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課題研究總結(15篇)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不如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總結吧。那麼如何把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題研究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題研究總結(15篇)

課題研究總結1

我校《國小思品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課題於20xx年秋批准立項,是《國小區域性創新教育》的一個子課題。本課題歷經五年的研究,已經完成了研究預設的目標任務,進入課題結題階段。現將有關課題研究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根據我們的理論假設與依據,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就在於通過思品教學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品質的人才,並構建國小思品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創新並不神祕,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於培養有能力創新的人,而不是重複前人所做的事。”健全的人格是創新能力形成的保證,人的個性、獨立性、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對創新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具體來説就是根據國小思品教學的特點,構建國小思品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並通過這種模式的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品質。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陶行知的創新教育思想

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進步的靈魂。陶行知在《民族的兒童節》一書中強調,要實現兒童的“六大解放”,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兒童。只有充分地解放兒童,衝破一切傳統束縛,讓他們大膽去想,大膽去講,大膽去幹,才能激發他們的靈感,發展他們的創造力。

2.“三論”即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

三.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專家們認為:要以創新的教育思想指導課堂教學模式構建,教學要有基本模式,模式規範教學。我們課題組研究的基本內容就是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根據不同課型構建一種基本課堂教學模式,並用模式指導教學,避免品德課執教過程雜亂不實,突破思品教學的三背離,提高思品課教學實效。

四.課題研究過程與方法概述

(一)模式孕育階段

20xx年秋,我們實驗教師在縣總課題組的指導下學習創新教育理論,根據思品教學特點和教學現狀制定並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現行教材並制定了方案,孕育出了明理課、動情課、導行課三種課型的基本課堂教學模式。

1.明理課以“理”為主線的模式。

紮實的知識是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石,創新能力決不是憑空產生的,不能忽視科學知識的學習。思品課中的“理”是道德觀念、道德認識。明理課是側重於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塑造學生心靈的`課型。理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圍繞一課的思想觀點,引導學生自學、討論、分析、歸納、悟出道理,形成道德認識的過程。在國小思品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道德認識是一個主要任務,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精心設計教程,運用多種教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悟出道理。明理課分為“感知深化運用”三個階段。感知,是讓學生初曉觀點;深化,是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下功夫;運用,是用本節課所學的道理去分析、解答具體事例或聯繫實際解決某一問題。

2.動情課以“情”為主線的模式

創新意識包括強烈的創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慾、好奇心、進取心和自信心等心理品質,也包括遠大的理想、不畏艱險的勇氣、鍥而不捨的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動情課是側重於激發學生情感的課型。動情課以激情為主,寓理於情,情理交融,以情激行。在國小思品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調節和撥動學生的情感。動情課分為“引情達理激行”三個階段。引情,運用新穎的形式引發情感;達理,通情達理,運用生動的事例及教學手段感染和打動學生心靈,產生情感共鳴,再入情入理,從而從情中悟理;激行,激發行為動機。

3.導行課以“行”為主線的模式

在亞里斯多德看來,道德教育有三個要素自然(天性)、習慣和理智,其中習慣最為重要。導行課是以指導良好行為養成為主的課型。導行課分為“曉理導行實踐”三個階段。曉理通過課文內容明白道理;導行,教師向學生提出行為方式和要求;實踐,行為練習。

這三種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相互滲透,形成一體。同時,明理、動情、導行是思品課教學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在各節課中既相互聯繫,又各自獨立存在。

(二)實驗探索模式階段1.研讀教材,劃分課型

每學期開學初拿到教本後,各實驗教師研讀教材內容,初步確立相應的課型:明理課、動情課、導行課,並根據孕育構建的基本模式備課。

2.課堂教學,踐行模式

課堂教學中,各實驗教師根據課型選擇恰當的模式執教,老師門在教學中大膽實踐,不斷創新,又總結出了具體、可行性很強的活動教學模式,如:

討論式模式:出示討論題目定向學習教材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辯論式模式:學習新教材出示辯論題目分組作準備兩組展開辯論辯後師生小結。

質疑式模式:學生質疑帶疑學教材嘗試討論全班交流解疑存疑。

茶館式模式:課前預習教材七嘴八舌談見解教師適當作點評。

小組式模式:自我嘗試學習小組交流思想小組代表發言

評出優秀小組。

實踐式模式:教師公佈實踐要求各人(分組)進行實踐彙報實踐情況得出實踐結論。

主題式模式:課前明確主題各自收集材料充分表達想法師生共議主題。

主持會模式:生充當節目主持人,師退二線導演。3.教學評價,指導教學

在學習創新理論,進行大量聽課評課後,我們課題組制定了“國小思品課創新課堂教學評價表”,不僅規範了教師的教學行為,也促使了我們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三)突破模式,開放課堂

教學要突破模式,不搞模式化,模式應是變中有常,常中有變。國小思品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實現“六大開放”:開放教學目標、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教學過程、開放思維空間、開放教學課型、開放教學評價。我校思品課題組把握開放式課堂教學的輻射性、主體性、創新性、時代性特點,在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教學過程、開放思維空間、開放教學評價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討:開放教學內容指在教學中,聯繫實際,刪出過時內容,增添鮮活的時代內容來充實學生的信息量,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開放教學過程指的是課堂向課前開放、向課後開放、向家庭開放、向社會開放、向其他課程開放。比如我課題組與語文組聯合開展“我心中的土家名人”採風活動,利用長假開展的“可愛的家鄉人”攝影比賽活動等。開放思維空間指的是打破思維定勢,打破權威觀念,激勵學生敢想、敢説、敢做、敢辯。設置語言情景,訓練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活用教材,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討論、辨析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開放教學評價從這些方面考慮:會不會收集整理信息、會不會合作討論、敢不敢當眾發表自己的見解、能不能用所學道德觀點指導平時的言行等,各實驗教師平時教學時作好記載,並聯系測試成績對學生作出公正準確的評價。

五.課題研究的收穫

1.課題研究的開展改變了過去思品課堂語言和行為的背離、社會實際與課堂條文的背離、所學道德觀點與學生實際行動背離的被動局面,老師的束縛解除了,學生的負擔減輕了,新型的思品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充滿人性的光輝,老師愛教,學生樂學。

2.開展豐富的學科活動,為促進學生德性發展搭建了平台。聯繫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開展的活動,如〈〈歌頌祖國偉大成就〉〉板報比賽、〈〈環保衞士在行動〉〉的廣告語展示、〈〈可愛的家鄉人〉〉攝影比賽活動等等,使孩子們在和大量的信息交流中,在和社會的親密接觸中,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心靈淨化了,德性發展了。

3.開展了課題研究,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踐性品德的行為方式增多了,表演、辯論、演講等能力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4.課題研究的開展極大地促進了老師的專業成長。課題研究的開展,促進了教師團隊精神的形成,觀念的更新,教學、科研能力的發展,使各位實驗教師迅速成長,實驗教師陳支益的品德課堂教學曾參加送課下鄉活動,她參加全縣優質課堂賽獲一等獎,實驗教師的一批論文如:〈〈引進時代鮮活信息,構建開放的思品課堂〉〉《讓學生在思品課堂經歷探究過程》等在國家、省、市、縣各級報刊雜誌發表或獲獎,課題組的經驗曾在宜昌市品德教學研討會上作公開交流,教師們的教科研成果達二十項以上。

課題研究總結2

時間飛逝,轉眼間一學期又過去了,我作為《有效研修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的成員,現將本人本學期的課題研究工作總結如下:

一、深入學習理論知識,不斷提高研究水平。

一學期來,本人用心參加課題組的集中學習,撰寫學習心得,鑽研《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知識。透過聽課、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透過網絡收集和學習與本課題有關的理論資料,分析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課題研究水平。

二、用心進行課題研究,總結研究成果。

根據課題組制定的研究計劃,本人認真準備課題研究課,及時聽取課題組其他成員的意見,不斷地使自己上的課體現自己的研究意圖。同時用心學習其他成員的課題研究課,博採眾長,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潛力。

三、及時總結,認真做好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課題研究課,是教師走專業化成長的最好途徑。為了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理論水平,促進自己專業化成長,一學期來,我能用心參與課題組的上課、聽課和評課活動。本學期,我上課題研討課一次,並能提前把研討課的教學設計和説課稿上傳到我的博客上,根據課題組教師的意見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課後,我能虛心聽取其他成員的意見,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總結模式三教學方法研究的點點滴滴。對於課題組其他成員的研討課,我也總能認真聽、認真記,誠懇的評價,撰寫聽課感受。透過評課、上課,我覺得自己收穫很大,學到了很多新的教學理念。

四、對課題研究的一點思考。

1、研究水平還亟待提高,還要認真學習學習理論知識,不斷給自己充電,提高研究水平。

2、研究還不夠深入,雖然有了些眉目,但還是有些棘手,有時候還會糊塗茫然,思路不夠清晰。

3、由於是參加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研究意識不夠,對材料的收集積累意識不夠,及時總結意識不夠,致使不少工作雖然做了,但沒有留下相應的第一手材料,尤其是學生方面的材料,為後面的總結、分析等工作帶來了困難,這是我們以後要努力做好的。

短短的一學期很快過去了,本學期的課題研究工作已經結束,在今後的課題研究中我將更加深入地學習研究,力求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總結3

一、課題的提出

由於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們的習作教學存在着許多不足,主題單調乏味,千人一面;內容千篇一律,空洞無物;語言眾口一詞,老調常談,如寫媽媽,就是深夜冒雨送醫院;寫同學,就是撿鉛筆、扶盲人……學生的習作缺乏童心、童真、童趣。再加上許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更多的是注重作文方法技巧的傳授,對學生習作的評價也慣於用成人的處世哲學和經驗,從原則和理論的高度提出種種苛求,要求超階段超目標,致使許多孩子面對習作無話可説,許多孩子懼怕甚至討厭習作。教師為應試而進行的機械模式化訓練,讓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缺少個性展現、缺少真情流露。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嘗試在習作中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等要求。反覆琢磨,就可明白課標旨在對語文教育人文性的充分關注,同時也強調了學生在習作素材積累方面的重要性。

二、研究內容

針對以上情況,我結合工作室提出的“關注讀寫,讀寫結合,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這一研修項目,以低中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試驗。

三、研究目標

以讀促寫,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能不拘形式原汁原味地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在習作中有話説,説真話,發真情,做真人,有創意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研究具體過程

(一) 積累——尋求源頭活水

葉聖陶曾説:“國小生學習寫文章是一種綜合訓練,文章寫得好不好,雖然“決定於構思、動筆、修改那一連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連串功夫之前還有許多功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功夫都是在平常做的,並不是為寫東西做準備的,一到寫的時候就成了極關重要的東西。基礎結實,構思、動筆、修改總不至於太差;基礎薄弱,構思、動筆、修改就沒有着落,成績就很難説了。”這裏説的基礎,就是平時的積累。國小生今天作一篇文章,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在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的積累。平時積累充實,習作就不會感到難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荀子在《勸學篇》中説:“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的學生就是缺少對語言文字的積累,有見聞寫不出;有想法大腦空白。他們的生活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可是,他們常常感覺無事可寫,無情可抒。積累是習作的基礎,是創新的源泉。為了豐富學生的積累,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閲讀積累

①、以課堂為“主陣地”

學生的學習離不開40分鐘的課堂,學生一天的時間大部分在課堂上。立足課堂,重視課本的閲讀教學是我們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眾多專家深思熟慮、精挑細選出來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上乘之作。我們學校要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要書聲琅琅,每一節語文課都要紮實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每一節語文課都要緊扣單元訓練重點,讀寫結合有效指導單元習作。在閲讀教學中,藉助課文這些經典之作,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學習寫作方法,是提高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在低年級教學中,主要以培養學生在閲讀中認識字詞,理解字詞、積累字詞的為教學重點。教學時儘量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訓練學生聽詞、寫詞、説句、造句的語言基本功。低年級的大部分課文朗朗上口,童趣盎然,在40分鐘學習中,利用多種朗讀形式力爭引導學生背誦積累。隨着學生進入中年級的學習,我除了關注學生在詞句上的積累外,還讓學生掌握“讀書三法”:初讀、細讀、精讀。要求初讀知意,細讀悟情,精讀品文。讓學生在這樣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學習中,理解課文,積累語言,學習寫法。

②、以課外為“百寶箱”

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語言積累僅僅靠課內是不夠的,課堂之外有萬水千山,課本之外有萬紫千紅。葉聖陶先生在50多年前就説過“但憑一部國文教材,是夠不上反覆歷練的。所以必須在國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

a、 推薦好書,好書大家看。學校圖書室經過改革以後,學生借閲圖書非常方面,於是我讓學生每週爭取讀完一本書,儘量做好讀書筆記,中年級的讀書筆記主要是讓他們摘抄自己所喜歡的詞句或段落,如果喜歡的內容太多,不能原文摘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理由用語言表達出來。班級以每週一下午第六節課作為是“好書推薦課”。在這節課上,我讓孩子把自己一週以來所讀的好書向全班同學推薦,推薦形式主要是朗讀精美句段、介紹書的內容,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表演,這樣通過大量的課外閲讀,讓學生有讀有感有積累也有收穫。

b、黑板一角,採蜜大比拼。我充分利用教室後面供學生布置學習園地用的黑板,把黑板空出一定的位置,每天由學生輪流推薦十個好詞或兩三句好句,推薦者早晨到校板書好,其他人到校後用採蜜本記下,然後在晨讀時進行背誦比賽。由於每天積累的數量不多,學生都能及時掌握。有時,在語文課開頭,我還會和全班學生一起品評好句,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內涵和表達方法。

c、圍繞專題,拓展閲讀。結合課文專題閲讀,根據課本的專題組織單元的編排特點,如:三年級的名人故事,中華傳統文化,愛的力量等等這些專題,我在進行這些單元教學時,都適時地安排學生拓展閲讀,這既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也擴大了學生的閲讀視野。

2、生活積累

“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創作的源泉來自於生活,沒有生活的閲歷寫出的作文猶如干枯的鮮花,浮誇的假花,缺少自然情感的清香之氣。

① 藉助課堂,激發觀察的興趣。

生活就是一個萬花筒。我們的孩子每天都處在校園、家庭、社會生活中。走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在學校、在家裏……每天所看到的事物何其多,但許多孩子缺少一雙會觀察的眼睛,於是,習作蒼白,內容空洞。我緊扣課堂這個陣地,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將語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如在學習了《美麗的小興安嶺》後,我就引導學生思考,校園一年四季景色的不同以及我們鄉村四季景色的變化。由於我們的孩子都生活在農村,對學校和鄉村的自然再熟悉不過。於是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夏日驕陽似火,綠樹成蔭;秋高氣爽,五穀豐登,等豐富的説法。

