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範文合集七篇

説課稿2.11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説課稿範文合集七篇

説課稿 篇1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學生三年級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裝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今後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教學難點是:抽象小數的意義。

知識教學點是:1、使學生了解小數的產生;2.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3.掌握小數的計算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具準備:米尺、.

能力訓練點是:1.培養學生的觀察力;2.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為達到上述目標,我在這節課的主設計中採取了以下方法。

一、採用“一引、二扶、三放”三層次教學,促使學生眼、腦、手同時作用,獲得豐富表象,引發學生理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 第一層次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米尺圖,在教師啟迪下,學生積極思維,根據嚴密的邏輯性,探索出規律。第二層次先出示米尺讓學生感知,然後提問,不直接回答,留 給學生思考餘地。再通過填空的形式把思考過程反饋出來。第三層次的教學是通過教師點撥和學生觀察、討論、語言敍述,將規律靈活運用的過程,達到進一步清晰 表象的目的。

二、運用分數的有關知識作遷移,類推出小數的意義,揭示其本質特徵。如再次引導學生觀察米尺,結合板書討論問題: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1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然後結合板書討論出小數的計數單位,以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三、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利 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文字、圖片、聲音、音樂、動畫等直觀形象地展現給學生,以調動學生的視聽覺等多種感觀,使學生的內心體驗推向高潮,使他們產生一種學習的衝動,求知的.慾望。如一開始讓學生聽中的讀一讀。小數對於學生來説並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是有體驗的。這樣設計就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認識,消除抽象的數學與學生的距離感。

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猜一猜,量一量,這兩條帶子有多少長,不能得到整“米”數時,須用其它數來表示,教學小數的產生。

3、結合教學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三位小數……,教學小數的義意。

4、完成填一填,教學小數的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進率是10。

5、完成連線題,

6、學生閲讀課本內容,提出問題。

7、學生進行全課小結。

8、練習“思維訓練”。

板書設計: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

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別寫作0.1、0.01、0.001……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5

説課稿 篇2

一、自我介紹:姓名、單位、課題

二、説課內容

1、説教材:對教材的分析和處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①、所授學科內容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如何?宏觀——微觀的過程

②、與前後知識的內在聯繫如何?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哪部分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對哪些知識的運用?有什麼發展?又是後面學習哪些知識的基礎?

③、對學生知識能力方面的培養有什麼作用?對學生將來的學習有什麼影響?

2)、教學目標:教學目的——與教學大綱相對應

包括:知識目標:識記、理解、運用、 能力目標、思想覺悟

在對知識掌握的基礎上上升到能力。

依據:

①、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

②、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③、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

3)、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確立

依據:

①、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

②、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

③、教材的邏輯結構和教學體系 能起到提綱挈領、舉一反三的重點;難點則是因生而異、因校而異的。

4)、教材的.處理: 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善於利用教材中的輔助文、小問題……

2、説教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依據:

①、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②、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和學生實際水平狀況

③、教師的教學實際水平,要揚長避短。

目的: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

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教學方法?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運用這種方法?預計達到什麼效果?

選擇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目的性、實用性、可*作性、新穎性。

3、説教學程序(説教學設計)

包括:新課導入,新課講解,評價教學效果,鞏固新課。

1)、導入:故事、歌曲、名言、明知故問(換位思考)。用什麼方法導入?有什麼好處?能有什麼效果?

2)、講解:

①、教師通過什麼方式提出哪些問題?如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起到什麼作用?學生參與到什麼程度?哪些是學生獨立完成的? ②、在新課講解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達到什麼目標?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會出現哪幾種思維結果?有哪些思維定勢須克服?如果學生沒有按教師的思路去做,有什麼補救措施?

③、如何使學生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讓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這是教學的關鍵,也是教學的精華。

3)、評價教學效果:(反饋) 不僅僅是課堂練習,還包括提問。練習要有針對性、系統性。針對重點、難點;系統於知識的內在聯繫;可*作性。

4)、歸納總結(小結):重在把本課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繫,還可提出一些帶思考性的問題,承上啟下。

5)、板書

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aoe》是蘇教版國小第一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漢語拼音,課文主要講了aoe的認讀、它的四聲以及書寫,課文以圖畫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3個單韻母,課文插圖生動活潑,富有意趣,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教材。

根據本課的課型特點和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我確定以下學習目標:

1、 根據學生的特點,學會aoe三個單韻母,能夠讀準音,認清形,並能正確書寫,培養學生喜歡學習拼音,有主動學拼音的願望,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2、 創設情景,藉助媒體,認識聲調符號,能正確讀出aoe的四聲。

