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集合15篇)

作文1.22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集合15篇)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1

中國,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的國家;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一個具有數億人的國家;一個……

“學習爭先雖重要,文明禮貌也要好。學校規定都遵守,見到老師要禮貌。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牽的牢。愛護公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這是一首文明禮貌歌。

禮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禮貌的定義:是指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意念和行為,是言談舉止對別人的尊重與友好的體現。

小時候,父母總是説見到人一定要叫。小時候的我天真爛漫,很聽父母的話,一見到認識的人就會叫個不停,什麼阿姨叔叔啊;姑父姑母啊……

現在的我已是一個高一的學生了,不怎麼愛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會叫人。一般見到熟人也就笑笑而已了……老媽一直説“見認識的人一定要叫,這是禮貌問題。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老師也經常説“在校一定要叫老師好,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學生。”可是現在的我,總覺的自己是一個小大人了,一直嘴邊掛着阿姨叔叔什麼的,會被我自己的朋友、同學笑話。

我承認這一點我做的不好,但我有自信的説我有一點做的很好----那就是尊老愛幼。

坐車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特別是公交車。在公交車上,後門一開就能看見三把黃色的單人座椅,這三把座椅是專門為老弱病殘所設的。但我總是會看見一個孕婦或老人站着,偏偏會有年輕人、中年人坐在旁邊。其實我猜想坐着的人有想讓位的,但就是自己不想吃虧。直到售票員説“誰能讓一下位???!!!”我有信心説我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做到,看見這樣的情況會主動讓位!

禮貌不用花錢,卻能贏得一切!禮貌能使有禮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禮貌相待的人喜悦!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來繼續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禮貌!

高一:喬書婷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2

在現代化開放的世界裏,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並且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的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裏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裏好不熱鬧。小孩子穿着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着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裏,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r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r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歎氣,説:“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裏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裏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藴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單是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衞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3

中國,是一個充滿書香的國度。神話傳説小説傳奇、詩詞歌賦各類善籍浸潤着每一個炎黃子孫在文化薰陶中成長。我從小就愛讀書,更愛去品味書中的滋味。特別是那一首首唐詩,讓我如痴如醉。從我接觸它的那一刻起我便沉入了其中,因為即使在足不出户的情況下,它也能引領着我走遍祖國的每一處,讓我油然而生許多向往與崇敬之情。小時候,我就開始讀唐詩。一句“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我感受到了廬山的恢宏氣勢;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又讓我彷彿置身於泰山的雄壯景緻之中;一句“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更讓我品味到了江南如女子般的柔美……

那時,我就對祖國的大好風光充滿無限的嚮往,因為祖國就像一位大家閨秀一樣,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春天欣欣向榮的呈現“接天蓮葉無窮”你想荷花無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是夏天勃勃生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是冬天徹骨寒地。

祖國那千奇百狀的自然景觀在唐詩中各有其獨特的魅力我又不禁感歎,詩人們的—字―句無不捕捉着祖國的美景,雖然詩沒有具體描繪出祖國的壯麗山河,這足以證明祖國文字是多麼神奇多麼美妙!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又加深了對詩的理解。聽,“明月鬆間照,清桌石上流”那涓涓的流水聲似乎在耳畔響起;“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那寧靜的意境,好像自己便置身於其中這時心靈會變得純淨,心胸也會變得寬廣。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讀到這樣的詩任何人的心靈都會受到一次徹底的洗滌。詩中的靜不僅讓我的心靈得到了次徹底的釋放還讓我感到祖國積澱下來的文化底藴是多麼的深厚!這種文化底藴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流逝,它將永遠以它那高貴的氣質去薰陶着後人。啊,祖國的文化彷彿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那迷人的光芒照亮了我的文學之路照亮了我生命的征途。

感謝你唐詩,在你的引領下,我從清醇酣暢的唐風中領略到了祖國河山的美麗;感謝你唐詩,在你的引領下,我從簡潔精煉的詩句中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感謝你唐詩,在你的引領下,我從詩的意境中體會到了祖國文化底藴的深厚…我愛唐詩!我更愛我親愛的祖國!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4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着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繫,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悦;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説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説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裏,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着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5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我國深厚文化底藴的傑出代表,它大致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角色。

