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灰雀》教學反思13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灰雀》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灰雀》教學反思13篇

《灰雀》教學反思 篇1

本文講述了一個温暖的故事。列寧在公園散步時發現自己喜愛的一隻灰雀不見了,找灰雀時發現跟一個小男孩有關,但他不直接批評,而是通過交談,讓男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將灰雀放回公園。故事提現了列寧的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與呵護以及男孩的誠實與天真。

上這篇課文我主要從梳理故事人物開始,生讀課文,找出主要人物,再默讀課文,説説在這個人物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接着是第一自然段,找找列寧愛灰雀都有哪些表現?

之後,進入我本堂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對話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體會列寧對孩子的`尊重與呵護以及男孩的誠實與天真。

先讓學生第一遍默讀,想一想,列寧和小男孩在對話的時候,他們各自心裏想的是什麼?接着,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遍,再次揣摩人物的內心想法。最後,第三遍,師生一起讀,分析人物説話的語氣和心情。

其他地方人物內心想法,孩子們大部分能夠想到。在列寧自言自語這裏,就有點困難了。他們可能沒有過這樣的體會,根據部編版教材解讀,我對他們也沒有做過高的要求,你知道列寧在想辦法感化男孩,讓男孩放回灰雀就行了。

第三部分,就是讀,讓學生帶着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角色朗讀,讀出恰當的語氣。

第四環節,是最後三個自然段,男孩為什麼低着頭?列寧為什麼不問男孩,而是去問一隻鳥兒呢?孩子們只能答到男孩知道自己錯了,列寧知道男孩知道自己錯了,列寧更深層次的意義體會不到。但是沒關係,這才是孩子,大人有大人的想法,沒有體會到,那不就是跟文中的小男孩一樣,非常的天真嗎?

最後,用單元開篇詞結束本科課教學。

這堂課,感覺比之前的課好一點。可能是因為是用了多媒體吧,有圖片孩子們就更喜歡一點。

反思總結,課後習題第二題沒有讓孩子們去找,遺失了一個教學重點。裏面還有一項,跟同學們交流,這個交流,到底是交流什麼呢?是感受嗎?還是其他的東西,值得我去探究。

《灰雀》教學反思 篇2

《灰雀》這篇課文記敍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

這篇課文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灰雀是小男孩抓的,只有通過讀課文才能理解,列寧為什麼明明知道並沒有批評小男孩的做法,只有通過認真思考,才可以理解列寧不僅是個大教育家,還是心理學家。

在第一課時,我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字詞上。雖然我們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但是如果一下子放手,中等生與學困生可能在字詞方面就會掌握得不夠紮實,所以在這字詞方面,重點提醒容易書寫錯誤的“胸脯”“散”“敢”等字。

在第二課時,我請孩子們通過抓住體現灰雀可愛的句子及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來品讀,在理解為什麼灰雀不見了,後來卻又飛又回來?有的學生説,小男孩怕老爺爺傷心,就抓了一隻一樣的放回樹上;有的説,這隻灰雀本來就是列寧養的;有的則表現出思考狀,不知到底是為什麼。這時我抓住了一個問題,讓學生品讀課文3到10自然段,讓男女生分角讀讀課文,我來讀旁來,讀完第一遍之後,有的`孩子就提出灰雀是小男孩子抓的,我就抓住這個問題讓學生來説説,從對話中哪裏看出是小男孩子抓的,眼尖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第四自然段中的省略號,孩子説,那是因為他害怕。

“他怕什麼呢?”“怕批評”由來,我請學生們來説一説自己的想法,讓學生來説一説當時小男孩的心理是怎麼想的,在整節課,有的孩子發言很積極,如平時在班級中基本不參與課堂的建楠這節課很活躍,優生林世懿、章月馨等同等,但是也發現有一部分同學在那裏完全沒有參與,就坐在那裏,彷彿他們的思維被禁錮了一般,一節課下來,基本沒有怎麼發言。點到他們,他們就呆呆地站在位子上。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在思考,今後在上課的時候,如何能調動更多同學的注意力,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之中呢?

