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1

《盤古開天地》是第五單元的精讀課文。這篇神話傳説,講的是人類的始祖盤古開天闢地並且創造了世界的神話故事。故事極富有想象力,文字敍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把盤古“用他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寫的生動有趣。

學生很喜歡這篇課文,上課伊始,我採用談話方式導入新課,你們讀過哪些神話故事,給大家講一講,話音剛落,學生就紛紛舉手,我一看這情形,立刻出手神話故事的圖片,讓大家一起説出它們的名字。學生的興趣立刻調動起來,於是我板書課題,讀課題你有什麼問題?有個學生説“盤古為什麼開天地?”

學生很會思考,問題提得好,帶着問題走進課文。本篇課文我嘗試學生自己學習,動筆寫批准,因為有上節課《孔子拜師》這篇課文的訓練,學生初步會在讀書中進行批准。本篇課文我叫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什麼?請動筆寫出來。在學生默讀課文思考時,我又進行適當的提示:概括每個自然段寫什麼可以用簡單的話概括,抓重點的寫,例如:第一自然段寫什麼,我們可以用這段的一個四字詞語概括,誰能找到?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很快找到“混沌一片”,我隨機板書,理解這個詞語,用食物演示學生明白了意思,同時知道怎樣抓每段的內容。

這節課很多知識沒有處理好,但老師注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雖然學生概括的語言羅嗦,他們已經具有讀書就要動筆的意識。相信在今後教學中不斷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會提高。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神話傳説,講述的是一個

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教學時,我扣住重點,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通過引導學生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如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寫很具體,我讓學生學習後問:“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個想象空間留給了大家,你們發現了嗎?”讓學生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想象,同學們説得很生動,有的説;“盤古的手指指甲變成了雪花。”有的説:“盤古的手指變成了五座高山,盤古的頭髮變成了茂盛的草地,從高處往下流的瀑布。……等等。複述是中年級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要求。我在教學中也注意到這一點,這篇課文比較適合訓練學生複述,學生學習完課文後我讓他們看着畫面複述課文,還讓他們回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習慣。我還建議學生閲讀其他的中外古代神話故事,擴展他們的知識面。

這節課,我覺得也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雖然我用了許多方法,如課件作用、教師範讀等,但可能我朗讀基調把握得不夠好,學生朗讀還不夠精彩。神奇的感覺讀得不夠。還有第四自然段教學時我對句式“盤古的身體部分變成了怎麼樣的什麼?“滲透不夠,且前後事物的聯繫滲透不夠,後面學生的想象雖然不錯,但是有些同學只説出盤古的身體變成了什麼,有些同學想象就不夠合理。下次教學我就要注意到了。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神話傳説,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傳説中的盤古是怎樣創造美麗的宇宙?”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盤古這一神話人物那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1.課題的引出比較簡潔明快,通過一道連線題,使學生知道我國的神話故事有很多,接着話鋒一轉,今天學其中一則,馬上引出了課題,然後通過讀題的訓練,讀詞的指點,使學生初步感受到讀課文要有感情,讀題和讀詞同樣要有感覺。我想如果平時能經常這樣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在這堂課上,“讀”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紮實,讀得多樣。如第二節的“掄斧猛劈”通過學生自己的動作感受來加以讀的感悟;在教師引讀時對“巨響”一詞的解讀;“慢慢”、“緩緩”的先理解後表達都進行了較為紮實的指導。

3.有效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在教學“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變成什麼”這節時,我採用了引讀、師生分句讀,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悦的朗讀氛圍。同時隨機摘錄了這一節中的優美的詞組,通過美讀,為下一環節學生仿寫“他的,變成了。”一句話做了知識的鋪墊。

不過縱觀整堂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1.文章的情感基調沒有把握好。在教學第三節感受盤古頂天立地的形象時,儘管我請了一位學生動作演示,自己還用撼動人心的語言三次煽情,設法撥動學生心中的情感,無奈學生只遊離於文字,未能走進人物心中,與之同喜、同憂!想些什麼呢?學生的回答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計是自己在上課開始就沒能好好渲染這個以至於問他們:盤古他頂天立地站了這麼久,腳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時此刻,他會想些什麼呢?學生的回答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計是自己在上課開始就沒能好好渲染意境。導致整體情感基調失控。

