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篇

讀後感2.4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童年的祕密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台索利撰寫的,本書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説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閲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啟示。

要正確對待兒童,變革是必然的。需要改變父母、家長和教師的觀念,總而言之,要改變成人的觀念,樹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蒙台梭利在著作中闡述了她的兒童教育觀,其中一個核心就是必須營造適宜的而且是屬於兒童的環境。她主張“教育要從出生時抓起”;“滿足未成熟兒童的需要,放棄自己的要求,順應他們的要求,這就是成人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對兒童教育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注重環境”;“應該為‘兒童的心靈得到解放’創造極為有利的環境,應該消除所有抑制他們行動的障礙”;“真正新型的教育就是:首先發現兒童,實現對兒童的解放”。“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為了保護和扶植兒童,幫助兒童的成長。”教師要做好精神準備,“教師要發自內心地摒棄發怒和傲慢的心理,應該知道謙卑和心懷仁愛……這些並不意味着教師應該放縱兒童的所有舉動,完全放棄對兒童的評判,並且忽視兒童智力和情感的發展。相反,他們應該始終牢記自己是教師,他們的使命就是教育。”

兒童代表着未來,對於社會、文明和人類的進步都是至關重要的。為兒童的成長和教育不懈努力地工作,意味着在不斷探索和發現人類的祕密。蒙台梭利發現了童年的祕密,她把這個祕密告訴了世界。或許,我們之中仍有許多父母和教師還不知道這個祕密,這也許就是翻譯這本書的目的吧。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2

與其把這本書當作兒童教育類書,更不如説這本書是一本心理類書,可以療愈成人的心理書,因為“一名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嬰兒時期,童年時受到的心靈創傷所造成的影響慢性而持續,它們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潛在原因”;更可以看作是一本哲學書,啟迪成人怎樣生活、怎樣更有意義地生活,因為“兒童的祕密,隱藏着成人的祕密”。

也是讀完了這本書,基本上理清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體系。首先,她認為兒童是有思想的、有自己的成長規律以及主動發展要求的,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然後,認為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前者追求競爭、結果,體現在生活中就是儘量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工作或事情等(最大效益原則),而兒童的世界是緩慢的、追求過程的,他需要自己慢慢地體驗做事情才能逐漸身心發展;第三,由於成人與兒童世界的'不同生活方式,導致了兩者的衝突,而成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自己為標尺來衡量兒童,就覺得自己都是正確的、並以此為樣板來塑造、糾正兒童,或者為了不影響自己的生活方式,讓兒童強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成人藉助力量和權威總是去幹擾兒童、阻礙兒童的自身發展,而兒童因為弱小無力只好被迫按成人的意願來最終表現為壓抑自己,或通過發脾氣、搗亂等反抗方式變成所謂的“問題”兒童。

書中,分析了兒童在成人的干擾或阻礙下是如何“偏離正軌”的,比如自卑感、恐懼等的形成。但作者認為只要我們耐心觀察兒童(謙虛、平和的教師),給予兒童適當的環境(一個讓他愉快的環境,這裏所有東西都是他們自己的)和一些材料做成的物品(可以工作的教具),兒童就會良好地自我發展,也就不會產生那麼多“問題”成人了。也是因為讀了這本書,讓我強烈地對觀察兒童、瞭解兒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堅定了在這方面繼續深入工作的信心。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

讀了意大利着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祕密》,覺得這本書真的讓我瞭解了很多,個性是書中講到我們成人對兒童缺乏明白,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為中心,只會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這樣最終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誤會越積越多。兒童並不是什麼也不懂,有時候成人就應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賞兒童,也要對自我的行為多做自我反省。

書裏還提到:我們無論多麼熱愛自我的'孩子,從他一出生,我們就本能的開始對他提防,憑着一種本能的守財欲,我們趕緊保護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從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這樣一種思想支配,管住這個孩子,不能讓他惹麻煩,看住他。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是可喜、搞笑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我擰瓶蓋、吃飯、穿鞋等,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悦着,但成人們看不下去了,最終一切事務全部由父母代勞。

兒童成長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書中舉例:帶孩子出去散步的時候,當孩子停下來的時候,大人也就應停下腳步等待孩子,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大人往往會正因自我不願等待,不斷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時候對兒童的尊重,我們人還是動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羣走,走累了,停下來時,大象也會停下來等待。看到那裏我想到了以前看到帶着蝸牛去散步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讓我們明白,尊重兒童成長步伐。

