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對這節課我應該是備課很充分,因為我已經説了,這是新學期的第一節課,對師生都至關重要。但是在授課的過程中還是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雖然都不影響大局,但是我也很重視,特此總結出來,便於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引以為戒。

首先是自學環節:這個自學不是想象中學生信馬由韁隨意學,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地學習,對本節課的內容有個初步的瞭解,可是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基礎差別很大,導致個別學生的學習障礙,聽力跟不上,認讀跟不上,很苦惱。如果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採取好幫差的傳統模式,縮短學生的.學習差距。

其次是後教環節:這個環節的重點是目標句子的認讀,這個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很容易實現,難點是Don’t 句型和No句型的區別和用法,Don’t後面跟動詞,No後面跟名詞和動名詞。這一點學生很難理解。如果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淡化這個知識點,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在以後的教學中再慢慢滲透,不能心急,要達到“潤雨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總之,這節課對我的啟發很大,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揚長避短,細化課堂內容、優化教學方法、量化教學效果,使自己的經驗更成熟,方法更靈活,效果更顯著。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花鐘》,最終上完了,心裏的大石頭最終能夠放下了,最終能夠忙其他的事情了,手上的事情很多、很多,再加上心境煩躁,所以前陣子根本沒有什麼心思認真備課。剛聽到要上花鐘,我的心頭一蹬,因為我不大喜歡上説明文,可也沒有辦法,校要求上同課異構,其實我早就該克服自我的心理,上什麼課文都要有信心上好,不能去挑課文。看了教材覺得課文的第二、三很難把握,所以決定上第一課時,所以選擇了第一段,選擇這一段進行教學,第一段作者介紹了9種不一樣的花開花的時間,這段文字作者寫得形象、生動,運用了擬人的寫法寫出了各種花開放的樣貌,而這部分的教學資料既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我們教學的重點,而這個教學點如果教師教好了,就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寫好不一樣的花開放的樣貌的語句。

準備這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1)無論是上第幾課時,教師要有發現教材、捕捉教材的慧眼,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找準教學點的基本點,挖掘教材該講的資料,捨棄不該講的`資料,(包含很多學生已懂的和不重要的資料)並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教學資料,教學的環節不要過多,一節課不要面面俱到,什麼都想抓,可是卻什麼都抓不好,不要奢望學生什麼都掌握。相反,如果你設計的資料少了,省下的時間把文本挖深了、學深了,學生那才是真正的讀懂課文。最好的課堂設計是環節簡單,但資料充滿,課要貼合文本,挖掘文本的內涵,僅有在課堂上充滿濃濃的語文味,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由於新接班,第一次上公開課,我對學生的上課的情景根本沒底,今日的課堂當學生無法回答正確的答案時,我反覆地引導孩子從而導致了自我的語言的繁瑣、囉嗦,而這點我卻沒注意,看來修煉課堂語言是當務之急。

3)往後的課堂要繼續反思,努力做到每上完一節課都要讓自我有一課一得,一課一思的思考。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趙州橋》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的特點,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

閲讀是現在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台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用什麼方法來讀課文呢?”“我喜歡大聲朗讀!”“聲情並茂,不錯!”“我喜歡一個字一個字地點着讀!”“一字不落,也不錯!”“我喜歡默讀!”“看得仔細,也很好!”“好那就請同學們選擇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這一段,並找一找本段主要寫了什麼?”(初讀)學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設計者和建造的年代。“那為什麼要介紹這些呢?除此之外你還讀到了什麼?”(再讀)“作者是想給我們一個大體的介紹,我還知道了,趙州橋是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很好,那有誰能告訴我世界聞名説明了什麼?”“説明了這座橋十分的有名!”“哦?有這麼多的橋,為什麼這座石拱橋舉世聞名呢?”(讀一讀,劃一劃)“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1400多年了。”“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時間和設計者,那麼是否因為這是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而使它出名還是因為其它什麼原因呢?請找出一些詞語概括。”(再讀此句)學生劃出了“隋朝”、“已經有1400多年了”。“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二個詞説明了趙州橋建造的'什麼特點?”

