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讀後感2.59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生命的追問》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1

又一次來到海邊,遠遠的望見一艘白色的輪船向我駛來,温和而鹹腥的海風中,它來了,經過千山萬水,越過五洋大洲,唱着一首不屈的歌——生命的禮讚!我的思緒定格在《生命的追問》裏,不知道是被文字所感動,還是有一種強悍的力量在催動,我恨不能把自己化作一隻海燕,在大海上自由飛翔——

海迪姐姐是濟南人,因此更加倍感親切,致遠書店是她常去的地方。過去對於她只是在媒體上有所瞭解,一口氣看完這本書,好像被什麼東西深深地震撼了,是她豐富多彩的生活。現在看來,海迪姐姐的處事低調,不禁讓人欽佩。

5歲能跑,10歲就已經動過3次手術,沒有過這種生命體驗的人是感受不到的。對於一個胸部以下沒有知覺的女子,她的童年會使怎樣的呢?從學前入學考試説起,優點是把紅辣椒弄到眼睛裏也不哭,缺點是和男孩子爭勝被爺爺關進有黑狗皮的小屋裏,喜歡馬戲團小丑的帽子。束縛在病牀上,用吹口哨消融憂傷和惆悵;手術後,媽媽買的蘋果和山楂醬,牽出對共產主義的期待;10歲生日,爸爸帶她去看芭蕾舞演出,念念不忘烏蘭諾娃的目光;貓咪錢包失而復得,捷爾任斯基的眼睛閃爍着友誼的光芒;11歲,爸爸被捲入政治風暴,姐妹倆要做卓雅和舒拉,像男孩子一樣勇敢;十八里鋪流放的生活,她和魯西南的父老鄉親結下深摯的感情,樹高千尺忘不了根,後來又在那裏投資建立了希望國小。

每讀完一章節,我的心裏總有一種莫名的東西被觸動,深深地,深深地。青春,是一首難忘的歌。誰也不知道愛情的.故事從哪裏講起,誰也不知道愛情究竟什麼時候來到我身邊。從大院裏老奶奶和大白狗的故事裏,不由得回憶起少女時代的美好:和紡織姑娘的相處,在鄉下與鄉村小姐妹的情意,16歲時口琴演奏出愛情的朦朧,夢中對湖畔的召喚,還有長髮的依依不捨之情,傳遞一份不可言喻的感情,鋼琴之緣書寫永不綿絕的鄉愁。同樣的年齡,不同的時代,相比之下,我真的感到缺少一種純粹的內在品質,那就是執着。

我是船,書是帆——風,揚起,我的帆,推着我走,但,我是舵手。寫作之餘,她還喜歡體育運動,排球是一種力量和形體的綜合美感,跳傘則是身體和精神的挑戰。參加女子槍的射擊比賽,從0到338發的歷程,是汗水和淚水的結晶。獨自飛行去北京,展示了她克服自身困難和公共障礙,本身也是一種非凡的勇氣。生命從來就是不完美的,與疾病的抗爭是一場生生不息的戰鬥,如同風中的樹。窗口,小村莊,長白山,太平洋,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感受着生命的斑斕。世界是一個圓,她學習英語和各國朋友交流,寫給維多克的信,和望的故事,在卡尼亞大學的留念,還有日本娃娃麻由咪,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婦女的風采。讀完全書,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是我將生命帶走,還是生命將我帶走?只有體味到痛苦的極端,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

海迪姐姐,她是永遠的冬妮婭,身體裏隱匿着美麗的深邃和超然;她是永遠的麗達,堅韌不屈的精神與太陽天長地久!生命在追問,青春在飛揚,愛情在萌動,我和我的夢想緊緊相連,活着,就是希望;努力,就是向夢想進一步,再進一步—

