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小説

小説閲讀不能過河拆橋學反思

小説1.8W

文學是語言藝術。高爾基説:“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

小説閲讀不能過河拆橋學反思

小説是通過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或事件場面及具體環境的描寫,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來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所以小説也是語言藝術,小説的第一要義也是語言。

什麼是“語文課”?有人詮釋為“語言文學”,有人理解為“語言文字”,也有人説是“語言文化”。可見,無論怎樣解讀語文課,都沒離開“語言”二字。

可見,語言品味在小説閲讀中仍佔據着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然而由於我認識有限,教齡較短,教學經驗不足,加上性格上有些粗枝大葉,有關小説閲讀教學沒有進行過反思而每每忽視小説語言的鑑賞。觀看了今天專家有關小説閲讀的解讀視頻,才“一語驚醒夢中人”,現藉着這次研修的機會,對自己的小説教學進行一次集中反思梳理調整,小女子孤陋寡聞,敬請各位行家裏手,不吝賜教!

教學片斷一:

閲讀作品:現當代小説《祝福》

教學步驟:

第一步,學生充分自讀課文(課下預習),瞭解大致情節(同學間可討論概括),故事的來龍去脈與前因後果;

第二步:捋出人物間的關係,概括人物性格特點;

第三步:從寫法方面(塑造人物的方法、語言上的突出特點、環境描寫的作用以及構思上的巧妙之處等)進行賞析;注:學生大多圍繞人物、環境、情節三要素髮言。

第四步:分析並歸納小説所反映的主題思想。

第五步:自習課播放改編電影《祝福》。

反思:沒有引導學生切實走入文本;沒有緊抓課文的語言文字去含英咀華,咬文嚼字,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鑑賞;沒有去品味“味中味”,體味“味外味”,就迫不及待地進入電影播放環節。殘損了師生的語言體會能力和語言想象能力,也定會限制影響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可見,影象資料濫用、不恰當使用而導致語言接觸的遺忘。

課堂調整:在第三步自由賞析環節,教師精力要高度集中,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適時地引導學生去關注文本、體會語言。多些深度追問。比如:學生在發言時會涉及環境描寫之“祝福”景象的描寫。如開篇第二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着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灰白色”“沉重”“晚雲”“鈍響”幾個詞語對此景進行想象,趁勢問學生這種環境描寫給人什麼樣的感受?“祝福”本是美好的'時刻作者為何會有這樣的環境描寫?其作用是什麼?這對我們以後的寫作有什麼啟示?一連串的追問引導便會引起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培養學生文學閲讀中咬文嚼字的習慣,有利於提高語言的應用能力!再如倒裝句式,如“你放着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説。急切的言語通過倒裝句式表達出來,鮮明地表現四嬸嫌祥林嫂是不祥之人,這對已捐過門檻的祥林嫂無疑是晴天霹靂致命一擊。“她一手提着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與“她一手提着竹籃,內中一個空的破碗。”的對比閲讀,體會前者更能突出強調祥林嫂已完全淪為乞丐,況且生活極為悲慘!通過對文本的深入品味鑑賞,然後再去看影視作品,還能培養學生比較鑑賞的能力。在以後的小説教學中,我定要注意區分語言藝術與影視藝術的不同,注意不再以影視欣賞來代替語言藝術的欣賞,而是讓影視欣賞為語言藝術的學習服務。

教學片斷二:

閲讀作品:古典小説:《林黛玉進賈府》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播放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曲?枉凝眉》的視頻,讓學生進入氛圍,感受該部古典名著淒涼、悲愴之美,並營造氣氛。

2、教師深情吟誦——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引出課題)

3、後世評價:“開談不説《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中國第一奇書”“中國古典小説的金字塔”“大哉,《紅樓夢》!再論一千年!”。

4、學生説説自己所瞭解的《紅樓夢》。(課前佈置,學生課下收集整理,藉助投影儀展示)

二、作者與《紅樓夢》簡介(生回答完PPT補充播放)

三、檢查預習

1、正音

2、字形

3、辨析古今異義

四、速讀課文,把握線索,理清思路,整體感知。

討論分析:這篇課文以什麼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寫的什麼內容?

五、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作出全面、客觀、系統的綜合性評價,學會理性的評價人物形象。

六、播放87版電視劇《紅樓夢》的相關情節。

反思:整篇課文解讀下來,我手忙腳亂,一會播放視頻,一會改換投影,教學設計環節一度被打亂,多媒體譁眾取寵唱了主角,喧賓奪主,使整堂課顯得雜亂無章,主次失當,本末倒置。由於花裏胡哨的圖片畫面聲音交替出現,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不但沒幫我的課錦上添花,反而整堂課都被多媒體牽着鼻子走,一堂課下來我是大汗淋漓,狼狽不堪,學生是一無所獲,雖然他們仍興致盎然。還有最基礎的最重要語言品味也葬送在“多媒體”中!多媒體濫用導致語言鑑賞的缺失。因此,多媒體與課堂教學的結合要恰如其“分”,掌握好度,而非多多益善。明確多媒體只是教學的一個輔助手段。同時增加語言的品味鑑賞環節,《紅樓夢》的語言特點是“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如果我們不善於體察語言環境,細心去玩味,就無法領悟到作者深藏着的另七分用意,不能充分領略到其高超的語言藝術。閲讀思考:

1、文中哪些語言給你印象最深?表現了人物什麼性格?體味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

2、模仿人物語言並表演,體味作者的語言藝術。

盲目拓展,架空分析,讓語言品味缺失。雖然外國文學作品是翻譯的語言作品,較為艱澀聱牙,但一些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外國小説,在語言上還是有些韻味的。讓學生摸擬公安人員辦案,關注的僅僅是小説中的事實真相:別里科夫什麼時候死的?死因是什麼?跟誰有關?證據是否確鑿?但是並沒有涉及對小説言語表達意味的品評,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不需要調動自己的想像和情感。為找答案,對文本也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地讀。對語言的品味是根本談不上的。

因此,不論是古典小説、現當代小説還是外國小説的閲讀教學,教師除引導學生對情節、環境、人物、主題進行分析把握,培養學生的小説鑑賞能力外,更要不能忘記語言的品味鑑賞。精彩的語言品味、點撥可能讓學生終身難忘,到了恰當的時機可能突然蹦出,為“我”所用,切實完成讀寫間的轉化。所以,文學閲讀包括小説閲讀,不能得“意”忘“言”,不能過“河”拆“橋”!要力求讓小説閲讀也走在“語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