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有關説課稿範文錦集10篇

説課稿4.97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説課稿範文錦集10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敬業與樂業》(板書課題及作者),這篇文章出自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從題材上看這篇文章是一篇議論文,本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是議論文中的典範之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並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閲讀議論文,能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並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

該文是我國近代思想家、學者、維新運動領袖之一梁啟超先生八十多年前對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生的一次演講。作者借“敬業與樂業”為題,勸勉該校的學生將來在社會上能“敬業樂業”,各自盡自己的力量貢獻社會,同時也從職業中享受到樂趣。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八十多年了,但梁啟超先生所講的內容對我們仍然很有教育意義。作為一篇議論文,本文具有鮮明的特徵:首先是文章思路清晰、邏輯嚴密,作為一篇演講詞同時又具有一定口語化特點。第二,文章在論證過程中大量引經據典,如引用了《禮記》、《論語》、《老子》、《莊子》等古典文獻中的語句,增加了文章的理性色彩和説服力。這些語句的引用與作者自己的語言相得益彰,極大拓展了文章的思辯空間,有利於學生的理性思維訓練。第三,由於本文出現很多關於“敬業”與“樂業”的經典語句,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專題積累並向課外拓展蒐集相同資料,形成知識的整合與深化,從而培養學生形成分類蒐集、篩選整理信息的良好習慣。另外課文中援引事例很多,且大多數是社會職業者的事例,如果讓學生關注自己在學習這一“職業”中的種種態度並舉例證明作者提出的觀點,就可在訓練學生閲讀的同時又促使其對自己的學習精神進行反思。

基於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認識和對教材的分析,本文的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一、理解課文內容,能夠領會並運用“舉例子”和“講道理”兩種論證方法。

二、體會本文語言表達通俗淺顯,準確周密,生動有力的特點。

三、認識敬業與樂業的意義,培養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遵循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緯度的要求,同時也是在建構學生知識體系的同時,建構學生的價值體系,不但突出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也突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特點。教學目標的出示預示着教師要按照教學目標要求組織教學,學生應該努力達成教學目標,形成教與學的統一,以期讓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發生知識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本課在處理教材時按五個環節進行:①創設情境導入新課②整體感知③研讀揣摩④品味交流⑤拓展練習。

下面進入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思一下自己對待學習的態度,然後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在自己的學習中是否做到了全神貫注,心無旁鶩?怎樣才能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呢?從而導入課文學習。這樣由學生生活中的事情談起,一下子能把學生的聽意、思維、興趣調動起來了。

由此自然進入第二個環節:整體感知。在本環節先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然後思考下列問題(教師出示問題):①這篇文章的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如何提出來的?②作者是如何證明自己的論點的?問題提出後可以指名讓學生分別朗讀課文,讀完以後全班一起正字、正音,學生之間相互評論交流,然後獨立思考兩個問題。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問題意識;兩個問題的設置則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和思路,幫助學生為此後進一步理解課文作鋪墊。在全班交流以後教師明確問題要點:①本文中心論點是“我確信‘敬業樂羣’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是作者引用國人熟悉的儒家經典《禮記》和道家經典《老子》中的格言而提出來的。②作者先談了“有業之從要”然後從“要敬業”和“要樂業”兩個方面分別進行證明的。

在此基礎上進行本課的第三個環節:研讀揣摩,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個發現式學習的過程。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調動自身體驗去思考、討論、交流。這裏主要是解決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即:初步學會分析議論文觀點和材料,理解作者如何運用典型事例、名言來證明觀點。共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出示問題)。作者在論證“有業之必要”時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請找出來並試着做具體分析説明。學生討論後歸納明確:作者運用了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舉例論證如:舉了孔子和百丈禪師的例子,説明有業必要性。道理論證如:引用儒家和佛門的話證明了“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

第二步,設置問題組,引導學生在朗讀基礎上前後桌4人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學生互相補充,分析作者是如何論證“要敬業”的(教師出示問題組)。作者是如何論證闡述什麼是“敬”的?又是怎樣論述怎樣才能做到“敬業”的?都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並歸納:在第6段中作者闡述了什麼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無適便是敬”後,緊接着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語言進行解釋。在這之後再講為什麼可敬,並以設問方式展開論述。課文講了兩個地位懸殊的職業做例子證明“凡職業沒有不神聖的”,從而為進一步論證“敬業”打下基礎,最後則讚美了敬業的人。第7段作者還是以設問方式把論述引向深入,在這一段的論述中,作者既有自己的論證,也引用了《莊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論證,特別運用正反兩方面的論證方法,把“敬業”解釋的十分形象具體,而舉例子和引用名人名言的自然結合也使文章的説理立於不敗之地。

第三步,指導學生在學習分析“要敬業”的基礎上運用自己在本節課所掌握的方法,小組合作自學“要樂業”部分,以達到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合作學習意識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引領和指導作用,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己去親身經歷,親自感悟思考,主動積極地進行富有個性的學習。在自學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自己理清本部分的結構層次,由小組派出代表向全班講解交流:作者先從錯誤觀點入手,扣住“苦”與“樂”不同態度展開論述;然後再分析原因,指出“趣味”所在,從而引導青年人確立樂業的思想,鼓勵青年人去過有價值的`生活。然後在理清層次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找出有關論證方法並析其作用,從而結束對本部分的自學。

在解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後,相應轉入第四個教學環節品味語言。本文作為一片演講詞,語言通俗並大量引用經典、格言,充分體現了口語和演講的特點,可以讓學生試着從文中舉出例子加以反覆誦讀並作簡要分析,體會這些語句的意義和作用。因為有些與經典、格言相關的語句藴意深刻,須得反覆朗誦才能體會,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學生讀得順口、讀得流暢、讀出意味,體會才深刻,才能與作者的觀點和情感相共鳴。朗讀的形式可以多樣,如:齊讀、默讀、散讀、小組互讀等等。在學生朗讀並舉例分析後教師加以補充並歸納總結(教師出示要點)。口語和演講特點:1、引用古籍、名言時,用通俗口語解釋。例如:解釋“主一無適便是敬”時説“用現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2、語言通俗如話家常。例如:“人生從出胎那一秒中起到嚥氣的那一秒鐘止,除了睡覺以外,總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擱起不用”。3、結合演講時情境,注意與聽眾現場交流。例如:演講最後“盼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實際就是對聽眾心靈直接的訴求。

本課最後一個環節是拓展練習,主要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重難點,提高知識的運用與遷移能力,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使學生在豐富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真正實現“教是為了需要不教”的最終目標。練習設計如下(利用投影出示):課文中在談到“有業之必要”時,舉了孔子和百丈禪師的例子加以説明;談到“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時,列舉了四個原因加以説明。請你參照兩種寫法,根據自己的理解,試着為“有業之必要”列舉出幾條理由或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舉幾個例子。