2.把教學預設的環節漏掉了。課文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學生讀文後我問:“雨露的後面有個省略號,你們知道它的祕密嗎?”讓學生由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學生先自己思考寫一寫,然後小組裏説一説,改一改,最後按序合成一段話。學生説得還算生動,但説好後我原先有個環節,讓學生把他們所寫的內容加到省略號裏去,問他們這個省略號能不能去掉,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宇宙萬物是寫不完的,加進去後仍然不能省掉,但在教學時把這個環節忘掉了。

材第73頁均有《盤古開天地》一文,文章第二段,講述盤古在沒有分開的天地間昏睡,但對於昏睡年數,人教版是“昏睡了十萬八千年”,而蘇教版則為“昏睡了一萬八千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教科書,在廣大師生心目中具有最高權威,這樣漏洞百出的教材,是否能夠用來育人呢?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4

《盤古開天地》這是一篇神話傳説,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抓住重點創設情景

在這堂課上,“以讀代講”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多樣。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分開天地。在教學時,抓住“掄”“猛”等詞語體會盤古的動作,並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的所妙之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這段話“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應用了大量的反義詞,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找出來,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所妙之處。

創設一定情景,讓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着天,用腳使勁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二、結合文本展開想象

在指導閲讀完第四自然段後,我這樣引導學生:

師:同學們,多麼神奇的畫面啊!讓我們共同合作,分享這神奇的文字,再現這神奇的畫面吧!全體女同學讀盤古身體的一部分;全體男同學讀盤古身體變化的部分,注意讀出巨大的神奇的變化!

學生進行合作朗讀,感悟盤古身體的巨大變化。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的神奇畫面難道僅僅只是課文裏所寫的嗎?仔細看,你還會看到更多更多的畫面,大家想想盤古的牙齒、鼻子、耳朵、頭髮、眉毛、手指頭、腳指頭、骨骼、經脈……會變成什麼?

出示句式:他的(),變成了()的()。

師:請你們仿照上面的句式,將“他的( ),變成了( )的( )”補充完整。

學生自由説。生:他的手指,變成了高高的山峯。

生:他的牙齒變成了一座座火山。

生:他的頭髮變成了長長的柳枝。

生:他潔白的牙齒變成了晶瑩的鑽石

生:他的經脈變成了縱橫交錯的立交橋。

生:他身上的細胞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朋友。

給學生廣闊的空間,學生的想象會讓你驚歎不已。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號是課文本身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所在。教師應該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男女生合作朗讀來整體感悟語言表達的結構。即:盤古身體的一部分變成了自然界中的什麼。為了引導學生把語言表達得更生動具體,教師特別強調是變成了“什麼樣的”“什麼”。留下空白,讓學生有問題可思考,有時間可思考,有機會去思考。這樣的課堂就會相對地少一點灌輸,多一點啟發;少一點講授,多一點學生的思考和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不過整堂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雖然有示範,有激情導語,學生能有一定的表現力,但我卻忽視了讓學生邊讀邊想,沒有很好地將語言文字與畫面想象結合起來。

精心的付出,就會有收穫。那份收穫會使我更加充滿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對每一次挫折,永不放棄。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5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傳説,主要講了巨人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有想象力,文字敍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把盤古“用他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寫的生動有趣。教學這篇課文,要使學生認識神話這種文學體裁,體會巨人盤古的獻身精神,感受我國古代人民豐富想象力。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學生想象力。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段落,以句式引導,段式引路,啟發學生填補空白,組織語言,訓練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學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導入課文,我用了幾張圖片,這些圖片都是動畫片裏的人物有:孫悟空、小哪吒、葫蘆兄弟、嫦娥奔月,它們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抓住重點,創設情景

在教學第三段時,為了使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着天,用腳使勁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讓學生伸出雙臂上舉,靜靜站1分鐘,你累了嗎?想象盤古頂天蹬地持續了多久?他累嗎?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結合文本,展開想象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男女生合作朗讀來整體感悟語言表達的結構。即:盤古身體的一部分變成了自然界中的什麼。並讓學生展開想象,盤古的其他部位變成了什麼?

