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小石潭記》讀後感集錦15篇

讀後感1.44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石潭記》讀後感集錦15篇

《小石潭記》讀後感1

最近我學習了《小石潭記》這篇文言文,通過這篇文言文的學習,柳宗元把我帶入到了這個世界,閉上眼,那一副副美麗的畫卷呈現在我的眼前。這篇文章即寫出了小潭中水的清澈,飄忽不定的魚兒,東遊西遊而給人們帶來的歡樂,也寫出了在小潭的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突顯出一片淒涼,傷感還有幾分低沉。

初讀這篇文言文時我心裏也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人很少,地方也很清靜,但為什麼又會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人呢?是為了點名出他們對於知識的嚮往嗎?其實,這樣美麗的景色,一下子就讓我進入了這種境界,一開始作者忘記了自己被貶的淒涼,隨着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

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着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再往西南方向望去,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水中的魚兒歡快的遊着,時不時的與遊人玩耍,這就是每一個人心目中的嚮往仙境啊!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換做是我,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因為在這裏,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風景,盡情放鬆平日緊繃的神經,如魚兒一般自由自在,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讓我重新充滿活力。走進這個地方,不同的.大自然氣息就讓我陶醉其中,讓我的眼球瞬就被所其吸引小石潭,這個如人間仙境的地方,帶給我們的是不同的體驗,展現出來的是不同的美景。

《小石潭記》讀後感2

它的作者柳宗元,因為早年參與政治改革,風雲變幻,最終失敗,所以他被貶官至山西永州。但是他卻毫不退縮,仍然熱愛生活,以一顆欣賞的心,以一身欣賞的姿態去擁抱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眼前的一景一物。用優美的文字和濃厚的感情寫下了這篇《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這篇文章中並沒有用,許多的筆墨來描寫水的清麗。但是卻又在許多地方間接的提示道,讓人感受到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尚情趣。“水中的魚可能有幾百頭吧,他們都像是在空中有着一樣,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這一句話雖然沒有寫水有多清澈,但是卻告訴我們,水清澈得連魚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連水底下的水草也可以映照得熠熠乾淨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為何又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淒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他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淒涼,隨着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後失意的情感。所以,《小石潭記》中“悽神入骨、悄愴幽邃”的不勝涼意,正顯示着一顆還是熱的、充滿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請不要隨便用一些“無奈”“脆弱”類似的詞語,量低了這位有志仕者心的温度。

從這段閲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於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後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穫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潭記》讀後感3

公元805年,柳宗元因為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刺史,於是柳宗元來到了這片小石潭。

柳宗元帶着悲涼的心情,來到了這片小石潭,這片小石潭像它的名字一樣,小潭以石頭為底,在靠近岸邊的地方,有石底翻卷出來,露出在水面,彷彿像一座座小島一樣。潭中的魚大約有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樣曲折,像蛇爬行一樣彎曲,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

柳宗元坐在了潭水的邊上,四周的竹林包圍着他,寂靜的沒有旁人,讓人感到了心神淒涼。這讓柳宗元回想到了自己在朝廷的時候,他極其擁護王叔文的改革政策,想要把整個大唐帶的更好,讓整個大唐變得國力再次興盛,回到貞觀,開元時期。然而當時的大唐已經不再是盛世了,此時的大唐已經衰弱不堪,宦官專政,各地還有節度使正在起義,而柳宗元想要找到一位與他一樣,想要拯救大唐,有着共同目標的人,但是沒有,他反而還被那些宦官孤立,並且皇帝也在宦官的讒言下,把柳宗元貶到了永州這一塊偏僻的地方。此時的柳宗元,就如同這座小潭一樣,被四周孤立着,孤零零的.。而此時的大唐,又何嘗不是這樣子?那些以前的盟友,以前的朝貢國都反目了,那些得到利益的節度使也紛紛起義,整個大唐就像這片小譚和柳宗元這樣,孤零零的,最終走向滅亡。