我覺得成人真的就應承認自我的錯誤,對兒童的成長我們真的不能再幹預太多,有時候成人的“冷眼旁觀”,對於兒童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取。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4

《童年的祕密》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很多部分讓我有很多的思考。

《童年的祕密》告訴我們,教育可以採用一種幫助兒童的自然發展的方式去保護和培育兒童,從而對這些自然特性產生影響。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助他正常發展”。在這裏,除了環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條件是特別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徵”。蒙特梭利創辦的第一個兒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們忙於生計而無暇多份精力給孩子,他們的教師是毫無野心和先入之見的普通勞動婦女,這就導致了一種理智的`沉靜。教師必須沉靜。他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或更好的、無阻礙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內心清晰的源泉。這種沉靜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組成,是理解兒童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於是,我知道了一般傳統教學法的老師與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老師的根本不同:一般傳統的學校,老師只是認識小朋友的行為,知道要照顧他們,也知道為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蒙特梭利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説,我們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陽光的哺育。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5

選擇讀這本書,一是因為聽同事給老師推薦過,是一本講解兒童心理很深刻很引人深思的好書;二是因為作者是意大利著名心理學家瑪麗亞*蒙台梭利,在世界兒童教育方面算是一個公認的權威專家。既然這本書有這麼多的光環,懷着渴求知識的慾望和好奇心,開始了《童年的祕密》的拜讀。

剛拿到這本書,瀏覽目錄,發現很多重要的字眼,如:敏感期,秩序,智力,行走,手,節奏,依附,佔有慾,權力慾,自卑感,恐慌和説謊等,感覺這本書真的説到了點子上了,又一次增加了我對這本書的嚮往,迫不及待要好好研讀了。但很認真的讀了前言和正文的前兩個章節,有點失望,感覺蒙台梭利的只是揭示了兒童發展的一些特點和成人的'錯誤或不適宜的行為和做法,沒有給出正確的做法。即是告訴你了“what”(什麼)和“why”(為什麼),但不説“how”(怎麼辦);告訴你這樣做不行,不合適,卻不説怎麼做才行,合適。可能是開始對這本書期望過高,而且受思維定式的影響,總想讓別人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自己懶於思考,其實也是人惰性——思維懶惰的體現。在接下來過程中,頓悟,發現該書之所以不給出具體的正確做法正是秉承着該書的一個重要思想,給孩子一個自由寬裕的環境,讓其生長,而不是限定條條框框。成人的角色應該是幫助的角色,有時應該是旁觀者,理解、尊重兒童,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為兒童實現自身的潛能提供所需的幫助,更不要忽視和壓抑兒童的心理髮展。所以這本書沒有告訴我們成人應該怎麼做,而且把我們經常會出錯的地方指出來,警示。我們不要走入誤區,重蹈覆轍,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不給出條條框框,每個成人都可以從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把握。

越往後讀越被這本書深深吸引,除了獲取知識和理念,還有豐富的案例,很有趣,印象也深刻。現在讀了又一半,下面也要好好讀。讀書筆記也要做好,是很寶貴的資源。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6

很好的一本書,哪怕是翻開的第一篇章,譯者的話看後也很有啟發。

童年到底藴藏着什麼樣的祕密?我也曾經歷孩童時刻,可看現在的孩子,卻好像和我生活在兩個世界,他們的語言,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活動。很多事情,很多時候都不被理解,被嗤之以鼻,所以這本書真的.有必要讀,並且是好好讀。瞭解孩子,才能走進孩子,同時走進我們自己。

國小和幼兒園的教育也許來得比大學更重要些,像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和拉里佩奇所説,他們認為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蒙台梭利”國小,他們認為在那裏可以自由自在的學習,在那裏沒有任何消極輸入的教育方式。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正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勇於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並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有時候我們以為孩子的不聽話就是應該用懲戒的方式去教育,其實根本沒有搞清孩子這樣做的真正原因。好比一棵樹,看到了有殘枝敗葉就不管不問直接砍掉,卻不問原因。相當多的成年人都存在“漏了一針”或“漏了幾針”的現象,他們可能動作笨拙,不解音樂,缺乏色彩感,不懂藝術,計算遲緩,發音嘶啞,書寫凌亂,怯於社交,依賴他人,缺乏決斷力等,但由於此時已經錯過了敏感期,所以任憑成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蒙台梭利主張,教室不應該按照安排好了的教學計劃將預訂的時間內強賽給兒童,而是應該以更有效,更有趣,更適合兒童敏感期特點的方式開發學習內容,安排學習進度。教師不應按同樣的標準要求所有的孩子,而應該以每個兒童自發的學習為中心,重視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徵,重視對每個孩子的個別輔導。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7