四、多種形式,指導朗讀

初讀課文,只能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感知,只有對重點字詞、句子理解後,才能讀出味道。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使用多種方法朗讀課文,如:分組讀、男女生讀、個別讀、小組比賽讀等。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會、去感悟。

五、在遺憾中成長

這節課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學生朗讀時,雖然我用了許多方法,但是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個人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提高。其次對有些環節的'處理還欠考慮,如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想象盤古的身體還有那些部位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什麼?學生回答後,我應該再讓學生動筆寫一寫,這樣不僅鍛鍊了他們的思維,還可以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收穫了許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讓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6

星期四上午第三節課,事一次彙報課,上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盤古開天地》,在講這一節課之前,我在網上看過一些其他優秀教師是怎樣上好這節課的,我從中選出一些自己認為好的地方,把它加入到自己的教案中,這也是一種學習,畢竟我才剛剛開始從事這個職業,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

可是上完這節課,覺得自己上的糟糕透了,課後我向其他老師詢問我上課的一些情況,上課中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普通話很爛,我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學生也是常常給我糾正一些字的讀音,可是不知怎麼的,説着説着一些方言就出來的,可能是習慣問題吧,但是我會慢慢改正的,畢竟作為一名老師,普通話還是比較重要的。

上課過程中在提問題的時候,語言的銜接有很大問題,在突然之間就把問題提出來,給學生有一種跳躍感。而且上課提問的方式有點囉嗦,一個問題總是會問很多遍,這個問題許老師曾對我説過,我今後會改正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這節課的重點把握的還不是很好,對於《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重點主要在盤古倒下後,其身體的.那些變化,可是由於前面的時間花的相對多一點,後面的幾乎沒有多少時間去帶領學生去感悟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神奇變化,最後只能草草了事。

當然,在這節課中我還有一些其他的缺點,,這裏就不一一道來。但我認為我在上面講的幾個問題相對來説還是比較突出的。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向其他老師學習的。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7

選擇上這篇課文是因為自己被盤古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所感動,只有自己感動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打動我被教的學生。

但當我拿着這篇文章反覆閲讀時,覺得太簡單了,除了盤古頂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盤古化作了什麼可以做句子訓練,其他的似乎不學,學生都能掌握。這時我心中的那份感動又變得茫然了。

離家長開放的日子只有幾天了,在情急之下,參閲了優秀老師的做法,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我今後這樣去做:

1、提煉詞語,概括文本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這位教師能時刻想着學生需要什麼並能發現段落裏藏着成語,而我這位俗人卻沒有敏鋭的眼睛。這一定是老師反覆與文本對話的所得,老師已經讀到了文字背後的東西,下的功夫絕非一天,兩天的事。慶幸自己也學了這一招。從學生的角度説,這樣的設計既是一次積累更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訓練,一舉兩得。學生的概括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我覺得孩子需要的就是我們課堂上老師要給孩子的,而這種提煉詞語,概括文本的方法,就是會使學生終生受益的知識。今後在概括文本上自己應下點功夫。

2、詞語的理解與朗讀進行整合

我是一位注重學生朗讀的老師,每堂課我總能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情讀,或高興或悲哀或自豪或讚歎,似乎這種讀已是學生讀好文章的“模板”了。而這位老師卻能把詞語的理解與讀融合在一起,使讀又有了新的解讀。如學習“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這句時,讓學生明白“掄”什麼意思,然後再帶着那份力量去讀;學習“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這句時,讓學生明白“輕、清”的意思,明白四對反義詞的意思,這樣學生馬上便能頓悟天地分開原來就是漫長的,讀就顯得水到渠成。這比教師盲目地説帶上怎樣的心情讀效果要好。

3、積累句子就是反覆出現

備課前,本以為盤古化作了什麼可以做句子訓練,那就是積累。沒想到山外青山樓外樓,特級老師的想法總是出乎人的意料,文章的第四段是這篇文章的精華,這位老師的做法把它做成了一首詩,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為我們帶來了涼爽。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為我們帶來了涼爽……多樣的形式使學生不覺得那是枯燥的讀,那是創意。有創意的東西更能打動孩子的心,同時告訴孩子學習就是積累。積累首先要把文章中美的句子化為己有,化為己有最好的辦法便是創造。聰明的孩子老早就知道這就是積累的一種方法。

今天的開放我只是一場演繹,這場演繹還算成功,因為孩子的小手如林。但更讓我欣喜的是進行了一場紮實的語文教學,同時也讓我明白收穫往往就在精心地付出。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8

課文《盤古開天地》是一篇中國著名的神話傳説。課文主要講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軀,開闢了天地,化生出世間萬物,歌頌了盤古無私的獻身精神。早就發現有不少學生在沒學課文之前已經偷偷讀這個神話故事了。瞧瞧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學生學了些什麼吧。

一、結合想象,指導朗讀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話“盤古以他的神力開天闢地,以他的身軀化身萬物”作為本課教學的綱領,圍繞着這句話,盤古如何開天闢地,如何化身萬物的精彩章節一頁頁地鋪展開來,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感悟。