② 走進生活,養成觀察的習慣。

我一直要求學生堅持寫日記。日記並不一定天天寫,而是哪天記憶深刻就哪天寫。這樣,從思想上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為了讓學生養成觀察和記錄的習慣。我的第一步是緊扣單元訓練,讓學生有法可依。如二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是“找春天”。於是,我就帶領學生首先在校園尋找,在找中指導學生觀察,然後在課堂上説、評、改。這樣學生掌握了觀察方法。然後放手學生課外尋找。一週的日記內容以“找春天”為主題。於是就有了“春天來了,滿山遍野開滿了黃黃的迎春花,她吹着金色的小喇叭,告訴人們春天來啦。”“春天來了,我家門前的桃花開了,粉紅粉紅的,像給桃樹穿上了一件花衣裳。”……這樣詩一般的語言。第二步,擴展活動空間,讓學生有事可寫。許多孩子由於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提起筆來總是無從下手,讓他寫日記更是有如攀登蜀山,不是寥寥幾筆就是東拼西湊或抄襲,敷衍完事。於是,我以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為素材:如運動會、慶六一、衞生大掃除,學生的'課間遊戲……這些都是學生親眼所見,親身體驗的,讓他們適時進行日記,學生就會有事可寫,有感抒發。第三步,從小處着手,讓學生自我提高。有了前面基礎的引導,學生已經踏入了觀察的大門。在中高年級,我就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生活,描繪生活。告訴他們從生活中常見的小現象、小問題、小遊戲、小發現、小煩惱、小祕密、小事情以及讀書的感悟入手,及時記錄下來。

(二) 口語交際——提供厚實基石。

口語交際是聽與説雙方的互動過程。他能讓學生自信心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提高。有效的口語訓練,不但能鍛鍊學生的説話能力,而且還能豐富學生們的寫作素材,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具有逐步認識事物的規律,從而能準確地表達所見所感。

1、緊扣教材展開訓練。萬變不離其中。學生接觸最多的是教材,口語表達的訓練離不開教材。平日,抓住教材中的插圖、精彩處、空白點、趣味性引導學生模仿、想象、複述、延伸。如一年級的《識字四》,學生仿説:猴子樹上盪鞦韆,小牛草地吃青草。三年級的《小攝影師》,有這樣一段話“請轉告他,我很忙。不過,來的如果是個小男孩,就一定讓他進來。”引導學生想象,接着往下續編故事。學生的想象力一經啟發,有的孩子想象小男孩經過努力,最後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心願,整個故事內容都滲透着一種無比滿足的喜悦;有的孩子想象小男孩後來發生了意外,是他的好朋友幫他完成了他的心願……

2、聯繫生活展開訓練。生活是語文的世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口語訓練的良好素材。同學之間發生的不愉快,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電視上的熱點新聞都可以作為交際的素材,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積累寫作素材,而且還能讓學生的傾聽表達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 個性習作——給予展現舞台。

個性化習作就是要學生用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真實自然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1、內容開放,富有個性。在習作內容方面,讓學生寫自己想寫的東西,所寫內容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儘量少寫讓學生無話可説的命題作文。教材中的作文練習與學生的實際相聯繫就寫,與學生的實際遠離的不寫。每一個學生可以在主題活動的範圍內,根據自己的體驗和靈感自由選擇。如,三年級上冊園地二要求寫一個熟悉的人。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的選題各具特色。有寫同學、老師的,也有寫家人或鄰居的,題目有“我的xx”“他(她)真好”“我喜歡xx”“xx,你這樣做不對”……從一個個題目中就可看出學生的思想,學生想表達,想交流的願望,他們既可以歌頌真善美,也可以批評假惡醜。在本次的研修過程中,我摸索出了一套習作內容集。季節集:按季節的變化,觀察大自然中的景物,寫寫觀察日記或寫景文章。活動集:有活動就有體驗,有體驗就有感受,及時記錄所見所感。如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寫寫表揚稿,贊贊某個人,描描活動場面。人物集:觀察同學,老師及身邊熟悉的人物,感受人物特點。感動集:用心體會親情、友情,抒發對世間真善美的讚美。小事集:生活中的煩事、趣事,開心事、後悔事……傾訴集:“xx,我想對你説。”“xx,您不能再xx了。”……把自己的願望、渴望盡情抒發。想象集:編故事、想未來。每一集內容都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學生能用眼看到,用耳聽到,用手摸到,用心體會到,因而,寫起來得心,寫出來真實。

2、方法開放。用學生願寫的方式。沒有提綱,沒有框框,沒有不合時宜的技法指導,鼓勵學生運用個性化的語言,使用個性化的表現手法,去反映個性化的生活經歷,暢談個性化的認識感悟,抒發個性化的體驗和感受。低年級,可用圖畫或文字,以及文字和圖畫相結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中年級,可以用兒歌、日記等形式來體驗作文的樂趣。

3、評價開放。

① 改變評價人員。 鼓勵學生參與作文評改的全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為評價者。我採用“自我賞識”、“小組賞識”“教師賞識”等方式去發現孩子習作中的亮點,賞識孩子們的創造性。因人而異,不同水平的學生不同要求,設置寬鬆的評價環境,力求人人蔘與,人人成功,人人進步,力爭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習作能力,增強每一個學生習作的自信心。

② 改變評價形式。習作再不是優秀者的天下,每個孩子都可以品嚐愉悦。我把學生的習作進行分級分項要求,有“最佳習作”、“最佳開頭、”“最佳結尾”、“最佳標題”、“我最喜歡的小作者”、“最大進步”、“最美語句”等獎項,獎項越多,成功者便越多,爭取人人拿獎,人人成功,既增強了習作的愉悦感,也促進了作文良性循環。為了激勵學生更好的進步,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這些獎項內容製作成一份份班級習作簡報,供全班同學傳看。這樣,每個孩子都有展示自己、證明自己的機會,習作的興趣高漲。

五、研究所取得的結果

1、學生閲讀興趣和習作興趣增強。現在,學生對作文課及閲讀興趣明顯高於實驗前,家長普遍反映學生閲讀的積極性提高了;學校隨處可見捧書的學生。較大部分學生在閲讀後主動做筆記,咬筆桿的同學越來越少,許多同學願意把習作拿出來讓同伴和老師欣賞、評改。這項實驗工程從“啟動”到“竣工”,極大地挖掘了學生閲讀及習作潛能,增強了學生髮展的後勁。

2、學生觀察能力和習作能力提高。課堂上,學生積極配合老師,常根據課文的需要續寫片段,填寫空白,改寫詩歌,想象場景等。日記篇幅不再“短小精悍”,習作語言不再匱乏、生硬。

3、通過研修,我在習作教學理論和實踐能力上得到了提高。為了習作研究順利進行,我閲讀了一本又一本與閲讀習作相關的書籍,學習了一位又一位名師的閲讀、習作講課,開展了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課,通過不懈努力,以前對習作非常迷惘的我逐漸探索出習作教學其實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六、研究存在問題

1、由於學生的生活環境、個人學習能力的不同,學生的語文素養也不一樣,他們的語文學習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性,如何進一步提高相對能力較弱的學生的習作水平,仍是我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2、在習作教學中,如何處理習作指導與習作個性化的關係,還需要進一步摸索下去。

課題研究總結4

一、課題的提出

在“五環聯動、反思成長”主題教學研討活動中,我們英語組為了激發學習英語興趣,增強校園英語氛圍,要使原本沉悶、緊張、拘謹的課堂氣氛逐漸被活躍、輕鬆、靈動的氣氛所替代,學生在課堂中表現更為投入,學習情緒高漲,思維活躍。

