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桂花雨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桂花雨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桂花雨教學反思

桂花雨教學反思1

初讀《桂花雨》這篇美文,我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它。隨後,又讀了作者琦君的其他幾篇散文,感覺如飲甘泉,清洌甘醇,被她的文章中透出來的幽幽情思所感動。所以我決定把這篇課文作為我的教研課,讓一場桂花雨飄落孩子們的心田。上完這堂課,我久久沐浴在那花香四溢的桂花雨中。我覺得今天的課成功之處主要有這幾點:

1.賞出喜愛。我根據課文內容,自制了《桂花雨》課件,大連的.孩子賞過槐花,但從來沒有見過桂花,那一張張桂花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異常地興奮,看得出他們喜愛桂花。於是到文中去體會“我喜歡的是桂花”。課件的運用恰到好處,淡化了教學的難點。

2.讀出快樂。課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點,母親的“助人樂”,我的“搖花樂”盡在其中。我讓孩子們盡情地讀,入境的讀,想象着讀,讀出快樂,在讀中體會童年的樂趣,思鄉的情感。

3.悟出真情。作者僅僅在寫搖落的桂花雨嗎?母親的話,讓你感覺到了什麼?在反覆的體會中悟出真情——思念故鄉!教學過程中,學生從“搖花樂”到“思鄉情”情感需一個轉折過渡,才能漸漸沉浸文本,體會真情。為此,我收集了有關琦君簡介、還配了音樂創設情境,還補充了了作者另外一部作品《煙愁》中的話,讓學生從提供的資源中獲得信息,通過自讀自悟,有層次地階梯狀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親那份思鄉情。

儘管如此,仍有遺憾:其一、個別環節處理不到位,如:母親的“助人樂”一處,聯繫生活實際去理解,是很好的讀書方法,可是,沒有讓學生放開去談,就草草收尾。其二、母親的話是點睛之處,由於時間把握不好,也草草結束,使得昇華之處覺得缺了點什麼。

桂花雨教學反思2

國小語文第九冊中的《桂花雨》是一篇自瀆課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新課程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

所以在設計《桂花雨》的教案時我儘量以學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並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一説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閲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閲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説説這樣讀的理由,在閲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大事?學生髮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接着讓後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説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辯論題:到底是作者家鄉的桂花香,還是杭州的桂花香?學生一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各種觀點的交流過程當中自然的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

教學反思: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説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學生“學”的引導。相信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給學生的理解與表達留有足夠的空間,學生自然就會碰出智慧的火花。

桂花雨教學反思3

《桂花雨》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第二單元是課文都是與懷念家鄉的遊子情緒有關,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結合單元導讀和之前學過的古詩詞引導學生了解了借景、敍事抒情的表達方法,並引相關詩詞讓學生體會透過景物和敍事來抒發思鄉之情的方法。進而帶着對這種寫法的認識來學習《桂花雨》這一課,思考作者透過那些景物和事情來表達思想之情。這是學習本單元的重點,掌握了方法,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水到渠成。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先讀課文前的導讀部分,思考導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桂花帶給“我”哪些快樂?為什麼母親説:“那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這兩個問題對學生來説都有必須難度。課文中桂花帶給我的快樂有些地方比較明顯,有些地方比較含蓄,所以學生較為容易找出搖桂花的快樂,但是無法尋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樂,在課堂教學中,我的引導不夠充分。之後聽鍾老師的課,發現她這一點做得很充分。她讓學生找到描述桂花的句子,再帶着感情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情緒。之後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個性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情緒。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課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我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這是我在課堂上做得不夠的地方,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光太少,學生聽老師説,懶得去思考,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用心性。

另外,我在教學中對於課文中重點詞語的品讀不夠。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學生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我準備抓住重點詞語透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幫忙學生理解課文資料。我透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裏”的換句式訓練來強調桂花香,卻忽視了一個“浸”字的獨特作用。尤其是一個“浸”字,那裏能夠嘗試學生運用自我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來代替“浸”字,透過他們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比可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有人説語文教學就應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並幫忙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迴歸。我覺得這話説得好,我今後的教學在這方面必須要加強,才能避免課堂教學蜻蜓點水。

