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必備】説課稿模板集合8篇

説課稿5.31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説課稿模板集合8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樹上的鞋》是冀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動物是人的一面鏡子。

本文記敍的是的一件“我”親身做過的平凡而有意義的事。“我”捉蟋蟀累了睡在一棵大槐樹下,在睡夢中被驚醒,發現一隻雛鳥鑽進鞋窩裏,於是我想辦法把雛鳥送回鳥媽媽身邊。而“送”的辦法就是“我”將一隻鞋作為鳥窩,放在樹杈上。

“我”發現雛鳥鑽進鞋窩以後的所見所思所為,是課文記敍的重點,並以“我”的發現為線索展開了故事情節。

課文按“我”的“經歷”順序可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捉完蟋蟀累了,脱了鞋在一棵大槐樹下休息。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我在睡夢中被驚醒,發現一隻雛鳥藏在了鞋子裏。

第三部分(4—7自然段):我發現雛鳥望着媽媽叫,就托起它爬上樹,想把它送回鳥窩,可是失敗了。

第四部分(8—9自然段):我發現雛鳥把我的鞋子當成了家,就把它裝進鞋子放在樹上。

第五部分(9—13自然段):我觀察着鳥媽媽照顧雛鳥的情況,直到它們依偎在一起,我才放心了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正確書寫9個生字。

2、瞭解課文內容,能夠用自己的話表述:鞋子跑到樹上的原因及要點。領悟“依偎”的意思。

3、能夠恰當地想象後來發生的事情。

教學重點:培養閲讀能力,理解“我”是怎樣自然地用鞋子為雛鳥搭窩的。

教學難點:認真閲讀課文,深入理解“我”天真、善良、質樸的特點。

三、 教學設想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的教材訓練重點,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注重聽、説、讀、寫的教學思想,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在教法上,我力求給學生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如在理解“依偎”一詞時我給學生做示範,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找到輕鬆的感覺;我設計的板書力求簡單、美觀,給孩子們視覺上的享受;另外,給孩子們的評價語儘量多元化,讓孩子們在精神上體會成功的喜悦等等。在這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在學法上,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的學習方式,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新課的導入力求簡潔,體現“簡約語文”)

(二)、檢查預習,指導生字。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督促學生預習能力的逐步形成。另外,通過檢查預習,還可以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構提供有力依據。)

1、昨天,給大家佈置了預習的作業,敢不敢接受老師的挑戰?(出示生字詞:掘土 蟋蟀 厲害 雛鳥 餅乾 攀登 依偎 親吻)

2、學生説課文的主要內容。(板書:鞋 家)

(三)、自讀課文,感悟內容。

(新課標指出:略讀課文的教學,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是基本的閲讀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讀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的。所以,我採用的是“自讀,自悟”的學習方式。我設計的問題是:“我”為什麼不直接把小鳥送進窩裏?有哪些原因?)

自讀提示:

“我”為什麼不直接把小鳥送進窩裏?有哪些原因呢?在書上勾畫出有關句子,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四)、交流評議,指導朗讀。

1、樹太高“我”攀不上去。(第5自然段)(指導攀的寫法)

2、小鳥打蔫,時間緊迫。(第7自然段)

3、小鳥只有躲在鞋裏才會感到安全,它把鞋子當成了避風港。(第8自然段)

(指導朗讀,讀出作者的天真、樸實及小鳥的可憐。)

師:在第8自然段中有一個詞叫做“依偎”你能説説它的意思嗎?

(生可能説是“靠着”的意思。)

師:自讀課文第8自然段,你能通過讀課文的來體會“依偎”的意思嗎?

(小鳥這時很害怕,只有靠在鞋子邊上才會感到些許安全,因此“依偎”不單只是靠着的意思,而是一種安全、幸福的靠着、挨着。)

師:再讀課文,看看課文裏還出現過“依偎”這個詞嗎?(第13自然段)

指名讀這句,體會依偎的意思。

聯繫上下文理解“依偎”的意思

師歸納:“依偎”是小鳥與小鳥媽媽和諧幸福的挨在一起。

師:你能不能説説在生活中你是否體驗過“依偎”的感覺?指名用“依偎”説一句話。

(如:晚上我依偎在媽媽懷裏,聽媽媽給我講《灰姑娘的故事》。 )