3、 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大膽發言的能力。

其中,讓學生認讀aoe及四聲,並能正確書寫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讀準四聲。

二、 説教學策略

根據課文的內容特點,圍繞學習目標,緊扣《語文課程標準》,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的教學策略,在教學方法的整體構想上,我準備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有所發現,再帶出語境歌,幫助學生初步感知,然後採用讀——思——議——讀的方法學習,並結合遊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為此,我準備安排兩個課時引導學生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

第一課時:設置形象生動的動畫情景,讓學生整體上感知內容,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藉助表音表形圖,在語境中認識aoe3個單韻母,指導學生在四線格中正確書寫。

第二課時:藉助表音表形圖,幫助學生複習aoe的音形,藉助多媒體,創設情景,幫助學生認識四種聲調符號,掌握aoe的四聲,能夠直接讀出帶調的韻母。

三、 説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 藉助情境圖,引出字母

靜止畫面的刺激強度不能足於讓學生進入情景,點燃求知火花,我把情景圖製作為動畫,隨着悠揚的背景音樂,旭日從東方冉冉升起,展現一幅夏日小河的畫面,清清的水,綠綠的草,阿姨帶着一位小女孩來到了河邊,這時他們看到了水裏的鵝,正在“eee”的向她們打招呼,籬笆上的公雞正在“ooo”的唱歌呢。此時,我設疑:你喜歡圖上的什麼?便用鼠標點擊一下,aoe便從畫面上跳了出來,畫外音“你想學會我嗎?”“你想和我做朋友嗎”等鼓勵的語言。從而帶出本課的學習內容:aoe

這樣,通過動畫情景,主要是給學生營造一個愉悦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第一課開始就覺得學習拼音是有趣的、有情的、有意的,於是期待着每一節語文拼音課的到來。

(二) 看看説説、認讀字母

1、藉助多媒體創設情景,展示情景圖畫面,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圖象進行學習:引導學生看圖,知道畫圖的意思,從“阿姨”的“阿”、“喔”、“鵝”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有關的口語音節,讓他們反覆地聽——聽老師標準的示範發音;認真地看——看老師發音時的口形變化和模擬發音口形的手勢,教a時可以出示大蘋果,引導想象張開嘴巴咬上一大口的口形,教o時觀察公雞的口形,教e做微笑的口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繫具體的語音學生模仿練習,體會發音方法。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反覆地認讀,做到至少人人單獨讀一次,進行相應地輔導。然後讓學生將學到的字母迴歸到相似的具體語境中,指導學生學讀“語境歌”,學説規範的普通話,規範自己的語言。進一步建立字母符號與具體語境的相似練習。從而發揮“語境歌”的真正作用。

這樣的設計,主要通過情景的創設,點燃學生的求知慾,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能夠讀準拼音。利用表音表形圖幫助學生記憶。加強字母的識記。利用“語境歌”鞏固字母認讀,規範語言。

2、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表形圖,同桌討論,找出圖中與字母相似的地方,同時還可藉助電腦形象演示,説説這些拼音的筆畫。3、再一次展示情景圖與音形圖,小組合作編寫順口溜如:“圓臉蛋,彎髮梢,阿姨阿姨aaa:大公雞,喔喔喔鳴,嘴巴圓圓ooo,大白鵝,浮綠水,扁扁身材eee“

這一層次的設計,我運用低年級學生所喜歡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並結合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進而在編寫順口溜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通過激烈的討論,形象的演示,學生不僅認識了形,還了解了拼音的筆畫組成。

(三) 玩玩遊戲、再認讀

1、 看看老師的口形,猜猜拼音,猜對的小朋友當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讀。

2、 摘蘋果遊戲:讀準的`小朋友得到一個蘋果,並出示畫外音(鼓勵的話)

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一個個趣味盎然的遊戲中躍躍欲試,樂學不彼,把學拼音當作一件快樂的事,真正達到了以“趣”導學的效果。

(四) 字母寶寶住樓房

1、 根據互動的原則,教師請學生做老師,討論討論這些拼音的筆畫是怎樣的,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書寫,然後再描紅,提示描紅的注意點。

這樣教師與學生的換位互動,體現了“雙主體”的和諧交融,同時,教師形象直觀地展現描紅經過,防止孩子在描紅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教寫a時強調半圓要圓潤,教寫o時要圓潤,教寫e時要一筆寫成,分佈勻稱。

2、 做做手指操、深呼吸,播放舒緩的歌曲,指導學生描紅、書寫。

這是學生開始練習寫字的起步階段,關心握筆和坐姿,注意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引導學生克服過於緊張的心理。

四、説板書 a o e

這樣的板書設計,既簡潔明瞭又美觀大方,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所教的內容。

説課稿 篇4

教學設計特色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國小階段的科學教育將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依據本課教學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現有知識和認知水平,在設計過程中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色:

