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屈原《離騷》讀後感(精選6篇)

讀後感2.72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屈原《離騷》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屈原《離騷》讀後感(精選6篇)

屈原《離騷》讀後感1

《離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雖已讀完了《離騷》,但耳邊似乎還回響着屈原對楚懷王的怨恨:“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在那個社會,準則可以隨意歪曲,小人們競相把苟合取悦於人當作法度。但屈原説到:“寧溘然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説很容易,做到卻很難,常人也許會放棄這個國家,也許會屈服於這個歪曲的社會,但他卻“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願”。這是怎樣的高尚情操!

我憐屈原雖“修跨以羈羈,但朝誶而夕替”。我更敬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

屈原因自己從善愛美,小人投機追曲;“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為此態”,不願同流合污,而遭受貶黜。這讓我深深的憎惡楚懷王與眾小人,我對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後來,我發現了屈原並不需要同情。因為他寫到“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所懲?”這讓我明白屈原是一個強者,他可以讓人民尊敬甚至是責罵,但他不需要同情。因為同情是人們對弱者的專屬詞,需要同情的是楚懷王與眾小人,他們永遠也解脱不了罪惡的枷鎖。有人認為屈原是懦弱的,因為他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永遠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讓我們感到羞愧。如果現在的大官們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憂國憂民的偉大精神,中國的'政治思想、軍事、經濟等應該發展的更快更好吧。如果百姓們都有屈原的憂國憂民,中國不會出現染色饅頭、地溝油等事件。

屈原雖然已死,但他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屈原《離騷》讀後感2

品魯迅之作,感慨萬千;讀冰心散文,細膩委婉;然而,屈原詩歌,給人留下的卻是無限激情與對祖國的忠誠!

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民族節日,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

有人曾説過:“初讀好書,似遇新友,重讀此書,似會舊友。”的確如此,第一眼見到《離騷》二字,就覺得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書籍。果然,大約一看後,無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過書來表達的情感。反覆斟酌後才略知一二。

“寧溘死一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卻在字裏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壓抑着自己的情感,暫且認同把譴責和羞辱一起承擔。”

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説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願沐浴彭咸的遺輝。”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

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淨化還有對情感的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説,哪麼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

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的作品。

屈原《離騷》讀後感3

蒼涼的黃昏下,你獨咽斷那楚楚南天。千古登臨,被玩弄的餘暉,散落在歷史的深淵,微薰成殷紅的一片。

黃昏老去,遺落殘陽。沉澱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紅塵腐蝕的歲月醖釀。

風不懂,雨亦不懂。

長劍在腰,卻無法劃破紅塵鎖鏈,只撩蘆葦,惹清風,為你搖晃蒼白的頭顱。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這個九毒之首的毒月,蒼天一角的眼淚為你稀釋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徹透骨的湘水,徹底凍結了令尹子蘭和靳尚對你的仇視,漫天的流言被楚頃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極點。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你的本色沒有被奸臣的謊言摧毀,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與無奈被歲月沉甸甸地搖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下下而求索”,你不願輕易地放棄。楚國的.盛強還被你的忠心勾勒着。

你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卻在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風雲不再,歷史仍流。你那深愛的楚國山河,早已繽飛、銷盡。江山換了,你的心也還隨江山變嗎?你無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韻的《離騷》中,飄逸着你的堅毅與頑強,偉大的愛國情懷似一股風,在華夏血脈中穿遊!是的,踏過五千年的風霜雨露,你始終都沒有變過!

