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通用】《悲慘世界》讀後感15篇

讀後感1.95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通用】《悲慘世界》讀後感15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1

讀完《悲慘世界》,我已淚流滿面。

我實在是被主人公冉·阿讓的那份善良給打動了。在閲讀時,我的目光聚焦到了這一個情節上:冉·阿讓是一個因為偷了一塊麪包被關押了19年做勞役犯的一個人。主角冉·阿讓在做市長的時候,救了一位仇視他的老人的命,還給了他一些錢,給他找了份穩定的好工作。雖然他這個舉動使一個一直在抓他的警察,發現了他的真實身份。當他的真正勞役犯的身份暴露時,他當時長的時會整個城市做了那麼多貢獻,人們就全都忘了,就記得他是個犯人,可見人們的狼心狗肺。

多少年後,冉·阿讓被那個警察追到一個死衚衕裏,許多警察都來搜查這個衚衕,他現在已經沒有退路了。不管躲到哪兒,警察遲早會發現他。

這時他翻越了一堵牆。牆內是一個修女院,院子中唯一的男人就是那樣那個老人。那個老人認出他來了。老人幫助了他,而且一直尊敬他,一直認為他是一個好市長。從此以後然而讓就成功的在這個修女院裏面的隱藏,與世隔絕,不被警察追捕。

這證明了什麼?這證明了好人有好報。你幫別人別人就會幫你。其實你幫他的時候並不是為了以後他來幫你,但你可以讓一個人活的更好,讓你在他的.心目中更加偉大。只要這樣,某一天,你再遇到他,他絕對會感激你。除非他是一個真的壞人。如果是壞人就儘量不要幫他了。

這個故事情節真是催人淚下。給人無盡的感慨。雖然這只是一個細節性的東西,在整個故事當中也並沒有多大的用處,但是它襯托了冉·阿讓善良的心靈。讓我們相信好人有好報。

像冉·阿讓這樣的好人,估計是不會相信好人有好報的。他幹了多少好事啊!但是他怎麼還是最後被人當做一個苦役犯呢?命運不斷地折磨他,説不定他早已失去信念。但是並沒有,他是好人,是好人,命運就不會對他特別不公。一件事的結局一定是好的,如果現在不好,就説明這件事還沒有結束。不能失去信念,一定要相信好人有好報,去做一個好人。

好人有好報是真的,但千萬不要為了回報而去幫助別人。讓別人來報答自己只是一個推動你做好事的理由,但是並不能成為根本的原因。做好事要不圖回報,是否回報是別人的事,但只要他回報,就證明了你做的好事有價值。只要能讓幫助的人更加快樂,就證明了你的行為有價值。

冉·阿讓造福了那麼多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沒有因為他的大恩大德而感激他,但是他使這整個的城市富強起來,這就是好人有好報。別人過得更好就是對你的回報。

《悲慘世界》讀後感2

這就是《悲慘世界》的結尾,冉阿讓和這個悲慘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別了。但是,本性並不壞的冉阿讓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我手捧着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津津有味地看着:失業工人冉阿讓因為生活貧因,偷了一塊麪包,被抓住監獄,他因多次逃獄,延長刑期。出獄後,冉阿讓受教主的感化立志從善,他對許許多多的人做出了無數的貢獻,對自己幫助過的人毫無所求,對犯了錯誤的人寬宏大量。終於他當上了事長。然而,歷盡種種曲折又被抓進監獄……

當我讀到這裏時,我讀不下去了,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我深深地被感動了。這時我想起了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冉阿讓也不例外,為什麼,人們就不能像米里哀教主一樣有一顆寬容的心,原諒他的過去呢?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人生必經之路,我們不應該將目光侷限於犯錯誤的人身上,應該把目光放遠一點,把心放寬一點。

這時,我不禁聯想到自己。

記得那次去小姨家,我看到了小姨家的電視機上擺放着兩隻閃着銀光的水晶天鵝擺設,覺得非常有趣,便伸手從電視機上取下來。“嘭……”水晶擺設竟然讓我打碎了,當時因為沒人在家,我以為這樣就可以瞞天過海了,可是,這件事卻被媽媽知道了,他拉着我,非要我和小姨道歉,媽媽把我拉到小姨跟前,要讓我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告訴小姨:“我…我…,小姨,對不起!”我低着頭,不敢望小姨。“怎麼啦?”小姨摸了摸我的頭問,這時,我已經落淚了,眼淚不由地流下來。小姨知道了這件事後,並沒有罵我,還表揚了我勇於承認錯誤是個好孩子……我又再次落淚了,我被小姨的那顆寬容的心所感動了。

感動是什麼?感動是心靈深處湧起並波動全身每一條神經的震顫,是心絃在真善美的彈撥下奏出的'美妙音樂,是平靜的情感之湖投進一粒石子泛起的陣陣漣漪,是心與心的感應,是絢麗多彩的人性之光。我不正是被冉阿讓,米里哀教主、小姨這些人物所感動嗎?