一是在導入環節從生活現象導入。向學生出示一組圖片先了解一下一年四季,感受一年四季的美麗風景。進而學習新的內容“為什麼一年有四季”。四季圖片的展示,契合了研究主題,從身邊現象引入,使學生打開思維,説出生活中對四季認知的積累,關注學生生活經驗的知識基礎,繼而激發探究一年四季形成的興趣。

二是讓學生自主猜測四季的成因。給學生一個實實在在的探究問題,而後引導學生做出對四季成因的假設,同時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使學生明白研究某些事物現象往往是先有猜測,然後再進行驗證的。

三是對所做假設逐一進行驗證。排除錯誤假設,並通過設計對比實驗驗證在上一環節中提出的假設。在組織學生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中,使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為此我分三步達成這一目標:首先排除錯誤假設。大多數學生的前概念認為四季的形成可能與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有關,針對這一點,我出示一組數據,通過數據使學生認識到事實與他們的.猜測不符,從而排除這一錯誤假設。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明白前概念有時是錯誤的,科學的學習就是需要有不斷修正自己想法和做法的科學態度。

在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實驗來驗證的過程中,通過了解古人對一年四季的觀測發現,結合同學已有的知識,瞭解四季形成的原因,再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對比實驗,使學生在讚歎古人智慧的同時,根據古人的研究結果進行實驗推理,從而觀察到相同的現象。

在實驗後分析結果的過程中,通過對數據進行橫向、縱向比較,從而得到一致的結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科學的結論是經得起重複驗證的。在這裏學生有一個對數據進行分析與整理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隨後教師出示地軸不傾斜的地球儀,讓學生思考還會出現剛才的現象嗎?從而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通過教師引導,認識到四季形成的原因與地軸傾斜有關。

四是總結擴展。通過歸納總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

通過上面的教學活動,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在教師引導下,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程序,順利地完成本課教學內容,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授課效果

《為什麼一年有四季》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單元第七課。在此之前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明白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的結果。但對四季的成因認識比較模糊,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地球在公轉時,離太陽近就是夏天,離太陽遠就是冬天。引導學生探究四季的成因是本課重點,通過讓學生根據模擬實驗來觀察不同季節杆影變化的特點,從而推測地球所處的季節和四季的成因,讓學生明白四季的成因與陽光的直射或斜射有關,即與太陽高度有關,與地球離太陽遠近沒有直接關係。通過本課的教學,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一、通過做對比實驗讓學生觀察不同位置杆影變化的特點來推測地球所處的季節及四季的成因。在本課的探究中,學生明白了四季的成因與太陽直射或斜射有關,即太陽的高度有關,從而糾正了四季的形成與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遠近有關的錯誤認識。學生還從探究中發現,如果地軸不是傾斜的,地球儀上將無杆影長度的變化,無太陽高度的變化,從而明白了四季的形成不僅與地球的公轉有關,還與地軸的傾斜有關。

二、動手實驗前,首先讓學生清楚對比實驗怎樣才能公平,必須保證標杆長度相同、測量時間相同、立標杆位置相同、地軸始終傾斜指向北極星,只改變地球儀在地球公轉軌道上的位置。這一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控制變量法是探究科學知識的一種重要方法,為今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在實驗後分析結果的過程中,通過對數據進行橫向、縱向比較,從而得到一致的結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科學的結論是經得起重複驗證的。在這裏學生有一個對數據進行分析與整理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這一過程也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對科學現象的解釋需要得到證據的支持和從已知出發進行推理,同時在活動中培養了小組合作精神。

四、自制教具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為得出正確的結論提供了準確的數據。

課後反思

這是一節非常有難度的課。難度主要表示在:1、材料準備難度大。2、實驗操作難。3、學生理解難。

在介紹古人研究四季的方法時,我引導學生了解古人觀測事物的科學性,讓學生明白古人方法中藴涵着許多智慧結晶,他們已經有效控制了實驗中的變量,非常注意科學研究的方法。通過簡單分析,從古人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研究時間要統一,物體長度和位置要統一,觀察時間要長,至少一年。從圖示中,學生可以明顯看到不同季節太陽照射到物體上的角度和影子長度發生了變化。

在模擬實驗部分,為了便於學生觀察,我就自制教具:地球公轉軌道模板,固定好高度的手電筒,做好支點的刻度尺。最初,我是用蠟燭來模擬太陽的,但在課堂中我發現實驗時即使是呼吸也能使蠟燭的火焰發生變化,這樣會影響到杆影的觀察,於是改用手電筒,為了能夠保持同一高度,我把手電筒固定在自制的支架上。測量桿影時,為了得到比較準確的測量數據,減少誤差,我在畫好刻度的紙板下面做了一個支點,測量時刻度尺0刻度對準標杆底部,支點輕輕接觸地球儀表面,在測量時就能保證刻度尺與標杆的垂直測量。

