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熱門】説課稿模板七篇

説課稿2.02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説課稿模板七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詩經兩首》中的第一篇《氓》,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這節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詩經兩首》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冊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詩經》是我國詩歌的源頭,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繫,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把教學目標設為:1.瞭解詩經的相關知識,掌握詩歌中的寫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節,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瞭解詩歌主題。

3.積累字詞,提高學生詩歌欣賞的水平。

三.説教學重難點。

《氓》是一篇敍事詩所以教學重點在於對詩歌故事情節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另外《詩經》主要運用了賦比興手法所以難點在於掌握詩歌中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四.説教法

本課我主要採用誦讀法,講授法,提問法。我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讓他們熟悉課文,培養學生語感瞭解詩歌的故事情節。在分析完課文後再次讓學生根據詩歌感情的變化朗讀課文,讓他們走入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講授法開啟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字詞,語法,寫作手法,人物形象,感情基調的轉換有清晰的認識和理解。提問法,提出詩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詩歌使用了那些寫作手法,又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用這兩個問題點明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實現教學目標。提出女主人公她被遺棄責任在誰?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五.説學法

新的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是一篇以敍事為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誦讀法、討論法等。我通過我的朗讀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內容,通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詩歌來體會詩歌的情感。我通過和學生討論女子婚姻失敗的原因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對詩歌主題的思考。

説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上午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讓品德與社會課程在生活中紮根》,説課內容是《生活離不開工業》。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説明我對這節課的思考。

一、説教材

《生活離不開工業》是品德與社會課程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一課《工業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第一個子話題。

教材第70頁呈現了4幅圖,通過學生平時經常見到的巧克力派、運動服、電視機和汽車生產來呈現工業的方方面面,意在讓學生知道:我們的很多日用品,都是工業生產的。

教材第71頁也有四幅圖,內容分為兩組。第一組是竹牀蒲扇乘涼與空調降温的對比。第二組是木盆手洗衣服與洗衣機洗衣的對比。兩組圖片説明隨着工業的發展,工業為人們提供的產品越來越多,產品的質量越來越高,功能越來越全。先進的工業產品將人們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生活越來越方便、舒適、美好!

教材在圖片之外,還有兩個泡泡語和一個小資料。

第一個泡泡語:“説説你家裏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是工業生產的產品?它們各有什麼用途?”它是針對70頁的四幅圖展開的,目的在於將學生的視野由四幅圖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日用品都是工業生產的,工業無處不在。

第二個泡泡語是一個小調查:“回去向爸爸媽媽瞭解,近幾年家裏添置了哪些新出現的生活用品,他們給生活帶來了什麼方便和改善。”這個小調查是對71頁教材兩組圖片的補充。學生的調查方向就是通過過去和現在的對比實實在在地體會工業發展對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改善。

小資料的內容是“按照產品的用途不同,工業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輕工業包括:食品工業、紡織工業、日用品製造工業等;重工業包括煤炭工業、石油工業鋼鐵工業、機械工業等。”這些分類,要求學生對工業產品與工業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

二、説學情

接下來,我説一説學生情況。

(出示ppt)這是一段教師用書上可以看得到的學情分析。其中“這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有着親身經歷和體驗,但大多數學生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與工業生產沒有直接接觸,對生活中的日用品從何而來了解甚少,對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缺乏感性認識”具有普遍性。

我在教學中發現還有幾點需要注意:

1.學生不僅不瞭解工業生產,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工業,看到很多日用品都不敢確認是不是工業產品。

2.學生受年齡等因素制約,只能關注當下。讓學生從自己家裏的生活用品的更新換代中感受工業發展給生活帶來的變化並不容易。

3.學生對小資料中的工業分類缺乏背景知識來支撐理解。

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應當充分考慮這幾點,幫助學生突破自身的認知侷限以保證教學目標的落實。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我確定了“生活離不開工業”子話題的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喜愛工業產品,有探究工業生產的興趣。