於是要學會感動。

學會感動,讓世人有一顆寬容的心。

學會感動,讓世人不再冷漠。

學會感動,讓世上充滿光明,温暖……

《悲慘世界》讀後感3

《悲慘世界》一書讀完後,整個人陷入了一陣難以言明的感動,我被主人公冉阿讓的偉大精神所深深折服。

冉阿讓:做為本書的主角,他的經歷非常曲折。有煉獄般的監獄生活,有渾渾噩噩的流浪,有功成名就的當市長的時期,有被追殺的逃亡時期,有隱居的時期。他本是一個普通的市民,因為家境所迫,偷了一個麪包,而被關監獄9年。他本是個無罪的人,卻被黑暗的`現實所毀滅。多年的痛苦的監獄生活讓他幾乎成為野獸而失去人性。後來他越獄了。他穿的破破爛爛地走在城鎮的街道上,所有看到他的人都躲避着他,視他為細菌瘟疫一般,沒有一點吃的和留宿。直到到了涅迪主教的家。涅迪主教仁慈地對待了他。當他晚上在涅迪主教家裏夜晚留宿時,他居然想要殺了熟睡的涅迪主教,為的是偷走他家的銀燭台和盤子。但是最後主教寬恕了他。放走了他。後來他當了某市的市長,得到了人民的尊敬。他也為市民做了許多貢獻,受到人們尊敬。但是警察沙威卻不能放過他。成為市長的冉阿讓被稱做馬德蘭先生。他非常正直仁愛。他就了落魄的女人芳汀,最後收留了她的孤女柯塞特,最後都做着正義的事情。對於這點,我非常尊重。一個人能不為自己的利益而把一切奉獻給他人,這是很偉大的。冉阿讓的身上透出一種魅力,一種讓人佩服的道德。

從一個犯人到一個讓人尊敬的善良的為別人服務的高尚的人,冉阿讓做出了這種轉變。這體現出一種人文精神,是對人性道德的歌頌。

然而這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卻能把荒蕪慘淡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歎人性的微妙,更讓我為雨果這位文學巨匠寫上佩服二字,不得不感歎當時階級的社會對待窮人的殘暴;也感歎當時法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感歎人們你與我詐的陰險;更感歎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為了反抗社會的不公而做出的偉大犧牲,那些心中充滿愛和希望的人。

作者雨果把法國底層人民的苦難,歸之於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整部小説的目的在於揭露這種社會壓迫如何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且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在《悲慘世界》這本書裏,深刻體現了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時又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強烈的不甘和抗議。

但願我們身邊多一些像主教般光明的使者,傳遞無私、善良的精神,讓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這個社會需要這樣的人,這個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和諧平等的社會。

《悲慘世界》讀後感4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作品。書中講述的都是一個個極其悲慘的故事。平凡的詞句中,帶有着濃厚的憂傷味道,更有些諷刺的語氣,卻刻畫了一個滿懷仁愛之心的人——冉阿讓。

從前,冉阿讓因為偷了麪包店裏的一塊麪包而被判刑19年,出獄後,他處處都遭到人們的白眼與唾棄,於是,他發誓一定要像社會報仇,然而,他卻被卞福汝教主感化了,於是,他又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接下的時間裏,他一直幫助貧困的人,並且收養了孤女珂賽特。

自始至終,他都用自己的善良化作真誠的愛給予別人温暖,這一點令我着實佩服。冉阿讓是一個經歷了很多的人,有煉獄般的生活,有混混噩噩的流浪,有遭人唾棄的屈辱生活,有功成名就當市長的時期,有被追殺逃亡的時候,有隱居的`時期……一路走來,這無疑是無比艱難困苦的。面對社會給他帶來的阻礙與衝擊,他樂觀勇敢,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要樂於助人,冉阿讓所做出的貢獻,是無聲的大愛,他一直都為人們默默奉獻着。冉阿讓也很正直,在當時一個封建迂腐的社會中,接濟了被人拋棄的芳汀,他不顧自己的名譽,用善良仁慈的心,幫助了那些被人、社會拋棄的人們,他無怨無悔,用愛填滿了每一個人的心田。