課文總結:本文作為一篇典範議論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作者開始就開門見山指出了文章的論點:即“‘敬業與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接着深入論述了有業、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在文章最後殷切希望大家發揚敬業、樂業精神,去過人類合理的生活。本文在論證中最大特點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從而使文章具體、生動、富有説服力。在議論語言上則通俗淺顯、準確周密、概括有力,充分體現了口語和演講的巧妙結合。最後佈置作業:

①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或自己喜歡的語句作為積累抄寫下來。

②寫一則短文談談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職業”——學習。(300字左右)

説課稿 篇2

各位教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華南虎》,這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六單元的一首詩歌。

新課標對詩歌有以下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傷口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本單元是一個以動物為話題的一個單元,共有五篇文章,《華南虎》安排在第三篇,是一篇自讀課文。作者牛漢寫作這首詩時是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詩人在幹校從事強制性勞動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裏見到了一隻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辦法禁的老虎,四隻破碎的虎爪憤怒、絕望地把水泥牆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淺淺的血跡,這與作者當時的境遇何其相似。當時,那老虎不馴的氣魄引起詩人靈魂的強烈震撼,於是回到幹校寫了這首詩,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本詩情感豐富,很有暴發力,非常適合朗讀,所以在確定教學方法中,我將採取多種新聞記者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的意境美。

本單元的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瞭解、認識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而且還試着從動物世界裏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華南虎》中華南虎對自由的嚮往和對冷酷現實的反抗,也曲折地反映了人類的理想和追求。這是本詩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確定中,不可少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認識生命的平等,第一個人都應保護動物,珍視生命。

本詩文辭優美,含義深刻,通過多種新聞記者及情感的體驗,在知識和能力目標的確定下,我把背誦《華南虎》定為目標之一。

與動物有關的文章和話題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為了引導學生聯繫生活體驗,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安排了兩個拓展訓練,為老師找的一幅畫根據課文來仿寫一首詩,課後通過各種渠道蒐集資料,查詢相關其他動物的生存狀況,有圖,最好配上文字説明。

由此,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鄙棄世俗,勇於抗爭,在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

2.珍視生命,關愛動物。

知識和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聯繫寫作背景,抓住關鍵詞句,背誦課文。

2.瞭解詩中的眾多形象,理解詩歌形象的`象徵意義。

3.品味詩歌,把握全詩主旨,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理解力,學着寫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收集動物資料,激發學生善待動物、關愛生命。

我準備把以下兩點確定為教學重難點:

1.瞭解詩中的眾多形象,理解詩歌形象的象徵意義。

2.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收集動物資料,激發學生善待動物、關愛生命。

3.品詩後根據圖畫來仿寫詩歌。

確定以上幾個重點的原因是:

這首詩作於一個特殊的年代,“十年動亂”期間,表現了在特有的政治環境下,中國有良知、正直的知識分子不屈服於壓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而這段歷史與情感對於學生來説是陌生的,即使在瞭解了歷史的基礎,也比較難以理解一個充滿作者情感的華南虎形象,以及他的象徵意義。如何突破這個重點,難點,是關鍵。這直接影響我們收集資料、仿詩的效果。“閲讀是走向文字內心的橋樑。”七年級下期的學生,經過近一年的新聞記者訓練及情感閲讀的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驗。本文的情感非常熾熱,而七年級的孩子心思仍然相對可愛,詩中老虎的遭遇會引發他們的同情心。針對這些特點,本課嘗試先通過聽讀欣賞,激發情感,然後自讀初探,整體感知詩中的眾多形象:“華南虎”觀眾“我”。然後集中力量,在瞭解寫作背景和象徵,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抓住關鍵語句,反覆誦讀品味,深入分析詩歌塑造的華南虎形象,學習欣賞詩歌的意想,理解詩歌的主題意境,得到美好人格的薰陶。

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收集動物資料,收集,分析,整理及創造性地製作資料,是現行教育中拓寬課本知識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目標的突破需要兩方面來進行突破。其一,結合文章內容,激情是給後面的進一步蒐集資料作好情感基礎;其二,學生收集資料、分析整理及再創造資料是,老師要作好指導工作。這是這一目標達到的關鍵。

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蘇少版美術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九課《這是我呀!》,在教材中它其實是一個單元,編者循序漸進地安排了(一)畫自己、(二)用半立體的方法表現自己和(三)用立體的方法表現自己這一系列從平面到半立體再到立體的內容。這些內容與學生身心特點相融,與美術語言相通,凸現了課標精神,與兒童的生活緊密聯繫,以人為本,以我為美,生活中的我就是美的塑造者。本課作為第一部分,主要讓學生認識自己、發現自己與眾不同之處,用繪畫的方式表現自己的獨特之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對後面的兩個學習內容起引領作用。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觀察自己的臉部特徵,瞭解五官的形狀與特點,讓學生髮現自己,進而實現美化自己的目的。

2、技能目標:運用適合自己的繪畫方式進行表現,掌握初步的表現技巧。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髮現自己的特徵,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的美,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自己,能夠用較好的美術語言表現自我形象,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的目的。

教學難點:初步把握人物的形態特徵,用繪畫的表現方式進行情趣化個性化的表現。

説教法:

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平等、民主、合作、競爭”的課堂教學氛圍,以學生為主體積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採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情智互動、動態生成的教學模式,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實施培養學生的繪畫個性以及自由獨特的表現方法的動態教學。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獲取知識。

説學法:

一年級學生從上學期開始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勾線、塗色、剪貼、撕畫的技能,他們敢動手、愛提問,大多數同學能自信、大膽、自由地用美術形式和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本課在重點培養學生敏鋭的觀察力、理解力,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使學生對自己的'形象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自我感覺為主、互提建議為輔,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表現慾望,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表現自我。

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課前老師挑選幾個長相特徵比較明顯的學生到黑板上隨意畫自己的臉。(一年級的小朋友對於模仿老師的樣子在黑板上塗鴉是樂此不疲的。這些沒有經過引導學習的畫雖天真爛漫,卻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例如他們常會把臉都畫成圓圓的。這裏先為本課的教學埋下伏筆。)

一、導入:

在課的導入我先讓學生認一認:剛才有幾個同學在黑板上畫了自己的臉,瞧,表情還特別有趣!這是誰呀?請小朋友對照黑板上的畫像認一認,並請他們走上講台給大家看一看:這幾位小朋友的臉是不是都象黑板上小朋友畫得這麼圓圓的,再找一找:他們的髮型、五官有什麼不一樣?以生活中同學的形象與黑板上的塗鴉作品想對比,目的在與引導學生了解每個人長相的獨特之處,為下一步引導學生通過鏡子觀察自己的特徵提供了觀察的方法。

二、講授新課:

1、照一照:我們能用眼睛看到別人的長相,一定也想知道自己的模樣,現在拿起課前準備的小鏡子,請大家仔細看看鏡子裏的“我”長得什麼樣?想一想:“我”的臉型、髮型、五官有什麼特點,對着鏡子在小組內説一説。説得像我們鼓掌通過,説得不太像請大家糾正。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確學習要求,培養學生用獨到的眼光去發現自己的美,即由一般人共有的特徵細化到關注自己的特徵,學生把自己觀察的結果説給組內成員聽,加深了觀察、記憶的印象。