我想在今後,在把握課文方面,不僅要做到胸有課文,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更有概括性,能夠讓孩子們自己去課文中去學習,也就是所提的問題不要太過於多與細碎。

在教學的水平與文本解讀方面,我知道我能力有待提高。“路漫漫其修遠兮”只有吃透課文,合理設計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的實效,孩子們才會更加喜歡語文課堂。

《灰雀》教學反思 篇3

《灰雀》這篇課文記敍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寫得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根據文本的這一特點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人物對話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體會列寧的善良、寬容和對兒童的保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

在整個教學過程,覺得自己的設計雖抓住了課文的脈絡和大的框架,但對一些細小的枝節考慮不周全。比如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指導這一塊。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而這句又是一句長句,學生不能把它讀準確。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後,這一環節,在學生並沒有很好的'進行朗讀情況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採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如能安排讓學生動筆寫寫,做到讀寫結合,效果可能更好。從這堂課中,我不僅明白了臨場應變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準備,才能讓課堂更好的完成,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最多的發展;而在課堂教學時,做好隨時的應變的準備,讓自己不拘泥於教案的束縛,又能真正讓課堂的時間做到合理的運用。

整堂課從總體看,還算成功,但細細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少。但是,教學

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並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灰雀》教學反思 篇4

《灰雀》這篇課文講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剛開始學習課文時,同學們讀了幾遍課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裏了?我引導學生反覆讀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從他們的話中去體會。學生從列寧和男孩的對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後,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想對列寧、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説什麼?同學們大膽説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對列寧説,當那個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後,你知道了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你真了不起!

“我想對列寧説,列寧,你不僅愛灰雀,更愛孩子。

“我想對男孩説,雖然你開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當你看到列寧因為灰雀不見了而擔心、惋惜時,你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把灰雀放回來,你是個誠實的孩子。“

“我想對男孩説,你是個知錯就改的孩子。知錯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對男孩説,你愛灰雀不是這樣愛的,不能把它關起來,要給它自由,讓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後一定要飛高一點,不要讓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愛,我也喜歡你!”

在教學中我將你想對男孩、灰雀或小男孩説什麼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對他們説話的過程中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學生對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體會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對孩子的尊重、愛護之情。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教學反思 篇5

案例

師:可是,列寧喜愛的灰雀究竟哪兒去了,聰明的孩子們,你們能告訴列寧嗎?

生:男孩捉走了!男孩捉回家去了!(學生七嘴八舌答。)

師:孩子為什麼要捉走灰雀呢?

生:他喜歡灰雀。

生:他怕灰雀凍傷了。

師:列寧愛灰雀,孩子也愛灰雀,他們的愛有什麼不同,你更贊同誰的?

生:我更贊同列寧的愛。因為孩子把灰雀捉回家,關在籠子裏,灰雀就失去了自由。

生:我贊同男孩的,因為男孩是因為天氣冷,怕灰雀凍傷才把灰雀捉回家的。

師:(一楞)是啊,列寧愛鳥,男孩把鳥捉回家也是因為愛鳥,到底哪種愛更好呢?這個問題值得大家討論討論!

教師根本沒有料到會出現贊同男孩這樣的情況,而這個問題卻關係到學生是否正確理解“愛”的含義,是否有正確的審美認識。

生:我也贊同列寧的愛。因為列寧每天來這兒看灰雀,還給它帶來好吃的,只是欣賞它,不去捉它,列寧是真正愛灰雀。(學生聯繫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生:灰雀應該是給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別的來公園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們會傷心的。

生:就像列寧一樣,多着急啊!

生:灰雀離開了夥伴,孤零零的,會寂寞的。

生:它還會吃不下東西。

生:它還會生病呢!

師: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寧愛鳥,給它自由;孩子愛鳥,把它捉回去,讓它失去了自由。列寧是真正的愛鳥。

(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

師:聽,三隻灰雀又在枝頭歡蹦亂跳地歌唱。不過,樹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師敍述12自然段。)

師:聽到這兒,你有什麼問題嗎?

(採取質疑問難的方式,激勵學生探究問題。)

生:鳥兒不會講人話,列寧為什麼要問它?

生:鳥兒會回答嗎?

師:是啊,老師也弄不明白,列寧為什麼不問會説話的男孩,卻問不會説話的灰雀呢?討論討論吧。

(生同桌討論,師巡視並加入討論。)

生:列寧知道男孩是誠實的。

師:為什麼這樣説呢?

生:因為男孩在列寧愛鳥之情感染下,把鳥放回來了。

師:像男孩這樣知錯並改錯的孩子就是什麼樣的孩子?

生:誠實的孩子。(齊)

為進一步解決前面的疑問打下了基礎。

師:那為什麼他就不問男孩了呢?

生:因為列寧不想傷害男孩的自尊心。

生:可為什麼要問灰雀呢,它又不會講話?

