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精品】説課稿彙總10篇

説課稿2.02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説課稿彙總10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蘇州園林》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説明文,是一篇介紹園林建築特點和風格的説明文。是作者為介紹《蘇州園林》寫的序文。本文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在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説明。這樣先總後分抓住特徵條理清晰的介紹了《蘇州園林》從而顯示了蘇州園林設計者和匠師們的智慧以及我國園林藝術水平的高超。同時讀者也從中獲得了一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是一篇培養學生閲讀能力的佳作,因此不僅在本冊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本冊書的重點篇目。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準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説明文,因此領會作者的整體構思和語言特色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欣賞中國園林的圖畫美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重難點呢?在教學中,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如看蘇州園林的照片,觀看有關蘇州園林的電視專題片等,與課文相配合,更方便學生理解和同時教給學生理清説明順序的方法和欣賞蘇州園林圖畫美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和能力目標

積累“標本,軒榭,敗筆等詞語;理解本文總説和分説的結構及説明語言的多樣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運用的説明方法,培養説明文閲讀能力,初步學寫説明文。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領略中國園林的建築美,逐步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力;瞭解我國園林建築的成就,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分析

第一課時

一、教師引領

(一)、情景導入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家陳從國曾説,“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天下”足見蘇州園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下面讓我們去蘇州園林瀏覽一番一起來感受蘇州的園林之美。

(二)、作者簡介,背景提示

葉聖陶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名紹鈞,字秉臣,江蘇蘇州人,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背景提示:《蘇州園林》是葉聖陶先生應香港一家出版社準備出版的一本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集所寫的序言。

(三)、課前(預習)自主學習

1、自瀆課文,查工具書,字詞難點

2、閲讀課文,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二、自主探究

(一)、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明確説明對象是什麼?

2、明確説明對象的整體特點是什麼?

(二)、跳讀課文,具體探究

1、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

2、説説本文的結構特點:_______及總的説明順序:__________。

(三)、賞讀課文,交流品析探究

1、聽朗讀錄音。(讓學生感受)美。

2、品析你認為能體現蘇州園林美的語段、詞、句,説説美在哪裏?

3、自主品讀,你認為美的語句、段,用鉛筆圈點勾畫。(高聲朗讀)

4、小組合作交流:説説你認為美的理由。(在小組內開展讀、辨、析、究、悟)

方法指導、欣賞園林美的方法(圖畫),讀感受、體會、心情、想象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5、練習。本文説了蘇州園林的哪些美呢?

小黑板演示:亭台軒榭佈局的_____美,______美,花草樹木映襯的_____美,_____美,每個角落的圖畫美、門和窗的圖案美,________的和諧美。

第二課時

一、品析本文説明語言的多樣性和準確性

1、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①回顧學生學過的幾種表達方式②到文中找表達方式,並説説其表達效果。

2、用詞的精練、準確、和周密。

①舉例“大多引用活水”“及少採用彩繪”的好處?

②學生找類似的詞語,並品析其好處,然後師生交流。

3、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

①回顧學過的修辭方法

②學生找文中運用的修辭方法,並分析其好處。

二、學習説明方法

①回顧説明方法

②找出運用説明方法的語句,並分析其好處。

③師生交流

三、置疑探究

説説學習本文後你還有那些困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解疑。

四、談收穫、感悟

①自我完善

以“我”瞭解了______________的句式談談自己的感悟。

領會了______________

體會了______________

學習了______________

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

②學以致用

仿照課文,用一段文字介紹你所在學校的一處風景。

要求:①抓住學校的`特徵②學習本文語言特點,運用一定説明方法。

五、教法説明和學法分析

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着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

1、教法説明

本次語文課的主體是八年級學生,他們已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認識能力,但欣賞能力有限。鑑於此,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景,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法”通過教師創造情景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藉助課文圖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來、培養學生閲讀説明的能力和藝術鑑賞力。

2、學法説明

本節課主要教給學生閲讀説明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園林欣賞法,在賞析蘇州園林的美時我就採用合作的學習方式。品味園林美這一塊,可先讓同學們用“我發現文中表現美的句子是,美在……”説話,然後以學習小組的方式,整理上述發言,共同探討蘇州園林的美,來鍛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引導他們鑑賞園林的美和學會閲讀説明文,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説課題

課題:如何在教學中創設情景

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為,本文的説明對象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説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這篇課文的難點是欣賞蘇州園林的美和體會説明文語言的多樣性,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首先精心設計了一段情景導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聽錄音,讓學生從語言上感受蘇州園林的美,然後觀看蘇州園林照片從直觀上感受它的美,如果有條件還可以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投影儀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為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學生感官,可使其對信息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最後在欣賞美的基礎上來體會説明文語言的多樣行。

説課稿 篇2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通過本課學習幫助學生對長方體相關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比較,達到對長方體知識的靈活應用。為後面學習圓柱體、圓錐體的相關知識打下基礎。

2.教學對象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已經系統地學習了長方體的認識、表面積、體積、容積等知識,並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自學能力。

3.教學環境分析

這節數學綜合實踐應用課選擇計算機網絡教室來上,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自主在網站中挑選適合自己難度的測試題,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充分體現“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理念,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整理、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有關知識及內在聯繫,並能靈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2.在複習整理的基礎上,藉助網絡平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數學的價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整理複習後,學生在競賽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綜合應用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一、複習梳理 構建體系