2、今天每個小朋友就要來畫自己,我們先來看看大畫家是怎樣畫自己的。(課件展示:凡高、畢加索的自畫像,讓學生欣賞高質量的大師作品,從小就接觸經典,對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很有益處。讓學生觀察兩位藝術大師的不同特徵,思考人物個性同時再用讓學生辨認:是凡高還是畢加索?雖然凡高有戴着帽子、正在畫畫不同的裝束,但臉部的基本特徵沒有改變,告訴學生同一個自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現,可以在不改變自己臉部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改變自己的形象,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自己臉部最主要的特徵在哪裏,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為下一步教學作鋪墊。

3、在欣賞了大師的作品後,為了給學生作畫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教師也來示範畫自己,請小朋友的眼睛做老師的鏡子吧,請大家看看老師的臉形是什麼樣的?再看看老師的髮型和五官什麼特徵。為了引起學生的共鳴,我主要畫小時侯的自己。研究發現不管用哪種繪畫方式表現,一開始都是以勾線來表達,所以我的示範只是用線簡單勾畫出自己的特徵,對於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而言,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塗色技巧,在這裏老師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塗色,同時告訴學生用線描的方法也是一種繪畫表現方式,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

4、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同齡人的作品中受啟發,我設計這樣一個尋人遊戲:(課件展示)我們看看小朋友怎樣表現自己的,這三幅畫中有一個愛生氣的小眼鏡,你能找到嗎?你怎麼知道的?還有其他幾幅自畫像,你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並説説他們分別用什麼方法和材料表現的?這個遊戲活動用兒童的眼光欣賞兒童的作品,激發學生的辨析與思考,使訓練由內而生了更多的感悟,為學生的個性化創作做準備,引導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探究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範畫中的人物有什麼個性,二是小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和材料表現自己的個性的,使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不知不覺突破了教學難點,領悟到原來畫自己還可以畫出自己的喜歡和愛好。

5、畫自己的時候還可以把自己認為最有特點和個性的地方:可以對着鏡子作表情欣賞,表現自己認為最美的表情,還可以改變自己的服裝和髮型,但臉部特徵不能變。這一過程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自己更深入地歸納、感悟畫自己的方法:在仔細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抓住臉部主要特徵來表現,改變自己的裝束和髮型也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給學生的創造提供了空間。

6、同學們想用什麼繪畫工具表現自己,想一想、試一試:

三、自由表現,體現個性。

作業要求:

1、畫一幅自畫像。可以照鏡子畫,也可以參照自己的照片來畫。

2、可以給自己重新設計喜歡的髮型和服裝,還可以變化各種表情,但最後完成的作品,一定要讓大家能夠認得出你哦!別忘了一定要抓住自己的長相特徵。

四、展示作業、交流欣賞。

1、學生將完成的作業貼在展版上,以“我們班的集體照”的形式展開自評、互評。這是我們全班的集體照,長相雖然不一樣,個性也不同,但都聰明可愛、充滿自信。老師喜歡每一個小朋友,老師願意和大家做朋友,教師將自畫像也貼到學生一起。請學生從是否抓住自己的主要特徵、色彩、表現手法、表現心情等方面講解、評價。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和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美術課程價值的一大體現,以“我們班的集體照”這種形式展開展示評價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使本課的學習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氣息,尤其給長相不佳的學生以自信,使學生體會到“我”是獨一無二的,真正體現課程標準:“讓每一位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核心理念;新課程的理念老師要做“學生平等中的首席”,事實上許多美術大師常從兒童畫中汲取靈感,教師讓學生也來評價自己的畫,改變了以往“唯師是從”的不良習氣。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相互探究、相互評價的交互行為也使師生雙方獲得了各自所需的學與教的啟示,體現教學相長。我們教師只有努力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可親可愛、平等互助的參與者,學生才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主人翁地位。

2、對比課前學生在黑板上畫的頭像,請學生談學習感悟。與課前預熱首尾呼應,進一步明確教學重點,使學生領會畫自己的要領,真正做到學有所得。

五、拓展延伸:

1、欣賞用摺紙、彩紙撕貼的方法表現的作品。

2、請大家想一想:可以準備什麼工具做自己。

美術學科的自主學習包括對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應用,讓學生思考下節課的學習工具,有意識地滲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説課稿 篇4

【設計理念】

新課程指出: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澱。本課教學中,老師能充分提供給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開展猜一猜、比一比、撥一撥等活動,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將“數”和“形”緊密結合起來,以“形”感知、理解、表達“數”,深入淺出,進而強化了直觀感知的數和抽象的數之間的聯繫,逐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學情與教材分析】

“認識算盤”是根據《標準》的要求新增加的內容。本節課呈現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是藉助課件,直觀、形象地展示了算盤的結構,給出了算盤各部分的名稱,説明一顆上珠表示5,一顆下珠表示1,讓學生體會古人“以一當五”的創舉。第二層次是利用Flash動畫軟件,讓學生在算盤上表示數,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新知,同時加深對不同數位上的數的意義的理解,進而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萬以內數的認識。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算盤,因此教學中既要滲透中國傳統的數學文化,又要注重讓學生經歷運用計數單位數數的過程。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知道算盤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用算盤計數和數數。

2、學生經歷用算盤表示數、數數的操作過程,掌握用算盤計數的方法,初步滲透位值思想、對應思想、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

3、學生了解算盤的歷史,知道算盤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認識算盤,會用算盤表示數。

教學難點:帶有上珠的數的撥法。

【教學過程】

 一、展示圖片 引出課題。

1、展示形狀各異的算盤圖片,引出課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形狀各異的'算盤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算盤的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觀察 認識算盤

(一)介紹算盤的歷史

1、課件演示,瞭解算盤的由來。

課件出示:計數的歷史演變過程:“結繩計數” “算籌計數” “擺珠子計數” “算盤計數”。

介紹:算盤是中國最古老的計算機,我們的祖先在1000多年前就發明了算盤,開始用算盤進行計算,一直流傳到現在。算盤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還傳到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家。

2、談感想。

聽了這些介紹,你有什麼感想?

小結:我們的祖先很智慧,小小算盤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藴,讓我們好好認識算盤,把中國的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

【設計意圖:通過算盤歷史的介紹,讓學生懂得算盤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一大貢獻,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認識算盤各部分的名稱。

1、仔細觀察算盤,説説算盤裏都有些什麼?

2、認識“框”、“樑”、“檔”“上珠”“下珠”。(板書並結合課件演示)

3、用動作比劃自己認識的名稱。

4、兒歌記憶法。

課件出示:

小算珠溜溜圓,樑把算珠分上下,中間檔來串一串。框把算珠全圍上。

【設計意圖: 通過課件演示、動作比劃、兒歌記憶等不同方式,使學生記住算盤的各部分名稱。】

 三、實踐操作 使用算盤

1、在算盤上表示1-10各數。

(1)引發衝突:藉助課件展示算盤上雜亂的珠子,在這樣的算盤上能直接撥數的嗎?引出在算盤上撥數要先離樑。

(2)小組討論:如何在算盤上表示出1-10各數?