學生還是不能體會,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師:你們説呢?再讀書思考思考。

師把問題又拋回給了學生。

(過了一會,才有學生舉手回答。)

生:列寧怕小男孩傷心,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

生:列寧怕小男孩難堪。

生: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説話。

生:我從“那個男孩站在白樺樹旁,低着頭。”知道男孩已經知道自己錯了,感到難為情了。

生:他已經知道自己錯了,如果再問他的話,他會感到更加難為情的。

生:灰雀不會講話,它是不會説出答案的,這樣男孩就不會感到更難為情了。

師:這樣也就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是啊,列寧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願傷害這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心,這就是對孩子的'──

生:愛!(齊)

愛的教育,至此才水到渠成。沒有采取説教,而是通過反覆地讀、討論,在文中人物(列寧)形象的魅力感染學生,學生才解決了疑難。

【反思】

“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它是相對於“預設”來説的。教學有預設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他們可能產生靈感,發揮出創造性,課堂中的精彩往往來緣於生成。

這節課,學生學習非常投入,思維活躍,課堂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天地。究其原因,便是我能根據學生給我的信息,敢於突破預設的教案,抓住了學生在閲讀文本時動感生成的教學資源,“列寧愛鳥,男孩把鳥捉回家也是因為愛鳥,到底哪種愛更好呢?”與“為什麼要問灰雀呢,它又不會講話?”這兩個問題展開了深入地學習與探討,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以此作為駕馭課堂的制高點,撥動學生心靈,喚起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把教師處在尷尬狀態的課起死回生,還使整堂課顯得生機勃勃,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

《灰雀》教學反思 篇6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一單元主要是通過幾個名人故事認識幾位名人,從這些小事中感受他們的不平凡。灰雀是一篇老課文了,我已經教過很多遍了。但是在今天上課之前,我還是很用心地備了課,設計了教學流程和教學目標:根據人物對話,體會任務的思想感情。學會分角色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與變化。通過充分的朗讀,體會列寧的善良、寬容和對孩子的尊重和愛護。

剛升到三年級,引導學生很好的理清文章的脈絡也是很重要的,這篇課文以灰雀為線索,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反映列寧愛鳥更愛孩子的品質,並且懂得做錯事就要改正的道理。課文描寫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提了這樣幾個問題:

1、從課文那些語句中你能體會到列寧非常喜歡灰雀?

2、灰雀到底哪裏去了?為什麼又會飛回來?

3、列寧是一個怎樣的人?

讓學生充分的閲讀之後回答提出的問題。

在朗讀的時候,反覆體會感受語言體現的人物的內心,讀好不見灰雀之後列寧那種焦急、擔心、惋惜的.心情,讀出小男孩支支吾吾以至後來肯定堅決的語氣,還有灰雀回來之後列寧由衷的高興的心情。

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朗讀尤為重要,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注意指導學生讀好人物對話。通過讀來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理清課文脈絡時,我列出了提綱,指導學生去把內容相近的段落歸到一個大段裏,結合課文內容隨之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如何把描寫一個內容的部分寫到一個段落裏。

通過本課教學,我自認為學生還是能夠跟得上老師的教學思路,很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唯一感到不足的是課外的拓展不夠,對於偉人列寧所蒐集的資料還是很少,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學生還是能夠利用以前所教的識字方法來學習,但是一部分學生還有懶散拖拉的毛病。

《灰雀》教學反思 篇7

《灰雀》這篇文章我已經講過,但實事求是的説很失敗。確實需要反思。

首先説新課改提倡的是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而老師需要做的則是正確的引導。然而,回想起來當時講課的情景,我所重視的不過是課文某些具體部分的處理,而且自己為學生總結了學過本篇課文應受的啟發—護鳥意識。忽略了文章整體的連貫性。因此,現在的'問題是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只是局部的。

另外,我明明清楚這篇文章的重點在於列寧與男孩的對話,把握人物的心理想法。可當我講的時候只是一帶而過,並沒有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在我的課堂中,角色發生了重大變化:我成為了中心人物。

其實,當前語文課的重點在於閲讀,雖然這節課我失敗了,但是很多人也是在積累失敗經驗的教訓中走出一條成功之路的。過去的無法挽回,但未來的則需要好好設計每一堂課,不得鬆懈!