二、綜合應用 解決問題

三、自主嘗試 個性發展

四、交流收穫 拓展延伸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梳理 構建體系

課前我佈置了學生自己梳理有關長方體的知識。課堂上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各自總結的知識點,達成共識,然後彙報。由於學生彙報時的順序可能和表格順序不同,我充分利用計算機操作靈活性、便捷性特點配合學生的彙報,實際教學時我僅用時3分鐘即完成表格,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出完整的知識體系,節省了大量的板書時間。

二、綜合應用、解決問題

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魚缸裏的數學”和“包裝的學問”兩道綜合應用習題,目的是使學生在母題的訓練下進行變式練習。

“魚缸裏的數學”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展示給學生一幅形象直觀的魚缸圖,學生從圖中清晰地看到各種製作材料及缸中水的深度。幾次教學實踐後,同伴們建議我改變教師提問讓學生回答的方式改為學生看圖自主提出問題,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應點擊課件,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極大地被調動起來,課堂節奏也明顯加快了。

“包裝的學問”中,我首先請學生設計包裝2盒禮品有哪些方案,完成表格,藉助對錶格的觀察、比較、分析,複習包裝而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之和越小,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也就越小”這個規律。然後讓學生思考包裝4盒、8盒時怎樣最省紙。學生彙報的同時我在課件中設計了各種包裝的方案,用以配合學生彙報、比較,這樣省時高效,形象直觀,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規律。

三、自主嘗試 個性發展

此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其目的是藉助網絡環境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索,學習交流的平台,檢驗學生對長方體知識的掌握情況。

在此環節中我按照以下5個步驟來完成。首先我向學生簡單介紹了專項測試網站“奇妙的長方體世界”,它分為四大板塊:長方體的認識、表面積、體積(容積)和綜合應用,及每一個板塊中的三項基本內容,重點向學生介紹了自主水平測試板塊中的三種不同層次的檢測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自主選擇檢測題。

接下來我向學生提出要求,學生在小組討論分工後,開始進行自主檢測,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向我尋求幫助,此時我利用網絡教室特有功能實現師生互動,但沒有影響到周圍任何一位同學。學生們在提交答案後,計算機會做出判斷,並統計出學生的得分情況。在這樣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們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選擇,不用再全體同學同做一道題,通過師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機交互,學生們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完成了比以往更多的題目,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10分鐘過後,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典型錯題,全班達成共識。最後宣佈比賽成績。

四、交流收穫 拓展延伸

這是全課最後的環節,我請學生們談談自己有哪些收穫?學生們暢所欲言,説出自己的感受。接下來我向學生提出建議:利用課餘時間繼續瀏覽網站,自主選擇測試題,教師會定期更新檢測題,歡迎同學們提供好的檢測題。將知識拓展至課外,進一步發揮網絡優勢,幫助學生繼續學習。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想,總結本節課的設計,有以下4個特點:

1. 容量大

2. 反饋快

3. 效率高

4. 自主性強

説課稿 篇3

一、 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

歌曲《小雨沙沙》是(人音版)國小音樂一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下雨了》中的一首歌曲。

教材特點:

《小雨沙沙》是一首充滿春天氣息的歌曲,這是一首2/4拍的活潑的歌曲,共有四個樂句。

技術準備:

1.PPT幻燈片

2.電鋼琴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演唱歌曲《小雨沙沙》引導學生細心地觀察事物,啟迪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通過聆聽歌(樂)曲,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春天裏小雨和種子的形象,懂得種子發芽生長離不開雨露的科學道理,同時能聯想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老師和家人的培養。

3.指導學生用活潑、親切的`情緒演唱歌曲,通過扮演角色體驗不同角色的內心想法。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音樂意境,表現音樂形象。

教學難點:

掌握歌曲2/4拍的特點,做到演唱時節拍準確

三、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階段目標: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

師:春天來了,小動物們多高興呀,讓我們向在坐的朋友們也瞭解一下歌曲《春曉》中描寫的小動物吧。(身體坐端正,看誰的演唱最大方)

1)播放歌曲伴奏錄音。

生:進行歌曲表演唱。

師:我們跟着老師的伴奏來演唱,好嗎?

生:跟着伴奏進行演唱。

師:如果你認為自己唱的還不充分,哪我們下面要學的新歌中還有機會。

(二)學習新歌(階段目標:調動學生學習經驗準確學習歌詞和歌譜)

1.初聽作品,瞭解歌曲

師:春天來了,大自然中的動物那麼快活,你知道植物有什麼變化嗎?

生:回答。

師:老師今天帶來的這首歌曲《小雨沙沙》會告訴大家。

(出示歌篇並播放歌曲錄音)

2.節奏練習: XX X | XX X | XX XX | X - ||

生:聆聽歌曲。

師:聽了歌曲,你知道什麼了?

生:回答問題。

師:自然界中的變化在春天最明顯,動物、植物已經沉睡了整整一個冬天,到春天它們漸漸甦醒了,大自然的力量真是不可估量啊。

2.發散思維 鼓勵發言。

師:歌曲裏有誰?它們誰先出場的?給你什麼感覺?我們再聽一遍。(第二次播放歌曲錄音)。

生:聆聽後回答問題小雨和種子。

師:他們一個有聲音,一個有動作,誰説説聲音是什麼?動作是什麼樣的?誰會學學它們?