小鳥之所以能跟媽媽依偎在一起都是因為有了“我”的……

生:

師:板書:愛 畫圖

(五)、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想象後來會發生怎樣的故事。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實現《課程標準》裏倡導的實現閲讀與口語交際的結合;閲讀與“小練筆”的相輔相成;閲讀與綜合性語文活動的融會貫通;閲讀與學生生活的有機結合……)

師:“我”把自己的鞋子奉獻給了小鳥媽媽和小鳥,而他只能光着一隻腳回家。同學們想象一下回到家後又會發生什麼事呢?請同學們寫出來,講給小組的同學。

(六)、佈置作業:

續編故事,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小夥伴聽。

(七)、板書設計:

8 * 樹上的鞋

鞋-------------掛在樹上-------------家

人與自然 和諧相處

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窮人》第二課時。下面我就按説教材、説學情、説教學目標、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流程、説板書設計七個部分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本單元的主題是高尚。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窮人》正是達成此目標的寶貴教材。

本文作者是俄國被譽為文壇泰斗的列夫.托爾斯泰。課文講述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在字裏行間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調,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此外,還通過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來展現主人公的性格,瞭解窮人的美好心靈。

二、説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閲讀能力,如自主預習、邊讀邊畫邊批註、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等,但我們農村學生對窮人的生活背景沒有形象的瞭解及切身體驗。

三、説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薰陶。結合教材特點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訂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好心靈。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因為課文中人物刻畫生動形象,作者主要通過人的神態、語言、心理活動來反映人物的特點,這種寫法值得借鑑,因此我把教學重點定為引導學生透過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神態、語言的描寫,感受窮人夫婦的善良、寧願可以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

教學難點

體會桑娜內心活動的變化,並深刻理解窮人夫婦善良、寧願可以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四、説教法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感受。”教學中,我結合本課特點,準備採取以讀代講的形式,通過朗讀、默讀、等形式,再加上想象、課件、展示等手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自讀自悟,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桑娜與漁夫善良、寧願可以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逐步培養學生創造性閲讀和探究性閲讀的能力。

五、説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結合我校“211”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預習階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主動探究的習慣;在展示環節以朗讀為主線貫穿讀、説、析、品、評,不知不覺讓學生受到薰陶,完成教學。

六、説教學流程

共由複習導入——核心項目解讀——拓展延伸三個環節組成。

一、複習導入

《窮人》的作者托爾斯泰曾説過:“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窮人》這篇課文向我們描述了兩個不幸的家庭:漁夫家和西蒙家。我們一起回顧課文,描述一下這兩個家庭的不幸。

(我借托爾斯泰的名言來展開第二課時的教學,讓學生再一次熟悉課文內容,並從文本中提煉信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讓學生合理想像西蒙的境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從“不幸”着手,讓學生感同身受,感受窮人的窮,為深入窮人的精神世界做好鋪墊。引用托爾斯泰的名言,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廣泛閲讀的興趣。)

二、 核心項目解讀

通過品讀環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心理描寫體會窮人雖窮卻很温暖的家庭;雖窮但很善良的品質;雖窮但很高尚的靈魂。

1:是啊,這兩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在不幸的物質生活的掙扎中,窮人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寒冷的夜晚,走進桑娜的家。(課件出示: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屋外寒風呼嘯,洶湧澎湃的海浪拍擊着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着風暴,外面又黑又冷,丈夫清早駕着小船出海,這時候還沒有回來。桑娜聽着波濤的轟鳴和狂風的怒吼,感到心驚肉跳。)

2:讀讀這段,畫出你喜歡的詞語,從這些詞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3:對啊,我們細細地品味語句,我們會發現文字能傳遞很多信息。你會怎樣讀這段?

4:讀讀這段,再看看課文題目,這段環境描寫印證了題目裏的哪個字?

5:與屋外的又黑又冷相比,屋內的情景有些不同。(課件出示:在這間漁家的小屋裏卻温暖而舒適。地掃得乾乾淨淨,爐子裏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掛着白色帳子的牀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着。)

誰來讀這幾句話?怎麼讀?

6:與前一文段相比,這一段文字所描寫的環境給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從這段文字裏,你又有什麼收穫呢?