我透過小窗,彷彿看到了冬日大海的靜謐,有一個老爺爺在給一個孩子講故事: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住着一個善良的女蝸,有一天她在自己的家門口用黃土捏泥人,想多捏一些,讓所有的人都有兄弟姐妹。忽然狂風大作,下起傾盆大雨,泥人被沖走了一些。她心有餘而力不足,沒能全部保護好泥人。等到雨過天晴,發現少少了一個,滿山遍野的找,最後找到一個,少了一根腿,從此世界上有了不能走路的孩子——每一個殘疾朋友都是一個古老的傳説,為什麼我們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創造明天的神話呢?也許,這正是上帝的旨意,相信自己,凡自強不息者終得救!新年的鐘聲即將響起,生命在延續,我的明天會更好!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2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對它的標題產生了興趣,生命的追問,到底是追問什麼呢 直到現在,我對書中的那兩句話仍然記憶猶新:"假如我能站起來吻你,世界該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張海迪,這是一個勇敢堅強地面隊挫折,面隊命運的人。她是山東濟南人,5歲的時候就因為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卻憑着驚人的毅力,自學了國小,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資料和著作。她還自學了醫學知識和鍼灸技術,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在書中,我真實的感受到了殘疾人的痛苦和作為一個作家發自內心的激情。整本書中,透露了一個殘疾人對愛的嚮往,對大自然的追求,對生命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對命運的挑戰。但是作者總是以樂觀的心態來對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現一些傷感的字眼。作者更多寫的是當年隨父親一起流放的那個小山村,村裏一羣熱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樸的鄉民。當這羣鄉村少女圍在作者輪椅旁親切地叫着"玲玲姐", 推着她去十八里鋪的公社看電影,聽她唱着蘇聯 民歌《紅莓花兒開》時,那是一副多麼感人的畫面,充溢着濃濃的鄉土氣息,真令人羨慕!

這深深地感染了我,她們的純潔善良,她們的熱情開朗,被作者真實的描寫出來。她們是一羣快樂天使 ,帶走無窮的憂愁和病痛,與她們在一起,不僅能給作者帶來無窮的生命力,也傳遞給讀者生活的樂觀。

我感歎作者的頑強,更感歎她那驚人的毅力。我從她的經歷中,可以感受到她的痛苦,但在這本書裏,並沒有感到她的任何抱怨和痛苦,我們能從她的字裏行間感受到她的真實感情。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3

我很早就知道張海迪,她因鄧小平的一副題字而家喻户曉,但那時我只知道張海迪是個高位截癱的殘疾作家,真的,僅此而已。但在語文課上,老師又講起了張海迪,講起了她在輪椅上寫成的著作《生命的追問》。讀着選編在教科書上的《口哨》,我渴望,渴望瞭解張海迪,渴望能閲讀完《生命的追問》。於是我在書店裏買了一本《生命的追問》,由於正值單元測驗的前夕,書被擱置在了書架上,書的封面漸漸落了一層厚厚的灰。

直到一個週末的午後,我守着難得的悠閒,對着高樓發呆冥想,靜靜的享受一個人的幻想。不知怎麼地,我那隨意而又漫無目的的眼光落在了書架上那本《生命的追問》上,我這才想起自己還沒有讀過這本書呢!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翻開了這本曾令我夢魂裊繞的書。夏日午後的陽光很燦爛,但在張海迪充滿感染力的文字陪伴下卻顯得有一抹藍色的憂鬱。張海迪的文字很美,把自己四十年的生活寫得亦虛亦實,給人以眩暈的感覺。風吹動着我一頁頁地向後翻閲着,印象中的那個張海迪也愈發清晰起來了。

張海迪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童年時代的她無拘無束,和同齡人一樣頑皮天真,也時常闖禍,被爺爺懲罰。她五歲時,患了脊髓病,拜訪多處醫院,做了手術,仍無濟於事,手術帶給她的是童年的缺失,沒人能夠想象張海迪躺在病牀上的孤獨與寂寞。張海迪曾經隨着父母下放到西北高原的尚樓村,在那麼一個偏僻的地方,張海迪雖然失去了物質生活的滿足,但她卻收穫了純真的友誼,收穫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尚樓村的鄉親們、孩子們的樸實與憨厚給了張海迪太多的感動。