生:發揮

3.學唱作品 ,先唱歌詞。

師:看來大家對歌曲瞭解的很深了,那麼能跟着唱的有誰呢?(播放歌曲錄音、強調眼睛看屏幕—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生:跟着錄音唱。

師:糾正問題,要求背唱歌曲(伴奏唱)

生:以組為單位背唱歌曲。

4.自主學習 大膽嘗試。

師:第二段歌詞,能不能自己獨立唱一唱呢?

生:獨立學習並彙報。

5.完整演唱 感情充沛

師:給各組時間進行練習。

生:完整演唱歌曲。

四、歌曲表演(階段目標:分角色合作表演歌曲)

1.提供設計 模仿創編

師:小雨用什麼動作?種子的動作是什麼?兩個之間怎樣配合呢?

生:模仿並設計。

師:如果大家有跟老師不同的設計也可以。

生:進行設計。

2.提供舞台 伴奏服務

師:我現在把舞台讓給大家,我來為大家伴奏,好嗎?

生:到台前,帶頭飾表演。

3.教學檢測(階段目標:檢查學生學習狀況)

檢查歌詞:

師:鼓勵表演好的同學

師:鼓勵用手勢進行演唱的同學。

板書設計:

學唱:《小雨沙沙》

1=D 2/4 (天真地) XX X | XX X | XX XX | X - ||

五.課堂小結:

“小朋友,小雨甜甜的,給種子喝,它們都很高興,你們喜歡小雨嗎?”讓學生回答後,我進一步啟發:“小雨幫助別人覺得快樂,所以,老師希望小朋友們從小養成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下一步誘導:“種子的生長離不開雨水的滋潤,小朋友的成長離不開誰呢? “學生討論回答(爸爸、媽媽、老師、祖國??)。

“所以,小朋友們要從小熱愛祖國,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從現在做起,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好嗎?”

最後對學生這堂課的表現作一個簡單的評價,便聽音樂出教室。

説課稿 篇4

《嫦娥》的説課稿

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文章是《乞巧》,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板書設計這幾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嫦娥》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六冊第八組、第29課《古詩兩首》中的一篇課文,是圍繞本組專題“民間故事和神話故事”而選編的。《嫦娥》一詩借嫦娥飛月的故事抒寫了身處孤寂中的感受。這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內涵豐富,涉及到家喻户曉的神話傳説故事,教學時對《嫦娥》的多義我不給學生講解,只要弄懂詩的大意並能背誦就可以了。

二、説學情

三年級學生學習古詩還處在接受的階段,因此我力求應以幫為主,滲透誦讀方法。另外,這首詩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含義就更難理解。故我從激勵興趣出發,在誦讀的基礎上適當穿插相應民俗知識以解決學生的疑問來設計本次教學。

三、説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會認4個生字,並會寫4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瞭解詩中藴含的神話傳説。

四、説教學重、難點:

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瞭解詩中藴含的神話傳説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説教法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古詩的特點,本課將採用的教學方法為: 設境想象法:運用畫面再現情境,課文朗讀樂曲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學生在心境愉悦的環境中學習,受到了美的'薰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了情感。

重點字詞剖析法:這樣設計,意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詩中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同時,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朗讀體會法:簡化閲讀教學中的講讀環節,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覆誦,在反覆誦讀古時中積極感悟。

六、説學法

運用“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誦詩句”這四個步驟來幫助學生學習。

七、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出示問題:讓學生回答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什麼節?(中秋節)

2、中秋節有什麼風俗習慣呢?(吃月餅、賞月、拜月娘)

3、請學生注意聽老師講一個神話故事,然後告訴老師:你覺得故事中的嫦娥怎麼樣?(師講述嫦娥奔月故事)隨後板書課題。

4、聽完這個故事,你覺得故事中的嫦娥怎麼樣呢?(讀課文來理解她的心情。)

(二)初讀自悟,讀準字音。

1、讓學生打開課文,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讀課文,注意讀準每個字音。

2、聽課文朗讀,學生也來讀。

3、知詩人:教師簡介詩人的情況。

4、學習4個生字。

5、再讀古詩,隨時糾正學生讀音。

6、採用指名讀、分組讀,指導朗讀節奏。

(三)、品讀吟誦 ,把握詩意

1.出示: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1) 齊讀。

(2)理解字、詞意思:雲母屏風、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3)從字、詞理解課文。

(4) 從詩句中理解詩中所描寫的景象。

(5)理解並説説詩句的意思。

(6)再讀,老師提醒:讀書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2、出示: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1)齊讀。

(2)男女分開讀。

(3)理解字、詞意思:應悔、碧海、青天、夜夜心。

(4)從字、詞理解課文。

(5)從詩句中理解嫦娥的內心感受。

(6)、理解並説説詩句的意思。

(7)、讓學生帶着對嫦娥心情的理解,再讀這句詩。

3、過渡:月宮上孤棲無伴的嫦娥,人間清高而孤獨的詩人,儘管仙凡懸隔,但在寂寞這一點上卻靈犀暗通,所謂同病相憐。一樣孤獨寂寞!