(3)共同撥數:利用Flash動畫軟件,學生説數,老師撥數,重點引導“五”和“十”的撥法。

2、瞭解如何定位。

(1)藉助課件展示不同的定位。

(2)小結:算盤上計數,定數位可關鍵了,個位定在哪兒,十位、百位、千位也固定了。

3、用算珠表示數。

(1)撥數前,要先注意什麼?

小結:當珠子都離樑時表示算盤上沒有計數。

(2)在算盤上逐個出撥出各數:563 208 560 600

個別學生利用Flash動畫軟件,在電腦的算盤上撥數,其他學生在自己的算盤上撥數。

強調:某個數位上是0,則不撥珠以空檔表示。

③滲透撥珠的指法。

撥入下珠時用大拇指,撥去下珠是用食指,撥入撥去上下珠都用中指。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演示、生生交流中懂得算盤上哪一檔都可以定為個位,只要個位定下來,其餘各位也定下來了。並通過動手操作撥珠學會了算珠計數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四、鞏固應用 加深認識

1、猜一猜

下面幾個謎語都和算盤有關,請同學們猜一猜它們分別是什麼?

①猜猜我是誰,它有四條邊,最愛幫助人,不讓珠亂跑。

②猜猜我是誰,雖然只有它,本領卻很多,一個可頂五。

③猜猜我是誰,它有許多根,穿着小珠子,噼裏啪啦響。

2、連一連

把相同的數連起來。

3、用三顆算珠在算盤上表示一個三位數,最大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基本練習,幫助孩子進一步熟悉算盤的結構特點和用算盤表示多位數的方法,能夠熟練讀寫算盤上的多位數。】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算盤,並會用它進行撥數,它的神奇之處是不僅能表示數,用它還可以進行加減乘除計算呢!熟練的珠算計算並不遜於計算器,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查找一些資料,發現更多關於算盤的奧祕。

説課稿 篇5

一.背景分析

(一)説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環》作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開篇內容,涉及內容既是水資源基礎知識,激發學生求知慾,又為後面章節的學習作鋪墊。

本節課由“相互聯繫的水體”和“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部分內容組成。“相互聯繫的水體”部分內容主要是對水圈的構成、自然界的各種水體之間的關係作了簡要的介紹,為學習水循環的學習作基礎知識方面的鋪墊。“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為主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説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具備由盲目階段向自覺階段發展過渡的心理特點;他們的認知能力的發展將接近於成熟,能運用抽象的適用形式、邏輯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決問題,可進行獨立探究活動和研究性學習。

高一學生對一些地理表面現象的認知較多,對原理性認知較少。學生已有知識是知道自然界水體存在形態、能夠概括出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各圈層的`特點;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基本掌握了物質三態變化,對物態變化中吸、放熱也有一定的瞭解;學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環過程及其意義、河流的補給等內容。

(三)説教師自身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教師只有清晰地認識自己,意識到自身的優缺點,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

根據MBTI心理類型理論,在四個指標,八個偏愛所組成的16種類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學風格是情感型。在解決探究性問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成績、性別等組成異質小組,採用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交流,營造一種自由、活躍、和諧的環境,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優化。

二.教學目標

(一)説課標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標準是“運用示意圖,説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説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其中“説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為“瞭解”的水平;“説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為“理解”的水平,為本節課的重點。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課標的分析,並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水的三態變化,説出水圈的構成。

2)繪製水循環示意圖,結合示意圖説出水循環的過程。

3)舉例説明水循環在塑造地表形態的影響。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繪製“水循環示意圖”,學會繪製簡單地理示意圖的方法。

2)通過結合“水循環示意圖”、分析其過程,學會分析相關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過小組討論黃河斷流問題,説明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學會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水體有關知識,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2)通過聯繫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主動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的興趣。

3)通過水循環運動的學習,體會到物質的運動有自身的運動規律,人類活動應遵循自然規律。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説教學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説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係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係不易理解。

四.教學策略

(一) 説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的能力,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地圖法:學會觀察圖3.2和圖3.3運用示意圖,提取地理信息基礎上,師生共同繪製水循環示意圖,利用水循環示意圖來説出水循環的過程與主要環節。

2、案例分析法:(黃河斷流問題)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可以對水循環的環節產 生影響,不斷完善知識體系,真正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目的。

3、探究教學法:概括出水循環意義是通過收集來的一些直觀性較強的圖片、視頻材料以及文字、 數字資料,用撲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討,培養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説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會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以漁”,

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析圖、繪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3.2和圖3.3,運用示意圖理解水循環的過程並學會繪製水循環示意圖;

2、學會分析:在分析黃河斷流案例過程中,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通過討論、共同分析出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3、學會探究:通過資料的展示與小組討論,運用具體的實例探究出水循環的意義,學會撲捉生 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討,進而進行提煉、概括。

六.板書設計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水圈的特點:連續但不規則 相互聯繫水圈的組成:

的水體陸地水體的相互補給

自然界的

水循環概念

水循環的過主要類型、環節

程和意義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地理意義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論述,平常百姓也有許多深刻的思考。梁啟超的這篇《最苦與最樂》從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來談人生的責任,思想深刻,格調高雅,語言凝重,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讀來膾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本文的論點是一對姊妹命題:“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文章層次清晰,脈絡分明,兩個分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1、2自然段),“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第3自然段)各為一部分,得出的結論“人生當勇於盡責,而不能逃避責任”(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但是本文並不是一篇很典型的具有議論文結構的文章,作為國中學生,在理解上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而在教學中採取淡化文體,注重學生體驗、感悟的方法,使學生在瞭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達到思想上的共鳴。

2.設計意圖:

本課的設計,遵循以下幾個思想原則:

(1)人本原則:責任的話題是嚴肅的,要讓學生在人生苦與樂的.討論中,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就必須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

(2)交往原則: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小組合作互動,加強課堂交流,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3)開放原則:本文作者多用排比、設問等修辭手法,語言流暢而又凝練。本課教學設計旨在掌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手法的基礎上,通過拓展遷移訓練,拓寬教學的內容和空間。

二、説目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將教學目標界定為以下三條:

知識與能力:

1、理解文章內容。

2、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辭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內容。

2、出示提綱,小組合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聯繫實際,暢談對責任的認識和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

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樹立對自己、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感。

三、説重難點

教學的重難點不可貪多求全,根據設計意圖和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重點:理解文章內容,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辭的語言特點。

難點:理解苦樂與責任的關係,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

四、説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藴,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反覆讀、讀反覆,繼而品味文章語言,理解文章內容。

2.情境設置法: 在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重難點的突破上,充分利用師生的互動交流和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中去,讓學生由感性的“苦”與“樂”中,理解“責任”的深刻含義,理解文章主旨,思想產生共鳴。

3.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説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在讀課文和討論過程中,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中品味修辭的特點。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交流。