實驗前讓每一位學生都瞭解怎樣進行操作,並清楚地知道操作時應注意哪些問題。然後讓學生用手電筒和地球儀進行模擬實驗。分別將地球儀放置在相對應的四個位置,手電筒放中間,觀察光線照射在地球儀上杆影的變化,並要求學生利用教師特製的測量尺測量,同時做好記錄。模擬實驗的結果,學生髮現隨着地球公轉到不同的位置,杆影長度也發生了變化。學生們此時基本能説出地球公轉是一個重要原因,而地軸始終保持固定的傾斜角度還需要老師稍加引導,學生才能明白,最後讓學生對結論進行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對於一些較有難度的課,教師課前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從實驗的器材,實驗方法的指導,到學生交流彙報時的引導,無一不需要教師的精心準備,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風箏史話》,我説課的內容為六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目標

四、教法及學法

五、教學準備

六、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對這六個內容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風箏史話》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小信息技術第四冊第7課的內容。本教材原試用本由華中師範大學傅德榮教授主持大綱編寫,由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負責組織和編寫,通過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圖文並茂的描述,激發學生參與信息社會的興趣,培養國小生初步處理信息的能力。本課是本教材關於Word軟件的第一課,其主要包括設置字體、字號和格式;改變文字顏色;對文字添加特殊效果;調整段落的對齊方式四個內容。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文字不再陌生,像以前學過的記事本,許多同學都可以很靈活的運用。現在,對Word軟件也有了初步瞭解,不僅能在Word軟件中輸入文字,還能在此基礎上整合語文相關知識來繼續學習Word軟件的其他功能。不但為他們以後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而且能讓學生的知識結構更連貫、更系統。當然,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和與其他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更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我認識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內容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要求學生知道幾種常用字體,知道字號,知道幾種對齊方式按鈕

能力目標 會設置字體、字號和格式,會改變文字的顏色,會對文字添加特殊效果,能調整文章段落的對齊方式

情感目標 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我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

重點:字體、字號和格式的設置,段落的對齊方式

難點:字體、字號和格式的設置,段落的對齊方式

四、教法及學法

根據本課的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再結合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了“任務驅動法”、“比較法”、“討論法”、“演示法”等不同教學方法來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我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置兩個小任務,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課本,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於難點的'問題先通過同桌和小組的討論,或者結合課本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從而在探究中找到樂趣。通過學生的討論、實際操作和我的演示,再請同學上控制枱演示自己的步驟。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探索思考----討論嘗試----合作完成任務”。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程理念,讓學生帶着一個個任務通過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實際操作等方式,使學生不知不覺的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五、教學準備

設置兩個任務

任務一 給《風箏的故事》設置字體為“楷體—GB2312”,字號為“32”,格式為“正文”

任務二 給《風箏的故事》的標題設置文字效果為“禮花綻放”,並將標題居中,段落文字顏色設置為“藍色”,對齊方式為“左對齊”

六、教學過程

㈠由問題導出課題(2分鐘)

同學們見過飛機嗎?

你們知道飛機是怎麼來得嗎?

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㈡具體細節(31分鐘)

1、將《風箏的故事》呈現到大屏幕上,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2、將沒有加任何效果的和設置過字體等的《風箏的故事》展示給學生,比較一下兩者之間的差異

3、請同學回答兩篇文章的差異

4、通過同學們發現的差異,再進一步學習瞭解字體、字號、格式、字體顏色、文字效果、對齊方式

5、根據講解及書上的提示,佈置兩個任務,先討論

6、請同學到台上演示他所理解,完成任務;遇到困難可向同學徵求意見

7、根據學生的完成效果,點評

㈢歸納總結本課內容,結束課程(7分鐘)