(1)讓我們帶着對嫦娥對詩人情感的理解,深情地朗誦這首詩。

(2)讀這首詩時語速要緩慢一些,語氣要低沉一些!再讀。

(3)老師也情不自禁地想吟誦這首詩啊,好嗎?(師範讀)

(4)學着老師的樣子,再把它讀一讀。

(5)老師和你們合作讀:師讀4個字,生讀3個字。

(6)詩人由於心情孤獨寂寞,坐看屏風燭影,仰望碧海星空,於是,他想到了月宮上的嫦娥,讓我們輕輕合上書本,仰望星空,深情地背誦這首詩吧。

(7)尋找讀詩高手。誰願意來讀一讀。

(四)、拓展延伸

1、 那你能説説有關“月”的詩句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2、思考:

a、詩中寫到的景物有:_、_、_、_。

b、全詩表達了作者_____的思想感情。

c、説説全詩意思。

説課稿 篇5

一、教學理念

這篇課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是閲讀,圍繞教學設計的思想就是閲讀理念。新的閲讀教學理念強調,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主張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並得出結論。本教學設計遵循這樣的思想,在精讀課文時,通過生生交流“閲讀體會”展開教學,充分尊重學生閲讀中的獨特體驗和理解,教師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給予及時的點撥、引導和提升,達到使學生理解文本、自主體驗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與處理

《第一朵杏花》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課講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這篇課文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清新流暢,適合訓練學生分角色朗讀。本課的學習,應以讀貫穿課的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遷移語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自學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材特點和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認知水平,《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為本課制訂了下列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2)引導學生學習竺可楨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認真精神。

三、學情分析

中年級學生情感豐富,好奇心強,對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別感興趣,樂於感受、樂於探究、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且具備一定的欣賞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抓住學習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四、説教法: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 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從而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説,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五、説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這些方法的運用有利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説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六、説教學程序:

本課教學分兩個課時,我在這裏講的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讀通課文及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揭示課題後,引導學生由課題質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接着,結合初讀檢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在這一過程中,着重對“竺、楨、皺”等翹舌音節進行正音。並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如藉助工具書,理解“頃刻間、推斷、規律”的意思。並能結合上下文及生活體驗理解“激動人心、好奇”等詞語的意思。在初步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基本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課文脈絡,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至此,還為學生預留了一項作業:描寫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的句子,讀一讀,也可以抄一抄。為下一步品讀課文打好基礎。

這一課時,我想通過“激情導入,走進文本”“精讀課文,讀中感悟”“重點突破,品味鑑賞”“換位思考,昇華情感”四個環節來帶領學生品讀課文。

一、激情導入,走進文本

基於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上課開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説説這篇課文寫了哪位科學家的故事?[板書:竺可楨]然後問 課文寫了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兩次)分別是什麼時間?(一年前,一年後)並以此為切入點走進文本。

二、重點突破,讀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習第1---5 自然段)自由讀,説説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畫一畫,品一品,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讀一讀、議一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裏主要引導學生抓住第3小節,體會帶點詞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開了。”説着,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在充分的理解基礎上,引導學生朗讀1-5自然段,採用分配角色朗讀。四人小組練讀。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的話,一個讀旁白,一個做評委。本環節設計閲讀是關鍵。通過訓練學生反覆朗讀,深入朗讀,並加以諄諄誘導,讓學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點。

(二)第二次看杏花,發揮想象,入情入境

這一部分大多數內容都是對話,重點放在對話朗讀,請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朗讀,體會人物的感情、語氣,想象之後,給句子加上提示語。出示投影片。窗外一個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爺爺!竺爺爺!”竺爺爺()地問:“什麼事情呀?”小孩子()地説:“竺爺爺,杏花開啦!”竺爺爺()地問:“什麼時候?”小孩子()地説:“剛才。”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小孩子()地説:“是。”(2)讀第二遍:同桌討論,每一句該用怎樣的語氣讀?指名説説,歸納答案: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讀第三遍:根據提示與讀出語氣,指導朗讀。(4)讀第四遍:指名學生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子的話,其餘讀旁白。

老師及時過渡:從同學們的朗讀中,不難聽出竺爺爺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動、非常興奮。那老師不禁要問小孩子為什麼高興?竺爺爺為什麼高興?除了對話部分,你還可以從哪裏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讀體會帶點詞語的作用“竺爺爺頃刻間象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鄭重”什麼意思?你從“鄭重地記下”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日子又體會到什麼?

這一環節,更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通過提問、指導學生個別朗讀、分角色朗讀及分組討論,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促使他們熱情參與、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並表達自己的觀點。老師只在恰當的時候給予點撥、指導和提升。

三、抓住關鍵詞語,點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楨説的那句話:“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個別讀,讀完交流讀懂了什麼。結合第一次看花來説説,什麼是“精確”。從而體會出竺可楨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師乘機小結“正如竺爺爺所説的,他正是通過長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花的規律。[板書:精確觀察]師補充《竺可楨和自然日記》:竺可楨精確觀察大自然:什麼時候第一朵花開,第一聲蛙鳴,第一次雷聲,第一次落葉,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

四、深化主題,總結遷移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總結: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學了本文,你覺得應向竺爺爺學些什麼?自由交流。

閲讀教學只是手段,關鍵是教會學生如何閲讀,讓學生做閲讀的主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張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並得出結論。在精讀課文時,通過生生交流“閲讀體會”展開教學,充分尊重學生閲讀中的獨特體驗和理解。國小是一個人一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從國小到的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一種快樂的學習方式,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努力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體會到文章所要表達的道理。培養學生快樂的學習,並在學習中不斷的得到更多的快樂。