想想生活中的我們,是否也像冉阿讓一樣,無私的幫助別人呢?學校裏,當同學嘔吐時,我們是否沒有躲到一邊而上前去幫忙打掃、去安慰呢?在社會上,我們是否沒有因為別人一時失敗,而在背後説閒話呢?在某些地區地震時,我們是否沒有畏懼餘震,而奔赴災區去安慰受害者呢?事實證明大多數人還沒有熱心行動起來。

有句話説得好“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付出一點愛,別人會感到很温暖,看到別人快樂,自己也會樂在其中。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需要幫助,也許是需要鼓勵,也許是需要資助,也許是需要愛……只有我們齊心協力去奉獻付出才能使世間有愛而更美好。有了一顆熱心腸,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你會發現你收穫一份特別的果實。奉獻一點,大愛一片,你我都有愛。只在行動與否。

不管怎樣都是愛,即使我們的處境和冉阿讓一樣,也不能失去本性,成了假惡醜。愛能融化心,漸漸地我們就不會為了一些瑣碎而煩惱,每一個人都會成為愛的天使。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如果身處逆境,就用愛鋪開一條路,走向光明,春暖花開!

《悲慘世界》讀後感5

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位益友;讀一本好書就如擁有一片燦爛的天空;讀一本好書就似給人生增添了一份充實。在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悲慘世界》。它曾被哈佛大學113位教授推薦為最有影響書之一,它在世界文學名著寶庫中佔了一席之地,它被譽為人間苦難的“百科全書”。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可悲的法國社會下層人物的生活——因報答姐姐養育之恩卻為飢餓偷麪包成為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潦倒成為娼妓的芳汀;因母親經濟匱乏被寄養的小女孩珂賽特……雖然他們身份及其卑微,但是他們卻有着無比崇高的精神,是這唯一的力量使他們度過了這困難的一生。終於,冉阿讓的靈魂受到神的洗禮後,為社會盡了一份微薄之力。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傾灑了許多筆墨寫悲慘的生活,到我卻在其中體會出一種對自由和幸福的嚮往;對他人的愛惜和對未來的憧憬,但更多流露出對他人幫助的樂趣。

曾有一件事如今回想起來令我後悔莫及:一天中午,我和別人發生了嘴角,怒氣衝衝的我回到座位,低頭不語。突然,好友xx的聲音在耳邊浮現。“xx,你有沒有紙巾?我的手指出血了。”我摸了摸口袋裏的紙巾,隨口説了一句:“沒有!”我看着她默默離去的背影,卻無動於衷,更沒有想衝上去的假想。我卻很冷血地想:xx你也真是的,看到我正生氣,一句慰問的話都沒有,現在又想問我借東西,沒門!我的.手緊緊地抓住那張紙巾。

過了一會兒,我拔出手,發現手上沾滿了水珠。又感覺所有人的目光都齊刷刷的朝我看來,周圍溢出尷尬的氣氛。我看了周圍一圈後,把目光投向xx臉上,xx馬上躲避我的目光,低頭奮筆疾書起來……但鮮紅的血依然流下來,闖進我的視線,我卻當做沒看見,繼續做我的事。這件事慢慢在別人的腦海裏卸去,而我卻記憶猶新,比起冉阿讓當馬德蘭市長為民除憂、幫助人民,我感到十分羞慚,我只是一個冷血動物,面對朋友請求都拒絕的無用之才。但雨果告訴我“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的不幸”。

這本書使我明白一個道理:人間真情永存,那麼愛就能抵抗世上的萬惡,願這世界裏不會出現冷血動物。

《悲慘世界》讀後感6

《悲慘世界》,顧名思義寫的就是一個十分悲慘的世界。這世界之所以悲慘,是因為人的心裏充滿着恨。

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因為一次偷竊而開始了他長達19年的苦役生活。當他想着要改過的時候,人們卻歧視排斥他,讓他感受不到一絲的温暖。甚至當一位好心人告訴他冬天不要睡在室外的長凳上時,他冷漠地回答:“我在監獄冷冰冰的地板睡了19年,現在睡這裏有什麼區別呢?”冉阿讓的回答無疑讓人感到更加寒冷。是啊,這個世界給他的愛太少,留在他心裏的,是滿滿的悲傷和憤恨。