而柳宗元,也帶着悲涼的情緒,最終鬱鬱而終。

《小石潭記》讀後感4

“青樹翠蔓,蒙搖絡綴,參差披拂。”柳宗元在和友人在山中游玩,忽而聽到水流的如佩環一樣的聲音,隱隱約約地。他們便伐出一條小路,無意中邂逅了小石潭。當時的柳宗元的內心心灰意冷,他在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之後,被貶永州。

小石潭的景色徹底的將他們吸引住了,青葱翠綠的樹木藤蔓蒙蓋纏繞在一起,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水清澈見底,下面的魚和石頭可以看的一清二楚。魚輕快迅捷地在水中游動。溪水的樣子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柳宗元帶着驚喜的心情繼續前行。柳宗元來到潭邊的一塊粗糙的石頭上坐了下來,在此細細品味這裏美妙絕倫的景緻。竹林將柳宗元包圍了起來,幾乎隔絕了其他聲音,除了溪水輕輕流動的聲音以外,就只能聽見竹林中藏匿的潭水訴説的聲音,又或者是柳宗元孤寂內心的那份悲涼和無奈的回聲。他沉思了片刻,似乎是想到了什麼,良久,獨自離去。

短短几句話,就包含了柳宗元的兩種極端心情的變化,一喜一憂,看似矛盾,實乎合理。也許他是在想在變革時候的得意,又或是在感慨自己目前尷尬的'處境,也有可能聯想到了什麼。

他即使被貶至永州,它既是有過短暫的心灰意冷。但柳宗元並沒有像常人一樣怨天尤人,沒有像愚者那樣的盲目樂觀,更沒有像懦夫一樣墮落沉淪。他就像是一位被關押在無聲囚室裏的一位偉人,與四周隔絕。卻還是心懷大志,關心蒼生。他雖然是被生活所刁難,即使他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但他卻能改變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它在墮落和堅持的入口來回徘徊,最終他選擇了堅持的這一條道路。它就像小石潭那樣,雖然身處最為偏僻的地方,被人們遺忘。但它還是保持着自己最完美的面貌,堅持向外散發自己獨特和美麗的芬芳。所以他才能被歷史所記錄,所接受。

他隨時所處困境,但他還是嚮往着光明,雖然他面對着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但他還是能夠像小石潭那樣獨自綻放。

《小石潭記》讀後感5

《小石潭記》第一、二、四段融情於景,一直被人們剖析得異常透徹,而第三段只注重抓住特點描繪景物的一面,是否滲入作者的感悟呢?至今對此的解析甚少。

如果聯繫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體現及其承前啟後的作用,就決不能忽視。

柳宗元出生山西河東解,世稱柳河東,13歲就能寫出好文章,20歲中進士,25歲又考取博學鴻詞科。可謂大器早成,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信心,欲想:“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萬萬沒想到的是因參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

永州是當時相當荒僻落後的地區,司馬有職無權。柳宗元歎息自己被埋沒,於是寄情山水,以泄自己憤懣不平的苦悶。作者在《小石潭記》中,這種心情顯得尤為突出。在這種憂鬱的心情下,柳宗元走到小丘西時,清脆悦耳的流水聲給作者那沉寂的心潭掀起了微瀾,清澈透明的石潭中,歡快的游魚帶給他些許快慰。作者暫時忘掉了心中的不快。在這天人合一的意境中,他想尋根溯源,縱觀“斗折蛇行”,自己命運坎坷,小人從中作梗的潛意識油然而生,遭人排擠的.意象或現或隱。細看“犬牙差互”,聯想到官場中爾虞我詐、社會關係盤根錯節,加上自己前途迷茫,未知朝廷何日召見自己,不由得發出“不可知其源”的感歎,顯得是多麼的無奈。水聲、游魚帶給他的歡快揮不走殘酷現實瀰漫在心潭上的陰霾,面對現實,作者定會感受到此時歡快的是它們,而自己什麼也沒有,才感受到這時周圍的竹樹“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於是便出現“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的結局。