<<童年的祕密>>中的“無論哪個時代,人們對待自己的錯誤的態度都充滿了矛盾。一方面對有意識犯下的錯誤大動肝火,另一方面又被那些無意識犯下的錯誤強力吸引。正是這些無意識的錯誤中藴含着進步的祕密,這個祕密超越了已知的以及期望的.目標,同時把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進步”,這個詞引起了我的共鳴,在學練鋼琴的過程中就會出現手指不聽使喚,不如以前彈奏熟練,其實就像文中所説的,那是在告訴你一個信號,不要煩躁這正是進步,向更高的一個層次邁進。在教學中,孩子們也會出現這種類似的情況,課上的注意力、傾聽等等等等,也許一段時間還是挺好的,但會出現不同層次的降低,這也許正是他的祕密,需要老師耐心的指導、引領。孩子們更需要的是鼓勵,尤其是剛入學的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孩子們都喜歡被老師喜歡,喜歡老師的肯定,所以都會朝着老師希望的方向邁進。

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也有半年了,與孩子們的相處也很融洽,孩子們也願意主動跟你談心,這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一開學時,有的家長嫌我嚴厲,但是我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孩子一入學就能進入狀態,引導好的習慣,讓家長接受不了,談話時語氣稍有點硬,家長也嫌,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特點,語氣方面平時説話就是這樣,瞭解我的都很明白,説好話誰都會説,但是都是為了孩子。經過這一學期的磨合,家長們也漸漸瞭解了我的處事態度,也能和我更多的溝通,其實做工作就是這樣,相互的信任是很重要的。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8

我手中的這本《童年的祕密》詳盡地告訴父母,兒童的成長有着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書中稱為工作)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書中還講到許多具體的觀念,比如,兒童充滿精力樂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動),只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驅動,並沒有任何目的。在這種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兒童對“秩序”有一種天然的敏感性,如果這種秩序被打亂,會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會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換保姆、脱穿衣服、移動一些物品的擺放位置等這些秩序的打亂,兒童都能敏感的感知,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兒童還喜歡重複性的活動,對於喜歡的活動,他會十分專注的、安靜的反覆操作進行,並在這種重複的活動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成人絕不應該去取笑或打斷孩子的工作。

本書從19xx年出版迄今已歷經七十餘年,但在今天的中國,探究“童年的祕密”仍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因為成人對待兒童的錯誤態度依然普遍存在。童年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兒童是“成人之父”,只有發現和解放兒童,我們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童年的祕密》中有一段是這麼説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裏,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説非常值得一看。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9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

《童年的祕密》不但批評了一些成年人對待兒童的錯誤態度,譴責了對兒童的忽視和不尊重;還呼籲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地觀察兒童,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祕密,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我開始重新反思工作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並試着去改變。然而,這種改變比我想象得要困難得多。一般傳統的教育,老師只是認識學生的行為,知道要引導他們,也知道為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而具備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説,教師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陽光的哺育。

現在,儘管人們已經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兒童的生活。但現實生活還是告訴我們,在兒童與成人(父母或教師)之間往往會存在着一種潛意識的衝突。這種情況表明,如何看待兒童,如何對待兒童的生活,如何處理兒童與成人的關係,至今仍然是值得重視和思考的問題。蒙台梭利在《兒童的祕密》一書中所列舉的許多例子,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都能見到。因此,在對“兒童之謎”的思考與探索上,父母、教師以及所有關注兒童及兒童教育的人們肯定能從這本生動通俗而不乏真知灼見的書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感謝蒙台梭利,這位意大利偉大的教育家,是她和她的那本《童年的祕密》走進了我的生活,充實着我的教育觀念,指導着我的教育行為,更堅定了我的教育信念。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0