但幸好這時候,和藹的神父出現了。他不僅沒有像別人那樣排斥冉阿讓,還把他當成了朋友,哪怕當冉阿讓偷走了他寶貴的銀器。他的感化使冉阿讓第一次感受到了世間的温暖,就像一個一直住在冰冷地底下的種子感受到了陽光,然後慢慢地開始發芽。

冉阿讓心裏愛的種子就是這樣被播種的。當他開始準備過另一段人生的時候,柯賽特出現了。她的出現,無疑是冉阿讓人生的轉折。從孤零零的一個人,變成了形影不離的兩個人,從為自己着想,到什麼事都從柯賽特出發。柯賽特澆灌了冉阿讓的心之種,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地長起來。

柯賽特的健康成長,不僅是冉阿讓的功勞,更是她母親的功勞。她的母親芳汀深深地愛着她,但卻沒有能力照顧她。只好獨自一人在外工作來供養她。可惜她信錯了人,德納第夫婦根本沒有好好對待柯賽特。後來他們更逼芳汀入絕境。是的',他們愛自己的家人,但那種愛是自私的愛。因為他們對柯賽特,對任何別的人都沒有一點愛心。

真正的愛,是像冉阿讓那樣的,用自己的力量去愛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的人。因此他才會拼命就馬呂斯並同意柯賽特和馬呂斯的婚事,默默地給予窮人們一些生活資助,在生命的最後時間忍下心不去找柯賽特……

如果説神父當時對冉阿讓的愛是一種寬容的愛,馬呂斯對柯賽特是一種情戀的愛,那麼冉阿讓對世界的愛,就是一種大愛。

世上如果沒有了這些感情,就只是一個空殼罷了。所以説,沒有愛的世界,是個悲慘世界。

如今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需要愛的人們,當我們享受別人的關愛時,別忘了用愛去滋潤仇恨的心靈,用愛去擁抱本無情的世界。像神父那樣,去寬容;像冉阿讓那樣,去付出。

愛的世界不悲慘。播種愛的種子,讓世界成為愛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7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蓋納西島,一八六一年六月三十日上午八時半,維克多·雨果,法蘭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説《悲慘世界》。

這是一軸輝煌的畫卷。

畫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經歷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馬呂斯所參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義。

在這裏,整整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墳場,郊區寒愴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龍,資產階級的家庭,大學生聚集的拉丁區,慘厲絕倫的滑鐵盧戰場,戰火紛飛的街壘,藏污納垢的下水道……

這一漫長浩大的畫軸中每一個場景,無不栩栩如生,其細部也真切入微,而畫幅的形象又是那麼鮮明突出,色彩是那麼濃重瑰麗,氣勢是那麼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小説中的畫面描繪,遠遠超出了表現歷史背景與敍述人物故事經歷的需要,雨果有意識要為後世留下史筆,他所描繪的這個世紀兩大歷史事件滑鐵盧戰役與一八三二年巴黎起義,就是極為輝煌的兩例。

更主要的是,他要在小説裏寫出“本世紀”的歷史之流迂迴曲折、起伏跌宕的鉅變,並且在全部歷史景象與過程的中心,安置一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即下層人民悲慘的命運。

在他看來,大革命後的半個世紀的不同階段,下層人民的處境同樣都悲慘艱難,並無變化,他以冉阿讓、芳汀與珂賽特的故事説明了這一點。

他在小説的序裏就指出了“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

因此,可以説,作者要繪製的就是那個時代中窮人悲慘生活的畫卷。

這是一部雄渾的史詩,是一個人的史詩,但又不限於個人的意義。

主人公冉阿讓的經歷具有明顯的奧德修斯式的傳奇性,他一生的道路是那麼坎坷,他所遇到的厄運與磨難是那麼嚴峻,他的生活中充滿了那麼多驚險,所有這一切都不下於古代史詩《奧德修記》中主人公的歷險。

《悲慘世界》讀後感8

《悲慘世界》是著名法國作家雨果的長篇小説。

書中的情節一波三折:一個叫冉阿讓的人,由於偷了東西進監獄。出獄後,他化名馬德蘭,當過企業家,後由於身份識破被捕,不久又逃出,並不斷受到追捕。故事以冉阿讓的悲慘生活為主線,描述了當時法國百姓的苦難生活。