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自讀課文後,引導: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使學生深入課文,着力於想象,自然而然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之後,我示範朗讀,讀完以後告訴學生,老師能讀出盤古力大無窮的氣勢,是因為一邊讀一邊在想象當時的場面,同時,激勵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用恰當的語氣讀出來。我認為教師的這一舉措,正是在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內化,也教會了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技巧。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還體現在學生學完“盤古化身萬物”這一段後,教師設計的一個想象口答題“頭髮變成了( ),骨骼變成了( ),牙齒變成了( )。”不但激發學生想象的興趣,同時讓學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當。

二、整合教材,合理學習

在練習四的讀讀背背中,剛好有八個成語是和這篇課文有關的,於是,在教學中,我將這八個成語一起調上來一併上了,結果顯示,教學的效果還是可行的。

練習四的八個成語就是: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闊斧、開天劈地、與日俱增、頂天立地、變化萬端、改天換地。

我又有進一步發現,其實將這八個成語連起來講一段話,就是課文《開天闢地》的主要內容了。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根據這八個成語,將課文分成了四個部分。

三、挖掘文本,迴歸語文

語文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本課非常出色地體現了這一目標。

《盤古開天地》一文在語言文字上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多處運用了象“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這樣的句式。在課文學完,我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尋找類似的句式,並一組組出示,讓學生朗讀、欣賞、感悟。我認為這樣的做法體現了教師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學生展現文本深刻內涵,展現語言文字無窮韻味與魅力的教學意圖,是一種語文教學的迴歸,相信通過這一課的學生,這種句式會深入到學生內心,逐步達到內化。理解詞語不脱離語言環境,理解句式用板塊呈現,遣詞造句正是需要這樣實實在在的積累。

上完本課,我覺得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做到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從生活中主動學習,主動了解傳統文化。但是有部分孩子還是沒有充分感悟到盤古造福人類的無私、偉大。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9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傳説,主要講了巨人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的脈絡清晰,文字敍述具體生動,富有想象力。教學這篇課文,要使學生認識神話這種文學體裁,體會盤古的獻身精神,感受我國古代人民豐富的想象力。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中,我抓住3、4兩個重點段落,加以引導,啟發學生在朗讀、想象及表達的過程中體會盤古的奉獻精神。

一、巧妙導入,激發興趣

在導入課文時,我用了幾張圖片,都是學生熟悉的動畫片裏的人物,有:孫悟空、小哪吒、葫蘆兄弟、嫦娥奔月,它們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找出中心句,培養概括能力

由於課文脈絡清晰,內容層次分明,大部分學生都能在閲讀的基礎上,找出最能概括故事主要內容的句子“人類的'老祖宗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盤古是怎樣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

三、抓住重點,創設情景

在教學第3自然段時,為了使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着天,用腳使勁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我讓學生伸出雙臂上舉,靜靜站1分鐘,以此來讓學生想象、體會盤古頂天蹬地持續了多久?他累嗎?引到學生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四、結合文本,展開想象

教學第4自然段,我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男女生合作朗讀,來整體感悟語言表達的結構。即:盤古身體的一部分變成了自然界中的什麼。並讓學生展開想象,盤古的其他部位變成了什麼?

五、多種形式,指導朗讀

初讀課文,只能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感知,只有對重點字詞、句子理解後,才能讀出味道。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使用多種方法朗讀課文,如:自由讀、個別讀、男女生讀、小組比賽讀、齊讀等。讓學生在讀中加深體會、去感悟盤古開天地的艱辛和無私的獻身精神。

六、在不足中成長

這節課的教學,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學生朗讀時,雖然我用了許多方法,但是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其次對有些環節的處理不夠完善,如在第4自然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想象盤古的身體還有哪些部位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什麼?引導學生寫後,沒有給更多孩子展示的機會;在引導學生説:學習了課文,你想對盤古説什麼?應該讓他們寫下來,這樣不僅能鍛鍊他們的思維,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收穫了許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爭取有進一步的提高。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10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三年級學生理解能力還不是特別強,要讓學生感受到盤古開天地的偉大、勇敢堅強,只有多讀才能更好的理解。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有點趕時間,給孩子們朗讀消化課文的時間太少了。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首先請了一個同學來朗讀,讓學生聽並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接着講解頂天蹬地的動作時,我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 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 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雖然教學流暢,但有點流於形式同學們有種被趕着走的感覺。整段課文沒有齊讀。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只採用了全班齊讀一種朗讀方式,這一段有許多優美的詞組,應該要多讀而且讀的方式要多樣,通過美讀感受才會深刻。