瑪麗亞·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她終生致力於智力缺陷兒童和正常兒童的研究與教育,並撰寫了一批幼兒教育著作,《童年的祕密》是其中比較著名的著作。

該書是蒙台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記錄了她在學前兒童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闡述了幼兒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在“導論”中,蒙台梭利指出:“兒童並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説,童年構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為兒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誠的努力將使我們能夠發現人類的祕密,正如科學的調查研究能使我們洞察眾多的自然祕密一樣。”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的著作。在書中,蒙台梭利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開兒童成長奧祕的革命性觀念。它讓世人瞭解到,兒童具有豐富的潛能,但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應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地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而有些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成年人的忽視和壓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幼兒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應是理解、尊重兒童,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為兒童實現自身的潛能提供所需的幫助。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比如書中過分強調工作對兒童身心發展的作用,而輕視遊戲的作用,把遊戲僅視為閒暇時的一種快樂的消遣;過分強調教具的價值,而貶低玩具的價值;具有神祕主義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們在學習和借鑑蒙台梭利教育理論方法的過程中,應本着一切為了孩子的宗旨,結合具體情況加以利用、改造和創新。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1

寒假裏看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讓我對孩子的很多問題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並不是現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時造成的。 童年的祕密是什麼?蒙台梭利覺得體現在:兒童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過人的教育,這種胚胎才能發育成一個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兒童心理的發展有各種“敏感期” 。

本書一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兒童與社會

譯者的話裏裏這樣説:“兒童觀是對兒童的本質看法,它是建構教育理論的基礎,是開展教育實踐的前提。蒙台梭利總結了盧梭等人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醫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教育學科之大成,結合自己在兒童之家對兒童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對兒童的獨特看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兒童觀,從而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論基礎。”建構教育理論曾經聽説過並且自己在課堂中實際應用過,這個敏感期和其他專家不謀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覺得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獨特的感受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作者經過試驗和研究發現了孩子的敏感期,原來在幾十年前國外的教育已經進行到了科學的時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點介紹了蒙台梭利學校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以及培養的成果,讓我在其中收穫不小。“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相同,蒙台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着兒童的自我實現。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2

《童年的祕密》,闡述了揭開兒童成長奧祕的革命性觀念,是一個最富愛心的教育家對兒童發育與成長特徵的最生動刻畫。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地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她認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是社會賦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讓他們有權力決定兒童的.教育和發展。在這本書中,蒙台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的著作。

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的誤解越積越多。正是由於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成年人把兒童看做是心靈裏空無一物、有待於他們去盡力填塞的某種東西而已。

我們也許可以説,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兒童的造物主,他們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來判斷兒童的行為是否正確。他們把自己當作標尺來衡量兒童的善與惡,他們認為自己是完美無缺的,兒童必須以他們為樣板來塑造。兒童任何舉動偏離成人的方式,就會被認為是邪惡的,必須馬上予以糾正。

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矛盾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地擴展,這種情形就像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裏所泛出的層層漣漪一樣。正如通過對水的漣漪的觀察能使人們發現引起水波動的原因一樣,心理分析學家和醫生也能追蹤到身體和心理疾病的根源。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3

寒假裏看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讓我對孩子的很多問題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並不是現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時造成的。童年的祕密是什麼?蒙台梭利認為體現在:兒童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過人的教育,這種胚胎才能發育成一個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兒童心理的發展有各種“敏感期”。

本書一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胚胎,第二部分:新教育,第三部分:兒童與社會。

譯者的話裏裏這樣説:“兒童觀是對兒童的本質看法,它是建構教育理論的基礎,是開展教育實踐的前提。蒙台梭利總結了盧梭等人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醫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教育學科之大成,結合自己在兒童之家對兒童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對兒童的獨特看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兒童觀,從而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論基礎。”建構教育理論曾經聽説過並且自己在課堂中實際應用過,這個敏感期和其他專家不謀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認為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獨特的感受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作者經過試驗和研究發現了孩子的敏感期,原來在幾十年前國外的教育已經進行到了科學的時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點介紹了蒙台梭利學校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以及培養的成果,讓我在其中收穫不小。“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相同,蒙台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着兒童的自我實現。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4