在雨果的筆下,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顯而易見:陰險狡詐的德納第、兇狠但又聰明的偵察員沙威……雨果將他們穿插在冉阿讓的故事中,使其更加豐富多彩。

既然叫《悲慘世界》,那麼故事中一定有許多悲劇,確實:法國革命戰士防守街壘失敗,領袖們被槍殺;善良的芳汀由於受到驚嚇,不幸身亡……這些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裏。

在《悲慘世界》裏,雨果用大量語言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普通“罪犯”冉阿讓(其實冉阿讓犯的罪,只是砸碎玻璃,偷了一塊麪包而已)的坎坷的一生。雖然冉阿讓的生活十分艱難,但是,他堅持下去,靠着他的毅力生活——最終,他成功了。他不再過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有了自己的家。冉阿讓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也值得我們學習。

雨果的《悲慘世界》善惡分明,內容雖然長,但是卻無囉嗦語言。雨果的語言雖然看似平常無奇,但能讓人物“活”起來,不像一個書中的人了,而像一個真正的人,由此可見雨果語言的威力。

而此書開頭的米里哀主教也令我感動。他是個仁慈的助教,當時剛出獄的冉阿讓受盡歧視,而他卻收留了冉阿讓。更可貴的是,當冉阿讓偷走了他的銀器,他卻説:“那本來就不是我們的東西,他想拿,就給他吧!”這難道不令我們敬佩嗎?

《悲慘世界》的眾多人物裏,有好有壞,當我們閲讀好人的故事時,要看出他(她)“好”在哪兒,要向他學習;閲讀壞人的'故事,也同樣要看出他(她)“壞”在哪兒,並告誡自己,千萬不要做出和他(她)一樣的事兒。

這本書在去年寒假我已看過一次,大致是囫圇吞棗地看的,但是,許多內容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興趣。今年,我第二次看《悲慘世界》,重新看到了、學到了許多新東西。所以,好書,多讀幾遍,是有很大好處的。

老師點評: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9

讀罷《悲慘世界》這本書,我心中五味雜陳:有生氣,有憤怒;有愉悦,有驚喜;有崇敬,有佩服……但洋溢我胸口最多的還是一個字:愛!這部小説,讓我感受到愛的力量原來可以如此強大。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幼年時沒受過教育,長大後迫於生計,成了一位園丁,幫助貧苦的姐姐照顧七個孩子,生活是無比的艱辛。一次,他為了姐姐和那七個孩子,偷了一塊麪包,被抓入獄,成了一名苦役犯。一次又一次想逃出去的他,最終服役十九年,只因為偷了一小塊麪包。

十九年,如此的`漫長,冉阿讓嚐盡艱辛,心靈受盡折磨,在他眼中,這個世界只剩下醜惡,原本善良的心蒙上了一層黑暗的紗。

刑滿釋放後,冉阿讓因一張黃色通行證遭到了各種不公的待遇,他已經沒有了法律的束縛,卻因曾經犯過法而被這個社會排擠,變得無人問津。後來,他遇到了卞福汝主教,這位特立獨行的天使,沒有因冉阿讓的身份而對他投去厭惡的目光,而是敞開心扉接納他,逐漸感化他,讓冉阿讓的靈魂得到了救贖,從而救贖了一位又一位深陷悲慘深淵的人。

冉阿讓終於棄去了心中的黑暗,像主教那樣用愛去對待每一個人,救贖了許多靈魂。他在蒙特伊城開設工廠,讓無數窮苦之人從困境中看到希望;他救濟悲苦的芳汀,將她送入醫院;他拯救寄人籬下的珂賽特,悉心教育和照顧她;他不計較與沙威曾經的過節,將他釋放;他不顧自身安危,在戰場上救下了馬呂斯;最後成全了珂賽特和馬呂斯這一對戀人,甘願自己承擔一切痛苦……冉阿讓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他人,他擁有了一顆金子般的心,我為這樣一個偉大的人而感動,也為那時法國專制社會下的人民感到悲哀。