(教師出示句子填空)-----------------是趙州橋“世界聞名”的原因之一。“距今為止已經很久了”;“歷史悠久”;“古老”;“年代久遠”,我再請學生把這些詞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順性。然後全班評議決定使用年代久遠(歷史悠久)。這樣邊讀邊理解,層層深入,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

二、多種學習方式並存,自主選擇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段落,我決定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再進行指導。“同學們讀課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們一定還有許多不同的理解課文的方法比如説:劃重點詞句,畫畫等!接下來就請你們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自已學習第二自然段!”“老師,我是用劃重點詞語的方法來學習的。我找到了‘趙州橋橋長50多米,有9米多寬;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這些句子來説明趙州橋的結構。”“嗯,你找得真不錯!還有同學用了別的方法嗎?”“老師,我用了畫圖的方法。”“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展示一下吧!”“嗯,你畫的趙州橋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你不把這四個小橋洞畫在一起呢?”“那樣看起來就不舒服了!”“哦,原來趙州橋在設計時還體現了一種對稱的美!同學們,你們還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對稱的物品呢?”“蝴蝶!”“不錯!”“天平秤!”“你真聰明!”“人!”“對!我們生邊其實還有許許多多對稱的物品,希望我們同學以後能夠多留心地來觀察它們!”(至於這樣的設計有什麼樣的作用,這些內容書上都寫得較為清楚,所以我沒有花大力氣去講,只作了簡單的分析)。接下來,我請學生對趙州橋的設計作一個評價。學生的評價是:“很了不起”;“哦!了不起你是僅僅指橋嗎?”“我覺得設計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為什麼呢?”“因為以前沒有卡車、挖土機這些機器幫助,全都是靠當時的勞動人民自己的雙手來建造的!”“嗯,聽了你的介紹之後老師也十分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老師,我覺得古代的人很偉大也很聰明!”“嗯,老師也跟你有同感!”這時全班都有了共鳴,師生共同來探討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讓學生從中體會我國悠久的文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這種學習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學習方法,從課本當中去感悟更多,這才是最重要,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應該教給學生的。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説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

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説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幹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幹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幹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隻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屬於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今天上了《爬天都峯》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着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説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説得有道

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説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説,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説一説,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説:“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這一課因為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詞彙也相當豐富與華麗,這就帶來了生字多的弊端,課前我佈置了學生預習並查找相關資料,但忽視了學生才剛剛進入三年級,“預習”對他們來説要求不具體,他們還不清楚怎麼才算是預習了。佈置了課前朗讀,更忽視了學生之間的朗讀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生第一課時學完,文章也沒讀流利,有些句子讀不通。反思這些問題,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一是課前預習時,預習的要求不明確,有些學生認真的,自學了生字詞,讀了很多遍課文,讀流暢了。而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卻連文中的字詞都沒讀準。

比如第三小節中的幾個景點,“孤山”、“白堤”、“蘇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詞,很多同學都要讀錯。發生這種問題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第一課時設計中的漏洞,是一個不應該忽視的錯誤,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點,關注學生的課文朗讀。因為詞語多,難理解,教學設計時只想着要把一些難的詞語融入課文,讓學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過程中,在文章中學詞語。想着如何把這些詞語串起來,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為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認真地讀課文,沒有整體把握文章,所以詞語學得也那麼生澀和彆扭。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課上安排適當的時間給學生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痺大意而忽視的,有了這個教訓,以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這個朗讀的環節我會特別注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7

本學期的第四課《槐鄉的孩子》是一篇自讀課文,文字生動,字裏行間處處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絲絲縷縷,清淡不絕;意境之美,又如槐鄉孩子們身上透現的勤勞、質樸、善良的品德之美。