張海迪沒有娛樂,她唯一的朋友就是自己手中那支筆和牀頭的幾本書。因此,在病牀上,她筆耕不輟,無聲地訴説着她的人生。從常人的角度看張海迪,我們會覺得她的遭遇是那樣悲慘。但張海迪在作品中,在平時的記者會上,她沒有流露出對生活的一絲不滿,相反,她在眾人面前臉上永遠掛着一個微笑,她的'作品是樂觀的,字裏行間傳達着對生活的期待和希望,她讓許多一蹶不振的殘疾人學會了堅強,學會笑着面對有着挫折的生活。

輕輕地,輕輕地,風把我手中書的最後一頁翻過,我合上書頁,抬起頭卻見天邊已是一道霞光,恍惚間,我彷彿看見張海迪坐着木輪椅在鄉間小路上竭力前行,碾過那鄉村小路的泥濘。張海迪在中國人心中是一道陽光,張海迪説:“即使被痛苦的磨盤碾碎軀殼,還會留下靈魂閃閃發光。”張海迪曾在少女時代夢想過有一天自己的病會好,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少女已經成了半老徐娘,但張海迪的理想沒有變,她依然堅強而脆弱,她嚮往着健康人的生活,她仍舊是那個用口哨吹着《紅莓花兒開》的少女。所謂“歲已逝,志不移。”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4

“障礙有時成為真正的屏障,成為一張無處不在的網,只有精神的解放,才能掙脱這張網,獲得自由。”這是張海迪在《生命的追問》中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的幾句話。短短几行字,卻將她不向命運屈服,追求美好人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張海迪是我國著名的殘疾人作家,她自從五歲患病後,她的一生幾乎都在輪椅上度過的,但她面對命運的不公並沒有自暴自棄,他從不甘心。就像他書上所説的“假如我能站起來吻你,世界該有多美好,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她堅信即使被痛苦的.磨盤壓碎軀殼,她會留下軀殼閃閃發光!於是張海迪開始把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不管穿越多少大山,他永遠讓生命之泉發出最清亮的最快樂的聲音。

我打開《生命的追問》,讀着讀着便笑了起來。書中的女孩多麼淘氣啊!她整天瘋跑瘋玩,爬頂樓,攆公雞,還把姐姐的蝴蝶拋散在秋風裏。書中的女孩多麼浪漫啊!他吹口哨,唱蘇聯歌曲,並幻想去跳芭蕾;他教鄉村國小裏的孩子們唱大刀砍鬼子。。。。。。張海迪的書讓我眼前一亮,我彷彿看見一個圍着白兜兜的小女孩在整潔的隔離室裏趕公雞,又彷彿看見一個長髮飄飄的少女坐在輪椅上,如餓似渴地汲取着書中的甘露。

《生命的追問》是張海迪對生命的回憶,同時也是在詮釋生命。從書中我明白了誰也無法抗拒衰老,誰也無法躲避死亡,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珍愛生命。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艱難,我們都不能自暴自棄,要做生命的強者,讓生命更加燦爛輝煌。

時間永不停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他的前進。時間之箭,從億萬年射來,箭頭指向未來,最終射向時空的黑洞。。。。。。面對殘酷的現實,有人感歎人生的短暫,便一味享樂;有人無知地用荒唐的舉動為人生畫上了一個草草的句號;還有人卻握住了時間的尾羽,他們用汗水甚至生命去與時間競賽,一直奮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就如張海迪所説,我們應該做與時間的人,在時間之箭射入黑洞之前,無論經過多少痛苦,我都是幸運的因為我曾飛翔在時間之中。

讓我們向張海迪學習,把握住時間的箭尾,把握生命,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5

在少年文學裏面看到這樣一篇散文,對生命的最後意義的感想。它主要是説,一個有着青春活力的少年在面對重重困難時,受不了而自殺。 “自殺”一個多麼嚴重的詞語啊,爸爸媽媽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世界,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為什麼要自殺呢?一個快樂的人就會把這所謂的“重重困難”一樣一樣的去克服。但實際上的背景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