字體

字號

格式

字體顏色

文字特殊效果

段落對齊方式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

1.單元及教材分析

我説課的題目是《蘆花蕩》,它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收錄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聞,一篇書信,一篇小説。雖然體裁不同但都是與戰爭有關的內容。可見編者是用戰爭題材的作品來讓學生了解過去的歷史,來了解正義戰爭的威力與非正義戰爭的罪惡。我所説的這篇文章是一篇小説,它通過塑造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當時特定歷史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勇氣與威力、信心與信念,揭示戰爭給受害國人民帶來無盡的傷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無情的殺戮。這看似殘酷,反映的卻是一個不屈民族的抗爭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氣,體現了“以其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爾基説過“文學即人學”。學生通過對此文的閲讀,在享受審美愉悦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從而激發起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國無尊嚴,以此引出梁啟超説的“小年強則國強”的道理,來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操和發奮學習的強烈慾望,從而達到語文教學“文以載道”的目的。《蘆花蕩》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篇目,是孫犁的“白洋澱紀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説《荷花澱》),此篇小説是他在延安時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過文藝界的注意”①。小説通過“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一樣的年近六十的老頭子用船護送兩個女孩子(大菱、二菱)通過敵人封鎖的葦塘,由於他“過於自信和自尊”而被敵人發現,大菱負了傷,就此引發了老人在水中用鈎子鈎敵人的腿、用竹篙砸敵人腦袋的復仇過程,從而讓老人泄了民族之憤、找回了自尊。老頭子與侵略者之間的對立關係實際上是中華民族與侵略者之間不可調和的關係,是瘋狂的侵略與勇敢的反侵略的一個縮影。所以作者自己説,只有我們這個時代(抗戰),英雄“像是一種志向,和必要完成這種志向,死無反顧,從容不迫,卻是壯烈的千古一致的內容。”②如果我們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擊節而歌”的話,那蘆花蕩裏的老頭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荊軻。作者借用這樣一個及不惹人注意卻很有個性的小人物,設置了一個簡單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表現了一個在反侵略戰爭的偉大背景裏湧現出來的中華民族抗戰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的主題。

2.教學設想

《蘆花蕩》是以白洋澱地區軍民抗日鬥爭為題材的小説。隊伍駐紮在葦塘內,裏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來完成。我們可以試問一下,維繫整個葦塘內抗日隊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個老頭子負責(他的工作範圍廣的很:裏外交通,運送糧草,護送幹部;而且不帶一枝槍)不覺得奇怪嗎?但我們從老頭子那雙“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賦予了愛與憎的情感、智與勇的靈氣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得緊緊把握住老頭子的性格特徵來分析,分析他愛與憎的價值取向、智與勇的執着表現,以此來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點,找尋他能夠不負抗日軍民之厚望獨自一個人擔當交通員的深層原因,從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寫作意圖,揭示小説主題。

3.教學目標

按照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m)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以及本單元編者的要求,我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認知能力目標、動作技能目標和情感取向目標。

1)認知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體會人物愛與憎的情感、智與勇的靈氣。這是本課的重點。啟發與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而新穎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2)動作技能目標:揣摩“老頭子”用竹篙砸敵人腦袋時的心理獨白並把它寫下來,字數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標:樹立正確的愛憎意識,反對侵略、主張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和諧友好的原則。

二.説學情及學法

1.説學情

“高爾基説小説是‘時代的生活和情緒的歷史’。我們鑑賞小説,應仔細尋味一個特定的時代各種各樣的人物是怎樣生活、思考、憎愛和追求的”③坐在課堂裏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從現有的八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上看,對小説的閲讀已有一定的感性認知和具備初淺的理性分析能力,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尋味小説中人物生活、思考、憎愛和追求的依據與出發點。雖然班級學生語文素質良莠不齊,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基礎差,但本文文字淺顯,通俗易懂,情節引人入勝,再加上有一部分學生對抗日戰爭題材的故事已相當熟悉或懷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課堂上應通過激趣促使學生保持濃厚的注意力。

2.説學法

1)自主學習法:自主學習是學生感性認知文本的實踐基礎,是學生個性化閲讀文本的漸進過程,也是教師發現學生聰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須要求學生自主、獨立地預習,並收集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為上課作好準備。

2)探究學習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課文,語言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學生通過摘要性的預習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與故事情節,但“老頭子”的核心性格“過於自信和自尊”的傳奇色彩是他功與過產生的淵源,值得我們仔細咀嚼品味與探究。如,對“丟人現眼”、“沒臉見人”等詞語就包含着一種強烈的自責,愧疚得無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應引導學生好好的品味,進行重錘敲打,細細琢磨。這是釋惑的重點,也是學生個性化閲讀最易出彩的環節。

3)合作學習法:由於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的個性化發現進行交流、比較、補充,激發並牽引底子薄、基礎差的學生,從而“達到一同參與共享進步”的目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有必要進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

三.説教法

1.學生中心法:此課文由於語言淺顯易懂、故事性強,能吸引學生的閲讀興趣,我們就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讀完課文後以合作小組為單位當堂用紙條的形式把問題告訴老師,老師整理、分類、篩選後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組進行交換討論、解決。如果學生還有困難就再去引導他們生成知識與能力,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中心觀”的新課標要求,也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特點。當然,學生所提的問題也許反映不了課文的重點與難點,這就需要老師敏鋭感知有沒有補充問題的必要。如,學生往往會忽略的“老頭子為什麼一個人能承擔內外的交通重任?從老頭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等等深層次的問題也許就需要教師及時提出來。

