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莊子》讀後感

讀後感2.05W

《莊子》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莊子》讀後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莊子》讀後感

《莊子》讀後感 篇1

前幾個星期,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書,名叫《童話莊子·逍遙遊》的書。這本書很薄。是一篇童話。只有差不多200頁。剛開始覺得很無聊。但一翻開書,就再也停不下來了。裏書面不僅有有趣的內容,還有好看的插圖。讓讀者一讀就好像進入了這故事的世界。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主人公施小惠為了抓蝴蝶闖入了一片柵欄,進去之後發現了,在一座石頭上坐着一個白鬍子老爺爺,自稱莊周。他把施小惠,誤認成了老友惠施。並把它和施小惠,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進行了一次對施小惠來説史無前例逍遙遊。這本書裏面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莊周。因為他個性自由,與我的個性非常相像。我還覺得,作者把莊子寫的勝似神仙。莊子他是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與祝英台根本不是在一個時代的,而在這本書中,莊子卻認識梁山伯與祝英台,他們一同變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飛翔。此外,作者還在這本書裏,引用了許多《莊子》裏面的名言。讓讀者學到了很多莊子對生活方面的認識。不僅如此,作者還在這本書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編的古老歷史神話故事。讓讀者讀起來既有新鮮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無窮。

説到《莊子》,我就想到了這句話,“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 我在許多文章中都看到有點評過。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和地把萬物一起生下,萬物與我都是一個本體而沒有區別。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謙虛。

故事中的逍遙遊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遙遊,還要比故事中光彩許多。而且,它,還在待續着呢……

《莊子》讀後感 篇2

《莊子》中有一則叫《屠龍術》的故事,講的是有個名叫朱汗漫的人,變賣全部家產到很遠的地方拜支離益為老師,跟他學殺龍的技術。三年後,便回到家中,但因為世上根本沒有龍,他的本領始終未派上用場。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朱汗漫變賣自己全部家產,又廢寢忘食地苦練三年,他的意志可謂堅定不移,這是他主觀上的努力;可他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客觀上根本沒有龍,“殺龍”的本領再強,也根本不可能得以發揮。

因為這種本領根本不符合社會的需要,所以他的“人生價值”等於零。

所謂“人生價值”,其實就是個人的能力、品質、道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可以得以發揮。現如今社會,大多數人都打算通過學習各種本領,將來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

朱汗漫的`“屠龍術”最終未排上用場,除他忽視了客觀需要外,還在於有像支離益那樣的騙子。世上本無龍,何來“屠龍術”?支離益使朱汗漫變賣家產,拜自己為師,教習三年不露破綻,其騙術可謂高明矣。而今,有些所謂江湖術士,神漢巫婆,行盡騙術,招搖過市;一些冒牌氣功師、庸醫等,掛着“名醫”的招牌,到處行騙,坑害人民;更有甚者,一些大肆宣揚宗教迷信之人,大搞唯心論,混淆是非,不僅弄得許多人家破人亡,而且對社會危害極為嚴重。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打起十二分精神,千萬別像朱汗漫一樣上當受騙。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一要樹立理想,二要掌握實際而有用的本領,三要增強自身“抗腐蝕性”、“抗誘惑性”的能力,謹防上當。這樣,才能在社會及人生的舞台上盡情地發揮所學之長,為國為民奉獻自己的力量

《莊子》讀後感 篇3

莊子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世界。是的。看完莊子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覆揣摩其間不朽的真理,你會發現你只是打開了一扇門,這扇門通向了簡單的天堂。世界上幾千年的悲哀在於,世界只在世俗世界中尋求生命的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世界去荒野幽深的宇宙中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雲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自與天地精神交往,不驕倪萬物。”

莊子就是這樣一位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渾濁,不能説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言。他上游與造物者,下游與外死無始無終者為友。莊子一直在嘲笑世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名利營狗苟之徒,諷刺那些為了蠅頭小利毀滅天人和諧的惡棍。那些尋求權力的人用心靈的不完整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祝福,而莊子寧願做一隻在泥裏拖尾巴的老龜,也不願做一個占卜龜殼,供大廳使用。莊子的優雅灑脱,是他卓爾不羣、傲慢不羈的'性格魅力所支撐的自由天空。在《莊子》的世界文章中,最高的知識是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原始知識。