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描繪的生活情境。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情緒,“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但是在學習這幾個重點詞語時,詞語的含義學生體會得不夠深。而我用自我的講解讓學生理解,而沒有用回憶生活、聯繫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能夠讓學生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時,如果讓學生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之後説“那伴着陣陣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給學生更多的時光去思維,去深入想象,幫忙學生理解作者“喊”時的情緒,再次加上動作來喊一喊,相信學生們的情感就能徹底激發出來了。當然,這需要激情和熱情,而我就是缺乏這個。

課文最後我試圖透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但是這麼多的問題一個個套給學生,卻始終沒能到達學生與文本的共鳴。於是,還是我自我自説自話解釋了母親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其實,對於這些深刻難懂的問題,能夠留給學生小組討論,在交流中體會、思考。

另外,在時光安排上,我要儘量留足夠的時光讓學生去自主學習,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把時光都留給學生,而是要有老師適當有效的引導和監督。在提問資料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複答案或者簡單的鼓勵,而是要結合課文資料進行引導、激勵性的評價。在備課時,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資料,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要鼓勵學生用心地、主動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提高課堂提問質量。

我一向以為自我是一個有親和力的人,但是看了視頻才明白原先是張苦瓜臉,從頭到尾沒有笑過,因為一向覺得自我笑起來很醜,以後要注意課堂上多一些微笑。課堂上從容了許多,但還不夠淡定,對於課堂中出現的冷場不能有效地扭轉,常因為緊張忘記了課堂程序。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前對於自我的教學沒有清醒的認識,如今看了視頻會發現很多細節的問題和根本性問題,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對照自我,努力改善。

桂花雨教學反思4

整節課我都依照着“提示”這個引路明燈,在教學時留足時光讓學生按照導讀提示的要求充分自讀和交流。讓其在課文的天地間自由飛翔,用自我的感官去充分觸摸,用自我生活的全部知識和經驗與文本對話。課堂以“默讀——思考——交流”的教學程序推進。簡潔明瞭,沒有過多的繁雜設計。在攻克教學重難點時,因為有了充分的.閲讀和交流的基礎,學生很多也是小小年齡便跟隨父母遠離故鄉,於是有了共鳴,在共鳴中,學生的情感閘門打開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在課堂中瀰漫。

語文教學語文教學就應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並幫忙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迴歸。

桂花雨教學反思5

備講一節公開課,猶如蠶寶寶成長要經歷幾次蜕變一樣,儘管痛苦,卻也收穫着智慧的結晶。高萬祥老師説過:“教育送給老師最好的禮物就是反思。有反思就有進步。現在回頭反思《桂花雨》一課,有優點,有不足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揚長避短,才能在語文教學上游刃有餘。

拋卻教師身份,作為一名讀者,我非常喜歡這篇文章。《桂花雨》是一篇構思大氣,意藴豐富,語言質樸的回憶性借物抒情散文。台灣作家琦君描寫了在家鄉搖桂花時的情景,字裏行間桂花香氣瀰漫,故鄉如影隨形。表現了兒時生活的樂趣,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文章四溢濃濃思鄉之情。這種感情對於早早離開家鄉的我來説,最能產生共鳴。因此,講《桂花雨》,便從共鳴開始。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設計時我儘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也就是我們正在研究的課題《夥伴同構學習法》在課堂上的具體體現。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事情?學生髮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有的還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於是我接着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説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回顧與反思。

一、 重點詞語教學上的不足

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這樣一句話。我準備抓住重點詞語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不過孩子們的品讀並不到位,比較他們在理解重點詞語前後的朗讀,沒能發現明顯的區別,證明這一環節效果沒達到。我通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裏”的換句式訓練來強調桂花香,卻忽視了一個“浸”字的獨特作用。尤其是一個“浸”字,這裏可以嘗試學生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來代替“浸”字,通過他們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比可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

有人説語文教學應該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並幫助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迴歸。我覺得這話説得好,我今後的教學在這方面一定要加強。