7:從這些環境描寫中我們可以知道,桑娜把寒酸的房子收拾得温暖舒適,這説明,她很愛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下面,我們通

過人物的心理描寫、語言描寫一起走進窮人的精神世界。(課件出示: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説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了???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8: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這個段落,並劃記最能體現桑娜內心感受的詞語。

9:你知道忐忑不安的意思嗎?

這一段描寫,把桑娜內心的忐忑描繪得淋漓盡致。讀這一段心理描寫,你聯想到了哪些詞語?

10:她為什麼會忐忑不安?

11:對啊,桑娜的心潮就如屋外的海一樣“洶湧澎湃”,她為自己的這種做法感到“心驚肉跳”。她是那樣“忐忑不安”。你能試着讀出桑娜這種複雜的感情嗎?

12:讀了這一段,有哪一個字會讓你眼眶一熱,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請讀這一句話。你們能用寧願——也不——説一句話嗎?

13:是的,讀讀這段,再看看課題,桑娜是一個窮人。她擔心漁夫不同意,漁夫知道西蒙去世的消息後,他是怎麼説的?找出來,讀一讀。

14:從這段語言描寫裏,你覺得漁夫都想到些什麼?

15:與桑娜的願挨“揍”同樣感人的字是這一段裏的哪個字?

説課稿 篇3

一、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下午好,我是今天的 5 號考生,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三角形的三邊關係》。

二、總括語

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以及為什麼這麼教為思路,具體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説明。

三、教材分析

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因此,我將分析教材放在首要位置。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圍繞三角形的相關性質展開,本課需要學生在對三角形基本定義和特徵瞭解的基礎上,掌握三角形三邊關係即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組成特徵。本課內容於本章之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四、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樂學三方面內容,基於此我將我

的教學目標也設立為以下三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邊關係;這也是本堂課的重難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同學們將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應用到猜想、驗證以及總結的

過程當中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本課的學習,領悟數學的魅力,並願意將我們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在實踐當中。

1. 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 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 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語境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學情分析

在對教材有了基本瞭解的基礎上,我們還應該對學生數學學習情況的基礎有一個瞭解,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正處於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轉換的階段,對於一些簡單數學問題已經有了瞭解和掌握,只是對一些個深入的問題尚不能獨立解決,他們好奇心強,好玩好動,聽課過程中注意力不夠集中,因此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有一個積極的引導。

六、教學教法

為了逐步實現教學目標,解決重難點問題,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數學學習的特點以及以學定教的原則,我將會採取講授法,提問法,分析法進行授課。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將採取誘思深究,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舉一反三的方法相結合,提高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

七、教學過程

以上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更科學合理的呈現我們的教學過程!為了讓同學們真正做到學有所獲,我將我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的吸引住。因此我將採取情景創設的方式進行導入:同學們,我們一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的地點大家熟不熟悉?哎,這裏分別是咱們學校、建行和火車站,大家看,如果將這三個地點的路線連在一起的話會形成一個什麼形狀,對三角形。現在呀,老師想要從學校到建行取一些錢,走哪條路線會更近?哦,你是説直走?那現在老師在建行取完錢去火車站怎麼走?你也説直走。那老師想問問大家,為什麼大家會覺得在三角形的路線當中走其中一邊會走另外兩邊花費更短的時間呢?大家大部分都是使用的生活知識得到的這個結論,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驗證我們的這個想法呢?帶着這個問題一起進入我們今天的學習《三角形的三邊關係》。

進行完導入之後,在我們啟發誘導,探索新知的環節,首先我會拿出提前準備好的三根小棒,讓同學們猜想這三個小棒能否形成三角形。在得到同學們肯定答案以後,我會將其中的一根小棒折斷,取其中的一部分,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在這樣的條件下三根小棒是否能夠拼湊成三角形。以此來引發同學們的興趣,讓他們猜想一下三邊處於怎樣的關係才能夠形成三角形。

緊接着我會趁熱打鐵,讓同學們親自動手操作,用各種各樣不同長短的小棒來拼湊三角形,然後小組合作記錄數據,推出三角形形成的原因必須是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原理。

緊接着在鞏固部分,我會依據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個定理給同學們出題,驗證大家是否對於本節課關於三角形三邊的關係問題掌握。在進行完鞏固練習環節之後,我會讓同學們回顧本堂課的內容,並留出課後作業,讓大家測量生活當中三角形的長度。