打開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篇都昭昭弘道,萬物依天道而行。萬道之源是什麼?唯道。萬物之源是什麼?唯道。生命的本源是什麼?莊子微笑着輕輕地撥——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人生只是蟻穴一夢。柏拉圖説,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那裏沒有我們世界的污穢和醜陋,只有純潔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了很久,住在一個身體裏,忘記了自己從哪裏來,忘記了家鄉的一切。每當他看到和聽到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他都會不由自主地感動,感到非常舒適和善良。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家鄉,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回憶的感覺,不斷地跋涉到他的家鄉。莊學依真生存.核心。但我們都生活在人為的魔圈裏,一切都是人為的,我們已經失去了本性。

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一個美麗的自然世界。乘着莊子的自然笛聲尋找失落的世界。人的人生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家鄉的歸途。

《莊子》讀後感 篇4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

與孔孟的克己復禮不同,他崇尚浪漫與自由,敢於想象和變通。而他的浪漫主義思維也在《莊子》一書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假使將孔孟喻作鐘鼎器樂,那麼莊子便似一支不知天上人間的狂想曲,他的人生樂章中飽含了自由的渴望與追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再如“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一字一句,都流露着莊子對超然自由的嚮往。

假使將孔孟喻作教授文明禮儀的典籍,那麼莊子便似一本思想啟迪的教材,他的內頁中滿是人生的哲理與對自然的參悟。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如“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再如“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一揚一頓,都散射着莊子對萬物自然的透析。

假使將孔孟喻作載動歷史發展的.長河,那麼莊子便似其間盪漾的木舟,他的船體上斑駁的盡是對生死的淡泊。”如“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如“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再如”人之生也,與憂懼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之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一思一慮,都散發着莊子超然物外的魅力。

莊子,不可不謂是一位集莊嚴與浪漫為一身的偉大思想家。任千載悄然而逝,他的理論與思想都仍宛若明月高懸,照耀着國人前行。

《莊子》讀後感 篇5

説到莊子,我們不禁想到道教創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他們都追求思想上的得道和精神上的超然物外。莊子更注重個人,讓人更注重身體和生活,也就是養生。

在《莊子選注》中,有一篇題為《莊子與惠子游在浩樑》的議論文,是一篇語錄體議論文。文中兩人,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讀者看完會心一笑,沉思很久。

這篇文章講述了兩位辯論大師的故事,他們是由游泳池中游來游去的魚引起的。雖然這個問題很小,但它的目的很大。用矛攻子盾的方法深化辯論。讀完這篇文章後,我不得不感歎他們在辯論中所反映的敏捷思維和明智的對話令人驚歎,他們都被他們的好辯論所折服。第一次讀完後,我不時佩服他們的才華辯論,忍不住笑了。

在莊子看來,物與自身融為一體,才能體會到釣魚的快樂。然而,莊子用安字反駁惠子,體現了他詭辯的風格。

惠子相樑選自莊子秋水。文章中,惠子在魏國當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激起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因此,惠子在國都搜索了幾天幾夜。莊子把自己比作米,把惠子比作貓,把名利比作腐鼠,生動地解釋了他鄙視名利的立場和興趣,諷刺了惠子沉迷於名利,無緣無故懷疑別人的醜陋。

由此可見,莊子本人是看不起世俗名利的',對外界的誘惑,他能做到言行一致,潔身自好。

《莊子選注》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追求虛幻的理想世界。它反映了莊子的虛無主義。這本書藴含着深刻的哲學理念,處處發人深省,有些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理解。

在我看來,道教學派的思想是一門深奧而不易咀嚼的知識。俗話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為道是一切的起源。有了道,就會有一切。莊子作為道教創始人之一,對道的貢獻不容忽視。