二、將語文活動融入到生活中時,不夠深入形象

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可是在學習這幾個重點詞語時,詞語的含義孩子們體會得不夠深。我用回憶生活、聯繫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這時有個女孩子提到了自己纏母親帶自己去市區玩的經歷,我順着那位女孩子的思路來深入引導體會,效果不錯。但在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時,讓學生想象情境,顯得不夠深入。我想,如果讓學生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接着説“那伴着陣陣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思維,去深入想象,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喊”時的心情,再次加上動作來喊一喊,相信學生們的情感就能徹底激發出來了。

三、學生體驗文章情感的過程過於粗糙

課文最後我試圖通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可是這麼多的問題一個個套給孩子,卻始終沒能達到學生與文本的共鳴。我想或許由於課堂時間有限的原因,越學到最後,就越擔心課堂時間把握不住。所以這個環節顯得過於急促而粗糙,生生對話和師生對話過少。應該多給點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去體會,要相信他們的能力。可是,學生預讀、思考習慣不夠好,課堂時間有限,這確實是一個矛盾。我想,今後在課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須狠抓學生的預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修改了好幾遍。每當我再仔細解讀文本後,便有不同的生成,這就是一種教學的磨礪。

桂花雨教學反思6

《桂花雨》是五年級上冊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濃烈的情感隱藏於樸實的文字背後,遊弋於淡淡的敍説之中。這節課,我的任務就是帶着學生一起把文章由淺入深地讀進去,走進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寄託在桂花雨中的思鄉之情。

在默讀思考“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這個環節,我欣喜地發現與昨日的課堂相比,學生對細節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隱藏在平凡文字中語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時桂花帶給“我”的種種快樂。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個勁兒地誇他們會讀書,有見識。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因此當體會“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於是對這個句子含義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請孩子們抓住這句話提問。問題提得很好,如“為什麼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媽媽卻感到怎麼也比不上院子裏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氣都差不多,母親為什麼要這樣説呢?”

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了,高舉着小手,兩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課堂上回響自己的聲音。於是有了這樣精彩的交流:

“因為作者回憶了童年時桂花給他帶來了許多快樂,家鄉的桂花對於他是美好的回憶,母親也一樣,所以她覺得家鄉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種香甜的回憶。”

“家鄉的桂花樹是媽媽親手為它澆水、施肥的,家鄉的桂花樹有媽媽的辛勞和愛,所以感到更香。”

“媽媽是為了我上中學才不得不離開家鄉的,當她客居在杭州時,非常思念家鄉,所以覺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

我適時地插進一句“母親想念的只是桂花樹嗎?還有別的什麼嗎?”在我的暗示下,孩子們急切地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搜尋着、閲讀着。在我的引導下,閲讀的範圍擴大了,發現更有深度了。

“在家鄉時,媽媽每年都會把搖下的桂花送給鄰居做糕餅,她和村子裏的人相處多麼和睦啊。我想,因為母親想念那些鄰居了,所以便覺得故鄉的桂花最香。”

“母親和人們還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餅,這種快樂是在杭州沒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樹再多,母親也覺得沒有家鄉的桂花香。”

“我覺得這樣説體現了母親對家鄉的眷念之情。”

好一個眷念之情!這樣的感受居然出自頑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動過的我也禁不住心熱起來。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舉的小手間穿梭,把話筒遞向每一個臉漲得通紅的急着表達的學生,聽着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我也彷彿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課終,我鄭重地説:“謝謝你們精彩的發言,我今天的教學後記會因為你們不俗的表現而豐富、精彩!”

桂花雨教學反思7

初讀《桂花雨》這篇文章,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聽説有實習生來聽課,我便選擇了這課。以前曾聽過此課,記憶比較深刻,便按着基本思路上了下來。下課後很多學生跑來,眉飛色舞地跟我説:“老師,上課時我彷彿都聞到了桂花的香氣。”聽完,我的`心情也跟着輕舞飛揚了。時值兩年後的今天,我算是較為徹底地明白了當初該教學設計的意圖,不知算不算後知後覺呢!