最後我將進行我的板書設計。好的板書設計,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也能夠體現我的整體授課邏輯和層次,我將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寫上主題,下方寫上大家實驗得到的表格數據,以及關於三角形三邊關係的論斷,在右側黑板的最下方寫出我今天所留的作業。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過程,感謝各位考官。

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初識Powerpoint20xx》是蘇科版國小信息技術(下冊)第的37課的內容。教學對象為國小四年級學生,Powerpoint是微軟辦公自動化軟件office20xx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件,它可以將文字、圖象、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彙集在一個作品中,用它製作多媒體演示文稿,簡單方便,較容易微學生所接受,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Powerpoint也將成為學生今後進行其它學科的學習展示作品、學習成果的強有力工具。而且,四年級學生已經學過Word20xx的操作,對Powerpoint的許多菜單、工具的操作會有種似曾相識之感,這些都有助於學生輕鬆進入Power point的多媒體世界。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瞭解Powerpoint20xx;學會啟動Powerpoint,選擇版式的方法;掌握幻燈片上文字的輸入,格式設置的方法;理解建立新幻燈片和插入幻燈片的不同命令。

能力目標:能用Powerpoint製作兩頁幻燈片;具有一定探索新應用軟件的能力;培養自主、協作能力。

情感目標:從多媒體演示文稿的製作過程感受信息技術的魅力而產生愉悦並受到感染;感受信息技術的價值,

教學重點:初步製作兩頁含有文本和藝術字的幻燈片。

教學難點:“新建”命令和“新幻燈片”命令,背景顏色設置。

一、教法闡述

對於新的應用軟件,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對象迅速產生親近感,Powerpint與word同屬一個家族,非常利於學生比較發現它們相似的地方,基於本課內容的特點,本課主要採取“情境法”、“比較發現法”、“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注重從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變被動接受位主動獲取,力促課堂教學在生動有趣、愉悦的氣氛中展開。

二、學法指導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建構為核心,便學生為知識的灌輸對象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本課通過自主探索,小組討論,協作交流等方式,幫助學生在不斷探索,不斷交流、不斷評價中自然達成學習目標,改善學習方法,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

三、教學準備

硬件:PIII級別以上50座標準機房。

軟件:Windows98操作系統、蘇亞星或遠志多媒體教學軟件一套(也可等同於此的其他軟件)、Powerpoint20xx、集圖文聲像於一身的優秀演示文稿。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為學生展示Powerpoint生動實例讓學生感受Powerpoint的廣泛應用和魅力,在欣賞、讚歎之餘,教師順勢提出:這都是Powerpoint的功勞,這裏面既有文字、圖片、聲音,又有動畫,效果非常好,你想不想也來用Powerpoint做一個電子幻燈片?通過本學期的學習,相信大家一定能製作出更精美的幻燈片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習者對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他必將力排外界各種干擾,發揮個體強大的內驅力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二)、任務驅動,自主探究

任務一:啟動Powerpoint。

學生機廣播,教師介紹Powerpoint與Word都是微軟公司出品的Office20xx辦公組件,有很多相同之處,你能聯繫Word的啟動方法來啟動它嗎?交流啟動的幾種方法。

任務二:新建幻燈片。

教師緊接着啟動界面,在“新建演示文稿”的窗口演示建立“空演示文稿”,在彈出的“新幻燈片”對話框內選區自動版式中的“標題幻燈片”,學生比較“新建演示文稿”和“新幻燈片”,討論交流;學生操作,在第一張幻燈片上的相應框內輸入文字(以“我的焦小我的家”為題作為本課任務,介紹自己的.母校,本頁添加校名、班級、姓名等文字),設置字體、字形、字號、顏色、對其方式等完成本次任務。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學生上前演示,學生評價。

(三)、引導自學,探索發現

任務三:插入新幻燈片。

説明優秀的演示文稿要充分表現某一主題往往需要多張幻燈片,學生自學課本P156頁第二節,同桌合作,交流,完成插入第二張幻燈片,指名完成的出色的組選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全班交流。

任務四:給幻燈片插入“藝術字”和“文本框”。(內容為美麗的校園、敬愛的老師、親密的夥伴等,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小標題)

由於學生已有在Word中插入藝術字和文本框的基礎,因而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這個環節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方法,可以是獨立自學課本,可以是4人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也可以是主動邀請老師加入探討等。

