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六年級學生讀《奮發向上 崇德向善》有感

讀後感1.14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學生讀《奮發向上 崇德向善》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學生讀《奮發向上 崇德向善》有感

六年級學生讀《奮發向上 崇德向善》有感1

從這冊書中,我知道了——人間還是有真情的。書中的兩幅畫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新疆的阿尼帕夫婦,不怕自己生活艱苦,把10個不同民族的孤兒收養回家,再加上自己的9個孩子,總共有19個孩子。但他們兩個並沒有因為經濟原因撒手不顧,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改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19個孩子也愛他們的家庭,正如親生的孩子所説:“我們都是父母疼愛的。”收養的所説:“不是親生勝似親生。”

高嶺村不像上一幅畫面窮苦,但那種互幫互助的情還是存在的。它由於歷史原因,被一分為二,一半屬於新田,一半屬於桂陽。但是,雖然地理位置不同,心可是一起的。像書中的建大橋,雖然所有資金都死新田出,但桂陽卻主動將自己的木材用於建橋。橋建完之後,為銘記友誼,這座橋被命名為“新桂友誼橋”。之後的建大樓,與村民的互幫互助,都體現了兩村村民的友誼十分深。於是,村頭的柏樹,便成了一個象徵兩村人民友誼的標誌。

但是,現今的'社會裏,真情卻在哪裏呢?每次上網查看新聞時,總會有一兩個標題上告訴我們誰被騙走誰被殺。難道真情在社會中真的不見了嗎?

當然不是。因為有時候上網,還是能看見幾個標題,宣揚着誰誰誰去看望孤寡老人,幫助別人的正能量,但是,這些標題只佔總標題數量的多少呢?所以説,社會上有許多人是不會發揚真情的。

照今天的理論來説,你要是走到大街上去隨便對某個人説:“你需要幫助嗎?”那麼那個人極有可能不屑一顧,甚至還會口出污穢。在當今來説,這樣四處幫助人的,大概只有小孩和老人會接納,其他人都不會接納。

我真心地希望,社會上能多一點像阿尼帕夫婦的人,多一點像高嶺村村民一樣的人,讓正能量在社會裏紮根,並且茁壯成長,結出善良、美好的果實,傳播到各個地方,讓人間真的充滿了真情。

六年級學生讀《奮發向上 崇德向善》有感2

翻開這本記錄了美德事蹟的書,我認識了一心為他人服務的水電工徐虎,“誠信雞蛋哥”任慶河,美麗的格桑花洪波,而最令我感動的是那位蹬了一輩子三輪車的老人——白禮芳。

一位普通的老人,在74歲那可以安享晚年的年紀卻還沒日沒夜地蹬着三輪車,掙着微薄的血汗錢,只為了以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沒錢讀書的貧困孩子上得起學。一年四季,365天,他從沒捨得歇過一天。嚴酷的烈日下,他因過度勞累在三輪車上昏倒過;刺骨的北風中,他因雪天路滑在水溝裏摔到過;他更是在高燒到39度時仍在蹬車……一位老人是如何咬牙堅持下這一切的呀!

老人為了資助貧困學生把自家房子賣了,在火車站旁開了個僅7平方米的小售亭卻又因車站整頓而被拆除了,老人真的老了,已經蹬不動車了,只得在那年寒冬中蜷縮在車站邊的自行車棚裏給人家看了3個月的自行車 !一角,兩角……老人足足存了500元錢。當他蹬着車,在大雪紛飛的季節裏來到天津耀華中學時,他的頭髮、鬍子已經全白了,身上也早已被冰涼的雪水浸透,他向學校的老師遞上那重如千斤的500元錢,用蒼老的聲音説道:“我幹不動了,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的最後一筆錢……”在場的老師們一個個無不辛酸落淚。

終於,20xx年9月23日,這位操勞了一生的老人靜靜地走了,享年93歲。有人統計過,74歲後的老人靠一腳一腳蹬三輪車掙下了35萬元!如果老人每蹬一公里三輪掙5角錢,那麼,老人相當於蹬了繞地球赤道18周的路程!

瞭解了這位老人的事蹟,我終於明白,什麼叫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老人就像那綿綿的'春雨,滋潤着世間萬物;老人就像那肥沃的泥土,讓花草樹木茁長生長;老人就像那明媚的太陽,將温暖灑向人間。老人走了嗎?沒有,他的精神還在!其實,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人:民警、老師、志願者……他們默默付出,但從不求回報,他們與白禮芳老人一樣,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他們將無私地傳承着這種奉獻精神!

評語:小作者用包含深情的筆墨,娓娓道來一個感人的故事:13歲高齡老人用腳踏車掙來的血汗錢,無償自助貧困孩子上學。在故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做人的價值,最後的結尾,作者點出老人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