知識:通過身邊的生活用品,探究工業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知道生活離不開工業。

能力:初步培養學生參與社會調查的能力。

其中,“探究工業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是教學重點,“學生參與社會調查”是教學難度。

四、説教法學法

為了有效落實教學目標,我確定了這樣的教法和學法。

我認為品德與社會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就是聯繫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在生活中認知。怎麼聯繫生活呢?不是簡單的幾張圖片或者視頻就叫做生活,真正的生活必須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我在常青實驗國小上這節課的時候,與學生彼此不熟悉,我就把我的生活和學生的生活編織到教學中去,在教學中互相認識,在生活中深入學習。

本節課最重要的學法是調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有效的調查,發言則是無效的。在上課前和學生見面時,我就指導學生完成課前調查。(出示調查表)這份調查表只有一個問題:問一問父母長輩,家裏最近這幾年添置或更新了哪些生活用品,這些生活用品走進家庭以後,家裏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細心的老師們應該已經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教材71頁的小調查。為了讓學生明確調查目的,我進一步提示學生:調查重點是這種生活用品進入家庭前後生活的對比。因為父母對這種對比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所以我建議學生採訪父母並記錄,提高調查質量。

五、説教學過程

活動一、感知工業,揭示課題

(出示ppt)這是我在教學中的第一個環節,由商品到工業產品,再到工業和工業分類,通過知識的普及來導入新課。對於四年級而言,導入環節要迅速有效。我用自己週末逛街看到的商品來導入,目的在於和學生增進了解,起到一個創設情境的作用。學生看到這張照片,會不自覺地想:“啊,這就是陳老師逛街的地方!”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情感上也會和老師親近起來。

活動二、生活離不開工業

(出示ppt)第二個環節是“生活離不開工業”。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活”怎麼解讀?是不是出了家門就算是社會生活?我覺得不能這樣定義。家庭是社會生活的起點,學校是學生社會生活的模擬,社區是學生社會生活的`實踐。學生只有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中完成從家庭、到學校、到社區的認知和實踐,才能踏入未知的社會領域。因此,我選取了家庭、學校、社區三個場景來幫助學生感受“生活離不開工業”。

家庭生活,選用的是我家的照片,很雜亂,但具有生活氣息。學生也會想,哦,這是老師家的廚房、衞生間、客廳。當學生仔細去觀察,發現那些生活用品大都是工業生產出來的同時,他們還會發現,其實老師家裏這些生活用品他們自己家裏也有。這樣,學生一邊瞭解老師的生活,一邊學習知識,還一邊將生活的外延擴大到自己的家庭。如果我從網上找幾張圖片,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了。

學校生活,我選用的照片則是學生自己的。這樣具有強烈場景意味的照片,能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他們的教室中,尋找教室裏那些看得見、看不見的工業產品,也就容易得多。

第三張照片是學生生活的小區——常青花園小區門前的一條大馬路。通過這條路,學生的生活將抵達社會的各個角落。我用箭頭指引學生把思考朝向看不見的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這樣,學生的視野就拓寬了。

三組圖片的觀察和發現,告訴學生生活中處處有工業。這裏教師就可以相機小結,得出教材70頁的結論: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一條毛巾、一塊肥皂,大到一輛汽車、一間房子,都是工業工業生產出來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工業。

活動三、工業改變生活

(出示ppt)活動三,工業改變生活,是通過課前調查的交流展示來落實的。這裏的調查錄音是班上一個小女生髮給我的。她採訪的是她媽媽。當她的聲音出現在教室裏時,學生都感到吃驚,那眼神彷彿在説:“還可以這樣調查?”那個小女生呢,格外驕傲。這種把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採訪的資料作為拓展教材的方式,不僅為學生的調查、展示做了示範,還鼓勵了所有學生認真參與調查,一舉兩得。