由此,我們認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應該覺杜絕各種短期效益的驅使,與時俱進,結合自身實際,在學校原有基礎上提煉出自身脈搏中最為豐富、最有活力的部分,參與到整個課堂教學中去,使課堂教學煥發勃勃生機。鑑於此、我們提出“如何組織積極有效的國小英語課堂教學活動”。

《英語課程標準》特別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倡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提供充分的條件、給予必要的幫助,讓學生在學習的全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索、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研究目標

1、研究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讓學生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樂於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研究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低段,特別是三、四年級的英語口語教學在目前還處在一個初級探索階段,尚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和完備性,教師要通過本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來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

3、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每一個環節上都能積極主動、積極探索、積極參與。

三、研究過程

1、注重理論學習、更新教師教學觀念。教師學習有關理論,參加培訓,用新的教學理論武裝思想。跨年段的老師更是要區別對待高低學生的認知需求和學習規律。認真學習適合低年級學生的教學理論方式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當好孩子們在外語領域的啟蒙老師。

2、創建良好師生關係、和諧的課堂氣氛。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從而培養他們獨立的創造力。

3、注重以英語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實驗中,我們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課外活動,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英語能力的平台。通過對錶現優秀的同學給予獎勵、表揚手段,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學英語的熱情。

4、注重以課題為核心,開展教學工作

四、實驗的成果

1、教師的`教學思想有了一定的轉變。目前,我校的英語教學基本能做到以愛的教育為主體、美的教育為根本、師生平等,互信、教學氛圍民主和諧。

2、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兩個月下來,課題組每位老師課後有反思,並將在課堂中的突發事件整理成文,寫成案例。

3、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渴望運用交際英語與老師和家長交流。

五、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不夠。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羞於表達,喪失了“發揮”的機會。

2、學法指導有待加強。對於三年級的小朋友,英語是一門全新和陌生的課程,更應加強對孩子們的興趣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因為他們學習實際上仍然處於被動懵懂狀態,依賴性強,離開了教師,還是不會學習,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制約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課題研究總結5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此項研究是在“十一五”期間,即中國小年級已全面實施新教材、新課標,而新課標期望達到的培養目標與現有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落差很大的情況下開展的。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課題歷時一年。

1、課題研究的目標和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標: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具有較強的自我專業發展的意識和動力,自覺承擔專業發展的主要責任,激勵自我更新。通過自我反思、自我專業結構剖析、自我專業發展設計與計劃的擬訂、自我專業發展計劃實施和自我專業方向調控等實現自我專業發展。該項課題是為建設一支適應二期課改要求,讓我校教師隊伍素質更具有專業性而立項。

2、課題研究實踐對學校發展意義的再認識

本課題的核心概念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它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校本研修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教學經驗以及有效開展研修活動的制度層面上的總結、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保證新課程改革實驗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校本研修是基於校級教研活動的制度化規範,其基本特徵是:以校為本,強調圍繞學校自身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學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是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概括地説,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其目的就是為了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以教學實踐研究工作為中心的學校教學運作機制。以此保證實現從學校的實際出發,融合學校自身的及校外的各類資源優勢和特色,在自己的學校中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校本研修就是為了持續不斷地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建立並不斷完善以教學實踐研究工作為中心的學校教學運作機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教師的自我更新需求是專業發展的內在機制,“自覺”、“自主”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詞。它具體表現為專業發展的自主意識和能自覺地對自己的專業發展負責,自覺地對過去、現在的狀態進行反思,對未來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與程度做出規劃,遵循自己專業發展目標、計劃、途徑,並付諸實施,成為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發起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覺性,由自發轉向自覺,由個別轉向羣體,才能為紮實有效地開展校本研修工作奠定基礎。

二.課題研究的思路和過程

1.建立及逐步完善以教學實踐研究為中心的學校教學領導和管理體系

1).着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體制和管理制度建設

完善保障體系,優化教師專業發展環境。建立以校長為主要負責人的校本研修制度建設工作小組,並明確將加強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任務。

整合學校各級行政和專業組室的力量,領導、開展、管理和服務於校本研修工作。各組織工作目標一致,職責明確,協調合作。

2).以反思型教學實踐研究的課題——專題——主題為“鏈”,形成學校——教研組(備課組)——教師的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組織和管理網絡。

幾年來,學校以校級課題的研究方法、課題管理形式、理念以及專業引領輻射影響各教研組的專題研究。各教研組又以走出去、請進來和合作共營等專業引領、夥伴互助的方式影響備課組及教師個人的研究。學校科研室在進行各研究專題的階段課題管理中,又不斷進行成功經驗的發佈,使各專題研究共享資源。

2.突出學術性的專業管理,集中關注專業引領的內容。 在課改背景下,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把握和落實能力是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重要專業素養,也是體現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差異的重要標誌之一。目前,廣大教師的困惑正在於如何將新課程理念並融合學校的辦學理念落實到教育實踐中。為此,我們加強

了專業引領的力度(緊密型、鬆散型)。除了鼓勵教師在自己的實踐中體驗、領悟和提升外,我們突出學術性專業管理,主要採用以下兩項措施:

1).突出管理人員的“學術性”角色作用。以管理人員學術性嘗試的成功案例來詮釋“專業引領”。“管理人員”原本就是教師團隊中的一員,其展示的焦點是“專業引領”問題。如何解決好專業引領又是他在某一時期的主要管理問題,所以“現身説法”既為教師可親、可接受,又為良好的教研文化建設提供了範例。另外,案例的本身也易於教師們解讀、理解和便於實踐。

我校在解決落實“三維目標”問題中,其“專業引領”歸結為以下四個要點:

a).對課程標準的解讀。

對新課程標準理解的準確與否是教師忠實執行新教材的基礎,同時也是廣大教師自覺改變教學行為的重要困難。

b).針對研究問題為主的教學設計(備課方案)的診斷與對話。

這是專家在實踐情景中傳播先進教育理念,指導教師將先進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的關鍵環節。

c).以課堂教學“研究主題”為主的.課堂教學觀察、診斷和對話的反思指導。

這是有效教學技術層面的重要環節,也是學校教育科研的主

要目的,更是教師在實踐性課程中成長的載體。

d).對“研究主題”的再設計與教學改進的指導對話。 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此次課改的根本目的,專業引領的重要方面應體現在研究能力的引領。對“研究主題”的再設計是在反思中逐步領會先進教育理念的抓手,也是促進廣大教師充分發揮個人智慧,開展創新實踐的舉措。

3.着力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的總結、提煉及概括,加強為推進教師專業發展逐步形成以教學實踐研究為中心的學校教學制度建設。

制度是對人的行為的價值導向。制度如果能被教師們認同,則這些制度就被賦予了靈魂。為此,我們十分重視從教師在校本研修成功的實踐中,包括其做法、經驗和成果等方面去提煉、總結和概括,逐步提升為程序、規定和標準等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這種來源於教師成功經驗又被逐漸系統化了的制度建設,有效地規範、幫助着教師在校本研修實踐中進一步獲得成功,激勵着他們的成就感。同時十分重視通過制度建設有效激勵教師主動學習,自我發展,並在有序的實踐活動中,實現專業提升。

我們不斷地將一些有效做法和經驗提煉成制度層面上的工作標準、條例規定和要求,納入學校現有制度中(包括不斷充實《教學常規要求》,形成組織管理上、教研活動上、教學大環節上教學分析、質量監控及其反饋調整要求)。

課題研究總結6

隨着學期末的臨近,本學期我所承擔的課題研究工作也即將結束。一個學期以來,本人認真落實學校課題研究工作計劃,制定切實有效地措施,較好的完成了本學期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但也存在不足之處,現結合本人研究實際,總結如下:

一、研究目標明確

開學之初,學校下發了課題研究總計劃,明確了本學期的研究總目標。根據總目標我進行了分解,制定了自己的課題研究目標。通過分解制定,我明確了自己研究的目標,確保了本學期個人研究計劃的落實,同時也為後期研究提供了方向。

二、計劃落實到位

為使本學期課題研究工作順利開展,學期伊始本人依據學校研究計劃,制定了自己的個人研究計劃和個人研究進度計劃。對研究目標、研究重點、研究措施和研究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制定。保證了本學期個人研究各項工作的.落實,也遵循了課題計劃管理的原則。

三、研究措施得當

為切實做好課題研究各項工作,在個人課題研究計劃中本人制定了以下研究措施:

第一、制定嚴格的教學進度計劃;

國家教育部發展與創新子課題

第二、紮實上好每一堂課題研究實驗課;第三、做好課題研究反思;

第四、學期末撰寫課題研究階段總結,總結經驗。通過上述措施,本學期的個人課題研究各項工作均已落實到位。

四、活動開展順利

本學期,我積極參加了課題組的各項研討活動,上了課題研究彙報課,並進行了聽課、説課和評課。利用課題研討活動,把本人在課題研究實踐中的困惑帶到集體來解決、討論。在討論中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交流教育教學方法,並把自己的或和他人討論的觀點對比、提煉、內化運用到課題研究中來,較好的提升了自身素質。

五、存在問題

1、本人科研能力有限,造成研究方法比較單一,授課思路相對狹窄。在後續課題研究工作中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更好的為課題研究服務。

2、關於課題研究的參考資料太少,在課題研究中產生的迷惑,無法及時查閲到相關資料予以解決。

課題研究總結7

走上工作崗位三四年的時間,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我不斷地摸索教學方式,不斷地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對新的教學模式(課題學習)慢慢的有了一點點理解。課題學習作為新課程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它有一些這樣的特徵,首先它有一個主問題,在這個主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根據問題的要求,去搜集資料組成小組,尋找資源,最後解決問題。

一、課題學習的的意義

1、課題學習有助於學生感受數學,體驗數學,把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用數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

比如在學習湘教版數學八年級下學期的“概率”一章時,因為我們的學校在農村,現在學生家長買地下xxx的現象還比較嚴重,由此我設計了研究性課題,讓學生在研究性課題中理解概率的概念和意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課題學習有利於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在國中數學教學中,我認為適時適度地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和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是很有必要的。課題學習中藴涵着大量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需要我們去挖掘。面對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抽象、概括、分析、綜合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再運用數學方法通過猜想、假設,再推翻假設,重新建立猜想,驗證猜想,修正猜想,一步一步探索,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如:“無理數近似值”研究過程中的“逼近思想”;“勾股定理”和“一次函數”中的“數形結合”和“數學建模”思想;“四邊形計算”中的轉化思想等。

3、課題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和接受性學習相比,課題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數學教育要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能夠自己探索與發現得出結論、找到答案。我想,這樣的學習成果,只有在課題學習的基礎上才會出現,學生的探究能力,自然在學習中得以培養和提高。

4、課題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課題學習”改變了常規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常規的教學方式。它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源的背景下所開展的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能夠成為獨特的自我。學生表現出比課堂更高的學習熱情,研究出各種各樣的方法,課後整理成方案,這要比教師在教室裏“紙上談兵”效果好得多,學生的動手能力自然地在活動中得到提高。

二、實施“課題學習”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1、學生是“課題學習”的主人。

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它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自己得出結論的過程,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的變化。所以,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思想,深入學習新課標,轉變觀念,通過課題學習,教師和學生同步成長。

2、實施“課題學習”不能急功近利。

課程改革剛剛啟動,對學生來説,課題學習極具挑戰性;對教師來説,課題學習是一個新的內容,它對教師對學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加強學習的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指導要具體一些,問題的提出要有可操作性。讓學生在初次學習就能積累一點經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增進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3、把握教學目標要重過程。

“課題學習”應立足於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對解決問題過程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而不以僅僅有正確的解答為滿足。

4、多注意收集合適的“課題學習”素材。

為學生提供較多的(課本外的)學習材料,供學生選擇,這種材料不一定都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最好有助於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

5、要重視“課題學習”的教學。

研究性試題在各屆會考中所佔比例日趨上。

課題研究總結8

本學期來,我們八年級備課組嚴格按照學校各項要求,紮實備課,抓好課堂落實,一直堅持進行當堂檢測。每堂的當堂檢測都是我們在集體備課的時候從各種學習資料上精挑細選或者自己設計的經典題目。

對於當堂檢測我們堅持以下做法:

1.題目設置緊扣學習目標

每次的當堂檢測都是圍繞本課的知識目標選題。一般是集體備課時先明確這堂課的知識目標,要求掌握的單詞,短語和語法點。然後根據這些知識點挑選合適的題型出成當堂檢測。

2.題型考點聯繫會考

當堂檢測的題型都緊緊圍繞會考題型或本年級期中期末測試題型來出。檢測知識點的同時也可以提高解題技巧,讓檢測更有效。因為當堂檢測主要針對當堂知識點,所以我們較多采用首字母填空,完成句子,選詞填空,單項選擇的形式。

3.題目難易適中,題量適中,體現分層

當堂檢測的目的是檢測本節課新授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所以題目一般設置難易適中,難題則是少之又少。一方面教師可以從檢測中得到關於知識點掌握情況的反饋,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從檢測結果中獲得成就感和培養自信。符合學校“讓學生從成功走向成功”的英語學習理念。題量控制在5分鐘左右可以完成。再者,當堂檢測要體現分層。《張店區第六中學實施分層遞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指出實施分層教學是現階段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通過分層,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使課堂教學儘量適合各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得到有針對性的幫助,實現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其中當堂檢測的設置也可以做到分層。一開始,我們會把所有題目印製在檢測學案中,檢測時明確要求AB層同學各自做哪部分題目。但這樣會導致改錯講解浪費時間,B層空着的題目浪費紙張等問題。因此我們又採取另一種辦法,統一檢測時做一樣的題目,但是提前完成檢測的同學可以再向教師領取能力拓展類型的`題目。這部分學生在完成這部分題目後可自行訂正答案,看不懂的再單獨詢問老師。這樣就避免了之前出現的問題,提高了A層學生的學習效率,也鍛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4.及時反饋,改錯

當堂檢測我採取過以下方式反饋。一是全部收起批閲,全批全改。再是檢測後還

有部分剩餘時間,課上直接訂正答案,講解,學生紅筆改錯,教師再檢查一遍學生的改錯,一般講解改錯後仍會有20人左右出錯,教師批閲後再次發回改錯。以周或單元為單位彙總易錯題,課上再次重複。當堂檢測最好當天反饋,改錯完畢,做到天天清。如果學生不能在課間改完的話,一般只能在放學後加班輔導。

對於平時遇到的問題,我採取以下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反饋改錯時怎樣做到一對一輔導和及時有效。

批閲檢測後,我盡力做到讓學生當面改錯,説出答題依據。但學生課間休息時間並不充分,加之辦公室距離教室較遠,往往只利用課間並不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我利用自習坐班時間,上課時間和中午放學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但是有些學生不能體會及時改錯的重要性,反而在老師輔導其它學生的時候溜走,時間一長,難點增多,成績勢必受到影響。對此,小組考核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2.差異生的幫輔工作

挑選學習態度較好,及格線以下的學困生天天輔導。對當堂檢測要求做到滿分卷。對新授知識堅持堂堂清,天天清。這學期採取了這個幫扶措施後,本人挑選的5名學困生在平時檢測中全部合格,在期會考試中3人合格。