《小石潭記》讀後感6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為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係,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於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遊境內,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先後經他發現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繫上一篇從《鈷釒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裏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為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通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遊態奇妙,似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小石潭記》讀後感7

有很多詩人在古代的時候,都被貶官,而我今天要説的則是這些人中的一個,説其他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多多少少也讀背過他的古詩,他就是柳宗元。

在柳宗元的裏詩裏,《小石潭記》應該是很著名的一首詩了,在讀詩前,應先了解背景,如做生意,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考試,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讀詩之前,搜查詩的背景古詩,大方面的促進了你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或者事蹟。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柳宗元的被貶,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朝廷的無能,使他和王叔文實行政治改革,未果,遂被貶。柳宗元在小石潭記最後的.幾段中,寫了溪水,竹林和森林。全文沒有使人感到這是一位被貶詩人的難過,只是看到了溪水和森林,看到了一番美景。柳宗元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仔細閲讀後,又能感覺《小石潭記》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柳宗元以美景,來麻痺自己,這種樂觀,我們應該學習,用別眼看世界,如果,這個題很難,那就不要去糾結答案,而是應該去糾結解題的過程。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又是別番風味。

《小石潭記》讀後感8

我讀了這篇《小石潭記》,覺得這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作者因為跟朝廷關係不好,所以被貶到永州。

而這篇的作者柳宗元正是在這種環境裏寫下了“永州八記”。本篇使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而且在小潭的周圍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才使得他有這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我認為這是一組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其中文章對潭中的游魚寥寥刻畫幾句,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的'清澈。

此外,本片文章中還寫出了潭中游魚的筆法及妙,作者卻一次沒有涉及到水,只是説魚則“空遊無所依”寫出了水的透明魚的生動都各盡其妙。文章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寂靜的景色和氣氛。在這種境界裏,流露出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妻悲涼,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和文人的痛苦心情,他在這短短的語句中表達了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我認為他跟我們上次學的陶淵明的詩有很多相似度地方,就比如在當時的生活場景中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生活的時期就十分的差不多,一個是為了避開亂世,另一個則是被朝廷貶到了永州。但是卻造就了不一樣風格的詩句,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的風潮,而柳宗元寫的詩要我感覺到了一種濃濃的悲傷情懷在裏面。

這篇小池譚記好像不僅僅是在寫景,而是在烘托出作者的一種情感吧。

《小石潭記》讀後感9

不知有多少年,或許從它存在於這個世上的那天開始,就未曾有人發現過這被翠綠環合的小石潭。雖無人欣賞,卻依舊美麗,一直靜靜地呆在這裏。

永州十年,柳宗元遊歷山水來排解自己滿腔憤懣,並寫下心中的憂鬱:“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他就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帶着一個罪名,終日惶恐。不過他或許是幸運的吧。因為在這裏,他遇上了許多美麗的景色,更是遇見了那和他命運相仿的小石潭。

竹林深處,被翠綠匿蔽着的地方有一汪潭水。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塊為嶼,為嵁,為巖,還有許多整塊的石頭靜靜地躺在水底。周圍的蒼翠與潭中的湛藍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免讓人眼前一亮。

水中的.魚兒也不知在這呆了多久,四周的一切本是那麼安靜,突如其來的一行人讓水中的魚兒覺得新奇,在水中快活地游來游去。被太陽斜射的水面上泛着粼粼白光,周圍石頭的影子也投射在水裏。

再向西南方向望去,泉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像蛇一樣蜿蜒前行。遠處的水流若隱若現,看不到盡頭。在視力可見最遠處什麼也沒有,還是一片竹林和潭水。可那兒彷彿有什麼魔力,讓人忍不住盯着它看。看着這一條曲折蜿蜒的水路,彷彿看到了自己未知的前路和坎坷的從前。