(出示ppt)在交流調查結果的環節中,我也平等地參與彙報。這個視頻是我對教材進行生活化處理的方式。視頻選用的是教材71頁的圖片,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説,從黑白照到彩色照片的生活是感受至深的。因此,我以講述自己生活的方式把教材製作成微視頻,引領學生更深刻地認識“隨着工業的發展,工業為人們提供的產品越來越多,產品質量越來越高,功能越來越齊全,先進的工業產品將人們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生活越來越方便、舒適、美好。由此可見,工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活動四、拓展:家鄉的工業

(出示ppt)第四個環節是拓展,家鄉的工業。課堂上,我説:“孩子們,當我們享受着工業產品的便捷和舒適時,你是否想過,生產這些產品的工廠在哪裏?其實,我們武漢就是一座重工業城市。”(逐一播放照片)但是,對常青花園的學生來説,這些重工業生產基地仍然不可觸及。我又向學生介紹:“咱們常青花園附近有一個“江漢區經濟開發區”,那裏駐紮了很多工廠企業。”(播放照片)這樣的展示,進一步拉近了學生對工業生產的心理距離。

(出示ppt)最後,我佈置了調查任務“回去請選一種你感興趣的生活用品,瞭解它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如何落實這項調查任務?剛才的江漢經濟開發區,是提示學生調查地點。現在出示的圖片,則是調查思路的發散,也是調查方法的指導。

事實上,我在前面交流調查結果時也做過學法的指導。比如學生調查結果的示範,我製作的微視頻,都是在教學生怎樣完成社會小調查。有了這些清楚明白的指導,調查才可能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

這節課因為重視聯繫生活,課堂教學是輕鬆而活躍的,因為調查落到實處,課堂教學目標也得以落到實處。

我的説課結束,謝謝聆聽!敬請各位領導、專家、教師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釐米,用釐米量》。下面我結合本課的教材、教學程序以及板書設計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教學的分析與思考

“認識釐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出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並通過看、猜、比、量等學習活動形成1釐米的長度表象。教材緊接着出現的例2,通過量紙條的長度,教學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本課教學為以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白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學會利用刻度尺對物體進行測量。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難點是: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程序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國小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課一開始,我首先通過課件演示:小螞蟻爬過數學書的寬,引出“我爬了多長?”。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工具去量數學書的寬。得出大約有15個小正方體、4個三角形、5個圓片長等五花八門的答案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出了測量工具:尺子。(板書:測量工具——尺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第一塊:感知1釐米。

1、認識尺子

首先,我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尺子,“你發現了什麼呢?”學生不難發現尺子上面有數字、長短不一的線、字母cm或者釐米等。我緊接着學生的發現,告訴他們尺子上的數字是刻度、長短不一的線是刻度線,字母cm也就是釐米,釐米是長度單位。從而引出了長度單位:釐米(cm)(板書)以及我們今天的課題:認識釐米(板書)

2、認識1釐米

首先,我會進行課件的演示:這個課件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尺子上從0刻度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接着我會讓學生觀察自己尺子上的1釐米長度並指給同桌看。然後我組織學生探究:“尺子上從哪裏到哪裏也是1釐米?”學生回答的同時我會用課件顯示。接着問學生:“從這裏你發現了什麼呢?”學生會發現:每2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釐米。每段小棒的長度都是1釐米。通過上面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對1釐米的實際長度有了一個切實的認識。

3、建立1釐米的表象

我會通過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首先,要求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釐米是從哪兒到哪兒,並且用手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接着閉上眼想一想1釐米到底有多長。最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在讓學生找之前,我會先用課件出示一些大約1釐米長的物體讓學生觀察,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列舉。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1釐米的實際長度也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4、認識幾釐米

通過剛才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1釐米。進而我就會問:“0~2是多少釐米?為什麼是2釐米?你能從尺子上找出5釐米、7釐米和10釐米的長度指給同桌看嗎?”並讓學生説説分別是從刻度幾到刻度幾。最後我再請學生上台展示。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和交流知道尺子上從0刻度到刻度幾的長度就是幾釐米。這就順利地實現了知識的變遷,並滲透了測量長度的方法。