一、練筆中突破難點,追求“知識與能力齊飛”。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纏”理解作者的“搖花樂”後,讓生找出描寫“桂花香”的句子,緊抓“浸”字,學生把桂花的香氣讀得相當到位。接着便引出一個看似矛盾的疑問:“桂花只在八九月開放,為什麼説“全年”呢?”,讓生去默讀課文,聯繫上下文來寫一寫這些句子

提示:桂花搖落以後,母親。

當有鄉親來家裏串門,父親。

過年時,胡家老爺爺、毛家老婆婆。

最後學生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從“浸”中不只是感受到桂花香,還感到濃濃的鄉情,使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明白了作者為什麼如此懷念故鄉那桂花雨,還培養了語文能力。

二、略讀課內引外聯,課外拓展求寬

本次學校“百家講壇”活動金老師提到“略讀課,要內引外聯,課外拓展求寬”,我深表贊同。該課從伊始對琦君作品風格及作品的介紹、學完“搖花樂”片段後引入《桂花雨》原文的內容深化感受,到最後以《鄉愁》後記的話作為總結,對學生品味作者那如絲般的思鄉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間接地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

三、滲透強化表達方法,進一步為單元習作奠定基礎。

本單元一個教學重點是想想作者的思鄉感情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的,要求學生掌握並運用該知識點。因此課伊始便讓學生瀏覽課文,思考文章分別了寫了什麼事、物和人來理清文章思路,板書設計如下,讓生一目瞭然。

事搖花樂。

思鄉情物桂花香。

人母親善。

想來,在教學備課中,教師多一份思考,給予學生的將可能是一大筆收穫,爭取做一位善思的老師吧!

桂花雨教學反思8

聰明的作者常常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常常並不把自己的要表達的“意義”直白地“説”出來,而是要用形象的方式來暗示或隱喻,將自己的“意義”隱藏起來,或者是在最隱祕的地方略微顯示一點點,以引導或者説是誘惑讀者去發現,去琢磨。所以,作為讀者,尤其需要在反覆地閲讀文本的過程中,努力地發現文本的'隱祕處,(這隱祕處也就是最緊要之處,最“含糊”之處,)進而從此發掘出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意”。開放性的訓練,水到渠成地完成學生由認知到思維、情感的遷移,課堂成了學生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學生在感受、理解、積累知識中獲得了初步運用語言的能力。在“這裏的水真甜,她會説‘ ’”的句式訓練中,學生深深地體悟到作者、“母親”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同時激發了學生對自己的家鄉的熱愛之情。這樣在讀書的過程中,感悟文句中的詞語,揣度作者的情感,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使學生自己的感情熔爐點燃情感火花,讓課堂“生成”之花碰撞後、思考後、體驗後留下一串“智慧”果。

桂花雨教學反思9

課文第三段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我抓住重點句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感悟,並引導感情朗讀,以讀促講,在讀中體會“搖花樂”。我先讓學生找到文中寫“搖桂花”的句子,將重點句寫在小黑板上,“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桂花樹使勁搖。規劃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這段話並不難理解,我就讓學生“自由讀一讀,看看能讀懂什麼?”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能體會到作者喜歡桂花的情感以及搖桂花的快樂。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着段文字的理解,增強心理體驗,我及時播放搖桂花的錄象,相機説話:“大家抱着桂花樹搖啊,搖啊,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到我們的頭上、身上、脖頸裏、鼻尖上,有的`甚至落到我們張大的嘴裏。

此時,你們想説些什麼嗎?”這是,學生已完全進入情景,美妙的詞句也就脱口而出。

桂花雨教學反思10

《桂花雨》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搖花的樂趣,難點是體會母親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因為是略讀課文,我採取了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閲讀文字,發揮想象,填寫閲讀卡。同學們的想象力非常的豐富,很圓滿的`完成了我的教學任務,很是出乎我的意料。

本堂課,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順的,我最滿意的就是孩子的配合。在備課的時候有好幾個知識點,我還生怕孩子到時候回答不出,找不到答案。比如説:畫出文中描寫桂花香的句子。我班的孩子都能很好的找出問題的答案,這讓我很是佩服。

桂花雨教學反思11

《桂花雨》是琦君寫的一篇散文。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要求學生能真正體會作者的思鄉情。教授本節課後,我有如下感想:

一、精心指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感受作者對桂花的喜愛。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在“最迷人”等字眼上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麼?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是通過對比其他的`花,來表現桂花的“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豔”等,於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最大的亮點就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我和學生同搖同樂,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喊搖花時的句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在學習這兩段的時候,我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桂花雨教學反思12

《桂花雨》是一篇充滿着濃濃鄉情的優美散文,文章緊扣“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這句,以童年時代的眼光展開敍述,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學生讀後,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共鳴。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搖花的樂趣,難點是體會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在讀通讀順課文時,我要求學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的原因,學生帶着問題讀懂了作者最喜歡桂花的原因是因為桂花香味迷人,讓學生聯繫已有的生活體驗有感情朗讀,學生從朗讀中如真地聞到桂花香。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這一句話。我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學生經過品讀感悟,能通過“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香飄十里”重點詞句體會桂花香得遠;通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裏”的換句式訓練,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學生懂得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感情深厚可不一樣,指導並幫助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

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我試圖用回憶生活、聯繫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接着用同桌分角色讀和師生分角色讀的方式來引導。終於可以搖桂花了,這可把“我”樂壞了,我怎麼樂壞了,學生入情境朗讀,讀好詞語“使勁”,讓孩子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學生從使盡地搖到動情地讀,真的'感受到搖桂花的樂趣。當桂花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集體讀等方式體會如雨般的桂花飄落的美麗情景。

課文最後我試圖通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以及課外補充填空訓練來加深學生對母親話語的理解,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這篇文章的教學主要通過多種形式地有感情朗讀,品詞、品句、品段,讀中悟語、讀中悟情,基本上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另外,我還鼓勵學生摘抄課文精美的詞句,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桂花雨教學反思13

講桂花雨這篇文章提前看過優質課,但是引導的還是不夠。

那桂花樹的花好看嗎?學生有些愣,他們自然而然覺得文章是寫桂花,那麼必然桂花的任何方面都是好的,所以習慣性就説好看,最後導致完全不看文本按照習慣回答,這是我們班學生的一個比較差的習慣,不從文本里找依據。

圈畫文章中表現桂花雨香的句子: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

“浸”字是什麼旁?三點水。淹沒在水裏就叫“浸”。水看得見,摸得着嗎?看得見,摸得着。桂花的香氣看得見,摸得着嗎?看不見,摸不着。現在用了一個“浸”。香氣就變得好像看得見,摸得着了。一個“浸”字,使得香氣不但聞得到,還能感覺得到了。所以這個“浸”用得恰當,用得傳神。讀這句話的時候,注意要把“浸”字讀得輕一些、柔一些。反覆品讀。還有一句話也有“浸”字。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裏。

中秋節前後才是桂花盛開的季節,其他季節的香氣是從哪裏來的呢?讀第六自然段。想象,桂花酒裏有——桂花糕裏有——桂花茶裏有——怪不得作者琦君説——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裏。

原本想為思鄉情做鋪墊,“不説香飄萬里”和“才是香飄萬里”進行對比,其實在母親心裏不是桂花的香濃比較,而且情的濃與淡,但由於前面學生兩次那種習慣性思維,導致拖了一些時間,所以沒有完成。

對於學生的回答沒有激情澎湃的鼓勵,整個課堂慢悠悠的,效率極低。本來可以十分鐘解決的問題,被我活生生拖延到了一節課,其實很多問題學生已經略知一二了,我只需要順勢而為就能引出重點,這是其一;其二,不要為了極個別學生耽誤了整個班的學生,不值得。其三,課堂語言一定要準確,這節課我在不同的香氣上花了太多太多時間,意義不大,效率不高,其實我只需要説不同香氣中藴含着作者怎樣的情感呢?學生一下子就能聚焦到重點。

桂花雨教學反思14

《桂花雨》是五年級上冊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濃烈的情感隱藏於樸實的文字背後,遊弋於淡淡的敍説之中。這節課,我的任務就是帶着學生一齊把文章由淺入深地讀進去,走進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寄託在桂花雨中的思鄉之情。

在默讀思考“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這個環節,我欣喜地發現與昨日的課堂相比,學生對細節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隱藏在平凡文字中語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時桂花帶給“我”的種種快樂。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個勁兒地誇他們會讀書,有見識。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因此當體會“那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於是對這個句子含義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請孩子們抓住這句話提問。問題提得很好,如“為什麼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媽媽卻感到怎樣也比不上院子裏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氣都差不多,母親為什麼要這樣説呢?”