整節課雖有設計朗讀,但讀的形式比較單一,大部分是齊讀、引讀、指名讀。如果讀的形式再多一些,學生的興致可能會更高。還有我卻忽視了讓學生邊讀邊想,沒有很好地將語言文字與畫面想象結合起來。如果當時注意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的場面,同時,激勵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用恰當的語氣讀出來,可能效果會更好。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11

《盤古開天地》一文,講的是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敍述具體而生動。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天闢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時我着重引導學生去感悟文章在表達上的這些特點。

“昇華中心,總結延伸”這一部分,説實話花了好些心思。敢於挑戰、勇於犧牲、勤於創造的盤古形象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説都是一種激勵,更何況是對孩子?這樣好的人文教材,怎樣讓它發揮最大的作用?我試圖將這些人文精神貫穿於整個課堂學習之中,是點滴滲透而不是集中轟炸。最後,孩子們對於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內容有一定的體會,但自我感覺還是老師的主導略顯強勢,“潤物細無聲”我向往那麼一種境界。關於這一環節的處理,自認為理念要堅持,方式需斟酌。資料的補充幾乎沒有展示,甚至還極不民主地霸佔了孩子們的下課時間,無論是從生本理念的角度看,還是拋除一切理念,單從本課的教學目標來看,都是失敗的。通過資料的補充,一方面能讓孩子們對本課的學習有一個自我消化總結的過程,另一方面也為孩子們的學習打開了另一扇窗,讓他們跳出課本,看到更為開闊的世界。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12

我和張祖慶老師雖未謀面,但已多次聆聽了他的課堂。駐足在他的課堂裏,那娓娓道來的神情、抑揚頓挫的語調、舒服悦耳的聲音、激情機智的點撥、井然有序的組織會讓你覺得——聽課是一種莫大享受。

這次,聽了他的《盤古開天地》,除享受之外,還得到了新思考。

教學目標的價值在於發展語文素養

如果我們在上語文課時,心中沒有一個明確且適宜的教學意向的話,那麼,我們的教學活動肯定是無的放矢。這樣一來,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便成了“水中月”、“霧中花”了,成為了一種幻影。

其實,老師們的教學意向肯定是有,並且一般也是很明確的,因為教學參考資料或者優秀教學設計中都赫然擺着。如果沒有對教學目標進行自己的思考與辨別、篩選與改變,就作為自己教學行動的“指南針”,那麼在教學旅途中,面對學生的鮮活的觀點、情感、表現時,可能就會尷尬不知所措的地步,甚至找不着南北了。

看來,當教參、周圍的優秀教師等“權威”給你設定了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向時,如果你只是將它當成一個既定的工作任務來接受,而不是當成一種需要自己理性反思的主題的話,那麼,我們可能成為庸俗的“教書匠”了。因此,那樣的教學絕對不能算作真正的教學,因為“真正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而這“自身認同”,就拿面對“給定”的教學目標來説,需要進行“這教學目標有怎樣的價值”的追問,當自己內心經過理性思考之後,確立了自己的“教學目標”之後,才能算是初步的“自身認同”。

張老師制定了四條教學目標:

1.學會課文中“血液、滋潤、濁”等生字詞語,部分詞語能結合語境,在複述中初步運用。

2.通過想象朗讀,品味語言,初步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敍述方式的獨特魅力,感受盤古的創造精神,激發對神話這一特殊文學樣式的濃厚興趣。

3.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學會抓要點、用自己的話複述神話故事。

4.讀懂“總起——分述”的段落,並能仿照課文第四段的句式練習説話。

這四條教學目標,從他自己的“反思”中,可以知道一定是經過他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價值追問的。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發現本課教學目標大都是這樣定的:

1.認識“猛、緩”等10個生字。會寫“暗、降”等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盤古的偉大之處。

3.瞭解神話故事想象豐富的特點,並能把這個神話講給別人聽。

我們不妨對比一下以上的教學目標。不難發現,張老師的教學目標不僅強調了字詞掌握,還標出部分詞語結合語境在複述中運用;不僅強調“總-分”結構的感知,而且還追求仿説;不僅要求複述,而且教給“抓要點”的方法;不僅要求朗讀,而且要求想像、品位語言;不僅要感受盤古的創造精神,而且要感受神話故事的體裁魅力併產生興趣。

