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熱門】説課稿範文集錦7篇

説課稿3.03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熱門】説課稿範文集錦7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為略讀課文,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導人生,使人終身受益的文章。文章從“我”回憶小時候,有一次隨父親登上高高的塔頂,看蛛網般通往城市廣場的街道,父親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給了我一把開啟心扉的鑰匙切入,隨後記敍了我人生道路上兩次身陷困境、面臨挑戰的時候,就是父親的教誨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條路試試”的靈感和勇氣,最後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實,讓人從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着希望出發,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頑強的意志可以幫助人克服許多困難。當再一次衝破艱難險阻、經歷了苦難之後,通往廣場的路就又多了一條。

二、説教材重、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悟“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深刻含義,以作者為榜樣,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理解內容的要求低於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體理解內容即可,詞語的理解不作為重點,

三、説教法

自讀自悟、討論交流法

本課為略讀課文,應以自讀自悟為主。根據葉聖陶提出的“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略讀指導卻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的思想,教師要更加放手,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逐步提高閲讀能力。

説教學的大體步驟

1、學生參照閲讀連接語中的提示,獨立閲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

2、抓住以下四個重點問題交流:

(1)課文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或句子是什麼?

(2)引導理解欣賞重點句子

①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這樣。

②我大喜過望,腳下彷彿踩着一朵幸福的雲。

③那朵幸福的雲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頭喪氣地與她告辭。

④從此,一條時裝的河流,源源不斷地從我的時裝店裏流了出來。

⑤父親的教導讓我一生受用不盡——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3)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側重體會選擇材料的恰當和表達的詳略得當。

(4)適當引導,聯繫生活實際。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確是一句讓人終生受益的話,儘管學生年紀還小,但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可適當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或所瞭解的事),以加深對“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理解,從中切實受到教益。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全文共四個部分,分別交代太陽花的由來,太陽花從種子落地到一齊開放的過程,太陽花經久不衰的原因,太陽花的啟示,通過作者記敍種太陽花的經驗和感受,表露作者對“事業”的憧憬,對創建一個“科學、合理、公平”的世界的渴望。全文中提到説明的不明顯,在介紹花的生命時才有所提及,所以我想把側重點置於太陽花的美、經久不衰的原因和太陽花的啟示上。

根絕教材的這種情況,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實際,我制定目標如下:

(1)理解太陽花獨特美的原因及太陽花經久不衰的原因。

(2)理解文中比喻的修辭及記敍、描寫、説明相符合的表達方式。

(3)感受作者對太陽花的喜愛之情和所寄託的意願,理解其象徵意義。

其中,(1)(2)是重點,(3)是難點。

二、説教法:

為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嚴格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語文教學原則,針對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方法為:

1、啟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劃句、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

2、朗讀法:語文教學應以語感培養為核心;語感只有通過多讀、多品、多揣摩才能形成。朗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通過朗讀把課文語言內化為學生的心理結構,薰陶情感,啟迪思想,於潛移默化中達到德育美育的目的。再説,這篇課文也較適合朗讀。

3、聯想法:用聯想法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本課中,可讓學生產生相關聯想。

三、説學法: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素質教育提出課堂教學應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因此,我設計的學法為“學習閲讀思考——討論——解疑——拓展訓練”的方式。課堂中通過啟發引導,學生討論,逐步解疑,拓展訓練,學以致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程序設計:

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與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的安排教學程序卻是成功的關鍵一環。為使學生學有所獲,我設計以下幾個步驟教學:

(一)設置情境,激起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納説: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上課一開始,我就設置情境:在自然界、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其中,花,往往是最具代表性的,那平時,你覺得什麼花最美呢?然後讓學生來講自己的體會,教師適當加以引導,每種花都有自己美的一面,那太陽花具有怎樣獨特的美呢?這樣處理,就可把學生引到美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積極參與和學習的慾望。

(二)讀課文,挖掘太陽花的美

心理學認為: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所以,在這部分,我要求學生帶着問題“太陽花具有怎樣獨特的美,從哪看出?”去讀書,帶着目標,邊讀邊思考,邊讀邊畫,這樣就避免了盲目性,使其專注閲讀。