六、説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由五大塊組成:

第一塊:導入新課,介紹作者。通過教師創設情景,師生談話導入新課,既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又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並順勢介紹作者。

第二塊:整體感知,。在瀏覽課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塊:自主學習,理解內容。前兩部分採用學生自學的方式,多媒體出示學習提綱,學生分小組自主學習,教師指導並參與學習。

第四塊:合作探究,第三部分以讀促講,培養學生提煉概括的能力。

第五塊:目標檢測,拓展延伸。通過練習和視頻資料,檢測和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教師出示相關資料,指導學生以“責任”為話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責任的理解,幫助他們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説課稿 篇7

一、 説教材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增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讚歌。

課文以感人的筆觸, 記敍了 5」2汶川大地震中, 四川省特級教師、 德陽市東汽中學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譚千秋, 在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面前, 用自己的身體演繹了一個讓無數人為之動容的故事。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恪盡職守、 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 讓我們記住了那個令世人難忘的最後的姿勢口 文章質樸感人, 字裏行間飽含着對這為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的讚頌與崇敬之情q

二、 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 結合高年級學生的思維主體性, 我確立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語感目標:能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口 體會文章感情

2.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9個生字、 2個二類字, 聯繫諜文語境理解 “詮釋”、 “生死攸關” 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3_能力目標: 能夠體會環境及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情感目標: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 能夠理解 “最後的姿勢” 的內在含義, 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o 培養學生 “忠於職守、 大愛無” 的精神o

三、 説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體悟譚老師深沉博大的師愛, 從而受到心靈的盪滌, 真切感受 “忠於職守、 大愛無” 的'內涵。

四. 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 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n 由於這篇諜文較為淺顯, 所以我基本選用 “日主讀書、 合作學習、 白己感悟” 的教學方法而我在其中做引導着的身份, 具體方法如下=

1. 朗讀貫穿法口 以朗讀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 通過朗讀, 理解譚千秋老師在生死關頭, 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 把死亡留給嗣己的捨己為人的精神.

2. 品詞析句法. 通過相互討論, 抓住關鍵詞句共同學習, 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體會其所藴含的思想情感.

3. 臼主探究法。 以 “感” 和 “悟” 為宗旨,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主動探究, 尊重學生的個性感悟口

4. 讀寫結合法。 教學過程中適時安排寫話訓練, 使讀寫結合, 並且同學之間通過相互讀、 評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五、 説教學過程

我打算將本課劃分為兩課時來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

1. 以情激待, 進入文本。

要使學生很快的進入一定的情境中, 那麼教師首先得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n因此, 在上課初始, 就以多媒體再現汶J‖地震時人們齊心協力, 抗震救災的場景,再以問題導入: 同學們, 還記得 20xx年S月 12 日 14分28分04秒嗎? 還記得當時發生過什麼感動全國的事情呢? 通過這些問題設置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 渲染諜堂氛圍, 更好的進行下面的教學展開鋪墊。

2. 學習生字, 理清課文脈絡。

3. 學習課文第一日然段, 感悟譚老師的親切與平凡。

以上是對本課第一課時的簡單説課,下面我講重點説一説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1、 課題入手, 提墅主線

1. 揭示課題, 問: 課文寫的是誰? 並且板書= 譚幹秋

2. 提出問題: 這 “最後的姿勢” 是怎樣的? 讓學生一讀課文, 找出文中描寫最

後姿勢的句子, 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 “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 ” 這句話是文章的文眼, 是靈魂句, 所以一開始就把它提掣出來, 作為貫穿教學的一條主線,使教學一直緊扣主旨, 形散而神不散n1. 引= 譚老師為什麼要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呢? 當時發生了什麼情況呢? 讓學生二讀課文, 找出文中描寫地震的句子, 互相交流。 有四個句子= @天空陰沉沉的口 預示着災情即將來臨, 平靜中隱伏着不平靜, 指導讀得低沉。 @忽然,諜桌搖晃起來! 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 這是地震剛開始, 出人意外, 指導學生關注兩個感歎號, 讀得緊張、 急促; @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 並伴隨着刺耳的吱吱聲, 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口一地震越來越強烈, 引導學生讀妤句子囊

@地動山搖D 碎裂的磚塊、 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 樓房塌陷了……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地震像巨, 吞噬一切, 可怕之極。

2. 引導學生這四句話描寫了當時的地震情況, 讓我們感受到地震突如其來, 愈演愈烈, 瞬間把大地上的一切生靈都推向死亡的邊緣。 並且知道學生飽含深情的朗讀n 把當時緊張氣氛渲染出來。

設計意圖: 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地震的語句讀一讀, 有助於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特殊背景情況, 理解主人公譚老師的行動之客觀原因。 這部分重在讓學生關注環境與場景描寫, 重在通過朗讀使學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與危急n1. 引: 大難來臨, 生死之際, 正在教室裏上課的譚老師是怎樣守護學生的呢?

讓學生三讀課文, 找出描寫譚老師語言、 動作的語句, 想想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同學之間相互討論。

2. 交流討論結果:

逗)言: 紐地震! 他意識到情況不妙, 來不及多想, 就大聲喊道: 哥大家快跑! 什麼也不要拿! 快 .... _., ,,

一體會譚老師反應靈敏, 有豐富的地震經驗, 憧得如何保護學生, 當機立斷地指導學生立即疏散。 理解後指導學生朗讀。

@行=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 雙手撐在課桌上, 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D ”

一讓學生找出句中的三個動詞 “拉” “撐” “護” 和另一個詞語 “立即” 細細品悟口

詮釋着什麼? 引導學生聯繫品讀, 理解詮釋着一個老師的愛與責任, 一種高尚的師德, 所以課文以 “最後的姿勢” 為題, 飽含着對譚老師捨己救生壯舉的讚頌和敬佩之情。 帶領學生滿懷深情地齊讀課題o

5. 問; 譚老師曾給學生講 “人生的價值” 是什麼? 〈是大公無私, 是為他人着想, 為集體着想, 為國家着想 ---- n” ) 點: 他不但言傳, 更是身教! 以白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憧得大難來時要捨己為人, 不能只顧自己口 問: 因此人們讚頌他什麼? 引出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 一句, 讓學生説説閨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一一譚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了, 但他誓死護衞學生的高大形象, 這生命中最後的姿勢, 永遠定格在人們的心中, 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樣幹秋萬代永放光芒1 (在板書的 “千秋” 兩字上描紅) 指導齊讀, 瞭解最後一節的作用一總結全文, 點明中心, 詮釋人名涵義。

設計意圖= 課文第三部分寫地震後救援人員、 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部分還寫了學生對譚老師的印象, 結合第一、 第二自然段, 多角度地側面烘托出譚老師豐滿、 高大的英雄形象, 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譚老師的行動之主觀原因。 因為譚老師一直是那麼愛學生, 一直有那樣的人生的價值觀, 所以他在大難之際, 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 作出了英雄壯舉口 教學這兩部分時緊扣主線, 巧妙勾連, 以此深化主題, 突破難點。