選派代表演示,學生總結評價。

任務五:設置背景顏色。

對初步完成的作品進行美化。這一部分對於學生熟悉的Word來説是陌生的,教師可把操作錄製成教學軟件讓學生自學嘗試,也可直接演示。

任務六:保存文件。

(四)、個性練習,提高技能。

在此基礎上,提出讓學生製作兩頁簡單的演示文稿--個人簡介。這個環節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題目可以自擬,幻燈片內容可以自定,充分體現個性,展示學生個性。教師巡視指導。

(五)、評價反饋、指導激勵

指名學生展示作品,然後學生進行交流,評價。評價先由學生自評,再由其他學生評,教師從主題鮮明、內容生動、色彩協調、操作正確、敍述有條理等方面指導學生評價,最後教師評價(還可進行優秀協作小組評選)。

縱觀全課,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適時點撥指導,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節是人教版選修教材《文章寫作與修改》

第三章《認識的深化與成篇》

第三節《培養創新意識》

本節是認識深化的最高表現形式,設置目的在於指導學生寫出真正具有個性的、具有創新意識的文章。

2、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明確創新的內涵,瞭解寫作上創新的途徑。

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會創新思維方法,從而寫出有新意的文章。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協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這就要求我們在寫作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使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出個性化作文。

3、教學重、難點:

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二、學情分析

學生作文中在的模式化問題很嚴重,沒有真情實感,缺乏創新意識,不説自己的心裏話,不會思考,形成千人一面的思路和價值觀。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教法分析:

在課堂教學中,需把寫作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活其寫作思維,讓其充分思考教師提供的例子,充分放飛思維的翅膀,為提高創新能力奠定基礎。基於此,我將教法定為:

1、典例剖析法。通過具體例文的剖析,及教師對學生的點撥,讓學生體會寫作上創新的途徑。

2、講練結合法。通過具體寫作任務的設置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創新的思路與方法,從而讓學生在具體問題中,自主地獲取知識。

學法分析:

古希臘人普羅塔戈説:“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隻要被點燃的火把。”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心智活動,既是學生多種智能的綜合,又是學生心靈的`展示和個性的表現。

所以我採用了學法:

1、討論探究法。

2、實踐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

熱熱身

練練手

闖闖關

(一)、熱熱身

我將以一個故事導入新課,並且將這個故事貫穿全篇。

故事開始:

右手行善不必讓左手知道

一位德國老人家住農村,二戰時期,一位身穿風衣、頭戴禮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院子的柵欄外徘徊。老人觀察了很久,上前説:“先生,您是否願意幫我把柵欄裏的這堆木頭扛到那邊角落裏去?我老了,扛不動了。”

男人眼睛一亮,連聲答應“好!好!”於是脱去風衣,摘下禮帽,很賣勁地把木頭扛過去,擺放得整整齊齊。主人邀請滿頭大汗的客人共進晚餐,客人心情愉快地吃完晚飯,踏上旅程。二戰期間城裏逃難的人很多,老人的那堆木頭被無數次地從院子的兩頭來回扛過,而每搬一次,就會有一位客人與他共進晚餐。其實那堆木頭根本不需要搬動。

教師追問:聽完這個故事,請談談你的感受。你認為這位老人仁慈嗎?為什麼?

預設:學生在肯定老人仁慈的同時,會進一步想到,一般人的觀點是要有善言善行,助人為樂,而此文則提出新觀點,助人時應顧及對方心理,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當一個人有能力幫助他人時,卻小心地把自身的優越掩藏起來,給受助者創造一個機會,從而使他覺得自己受助是因為自己付出而得到的補償,這同樣是仁慈的。這個新觀點的提出,是緣於作者沒有從一般思路出發,而是另闢蹊徑,尋找到關於行善的補充性空間——保持受助者的尊嚴。引出

總結一:創新意識第一招開拓思路,善於尋找補充性空間。

此環節用故事告訴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持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至此,知識和能力目標“明確創新的內涵”完成。

(二)、練練手

故事接龍:假如你是那位受助者,此時你心存怎樣的感想,請以受助者的口吻寫一段話。

預設:學生一定會從受助者的角度複述這個故事,然後再表達對老人或感激、或感動之情,此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複述部分,與原稿相比,引出