第二塊:學習測量方法。

1、量紙條的長度

這是課本例2的要求,我先讓學生拿出教師預先發的紙條,讓他們獨立嘗試測量,量完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和啟發。接着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自己是怎麼量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學生創設了開放的思維情景:“你是怎樣量這張紙條的?”、“你又是怎樣看出紙條長几釐米的?”“你喜歡哪種量法?”用這些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最後我再用多媒體演示量的過程。

2、看書質疑

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我會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麼説的,讓學生翻開書本第3頁,請他讀一讀、填一填、説一説,完成例2的教學。並在學生説的過程中完善課題:用釐米量。

3、量數學書的寬

完成例2的教學後,我會問學生:“現在你能幫小螞蟻解決問題了嗎?”這時我不急於讓學生用尺子去測量,而是先讓學生估計:“課本大約寬多少釐米呀?”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量一量進行驗證。在學生嘗試的基礎上,再次鞏固測量方法。

(三)鞏固應用,理解掌握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種手段,也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為此我設計了2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判斷練習。

通過讓學生舉手勢判斷測量的正誤,指出了學生測量時易錯的地方,為進一步動手測量奠定了基礎。

第二層次:操作練習。

完成練習一的第1、第3和第8題。

【通過看、估、量、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四)回顧總結,課外延伸

1、談談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課的最後,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和體會。回顧學習過程和結果,幫助學生完善新知的建構。

2、課外延伸作業:以釐米(cm)為單位,量一量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我希望通過這一作業,讓學生鞏固新知,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板書設計

最後説説板書設計,本節課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讓學生一眼就能看清本節的知識重點,便於學生記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本節課板書設計如下:

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

測量工具----尺子

長度單位:釐米(cm)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是來自廣州體育學院代表對的參賽選手黃龍精,今天我的説課內容是籃球單元第2次課雙手胸前傳球;對象為水平四八年級4年級的學生。

根據<<體育與健康>>的課程標準,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及水平四的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高峯期,有強烈的自尊心、好奇心以及較強的表現慾望,而推籃球對於增強體質,特別是發展軀幹和上下肢力量有顯著的作用。為此,我擬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85%的同學熟練掌握雙手胸前傳球技術要領。

2.通過原地和移動傳接球練習使同學們對傳接球有更深的認識。

3.通過分組練習、教學比賽等,培養同學們競爭意識、自主學習能力。 本課的重點為:掌握雙手胸前傳球的'技術要領。

本課的難點為:正確用力順序。

為了達到以上所述目標,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和策略:

準備部分:

課堂常規、教師帶領同學進行熱身操,充分拉伸為防止上課時的運動損傷,並使同學們的身心達到上課的最佳狀態。

基本部分:分為4點

1、教師請一名值日生出來展示上節課所學的基本的技術動作,並在該名同學的帶領下,進行全班徒手練習,教師巡視並糾正同學們的動作。

2、進入這節課內容的學習,先進行原地傳接球練習,兩人一組對立,相距5米,傳球速度由慢到快,重點掌握正確的手法。

3、進行移動傳接球練習,兩人一組相距5-6米。左右相距3-4米,一人原地傳接球,一人左右移動傳接球,交替練習。

4、組織同學分為4組,進行俯卧撐、單足跳接力比賽,發展同學們的身體 素質以及團結合作精神。並決出1.2名進行表揚。

結束部分:

教師帶領同學進行放鬆操,充分放鬆同學們的緊張肌肉,達到放鬆身心,為

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並小結本課的上課情況。

本課的上課平均心率為125分次,練習密度為45% 報告評委,我的説課完畢,請指示。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選自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一信息技術第三章第一節中的第一和第二小節內容。這一節內容是後續的報刊類信息及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等內容的基礎和前提,對它的學習是信息加工與表達的一個重要環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常見文本類型及其加工軟件;