那個姐姐的家庭是四分五裂的,爸爸媽媽都離婚了。原本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都搞得冷冷清清的。所以她被領養到姑姑那兒生活,但終究不是親生的,不是很疼愛。在她的生命裏是沒有愛的存在和意義。但她依然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老師眼裏的文藝委員。在她小的時侯常常想過“自殺”的念頭。最後好心的爸爸收留了她。在面臨大學聯考的時候,由於不及格而服藥解脱了世間的所有問題。

忽然間,我覺得她的生命真的沒有意義嗎?不,不是的。主要是由於大姐姐接受不了這種刀割一樣的困難,所以就上了天堂。人偏偏要在這個時候,要堅強起來,振作起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不能泄氣,要一樣一樣的克服。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6

拿起書,我望着它。扉頁上印着爍大的五個字“生命的追問”。我對書中這樣兩句話仍記憶猶新:“假如我能站起來吻你,世界該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這是一個勇敢堅強地面對挫折、面對命運的人。

她是山東濟南人,5歲時因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卻憑着驚人的毅力,自學了國小、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資料和著作。她還自學了醫學知識和鍼灸技術,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她就是這本書的作者,也是主人公——張海迪。 在書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殘疾人的痛苦和作為一個作家發自內心的激情。整本書中,字裏行間透露着一個殘疾人對愛的嚮往,對大自然的追求,對生命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對命運的挑戰。 作者總是以樂觀的心態來對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現苦痛、酸楚、傷心等類字眼。作者描寫的是當年隨父親一起流放的那個小山村,村裏一羣熱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樸的鄉民。當這羣鄉村少女圍在作者輪椅旁親暱地叫着“玲玲姐”,推着她去十八里鋪的公社看電影,聽她唱着蘇聯民歌《紅莓花兒開》時,那是一幅何等質樸的畫卷,充溢着濃濃的鄉土氣息,令人陶醉呵!

這不僅深深地打動着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她們的純潔善良,她們的熱情開朗,在作者筆下一次次展現在我的眼前。她們是一羣快樂天使,帶走無窮的憂愁和病痛,與她們共享歡樂與青春,不僅給作者以無窮的生命力量,也傳遞給我們健康的珍貴和生活的樂觀。 我感歎於作者的堅韌,更感歎於她的`博愛和驚人的毅力。我從她的臉上,分明看出了病痛留給她的印記:我從她呈獻給我們的這本厚重的書本中,分明看見了她用激情熱流融化了自己心靈的痛苦後,以文字的永恆魅力所展示出來的她的心靈美麗;我從她那沒有知覺的軀體中,分明看到了那鋼鐵般的“保爾·柯察金”;我從她那堅強不屈的性格中,分明看見了生命的追問在大放異彩。生命是什麼?是拼搏,是奉獻!

我若是船,那麼她就是帆,她永遠鼓動着我在浩瀚的書海中乘風破浪。即使有狂風巨浪,濃霧瀰漫,我不怕,因為我有帆,有了她,我想自己一定能登上理想的彼岸……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7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對它的標題產生了興趣,生命的追問,到底是追問什麼呢 直到現在,我對書中的那兩句話仍然記憶猶新:"假如我能站起來吻你,世界該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張海迪,這是一個勇敢堅強地面隊挫折,面隊命運的人.她是山東濟南人,5歲的時候就因為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卻憑着驚人的毅力,自學了國小,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資料和著作.她還自學了醫學知識和鍼灸技術,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在書中,我真實的感受到了殘疾人的痛苦和作為一個作家發自內心的激情.整本書中,透露了一個殘疾人對愛的嚮往,對大自然的追求,對生命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對命運的挑戰.但是作者總是以樂觀的心態來對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現一些傷感的字眼.作者更多寫的是當年隨父親一起流放的那個小山村,村裏一羣熱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樸的鄉民.當這羣鄉村少女圍在作者輪椅旁親切地叫着"玲玲姐", 推着她去十八里鋪的'公社看電影,聽她唱着蘇聯 民歌《紅莓花兒開》時,那是一副多麼感人的畫面,充溢着濃濃的鄉土氣息,真令人羨慕!