讓一個囚犯發生瞭如此翻天覆地轉變的,就是神奇的愛,是愛創造了奇蹟,是卞福汝主教的愛感化了冉阿讓。愛,註定是這個世界最珍貴無價的情感;愛,就是如此偉大聖神,擁有無盡的力量!冉阿讓用愛拯救了他人,更用愛拯救了自己。希望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能充滿無盡的愛,用愛來對待世上所有的生靈與萬物,讓生命因愛而變得富有光彩!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時,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出門時往往口袋裏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麪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是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這個不幸的囚犯就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悲慘世界》裏的主人公——冉阿讓。他的不幸遭遇使他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並要對社會進行報復,性格也變得兇狠而孤僻。 然而就在冉阿讓放棄這個社會的時候,仁慈的卞福汝主教,這個基督的使者,他用仁愛之心,寬大的胸懷,點醒了暴怒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台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化名為馬德蘭,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

故事講了一個苦役犯冉阿讓的一生。他先是因為砸壞玻璃偷了一塊麪包,被判年徒刑,因次越獄,又被判了年徒刑。他等了9年,終於被放了出去。當他一無所有而又衣食無着的時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關懷。之後,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做了海濱蒙特勒伊的市長,可他最後自首了,冉阿讓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終身監禁的綠帽子和紅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個海員時,他掉進了大海。後來,在法國的戰場上,有人看見了冉阿讓的身影。他在槍林彈雨中救出了一個人:馬呂斯。冉阿讓終因過度勞累離開了人世。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温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好書——《悲慘世界》,它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扎的醜惡現象。

這部小説是以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作為主線逐漸展開的。冉阿讓跌宕起伏的人生讓我感到悲哀,但他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又讓我十分敬佩,他的人生就像一部電影那樣精彩,其中的一個個情節是那麼的扣人心絃。他努力拼搏了一生,可就因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處處受欺辱,不被社會所接受,甚至連他的好意都會被人誤解。難道苦役犯就該歧視?就算他們改過自新了也不被大家接受了嗎?也不給他們機會了嗎?

就算苦役犯該歧視,那麼沒有人情味的自認為“大公無私”的警探該不該受到指責呢?小説中的另一關鍵人物沙威警探就受到了強烈的指責,他雖是個優秀警探,但他一點也不念冉阿讓的救命之情,多次是冉阿讓陷入絕境,真是一點也沒有知恩圖報的精神。不過,他還是有一點自知之明的,最終選擇了自我了結,這個結果對他對冉阿讓應該是最好的。

沒有人情味的自認為“大公無私”的警探該受到指責,那麼願為自己的孩子犧牲一切的母親該不該同情呢?是的,該同情。世界上哪一位母親不為自己的孩子着想呢,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小説中的芳丁就是位這樣的母親,一位願為自己的`孩子犧牲青春,犧牲一切的母親。她將自己的孩子寄養在別人家裏,每隔一段時間就寄錢去,但是錢會埋沒了人的良心,那户人家開始頻繁找理由問芳丁要錢,芳丁一次一次的不顧自己生活處境省吃儉用地匯錢過去,可那户人家非但沒有對她的女兒好,反而得寸進尺將她的孩子當奴隸使用,可憐的芳丁至死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過得如此悲慘。每當想到這,就會替這位偉大的母親感到不值,這就是窮人的悲劇呀!

讀了這本書後,我的感觸也很多,也明白了許多,也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才是醫治社會的良方。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在閒暇之時,輕輕翻開桌上的《悲慘世界》,看雨果筆下的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感受書中那一個又一個鮮活的靈魂。

初識雨果就是因為他的這本書,我已不記得這是第幾次翻開它了。

對於書中那個叫冉·阿讓的人,我感覺太神奇了,一方面,他偷盜,他越獄,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成功的商人,能幹的市長,他深切同情着芳汀母女,當他得知有人要替他受審時,他毅然決定拋棄市長的頭面和身份,投案自首。這些,在當時都深深揪痛了我的心。

深深揪痛我的心的',還有那個小珂塞特。她是一個多麼令人憐愛的小女孩兒啊!當可憐的小女孩走在去森林裏提水的夜路上,路過籠在蠟燭光裏的玩具店時,她偷偷看着那個穿着紫色衣服的洋娃娃,當她一個人提着沉重的水桶走在回去的路上時,一隻大手悄悄伸過來,那隻手是冉·阿讓的手,它在帶走小女孩水桶上重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沉重的憂悒。