在學生閲讀完畢後,可順便點出個別讀錯的字詞,同時啟發學生挖掘太陽花獨特的美,如:外在美、充滿生機的美、毫無保留的美、經久不衰的美等,在講外在美時,可提及文中的描寫,落實重點。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後,我略做總結,對學生結論加以肯定,激勵學生,並引發聯繫到教學的第三步驟。

(三)深入研究,花美的原因

太陽花美,且能經久不衰,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引導學生讀課文第三部分,啟發概括出三個原因:喜愛陽光、善於抓住機會、主動讓位,同時,點明此處在記敍中夾雜説明。

(四)聽課文錄音,談花的啟示

文章的第四部分點明瞭太陽花的有益啟示,並表達了“還要種一片的”願望,這部分主要設置聽課文錄音,啟發學生思考:太陽花生命短促,卻能保持燦爛多姿,那你面對這樣的太陽花,你能不能學到點什麼,捂出點什麼呢?為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處,我給學生兩分鐘時間自由討論,討論後學生髮言,啟發他們聯想,如太陽花是否很像生活中的某類人呢?它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對於學生的答案,有理就加以肯定,鼓勵學生多説,這樣,既培養學生的思維,又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五)課堂小結,拓展訓練

為提高總結質量,也提高學生梳理問題和概括問題的能力,我讓學生參與課堂總結,明確落實重難點,這樣使學生對知識有系統化的認識。

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本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15課《鳥語》。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主要講述了“我”對鳥兒的喜愛之情,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課文語言生動活潑,富有童趣,結構清晰,重點突出,是培養學生感情朗讀、錘鍊語感,提高語言修養的佳篇。

由於學生大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對鳥兒的種類及叫聲並不精通,與文中“我”所生活的環境有着一定的距離,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內在含義有一定的難度。針對以上學情,依據四年級教材的特點及新課程理念,我初步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以學定教,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評價能力。

3、懂得鳥兒是人類的朋友,並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鳥的感情。

“如何讓學生了解文中幾種鳥語的特點及給我帶來的樂趣”作為理解本文的重點,“學會想象,從字裏行間體會作者對鳥的愛”是本文的難點。

我預設用兩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我打算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來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首先,我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進行質疑,以幾個關鍵的問題做為學生自讀的主線,接着,結合初讀檢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如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呆愣愣、無拘無束、疏忽、怠慢”;通過查詞典來理解“矯健、通曉、犒賞”;結合生活體驗來理解“催促、應驗、預報”等詞語。而讀的時候,着重引導學生通過指名讀、評讀等多種方式,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即從小愛鳥——與鳥交談——傾聽鳥語——猜想內涵——悟出道理——結下人鳥深情,併為學生布置了這樣作業,找到文中最能體現“我”愛鳥的句子,抄寫下來,體會句子的含義。為下文進一步品讀課文打下基礎。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

這一課時的教學我設想通過“激發興趣,談話導入——精讀課文,理解感悟——總結談話,拓展延伸”

三個環節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一、激發興趣,談話導入

在簡要的複習之後,我引導學生觀看“百鳥爭鳴”的錄象片段,看到那些可愛的鳥兒在枝繁葉茂的樹林裏翩翩起舞,聽到它們悦耳的鳴叫聲,這時學生的全部注意力被緊緊地吸引住了,他們邊看邊議論,都在猜測鳥兒們在説些什麼?這時,我適時引出公冶長的故事,激發了學生對鳥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了閲讀期待,為深入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抓住作者情感點,走進文本。

當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萌生了想成為一個通曉鳥語的專家的願望時。我引導學生到文中去尋找小作者在聽了故事後的想法,請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畫出文中最能表現作者想法的一句話,與同桌討論。在學生交流時,我相機出示:我多想做一個通曉鳥語的“公冶長”啊!繼而思考,作者為什麼想做一個通曉鳥語的人呢?引導學生藉助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從小”“愛鳥”“愛看”“愛聽”等詞,及第三自然段中“談談心、聊聊天、經常、試探、交談”等,來體會作者對鳥的喜愛對鳥語的極大興趣,並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表達作者的情感。