因為是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感受課文,品讀課文。

上課一開始,我從家鄉的樹引出槐樹,從槐鄉引出“橘鄉”“魚米之鄉”。既理解“鄉”,又擴充了生活積累。

課中,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槐花圖片,意在讓學生對槐米感興趣的情況下,抱着濃厚的學習興趣去學習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學習怎樣仔細觀察,有序表達。圖文並茂,講讀結合。

在讀到“八月,天多熱。”這句話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想象在炎熱的'天氣裏各種事物的表現,自己在最炎熱的時候的感受。通過調動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既讓他們體會到了槐鄉孩子的辛勞,也讓他們感受了那份快樂。

最精彩的環節是,讀了課文後,我讓孩子們談談對槐鄉的孩子的印象。學生嘰嘰喳喳就説開了:很勤勞──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揹着水葫蘆,帶着乾糧,沒等雲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強──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持之以恆──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很勇敢──男孩敢爬那麼高的樹;懂合作──男孩子爬樹削槐米,女孩子撿槐米;愛學習──通過勞動賺到錢就可以讀書,他們努力勞動,就是為了能讀上書……

最後我再拓展的環節問學生:“生活中,你從事過什麼勞動,他們給你帶來了什麼收穫和快樂?”學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源頭活水不斷;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顯得厚重和豐富;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真正為學生所喜愛。這節課我覺得上的很輕鬆愉快,我相信我的學生也會有如我一樣的感覺。《三年級語文上冊《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之五》這一教學反思,來自!http://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8

還記得第一次教學《曼谷的小象》這篇課文時,覺得小像是那麼乖巧可愛。所以在課堂上不厭其煩地讓學生分析小象怎樣拉車、洗車的過程,從而想讓學生也感受到小象的聰明、乖巧,進而領會通過寫小象來讚美阿玲。這一次再次接觸到這篇課文時,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反覆深思,發現文章不止寫阿玲,眼前的人文風貌、自然景觀都是那麼美,一切充滿了詩情畫意。於是這次我抓住了最關鍵的字"美":"人美"、"景美",進行教學。

課堂上我抓住課堂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美。着力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憑藉,主要是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不作過多過細的理性化的分析。而是把主動權留給學生,留足時間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讀去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學生通過從文中找出描寫霧美的三個語句來品讀,抓住“橘紅色”、 “金色”、“紫微微”這三個表示晨霧顏色變化的詞語,邊讀邊想象,使學生完全進入到一個充滿異國風光和情調的`意境中、感受美麗動人的霧色。最後讓學生動手畫畫,進一步體會景色美,受到了人文美的薰陶。這樣不但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在讀中還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提高了閲讀鑑別能力,而且最終歸納出"生活美"、"愛心美",是對課文的內涵最深刻、最有分量的認識。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9

不足及啟示:

一、課前複習佔用時間太多,沒有做到好的開頭作用。

二、教學內容較於簡單化,解決的問題過於單一。

對於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材呈現的雖然是學生新接觸的學習內容,但豎式的書寫學生早已不陌生,甚至用豎式的計算有些學生也已掌握,這一內容已經不能夠成為學生願意主動去探索的問題。

啟示:可加大教學內容的難度。

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次進位的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內容加入進來,可以在完成12×3、23×2、123×2之後,再回到最初的情境中,把12枝彩筆換成18枝彩筆讓學生計算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從而可以使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層次性,深度性,也使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學習提示太繁瑣,課堂氣氛不活躍

根據學習提示,彙報展示環節不夠理想。教師一味地反覆強調筆算乘法的'方法這一問題,沒有提出新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使得他們沒有被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吸引,失去學習的興趣,促使課堂氣氛顯得沉悶而不活躍。

啟示:可增加比賽,從而增進學生的學習熱情。

計算教學的算理、算法很重要,學習起來也很枯燥無味。在教學上如果能夠設計一些激發學生挑戰的形式將會激發他們學習熱情。比賽這一形式就是一個好的辦法。可以開展口算比賽,比哪個小組算得多且算得準;可以開展口算積分比賽,比哪個小組搶到的口算題最多,並算得準等。