3、 拓展昇華情感

介紹= 在地震災難中, 譚老師用生命之軀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 他那鐗甸的姿態化作了一尊永恆的雕像,-立在他生前就讀的湖南大學校園裏(出示圖片,形象感受) 口 問= 此時, 當你站立在 “大愛千秋” 的豐碑前, 你最想説什麼? 讓學生結合文本語言, 用筆表達, 傾吐內心真情。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課後蒐集幾個抗震救災中的動人事蹟, 跟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安排了一個寫話訓練, 實現文本語言的遷移運用, 體現閲讀與表達的緊密結合。 另外讓學生蒐集相關事例, 拓展閲讀, 加深感悟口

七、 説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 系統的板書設計, 並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 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口 我的板書設計是:

6. 最後的姿勢

譚千秋

( 簡畫= 左手) (方桌簡圖) (簡畫: 右手)

張開 護住四個孩子

忠於職守 大愛無噩

設計意圖: 板書主要突顯人名、 姿勢動作的關鍵詞以及所折射的人物精神,用愛心形狀突顯大愛, 簡明扼要, 中心突出o

結束語

本節諜我根據六年級學生認知規律, 採用直觀教學方法, 以 瀛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 以學法為重心, 放手讓學生日主探索, 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 力求使學生在積極、 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 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q 我的説課完畢, 謝謝!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

《愛書、藏書》是標準教材浙美版第八冊第五課的教學內容,本課的教學內容包含藏書票與書籤的設計製作。我以藏書票的設計、製作作為重點教學展開説課,因為這個內容可以單獨作為一個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的教育思想不僅要對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開發的關注,還要引導學生對美術文化的關注。對此,我們學校以藏書票教學作為學校的美術特色進行開發,我也上了這一節課,所以選擇這個內容來進行説課。

2、教材分析:藏書票起源於德國,是貼在書籍扉頁上的小小裝飾畫。有“紙上寶石”、“版畫珍珠”等美稱。翻開書,首先看到一幅與精美的裝幀設計相襯的美麗的藏書票,這是藏書票獨有的形式美感,對於所愛的藏書能起到裝飾的效果,體現了藏書票的裝飾價值。然而,除了它的裝飾功能,它還有很多其它的功能,比如:它的欣賞功能、收藏功能、交流功能等,內容上突出表達藏書者的思想、感情、修養和興趣為主的創作題材,教材中的教學設計也是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設計,突出形式美的裝飾功能。但是,它還有一個價值,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就是它的“讀書價值”,或者可以説它有“促進讀書的價值”,這一點也就成為我設計這節課的教材背景。於是我把藏書書票教學的設計重點重組,我對這節課的設計表現為:藉助版畫藏書票的表現形式,提升學生的美術文化素養,使學生在創作藏書票的過程中,理解讀書的意義;激發讀書的興趣;學習通過文本閲讀獲取創作藏書票的靈感的方法。帶動版畫技藝提高的同時,加強對美術創作方式的體驗。

3、學情分析:雖然四年級的學生已接觸過版畫基礎知識,並在課堂學習中嘗試過製作簡單的版畫,但如果要學生在沒有任何經驗與方法的情況下設計製作一枚藏書票,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四年級的學生會手足無措,不知從何開始,設計出來的作品肯定是不具有內在含義的,近似於想像畫一樣。所以,要體現藏書票特有的內含,體現藏書票的“讀書價值”必然要將藏書票與讀書的關係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使學生認識到藏書票的價值並能夠掌握通過文本閲讀獲取藏書票創作的'方法。

4、設計意圖:

(1)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將美術技法上升到美術文化的一種嘗試,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通過欣賞、製作藏書票活動,瞭解藏書票的價值,併發掘藏書票的“讀書功能”,更好的培養學生愛讀書、愛惜書的思想感情。

(2)加強對美術創作方式的另一種體驗。 通過對文本的閲讀,獲取創作藏書票元素的方法不僅適用於藏書票創作,這種對文本的情感提煉,適用於多方面,比如現在流行的美術測試,就是給出一斷文字,然後進行創作;再比如王老師提出的兒童原生態教學的策略其中一點也是從文出來。所以掌握這種方法,獲取從文中得出創作元素的經驗是設計中最重要的意圖。

二、説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通過欣賞、交流,瞭解有關藏書票的來歷、作用、價值及相關知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閲讀短文,引導學生從短文中發掘創作藏書票的創作元素(可以是對作者的印象、對故事的情景、從中受到的啟發與感受等)並製作書票。並最終掌握這種方法,在別處適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掌握從文本中獲取創作藏書票元素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學生愛讀書的良好品性。

二、説重點:

引導學生從文本中獲取創作藏書票的創作元素。

三、説難點:

設計出新穎、獨特富有特殊含義的藏書票。

四、説教法:

1、巧設疑問,自主探究:在教學中,對知識點的解剖多以猜謎的形式呈現,意圖是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學生在猜測過程中與滿足好奇心後,神不知鬼不覺的掌握本是陌生的藏書票知識。

2、綜合欣賞:對比創作:

(一)運用多媒體欣賞引導:

(1)圖片欣賞:在教學中,圖片欣賞包括兩個方面:

A欣賞藏書票作品,嘗試理解創作者的思想意圖及內隱的含義。

B欣賞名家為特定文本創作的藏書票。以學生原有對文本的認識去現解藏書票的含義。

(2)文本欣賞:重讀《童年》片斷,增強情感體驗,從現有的對文本的認識中去尋找創作元素。

(二)與名家作品比較創作:

(1)欣賞同一文本的不同作品,學習創作者的不同視角。

(2)在同一文本中生成自我的內心感受,嘗試進行創作。

意圖使學生通過這種程序性的練習掌握從文本中獲取創作元素的方法。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創設問題情景:平時用什麼方法標記屬明自己的書?

2、介紹藏書票知識:有一個聰明的德國人,他用一種特殊的方法標記屬於自己的書。(出示貼有《刺蝟》藏書票的書)並介紹世界上第一枚藏書票《刺蝟》是怎樣產生並代表什麼含義等。

(二)、新授:

1、欣賞藏書票:一邊欣賞藏書票一邊以問題形式介紹藏書票的知識。

知識點1、藏書票和平常的兒童畫有什麼區別?引導學生講出藏書票的表現形式是帶有設計意圖的,構圖上講求簡潔明瞭,內容上講求主題突出並具有一定的含義等。

知識點2、人們為什麼用藏書票來作為自己藏書的標記?有什麼意義?引導學生講出藏書票的欣賞價值、裝飾價值、與促進讀書的價值等。

知識點3、每一枚藏書票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是什麼?引導學生説出拉丁文的含義。

2、舉例兩枚藏書票,引導學生講講藏書票的內在含義:你覺得這枚藏書票代表什麼含義?僅僅是一幅裝飾性的小圖嗎?