他笑了笑,坐下了。看着眼前的美景,寫下了這篇《小石潭記》。

不知為何,突然覺得有些悲涼。是環境和天氣的因素呢?還是自身的緣故呢?眼前的景色已經不像起初那樣令人眼前一亮了,綠得讓人心生寒意的竹子和幽深的潭水似乎只剩一種淒涼的美。柳宗元起身,拂去身上的泥土,離去了。

他離去後,剩下的,就又是這孤寂的一汪潭了。

《小石潭記》讀後感10

清晨,一縷縷陽光從樹蔭之間撒下來,如綢緞般涓涓細流的小溪,遠山與綠樹意濃如畫,碧潭與天空相互輝映。

如此美好的景象卻令人感到一絲悲傷,一絲寂寞。雖然美景十分怡人,但是不勝寒,使柳宗元染上了悲傷的情緒,柳宗元不願意再想更多,四面而來的煩惱,欲讓石潭裏的沉鬱帶他離開世俗,去尋找世外桃源般的寧靜與安樂。

柳宗元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希望被重用的心情,與這小石潭的一番美好,富足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他對小石潭記的欣賞也只是一個蒙着彩色外衣的泡沫罷了,一觸即破。他享受着大自然的調侃,彷彿世界都如此明亮沒有黑暗。而他真正想表達的,卻已在不言中,通過文字,顯現了出來。

我們現在所瞭解與背誦的許多著名詩詞散文都寫於作者“被貶……期間”,如即將學到的《醉翁亭記》也是一篇。還有李白、劉禹錫、蘇軾等,無一不是將自己鬱郁不得志、孤寂的心境賦于山水外物,待後人細細品讀與感受。我十分為那些遭貶的文學家們感到惋惜,覺得國家又失去了像這樣一批才高志遠的仁人志士。

但個人的不幸反而造就了他們文學方面的才華。

柳宗元被貶永州,寫出了《永州八記》,被後世奉為寫山水抒情之經典。也許文章的最大意義便在於表達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最真實的情感。

每個人都擁有短暫的生命,在短暫的生命中盡力展現自己,自己的生命與思想才能延續。柳宗元用另一種方式被世人知曉且理解,用自己的詩詞傳遞情感與思想,這也就是生命的延續了吧。

我覺得,柳宗元這樣憂愁與消極時,並沒有想到自己在後世,在將來,會被世人所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會被人們所接受,而自己的詩也會被流傳千古。我想,如果他知道自己也有人欣賞,應該會感到十分高興與富足。也會走出自己的憂愁與煩惱,看見小石潭時一定會十分喜悦。而不是藉着美景感歎自己的人生是多麼充滿憂愁。

《小石潭記》讀後感11

偶遇美潭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生活間的美景處處都有,就看我們如何去對待和發現。當在一片蒼翠欲滴的篁竹之下有水聲。泠泠作響,自然是引人入勝的。向下走去,是一潭美池。四面青樹翠蔓,高低交錯,令人不禁要大吸幾口新鮮空氣。或是脱了鞋下潭,親身體會談水的清涼澄澈。“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對荒野渡口的偶然發現,想必也是和柳宗元的偶遇美池抱有同樣的感歎吧!

偶見潭景

“佁然不動,淑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發現美景之後,重在如何才能正確的欣賞。潭中水質極佳,日光都可以直見水底。雖然水至清則無魚,但這的.魚似通人情。既知來人並無惡意,便自由往來,時動時靜,時去時來,時近時遠。令人也不禁想去與魚兒互相逗樂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的人生意境,想必也已經到了能與飛鳥和諧相處的地步了吧!這偶然的心境突破,想必是偶然的美麗。

偶識自然

“坐潭上,四面竹林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自然美景面前,或許我們只能敬重的欣賞。坐在潭邊,靜心欣賞,看寒樹成林,翠竹圍潭。此時才能感到內心悄然而生的寒意。沒有雜亂的聲音,沒有突兀的景色,天地之間,一時彷彿停止了更易。這才恍惚之間,偶識自然大美與深不可測,便抱有敬重之心,記於紙上,寫在心中,悄然離去。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蘇軾於赤壁磯下,聽水落石出,而四顧寂寥,便是真正認識到了自然。這偶然的領悟,必然是偶然的美麗。