2、以“趣”為着眼點,自主閲讀

課文的四——七自然段分別向我們再現了作者與幾種鳥兒間交談的畫面,我引導學生自主選擇一個畫面,動筆圈一圈、畫一畫,找出重點詞語,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讀一讀、議一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裏以“我與布穀鳥的交談”為例,談談我的教法:學生在交流這一部分時,我將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通過分角色朗讀、表演,評讀等方式,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體會作者與布穀鳥那無拘無束的對話,而後引讀第五自然段,抓住“一想起布穀鳥那充滿深情的聲聲催促,我在學習上還真不敢疏忽懈怠!”一句話進行説話訓練:聲聲催促彷彿在説——,讓學生去切身體會鳥語帶給作者的無限的遐想空間。

“我與喜鵲之間的交談”一部分,我放手讓學生根據前一部分的方法自學,在“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説“喜事到家,喜事到家,”一句中適時引發學生想象這喜事都是指哪些事。並抓住雖然……但是……這一關聯句來體會作者對鳥兒的喜愛。

,《鳥語》説課稿--夢鄉標籤: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説課大全, 《鳥語》説課稿--夢鄉,

3、、品味“鳥語”,學做“知音”。

在作者與兒交談的畫面中,學生會不知不覺地對鳥語產生興趣,這時將再次播放鳥兒活動錄象片段,讓學生聽一聽鳥兒清脆的叫聲,做出豐富的猜想,編織出有趣的故事,與同學交流。這時學生

把自己的閲讀、理解、觀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語言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而後,我引讀課文第七自然段,投影出示:從終日忙碌的燕子那裏,我認識到勤勞的可貴;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裏,我懂得了紀律的重要;從搏擊風雨的蒼鷹那裏,我學到了勇敢頑強的精神……鼓勵學生完成這樣的小練筆:從

的 那裏,我認識到 ;從

的 那裏,我懂得了 ;從 的

那裏,我學到了

。旨讓學生在“實踐”中去學習語言,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總結談話,拓展延伸

在總結課文時,我將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並聲情並茂地齊讀課文的最後一段,繼而引導學生當堂設計愛鳥的公益用語。使學生把愛鳥之情轉化為護鳥的實際行動。

在課後我將為學生布置兩個自主選擇的作業:1、仔細觀察一種你喜歡的鳥,抓住特點,寫出它的樣子和叫聲。2、寫一封愛鳥護鳥的倡議書,或者招貼畫,來呼籲大家一起保護鳥。

以上是我的初步設想,在教學中,我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及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板書設計:

鳥 語

愛鳥 護鳥

,《鳥語》説課稿--夢鄉

説課稿 篇4

一、本課概述

本課是冀人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的第17課,是《有趣的變化》單元的第1課。本課是要通過探究物體熱脹冷縮現象,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整理和分析資料、得出結論並應用結論解釋生活現象等科學探究能力。本課設計了3個活動,分別探究液體、固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性質。這三個活動中把探究“液體受冷、受熱的研究”做為探究固體和氣體熱脹冷縮性質的學習方法基礎,活動2和3可延用活動1的方法進行,所以對第1個活動中探究方法的指導非常重要,將它做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

(一)探究目標

1、能夠通過觀察生活中有關液體熱脹冷縮的現象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2、能對要研究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3、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實驗證明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科學知識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説出温度計的工作原理;

2、能舉例説明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夠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與其他同學的討論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目標

能夠舉出人們在生活中利用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實例。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教學難點:指導學生設計實驗,獨立開展探究活動。

四、教學準備

(一)多媒體課件、瓶裝橙汁、温度計

(二)實驗材料

1、基本材料:燒杯、燒瓶、酒精、橙汁、醬油、紅墨水;

2、控制材料:冷水及熱水;

3、檢驗材料:穿過膠塞的吸管。

五、教學思路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是一種事實性知識,所以我依照知識的認知過程進行教學環節設計,即:問題——猜想——實驗——記錄——分析——結論——應用。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4分鐘)

情境1:一瓶橙汁走上講台,跟同學們聊天:大家説説,這廠家也太摳了,這橙汁根本沒給裝滿,太摳了!這時學生會很自然想到自己平時買到的瓶裝液體商品都是不滿的,思維開始活躍。

情境2:“老師還發現了一個事,大家來看一下。“出示視頻:加滿冷水的水加熱了一會兒就從壺裏溢出來了。

教師提問:這些現象是不是很有趣,看了之後你有什麼疑問嗎?然後對學生提出的典型問題進行列舉,如壺裏的水為什麼會溢出來?怎樣才能使壺裏的水不再繼續溢出?是什麼原因使廠家不能把那些液體商品灌滿?