作為一名一年級的學生,我可能對莊子選注中的文章只有一點了解,但它已經深深植入了我的大腦。在我未來的學習生涯中,我將努力理解它,理解它,我將指導我的人生觀。

《莊子》讀後感 篇6

本書採取一書一人物的形式,以活潑、輕鬆的筆調,讓讀者看這些高居雲端的先人們走入凡間,走入我們的生活裏,和我們一起探討這樣一些深層的問題:我們所遺失的智慧在哪裏?我們是否太粗心,以至於讓智慧擦肩而過?我們的生活是否因為充塞了沒有生命的資訊而失去了生機?我們的人生是否應該做某種程度的調整.以和古聖先賢取得精神上的聯繫?《莊子,你在説什麼?》一書,是以故事為表現形式,並且在每篇的文末都附有小小的生活智慧,供讀者借鑑。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書中每個故事深入淺出,短小精幹,確實引人入勝。莊子所代表的思想,在今天讓我們再一次重温,對於浮躁而又忙亂的我們彷彿是注入一股清泉,也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莊子説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閲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小人為利,士為名,大夫為勢,聖人為天下。只不過目標不同而已,每個人的人生信條不一樣而已。但小人也好、聖人也罷,最終逃不了一死,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己的想得到的生活吧,不要被世俗而左右。懂得享受人生的人是最快樂的.。先人的智慧有如流水,有的人看見水奔流不息,就想到應該學習它,不捨晝夜地奔赴理想;有的人看見水滋潤萬物,就想到應該效法它。源源不斷地養護生命。先人的智慧,因為有你的思考,不再是死的資訊;先人的智慧,因為有你的學習和效法,活在你人生的每分每秒中。

《莊子》讀後感 篇7

在七年級以來,我們接觸了大量的文言文。在我眼中,文言文是一種讓我想“哭天喊地”的文種——它需要我們背誦理解幾百幾千年以前的文字。但才學的《莊子兩篇》卻讓我有種想讀下去的慾望。於是我買了《莊子淺説》。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名著,但這本書讓我進一步瞭解了莊子這個人。

整本書都是作者的解説與《莊子》中的文章相結合的,所以不會有什麼看不懂的,反而讓我對莊子能有更深的認識。陳鼓應的這本書雖然薄薄的,但卻勝過那些厚的能砸死人的所謂解説。

在一個混亂的社會裏,莊子為人們設計了自處之道。在他所建構的價值世界裏,沒有任何的勾心鬥角,我們可以自得地享受美好的世界。

孔子的學説讓我們在太平盛世中悠然自得,但莊子卻教我們如何在亂世中生存——不求名利,只求心中的自得。

這本書分為“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三部分。從“生活篇”中,我瞭解到了莊子的生活十分艱苦,但他卻怡然自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生活下去的,很快,陳鼓應給了我答案——莊子把物質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力於提升精神生活。

在生活態度上,莊子是順其自然的。他不會算計別人,而是以一種淡然的心態來看待事物,正如《惠子相樑》中莊子的`所為。所以理所當然的,老莊也不沉迷於官名仕途,《逍遙遊》也是一種寫照。

老莊對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莊周的蝴蝶夢也表達了莊子對死的看法。對於他來説,死,無所畏懼。因為死只是你“從大地上來,又回到土裏”的一種形式。對於死,莊子培養的是一種灑脱的態度。莊子説“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由此可知莊子的生死觀念並不是消極或出世的,而是一種超然的灑脱。

讀了《莊子淺説》,我對莊子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知道我的認識不過是一些小皮毛,不過,即使如此,我對老莊的敬意也只增不減。

千年之後,我再度捧起《莊子》,細細品讀,彷彿莊子就站在我身旁,淡然,灑脱。

《莊子》讀後感 篇8

這段時間讀完了莊子,小有感悟,很欣賞他達生的生活態度和那份超脱世俗的瀟灑,但聖人的思想只能借鑑,我可以將世俗名利看淡,但無法做到其逍遙遊的境界,畢竟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有一個詞叫“責任”,自己可以粗茶淡飯,至名利於腦後,但上有父母需要贍養,將來還有妻兒需要照顧。生為男兒,不論才能深淺,地位高低,身上都有一副重於山的重擔,小到撐起家庭,大到挑起江山。還有一個詞叫“付出”,得到或許不是最有價值的,但付出會讓自己變的有價值。“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嚷嚷皆為利往”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捨棄的追求,雖然俗,但很真實。