對比之後,我們彷彿能瞧見張老師的教學目標背後,張老師內心十分認同的教學思想和理念就是——國小語文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這語文素養應該遵循“在運用語言中學習語言的運用”(李海林)這一規律。而這就是教學目標的價值追問後的所得。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想理念,才會有這樣的目標設定,也正是為目標與思想都是經由他內心反思並認同的,所以教學目標充滿着一種理性色彩。

語言的有效性形成交往的理性

教學的完成需要通過語言交往,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語言素養,那麼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大大降低,因為“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蘇霍姆林斯基語)。然而,老師的語言除了感情投入之外,更需要理性的介入。如果一個老師光是充滿激情地通過語言和學生交往,而不努力使自己的語言達到“可領會性”、“真實性”、“真誠性”、“正確性”與“教育性”這些標準,那麼通過語言交往的有效性肯定不會高。

不過,我欣喜地發現,張老師通過語言和學生交往時做到了。

我們隨意擷取張老師教學“創造”一詞時所用的語言:

師:看老師寫“創造”這個詞語。請大家注意觀察“創”字什麼旁?

師:想一想,為什麼要用“立刀旁”?

師:需要工具是嗎?誰還有不同的理解?

師:再看“造”字,創造的“造”為什麼要用“走之底”?

師:是啊,原地不動,能創造嗎?同學們,“創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動!我們今天就去看一看,盤古是怎樣去創造這個美麗的宇宙的呢?拿起書。

從後面“讀成連環畫”那個環節中學生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圍繞“創造”這個詞語來理解課文的意義,的確非常有效。比“你從課文的哪裏讀出了盤古的偉大”這樣的教學語言要有效得多。張老師的教學語言由於是清晰、簡明和可理解的,比如“創為什麼要用“立刀旁”,所以是“可領會”的;由於關於創用立刀旁與造用走之底的知識陳述是已經得到文字學的驗證的,而不是張教師信口説出的,所以是“真實”的;由於張老師在引導學生由偏旁思意義之後,一語道破理解“創造”一詞的真正意圖,即理解盤古是怎樣去創造美麗宇宙的,因此老師的教學語言在道德上是具有“真誠性”的;由於張老師在交往中選擇了這樣的語言——“創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動!我們今天就去看一看,盤古是怎樣去創造這個美麗的宇宙的呢?這樣的語言很好地為學生的理解提供方向,並且引發了學生好奇心,以便使學生願意和教師一起開闢理解的新境界。因此,老師的用語具有“正確性”,同時這句話又具有“教育性”。由此看來,張老師的交往用語是非常有效的。

如果老師的交往都能夠這樣有意識地以這五個標準作為思想前提,那麼老師的交往語言將為孩子高效學習成為可能。

教學內容有助於教學意向的達成

要實現教學目標,必須藉助一定的教學內容。由此,教學內容的選擇、組織、傳遞、呈現就至關重要了。

張老師的教學內容可以概括成四“讀”——讀成一句話、讀成連環畫、讀出真感受、讀出真問題。

先來看“讀成連環畫”中的一個教學內容: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的神奇畫面難道僅僅只是課文裏所寫的嗎?仔細看,你還會看到更多更多的畫面,大家想想盤古的牙齒、鼻子、耳朵、頭髮、眉毛、手指頭、腳指頭、骨骼、經脈……會變成什麼?請同學仿照上面的句式(投影顯示的句式略),將“他的(),變成了()的()”補充完整,自己説給自己聽,然後在小組裏交流。開始!

學生自由説,小組交流後集體交流時,老師:這排同學一個接一個地説!注意你在説的時候也要讓人感覺到很神奇,所以要注意説話時的語氣。

學生這樣説——

生1:他的五指,變成了壯觀的五指山。

生2:他的鬍鬚,變成了綠油油的.藤條。

生3:他的頭髮,變成了嫩綠的柳枝。

生4:他的牙齒,變成了高大無比的山峯。

生5:他的腳指頭,變成了一顆又一顆的石頭。

生6:他的鼻子變成了(遲疑地)大大的山洞。

生7:他的頭髮,變成了一棵棵小草。

生8:他的五個指頭,變成了珍貴的民族飾品。

生9:他的鬍鬚,變成了金燦燦的絲線。

生10:他的牙齒變成了美麗的星座。

孩子們在這個句式指導下的想像性言説中,他們言説時的語氣、神態與言説“結晶”説明他們感受到了神話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了神話故事的這種敍述方式的獨特魅力,這不是已經實現了一部分教學目標嗎?

