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1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從“任意分”到“平均分”的過程,瞭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並知道每份是多少。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二年級的國小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2、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展示給大家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問有幾種分法,然後又提出:要使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應怎樣分?用小棒來代替蘋果分一分吧!學生們很願意動手來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在操作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節課顯得過於平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多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規範》指出:同學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實際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同學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同學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出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同學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發明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同學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同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同學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同學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同學學數學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為同學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保守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同學的操作與思維,同學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沛地給同學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同學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同學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同學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同學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小朋友們自身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同學體驗的自由空間

同學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假如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同學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同學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同學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組稱了稱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局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同學體驗的空間。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3

本課在在學習了加減混合、乘除混合以及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擴展,引入了帶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理解和掌握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瞭解運算的運算順序,才能為後面更艱深的混合運算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對混合運算順序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知道在有小括號的算式裏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我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進行教學,複習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讓學生觀察比較與以前學習的有什麼不同,學生明確是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也初步體會到了要先算小括號面的。我讓學生獨立進行嘗試計算,並出示學生的不同的計算過程,再進行討論交流,學生自主歸納出結論,也品嚐到了獲取知識的樂趣。

在做第49頁做一做第2題時,我讓學生比較每組的2道算式有什麼異同,通過比較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小括號對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進而鞏固了新知。

從學生做的作業情況來看,計算準確率不是太高,還得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4

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四冊第29頁例3用除法解決問題,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通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教學難點是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繫,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做得比較理想:

1、對教材的充分理解與把握。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編者的意圖,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師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選擇教材,利用教材,從教材出發卻又不侷限於教材。對教材有遊刃有餘的運用能力,程度地發揮教材的教學作用。

(1)力求進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知識也就活了,學生也更願意學了。通過回憶“同學們玩遊戲”的情景,讓學生看主題圖,在圖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這是同學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是符合現實生活的。“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也就變成了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可見聯繫實際能夠激起他們學習的願望,並且使學生髮現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還能夠有效地使數學課堂延伸。

(2)力求體現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方式。在實際時,我是這樣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觀察“同學們玩遊戲”的情景,使學生髮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第三步,讓學生用除法獨立解決“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這兩個問題;第四步,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比較兩題之間的關係,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使大家能夠多留心身邊的數學信息和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

(3)根據學生的能力增加了發展題。發展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又來了3人,如何平均分為3組。進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思維能力。

2、學方式方法的優化。

(1)注重學生的説。在課堂中,呈現了不同的説的方式,個別説、小組討論説、跟着同學一起説,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説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説的過程中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決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審視能力。

(2)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如在例題教學“兩道題之間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而在做一做這題中,我讓學生直接回答。小組討論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寬裕的時間,有利於學生組織更好的語言,並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而獨立思考的形式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具優勢。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思想。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5

《長度單位》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儘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於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來説,難了點。

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釐米和1米、用釐米測量線段和較短的物體的學習中並不感到困難,但是在將物體從直觀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後再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對長度單位進行選擇,這於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係。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有所經驗積累。針對小朋友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安排了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自然、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提高。

注重學生個體參與的過程性與實效性,讓學生全程參與,全員參與,有效參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例如:認識長度單位"釐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測一測,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説一説,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釐米——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釐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後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

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採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觀念時,由於長度較大,個體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如:兩人合作,用10釐米的學具擺出1米,再進行觀察比較,認識"米"與"釐米"的關係;測量時,一人測量,另一人記錄。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這些活動對於建立學生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着重要意義。

二年級數學老師教學反思6

二年級現在在上10000以內數的認識,其中有幾個問題我有點反思和疑問。

題目:

(1)從一千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一千零二十;

(2)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一萬;

(3)10個100就是1000。

遇到這樣的題目,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都會問老師,要寫語文字還是阿拉伯數字。其實對於我們老師來説,寫哪種數字問題不是很大,主要懂就行了。但是對於低年級小朋友來説寫語文數字和寫阿拉伯數字是一定要區分的。所以就這個問題我請教了經驗豐富的老師,她的意思是最好給低年級的學生統一寫怎麼書寫,即使這個問題不大,但是書寫規範對於低段年級學生來説是很重要的。所以後來我給學生們規範了下寫法,數數的,以及數字的寫法用阿拉伯數字,計數單位、數字的讀法用語文數字。做了個規範之後,學生們的作業明顯有了進步,做題書寫都規範多了。但其實我有點疑問,為什麼寫哪種形式的數字不重要還要給學生們規定呢,到後來高年級時又要給他們的已有認識進行修改,何必多此一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