這偶然的美麗,或許就是自然的大美,自然的奧祕。

《小石潭記》讀後感12

柳宗元的孤獨,是千萬孤獨。

千年前,一位老翁坐於紛飛大雪之中,千山萬徑,人鳥絕跡,草木皆枯,天寒地凍,江面孤舟上的他,大雪落滿了蓑笠,給人留下了一個不屈而又孤寂的身影。

不知他是釣魚、釣雪、還是釣那冰冷刺骨的孤獨。

柳宗元被貶於荒涼之地,精神受到極大的打擊,身心都遭受着孤獨的侵蝕。他仍倔強地立於世間。

但他遇到了小石潭。

他探山訪水,流連於竹林的`幽深,我似乎也與他一同欣賞着自然勝境。

清脆的水聲隱隱約約在身邊響起,欣喜悄悄地暫時地壓住了內心的悲涼,我隨着他,一睹小潭真容。一股清爽的氣息拂面而來,清澈冰涼的潭水倒映在我的眼中,整塊的石頭鋪在潭底,坻、嶼、堪、巖交錯分佈,露出水面,看得正入迷,一尾小魚從眼中閃過,那是一抹多麼明亮色彩啊!數百條魚就那麼靜靜地停在水底,忽然間又迅速遊開,讓人眼前一驚。

向小譚西南方向望去,蜿蜒的溪水流淌着、蔓延着。溪岸似犬牙般交錯不齊。像他坎坷不平的人生一般,溪水也被迫變得曲折,兩岸巨大的堅硬的巖石幾乎要阻斷它前進的方向,但它緩慢的堅毅的淌了過去,承載着痛苦與孤獨延續着,無人知曉它的終點究竟在何處。

他歎了口氣,坐於潭邊,周圍安靜寥落,這身影與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樣,待久了,我竟也覺得心情悲傷起來,頓時覺得草木藤蔓冷冷清清,冰冷的潭水散發出的寒氣深入骨髓。怕是隻有細細咀嚼這孤獨才能與他產共鳴。淒涼幽深擊破了他的外殼,直逼他的內心,恐怕他自己都十分驚訝,自己早已麻木於青山綠水的心境竟又被孤獨佔據……

那身影與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樣,只是脆弱了些,多愁善感了些。

如今回首,他仍立於大雪之中。陪伴着他的,是千萬孤獨。

《小石潭記》讀後感13

讀完《小石潭記》後,我合上書,獨自一人坐在牀上,閉上了眼,不僅陷入了沉思。

柳宗元貶官失意後,十分的傷心,孤寂苦悶,在看到美麗的小石潭後,美好的心情如同曇花一現,在岸邊的竹樹林坐下後,隨即消失。看到這時,我認為柳宗元非常的傻,為什麼自己給自己找不舒服呢?難道是因為當時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過於落後,在這裏我對自己如此評價柳宗元以及古人們而感到惶恐,因為我只不過是一箇中學生而已,但我要寫出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小石潭記裏,我們看到柳宗元真的十分非常的傻,絲毫沒有唐宋八大家的氣勢。

如果現在能讓我和他説一句話的話,我一定會和他説丟掉遺憾,因為生活還要繼續。雖然貶官會讓人十分的難受,但我們要想開了,因為貶官後生活還要繼續,與其帶着孤寂苦悶去生活,還不如開心樂觀的面對它,所以説,丟掉遺憾,因為生活還要繼續,不要回望遺憾變得止步不前。