2.對話教學法:巴西教育家 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活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過程。”④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的簡單操作過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與融合、是愉悦氛圍的分享與共處、是精神陶醉的呈現與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人格的平等與溝通!如,也許有學生會問:既然老頭子這麼厲害一個人能殺滅十幾個鬼子,那抗日隊伍怎麼會藏在葦塘裏不敢出來呢?這個問題在現有的任何參考書裏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學生提到這樣的類似問題,表明學生真的讀出了個性、讀出自我對老頭子的看法,在此老師就必須説明這篇文章的體裁歸屬,是作者在宣揚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戰爭中呈現出來的一種旺盛的民族鬥志。以此來貼近與學生的對話。

四.説教學程序

第一步、導入,展示背景圖片,理清故事概況

課件播放背景音樂《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及蘆花蕩的圖片,教師作適當的解説,讓學生感知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和時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藉助形象傾注的情感(哪兒是對大菱二菱的愛,哪兒是對敵人的恨)並口述故事情節。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頭子的性格特徵:“老頭子過於自信與自尊”(約3分鐘,3—4個學生)

第二步、速讀,勾畫性格寫照,呈報疑難問題

哪些地方是老頭子性格的具體寫照呢? 這裏要説的是人物的性格寫照都散落在課文中,請學生圈點出並用“從這一句看出了 ┅┅”或“這一句表現 ┅┅”的句式獨自舉手發言。例如,從“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可以看出老頭子的自信。完了後學生還需把要解決的問題寫在字條上呈報上來,老師整理、分類、篩選後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組進行交換討論、解決。學生自己找的問題一般都比較淺顯,這些問題在書裏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但教師有必要對一些問題進行補充,以完善文本對學生的要求,從而引領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合作探究。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意在檢查學生從自主預習到效果反饋過程(約6分鐘,全體學生參與)

第三步、研讀,走進人物內心,增強情感體驗

“好的小説總是把思想隱藏在形象深處的。小説形象的描寫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這篇小説中的老頭子對大、小菱的拳拳愛心與對侵略者的切齒憎恨、在同敵周旋中的智慧與以少勝多的勇敢都寄存在這個形象中並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於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課文再次研讀相關語段:(注:由於教師對學生當堂呈報的問題有不可預知性,所以只能暫時用文本要求學生掌握的問題來表述教學過程,不過後面還留有機動的時間可作調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組討論。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⑥。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閲讀的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不可越俎代皰。如果只有教師的侃侃而談或者只讓學生獨自思考,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陷入罔然而一無所得,在此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創設學生對話氛圍,激揚學生閲讀思維,讓智慧在碰撞中產生,讓知識在交流中生成,讓能力在互惠中提升,這是設計這一環節的理論基礎。在此學生討論後可能會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徵的作用——愛國抗日的勇毅,愛憎分明的正氣,自信自尊的嚴苛,智勇雙全的寫照;或者按教參的説法——貫穿全文的線索;甚至還有可能會説到是對二個小姑娘對老頭子抱懷疑態度的反襯等等,在此教師有必要給學生以相應的肯定和正確的引導。(約5分鐘,8-10個學生)

2.全體學生朗讀“這時那受傷的才痛苦地哼哼起來┅┅怎麼張嘴説話?我這老臉呀!”問題:此段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表現力?此題讓學生獨自思考回答,以瞭解學生對重點語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天賦,為課後的面批面改、分層教學提供事實依據;如果學生回答不理想,教師可以適時扮演起課堂中首席的角色。(約3分鐘,3-4個學生)

3.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並説明原因。本題將採用小組合作探討的形式學習,先由同學自己選擇喜歡或感受較深的句段在組內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和組內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再由組內派代表講出所選句段喜歡的原因並把該句段朗讀出來;教師可就學生的語氣、語速、音準、句逗、輕重等閲讀問題進行評價並作適當的調整,提高學生對自己所選語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過於”“毒蛇”即要讀得重又要讀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該詞在語段中的作用。採用這種方法可以體現:①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確保個性化閲讀的時間;②培養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③啟發與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而新穎的見解,化解本課的難點。(約8分鐘,6-8個學生)

4.讀語段練筆:“一個鬼子尖叫了一聲,就蹲到水裏去。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問題:老頭子在用竹篙砸鬼子們的腦袋時,他心裏會產生怎樣的獨白?請同學們揣摩並寫出來,字數300左右。(寫作加交流約10分鐘,全體學生寫作,4-5個學生交流)設置這兩個問題就是要學生仔細品味揣摩老頭子愛與憎、智與勇的具體內容,增強學生們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閲讀與練筆中發現自己,融入作品創設的環境,從而達到在情感的體驗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饋,鼓勵學生提問,創設對話環境