總結二:創新意識第二招變換視角。

(三)、闖闖關

故事再接龍:二戰結束了,這位受助的逃難者再也不用過顛沛流離的生活了,此時,他想起了那位仁慈的老人,由於山水相隔,他想寫一封信給老人。

請你完成書信。

預設:學生在寫信的過程中自然會注意到文體的要求,自覺主動地完成形式的創新,引出

總結三:創新意識第三招尋求新形式。

設置意圖:通過故事接龍,在講練結合中讓學生明確寫作創新的具體途徑,完成了由感性認知到理性歸納的思維過程,將新知轉化為能力。由於使用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有利於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們在任務完成的同時進行了理論的歸納與總結,至此,過程和方法目標“學會創新思維方法,從而寫出有新意的文章”完成。

(四)當堂檢驗

材料:據《桐城縣誌略》和姚永樸先生《舊聞隨筆》記載,清朝大學士張英桐城相府與姓吳的鄰居之間有一空地,吳家修房砌牆越過了中界,張的家人寫信報告,本來想請在朝廷做大官的張英出來制止。誰知,張英批詩一首寄歸:“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深感愧疚,立讓三尺;吳家被張家之舉所感動,也退讓了三尺。“六尺巷 ”由此得名,成為一段千古佳話。

要求:運用本課學到的方法,寫作一篇創新小作文。

預設:經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消化,學生很容易想到以鄰居吳家老爺的口吻給家裏寫一封信這樣一種全新的視角及創新的形式來接龍故事。另外,由於這則材料的立意指向有很多,學生有可能避開第一立意包容,轉而開拓思路,得出謙讓、律己等等更為深刻的立意。如果能出現這樣的課堂效果,這節課就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學生們在熱烈的討論當中完成了創新方法的認知和梳理,並輔之以寫作實踐,至此,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實現。。

五、評價分析

本課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了三個有高度差的思維層級,其一是瞭解創新意識的內涵;其二是學習創新的方法,其三是利用創新意識成文。整個過程設計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突出重點、難點,從例文的分析出發,切實地做到讓學生自己找方法,並將此方法很好地應用到實際操作中。由於這些知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他們就會因自己發現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滿足而使學習具有強大的動力,所得知識也會深刻而不易遺忘。並能廣泛應用於實際,有助於智力的發展。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能主動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本節課的説課到此結束,請專家和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圖形的變換與座標》,下面是我對本節課的簡單分析。

一、 説教材

本節課是華師大版九年級數學上學期第24章的最後一節內容,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位似的基礎上,對位似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二次函數的平移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二次函數平移的工具性內容。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 説教學目標

根據對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點或圖形的變換引起的座標的變化規律,以及圖形上的點的座標的變化引起的圖形變換,並應用於實際問題中。

2、過程與方法:經歷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平移、軸對稱、放大、縮小等之間的關係,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數形結合的思想,感受圖形上的點的座標變化與圖形變化之間的關係,認識其應用價值。

三、 説教學的重點、難點

本着數學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之間的關係.

(重點是依據只有掌握了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之間的關係,才能理解和掌握圖形的變換與座標的變化。)

教學難點: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的規律。

(難點是依據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規律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及學法上談談我的看法。

四、 説教法

結合本節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探究式、以及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知道下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知識的自我構建。

五、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知識。

最後我具體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淡化難點,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我用的是課本76頁的思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回顧學過的知識,做好新知識的銜接。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體會到將一個圖形平移就是將這個圖形上重要的點進行平移,從而得出圖形平移後,座標的變化規律。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1、關於y軸對稱的.點的座標變化有什麼規律?(學生口答)

問題

1、的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點對稱時座標的變化規律,為問題2圖形的對稱奠定基礎。淡化難點,使學生產生強勁的學習動力。

2、做出一個圖形關於Y軸的軸對稱圖形,並觀察新圖形的座標會發生什麼變化?(學生動手操作,後小組交流,總結規律)

問題2的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規律,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探究二:

1、是課本78頁的思考

問題一的設計意圖:一方面,回顧學過的知識,另一方面,為下面的問題2做鋪墊。

2、觀察三角形的頂點座標發生了什麼變化?(小組討論交流後彙報交流結果)

問題2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將上次探究的經驗應用於本問題的解決中,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三)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評價反思引導學生概括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對知識進行梳理,這樣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的系統的板書設計,並及時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因此這節課的板書設計我主要採用表格讓學生看了一目瞭然。