(二)猜想(2分鐘)

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依據事實進行科學猜想:水是一開始加熱就溢出來了嗎?在加熱過程中,壺中的水增加或減少了嗎?

學生:水在加熱過程中,體積可能脹大了。

教師引導學生:我們想不想通過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三)設計實驗方案(5分鐘)

教師:同學們認為應該怎樣進行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要用到哪些實驗器材?怎樣進行實驗呢?

(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中可能選擇的盛液體的容器有玻璃瓶、燒瓶、塑料瓶等,用於加熱的材料有灑精燈、熱水、蠟燭等,用於製冷的材料有冷水、冰箱等,用於檢驗體積變化材料有小試管、透明細管等。)

引導學生對多種實驗方案進行比較,幫助和引導學生選取操作簡單易行的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進行實驗,確定實驗方案:用燒瓶代表壺,在燒瓶內裝滿水,為了便於觀察,把水染紅;用中間插有細玻璃管的膠塞塞緊瓶口,這時紅水會升到細玻璃管中,用皮筋或線在玻璃管的液麪處作一個記號。在兩個燒杯中分別倒入熱水和冷水;先把這個實驗裝置放入熱水中,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然後再把這個實驗裝置放入冷水中,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

實驗前要提出實驗要求:注意安全(小心熱水燙手)、分工合作、及時記錄實驗現象等。

(四)進行分組實驗,得出初步結論(8分鐘)

1、分發實驗材料,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

2、彙報實驗結果。 (討論)

①玻璃管內水面上升,説明水發生了什麼變化?是不是燒瓶裏的水增多了?為什麼?(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是水的體積變大了,體積變大叫做體積膨脹。

②玻璃管內水面下降,説明水發生了什麼變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水的體積變小了,體積變小叫做體積收縮。

③燒瓶裏的水在什麼條件下體積膨脹?在什麼條件下體積收縮?

④把水的體積變化和所需要的條件聯繫起來,説説水有什麼性質

通過實驗結果學生能較容易得出 :水受熱後體積會膨脹,受冷時體積會收縮。

(五)進行類比分組實驗,檢驗其它幾種液體(醬油、酒精、橙汁等)是否具有上述性質,及時將實驗現象記錄到課本提供表格中。(12分鐘)

(六)整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5分鐘)

1、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記錄表進行小組討論、整理和分析實驗現象,然後進行小組闡述,進而總結歸納出:其它幾種液體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由此,師生共同推理得出結論:液體受冷或受熱時體積會發生變化,這是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

(七)應用(3分鐘)

1、説明温度計的工作原理;(説明常用温度計在管和泡裏是適量的水銀或其它彩色液體)

2、液體瓶裝商品為什麼不裝滿?

3、列舉生產和生產中其它應用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實例

(八)拓展活動

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是指一般情況下,水還有一種反常膨脹的性質,它會在0℃~4℃時熱縮冷脹。(學生在這時會產生濃厚興趣,對探究水的這種性質躍躍欲試)

這時需要引導學生明確探究過程的關鍵所在:

1、被加熱或製冷的水的温度應控制在0℃~4℃(2℃左右為宜);用於加熱的水應為温水而不是熱水(温度上升太快,不易觀察和掌握),用於製冷的水可用冰降温至0℃)。

2、用温度計來控制觀察時的温度範圍(可同時將温度計插入燒瓶中)。

3、這個實驗操作過程較難掌握,所以一定強調實驗中學生的分工合作。

七、板書設計: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27課。這篇課文講述“我”到非洲旅行與一位賣木雕少年之間令人感動的接觸,熱情地讚揚非洲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純真的友誼。本課敍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語。選編這篇課文讓學生學習有三個目的:一是瞭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語,並學會恰當地運用。

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把本課定為兩個課時完成,其課時目標分別為:

第一課時

1、會認11個字,寫14個生字。並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習第1-4自然段,體會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緻,並能感情地朗讀。