課題研究總結9

本着“科研引領,興教興校”的教育理念,我校召開了“中心校課題研究展示課”活動。本次活動中心校全體教師全員參加,進行了語文、數學、英語等四堂課堂教學展示並進行了研討,歷時一天,活動取得了圓滿的結束,現做總結如下:

一、充分準備 全員參與

本次活動所有教師都參與其中,參與形式分為三種:一是進行現場課堂教學展示,共有四位教師;二是各校課題組代表發言,共十名教師;三是所有教師都參與到本校課題組長組織的研討活動中。全員的參與使所有的研究人員都成為研究的主體,活動的主角,實現了活動的廣泛性和實效性。

二、過程連貫 目的明確

本次活動通過兩個版塊四個環節進行。第一版塊由執教教師現場説課、講課、反思、答辯,第二版塊為各校教師集中現場研討,由各校課題組代表彙報本課題組在對教學工作進行的科學研究的方式、方法和收穫,並代表本課題組對四節展示課中對課題的探究、實踐和效果進行研討。每一個環節都緊緊圍繞自己研究的題目進行分析、預設、生成、闡述、交流,使科研課題真正成為引進新理念的載體,切實改進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了教學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三、態度認真 取長補短

參加展示課的四位教師,分別來自於三個學校,有公辦教師也有代課教師,在各校領導的積極支持和鼓勵下,分別在本校進行了研課活動,説課的設計意圖呈現清晰,教學展示的時間控制比較準確,教學手段運用了多媒體、教具有圖卡、頭飾、可移動黑板、實物、磁帶,參與態度認真,反思中實事求是、謙虛嚴謹,答辯中勇於展示、注重依據。在集體研討中,各校校長率先研討、彙報,體現出重視、、參與、領航的工作作風。通過積極的引領、認真的參與,使全體教師都得到了較大的'收穫,進一步規範了研究過程。

四、反思不足 不斷改進

在本次活動中,收穫了較好的活動效果,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我們關注和改進的不足,如:説課活動中能較為清晰的闡述教學、科研母校、意圖和方法但還不十分全面;課堂教學現場展示中還缺乏一定的教育機智;反思中感悟的問題不很具有代表性;答辯中出發點基本基於預設,沒有清晰的感受到生成效果;彙報交流中概括還不十分精煉,條理不十分清晰,理論高度有待於加強。這些不足也正是我們今後工作中的目標,在今後工作中,我鄉教師將繼續發揚科學、求實的精神,把教育科研工作不斷推進。

課題研究總結10

本年度,根據學校課題研究計劃,我們子課題組承擔的是進行教師、家長、學生共讀活動與三者之間溝通能力的關係的研究,一年來,我立足於本班實際,開展豐富的課外閲讀活動,具體做法總結如下:

一、豐富學生閲讀量,培養閲讀興趣。

為了抓好課外閲讀,我針對一些學生不願意讀書的實際情況總結原因:一是我們學校可以説是屬於城鄉結合體,部分學生文化知識起點低,底子薄。二是家長不注重物質投資。(比如,幫孩子購買書籍);三是家庭輔導時間少。(很多家長都是做生意的,忙於賺錢,無暇顧及孩子)。居於這些原因,要想提高學生語文知識能力,必須培養學生課外閲讀興趣,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需求的動力,只有培養了學生課外閲讀興趣,學生才會將老師的“要我讀”轉化為自主尋求的“我要讀”。學生有了課外閲讀機會,從中獲得信息,得到閲讀滿足,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得到知識和愉快的體驗又會增加閲讀興趣。於是,培養興趣成了課題在研究初始階段的重點工作。我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1.系列活動瀰漫書香

在研究過程中,組織了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比如:好書推薦,每學期開學,我都向學生推薦一些好書,這些書分別是《夏洛的網》、《我要做個好孩子》、《草房子》、《笑貓日記》、《不一樣的卡梅拉》、《窗邊的小豆豆》等。在閲讀課上師生共度,在家裏,和爸爸媽媽共讀。

在學習園地裏張貼學生的讀書體會、摘錄的精彩片段,開展“課外閲讀之星”評選活動等;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使他們對課外閲讀保持比較持久的興趣。同時在教室設立讀書角,課餘時間同學們逐步對一本本課外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直至愛不釋手。為切實引導學

生多讀書、讀好書,我班還舉辦了讀書節活動,以“我讀書,我快樂”為主題,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計劃舉辦了讀後感徵文競賽、讀書筆記展覽、好書伴我成長演講賽以及讀書之星評比等活動。系列活動的開展,營造了快樂輕鬆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師生讀書的濃厚興趣,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2.以讀促寫讀寫互動

當孩子們廣泛的閲讀,形成一定的閲讀積累以後,他們早已領略和感受文字世界的精彩,但如果不寫作,回到自己身邊,依舊是乾巴巴的文字,只有閲讀而不寫作,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的現象。在有效的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在寫作中有所提高,促進閲讀的吸收,讓閲讀興趣成就寫作,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

二、提高家長參與度,構建閲讀網絡。

為了確保我班閲讀活動的有力開展和順利進行,我制定了相應的課外閲讀活動方案,學生和家長在閲讀方案的引領下,開展相應的活動,從而,有效地促進閲讀活動的順利進行。為了讓書香飄進每個家庭,在活動中,我們經常邀請家長參與,家長和孩子共同朗誦詩文,為課題研究增添上了濃濃的一筆。

今後,我們將在如何爭取家長配合這一點上,開展研究,努力培養一個個書香少年,在營造書香校園的基礎上,評選出一大批書香家庭。我們將繼續努力,讓我校的課題研究水平再上一個新台階!

課題研究總結11

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快節奏的日常生活,過重壓力下的學業現狀,不可預測的天災人禍,時常相遇的生活困難,撲朔迷離的青春騷動,難以如意的人際交往等各種各樣的矛盾、困惑、疑慮、納悶、壓抑等嚴重影響着學生的心理健康,導致心理失衡。有的突然會一反常態,變得孤僻古怪,與羣不合;有的脾氣暴躁,常常頂撞父母和老師,甚至逃學拒讀、離家出走,或出現暴力行為;有的焦慮抑鬱,甚至產生悲觀厭世和自殺意念等,給家庭和社會造成負擔。所以,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走出心理困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關於中學生心理疏導的課題是從20xx年3月份開始啟動的,課題共分三個階段,即準備發動階段,實驗實施階段,成果總結階段。現在正處於第二個階段當中。從開始實驗到現在已過去將一年了。在課題組全體成員的積極努力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問題,有一些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完成,在這裏做一下簡單回顧。

一、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評價

根據課題的實施方案,我們的課題主要面對三個層面確定科研目標開展研究。

1、面對教師隊伍建設層面,建立了逐層深入的教師研訓模式;

2、面對學生層面,要構築一個學校、社會、家庭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3、面對學生家長,要找到一條幫助家長提高教子能力的有效途徑,使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根據上述目標,我們開展了相應的工作,下面分三個層面加以論述。

(一)教師隊伍建設層面

為了使全體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足夠的認識,我們組織教師統一學習有關資料、根據不同學科特點,購進相應教研材料等形式,展開了深入的學習研究,使大家統一了認識,摸清了心理疏導的基本原則及途徑,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方法及手段,為我們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礎。