不可能人人淡泊名利,去追求那種逍遙的境界,莊子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只是個人追求精神上的豁達境界,或許他是快樂的,但身為一個男人他是失敗的',他連自己的生活都解決不了,生命是精神的載體,生存尚且不易,何談理想抱負,我不覺的追求利祿是件低俗的事,真正的王者奪取天下為的是造福於天下,人不能為名利而生,但可以用名利來做更多的事。天地人神鬼,不可能人人成仙成佛,假如人人都出家,那他們又來渡誰?又有誰來供奉先聖。

我現在覺得應該各自修本體,不需要別人來渡,多少成功人士不在乎名利,生活低調,我覺得他們體會到了莊子思想的真諦,但從做人來講比莊子要成功,也許是我的境界還不夠高,沒有體會聖人思想的真髓,現在只是晚上睡不着,隨便談談個人想法,也許自己將名利看的過重,思想上有誤區,看者大可一笑了之。

《莊子》讀後感 篇9

莊子認為,如果一個人想要有自己的自由棲息地,他就不應該被拘留在外面的東西上。外面的東西總是短暫的,容易腐爛,生命的靈魂是永恆的。不要成為財富的奴隸,要成為財富的主人,這樣,人們才能真正自由。否則,你可能會失去方向,失去自己,失去生活的享受。

自由棲息地可以讓疲憊的.心休息,釋放壓抑的心。自由棲息地需要放下繁榮,忍受孤獨,達到物而不物的境界。如果你熱愛浮華,不願意放棄喧囂,你最終不會安定下來。

事實上,有些事情我們不能放下,我們很難達到這樣的狀態,但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想要什麼,生活不需要有太多的彎曲,太多的彎曲會讓你的情緒沉重,影響你的情緒,導致不好的結果。事實上,只要你足夠純潔,掌握生活中最重要的真正意義,你就會感到廣闊的前景。

有些人對生活要求太高,讓自己生活在疲憊中,從不欣賞幸福和快樂的味道,生活匆忙,憂慮和恐懼經常伴隨,生活非常糟糕,知道滿月損失是固定的,人力可以改變嗎?最好停下來,有選擇地放下堅持,給生活一種平靜,給自己一種平靜。

生活中,誰總是一帆風順?物而不物會有另一種收穫。對物慾的追求和執着是生活中所有痛苦的根源。

《莊子·田子方有句話:夫悲不大於心死,人死也是其次之一。意思是:最可悲的如死灰,死是次之。這説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個人總是擔心一些事情,放不下,他的心就會閉塞,彷彿被繩子牢牢困住,他的心就會死,他無法恢復活力。他們就像蠶蛹,用厚厚的繭把自己綁起來!

很難放下,可能會帶來暫時的損失和心痛,但真正放手後會發現所有的糾纏和煩惱都會變成一片廣闊的天空,放下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是一種選擇外部事物,優先級,把握距離,放下你應該放手,你會有一個幸福的生活!為什麼不每天生活在清新的陽光下,洗練一種善良乾淨的心態,無怨無悔地走到生命的盡頭,拋棄世界上所有的煩惱,給心靈留下一片開闊的天空。

《莊子》讀後感 篇10

莊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的文章充滿了想象力,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正如《秋水》,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向我們闡述了做人之道。