(三)、創作:

1、創作前:欣賞名家作品,解讀作品含義:欣賞名家為《童年》所創作的藏書票,請學生講講自己對藏書票內容的理解。

2、創作中:重獲名作認識,挖掘創作元素:出示文字片斷,引導學生在文字中挖掘創作元素。這一環節可以引導學生講講自己的感受,想從哪一個點進行創作。及時給出小結:

方法1、表現對文本的理解。

方法2、表現對讀後的感受。

方法3、表現跟讀書意義有關的感受等。

3、創作後:交流創作作品,掌握創作方法:交流創作的藏書票作品、及在創作中是從哪一方面進行創作元素的發掘

(四)、評價:

1、對藏書票作品的評價:

2、對“讀書”、“愛書”的重新認識:

3、對書中獲取創作藏書票方法的總結:

《愛書、藏書》教學反思

《藏書,愛書》是浙美版第八冊中的教學內容。本課屬於“設計應用”領域。主要是讓學生認識藏書票,對藏書票製作的基本方法有一個全面的瞭解,並能應用一種合適的方法制作藏書票,讓學生去用自己的方法標識自己的愛書。“藏書票”的教學正好是學生個性思維能力培養的一種方式,而且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版畫製作技能,符合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他們表現自我提供了一個合適的空間。同時也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技能的培養。

在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解決過程中,我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比較、分析發現並總結,只是在最後的一個環節是學生動手實踐環節中,學生的時間操作能力表現出明顯的欠缺。從整個教學過程看,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對應用藏書票來裝飾自己的書籍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想法,但是在圖案和色彩的創新方面,大多數學生的作品方式單一,個性化不強,創新意識不能有效的發揮。

所以我想,在課堂教學中,應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創作、表現自我的空間。不能總是讓學生圍着教師轉,而是應讓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順着學生的思維去開導、指導、輔導,讓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探索。儘量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獨立創作,把自己內心的感覺表現出來。教師也應因人而教、因思而導,分別根據不的同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去輔導學生,去幫助學生拓寬想象空間。在指導他們如何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輔導他們完成構圖,顏色搭配等,最後完成一件能充分表現學生自我的作品。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教給學生新的知識,又要對學生服好務,這是一種傳統觀念的轉變,是本人對教學活動的一點認識和體會。

學生的知識增長了,説明我們的服務有了成果,這也是教學改革的目的之一。為達到以上目的,我在多年的美術教學中深深體會到,讓學生開展藏書票創作活動,對培養孩子們的德育、美育有着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們在讀書的同時如何愛書、藏書,讓他們學會親手設計製作藏書票,不但培養了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素質、促進他們的學習,使其全面健康成長。

教學實踐中,我把藏書票的設計與製作作為一個切入點,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滲透人文性,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美育、美學及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位。

兒童美術教育是眾多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不應該總是單純的在教與被教的教學活動中進行,教師不能單純的讓學生照着老師的範畫畫好一張就萬事大吉了,而應該運用一些切實可行的手段、方法去培養學生們的認知和感知能力,從而激活學生們的想象思維,拓寬他們的想象空間,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給學生們搭建一個施展才華、表現自我、增強自信的舞台。而藏書票的設計與製作恰似是一個這樣的舞台。老師教給學生的只是一種方法、技巧。不要求每位學生都按老師的範畫去做、去臨摹,而是鼓勵學生們自由想象,自我創作,自我表現。因為想象是思維的高級形式,聯想則是想象的初級階段,對少年兒童來説,想象成分大多是再造想象。豐富的想象能給他們提供創作源泉。技能訓練在美術教學中幾乎貫穿始終,誰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固然重要,但我們如果不顧學生主體的智能,一味地追求表面效果,就會或多或少的扼殺少兒的天資,個性及其創造力。

這一課教學活動的特點應是:通過觀察去想象,通過想象去設計,通過設計去創作,通過創作去充分表現自我,通過表現自我去增強自信。這既能提高學生們的自身素質,又將使學生們終身受益。人們常説,素質教育應從娃娃抓起,而兒童美術教育理應承擔起部分重任。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我認為把藏書票引入中國小的美術教學活動中,對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能起到事倍工半效果。首先是號召同學們“讀書、愛書、藏書”,以書作“媒”,以設計、製作藏書票的全過程,達到動腦、動手、用心等目的。使同學們“自由想象、自由創作、表現自我、增強自信”去實現自己燦爛、美麗的人生,這不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加強素質教育的真正目的嗎?

説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

下午好,我是來自,我將要説課的課題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希望我的展示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我的説課就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解説。

一.教材分析

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結合實例,通過觀察、操作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二.軸對稱現象是學生新接觸的一個知識點。學習這部分的知識,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而根據三年級學生空間想象能力不足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較弱的具體學情,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要充分藉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直觀演示,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豐富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過度(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再確定教學重難點,停頓)

(為了更好的達成三維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藉助多媒體採取以下教學策略)

三教學流程

(一)探究軸對稱圖形特徵

1. 感受對稱美,激發學習情趣。

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學生早就有一定的認識,但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呢?上課伊始,我充分藉助多媒體,將一幅幅學生熟悉的美麗軸對稱圖片帶入課堂,(播放教學視頻)優美音樂、精美畫面以及教師激情解説,將學生帶入了現實生活,使學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美,學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時提出疑問:(播放)瞬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引入本節課的研究主題:軸對稱圖形。

探究特徵

學生在美中的提出了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本節課的重點。在此我藉助多媒體分兩個層次進行教學

(1)由對稱物體到對稱圖形

我先利用課件出示具有同樣特徵的三幅實物圖,然後將實物圖描畫下來得到圖形。此時學生產生疑問,得到的平面圖形還是對稱的嗎?

(2)探究特徵

於是學生想辦法動手摺這三幅平面圖形進行驗證,然後討論交流這些平面圖形是否是對稱的?使學生初步感軸對稱圖形的特徵,之後我用多媒體演示三幅平面圖的對摺過程(播放),再一次讓學生深刻感知這些圖形對摺後兩部分能完全重合,通過學生動手操作驗證、教師多媒體直觀演示,學生順利的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並認識了對稱軸。從而有效的突破了教學重點,並且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辨別軸對稱圖形

掌握辨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於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學生已經能做出準確的判斷,但對於平行四邊形學生很容易出錯,我先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進行對摺,然後藉助多媒體對平行四邊形進行不同角度的對摺,有效的幫助學生對完全重合有了更直觀深刻的理解,很清晰的讓學生知道這個平行四邊形為什麼不是軸對稱圖形。五邊形的課件演示,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使學生知道有的軸對稱圖像可以有多種對摺方法。

判斷軸對稱圖形的練習,學生先動手嘗試判斷,之後課件加以演示,很清晰很直觀的幫助學生掌握辨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從而有效的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並且培養了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激情創作

學習到此,我利用課件播放優美音樂,為學生創造做軸對稱圖形的良好氛圍,孩子們激情創作的畫面將課堂的學習推向了高潮,培養了孩子們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畫軸對稱圖形。

畫,對於學生來説,難度比較大,我先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獨立嘗試,然後進行交流,之後我利用課件直觀動態的演示,歸納出找對應點和連線兩大步驟。 如果此過程只説不演示則太空洞、太抽象,而通過多媒體的演示達到了最佳效果。有效的解決了學生的困難。

四.總結

讓學生帶着本節課的收穫再次欣賞課始精美圖片。然後再讓學生説出在此欣賞圖片的感受,之後我提煉性的總結,使學生將視野延伸到生活當中,更加激發學生對美的渴望和創造美的慾望!