第二課時

1、鞏固文中的四字詞組,並學會恰當地運用。

2、學習5-15自然段,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並以感情朗讀來體現。

3、瞭解課文背景,讓學生感悟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誼。

我把第二課時定為説課對象。本文篇幅較長,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較為疏遠,運用簡化閲讀教學手段,抓課文重要句段,“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並以感情朗讀來體現。”這一目標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説學情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學情的瞭解決定着教學方法的運用。三年級的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但他們的求知慾和接受能力較強,可塑性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對學生不求一樣的發展,但要有發展;不是同步的提高,但要有提高;不追求相同的規格,但必須合格。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使“預設和生成”為課堂注入生命活力。

三、説教法

語文教學要符合教學規律,追求教學效率,教師教學方法的運用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為基本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本堂課將採用的教學方法為:

1、朗讀體會法。簡化閲讀教學中的講讀環節,要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朗讀中積極思考,以讀促思,以讀促情,從而體會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2、閲讀拓展法。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在閲讀文本的同時,補充課外資料,以幫助學生挖掘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對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

3、讀寫結合法。在閲讀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創設情境進行寫話,強化表達能力,昇華對買木雕少年的喜愛之情。

4、多媒體課件展示法。課件演示起着直觀的作用,通過對重點句段和相關背景資料的展示,讓學生有重點地進行朗讀訓練,同時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中非人民的友好之情。

四、説學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法地指導和習慣的養成。

1、在朗讀中學習本文語言的用法,體會文章的主旨。如四字詞組和兩個“遺憾”的不同意義。

2、學會自主探究,他們帶着要求自讀自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生成新的知識,形成新的技能。

3、通過寫話,拓展思維,加強語言訓練,進一步深化對文章中心的感悟。

五、説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

1、出示文中的四字詞語,如:愛不釋手栩栩如生各式各樣名不虛傳琳琅滿目構思新奇

遊人如織五官端正語無倫次

讀一讀,然後選用這些詞語口頭説説自己眼中的瀑布或木雕。

(這環節的設計不僅鞏固了文中的四字詞語,還巧妙地運用這些詞組來複習第一課時所學的內容。對詞語的運用,可以讓學生體會收穫的喜悦,更好地進入下一步的新知學習。)

(二)讀文感悟

1、教師談話導入,並提問:我與賣木雕的少年是什麼關係?

通過“我們是朋友”引出課文第13、14自然段,在指導朗讀過程中,突出“朋友”一詞。

(本文中賣木雕少年的一言一行,跟“我”可能是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密切相關,全文濃縮成“朋友”一詞,把本課內容給讀薄了,然後以“朋友”為本課閲讀教學的切入點,引領學生感悟賣木雕的少年對我的友好之情,又把本課內容讀厚起來。)

2、過渡,質疑:我是遊客,少年是賣木雕的,怎麼會是朋友呢?我們一起閲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用波浪線畫出少年言行的句子,並想象他當時是怎樣想的。

(2)四人小組交流畫出的句子,談談各自讀後的想法。

(通過學生自讀自悟,自行交流學習成果,來提高他們的自主閲讀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這符合《新課標》提出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

(3)集體交流。預設:

①指導朗讀第一次對話部分(5—8自然段)。

少年為什麼猜測我是中國人呢?他當時會怎麼想呢?

(通過賣木雕少年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他的內心活動,並以感情朗讀來體現,讓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感,讀中悟。)

②理解兩次出現的“遺憾”,想想我和少年為什麼感到遺憾。

(文中兩次出現

“遺憾”,可其表達的意義卻不一樣,讓學生明白一個詞語在不同的環境中意思也會有所不同,從而感受我們祖國語言的豐富性。)

③指導朗讀第二次對話部分(11—15自然段)。

指導朗讀:我”説的話都有提示語,你看,“高興地喊”、“感動極了”,這些話容易讀出語氣;而少年的話該讀出什麼語氣呢?(自由讀對話,琢磨少年説話的語氣)

④少年為什麼説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而不説其他國家的人是他們的朋友?

