真如書中所回答的一樣。我最喜歡裏面的一篇文章。什麼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上成勺形的七顆星。北極星在北斗七星勺形邊上的兩顆星,連在一起向勺口方向延長五倍的距離。讀到這裏,才想起了小時候奶奶給我講北斗七星的故事,現在想想還真有趣。

《十萬個為什麼》我讀完後,覺得大自然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我想只要我像伊林一樣細心觀察身邊的每一個事物,那就能寫下這個世界的奇妙。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去觀察這個精彩的世界吧!

《十萬個為什麼》讀後感3

有人喜歡扣人心絃的小説,有人喜歡天真爛漫的童話,而我卻喜歡充滿智慧的《十萬個為什麼》。

這本書的中包含許多讓人費解的生活中的'疑問,比如:為什麼在高山上煮不熟飯?為什麼母親生完蛋之後會格格的叫?為什麼馬喜歡站着睡覺?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一個為什麼是“為什麼蜜蜂蜇人後會死去?”原來蜜蜂尾巴上的毒針連着它的毒腺和內臟。如果蜜蜂叮了人,它的倒鈎會鈎住人的皮膚作,稍稍一使勁,就會把身體力的內臟拉出來,這樣,蜜蜂就無法存活了。

除此之外,我還明白了很多其他問題。比如麪包為什麼會有小洞?那是二氧化碳的小屋子。馬兒為什麼要站着睡覺?因為是為了防禦獅子等動物的襲擊……

世界上有很多沒有解開的謎題,所以我們要多讀書來解答它們,《十萬個為什麼》是我們的好朋友,幫助我們共同探索世界的奧妙。

《十萬個為什麼》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一本科普書《十萬個為什麼》中的一篇文章《電飯煲知道飯煮熟了並斷電》後,我明白了電飯煲為什麼可以自動斷電。

電飯煲裏有兩套電路,一套加熱電路,一套保温電路。限温器控制着電路的開關,開始時温度較低,限温器的`吸力一直很高,米飯越來越熟,水也基本都被吸收和蒸發了,當温度上升到103攝氏度時,限温器的吸力大幅度下降,沒有力量吸住開關了,於是加熱電路被關閉,電飯煲的温度開始下降。保温電路是通過恆温器來控制開關的。電是由兩塊能隨温度而發生形變的金屬片疊加而成的,由於變形能力不同,隨着温度的變化,變形快的金屬片會壓迫另一片彎曲,從而實現電路開關。

從這裏,我還知道了許多知識與奧祕。我喜歡這本書!

《十萬個為什麼》讀後感5

我看了《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鐵會生鏽?如果用清水清洗家中的鐵製餐具,而不擦乾會發生什麼呢?毫無疑問,他們會生鏽。

那應該怎樣避免生鏽呢?當然是讓它們保持乾燥。因為在空氣中總是有水分存在,我們也不能完全避免一些鐵製品跟水分接觸。比如常常淋雨的鐵皮頂,鐵質茶壺,水杯。我們總不能時刻都及時地擦乾這些東西。鐵在看似乾燥的環境中也會生鏽的,只不過花費的.時間要久一些罷了。這是因為空氣中也有水分,水蒸氣會讓鐵生鏽。比如,剛擦過的地板,晾曬過的衣服。衣服和地板會慢慢變幹,那些水分去了哪裏?當然是散發到空氣中去了,所以為了防止鐵生鏽,我們一般會給塗上一層防水的塗料也就是油漆。

從中,我明白了,要珍惜我們身邊的東西。為了讓我們更長久的使用,我們要更掌握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