這深深地感染了我,她們的純潔善良,她們的熱情開朗,被作者真實的描寫出來.她們是一羣快樂天使 ,帶走無窮的憂愁和病痛,與她們在一起,不僅能給作者帶來無窮的生命力,也傳遞給讀者生活的樂觀.

我感歎作者的頑強,更感歎她那驚人的毅力.我從她的經歷中,可以感受到她的痛苦,但在這本書裏,並沒有感到她的任何抱怨和痛苦,我們能從她的字裏行間感受到她的真實感情.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8

《生命的追問》是由殘疾人作家張海迪寫的,共分五輯。

這本書首先講了張海迪的童年,講她小時侯做的各種事情,比如她跟樓上的`男孩談話等。

後來,張海迪得病了,為了給她治病,她的爸爸媽媽帶她去了好多地方,張海迪接受了很多痛苦的治療,可她卻一點也沒哭,她堅強地面對一切。但是,當她知道自己再也無法治癒、再也無法站起來的時候,卻痛苦地哭了,無聲無息地哭了。

她又回到了自己原來居住的城市。之後,經常有女同學到她家裏來玩,大家一起聊天、做手工、談學習,十分友善。

後來,張海迪搬到了農村,家裏沒有了電燈。父母和妹妹去外面幹活,而她只好留下來。開始,大家還不太適應。但幾天後,一切就回復平常,好象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似的。因為張海迪一家是從城裏來的,有文化,所以村民們十分敬重他們。一些村裏的村民天天推着輪椅陪她走街穿巷,跟她聊聊天,説説話。在這些話題之中,他們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文化與貧窮,因為她所住的尚樓村是一個貧困的地方。

後來,張海迪認識的鄉親越來越多,她又和一個叫月明的小姑娘認識了。張海迪帶着月明去了好多地方,讓她見了大世面,並讓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

之後,張海迪又參加了比賽,去了美國、日本,認識了好多朋友,學習了好多語言,並在日本認識了善良的弗卡次夫婦。

1995年,她參加了聯合國婦女大會,跟別國的婦女進行了交流,得到了十分豐碩的成果。

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殘缺也是一種美;張海迪用自己的堅毅和善良,寫意着她的燦爛人生。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9

障礙有時成為真正的屏障,成為一張無處不在的網,只有精神的解放,才能掙脱這張網,獲得自由。”這是張海迪在《生命的追問》中説的話。短短几行字,便將她不向命運低頭、追求美好生活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張海迪自五歲患病,此後的一生都是在輪椅上度過的。可是,她從不灰心,她堅信:“即使被痛苦的磨盤壓碎軀殼,也會留下靈魂閃閃發光!”

打開《生命的追問》,讀着讀着便笑了起來。書中的女孩是多麼淘氣呀!她整天爬頂樓,攆公雞,還把姐姐捉的`蝴蝶放飛在秋風裏。書中的女孩又是多麼浪漫呀!她吹口哨,唱蘇聯歌曲,並幻想去跳芭蕾舞;她還教鄉村國小裏的孩子們“唱大刀打鬼子”......張海迪的書讓我眼前一亮,我彷彿看見了一個圍着白衣兜的小女孩在整潔的隔離室裏趕公雞,又彷彿看見一個長髮飄飄的少女坐在輪椅上,如飢似渴的汲取着書中的甘露。

《生命的追問》是張海迪對生命的回憶,同時也是她對生命的詮釋。從書中,我明白了,誰也無法拒抗衰老,誰也無法逃避死亡,因此我們應該更加珍愛生命。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艱難,我們都不能自暴自棄,要做生活的強者,讓生命更加燦爛。

時間永不停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它的前進的步伐。面對殘酷的現實,有人恐懼了,他們感歎人生的短暫,便一味享樂;有人無知地用荒唐的舉動為人生草草的畫了個句號;還有人卻抓住了時間的尾羽,他們用汗水甚至生命去與時間競賽,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就如張海迪所説:“我們應該做與時間競賽的人,在時間之劍射入黑洞之前,無論經歷過多少痛苦,我都是幸運的,因為我曾飛翔在時間之中。”