(2)鞏固在文本處理時的常見名詞,如:版面、段落、文字、對象等概念;

(3)能夠根據任務需求,熟練使用文字處理軟件加工信息,表達意圖,達到知識與實踐相結全。

2.過程與方法

感受、體驗文字信息的加工流程,展示自己的觀點,交流思想,促進合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分析信息加工任務目標,選擇恰當的方式把文本信息組織起來,並通過圖文混排、版面設計以及電子報刊等方式表達出來。

難點:

1.體會什麼樣的加工是合理的、成功的加工。

2.如何利用文本加工軟件對文本進行合理的、恰當的加工,以便更好地表達文本任務的主題。

二、説指導思想:

由於該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自學農村,大部分學生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和動手操作能力較弱。在這種情況下讓他們直接完成本節課的任務有一些難度,於是我認真每一位同學的動手操作能力,對本節課的內容重新進行了解讀和重構,教學活動環節如下:

1.通過優秀案例賞析和失敗案例的分析交流,讓學生體會和感受一些優秀文本作品,它們有哪些特點?亮點是那些地方?總結出參考評價要素。——用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時缺乏問題分析、整體規劃和設計製作等能力。

2.瞭解常見文本的類型及文本加工軟件的特點。

3.認識在文本加工之前我們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學生只有學會了明確主題,分析任務需求,根據實際需求選取信息加工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為信息加工與表達打下紮實的基礎,才能很好地運用信息技術為表達意圖服務,從而提升他們處理信息、表達信息的素養和能力。以學校講堂海報為範例思考這些問題。

三:説學情

高一的學生雖然在國小到國中階段已經系統地學習了在文本加工軟件WORD中對文字進行排版,包括版式、格式、字形、字號、字體、圖文混排,設置頁面信息及輸出版面等等,能夠對文本進行簡單的排版。但是,學生根據任務需求,恰當地選擇合適的工具軟件,並以恰當的技術形式來展示內容,缺乏足夠的.經驗和能力。也就是根據實際任務需求來解決問題時,他們欠缺問題分析、整體規劃和設計製作等能力。所以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側重強調基礎操作感受歸納,並嘗試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加強基本技能的培養,為下節課報刊的加工與表打基礎。

四、説教法

1.講授法

2.引導法

3.案例分析法

4.任務驅動法

5.合作探究法

五、説學法

1.自主學習法

2.合作探究法

3.觀察法

六、説教學設計

1.通過優秀案例賞析和失敗案例的分析交流,讓學生體會和感受一些優秀文本作品,它們有哪些特點?亮點是那些地方?總結出參考評價要素。——用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時缺乏問題分析、整體規劃和設計製作等能力。

2.瞭解常見文本的類型及文本加工軟件的特點。

3.認識在文本加工之前我們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學生只有學會了明確主題,分析任務需求,根據實際需求選取信息加工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為信息加工與表達打下紮實的基礎,才能很好地運用信息技術為表達意圖服務,從而提升他們處理信息、表達信息的素養和能力。以學校運動會宣傳為範例思考這些問題。

4.以微軟公司的辦公軟件word為例,歸納出日常文加工的要點(教師演示)。

5.動手對文本信息進行簡單的加工,同時探究更加複雜的文本加工方法。在此過程中那些操作熟練的學生可承擔助教的角色,和老師共同擔負同學們在動手加工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經過以上五個環節,環環相扣,以教師引導、分組合作探究、成員間相互協作的教學手段,解決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弱的情況,學生動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

説課稿 篇6

學習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瞭解新聞特點,複習記敍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材分析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説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重點難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具投影儀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導入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聲情並茂地導入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佈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説説新聞報道了什麼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敍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敍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説説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麼順序報道,為什麼?