七、板書設計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確觀 察

楨 一 絲不 苟

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瞭:在上課伊始,板書課題《第一朵杏花》,通過提問“本文講的是哪位科學家的故事”引出本課的主人公—竺可楨,並板書;在後面帶領學生分析課文,體會思想感情的過程中,總結文章的主旨—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研態度及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規律的道理。板書“精確觀察”“一絲不苟”。

以上就是我對《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進行的説明。如果我有什麼缺點和不足的地方,歡迎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6

一、 説教材

【教材分析】

單元地位:

《老人與海鷗》是國小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文章。本組課文向我們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讀來令人難以忘懷。

學習本組課文,要求學生繼續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主要內容: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吳慶恆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來臨,每天到翠湖之畔去餵食海鷗,風雨無阻,老人去世後,海鷗們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文本結構: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喚海鷗、談海鷗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情感豐富,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情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場景圖,配以音樂渲染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目標】:

本篇課文需要兩個課時,我在這裏着重説的是第二課時的設計。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着重理清課文的脈絡,切實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一片深情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我擬定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與海鷗對老人的感情。

2、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通過朗讀、想象,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情誼。

教學難點是:揣摩作者是如何將海鷗對老人的真摯情感寫真實、寫具體的。

二、説教學法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學法上我設計整合全文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用質疑法閲讀課文,運用勾畫、批註、圈化、朗讀、想象的方法,品味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體會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諧之美,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對知識的接受,點燃他們熱情的火花。

本篇課文感情真摯,文字流暢,課文中描寫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特別適合學生讀中感悟,因此在教法上我採用以讀悟情的方法,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寫應成為閲讀教學中不該淡出的環節,讀寫應有機結合。因此,我在教學中趁熱打鐵,進行了讀寫結合,在學生充分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學生小練筆。讓學生把在學文中的真情流露記錄下來。又配合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來渲染氣氛,讓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畫面體會出老人與海鷗的深厚感情,激發學生讀文時的感情的表達。

三、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上的是《老人與海鷗》第二課時。為了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的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奠定情感

首先我以回顧性的方式進入這節課,提問學生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老人與海鷗之間發生了哪些事啊,那你有什麼感受呢?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回答:體會到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由此為新課開始奠定一個情感基調: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老人與海鷗的世界,去感受動物與人濃濃的親情。

【設計意圖】:以複習導入的方式進入新課,開門見山,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進入課文,收效良好。

(二)仔細研讀,入文解疑

這個環節我又分成三步:

第一步:以“親人”引入

學生自讀14~19自然段,思考:你感受到了一種什麼情感?先讓學生在讀後説説自己整體的感覺,先對文章大體思想有個認識。再用誰是你的親人?怎樣的人算親人?那海鷗和老人、動物與人類之間有血緣關係嗎?等問題來指導學生找出那句直接點出了海鷗是老人的親人的話。

第二步:以“愛”為主線,圍繞“意想不到”展開

在這個步驟我先請一生朗讀課文16、17兩段,其他同學思考:海鷗們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劃出相關的句子,並作批註。接着,學生反饋找到的句子,交流點有四處,主幹問題是:①讀了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麼?並講自己的體會。②當中重點詞是什麼意思?③指導朗讀。

第三步:總結“震撼的情”

老師先提問是什麼原因會發生這樣“意想不到”的事呢?再用過渡語講解省略號單獨成段的作用,既講解了省略號單獨成段的.作用,又給這部分作了很自然的結尾。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能促進學生個性化閲讀。第二部分是整堂課的重點,其中的第二步——圍繞“意想不到”展開部分是重點中的重點。教學中我提出了一個大問題——海鷗們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有什麼樣的感受,找出相關的語句,並作批註。這種充分地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形式,特別有助於學生思維的訓練、表達能力的提升,還能培養學生的預感,真可謂“一舉多得”。

另外,語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情感性,讓每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們的總是不同的閲讀感受。語文教學應該是以讀為本,特別是閲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理解內容,那樣的閲讀教學會是殘缺的。教學中我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加上採取不同方式的讀(範讀、指名讀、引讀、齊讀)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

(三)品味送別,想象寫話

1、這部分先用師生配合讀的形式再次有感情地讀讀15~17自然段。再用課件出示

(1)假如你是一隻老人曾經餵養過的海鷗,面對天堂裏的親人——老人,你會對他説些什麼

(2)假如你是天堂裏的老人,回憶與“兒女們”海鷗相伴的一幕幕,面對悲痛欲絕的海鷗,你會對它們説些什麼?