朋友們,讓我們向張海迪學習,抓住時間的尾羽,珍愛生命,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讓我們堅強地面對生活,讓心靈飛得更高、更遠吧!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10

相信每一個看過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人都知道保爾·科察金這一剛毅堅強的英雄人物,他在病牀上克服重重困難寫下《暴風雨後誕生的》。那麼你知道那個被人們稱作現實版的“保爾·科察金”的人嗎?沒錯,她就是張海迪。

張海迪,她從小聰明,活潑又可愛,可不幸的是,她卻因此遭到上蒼的嫉妒,派病魔前去奪走了她對雙腿的控制權,使她因為脊髓血管瘤而導致高位截癱。但是她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並沒有就此沉淪,她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以異於常人的毅力寫下了許許多多的傳世佳作,不過在她的作品中,給我感受最多的莫過於她的散文《生命的追問》了。

在《生命的追問》中,字裏行間都無不流露出張海迪作為一個胸部以下都沒有知覺的殘疾人對健康的渴望,對生命的讚美,對激情的追求。

在文中,張海迪從殘疾勇士刑天、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德國探險家約享·哈森邁克等雖身患殘疾,卻依舊能爆發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勇氣的人身上總結出來的那句“活着就要創造,就要探索,即便肢體已經殘疾,思想的.火花也決不停止迸放。”使我至令記憶猶新!因為這句話讓我不禁想到了殘奧會上那些在用生命去拼博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他們雖身患殘疾,但在一些事情上他們可以做得和一個正常人一樣,甚至遠超正常人,他們這種用熱血與汗水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加有價值的精神,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讀《生命的追問》時,我慢慢明白了,我們在遇到挫折、坎坷時,不能總想着讓別人來幫你一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以只有自強不息的人才能是那個最終得救的人,如果魯濱孫要是在荒島上自暴自棄,就此沉淪的話,那他被能重回家鄉嗎?

在絕境中的人往往只有兩種命運,一是死亡二是生存,而那些死亡的人往住是那些懦弱之人,他們在絕境中放棄了希望,聽天由命,而那些生存的人則不同,他們堅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們奮力掙扎,即使奄奄一息也決不放棄希望。

所以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勇往直前,那麼勝利終將會屬於我們,我們終會將困難埋葬!

追問生命,敬畏生命!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11

《生命的追問》這本書是由著名的文學家張海迪所寫的。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就對它的標題產生了興趣,生命的追問,到底是追問什麼呢?直到現在,我對書中的那兩句話仍然記憶猶新:“假如我能站起來吻你,世界該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在書中,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殘疾人的痛苦和作為一個作家發自內心的激情。整本書中,透露了一個殘疾人對愛的嚮往,對大自然的追求,對生命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對命運的挑戰。但是作者總是以樂觀的心態來對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現一些傷感的字眼,作者更多寫的是當年隨父親一起流放的那個小山村,村裏一羣熱情的姑娘和一些純樸的村民,當這羣鄉村少女圍在作者輪椅旁,親切地叫着“玲玲姐”,推着她去十八里鋪的公社看電影,聽她唱着蘇聯民歌《紅梅花兒開》時,那是一副多麼感人的'畫面,真令人羨慕!

這深深的感染了我,她們的純潔善良、熱情開朗,被作者真實的描寫出來,她們是一羣快樂的天使,與她們在一起,不僅能給作者帶來無窮的生命力,也傳遞給讀者生活的樂觀。

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殘疾也是一種美。張海迪用自己的堅毅和善良,書寫着它的燦爛人生,大家一定要好好品味這本書,它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12

拿起書,我望着它。扉頁上印着爍大的五個字“生命的追問”。我對書中這樣兩句話仍記憶猶新:“假如我能站起來吻你,世界該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這是一個勇敢堅強地面對挫折、面對命運的人。她是山東濟南人,5歲時因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卻憑着驚人的毅力,自學了國小、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資料和著作。她還自學了醫學知識和鍼灸技術,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她就是這本書的,也是主人公——張海迪。