有一次我在考試中因為過於緊張,少寫了一個‘答’字,導致我失去了那寶貴的一分為什麼説這是寶貴的一分呢,因為我失去了這一分導致了我與年級第一名的`寶座失之交臂。

這件事發生以後我就十分難過,同時這一分也成為了我國小生涯的一大遺憾。但我現在想明白了這個道理,考完試後,雖然會變得十分難過,但是我們還要繼續生活,時間並不會因此止步不前,與其像這樣帶着傷心去面對新的學習內容,還不如高高興興的去學習。

人生總是會有遺憾,但生活終究要繼續,要想活得更精彩,就不要回望遺憾,止步不前,想想希望,遺憾就被希望取代。作者:翟卓眾

《小石潭記》讀後感14

他從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聽到了似珮環碰撞般的水聲,心中為之一樂,便“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水格外清涼,青葱的樹木和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牟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約有百來條魚游來游去,似乎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可以依傍的。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此時一切的美好景物都令寄情山水的他感到無比舒適,在那一瞬之間他甚至產生了一種錯覺,覺得這就應該是他生活的全部,要是一輩子都住在這多好啊。歷經嚴冬的他似乎感到了一點光,一點温暖,一點希望。

可是,你甘心嗎?

剎那間,喜悦之情散盡,他像是被從温室扔了到冰池中,寒冷穿進了他只的心裏,透進了他的骨子裏,一陣陣孤寂,一陣陣悲愁向他襲來。他突然感覺自己是那麼落莫,那麼無助,自己就像一把好把腐朽的木椅,渾身上下都在吱吱作響。他似乎又想起了自己起初參加革新時候那股“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勁,認為一切都會便變好,可惜他想錯了。他的志向,他的`理想,全被扔進了一台叫做“現實”的巨大磨盤裏,被磨成粉、磨成渣,連同他的全部希望一起像廢品一般扔掉。在柳宗元的那個年代,理想,是最不值錢的。

他絕望了,一切的景物都幻滅破碎,如同他那顆殘破的心一般。名為“希望”的荊棘之路使他渾身都在流血,但這條路卻彷彿永遠望不到盡頭。

於是,在他眼前,便只剩下了“其岸勢大牙差互”“”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他記下了這番景色,便匆匆離去了。

《小石潭記》讀後感15

跋山涉水來到了這小石潭。還未進入,就聽到了一股小小的流水聲。柳宗元説,他所聽到的流水聲就像佩環碰撞的聲音。或許這是初到時的歡樂吧。而我站在那裏,聽到這流水聲,只是心想:“就到要了”。隨後,我們“伐竹取道,下見小譚,水尤清冽”。我看到以整塊石頭為底的小譚,不禁的猜想若石頭整塊翻起來後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然而柳宗元走近小譚後則是和我分享了那些清水裏翻卷的奇石,是水中高地。或許那些奇石在柳宗元眼裏就是古文運動裏和他並肩前行的韓愈等人吧。後來,我們還欣賞到了“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景色。

向前又走了數十步,我們又看到“潭中魚可白許頭”,柳宗元高興地和我説這些魚都呈現出一種“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樣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當柳宗元想要靠近看個仔細時,它們又向遠處遊走了,我笑着對柳宗元説:“你看,它們在同你玩耍呢”。柳宗元説到:“那些平日裏與我糾葛的人,也是這副樣子的,若有靠近,必將疏遠。”

我們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看到這般景象,柳宗元臉上的笑容逐漸褪去,我想,他或許是覺得這蜿蜒的水流就像自己走的`那條曲折的路吧,走到最後,回頭望去,早已看不見源頭在哪裏。

後來我們走的有些累了,就坐在潭邊想休息一會兒。想欣賞這的美景,但向四周望去,眼裏便裝滿了竹樹。“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柳宗元臉上的表情更加凝重了,他便説道:“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記錄了些許後就催着我倉促的離開這裏。

回去的路上,柳宗元一直開心不起來。明明“聞水聲”時還是“心樂之”的,可“坐潭上”時就“悄愴幽邃”了。

......

我最開始的心之所向,還是沒能抵過那四面竹樹環合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