《灰雀》教學反思 篇8

《灰雀》這篇課文記敍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寫得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灰雀》一課的目標一是以愛為線索,建構愛的話題,引導學生樹立“愛”的價值觀。二是初步學習默讀課文,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人對事物的認識,一般總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回歸到整體;對事物本質的把握,總是由淺入深的。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必得經歷這樣的過程。因此,在建構閲讀話題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話題的層次性。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列寧、灰雀、男孩,他們三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用簡單的句子或詞語概括。”這是本課以“整體感知”為主要目的的閲讀話題,讓孩子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走近文本。

第二個層次:“體會列寧與男孩對灰雀的愛”。這一層次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和文本進行探究式的對話。

第三個層次:“體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愛的`真諦”。再次回到整體,深化對文本的體驗,昇華情感的體驗,目的是以讀引寫,以讀引讀。

在課堂中,學生以這篇課文為依託進行交流展開討論,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產生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思維狀態非常活躍,能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聯繫生活經驗來思考問題,理解課文,體會人物的情感。

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詞語是需要隨文理解的。但這一步我卻忽略了。所以在這一堂課中,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學得不太紮實。整堂課從總體看,還算成功,但細細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並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灰雀》教學反思 篇9

《灰雀》,教學本文時,我將全文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意在引導學生討論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

從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但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讀是理應得到重視的一個方面。這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課文,貼近生活。讀着這些清新的文字,於學生的思想是一種陶冶。增強讀的同時,有意識地削弱講解的份量。有時侯我們生怕學生聽不懂,總是想方設法地講解得細些,還要反反覆覆地搞上幾遍,其實大可不必。以學生的認知能力,弄懂這些淺顯的內容並非難事。關鍵在於方法是否對頭。眾多繁瑣隱晦的講解只會抹殺了孩子們對於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為什麼有的學生學了幾十年來的漢語還讀不好文章寫不好字,這確實是我們從事語文教學的人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如果只灌輸,不管學生是否樂意,別指望有好的效果。讀從培養學生興趣入手。只要學生喜歡,他就會心甘情願地去努力,並且力爭精益求精。首先讓他們參與進來,再提高質量。朗讀訓練,中年段的學生不強調運用多少技能,最主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通過自己的傾情演繹,凸現作品的基本輪廓,如果能熟讀成誦,則效果更佳。培養興趣的另一個大膽嘗試是讓學生讀、聽相結合,讓聽的學生來給讀的同學提意見,學生暢所欲言,意見中肯,氣氛熱烈。你來我去之際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比較成功,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想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引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依舊把握不準。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採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從三年級入學學習來看,生字詞的把握仍是一個重點,課堂中還需花些時間。由於個別學生的`預習不充分,導致課堂內容沒有全完成,整個課堂不完整,倒不如將基礎安排在第一課時,重點理解放在第二課時。而對字詞的理解可以溶入在課堂中,抓住一些重點的字詞,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也能起到增加詞彙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詞語是需要隨文理解的。但這一步我卻忽略了。所以在這一堂課中,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學得不太紮實。當我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時,最淺顯的列寧對灰雀的愛,孩子們很容易找到,這和我預想的相符,這時我就急忙進入了教學,根本沒讓孩子再發表其它意見,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樣,或許有的孩子可以理解的到更深層次的愛,我卻剝奪了孩子們發表感受的時間。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並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灰雀》教學反思 篇10

《灰雀》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保護以和男孩的老實和天真。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整個學習過程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麼一篇我覺得素然無味的課文,在同學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眾不同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示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同學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惹人喜愛”的小灰雀。在朗讀時讀出了列寧喜愛灰雀的語氣。跟隨着同學的視野,我們一起品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起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當可愛的灰雀不見了時,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點局部──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首先讓同學找到列寧和小男孩對話的句子,再分小組練習對話,最後指名小組扮演對話。通過對話扮演讓同學再討論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同學們討論的熱火朝天,不時閃出思維的火花。有的同學把自身放在了這一情景中,假設自身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小男孩的心理感受。當講到“小男孩低着頭”時,我就問:“小男孩為什麼要低着頭?”一位同學回答道:“小男孩低着頭,是因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點捨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學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幹給它自由,才是真正的愛鳥。”同學的回答是我感到很驚訝,這個問題我設想的答案是: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雖然改了但是還覺得非常羞愧。可正是由於同學把自身置身於情景之中,所以才幹體會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裏提出了一個問題 “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為什麼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説話,而不跟會説話的男孩講話呢?”我就讓同學讀書考慮。然後,組織交流。有的説:“列寧怕小男孩傷心,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有的説:“列寧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説:“列寧怕小男孩難堪。”還有的説:“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説話。”我覺得利用同學的疑問對同學的思維進行啟發,再通過同學讀書考慮,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同學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實,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鋭的,只要能夠為他們創設一個合適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沛流露出。