在書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殘疾人的痛苦和作為一個作家發自內心的激情。整本書中,字裏行間透露着一個殘疾人對愛的嚮往,對大自然的.追求,對生命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對命運的挑戰。

總是以樂觀的心態來對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現苦痛、酸楚、傷心等類字眼。更多描寫的是當年隨父親一起流放的那個小山村,村裏一羣熱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樸的鄉民。當這羣鄉村少女圍在輪椅旁親暱地叫着“玲玲姐”,推着她去十八里鋪的公社看電影,聽她唱着蘇聯民歌《紅莓花兒開》時,那是一幅何等質樸的畫卷,充溢着濃濃的鄉土氣息,令人陶醉呵!

這不僅深深地打動着,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她們的純潔善良,她們的熱情開朗,在筆下一次次展現在我的眼前。她們是一羣快樂天使,帶走無窮的憂愁和病痛,與她們共享歡樂與青春,不僅給以無窮的生命力量,也傳遞給我們健康的珍貴和生活的樂觀。

我感歎於的堅韌,更感歎於她的博愛和驚人的毅力。我從她的臉上,分明看出了病痛留給她的印記:我從她呈獻給我們的這本厚重的書本中,分明看見了她用激情熱流融化了自己心靈的痛苦後,以文字的永恆魅力所展示出來的她的心靈美麗;我從她那沒有知覺的軀體中,分明看到了那鋼鐵般的“保爾·柯察金”;我從她那堅強不屈的性格中,分明看見了生命的追問在大放異彩。生命是什麼?是拼搏,是奉獻!

我若是船,那麼她就是帆,她永遠鼓動着我在浩瀚的書海中乘風破浪。即使有狂風巨浪,濃霧瀰漫,我不怕,因為我有帆,有了她,我想自己一定能登上理想的彼岸……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 篇13

拿起書,我望着它。扉頁上印着爍大的五個字:生命的追問。我對書中這樣兩句話仍記憶猶新:假如我能站起來吻你,世界該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翱翔。

這是一個勇敢堅強地面對挫折、面對命運的人。她是山東濟南人,5歲時因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卻憑着驚人的毅力,自學了國小、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資料和著作。她還自學了醫學知識和鍼灸技術,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她就是這本書的作者,也是主人公張海迪。

在書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殘疾人的痛苦和作為一個作家發自內心的激情。整本書中,字裏行間透露着一個殘疾人對愛的嚮往,對大自然的追求,對生命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對命運的挑戰。

作者總是以樂觀的心態來對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現苦痛、酸楚、傷心等類字眼。作者更多描寫的是當年隨父親一起流放的那個小山村,村裏一羣熱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樸的.鄉民。當這羣鄉村少女圍在作者輪椅旁親暱地叫着玲玲姐,推着她去十八里鋪的公社看電影,聽她唱着蘇聯民歌《紅莓花兒開》時,那是一幅何等質樸的畫卷,充溢着濃濃的鄉土氣息,令人沉醉呵!

這不僅深深地打動着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她們的純潔善良,她們的熱情開朗,在作者筆下一次次展現在我的眼前。她們是一羣快樂天使,帶走無窮的憂愁和病痛,與她們共享歡樂與青春,不僅給作者以無窮的生命力量,也傳遞給我們健康的珍貴和生活的樂觀。

我感歎於作者的堅韌,更感歎於她的博愛和驚人的毅力。我從她的臉上,分明看出了病痛留給她的印記:我從她呈獻給我們的這本厚重的書本中,分明看見了她用激情熱流融化了自己心靈的痛苦後,以文字的永恆魅力所展示出來的她的心靈漂亮;我從她那沒有知覺的軀體中,分明看到了那鋼鐵般的保爾柯察金;我從她那堅強不屈的性格中,分明看見了生命的追問在大放異彩。生命是什麼?是拼搏,是奉獻!

我若是船,那麼她就是帆,她永遠鼓動着我在浩瀚的書海中乘風破浪。即使有狂風巨浪,濃霧瀰漫,我不怕,因為我有帆,有了她,我想自己一定能登上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