出示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資料,如:周總理訪問非洲;中國醫生給非洲兒童治病;坦贊鐵路。

閲讀後引導學生説説感受,以此理解“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這句話。

(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的資料對理解本文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它實質上是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課本學習不僅僅侷限在課本之內,課外知識的補充也是我們理解課內知識的重要途徑,這也間接地培養了學生閲讀課外知識的興趣。)

(三)指導朗讀,深化認識。

過渡:賣木雕的少年多可愛呀,你能讀出他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感情嗎?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讀這些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

3、指名朗讀交流。

(這環節的安排進一步深化文章主題,體現朋友間的友好,併力求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閲讀,讓學生抓住文本讀進去,又以朗讀表達出來。學生朗讀課文“讀進去,讀出來”的閲讀能力在此得到了提高。)

(四)創設情境,昇華感情,總結課文。

1、課件出示情境:那天晚上,“我”和賓館裏的各國遊客,以及許多當地人都對這個黑人少年讚不絕口,大家紛紛誇起了這個黑人少年。請你先想一想,人們會怎麼誇;然後你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員,寫幾句話誇誇這個少年。

2、書寫交流。

(情境地創設,拓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並把聽説讀寫各種技能結合到一起,不僅提高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且對賣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認識,把他那真、善、美的美好品質永遠保留到學生的心中。)

3、談話總結:非洲贊比亞的風景美,木雕美,那裏的人們更美。世界各地的人雖然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讓世界充滿愛,讓各族人民都成為朋友。

(通過總結,能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有助於深化主題,昇華情感。讓學生回味無窮。)

説課稿 篇6

一、説課標

●課標要求: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説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實例説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課標解讀:

本節主要目的是根據地形和氣候特點,讓學生分析出大牧場放牧業和畜牧業的的形成原因、特點和區位因素,讓學生理解自然條件是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條件。但是科技、交通等人文條件越來越明顯地可以改變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二、説教材

● 首先談一下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1.本節在前面學習了《農業的區位選擇》和“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穀物農業”兩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之後,學習這節課。本節與上一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在內容的安排上是並列關係。從宏觀上看,本節既是《農業的區位選擇》的加深和昇華,又是與上節知識的對比和參照。

2.“乳畜業”在老教材中是以小字展示的。在新教材中,本節與“大牧場放牧業”並列,在教材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另外,我認為,這種農業類型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讓同學們學習瞭解,是很有必要的。

●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種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分佈。

2.通過學習大牧場放牧業,學會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場放牧業在經營方式、商品化、專業化、經濟效益等方面的特點。

4.瞭解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因素。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利用地圖、數據表格、文字等資料,學會歸納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區位條件。

2.把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作比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自然條件是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條件,人類必須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實現“人地和諧”。

2.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等人文條件越來越明顯地可以改變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1.理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類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因素。

2.利用圖表資料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能力。

教學難點:

西歐乳畜業與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的比較。

●設置重難點的依據:在地理學中,區域差異是絕對的。讓學生學會分析農業也分佈的區位因素,對農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比較,突出差異,讓學生理解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實現人地和諧,對學生來説有難度。

三、説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運用談話法、啟發引導教學法和誘思探究教學法相結合。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分析、討論並給予總結與評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在學生分析過程中遇到難題的時候,注重對學習方法的引導和點撥。要求學生在上課時主動探究,自主得出結論。在教師引導下,得出結論,建立知識體系。

四、説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通過前面兩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兩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穀物農業。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於自然和人文條件的原因,人們並不從事種植業, 那麼他們到底從事哪一種農業勞動呢?

下面我們先看一組圖片,請大家認真觀看,圖片裏反映的是什麼農業類型。

教師提問:以上圖片內容反映了什麼農業類型?

生:畜牧業。

師:很好。在這一節內容的學習中,我們就將認識兩種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

教學過程

● 大牧場放牧業

(談話法)和學生一起分析新疆、內蒙古發展畜牧業的原因(乾旱、半乾旱的氣候,地廣人稀、草場質量好等)提出懸念:這些地方為什麼沒有發展成大牧場畜牧業呢?

(過渡) 什麼是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佈在哪裏?有什麼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條件是什麼呢?

講述: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佈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將這些國家落實在地圖上,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師:上述國家在放牧牲畜的種類上有什麼差別呢?

生:美國、阿根廷以牧牛為主;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以牧羊為主。

請大家閲讀案例4回答以下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

提問: 1、為什麼這些國家可以發展大牧場放牧業呢?