文章寫到:“秋水時至”河伯在自己的領域內看到“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就以為他所看到河水開闊雄壯,是無可比擬的,但當他來到海邊時,見到大海“不見水端”的遼闊壯觀時,他為自己的見識淺薄而感到羞愧,而整篇故事就是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説明個人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才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如果驕傲自滿,就會怡笑大方。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義。起義軍殺敵勇猛,於公元1644年農曆三月十八日攻進北京城。明朝滅亡了,但李自成和起義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將士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守紀。整天吃喝玩樂,聽歌賞舞,他們忘記了他們的對手——一直想打進山海關的清軍。後來,吳三桂聯合清軍向起義軍發起進攻,竟沒有一位將士肯應戰,李自成只好親自出馬,倉促應戰,最終以失敗告終。短短的42天,這支強大的隊伍失去了戰鬥力,原因在於起義軍和李自成自以為已經勝利,有了榮華富貴,不用再擔心什麼,只管享樂,放鬆了警惕,最終敗在清軍手裏。

聯繫到我們現代社會中,也不乏“河伯”、“李自成”這樣的人。古語有云“滿招損,謙受益”,李自成雖然開始時攻進了北京取得了勝利,但他最後卻敗在了自己的驕傲自滿上,併為此賠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河伯剛開始時確實很自滿,但幸運的是,河伯繼續往下走,讓他看到了汪洋大海,當他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時,就立即改正了態度,所以,最後他受益了。故在現代這個物慾充實的社會中,抱着不可一世虛誇的態度,終有一天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宇宙無限,更顯得人類是多麼的卑微渺小。我們只有抱着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態度,拋棄自滿,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不斷的開拓進取。

《莊子》讀後感 篇11

學了庖丁解牛讓我感覺到世界上的事情紛繁複雜,處理不當在無形中就會給人帶來煩惱,如何去擺脱煩惱,瀟灑的處理好一切事情呢?

在《庖丁解牛》中我們知道了,牛是複雜的,但是隻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鬆簡單的解牛了,《庖丁解牛》讀後感作文。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樣的,不管它多麼複雜,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充分認識和掌握事情的內在規律,處理起來遊刃有餘了。

庖丁在順利解牛後“提刀而立,為之回顧,為之躊躇滿志。”是一種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種充滿自信的境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怎樣才能達到此種境界呢?我們要學會用“刀”學會了就活的.灑脱,不會用“刀”就失去了生存的工具,就會陷入苦惱中不能自拔。我們應該如何掌握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我們首先要學會研究生的結構,找準牛的肌理就是事情的內在規律。輕鬆自如的解牛和解決事情。

人世間的事情雖然千差萬別,不盡相同,但是對於每個人每件事,有規律可循就得善於掌握它的規律,順着它的規律去做,遇到難題要學會繞道解決。避免與其規律發生衝突,如果不按規律辦事,拼着力氣在幹了解牛的刀,沒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連雞也殺不了。這樣做勢必會陷入到無法迴旋的餘地,我們應該如何掌握解牛的正確方法呢?

我們應該做到,不管對於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礎上,要找到其中的門和路,要知道從那進入,從那裏拐彎。像我們的學習,人際關係,都不是這樣的嗎?我們要學會用靈活的頭腦來應對世間萬物的變化。我們有時要學會繞開障礙而行,也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以。解決問題砂是在硬碰硬上,硬碰不但白費力氣,更糟糕的是容易擊到對方的最痛處,那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在合作的關鍵的門路上打上難以解開的死結。

所以我們學了《庖丁解牛》以後我們要學會能把自己的鋒芒磨損,還要順利解牛。要學會達到一種躊躇滿志不敗的境界。

《莊子》讀後感 篇12

今天總算看完了莊子的智慧,得到很多感悟,人生兩大關口,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也;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可逃於天地之間也。我們的父母是一種無法割裂的親情,臣是自己與他人,君是自己與他人,人與人的關係也是不可逃避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我們在社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安之若命,我們必須要好好想想。庖丁解牛告訴我們,人為刀,刀為心,社會為牛,你怎麼樣對待社會,社會怎麼樣對你。以無厚入有間,無厚是無我,有厚是太自我,我就是太過自我了。有間就是空隙,就像人體的穴位,刺之而不傷其身,社會的有間在哪?我們找到社會的有間,才能如魚得水。但這需要我們自己尋找,觀山為山,觀山不為山,觀山還是山,人生境界啊。我很早就讀過莊子,我只看到了逍遙,所以我是輕浮的,只看到無奈是沉重的,看不到無奈是膚淺的,只看到逍遙是輕浮的,看不到逍遙是庸俗的。我是膚淺而輕浮的,但還好我不是庸俗而沉重的。()應該改變下,那就需要行動了啊!我行動力又不怎麼好。散木樗材是我曾經用過的暱稱,表示無用之用,無為而無畏,今天再看,更多的是管理學的感悟,萬物皆有其用,無用之用,物盡其用和用物之大用。無用就是換位思考。