整個教學設計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五、教學反思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將抽象的軸對稱現象變得具體,將靜態的軸對稱圖形以動態演示、驗證,從而高效的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在美得情境中快樂學習!

説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15課《大禹治水》,下面我準備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來談一談《大禹治水》這篇課文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部編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的主體課文。這一單元圍繞“偉人”的第一篇主題編排了三篇課文。作為第一篇課文,它承載着讓學生感悟偉人心繫百姓的高貴品質,使學生理解何為奉獻的重任。《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世人所敬仰。全文結構清晰,語言精練。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第一自然段講治水前洪水經常氾濫,百姓生活在苦難之中;第二自然段講鯀治水九年沒有成功,他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第三自然段講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到處奔走”等詞句集中體現了大禹的奉獻精神;第四自然段講禹帶領人們採用疏導的辦法制服了洪水,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課文描述的治水前後兩個場景形成了鮮明對比,更加凸顯了大禹的奉獻精神和疏導治水的智慧。選編本文,旨在引領學生在讀故事、講故事的語言實踐中,體會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課文配有1幅插圖,畫面宏闊,圖中眾多百姓在禹的帶領下熱火朝天地開通河道,禹正在與有經驗的老者察看地形。畫面與課文第四自然段內容對應,為學生領會課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憑藉。

根據本單元訓練重點,本課具體要求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初讀課文,利用學過的方法獨立自主的識字,讀準字音,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2.讀通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深入體會洪水的泛濫給百姓帶來的災難,為深入理解大禹一心一意治水的奉獻精神做好鋪墊。體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重為、難點:

1.識字方面:掌握15個字的讀音,“洪”“災”“難”3個字的字形。理解“淹沒”等詞的意思。

2.內容方面:抓住“淹沒、倒塌、沖毀”等詞語感悟洪水氾濫的景象,為下節課體會大禹的奉獻精神做好鋪墊。。

3.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

由於本課特點需要學生認識的字詞較多,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隨文識字、讀通順課文。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具有天真活潑,好奇好問,好模仿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直觀形象、新鮮活動的事物所吸引,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獲得體驗,達到情感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情境,設計遊戲,分散識字難點,讓學生在一堂課中能始終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三、教法與學法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基本理念,結合本課教學目標及學情,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識字法:識字與寫字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重點與難點,而集中識字對學生而言比較枯燥,為此我在教學中注意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識字,這樣學生易於接受。

2.分組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對待學生的學習上,我以學生的“學”為教學的出發點,讓學生放開手腳,積極參與,大膽求索。本課我指導學生用如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感悟法:《新課標》指出國小各年級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2.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學習生字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生字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為了創設一個紮實有效的課堂,使學生學有所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多媒體)

在教學開始時,我請孩子簡單介紹一下大禹,並且告訴孩子們大禹名字的由來,激發學生情感,然後引導學生質疑課題提出:(1)大禹為什麼治水?(2)大禹使怎麼治水?(3)大禹治水的結果如何?3個問題。這樣設置懸念,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新課文的慾望。

2.初瀆課文,重點識字

a.自由讀課文,標出生字和自然段,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讓學生在初讀中瞭解課文大概內容。

b.出示生詞,多種形式練讀,全班糾正字音,重點指導“二類字”的字音。在聽讀中糾正字音,培養合作精神。在獨立識字中產生成就感。學生掌握了一些獨立識字的`方法,本着《大綱》中識字教學應認寫分流、多認少寫、字不離詞的原則,我在這個環節只對重點字詞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

c.分組朗讀詞語,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受。第一組詞語描述的是洪水帶給人們的恐懼與傷害,第二組詞語告訴我們的是洪水退卻後人們生活的變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因為有了大禹治水,人們才能從“痛苦極了”走向“安居樂業”的生活。為下文學生理解大禹的人物品質做鋪墊。

d.讓我們和這些“朋友”一起回到課文中再來默讀課文。想想課文描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課堂中我設計的思考是:大禹為什麼治理洪水?如何治理洪水?結果如何?葉聖陶説“學語文要靠自己讀書,自己領悟”為此我創設這樣的問題。引領學生回答問題了解全文。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3.精讀感悟,體會洪水氾濫。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播放洪水課件,讓學生體會洪水之大。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氾濫”“淹沒”“沖毀”“痛苦極了”等詞來體會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意義與迫切。

二年級的教學,應堅持直觀形象的原則,要結合多媒體教學,要結合少量詞和句的理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深對字的認識,在本段教學中我採用隨文識字的方式講解了“洪”“災”“難”,以字理識字,學生既識記了字形又瞭解了字義,從而感悟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

4.佈置作業:我讓學生閲讀其他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無聲的語言,是整篇課文的眼睛,本節課我設計的板書做到了簡潔明瞭,突出重點。

我以上的説課設計是基於以下理念進行的:

1.立足於學生的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説反思

上完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重視學生的朗讀指導

1.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我將文中含有生字的詞語分為兩組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受。第一組詞語描述的是洪水帶給人們的恐懼與傷害,第二組詞語告訴我們的是洪水退卻後人們生活的變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因為有了大禹治水,人們才能從“痛苦極了”走向“安居樂業”的生活。為下文學生理解大禹的人物品質做鋪墊。

2.讀出洪水的兇猛以及可恨。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説説看了以後的情緒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透過讀來釋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透過讀來表現起內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二、重視訓練學生想象和説話能力

在指導孩子理解洪水的兇猛可恨時,引導孩子説説看到圖片上兇猛的洪水,你會想到哪些詞語。播放洪水視頻時,我讓孩子説説假如你是視頻中的某一個人,你會怎麼想怎麼做,採取半扶半放的方法,讓孩子自由想象和表達。

三、重視識字寫字教學的指導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為此,對本節課的識字教學,我做了以下思考:

1.在教學生字“難”的時候,我讓孩子自己觀察它的結構以及書寫要點,然後進行範寫。

2.在教學生字“洪”“災”的時候,我採用了字源法,讓孩子瞭解了兩個字的演變和意義。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以下幾點需要改進:

1.要讓學生充分的讀,讀的要有層次、有梯度。每次讀應給給學生明確的任務。訓練朗讀要在紮實中層層遞進。不能因為是公開課而拘泥於流程,要把孩子的朗讀訓練到位。

2.在教學時,孩子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預設,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機智地把孩子的答案一步步轉化成自己的預設,而不能直接否定孩子的回答。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多揣摩揣摩自己的課堂語言,力求精煉而又具有引導性。

以上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反思這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