在紅塵俗世中,你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汩羅江畔,你為了堅持自己的本色,寧願做荒野沒有歸宿的靈魂。

微雨的黃昏中,為了自己本色的生存,我們義無反顧,在一片雪地上前行,看那燈火搖曳着生命,直至衰老。

屈原《離騷》讀後感4

《離騷》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這首具有濃濃的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藝術性的佳作。其所以用離騷為詩名,司馬遷説,離騷即離憂。東漢大詩人王逸説,它含有離別憂愁的意思,因此後人常用騷賦代指屈原的作品。

《離騷》大約可分十二章,依次從追求家世、姓名由來,歷數上古君主為政得失,申述自己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鬥爭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對社會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對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闡述等等。此文寫於何時,司馬遷用“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八個字加以説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時,他是在內心充滿着愛國激情和憂國憂民情況下寫成的。

從整個詩體上看,又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詩人對往事的回顧,主要述寫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負、忠而被疏後的痛苦和堅持理想的執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嬃之勸和遠行為契機,寫下了自己先後經歷過的.重華之證,帝閽之拒,求女之敗,描繪了個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艱辛及理想破滅後的殘酷現實;第三部分,抒寫了詩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沒有放棄的精神,他曾問卜求巫,並聽二者建議,決計遠行時對故國鄉土的強烈眷戀,不忍離開的矛盾心理,以對比或對物述説的方式,表述自己對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執着。通過哀君主之昏庸,怒黨人之卑劣,而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堅持正義不與奸邪同流合污的堅定立場和九死未誨的鬥爭精神,故後人評曰:“可與日月爭光也”。

屈原《離騷》讀後感5

有日神助“我”,風神幫“我”,雷神保護“我”,各方神聖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麼再加上“我”執着的追求,有什麼理想不能實現?什麼目標無法到達呢?

屈原,就是用這樣幻想境界,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執着追求。

他對理想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對自然的鐘情,對美人的思慕。都在詩歌中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但卻顯得太過虛擬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這幻想,讓我質疑。這位偉大詩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他那浪漫的筆觸之下詮釋的真的僅是他那浪漫情懷?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執着,如此坦蕩,那為什麼又有“投河自盡”的結束篇?他,絕望了吧——想必,除了在這虛擬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無地方釋放他自己了。

可憐的人兒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無人理解,無人分享自己對生活的希望,更是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就這樣憋着了,沉默着。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認,他吶喊過的,只是被壓抑了;他吶喊過的,不過被淹沒了!最終,他彷徨,他鬱悶,就這樣,他帶着絕望離開人世。

可憐的人兒,我是多麼的同情這位偉大的.詩人。他詩中的“美人”,我讀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滅了他的夢的偉大的君主!他多麼想得到想要的,多麼想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滅了。他在心中指責,指責君主的無

禮,指責他的庸碌。

可這些都有什麼用呢?可憐的人兒最終選擇了沉睡,與河共眠,在那靜靜思考的河中繼續自己的夢境。

屈原《離騷》讀後感6

行吟澤畔蘭泣露——《離騷》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離騷》作為《楚辭》的源頭,讀來總有一種震人心魄的力量。穿過千年歷史的帷帳,去觸摸那汨羅江畔帶露的文字,任蒹葭蒼蒼結成溯流的蘭舟,踏向那久違的聖地。

歲月太長,時光空隔,《楚辭》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樣的解讀太艱辛,它不是都市麗人們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孫子兵法》一般可以成為商戰的法寶,它是一個孤獨而乾淨的靈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靈,去完成穿越時空的對話。

太史公在《史記》中寫道:“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志潔高雅,萋萋芳華,屈原低吟淺唱,走在楚國的衰亡之路上。

滿腹才氣,一身抱負,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場景在江邊重沓,意氣風發的少年才俊們踏上了不歸的仕途。當才華遭遇潛存的規則,當傲骨碾成了塵埃與粉末,當真情換就了生存的籌碼,還有誰能把憔悴的枯顏賭向那不可挽回的時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話:“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他走得那樣決絕,不給自己任何餘地。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這是他冥冥中的讖語——執著的信念永不改變——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為了這一瞬。千年的流水載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個大寫的人字。他,生於東西文化的交匯之處,以驚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為國學的守望者,開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間詞話》撼天動地。王國維,靜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這樣的季節裏卧水而眠——不是與一切告別,是靈魂對空明境界的奔赴。

歷史反覆迴旋,汨羅江的訣別,一襲白衣,兩身倒影,鑄成《離騷》風華絕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