(二)在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1、實現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統一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正確理解了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係。既沒有相互代替,更沒有把二者機械地隔裂開來,而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地把二者有機地統一為一個整體。尤其是當學生思想行為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沒有把它當成一個簡單的“品德”問題來處理,而是遵循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青少年心理髮展的客觀規律,幫助學生挖掘思想根源,找到“病因”,並給予切實可行的幫助,以“助人自助”為原則,通過改變學生的內因以達到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為最終目的,使得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身心得到發展,心理素質得到提高。

2、充分發揮心理諮詢及心理輔導作用

開辦心理諮詢室,為解決個別心理問題提供了可能。為使諮詢室發揮更好的作用,我們組織骨幹教師對如何進行心理諮詢做了專業性研究,建立了諮詢工作的領導機構,使諮詢工作具有實效性,改變了諮詢室形同虛設的`局面。

3、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每一個教學環節之中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一個心理老師,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做法是建設一支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每一個教育教學的環節中去。我們不僅在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中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注重結合不同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到課堂中去,運用到課外活動中去,運用到個別學生的轉化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實處,尤其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運用心理健康更顯得極為重要。

4、環境陶冶

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還要充分發揮隱性教育資源的作用。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使他們心靈得到淨化,情感得到陶冶,身心得到鍛鍊。如:營造良好的羣體心理氛圍,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學生在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中,,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學生在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陶冶心理品質;充分發揮隱性教育資源的作用,在校園景點、環境佈置上,都用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幫助學生調適自己的心境。

5、創設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

教育不僅要傳授書本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團隊合作精神等。在本學期,定期開展各種興趣小組,如合唱隊、美術組、足球隊、籃球隊等多個小組,參加人數達全校總人數的二分之二,讓學生在各自喜愛的活動中學有所長,獲得成功的體驗。又如定期開展班隊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在各種有意的活動中瞭解自己,調控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

(三)干預家庭教育,幫助家長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1、建立家長學校,組建家長學校的領導機構,同時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及教育教學工作。

2、通過開家長會,搞家長輔導講座,定期為家長髮放學習資料等形式,幫助家長提高教學能力,轉變教學觀念,建立高素質家長的新理念。

二、結論和觀點

課題組成員通過幾年的理論學習、調查研究和教育實踐,逐漸認識到:

1、在我校開展中學生心理髮展特點的研究是構建中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2、行動研究法是基層教師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3、在開展研究活動中,師生必須在尊重、平等、民主的氣氛中進行,做到預防和發展相結合。

4、專業師資、信息技術、研究方法的組合協調是課題研究成功的條件之一,學校的大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基礎。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對繼續做好中學生心理疏導的研究充滿信心。教育部頒發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使我們有章可循,激勵我們把這項事業做好、做實,造福於我們社會和家庭,為每個孩子的成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課題研究總結12

在實施“誘思探究教學”課題以來,我圍繞着自己的研究課題,踏踏實實地進行了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不僅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有如何研究,怎樣繼續研究下去的困惑。下面我就將這階段的研究情況總結如下。

一、在培訓中學習

學校多次召集了課題組的成員進行探討。從此次培訓中,我學會了如何制定調查問卷,如何撰寫調查報告,以及接下來該如何操作等。研究進行一段時間,正當自己迷茫時,區教研室有舉行了兩次課題培訓,這次培訓猶如一場及時雨,幾個小課題主持人的現身説法,給了我不少的信心和鼓舞,也化解了我心頭的困惑。

二、在書籍中提高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説得真好。在研究過程中,我不斷地向書籍學習,我讀了:課程標準、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新教育之夢以及課題雜誌、報紙;另外,我還從豐富的網絡資源查找相關理論。從中不斷汲取營養,擴大自己的研究思路,尋找更多、更快、更好的方法。

三、在課堂實踐、反思中提升

課堂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本學期,我精心進行教學設計,然後用自己的教學設計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

(一)教學設計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要想學生在課上能改變沉默的現象,我首先從教學設計入手。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在分析學情、教材與學生的年齡、心裏特點的基礎上,精心設計適合本班學生的教案。尋求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指導學生看圖,教師給誘思探究的示範,降低難度,讓學生想説、會説。再設計時為了讓學生有自信心,特別精心設計了一心激勵性語言,消除學生顧慮,讓他們敢説。還制定了課後拓展作業,進行一系列的評價、激勵。

(二)教學反思

成功=經驗+反思。要想使自己的研究有所成就,有所突破。必須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進行反思,在反思中修改、完善。在研究過程中我學會了反思。我精心設計,用心感受,看自己的.設計哪個環節適合學生,學生易於接受,教學效果好,今後繼續運用誘思探究法。看哪個環節學生不喜歡,教學效果不理想,如何進行改進誘思等。堅持一段時間之後,我養成了反思的習慣,不僅課後進行反思,對於平時的數學課也有意引導學生説,並及時寫下反思。另外,我還對學生進行了個體分析。以點帶面,從一個學生身上找出好的方法,然後在全班試行。這種方法對我的個人課題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總之,我本學期實實在在地進行了“誘思探究教學”課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收穫着希望,收穫着快樂,本班的教學沉默現象有很大的改觀。

課題研究總結13

微型課題解決的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以課題研究的形式解決這些為問題或困惑,並在研究過程中用研究成果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參加的縣級微型課題《提高國小生運用運算律進行簡算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們以課堂教學改革為載體,嚴格按照制定的課題研究計劃開展各項工作,立足課堂,深入學習,統一思想,大膽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為了讓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開展、實施,現對一年來的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開展調查研究,明確課題研究方向

從課題立項起,我們就着手對我們所教班級學生進行測試調查,廣泛蒐集信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在進行簡算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對部分運算律的字母代表公式仍記憶不清的學生佔25%,為此導致計算錯誤;有45%的.學生雖然能夠將運算律的字母代表公式填寫正確,但是在具體計算時因不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的真正意義會將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混淆以至於結果錯誤,或出現非等值錯誤;只有30%的同學取得了100%的正確率。為此,我們制定了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並進行研究。

二、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科研素質

課題研究需要科學的教育理論支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們高度重視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在這期間,我們認真學習了建構主義理論知識,以期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更新教育觀念,使課題研究工作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展開。我們收集了許多有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資料,利用沒課的時間開展業務學習,並做好專題反思工作。此外,在內容上看,我們還學習了有關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章,對《數學課程標準》進行解讀的指導性文章和切合課題研究的專題性理論;在形式上看,採取集體學習和個人學習相結合,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相結合,通過學習,為全面開展課題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逐步成為我們的思想認識,從而提高進行教育科研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一年多來,從課題組成立、理論學習、調查摸底、制訂實施方案、到指導具體工作,我們研究小組積極參與公開課教學、聽課、評課,一起研究教學的新方法、新模式,並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反思,對研究結果進行論文撰寫,並經常外出參加各種教學觀摩會和課題研討會。在領導的重視和關心下,本課題能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進行。

四、資料整理及反思

在本課題研究結束之際,我們小組成員整理課題研究資料,認真總結研究情況,撰寫研究報告,並申請結題鑑定。

在本次課題研究中,我們小組成員經過不斷地努力和探究提高了國小生運用運算律進行簡算的能力,成績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們研究的路還沒有走完,我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大對課題研究方面的鑽研,爭取早日成為優秀的人民教師。

課題研究總結14

我為我的學生和課堂實際做了一些準備工作,並將其應用於實踐。然而,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和數據的研究,目前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只能把他們放在一個低的斜坡上,這主要是基於學生的基礎。因為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差,通過舞台,設計舞台的目標和主題,並通過這個初級階段的實踐,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注意課堂氣氛