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了,高舉着小手,兩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課堂上回響自我的聲音。於是有了這樣精彩的交流:

“因為作者回憶了童年時桂花給他帶來了許多快樂,家鄉的桂花對於他是完美的回憶,母親也一樣,所以她覺得家鄉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種香甜的回憶。”

“家鄉的桂花樹是媽媽親手為它澆水、施肥的,家鄉的桂花樹有媽媽的辛勞和愛,所以感到更香。”

“媽媽是為了我上中學才不得不離開家鄉的,當她客居在杭州時,十分思念家鄉,所以覺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

我適時地插進一句“母親想念的只是桂花樹嗎?還有別的什麼嗎?”在我的暗示下,孩子們急切地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搜尋着、閲讀着。在我的.引導下,閲讀的範圍擴大了,發現更有深度了。

“在家鄉時,媽媽每年都會把搖下的桂花送給鄰居做糕餅,她和村子裏的人相處多麼和睦啊。我想,因為母親想念那些鄰居了,所以便覺得故鄉的桂花最香。”

“母親和人們還一齊用桂花泡茶、做糕餅,這種快樂是在杭州沒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樹再多,母親也覺得沒有家鄉的桂花香。”

“我覺得這樣説體現了母親對家鄉的眷念之情。”

……

好一個眷念之情!這樣的感受居然出自頑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動過的我也禁不住心熱起來。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舉的小手間穿梭,把話筒遞向每一個臉漲得通紅的急着表達的學生,聽着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我也彷彿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課終,我鄭重地説:“多謝你們精彩的發言,我這天的教學後記會因為你們不俗的表現而豐富、精彩!”

不由得想起薛瑞萍老師在《能夠複製的幸福》一文中的感受,我此刻的幸福又何嘗不是拜學生所賜呢?

桂花雨教學反思15

(1)《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那麼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覆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着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為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並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註。接着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着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啟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説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2)“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快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母親説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説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説母親在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今天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知道這種熱鬧的背後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着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必須深入思考,怎麼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

(2)《桂花雨》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儘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搖桂花”這部分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事情?學生髮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有的還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於是我接着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説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重點詞語教學上的不足

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這樣一句話。我準備抓住重點詞語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不過孩子們的品讀並不到位,比較他們在理解重點詞語前後的朗讀,沒能發現明顯的區別,證明這一環節效果沒達到。我通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裏”的換句式訓練來強調桂花香,卻忽視了一個“浸”字的獨特作用。尤其是一個“浸”字,這裏可以嘗試學生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來代替“浸”字,通過他們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比可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

有人説語文教學應該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並幫助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迴歸。我覺得這話説得好,我今後的教學在這方面一定要加強。

2、將語文活動融入到生活中時,不夠深入形象

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可是在學習這幾個重點詞語時,詞語的含義孩子們體會得不夠深。我用回憶生活、聯繫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這時有個女孩子提到了自己纏母親帶自己去市區玩的經歷,我順着那位女孩子的思路來深入引導體會,效果不錯。但在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時,讓學生想象情境,顯得不夠深入。我想,如果讓學生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接着説“那伴着陣陣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思維,去深入想象,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喊”時的心情,再次加上動作來喊一喊,相信學生們的情感就能徹底激發出來了。

3、學生體驗文章情感的過程過於粗糙

課文最後我試圖通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可是這麼多的問題一個個套給孩子,卻始終沒能達到學生與文本的共鳴。我想或許由於課堂時間有限的原因,越學到最後,就越擔心課堂時間把握不住。所以這個環節顯得過於急促而粗糙,生生對話和師生對話過少。應該多給點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去體會,要相信他們的能力。可是,學生預讀、思考習慣不夠好,課堂時間有限,這確實是一個矛盾。

我想,今後在課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須狠抓學生的預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