本課張老師又在想像朗讀、對盤古訴説心理話、抓要點複述等教學內容的達成中教好地實現了預先制定的教學目標。這樣看來,這些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運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它是合適的、合理的“工具”,並且可以毫無疑問地説這種“工具”充分地展現了理性。

教育的歡愉在於“兒童就是目的”

張老師的課給我們展示了他的教學魅力,同時也足以説明這次教學有多成功。他的教學已經向“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一價值理想接近了。

人生的價值理想是多樣的,上面的這一價值不是核心理想,而自由才是人生的核心價值,換句話説就是,自由是實現人生其他價值的基礎,不能為了實現發展兒童語文素養這一價值,就犧牲兒童的自由。

自由是德性的基礎。犧牲自由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是不符合教學的倫理性。因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就是倫理性的標準。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兒童在教學過程中,兒童始終是自由思考、自由發言、自由交流的。如果我們已經確立好了思考的終點,比如“同學們這畫面太神奇了,就讓我們帶着這樣的畫面去讀一讀一、二兩個自然段,讀出它的神奇,一會請同學讀一讀”;如果我們已經給出了言説的模式,比如“他的(),變成了()的()”;如果我們的交流態度只能是唯一的,比如生讀“放眼大地:遼闊的土地,一片生機。我知道,這是盤古的肌膚”時,讀得沒有感動人時,老師便指出:同學們,説話的時候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那麼,此情此境中學生能算比較自由嗎?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在教學目的上,兒童作為人的位置最高,而不是發展語文素養的為最高位置。其實,發展語文素養是為了兒童,假如為了發展語文素養,就不顧兒童的生存狀態,不以兒童為指歸,那麼發展出來的語文素養也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素養。

教學的倫理性、德性、自由,常常沒有教學的意向性、交往性等特徵被那樣受重視,自然,它也就會成為不容易被理解和實現的一個特徵了。正是因為這樣,要在自己的課堂裏實現教學的倫理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假若你已經選擇了遠方,那麼就風雨兼程,勇往直前吧!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13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傳説,主要講了巨人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有想象力,文字敍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把盤古“用他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寫的生動有趣。教學這篇課文,要使學生認識神話這種文學體裁,體會巨人盤古的獻身精神,感受我國古代人民豐富想象力。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學生想象力。現將我教學這一課的具體做法總結如下:

一、閲讀課文把握結構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講講。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嘗試複述課文,同時也回顧了課文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讀課文,重點朗讀2——5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話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課文中找找。同時揭示課文的課文中心句,也是最後一個自然段。“人類的`老祖宗盤古,用他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指導學生學習各個自然段,讓學生接觸到根據內容加小標題。總整體認識課文故事敍述順序,瞭解課文的結構。

二、抓住重點創設情景

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分開天地。在教學時,抓住“掄”“猛”等詞語體會盤古的動作,並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的所妙之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這段話“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應用了大量的反義詞,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找出來,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所妙之處。

創設一定情景,讓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着天,用腳使勁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讓學生伸出雙臂上舉,靜靜站1分鐘,你累了嗎?想象盤古頂天蹬地持續了多久?他累嗎?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精心的付出,就會有收穫。那份收穫會使你更加充滿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對每一次挫折。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14

在學區組織的“同研一節課”活動中,我執教了三年級《盤古開天地》一課,在與大家同研的過程中,我覺得受益匪淺,主要體會有以下兩點:

1、課前一定要備學生。

第一次教學設計完成後,我到三年級二班上了一節課,結果一塌糊塗,令我手足無措,講課的自信心及熱情蕩然無存。在評課時,徐主任給我很大鼓勵,她告訴我,課型設計沒問題,符合新的課程理念。現在,課上不下去,學生不能接受,我們應該從其他方面找找原因,是不是與教師表達不明確,學生不理解意圖有關呢?靜下心來,我仔細想一想,是啊,我現在教的學生已經跟了我四年了,我們早已形成默契,他們對老師的教學風格以瞭然於胸,有時即使一個眼神他們也能從中洞察老師的想法,長期以來,就造成了課堂上即使我不用把要求説得很明確,學生也能明白,課也能順利地上下來。