圖形的變換與座標

圖形變換座標變換規律

平移左減右加,下減上加

軸對稱關於誰對誰不變

位似

(原點是位似中心)原座標乘以位似比或位似比的相反數

(五)佈置作業:

針對九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對作業進行分層佈置,佈置了必做題和選做題,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我佈置的本節課的作業是:

必做:78頁1、2題

選做:在一次“尋寶”遊戲中,尋寶人已經找到了座標為A(4,5)和B(-4,5)的兩個點,並且知道藏寶地點座標為(2,3),除此之外還不知道2其他信息,如何確定座標系找到“寶藏”?畫出圖形。

結束語: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本節課我採用集體討論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一些初淺的認識和想法,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導。謝謝!

説課稿 篇7

今天我所説的篇目是陳從周先生的《説“屏”》,它是八年級下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五篇。

一、説教材

1、單元教學目標:

(1)單元內容: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發達,中國的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獨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八年級下第三單元反映的是建築園林、名勝古蹟。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題材豐富多樣,主題集中,《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範的説明文,《橋之美》《説“屏”》則是帶有一定説明性的小品文。

(2)單元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説明文的一般特點,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閲讀現代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蒐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

2、《説“屏“》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屏”是指“屏風”,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簡單介紹了“屏風”的功能與種類,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內容,本文介紹屏風的目的在於提出期望:今天我們應更好的使用屏風。

(2)教材的處理:這篇課文特點鮮明,作為教學內容來看,不能把它當作説明文來處理,學習説明文的寫作方法,教學中應強調的是訓練學生的閲讀概括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的優美,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捨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閲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複習介紹説明文的文體知識。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教師應該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本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教師不必過多講解本課內容,要調動學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等。

3、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掌握重點字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屏的相關知識;理解文中古詩句的含義;把握説明對象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説明文的閲讀能力;

4、過程和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目標:以屏為媒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在教學設計中,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屏的相關知識,把握説明對象及特徵,掌握常用説明方法的運用。由於學生還是國中生,閲讀鑑賞能力還比較欠缺,為此我把理解本文詩情畫意的説明語言作為本課的難點。

二、説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品讀——探究——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課堂上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三、説學法

《綱要》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據此,我準備採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及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研討課文的重點段落,參與説話,讓學生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説教學過程

分為教學環節設計和師生活動

(一) 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

1.由於上期學過的一篇文言文《口技》中提到過屏這種傢俱,因此由《口技》導入。

2.觀賞幾幅屏風的精彩圖片感受屏文化的內涵。(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觀看幾幅不同色彩、風格的屏風圖片,並讓學生談談這些圖片給他們留下什麼印象,從而初步感知屏文化。)

(二) 明確目標、檢查預習 出示學習目標,明確本堂課學習任務。

1.閲讀課文,瞭解“屏”的有關知識,理解作者對屏風的感情。

2.體會本文生動的説明語言。

3.激發大家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審美情趣。

檢查學生預習生字詞情況。

(三) 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

學生自已喜歡的方式自由閲讀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問題。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麼是屏?設計意圖 通過對舊課文的複習引入新課,既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為創設情境做好鋪墊。由精彩的屏風工藝品畫面導入,創設情景,揭示課題,激發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獲得切實的感受。用幾句話説明,又檢查了學生對説明文寫作的掌握情況。通過此環節,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慾望。明確學習任務,同時也檢驗了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限時快速閲讀課文,根據思考題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這一環節實際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的'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一解釋。並説明其作用。

(2)文中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請找出具體句子。

(四)研讀課文 合作探究

出示問題組,四人小組合作探究,推薦代表全班交流

1、 文章採用了哪些説明方法?這些方法在表達上有什麼作用?

2、 文章語言上有何特點?