(學生分成兩大組伴着音樂想象寫話)

2、伴樂,生寫,交流。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時昇華自己的閲讀體驗和感悟,讓學生讀懂作品,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主旨,領悟真諦,通過超越文本的讀書讓學生變得智慧、變得美麗。

(四)、總結全課,情感延伸

最後我總結全課:同學們,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故事感動了很多很多的人,後來,人們在翠湖公園裏建立了一個銅像(出示課件圖片),並且解説:20xx年1月18日,海鷗老人的塑像在翠湖公園揭開面紗,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邊面帶微笑,手捧鷗食,伸向空中,紅嘴鷗在他手上、肩上翩躚環繞,一幅人鷗和諧的美麗畫面永久定格。同學們,老人十幾年如一日與海鷗相依相伴,是緣於一個字,那便是──愛,海鷗與老人相知相隨,也是緣於一個字──愛,這老人與海鷗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只有人愛自然,自然也才會愛人,地球也才能永遠充滿愛,充滿和諧。生活中,像老人一樣愛護動物的人還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來關愛動物,都和動物和平共處!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使學生用心靈傾聽,用心體驗,“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使學生帶着收穫,帶着思考,帶着信心,走向新的課堂,開始新的探索。

四、説板書設計

本板書的設計彰顯了行文思路,凸顯了文章主旨,畫龍點睛地濃縮了文章內容。

21、老人與海鷗

老人關愛海鷗 喂海鷗

喚海鷗 無私的愛

談海鷗

親人般美好的情誼 (愛)

海鷗送別老人 翻飛盤旋

肅立注視 震撼的情

白色旋渦

説課稿 篇7

一、説學情

瞭解自已的學生學習的情況是設計一個優秀的教學預案的重要前提,多好的教案,如果不符合你的學生,教學過程中也會漏洞百出,事倍功半。六(1)班學生半數基礎不紮實,表現在數學語言理解能力差,計算能力低,歸納能力欠缺;更有部分學生不願意參與課常學習。因此,怎樣以形式多樣的教學環節吸引學生參與課常,怎麼樣把知識點拉近生活的數學語言,便於學生理解將成了首要考慮的東西。

二、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8~9頁分數乘整數,例1、例2及相應做一做,練習二第1~2題。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分數乘整數" 是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編排的。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能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本單元學習用分數乘法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分數混合運算作好鋪墊。教學要求是理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在探索算法、總結法則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以上理解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遷移、自主觀察、討論、交流、推理、概括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主動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建構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概括與推理能力,並能利用計算法則正確計算。

2、在學生經歷自主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計算法則。

難點: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三、説教法和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本課以"引學——導學——輔助歸納"作為教師的參與形式,對於本節課的內容學生並不陌生,有的學生可能已經會計算了,但很多學生可能只是憑藉經驗或直觀知道計算方法,卻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算。因此本節課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學生會算,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基於以上認識,我在本節課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問題情境法:以教材的情境設計為依託,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分數乘整數算式的關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問題意識。

(2)"探究——研討"法:當學生提出問題後,鼓勵學生自己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從而得到用加法及用乘法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經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活動,發現規律,理解分數乘整數算式表達的意義,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合作學習法:在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通過塗一塗,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動,進行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幫助學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教學中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從而真正理解分數乘整數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三、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師引領學生走進知識,並用已有的知識能力解決每一個情境中大家提出的新問題,逐步形成新知識,並在研究的過程中引發思維的火花,增長新智慧,形成新能力。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引入設疑——作圖解疑——實踐歸納——應用深化"四個教學程序:

(一) 説説引入

① 5個12的和是多少?怎樣列式?(12×5)

② 6個0.5的和呢?(0.5×6)

③ 3個1/7的和是多少?你會列式嗎?(1/7×3)

教師由整數乘法到小數乘法再到分數乘整數,學生能夠很快寫出算式,但這個算式表示什麼呢?如何運算呢?運算有何規律呢?這些問題將學生學習的慾望一下子提上來了,更好完成以下教學。

(二)説説 合作探究、歸納解疑

例1:人跑一步的`距離相當於袋鼠跳一下的2/11,人跑3步的距離是袋鼠跳一下的幾分之幾?

出示例題,以學生分組畫線段圖為載體,理解分數意義,分數乘整數的意義,算理,初步歸納:

(1)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

(2)分數乘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

(三) 運用新知、實踐歸納

例2: 3/8×6(學生獨立計算)

靈活運用例2,把它當作是剛才學習的分數乘整數的一個練習,分小組探討完成,並找出它與例1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板書後請學生評價三位同學的做法,判別最優方法。這一教學片斷意在調動學生運用新知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歸納出"在計算分數乘整數時,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再計算".

⑵成果展示:生1: 3/8×6= 3*6/8 = 18/8

生2: 3/8 ×6= 3*6/8 = 18/8 = 9/4

生3: 3/8 ×6= 3*6/8 = 9/4 (先約分,後乘)

(四)説練習應用深化

練習主要有三個:

(1)分數乘整數的意義"看圖寫分數乘整數算式"

(2)計算練習

(3)判斷練習

以上練習再一次幫助學生主動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建構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準確的計算習慣。

(五)説反饋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的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讓學生自己説説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四、説板書

分數乘整數

2/11×3= 2/11+2/11 +2/11 = 2+2+2/11=2*3/11 = 6/11

分數和整數相乘,用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

説課稿 篇8

《我家住在新農村》是《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農村和城市的明天”,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家鄉成了孩子關注的生活領域,家鄉的過去、現在、未來,家鄉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等都成了他們迫切需要了解的內容。所以本單元關注的核心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家鄉日新月異的面貌,家鄉的未來會更加無限美好。內容與社會緊密聯繫,這裏把認識農村放在奔單元第一課,我想主要是因為農村在中國的突出地位以及農村建設的重要性,用書上的話説中國農村的發展狀況直接關係到祖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和小康水平的實現,所以要了解祖國,就要了解祖國的農村。況且現在,我們國家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課的內容可以劃分為兩塊,一塊是關於新農村的發展變化,第二塊是關於農村與城市的差距,我所上的是第一課時,所以把教學的點放在了讓學生了解農村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上。具體確立以下幾個目標:

1、 認知目標:瞭解祖國新農村的發展變化,知道自己家鄉新農村所取得的發展變化

2、技能目標:走入社會進行調查,能從多方面收集資料並整理、運用資料,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資料收集、整理、運用的能力。

3、情感目標:關注祖國新農村,感受因農村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喜悦。初步樹立為新農村建設做貢獻的意識。

重點是讓學生知道祖國農村的發展變化情況,家鄉新農村建設的成就。難點是我們的學生一般都是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他們之前對農村瞭解、關注的並不多,所以必須走入農村去做大量的調查。

在教學過程中,我分兩個層面來達成目標,第一是整個國家農村的一個變化情況,主要通過農產品的`增長這一方面,用表格數據的形式呈現。書上的這張表格分4個時間段,49 79、20xx 2002 我直接把它分成了三個階段49、78、20xx(因為今年09年的總產量統計還沒有出來) 這樣前30年和後30年比較明顯,並且告訴學生改革開放以後,農業取得更飛速的發展。另外後面有一個環節,就是對華西村發展的瞭解,也是要通過華西村這個典型讓學生知道祖國新農村大發展的面貌。第二個層面是瞭解自己家鄉農村的發展變化,從生活設施方面(道路、交通、公共設施、住房)和經營方式(發展旅遊業、小工業、特色農業)這兩塊進行調查、交流,內容上體現、突出一個“新”字。展現的是家鄉新農村的建設成就、嶄新面貌,我們的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在老師的幫助下蒐集到了比較多的資料,相當不容易。這個環節也是花費比較大力氣,因為了解自己家鄉的新農村這個層面是重點中的重點,學生只有走入家鄉新農村,瞭解了身邊實際,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新農村的發展變化,然後再通過與華西村的比較激發學生為家鄉的農村發展出金點子,樹立為新農村發展貢獻力量的意識。我想這堂課上下來,有些環節、教學活動還是落實得不太理想,不太到位,存在很多缺陷,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提出你們寶貴的意見,謝謝!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單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它是蘇教版國中語文九年級上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二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收錄的文章都是小説。我把它安排在了本單元最後一課來講。小説通過塑造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惡醜,彰顯人性的真善美。它對人物內心活動揭示之深刻,對人物性格刻畫之細膩,是紀實文學樣式所無法比擬的。高爾基説過“文學即人學”。學生通過對小説的閲讀,在享受審美愉悦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同時引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本單元上承七八年級的小説單元,下啟九年級上的小説單元,對於養成閲讀小説的習慣,提高學生閲讀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篇目,莫泊桑的這篇小説,情節波瀾起伏,張弛有節;人物寥寥,卻個性鮮明;立意深刻,語言簡潔明快而富於個性化。這得宜於作品生動逼真而又幽默風趣的細節描寫,輕淺素淡之中有辛辣諷刺的語言特色,以及寓新穎於平淡自然之中的表現手法。

小説描寫若瑟夫一家朝思暮想他們在國外發了財的叔叔回到家來,可是他們竟然意外的發現于勒叔叔不過是一個貧窮落魄的小販時,竟然拒絕和他相認。作者通過對人物性格細膩的刻畫,對人物內心活動深刻的揭示,鞭撻了假醜惡,彰顯了人性的真善美,這樣的作品,能給人以啟發,耐人尋味,也能引發學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説代表作之一。小説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親兄弟于勒的前後態度變化,尖鋭地指出了金錢左右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親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節,表現一個普通的主題,可是能表達得深刻,能夠給人啟發,耐人尋味。

二.説課標。

1.新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新課標對閲讀教學的要求是:學生具有獨立閲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發展個性。應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及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根據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跳讀文章,理清小説情節。

(2)、品讀文章,理解人物形象。

(3)、學習本文,明確文章主題,認識社會現象。

教學重點:目標1和2

教學難點:目標2和3

三.説學情。

九年級學生對小説題材接觸過一些,對三要素的內容有所瞭解,但是理解分析、鑑賞文章主題和寫作手法遠沒有形成系統,感性多,理性少。所以必須調動他們已有的生活積累,引導學生積極閲讀,體驗感知,思考領悟,提高他們的品味鑑賞能力。

四、説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文,我還是採用餘映潮老師的板塊法。分為三個板塊來講。第一,跳讀文本,分析情節。第二,朗讀文本,分析人物。第三,深入探究,分析主題。在學法上,跳讀法。圈點勾畫法,誦讀法。小組合作學習。簡約教學 一課一得。

五.説過程:

本文的教學過程,首先是作者簡介,再次是找于勒的稱呼,從對於勒的稱呼中,我們可以得出,菲利普一家人對於于勒稱呼變化,始終是以錢為準繩的。再次整理得出小説的情節。再通過填充對聯的橫批,進一步理解文章。從稱呼出發,我們又找出是誰送給於勒這些稱呼的,通過對人物的細節描寫的朗讀,得出人物的性格特點。也體會出,描寫人物的方法。接下來,我們又找出于勒悲劇的原因,由於對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來説,有點難,我打出了背景資料,降低難度。這樣,學生們得出了原因。進而也得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五:説反思。