2、大牧場放牧業有什麼特點?

3、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是什麼?

P52(讓學生思考、分析)

1. 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例子,歸納大牧場放牧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條件。

2.大牧場入牧業在經營方式、商品化、經濟效益、科技應用等方面有什麼特點?

●挖掘教材:

①比較阿根廷牧牛業和澳大利亞牧羊業在這些方面的相同點 (結合課本46頁)

②探究:學過政治,我們都知道,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的總根源是殖民侵略。分析:殖民統治的利與弊。

(重在引導,組織辯論)——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

3、 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區能否採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剛開始我們已經談到了內蒙古、新疆等地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優越條件,這些地方可以發展成為大牧場放牧業嗎?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提出你的建議)(讓學生自由發言)——前後呼應

● 乳畜業

1、緊扣概念,讓學生理解乳畜業是屬於市場指向型。

2、通過自學弄清楚乳畜業為什麼必須要接近市場?(因為乳畜業的生產對象是奶牛,產品是牛奶及製品。產品不耐儲藏,且運輸不方便)

3、乳畜業應該佈局的位置和生產經營的特點:大城市周邊以生產牛奶為主,離城市較遠的地區以生產乳製品為主。

探究:內蒙古、新疆等地的畜牧業,能不能發展成乳畜業?為什麼?

4、(自主學習)弄清乳畜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出示世界地圖,將這些國家落實是地圖上。

5、分析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因素。

(1)展示圖3.19和圖3.20 表3.1(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教師引導和點撥)

西歐地形平坦,多平原;氣候温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這種氣候適宜發展奶牛飼養業,形成了歐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熱量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隨着經濟發展,歐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類消費需求大。

6、把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區位條件,與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作一比較。

(表格見教案)(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

7.最後通過珠江三角洲農業生產以“基塘”農業為主的問題拓展,教會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既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理解,也使學生進一步意識到學地理的重要性。

● 課堂小結

● 作業佈置

五、板書設計

一、大牧場放牧業

(1)主要分佈地區

(2)主要農產品

(3)區位條件

(4)主要生產特點

二、乳畜業

(1)主要分佈地區

(2)主要農產品

(3)區位條件

(4)主要生產特點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本課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蘇教版國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五單元第二十三課,是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所寫的一篇散文。文章內涵豐富而深邃,語言精練、通俗而又雅緻。本課所處單元的主題是:人與自然,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懂得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道理和意義,學習在記敍和説明中結合抒情和議論的寫法。《幽徑悲劇》通過渲染濃烈的悲劇色彩,引發人們對時代和人性的反思,從另一個層面詮釋人與自然的關係,頗有曲徑之感,文本內容顯得別具一格,相對單元中的其他四篇選文,既是一種視覺的衝擊,更是一種認識的補充。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單元主題——人與自然的認識會更深刻而全面。

【本課與《課標》的關係】

從“課標”提出的三個緯度要求來審視,本課無疑是一個合適的文本範例。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緯度上體現的十分突出,文本所傳達出的對“真、善、美”矢志不移的情感契合了《課標》提出的“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薰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過本課基本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達到“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的訓練要求。另外,課文通俗而又雅緻的語言特色也為課標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提供了範本。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重點理解文本中的文言詞彙。

2、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

3、品味語言,學習反覆、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4、學習層層鋪筆的描寫手法及作用。

5、通過品讀、美讀把握文章情感,學習作者矢志不移地維護真、善、美的精神。

6、引導學生理解善待環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樹立維護真、善、美的精神。

[説明]教學目標1、2、3屬於新課標“知識與能力緯度”範疇;4屬於“過程與方法緯度”範疇;5、6屬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緯度”範疇。為了更好的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以上幾個目標的實現過程是相輔相生、環環緊扣的。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通過讀、品、悟理解文本所藴含的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作品強烈的悲劇效果。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點擊此處觀看

【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二、説教法和學法

【説教法】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創設情景法、問題導引法、誦讀品味法進行教學。我以新課標:“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為指導,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品讀、美讀文本,邊讀邊思,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質疑、交流,最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小結中賞析課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説學法】