童年,一個充滿美好回憶的年齡,也讓許多人對他抱有幻想和批判,因為它離我們遙不可及。《童年的祕密》是瑪麗亞.蒙台梭利的作品,在這本書中,她仍然強調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遵守兒童敏感期的發展規律,激發兒童潛能,為兒童打造一個寬鬆愉快的成長環境。身為人母的我深有感觸,不得不承認兒童在一定時期是成人的老師。

記得初為人母時,我只在醫院待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出院了。當媽媽時的喜悦與興奮,也連同嚴重的睡眠不足摻雜的.。身體的虛弱,迫切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聽到孩子的哭鬧又是那麼揪心,於是一個個日日夜夜的陪伴,讓孩子與我漸漸熟悉起來。孩子三四個月時,只要我換一件衣服,她都會一邊吃着母乳,一邊仔細觀察,小手還不停的觸摸着衣服,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孩子四個多月時的一天,我打算洗頭,於是,孩子的姑姑幫我照看一會兒,長長的頭髮,洗起來費時又費力,孩子一邊看一邊在旁邊玩耍,總算洗好了。這時,孩子也餓了,我抱起孩子準備餵奶,誰知,孩子充滿委屈地哭喊,就是不吃,無論怎樣哄就是不停地哭,盯着我的臉,越哭越兇……家裏一直都沒有什麼陌生人,也很安靜,怎麼回事呢?姑姑觀察半天試探着説:“你把頭髮紮起來試試,她是不是不熟悉你頭髮披散下來的樣子?”我趕緊把頭髮紮起來,孩子望着我的臉漸漸平靜下來,在我的懷裏安靜地吃着母乳……

當時誰曾想到,一個小小的嬰兒,竟然會有如此強大的辨別力,一個小小的有異常態的打扮,她竟如此大的反應。可見,外部的秩序感已經早早地植入她的內心,不得不承認,我被她——我的小小的孩兒打敗了,而且我敗得是那麼開心!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感覺的秩序可以分為外部秩序和內部秩序。上面的事例是我所説的外部秩序,是兒童的敏感期的表現之一。兒童敏感期還有許多表現,如果成年人能及時發現,認真培養他們的能力,兒童必定會像雨後的春筍般茁壯成長,願你我共勉!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

這是一本育兒或者説心理分析的書,以上就是讀後感。的確,關於這本書,無論説它的作者多麼成熟,説裏面講的道理多麼有用。隨着我做了越來越多次的讀書會,我逐漸感覺,説這些,很無力。

所以我這次,決定偏個樓,説點別的。有個提法,孩子三歲前學到的東西,大約是我們往後人生裏所有知識的總和。這三年裏,他(她)學會的東西,未來一生我們都不太可能學到那種程度。

比如靈活的操作自己的四肢,在我們的成人世界裏,絕少見到操作某樣工具如指臂使,這樣的人古代叫做大匠,現代大約是叫高級工程師吧。

比如用喉嚨發出有意義的音節,同時理解它的含義,學會説,並且理解一種語言文化的人,在我們的世界被稱為大師。再比如認識到牆是牆,人是人,玩具是玩具,還有獨立認識這些事物的能力,現實裏能這麼做的人,叫做科學家。

這是很有趣的角度:我們從0艱難的跨越到1,開始了從1到10000的人生旅程,很奇怪的`失去了這種跨越的能力。就像年少時的懵懂,當你懂了,懵懂就失去了,同時失去的,還有懵懂時的無來由的,莫名的感覺。我把這種感覺,叫做天性。

佛教裏有種説法,叫做“所知障”,大意是,你知道的越多,障礙就越大。當知識、技能、閲歷等幫助我們在這個世界和諸多事物更順利的相處的時候,我們那種無知無畏、那種穿透迷霧的激情和快意、那種拂塵見珠光華燦的幸福和感動,那種人性,也被驅趕出了伊甸園。

所有我們知道的,就這樣變成了鐐銬、牢籠和枷鎖。而無意識時的那種不明所以,蕩然無存。道德經中,“專氣致柔,如嬰兒”,大約是想描述那種狀態。

有些藝術家或者修行人,會選擇放逐自己,或者讓自己放浪一些,或者讓自己緊緊束縛,來嘗試感受曾經的真摯。

這些行為或者方式,不予置評。我只是想起了一些看過的話:在未來面前,我們都是孩子。我從未長大,但從未停止生長。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