(一)、潛心閲讀文本,使課堂教學符合我校學生底子薄的特點。為此就首先要找準切入課文的“點”。在反覆研究教材後,我將切入點定在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稱呼上,於是我先讓同學找出課文對於勒稱呼的詞語,然後畫線並思考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稱呼,由此理出一條小説構思的情節線索——小説情節可分為于勒有錢時和沒錢時;由此又理出一條人物情感變化線索——害怕→盼望→躲避。再從語言、動作、表情神態等揭示人物的態度變化的,這樣最後挖掘出小説隱含的深刻主題思想。在品析語言同時鏈接會考考點——人物形象的分析。 。

(二)、多方面能力培養。

根據小説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閲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台,變文本解讀為文本賞讀、語言探究,並跳出課文誦,讀課文,這樣老師“搭台”學生“唱戲”。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為主角。讓閲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多向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説“教師要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本節語文課是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思考回答、討論回答。,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而形成的一節超出我預想的課堂,課堂上學生們一個個的發言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作為教師的我不由從心佩服起他們。兩年多來,踏踏實實的語文教學,真實的讓我感覺到學生在成長。

(三)在教學過程中, 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一、對學生評價方式不夠多樣化。

二、在人物探究時,有幾句話引導略有不到位,讓學們在探究時多花了些時間。

三、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點撥不太到位。

四、最後的想象寫作,放到課堂完成才會精彩。

説課稿 篇10

説教材:

《和時間賽跑》是六年制國小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帶憂傷情緒的散文,講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傷不已,後來聽了爸爸的一席話,看到太陽落山,鳥兒飛翔等自然現象,朦朧地認識到時間的飛逝;而且主動和時間賽跑的幼稚行為,敍述了自己在小時候是如何珍惜時間的。文章一掃以前童年幸福快樂的回憶,而是一種超年齡的思想感悟。

知識目標:會認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賽跑”“憂傷”“日月如梭”“受益無窮”等詞語。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

情感目標:指導有感情朗讀,並有感受講出自己對時間的認識,背誦自己喜歡的部份。

發展目標:蒐集,積累有關珍惜時間的名句警言,製作手抄報,深入體會時間的意義,懂得珍惜時間的道理。

説教學重點:會結合文中重點句如“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引導學生知道作者小時候是如何珍惜時間,並和時間賽跑。

説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聯繫自己,有感受地講出珍惜時間意義。

説教學學法:識字教學還是三年級這個過渡年段的教學重點,學生已有自己一定學習經驗,可以採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在理解課文內容時可以採用“談話法”“情境法”引導他們進行想象,還可以採用“舉例子”,讓他們體驗周邊,或以前有曾過珍惜時間而獲取成功的典範、榜樣。

説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詞,讀通讀順課文,講出主要內容,指導有感情朗讀。

第二課時:熟讀課文,講出作者是怎樣和時間賽跑,並引導學生講出珍惜時間的意義。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聽聲音,猜聲音。

2、猜出後,講出根據。(是如何猜出是鬧鐘聲)

3、讓學生講出鬧鐘在生活對人們或對自己有什麼作用?

4、教師再有目的地引導説:在鬧鐘聲中,時間在不停地流逝,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和時間賽跑。從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時間雖然抽象,但是它每時每刻都在陪伴着我們生活,成長,就在我們身邊。)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由輕聲讀課文,畫出生字詞。

2、自主、合作學習生字詞。

A、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拼讀、聽讀或問別人),自主地認讀生字,畫出生字詞。

B、同桌互讀,檢查認讀生字詞情況。(主要是生字的音、形)

C、小組合作學習,出示製作的生字卡片。(小組內學習,老師個別給予輔導。)

D、全班學習生字詞:請小老師帶讀;老師及時糾正或讓學生自我正音;舉行猜字、找朋友等遊戲鞏固生字詞。

3、把生字放回到課文裏讀一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自學生字,並在同桌內,小組裏,全班中合作交流,開展遊戲識字,通過多向交流學習,既能給優秀生以成功的體驗,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合作中學會合作,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獨立識字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讀通讀順課文。

1、自由輕聲讀課文。

2、小組輪流讀課文。

3、指名讀,評讀。

4、配樂“開火車”讀。

(設計意圖:在讓學生讀準字音後,採用多種形式朗讀是在強化學生朗讀能力,讓學生讀通讀順課文,這也是過渡年段必須訓練的一個環節。)

四、指導有感情朗讀,講出主要內容。

1、指導學生用“憂傷”的語氣讀出第一段對外祖母的思念。(語速要緩慢些。)

2、指導學生用“疑惑”的語氣讀出第三、四、五段作者對“什麼是永遠不會回來呢?”的`懷疑。(語調要輕些)

3、用“着急”的語氣讀出第六、七段作者是如何與時間賽跑。(語速要輕快些)

4、指名講出文章主要內容。(要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設計意圖:接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低、中年段,特別是過渡年段的任務,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出各段的感情,讓學生在理解基礎上進行體驗,再者深入感悟,這體現了朗讀訓練的層次性,也讓學生在讀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感受作者是如何從小懂得珍惜時間。進行説完整話練習,把朗讀與語言訓練結合起來,進行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訓練。)

五、作業佈置。

你能在一分鐘內,做多少事?(如寫幾個字,畫幾幅畫,走幾步?出可以和同學比一比。)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自己親身體會如何和時間也在賽跑,身臨其境地感受時間的流逝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