學生有可能會提到我在前面講到的問題,那就是:“既然老頭子這麼厲害一個人能滅殺十幾個鬼子,那抗日隊伍怎麼會藏在葦塘裏不敢出來呢?”等這樣富有創新思維的問題,在此我們就有必要進行預設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案。設置這樣的環節為的是讓教師與學生在課堂裏擁有了真正平等對話的機會。(約2分鐘,3-4個學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關材料,拓展閲讀空間

課件展示《生死攸關的燭光》片斷:“一天晚上,屋裏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蠟燭熄滅了。”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以課文為原點形成閲讀輻射,擴大學生閲讀視野,提高學生對語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鑑賞與內隱素養的結合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世界和平的意識。(約3分鐘,教師讀材料,2-3個學生回答問題)

第六步、小結,教師適時煽情,引發學生共鳴

用一些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華民族英勇抗戰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九一八》來 襯托小結,渲染中華民族在外敵入侵時那種誓死抗爭的悲壯歷史,以此表現“正是有許許多多象‘老頭子’一樣的英雄存在,才顯示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⑦這一事實。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約2分鐘,教師準備小結稿約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鐘,留約3分鐘時間作機動處理

五.説教學手段:

1.多媒體課件提供《蘆花蕩》相關的資料及簡略的作者介紹;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後渲染時代氛圍;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關的研讀內容時,多媒體同步顯示教學內容,外帶穿插些中國人民抗敵鬥爭的圖片或者編輯的視頻材料,與課文主題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課件隨時調用。運用多媒體,可以扣緊課文與課堂的環節,勾連課內與課外的脈絡,提高課堂結構的密度,保證課堂前後進程的流暢。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隨課堂進度而同步呈現(用手寫在黑板上)

蘆花蕩

“老頭子” 一切保險 (自信) 愛憎分明

(過於自信 過失(大菱負傷) 民族

與自尊) 我沒臉見人 (自尊) 英雄

復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雙全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我們周圍的土壤》是《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的第一課。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材,主要突出兩個方面的教學,其中一個就是通過《土壤與生命》、《固體和液體》單元教學,培養同學對一個事物進行多種感官、多種方法、多個角度的認識和描述,從而發展同學更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我們周圍的土壤》一課主要是引導同學觀察土壤裏各種各樣的東西來親近土壤;通過給土壤裏的東西分類,讓同學學會記錄觀察結果,發現問題而考慮。同學在之前只是日常生活中對土壤的無意接觸,所有的土壤知識是無意感知的,無序的。這次是初步有目的地去接觸土壤這一物質環境的內容,從討論已經知道的土壤知識開始,着手研究土壤,嘗試着利用自身的感官來觀察、體驗土壤環境,藉助一些實驗器材進行觀察活動,並通過體驗、記錄、觀察、合作交流等方式,多角度、多維度地來認識我們周圍的土壤。

下目標和設計理念:

1、知識目標:會描述、記錄自身的觀察結果;能夠和同伴交流自身的觀察結果。

2、能力目標: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3、情感價值目標: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有着密切的關係。願意親近、探究土壤。

設計理念:

1、同學是《科學》學習的主體。通過各感官的活動接觸土壤來調動同學主動參與,記錄、收集,並表達與交流,形成一定的科學的情感和態度。

2、以同學探究為主題。讓同學在親身經歷中形成科學素養,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生體驗,感悟而內化。

教師準備:一桶土壤、昆蟲盒、鑷子、水、盤子、抹布、放大鏡。

同學準備:報紙、紙巾、放大鏡、筷子

教學重難點:通過同學各感官對土壤的感受來認識我們周圍的土壤和其特性。培養同學對土壤的親近感。

二、説教法。

《國小科學新課程規範》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的教學要重在“動手做”,這是本冊教材乃至全套教材的靈魂。要徹底打破“教知識”、“教書本知識”的教學觀,必需從讓同學“親身經歷,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入手,體現同學的主體性。教師重在作好如何引導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一方面不能死板地教知識,讓同學去“牢記”,另一方面,也不能袖手旁觀。引導同學要主動不等於放縱同學;放手讓同學自主不是任其自由。圍繞即以確定的目標有序地進行教學活動,採取有效的方法激發同學的參與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對教學方法的設計有:

1.引入課題,置疑競猜法,通過“猜”來調動全體同學。

2、堅持興趣,吟詩展示法,通過補充課文詩句來堅持同學對研究土壤的興趣。

3、觀察記錄、合作探究法,把同學分組到實際土壤中去觀察探究。

4、師生同樂,填表總結法,使同學在快樂研究中總結提高。

5、開放課堂,拓展延伸法,把同學對研究土壤的興趣保存在今後的生活中。

三、説學法。

《新課標》指出:《科學》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實踐體驗法、觀察記錄法、表格分析法,合作交流等都是值得重視的學習方法。