這樣補充設計後,教學內容就會充實些,教學難就會深刻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濃厚些,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活躍些。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

今天這節課教學了古詩《元日》 ,遵循古詩教學的步驟: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引導學生從我國傳統節日入手,體會春節的熱鬧喜慶場面,透過古詩悟詩情,瞭解詩人的遠大理想:除舊佈新、富國強民。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理解詩意的方法,抓關鍵字詞理解,然後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這是本課教學的最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是:教師範讀的少,學生誦讀的少;時間安排欠缺,課堂節奏感不強,在規定的四十分鐘內沒有完成預設教學內容;小組合作學習的訓練不到位;總覺得不放心孩子,老是在牽着學生走, 讓學生真正讀懂 “老古詩” 還做得不夠好。 因此,我應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會學生質疑問難,啟發學生質疑,教學的問題應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在學習的一開始就處於主動地位。我們不能滿足於給學生設計好的問題,應鼓勵學生敢問,還要教學生會問,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更快地發展。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

歌曲《小酒窩》,本來主題童年就和小酒窩有些聯繫,我就根據教材從幸福的童年引出可愛的小酒窩。我先在課前給學生播放《童年的回憶》,繼而引出童年的回憶有高興、悲傷、淚水,但更多的是歡笑;再請出三個學生表演老師所提出的三個表情,課堂氛圍被調動了起來,繼而引出笑容——小酒窩,引到課堂主題上。

在新課教授環節,我儘可能的讓學生多聽多唱,在每一遍聆聽時都帶着一個問題深入聆聽,目標明確;在學唱時也是,每一遍都解決一個難點;循序漸進;學生不會覺得很困難;最後讓男女生分段演唱歌曲,利用競爭激勵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在演唱這首歌曲時,學生流露出喜悦之情,同時也很激動,所以有些男生易“喊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讓學生想象如果此時這首歌曲唱給爸爸媽媽聽,用什麼樣的聲音才能讓他們用輕鬆的心情來欣賞呢?這樣學生們就明確了自己的演唱方法,改變了“喊唱”的`不良習慣。

在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聽音樂分組編排舞蹈,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還鍛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團隊意識很強。

在講《小酒窩》的這幾遍中,每一遍都有收穫,都有提高,在課堂上有時課堂應急不夠機靈,出現無法自然銜接的現象,這些都有待我今後在工作中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思想,積極探索,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

本課是粵教版國小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我眼裏的生命世界》單元中的第一課。

也是剛剛接觸科學學科的孩子們正式學習科學課的重要一課。

在教材的處理方面,我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在把握好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合理化的調整與處理。 另外,我還將課堂中的學習活動延續到課外,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查閲“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的有關資料。

結合練習冊,學生們能夠接觸到很多關於生命的科學知識,補充了他們的知識面。過去,我們認為:教學就是把書上有關的知識點講完,教材中的相關實驗做完,就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今天,教學更需要將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外,為他們更深入的瞭解相關知識拓展空間。

這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理念,更新我們的原有思維,並在科學課上有所突破。 在教學的準備方面,我遵循便於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則,儘可能多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創設的`氛圍中進行合作研究。

利用班班通教學模式,力求使學生能夠看到更多,瞭解的更多。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遵循兒童科學認識活動的規律,以科學探究活動來展開整個教學活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交流、彙報富有特色的記錄——探究、研討有生命的物體的共同特徵——拓展延伸、續寫科學詩,感受生命世界的無限美麗。

通過本課的學習,孩子們知道了生命體和生命體的區別,掌握了生命體的相關特徵,也為逐步適應科學學科打下基礎。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3

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是Unit 2 Look at me A 部分Let’s learn and Let’s do。Let’s learn部分主要學習身體部位head, eye, face, ear, nose, mouth的五個單詞,Let’s do部分是練習身體部位的指令活動。課後本校教研組的各位老師對我的課進行了詳細的點評,我也有一些課後反思,有一些體會