最後是哲學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為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為無:道不是物,道生萬物,道是道本身,道即為無。無中生有,無就是最本源。我感覺: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一生二,二即為相對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觀者,無盡的三是萬物。還有一句現象背後無一物,現象就是本質,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愛就是愛。我好像明白我為什麼愛我女朋友了!

《莊子》讀後感 篇13

莊子繼承老子的道家學説,進一步闡釋了道。

道家在一定的意義上否定了儒家思想,認為儒家所推崇的仁政是世間罪惡的根源。的確,君主得到權利最好的途徑就是戰爭,要鞏固自己的江山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強自己的實力,籌建軍隊,抵禦外來的侵略就是戰爭,這所有的一切都是要用臣子的血肉之軀,帝王的寶座是坐在無數屍骨上的。他們卻用仁義來遮蓋這一切,他的仁政束縛了多少人的思想。在秦始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人類的思想就被禁錮了,千百年來的學者寒窗苦讀,只為金榜提名,真正用到的又有多少,為了這一個榮譽多少人浪費了自己的`一生。科舉三年一次,千千萬萬的學子中才取幾人,范進就是為了它束縛了自己大半生。道家所提倡的自由是真正的逍遙遊,在社會中想要得到身體的自由可謂是難上加難,但是精神的自由卻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沒有貴賤尊卑的隔閡,沒有仁義禮樂的束縛,沒有功名利益的追逐,用晨鐘墓鼓去撫慰無助的心靈。

孔子的儒家實在是太理想化了,是在當今社會幾乎不能實現的,雖説有夢想是好的,但是這個夢想對當代人來説有些過高了。在儒家的經典下奴役了上百年,連反抗的力氣也沒有了,我們所有的青春,一生中最燦爛的時候就被掩埋在無盡的筆墨中,濃重的書香氣籠罩着整個中國,那曾經騰飛於九洲之上的龍如今早已被馴服,回想當年桀驁不遜的飛舞於九天,似乎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讀完《莊子》,我的感想就是,在九洲之上的那朵豔麗的奇葩正在逐漸的沉入墨的海洋

《莊子》讀後感 篇14

今日偶讀莊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動,僅書一文。

莊子曰:“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這四句話意思是説:“一個人壽命長短,是勉強不來的。我哪裏知道,貪生並不是迷誤?我哪裏知道,人之怕死,並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迴歸故鄉呢?我哪裏知道,死了的人不會懊悔他從前求生呢?”莊子是在闡明,生未必樂,死未必苦,生死其實沒甚麼分別,一個人活着,不過是“做大夢”,死了,那是“醒大覺”,説不定死了之後,會覺得從前活着的時候多蠢,為甚麼不早點死了?正如做了一個悲傷恐怖的惡夢之後,一覺醒來,懊惱這惡夢實在做得太長了。

憶往昔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重傷雖愈,但名醫卻告知其只能活到40歲,如果是我定會傷心不已,但常遇春卻道:“大丈夫濟世報國,若能建立功業,便三十歲亦已足夠,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縱然年過百歲,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數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人生在世無所謂之長短,但我不認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遺臭萬年”是正確的`,建功立業縱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於亂世飽受外族欺辱,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義旗,驅除韃虜,是所謂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價值的,他縱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萬,身為華夏兒女見此一舉,能不熱血沸騰?

生與死只記於一線,你不能選擇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選擇你的死亡,真正讓自己活的有意義,活的有價值,生未必樂,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價值,否則我們不配享受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