學生讀課文後,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瞭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導語。要更為細緻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敍的要素,只要把記敍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閲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敍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佈置思考題:

閲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敍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瞭解新聞內容。再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並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敍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並説説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後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説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用眼看一看、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麼樣的物體輕,什麼樣的物體重。

教學難點

1.通過中介物體、等量代換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星期天,動物樂園可熱鬧了,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課件出示情境圖。)

1、動物樂園來了哪些小動物?它們都在幹什麼?(噢,有馬、大象、小兔,還有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呢!)

2、你知道小熊和小猴誰輕誰重呢?你是怎麼知道的?(對了,小熊這邊往下沉,説明比較重;小猴這邊往上翹,説明比較輕。)

師: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輕重。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比一比

(1)在動物園裏有許多動物,你還知道誰輕誰重呢?課件出示幾種動物比輕重(同學們能夠説出很多實例,比如説:大象和小鹿比,大象重,小鹿輕;小鹿和蝴蝶比,小鹿重,蝴蝶輕。)

(2)同學們又是怎麼知道它們的輕重的呢?(當然,同學們是直接用眼睛看出來的,可見,用眼睛看一看是比較輕重的一種簡便方法。)

2、掂一掂,比一比

(1)數學書和文具盒同學們能看出它們誰輕誰重嗎?(同學們都認為不能用眼睛看出來)那麼,你能想出什麼辦法比較它們的輕重呢?(有的同學説可以用手掂一掂)

(2)學生操作,掂一掂。(現在請同學們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較數學書和文具盒的輕重,以及其它你感興趣的物體的輕重)

(3)學生彙報。

(4)有同學説,他反覆掂了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它們的輕重不是很明確,同學們想一想,該怎麼辦呢?(對了,我們可以藉助秤這種工具稱一稱,現在,我們用天平這種秤稱一稱。

3、稱一稱,比一比

(1)教師示範稱一稱,課件出示稱蘋果和梨的圖畫。問:誰輕誰重呢?你怎麼看出來的?(很多同學都看出來了,放蘋果的這邊矮,説明蘋果重,放梨的這邊高,説明梨輕。而且,有的同學還發現,天平秤的指針會偏向重的那邊呢,可見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啊!)

(2)學生操作,秤物體,比輕重。(現在同學們可以自己來稱一稱,比一比輕重。)

三、利用新知,解決問題

師:現在我們根據學習的內容,來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個香蕉和一個桔子,請同學們判斷,誰輕誰重。(放香蕉的這邊矮,所以香蕉重,放桔子的這邊高,説明桔子輕。)

2、課件展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放在天平的兩端,天平保持平衡。讓孩子判斷一個西瓜和一個菠蘿誰輕誰重?(同學們比出來了,兩個菠蘿和一個西瓜一樣重,所以一個菠蘿比一個西瓜輕,此題的設置目的是幫助我們體驗比較時的一一對應關係,讓我們通過簡單邏輯推理來判斷一個菠蘿比一個西瓜輕)

3、課件出示兩個天平,一個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棵白菜和一個蘿蔔,另一個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個蘿蔔和一個茄子,讓孩子判斷,誰輕誰重。(我們能夠看出白菜比蘿蔔重,蘿蔔比茄子重,所以我們知道白菜最重,茄子最輕。)

4、課件出示兩個天平,一個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條魚和兩隻螃蟹,另一個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條魚和4只蝦,兩個天平都保持平衡,讓孩子判斷,誰輕誰重。(一條魚和兩隻螃蟹一樣重,一條魚和4只蝦一樣重,那麼,兩隻螃蟹和四隻蝦一樣重,一隻螃蟹和兩隻蝦一樣重。於是我們知道了這三個量之間魚最重,蝦最輕!)

四、總結:

師:同學們回顧一下,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比較物體的輕重一般用哪些方法?在哪種情況下用哪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有很多的辦法,一眼就能看出輕重的物體,我們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當看不出來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當掂不出又看不出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稱一稱的方法。)

本節課結束了,同學們一定學得很棒!希望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我們今天學習的方法去比較物體的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