我清晰地記得,我在這頁書上哭過。

還有這樣一個場景,令我記憶猶新。

當冉·阿讓潛入教堂,偷走米里哀主教的東西時,警察來了,冉·阿讓絕望的站在那裏,可米里哀主教卻説:“尊敬的警察先生,我想你們誤會了,這位是我請來的客人,我正準備送他走呢。哦先生,您忘了把我送您的禮物一併拿走。”説着又從桌上拿了一對銀燭台遞給冉·阿讓,待警察走後,米里哀主教對冉·阿讓説:“先生,這些銀子是讓你做一個誠實的人用的。”這句話,冉·阿讓將記一輩子,而我,也將記一輩子。

眾所周知,巴爾扎克是一個狂傲自負之徒,他曾經常與朋友開一些粗鄙的玩笑。他曾在大庭廣眾之下信口議論雨果的私生活,他曾尖刻地批評過雨果的劇本《歐那尼》,他稱雨果放棄法國貴族議員的身份是譁眾取寵。然而在巴爾扎克臨終之際,只有雨果在深夜趕到他的病榻前,緊緊握住被子下那雙冰冷的手,那個倨傲的靈魂。後來,在巴爾扎克的葬禮上,雨果沉重宣讀了著名的《巴爾扎克葬詞》,稱他是“偉大的,不知疲倦的思想家、哲學家、詩人、天才”稱他“在最偉大的人中名列前茅,是天才中的佼佼者”。

雨果用大愛和大善包裹了世界,他説:“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陽,”他的太陽,穿百載,越萬里,慷慨的照耀那些心中落滿了霜雪的人。而《悲慘世界》也成為我的太陽,在今後的日子裏,一直熠熠生輝。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一本好書其實就是一雙能觀察世界的眼睛,如果我們有了這雙眼睛,你就可以看清這給世界,並瞭解這個世界。

這,就是我的一句“名言”。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能震撼人心的書——《悲慘世界》。這本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一部鉅著。

書中的主角——冉阿讓,他童年時沒有上過學,成年後做了熱心的園藝工人,幫助姐姐撫養着7個孩子!一年冬天, 冉阿讓家裏沒有了一點乾糧,連一絲麪包渣也沒有了。但是他不想讓孩子們捱餓,便去麪包店偷一塊麪包。從此,冉阿讓便開始了19年的苦役犯生涯。

19年,它,讓冉阿讓的心變“硬”了。

但是在他剛剛離開監獄的第四天,有一位“天使”從天而降,使他慢慢融化。這位天使就是——卞福汝教主。他真誠而恭敬的招待冉阿讓,讓冉阿讓第一次感受到温暖。

當冉阿讓偷走卞福汝主教的`銀器時,他並沒有懲罰冉阿讓,而昰連同兩個燭台一起送給了冉阿讓。

燭台的光照進了冉阿讓的心,收到感化的他丟棄了心中的黑暗,開始從新做一個冉阿讓。就像卞福汝主教那樣,用最和善的心靈去幫助每一個人。

他將珂賽特就出魔爪,並且獨自撫養她長成人;他把一直折磨自己的沙威釋放,並用寬容把他喚醒;他不顧安危,把馬呂斯從戰爭中救了出來……冉阿讓每一個善良的舉動,每一個承擔的痛苦都讓我感到他那金子般的心。

記得上一次,我和媽媽做公交車。其中一站,一位老人,大概有六十多歲了。上車後,卻一個做位也沒有。一位大伯看見了,連忙讓那位老人坐下。他的這種行為也感染了一個孩子,他連忙説:“大伯,您來坐着吧!”大伯摸摸孩子的頭,剛準備拒絕,一位青年站了起來,説:“伯伯,您坐下吧。讓孩子到這來坐!”這時,我們到站了,在準備下車。我對那位青年説:“大哥哥,我們要下車了來我這坐吧!”