《灰雀》教學反思 篇11

《灰雀》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保護以和男孩的老實和天真。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整個學習過程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麼一篇我覺得素然無味的課文,在同學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眾不一樣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示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同學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惹人喜愛”的小灰雀。在朗讀時讀出了列寧喜愛灰雀的語氣。跟隨着同學的視野,我們一齊品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齊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當可愛的灰雀不見了時,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點局部——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首先讓同學找到列寧和小男孩對話的句子,再分小組練習對話,最終指名小組扮演對話。經過對話扮演讓同學再討論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同學們討論的熱火朝天,不時閃出思維的火花。有的同學把自身放在了這一情景中,假設自身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為什麼要低着頭?”一位同學回答道:“小男孩低着頭,是因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點捨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學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幹給它自由,才是真正的愛鳥。”同學的回答是我感到很驚訝,這個問題我設想的答案是: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雖然改了可是還覺得十分羞愧。可正是由於同學把自身置身於情景之中,所以才幹體會出不一樣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裏提出了一個問題“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為什麼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説話,而不跟會説話的男孩講話呢?”我就讓同學讀書研究。然後,組織交流。有的説:“列寧怕小男孩悲痛,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有的説:“列寧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説:“列寧怕小男孩難堪。”還有的説:“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説話。”我覺得利用同學的疑問對同學的思維進行啟發,再經過同學讀書研究,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同學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實,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鋭的,只要能夠為他們創設一個適宜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沛流露出。

《灰雀》教學反思 篇12

《灰雀》是本單元名人故事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課文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文中的列寧沒有問孩子是否將灰雀捉走,也未進行任何説教,而是藉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的感歎,使孩子內心受到震動,從而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在整個事件中,處處可以發現列寧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孩子的尊重和愛護,感受到偉人和孩子交往的平凡小事中所表現的不平凡的`一面。

那麼,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認識到平凡之中的不平凡,是教師文本教學時,必須要注意到的問題。教師在文本教學時,要通過問題的設定,討論,引導學生體會偉人也是從普通人成長起來的,是可以學習的,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更不是用來崇拜的。

針對三年級學生認知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質疑,通過學生讀書自己解疑,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養。

1.自讀自悟

學生通過自己讀書瞭解灰雀去哪了和列寧愛鳥的心情。文本中列寧愛灰雀,不僅僅體現在對灰雀美麗的外型描寫,從灰雀失蹤後列寧着急、擔憂地到處尋找以及和男孩的對話中都可以體現出來。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主要採取抓重點詞語理解、換詞、刪詞等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

2.質疑啟思

在課文3-10自然段的學習中,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學生讀書質疑,讀書解疑,師生交流共同解疑,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體會列寧愛鳥之情對孩子的感染、教育,最後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男孩抓走灰雀為什麼不敢講,他心理的變化過程是比較本課難教學的一部分。於是我緊緊抓住“從哪可以看出男孩為什麼不敢講?”來展開教學,男孩説話的吞吞吐吐到後來肯定地回答列寧“一定會飛來!”“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這一變化過程其實就是他意識到自己過錯並打算彌補的過程。在課堂上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男孩所説的三句話來體會男孩的心理,着重訓練了省略號和感歎號的朗讀。讓學生明白標點符號的不一樣,表達的感情也就不一樣。

3.讀議領悟

通過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列寧對孩子的愛。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接着提出了一個問題“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明知灰雀不會講話為什麼不問男孩子而要問灰雀昨天去哪了?”學生讀書思考,然後,組織交流。有的説:“列寧怕小男孩傷心,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有的説:“列寧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還有的説:“列寧怕小男孩難堪。”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列寧愛灰雀但更愛男孩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活動,使師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在教學構思時我想將讀、思、議、練貫穿全過程,讓學生達到認知和情感和諧,但在實際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思”和“議”環節還有待完善。在今後的教學中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質疑問題、自讀解疑和讀議領悟的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空間,鼓勵學生髮表個人見解,培養創新意識,真正的做到“站在教育的高度思考教學”。但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有所進步,有所成長,有所收穫!

《灰雀》教學反思 篇13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是“名人故事”,第一篇課文就是《灰雀》,是一篇關於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

在講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先讓孩子找出文中哪裏可以看出這三隻非常惹列寧喜愛,孩子找出來之後,反覆的讀,用讀書的`方式讓孩子去理解課文,班裏的孩子知道哪個詞語應該加重讀才能讀出來感情,通過讀書的方式孩子們理解了這幾隻灰雀非常惹人喜愛,並且列寧非常喜愛這幾隻灰雀。

接着我們又以對話的形式來學習了課文的後半部分。孩子們在讀的時候加上自己的表情,動作,特別的可愛。讀過之後,我們又抓住人物對話、神態和心理活動理解課文,孩子們基本上能説出小男孩的心理和列寧對灰雀的擔心和愛護,對小男孩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小男孩子的知錯就改的品質。

下一節課孩子們要交流他們蒐集的關於列寧的其他的小故事,再次更加深入的瞭解偉大領袖——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