1、實踐體驗法:心理學認為,兒童知識的獲取主要是通過感性經驗的積累。兒童要在創設的情景和多樣化的活動中學習知識,發展自已的智慧。科學課則更需要鼓勵兒童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在教學活動中,同學到實際的土壤中去尋找發現,用自已的感官親身體驗感受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裏的動物、植物們,觸摸中體驗,記錄會考慮。誘導兒童發生對大自然的新奇感和親近感,形成科學習慣和對大自然的探索意識。

2、觀察記錄法:科學探究活動是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是給同學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本課的分小組進行兩次觀察記錄,並指導同學記錄時可以圖文並茂(不知名的物體用描述語言記錄),要充沛利用手邊的工具(木棍、放大鏡等),這裏不只培養了同學研究科學的習慣,還讓同學在個體觀察中發生個性發現,在小組合作與交流中創新,發生一些穩定的科學素養。

3、表格分析與合作交流並重:對小同學來説,學習主要是感性認識和考慮,只要養成記錄填寫表格的習慣,同學對自身所記錄的數據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個性發現,就能達到小同學學習科學的目的。本課設計中讓同學利用觀察到土壤的情況記錄入表格,小組內爭論後集體總結歸納,選擇出同學的亮點推廣鼓勵,有助於小同學科學考慮和科學理想的提升。

4、預測印證法:配合老師設置的猜想,同學最盼的就是類似成人中大獎一樣----印證結果,這樣讓課堂發生活力;而同學觀察土壤前的預測同樣讓同學發生興趣,同學急於要在活動中得到證實而努力探究,發生了個性自主和合作爭議,進而發生個性發現和探究創新。

四、説教學過程:

1、通過“猜”來引入。《新課標》提出:科學課要面向全體同學。同學對新學期的第一堂課固有一種新鮮感,當老師提着裝土的桶走進課堂卻不出示,而是讓同學猜猜桶裏有什麼,那麼同學積極參與的情緒會陡然上漲,尤其是平時表示不夠出色的同學更願抓住這種表示機會,揭開謎底就出示課題,為同學全面參與課堂打下了基礎。

2、用“吟”來激發熱情。新課程越來越注重學科綜合,以培養同學的綜合素質。本課開篇編排的小詩就同語文課緊密地聯繫起來了。本課設計讓同學把小詩補充豐富,吟出激情。同學就能從情感上發生對土壤的熱愛和親近,堅持了學習研究土壤的熱情。

3、用“測”來準備活動。科學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探究的態度,從而獲取科學知識。這裏就結合兒童日常生活經驗,讓兒童們想一想假如我們進行土壤“挖寶”活動會挖出什麼寶貝,測一測。這個過程中可能形成的`爭論和問題,作好第一次記錄。這樣在活動進行中來培養同學的科學習慣的同時,引發了同學的探究慾望。

4、把“看”“摸”“找”“比”“採”“記”來空虛課堂開放性實踐。《新課標》指出:科學課的教學要用豐富多彩的親

歷活動來空虛教學過程。活動為《科學》的主要教學形式,活動應當是同學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們學習興趣的、要具有典型科學教育意義。這些活動的教學要讓同學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發明的過程。在教學中通過小組分工合作,教師指導同學的土壤探究方法。緊接着帶領各組同學到實際的土壤中利用感官親身觀察感受,師生在土壤裏一起觀察,教師引導,不時地鼓勵一些典型同學,有利於同學科學理想的形成;同學有目的地利用各感官去看、摸、挖、捉、比、採,嘰嘰喳喳地討論並發現土壤裏的新奇,營造出和諧的活動氣氛,並作好第二次記錄。使同學間的合作基礎牢固起來,同學在實地地感知土壤,認識土壤和分析土壤,提高了同學的知識技能,培養了科學素質。

5、通過“説”“評”來作好活動的彙報總結。新課程主張師生互動,教師要參與到同學活動中去。回到教室,各小組先分別總結,再師生一起彙報,根據彙報把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裏的發現填好,通過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土壤是混合物。對過程進行小組間評比,對錶示優秀的加以推廣和鼓勵,讓同學有勝利感的同時,知識和技能得以形成和穩固。

6、用“訂”字延續課外拓展。《新課標》提出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示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反饋等多個環節。課堂不要把同學束縛在教室這個小空間裏,也不要把上下課鈴聲作為教學的起點和終點。本節課佈置的課外作業是:給兩張研究記錄加上一個封面,與以後的記錄裝訂成冊。這樣對同學延續了課外的拓展,還順便結合美術興趣而外延,鞏固了同學探索大自然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