下車後,我會想着車上發生的事:是大伯的善良感染了那個孩子,那個孩子的舉動感動了那個青年,他們的舉動又感動了我。我們相互傳遞着“愛”,我們做了一件好事。

愛如此偉大,卞福汝主教擁有了愛,所以感化了冉阿讓;冉阿讓擁有了愛,所以實現了自己的救贖,變成了一個偉大的人。所以,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愛,讓我們用愛去點亮自己的人生!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小説家雨果的代表作,描繪了18世紀法國社會下層人物的不幸與苦難。

《悲慘世界》主人公冉阿讓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住在其姐姐家,因偷一片面包竟坐牢19年,長期的牢獄生活使他有了一身過人的臂力。從監獄裏出來的冉阿讓化名為馬德蘭,因為人慷慨大方,所以被推選為市長。而在他為救老人竟頂起一輛馬車之後,警方偵探沙威想起了一個名叫冉阿讓的苦役犯。當馬德蘭正準備幫助玻璃廠裏一個患有嚴重胃病的女工芳汀將她的私生女珂賽特接回來,讓她們母女團聚時,他得知“冉阿讓”已被警方抓住了,兩天後將在阿拉斯開庭審理。馬德蘭為了不讓一個無辜者為自己承擔責擔罪名,趕到法庭上承認自己就是真正的冉阿讓。入獄後他先後兩次逃跑,為了照顧8歲的珂賽特,從此生活在修道院中。許多年後,年輕有為的馬呂斯向珂賽特表白了自己的愛情,冉阿讓也就了被當做間諜逮捕的沙威和負傷昏迷的馬呂斯。馬呂斯康復後與珂賽特結了婚。後來,馬呂斯和珂賽特去看望奄奄一息的冉阿讓。臨終時,冉阿讓把那對銀燭台交給了珂賽特。冉阿讓被埋葬了,墓碑上沒有名字。

冉阿讓一開始19年的牢獄生活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艱苦、潦倒。他為了獲得幸福、自由的生活,一開始就與那時法國的黑暗生活作拼搏。他為了信守諾言,不甘心一輩子在牢獄裏度過,終於逃出獄去,撫養8歲的珂賽特,這些都反映出他一諾千金、持之以恆的特點。

據説《悲慘世界》是以真實的事件為藍本而創作的。18世紀初,一個貧困的農民因偷了一片面包被判5年苦役。出獄後又因為身份證的問題而不能就業,這些都深深觸動了雨果。他把這個事件作為小説主人公冉阿讓的故事藍本,並讓冉阿讓終身遭到法律的迫害,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揭露那時法國一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所以,《悲慘世界》也成為人民愛不釋手的社會名著,被譽為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珍品。”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最能代表雨果的藝術風格。這本書展現了窮人的悲劇、透視了底層人民的悲慘的命運,是一部浪漫主義傑作。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前不久,我讀了沈石溪的一篇文章——《老年山魈=悲慘世界》。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昆明圓通山動物園裏,大大小小30只山魈養在一個偌大的籠中。提到山魈,大家一定陌生。山魈這種動物屬於猴科,長相怪異,喜歡羣居。籠中30多隻山魈的"祖先"是一對年紀最大的老山魈,其餘山魈都是它們的子孫。老雄山魈病逝,剩下一隻雌的,文中為它起了個外號叫"老祖宗"。按照人類的規則,"老祖宗"應受到子孫的愛戴才對。瞧《紅樓夢》中的賈母,受到那麼多兒孫的尊敬。然而這位"老祖宗"卻沒這福氣。山魈的道德規範中沒有"孝敬老人"這一條。"老祖宗"越老,地位就越低,受盡兒孫的欺負。吃食時,沒有它的位置,總算搶到一塊木蓍,還被一個孫子扯掉了背上的毛;後背長了寄生蟲,沒有哪隻山魈為它抓癢;就連避雨也不能在洞內找個好位置,總是在邊緣被淋得瑟瑟發抖…它每天都飽受着痛苦。終於有一天,它在避雨時被推出山洞,凍了一夜,翌晨氣絕身亡。

"老祖宗"為何盡受欺辱呢?通過查找資料,這是動物一種本能的"感情下傾"。説白了,動物大部分只懂得"愛幼",不明白"尊老"。野生動物生活的.大自然,是一個無情的篩子,強者能夠生存,老弱病殘者當然要在食物鏈中被淘汰。

老年的動物,漸漸地成了弱者,面對嚴竣的現實,必須走向底層,終有一天會腐朽。相反的,幼小的動物正是生的希望,有希望成為強者,所以必須無微不至地培養。

人類之所以被稱為"發達動物",是因為我們既掌握了生存技巧,又懂得世間的情感。既會培育一個社會中的強者,又知道年歲已高的老人培養了下一代不易,兒孫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一輩。能做到"尊老愛幼"的人類自然比動物高出一級。

同學們,讓我們尊敬自己身邊的長輩,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