本篇文章含有豐富的人生哲理,這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説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備課時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進行學法指導,採用了誦讀法、小組討論法。在指導過程中讓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文本體會到藤蘿的美,併力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對被砍前的藤蘿和對被砍之後的藤蘿的不同情感,通過這種情感的劇烈反差讓學生體會到真、善、美的重要性,從而學習作者矢志維護真、善、美的精神。

三、説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

老師想跟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20xx年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上,一隻小鳥被一個高速飛行的網球擊中,鳥兒墮地身亡。接下來的一幕讓世人震撼:擊中小鳥的運動員神情沮喪,馬上終止比賽,跑到小鳥跟前,毫不猶豫的雙膝跪地,雙手合攏,表示懺悔。他因自己的失誤而深深的一跪已經成為經典的一幕讓世人永遠難忘。而在我國,北大教授季羨林悲天憫人,因為一株藤蘿被他人無情的砍伐,引發內心深深的痛惜,其博大的胸懷可見一斑,他奮筆疾書,將痛楚化為文字,呈現於世人的面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字——《幽徑悲劇》。

●本環節通過相關聯的故事激發學生對本文的學習興趣,順承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本環節運用“書寫大比拼”這個活動對文中的生字詞進行學習,完成教學目標1,為更準確的解讀文本掃除障礙,同時這也是一個積累項目,有利於擴大學生詞彙量。

(三)走近作者

世人稱其為“學界泰斗”、“一代宗師”,國內外公認的“東方學大師”。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精通英語、德語、梵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還能閲讀法語、俄語書籍。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

心靈獨白:“只要活着,腦筋就要天天不停。”“我94週歲了,並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歲。”

●本環節中一些資料性的知識讓學生自己解決,課堂上我補充了一個“心靈獨白”的小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作者的語言走進作者的內心進而更準確的理解文本。另外,推薦觀看中央10套“子午書簡”:《本色季羨林》。

(四)交流初讀感受

●本環節比較開放,學生自由發表初讀感受,瞭解學生不受干預獨立閲讀文本所達到的思維層次,以便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

(五)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讓學生按照“幽徑”、“藤蘿”、“藤蘿被毀”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結構,併為每一部分概括一個小標題。

●本環節是在已經預習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文本篇幅偏長,課堂上通篇閲讀略顯耗時,所以此環節要求學生掃讀,以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為主。

(六)細節探究。

1、文中的古藤蘿是一棵什麼樣的藤蘿?在文中畫出作者對她的描述。

2、探討藤蘿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後,作者的情感變化。

3、文章內容寫的是古藤蘿的悲劇,為什麼題目卻是“幽徑悲劇”。

●本環節以學生討論、碰撞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品讀穿插其間。設計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內心對悲劇主人公的真、善、美認同,為以後的毀滅所帶來的悲劇震撼奠定心理基礎;第二個問題是為了把握作者的情感落差,在反差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宣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情感契合的載體和誘發悲劇感受的共鳴點;第三個問題則是對文本深層次的理解。通過這個問題主要想使學生明白:1、寫幽徑美是為了襯托藤蘿美,寫藤蘿美是為了渲染藤蘿悲劇色彩,這樣一種層層鋪筆的寫法。2、藤蘿的悲劇是幽徑悲劇,更是燕園的悲劇、時代的悲劇、人類的悲劇。

(七)品味語言

1、自由品味

學生選擇一句或一段,自我賞析。

2、限定品味

補充學生未涉及的重點語句。

●本環節中我要求學生用固定句式:“ 段(句)好,好在 ”來作答,內容要求學生從詞、句式、修辭的角度,從寫法、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評點,實現教學目標3。

(八)拓展寫作

請你以古藤蘿的口吻寫一段話,勸告世人,一定要保護好環境。

●本環節是日常書面表達能力的一個練習。

[説明]本課安排二個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一)——(五)個步驟,第二課時完成(六)——(八)個步驟。常規流程:佈置作業一般在課下進行,這裏不再贅述。

四、説板書設計

[説明]板書設計一是為第一課時設計的,設計簡單、明瞭,內容是文本的結構層次。設計二是第二課時的板書,本設計的創意是以漢字“悲”的字形為基點進行演繹,運用字體的色彩區別和對比,着重突出作者在藤蘿被砍前後的情感變化和落差,也進一步渲染了文本所顯現的悲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