很多人説他們的學生上課死了。當他們看別人的課時,他們羨慕學生的出勤。其實從學生的角度來説,並不是這樣。我認為最好的課堂是讓學生沉浸在思考中。學生説:我們班就是抬頭看黑板,低着頭記筆記。大家都一直跟着老師的思路走,很好。如果只有幾個人一直説,那就叫起鬨。我很贊同這個觀點。作為課堂的領導者,我們一定要巧妙的制止這種不良現象的發生,同時也要高度重視教學活動的.設計,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調動他們的思維,讓這一對上課心不在焉的學生得到部分的解決,同時我們也很心疼。現在我們都太注重模式,網絡技術,研究性學習等等。在追求時尚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英語老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喜歡英語。

第二,反思提高自己的基本教學技能

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都很好,但事實證明,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要保持冷靜的頭腦,有一顆平常心,多反思。每次下課後,滿足自己的次數很少。我覺得可以回過頭來説説我們的課堂設計實施了多少,各個環節是如何運作的,學生的反思和期待有什麼反差。站在更高的位置看這些問題,而不是總想着我這門課沒做完之類的毫無意義的問題等等。多找找原因,下次注意以下;另外,感覺板書設計跟過去一樣,現在根本不怎麼在意。對於我們年輕的老師,我要嚴格要求自己。現在是起步階段,紮實的看家功夫有待提高。

第三,努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作為主體,學生可以更多地參與課堂,讓學生成為主導角色。在很多公開課,尤其是青年教師公開課,我們都會看到很熱鬧的場面,老師也很有激情,但總讓人覺得有所欠缺。這在我自己的教室裏也很感人。我很想跟上時代的潮流。我試着給我的課堂注入新鮮血液,讓學生喜歡我的課堂,但我經常覺得有點不知所措。為什麼?我曾經很迷茫。後來去了其他老師的班級,發現她的班級充滿了和諧的師生氛圍。老師和學生説啊説啊,學生歡欣鼓舞,不知不覺就掌握了老師講課的內容。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説,這是老師上課的一種境界。只有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的教學大綱寬得無與倫比,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中真正的專家、藝術家、詩人。

這些都是我在進行這個課題的過程中的感受,我覺得也是這些感受在不斷支撐着進步。我有理由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課題研究總結15

一、語感的含義語感,是語言

使用者在語言的習得和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對言語理解、言語生成的綜合全面的直覺的語言能力。它的形成和結果以及運用的過程是無意識的。這“無意識”並不排斥意識活動,而是指它的過程和結果難以用言語表述。也就是説,語感是一種不假思索、迅速準確、自然而然地直覺把握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的能力。

二、國小生語感培養的意義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核心。

語感培養能有效的將三維目標統一起來,使國小生全面發展。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改進語文教學。語感培養能夠做到這一點。語感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知識對語感培養起很大作用,語感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語感的培養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一個體驗感悟的過程,在體驗感悟的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形成或改變。也就是説,語感培養即不是脱離言語知識、脱離言語文本的天馬行空,也不是咬住字詞句不放的文字遊戲,它要通過字詞句通向人的心靈、精神世界,通向生活,通向社會。作為言語主體的人,可以憑藉語感主動地去選擇符合自己心理圖式的言語內容和形式,從而與活躍於語言對象中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鳴,在同化與順應的過程中形成、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質。對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的大量反覆的感知認同,有助於一個人求真、逐善、創美。

三、國小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策略

1、誦讀吟詠,積澱語感

誦讀吟詠是訓練語感的'重要方法。誦讀吟詠是語言積累的最重要途徑,從古至今,琅琅的讀書聲都是語文課的一大特色,是眼手口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是直覺體悟語言的一個基本方式。吟詠、朗讀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諦,在不經意之間對語言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也可以通過吟詠、朗讀讓國小生領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傳統語文教育,主要是通過吟詠、朗讀讓國小生直覺體悟言語規律從而達到語言運用的階段。誦讀能力的培養。讀,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讀的形式要多樣,讀的指導和訓練要有層次,充分體現朗讀、誦讀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訓練過程。要善於用指導朗讀和國小生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培養語感,加強文學的情感的薰陶,加強美的薰陶,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要善於用指導誦讀的方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培養自主的、創造性的閲讀能力和邊讀邊想的讀書習慣。要重視背誦,背誦的過程是典範語言模塊整體儲存的過程,背誦既積累了語言,又沉澱了文化,提高人的語文素養,受用終生。

2、積累語彙,夯實語感學習的基礎

語感,是藉助各種言語實踐活動形成的一種內化的語言能力。語言能力的形成,是以大量的存儲為基礎的。因此,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言語材料的積累。國小生在逐漸養成主動識字習慣的過程中,隨着知識的積累、體驗和總結出來的規律的增多,獨立識字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並得以發展。在國小識字教學中,在注重識字數量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國小生主動識字的興趣,關注國小生在識字過程中的體會和認識,以及識字方法的嘗試和探索。這就要求每位國小語文教師積極調動國小生語感的經驗性,不能把識字數量的多少當作識字教學的全部目的,也不能當作衡量一種識字方法是否有價值的唯一標準。在此過程中,國小生能否藉助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將識字任務與現實生活中的實物、實事聯想起來,能否藉助語感的經驗性來獨立識字是關鍵。3、品析語言,架建語感學習的橋樑語感,是由語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動和認識過程。語感的獲得不能停留在單純的言語直覺、經驗的低層次上,還必須進行適當的語感分析,即品析語言。因此,引導國小生品析的功夫少不得。訓練語感,必須瞭解字詞的意義和情味。要鼓勵國小生咬文嚼字,考究某個字或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微言大義”,仔細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處及其藴含的藝術魅力。一般説來,從語言文字本身入手的語感訓練應着眼於以下幾類詞句的品析:能夠表達文眼(詩眼)的語句;能表達聲音、色彩、氣味的詞語;能表達作者感情態度的詞語(多為虛詞);表現力較強的動詞、形容詞;作品中重複出現的重點詞語;白話文中使用的文言詞語:運用了修辭手法的語句;敍事性作品中的議論和抒情性語句。

在閲讀教學中,應加強詞句方面的訓練,從課文範例中尋找精彩的字、詞、句、段,引導國小生比較歸納,品味揣摩,激發情感,聯想想象,讓國小生體會到語感的藝術魅力。

4、寫作隨筆,養成語感學習的習慣

寫作語感隨筆,最大的好處是容易養成研究語言的習慣。無論是課內課外,讀書討論,養成隨時寫作短小的語感隨筆的習慣,可以時時感受到廣化、深化、美化、敏化語言的快慰。久而久之,人的語感能力自然會增強。國小生在面臨習作時,新課標要求國小生不是為了習作而習作,而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他人交流”,明顯將語文作為一種工具在生活中使用,所以國小生習作更應調動國小生語感的情感性與整體性。在生活中積累素材,就要去感受生活,體味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對語言文化中特有的意境、意義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閲讀是吸收、是積累、是基礎;寫作是在吸收與積累的基礎之上的表達。從閲讀中學習寫作,是習作的一條重要途徑。在寫作過程中,國小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觀察、思索、表達,其結果就會比在閲讀中得到的語感認識又提高一步。

四、結論

語感在語言運用過程中,對聽、説、讀、寫等語言運用能力起着塑造、監督和指導等作用,它統攝了具體言語活動的全過程,沒有語感的參與,這些具體言語活動方式就無法有效進行。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訓練國小生的語感,語感是語文能力結構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培養國小語文教學中語感是一種高層次的語言能力,語感能力的培養是語文能力培養的核心。只有深入探討語感的本質、語感的形成,才能有助於基礎教育中語感教學走一條低耗高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