而現在我要給我們彼此都感到陌生的三年級的孩子上課,況且他們剛剛從二年級升入三年級,處於國小階段關鍵的轉型期,尤其是語文方面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教師的授課風格都有了一個較大的轉變,而本次我授課的內容又偏後,孩子怎麼可能那麼容易接受呢?課的設計思路是對的,但在具體的問題設計上如何能與孩子的接受能力、發展水平相適應,這是關鍵。例如:一開始,我就問學生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這個問題設計難度對剛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偏難。一下子就把學生學習的熱情給壓了下去,後來,我將這個問題改為:讀了故事後,你都知道了什麼?雖然這個問題很普通,但卻如一把鑰匙般,一下子打開了學生學習的思路,學生海闊天空地談自己的讀書收穫,很精彩,也符合現在倡導的個性化閲讀的思路。後來,我將自己對學生説的每句話都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進行思考、修改,把每個要求,不圖快,不怕麻煩地説具體、細緻,那麼,再講這一節課的時候就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過程進行得很順利。備學生同樣是備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這一點,讓我感觸很深,當課進行不下去的時候,不要輕易抱怨學生,而是要反思自己備課過程中哪些環節沒備到。

2、面向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

在評課的時候,夏老師給的鼓勵讓我充滿自信,提的意見也讓我茅塞頓開,深受啟發。夏老師提到了一點就是:課堂的每一個設計都要面向全體學生,給更多的學生帶來更多的機會,即使是朗讀設計,也要考慮到面向全體。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寫得非常優美、動人,在我進行範讀之後,很多學生應該也有了讀的願望,而我這時沒有讓全體學生都放聲盡情地朗誦一下,而是指定學生朗誦,一下子又壓制了絕大部分學生的熱情,僅僅是滿足了少數人的情感體驗。由此我想到,在指導學生朗誦時,我往往想到的是各種形式、各種花樣,而忽略了設計要達到了各種目標。這使我明白,不管什麼形式的設計,什麼內容的設計,都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

與大家同研一節課讓我收穫不少,但一堂課下來也留下不少遺憾:課堂舉手回答問題的挺多,但氣氛卻不夠活躍、輕鬆;課進行得比較順利,但比較平淡,不是高潮迭起,引人入勝。

本次活動將作為我挑戰自己的一個新的起點,我將不斷探索、不斷完善,讓我的課堂更精彩。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15

《盤古開天地》是一個神話故事,開課時我以許多學生們經常聽到的神話故事為引入,學生們一起舉了十餘個神話故事,當提到人們把盤古當成人類的老祖宗時,學生感到特別有趣,於是,課堂上學生十分積極地讀書,學習興趣比較高漲。

一、備課過程中,它使我明白備課不單單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更應該個性化的解讀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剛接觸到教材的時候,我認為到第三自然段天地成形為止,盤古開天地已經成功了。但是反覆讀教材,思考教材之後,我發現,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盤古開天地不僅是説他劈開或者分開天地,還應該包括創造宇宙萬物。那麼就可以把盤古開天地的過程分為三部分,即天地分開——天地成形——變成宇宙萬物。因此我把教學重點設定為第三自然段,着重的通過朗讀體會盤古開天的不易,體會盤古的偉大。把這段話的重中之重“頭頂着天,用腳使勁蹬着地”與課文插圖巧妙地結合起來,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換位思考,讓學生體味盤古的偉大,了不起,説話與朗讀相結合,進入師生與文本共鳴的佳境。

二、想象學習第四段:

第四自然段句式整齊,就像列隊的士兵。因此我先讓學生找出天地發生的巨大,然後師生合作讀排比句。把紅色送給女同學,綠色送給男同學,黃色部分留給我自己。通過合作朗讀,和學生一起分享這段美妙的文字。其間,結合着學生的朗讀,指導他們讀出感情,讀出文字所表達的意境。

接着請同學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盤古的身體上還有什麼?分別會變成什麼呢?試着當一回小小神話作家。

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他們彷彿觸摸到了盤古的肌膚,聽到了他的呼吸,任想象自由馳騁,最後讓學生仿照課文句式將“他的(),變成了()的()”補充完整。同時創設情景,讓學生仰望天地,觀察萬物,用()是盤古的()反寫剛才的句子。兩個環節相輔相成,學生對盤古的偉大體會得更深刻。

四、在遺憾中成長

這節課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學生朗讀時,雖然我用了許多的方法,比如範讀,男女賽讀,抽讀,但是學生的朗讀還是不夠到位,尤其是個人讀,沒有掌握朗讀的技巧,因此讀不出感覺,讀不到老師希望的水平。今後應加大學生朗讀的指導,讓他們敢讀書、會讀書。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收穫了這許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必將磨礪自己,促使自己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