(五)品味賞析 拓展延伸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説我們每一件傳統器物裏都浸潤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屏風只不過是一個例子,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好些小小的器物裏都有一個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説一説我們生活中那些器物能反射出傳統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國人民的智慧。

(六)佈置作業,經驗存儲

1、美讀課文三遍。

2、從課堂上所説的其它那些能反射出傳統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國人民的智慧的器物中選擇你最熟悉的一個,整理好,寫在週記本上。

(七)板書設計

如:《説“屏”》陳從周。 作用: 實用性 藝術性。説屏分類: 金屏、石屏、木屏。設置 :大小因地制宜、講究造型、色彩、繪畫 與整體相稱、曲屏折度、視線遠近得體。

注重朗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反覆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變換方式。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

兩個問題旨在對課文寫作特色做全面探究,體味文章語言的詩情畫意。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礎上,適當地引導和點撥,讓學生對本課的重點難點問題有更明晰的掌握。

語文學習要出於教材,但又不僅侷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由傳統的器物引發體驗,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激發大家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審美情趣,讓語文課堂向更遠的方向延伸。

佈置此項作業,其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內容,並將已經調動起來的生活體驗深化,通過寫短文,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的功能是簡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學內容。

説課稿 篇8

【教材分析】

這篇閲讀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學家朗志萬故意把一個錯誤結論告訴小朋友,再問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明白: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伊琳娜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他不迷信權威,在媽媽的啟發下動手實踐,獲得了正確的答案,並明白了科學家真正的目的。本單元的教育專題是“用心思考,勇於創造”。《動手做做看》是本組單元的首篇課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的生動教材。

【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二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及第一課時目標完成情況,我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中受到啟發。

⑵ 知道什麼是名人名言,有收集名言的興趣。

2、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

⑴ 感受動手做的樂趣,認識動手做的意義。

⑵ 喚起學生善於思考、注重實踐、不迷信權威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瞭解科學家的真正目的,並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設計理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因此教師要創設民主、開放、活潑的學習場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並獲取知識。同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要開動腦筋,積極思維,以思促行,從而達到語文實踐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統一發展。

【教法學法】

結合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新課改理念與學生心理及認知特點,我確立本課教法

學法是質疑問難法、動手實驗法、朗讀感悟法、主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一、遵循教學原則、優化學習過程

下面我向各位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1、初讀設疑,激發興趣(大約3分鐘)。

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都比較強,我抓住這一特點,讓學生朗讀課文,同時老

師提出問題(展示課件一)目的是提出懸念,吸引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

2、動手實驗,解決疑問(大約12分鐘)。

在這一環節裏面,我先讓孩子們小組合作、動手把金魚放進裝滿水的杯子裏,

看看杯裏的水是否會漫出來,然後我以課件形式(出示課件二)把實驗的全過程向學生演示一遍加深印象。這樣,孩子們在自主互動的空間充分探究。體現了語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相結合,語文教學活動化的現代化教學理念。

3、迴歸課文,感情朗讀(大約10分鐘):

⑴ 首先,我(出示課件三),朗讀兩個需要重點朗讀的句子,同時向同學們提出問題,想一想:伊琳娜為什麼生氣了?假如你是伊琳娜會怎麼説?

⑵ 伊琳娜生氣的責怪朗志萬“哄騙”了他們,真的是“哄騙”嗎?(課件四)説説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以上安排的句子朗讀和理解是讓學生進一步明白科學家的目的.,並從故事中受

到生活啟迪。同時我採用了範讀、導讀、讓學生自讀、分角色讀等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概括能力,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

4、質疑過渡,深化認識(大約5分鐘)。

首先我利用課件提出學生是否贊同科學家説的話這麼一個問題,同時組織學生

小組討論。(課件五)通過自主合作從讀書、質疑、實驗、探究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得出正確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5、聯繫生活,以知導行(大約5分鐘)。

我提出討論性的問題讓學生小組內自由發表見解,並鼓勵他們完整性的互相説。這樣再通過“看、讀、想、問、查”方法,孩子們學會了自己去思考判斷、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從而培養學生的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

6、靜思名言,深化認識(大約5分鐘)。

我採用的方法是齊讀、背誦、感悟,目的是讓學生注重語言的積累,體現價值

觀的導向。

7、延伸課外,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⑴ 讀童話故事《小馬過河》,把自己讀後的感受説給小朋友或者爸媽聽。

⑵ 在課外書或網上收集名人名言。把活動延伸到課外,目的是拓展學生學習空間,鍛鍊學習語文的實踐能力。

這節課我尊重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把學習權利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給孩子們自主學習的空間,滿足學生探究慾望。通過動手實驗,感情朗讀,小組討論等方式從實際意義上體現出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最好形式。

標籤:説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