文章Look at me在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以句帶詞進行教學,降低單詞教學的枯燥性,新舊知識結合,這不但有助於對單詞的正確理解和運用,也有助於學生更完整的感知和應用語言。然後,我以遊戲鞏固所教學的新授單詞,讓學生在玩中學,學得輕鬆。

注意問題:

1.在設計一節課時,我在結尾的總結部分做得還不夠好。

2.師生對話時,老師與學生的示範應多一些,以便於中下層生的理解。

3.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每一個環節,並以塌實認真的態度上好每一節課,要虛心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

《小露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這是一教師上這堂課中的三個教學片段,從這些片段中,可明顯看出該教師十分重視口語交際的訓練。首先,教師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説話情境,激發學生自主交流的慾望。課文中的人物,都是以童話的形式出現,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如片段2中,當老師剛説完假如你是金黃的向日葵或是碧綠的白楊樹,你會怎樣感謝小露珠呢?有些同學就已經迫不和待地舉手了。再如片段1中,進行小動物與小露珠的對話,每一組同桌説得都是那麼投入,有的甚至加進了扮演。

正是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的情境中,學生才會滔滔不絕,出現“老師,我,我!”的局面。其次,增強説話的彈性,讓學生在互動中得到口語交際能力的鍛鍊。看得出,該教師是精心設計了這一系列的説話環節,且每一個對話都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

如片段1中的對話訓練,同桌選擇自身喜歡的小動物,根據所選的動物,對方説出相對應的讚美的.話。什麼“披着綠衣裳的小青蛙”“威武的小蟋蟀”“五彩繽紛的小蝴蝶”等等。同時,若把這三次説話進行比較,不難看出説話形式是從易到難。

片段1較普遍,提示語在前;

片段2稍有難度,提示語在後。

片段3更難一些,要求學生加上人物説話時的動作、表情等。這樣,也教給學生一種寫作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最後,以情感為紐帶,牽動學生心靈。

片段3是本課的高潮,大家説着各種感人的話,想留住這是一堂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的語文課,相信會在小露珠。此時,師生達到一種共鳴,大家都陶醉在難捨難分中,期待着內、外都美的小露珠明天的到來。在優美的朗讀中,給全文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同學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國小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

“花手帕”是湘版國小美術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十課,本課的設計吸取了染纈這一民間藝術的營養,並將其與學生生活相聯繫,巧用身邊易取之材料,仿民間藝術染纈一方手帕。

在上這節課前,我做了很多的課前準備活動,嘗試各種紙材的摺疊染色效果,我發現生宣紙在染色乾透後色彩會變淡,而皺紋紙吸水性較差,紙面不平整的缺點,就想到了用餐巾紙試試,不料效果非常好,幹後色彩絲毫沒有變淡,再説餐巾紙在學生身邊隨處可取,失敗了還能反覆嘗試,所以我讓學生多帶點餐巾紙和少許的生宣紙。

從課堂上學生的作品展示來看,這節制作紙手帕是成功的`。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出乎我的意料。

在讓學生了解紙手帕的步驟有哪些時,我採用了與學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隨意的拿出一張紙巾摺疊了幾下,請一位學生上台隨意用彩筆水染制。通過明顯的分工,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先折後染。

紙手帕的製作步驟我一開始沒有具體講解,而是通過與學生合作演示,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看到演示,很輕鬆地就瞭解了製作紙手帕的製作方法。

啟發學生有哪些折法時,問學生除了老師折的這種方法外,還有其他折的方法嗎,學生分組討論折的方法並試着摺疊。有的學生反映非常快,説:老師,不用折可以嗎?我直接把餐巾紙的當中和兩端用手捏緊,這樣也可以染出很好看的花紋的。我向他豎起了大拇指,他很開心的製作起來並且做的很認真。其實這學生已經把後面一部分的扎染、夾染的製作方法在製作紙手帕中很好的運用了。學生創作出來的方法新穎、巧妙,為後面的染打下了較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