我和京劇結緣還有一段故事。

在一年級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學校京劇社,每個星期參加兩次排練。一開始,我覺得學京劇有一點枯燥,總是反反覆覆練同一句話。這時有的同學也勸我不要學京劇,有空陪他們一起玩,於是我的心裏打起了退堂鼓。爸爸知道這個情況後,勸我不要放棄,堅持好好地學下去。聽了爸爸的話,我沒有放棄,堅持參加排練。

經過自己的努力和京劇社老師的幫助及鼓勵;我進步很快,唱京劇也更有信心了。如今我已經是學校京劇團的主要小演員啦,還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演出。幾年下來,我學會了很多京劇唱段如:霸王別姬、貴妃醉酒、花田錯等;熟練掌握了京劇“舞長水袖”的動作要領;學會了“天女散花”“紅燈記”等經典劇目。

京劇給我帶來了快樂、自信。希望京劇伴我一起成長,更希望京劇在那裘盛戎演的是不是包拯呢?可是,我仍然有不少疑問書沒有給解答,比如説:為什麼很多京劇大師都是男演員呢?京劇的服裝,道具有什麼講究嗎?於是,我打開電腦去互聯網上尋找答案。

上了網,我在百度知道一欄裏輸入了“為什麼很多京劇大師都是男演員呢?”網頁給了很多答案,噢!我明白了!因為早年間是不允許女性唱戲的。所以戲中的女性角色也只能由男演員來演了。

我又輸入了“京劇道具與服裝”,網頁又告訴我京劇服裝很講究,大致分為六大類,這六大類是:長袍類、短衣類、鎧甲類、盔帽類和靴鞋類。長袍類有箭衣、長背心等。短衣類有旗袍裙子等。而京劇的道具有十分寫意的象徵意義。比如説演員一邊揮馬鞭,一邊做出騎馬的動作,便是在騎馬了。

這次通過書、互聯網得知了不少有關京劇的知識,算是一次走近京劇吧!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6

説起中華文化,大夥衝口而出的肯定是這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從古時候流傳到今天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而其中一種文化一直和大家的生活息息有關,那就是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節日的出處形成是由一個國家或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而來的過程,是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華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起源背後都有它自己獨特的故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不只這樣,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我們的傳統風俗、傳統美食、傳統意義,所以較大的中國傳統節日裏都有法定節假日,從這部分從古傳承到今天的民俗節日裏,明確記錄着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

5月即將來臨,在5月裏有個大的傳統節日,那就是端午節,端午節與新年、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説起端午節大夥都能想到在學校上課時老師告訴大家的歷史由來,關於端午節的出處其實有幾個傳聞,而最為著名的便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因為政治上的失敗、楚王的昏庸、新君繼位、楚國滅亡而絕望的屈原在陰曆5月5日這天投入汨羅江自盡,從此後人為了紀念屈原便在這天取為端午節,當然,這也只不過其中的一個出名的故事。

説起端午節就不能不提起端午節最為標誌性的風俗,那就是包粽子和賽龍舟,除去這兩個風俗還有祭龍、採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等傳統風俗。而影響最大的便是端午食粽這個民間飲食風俗,一到端午節,家家户户都會開始籌備包粽子的材料,走在大街上賣粽子的更是無處不在,包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包裹而成,形狀多種多樣,每一個地方的包裹形狀不同,有尖角的,有長方形的等等,因為每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從而粽子形成了南北方口味,主要以鹹粽子與甜粽子為主,吃粽子這個傳統食俗千百年來在中國一直風靡不衰,到今天對海外也有着巨大影響力。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裏受青睞的活動風俗,一到端午節大夥都會使源於己籌備了大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時間訓練而來的體力進行比賽,場面激烈而震驚人心,讓大家一塊期待端午節的到來吧!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7

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包括古文,詩,詞,民族音樂,民族戲劇,國畫,書法,對聯,燈謎等。還有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

春節有很多民族習俗,家家户户貼對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還有穿新衣,吃餃子,大人還要給我年錢。在這些習俗中,我最喜歡的是裝年錢的小紅包了。拿着小紅包,我就迫不及待朝外奔去。一出門,我就聽見小朋友們的歡呼聲,原來他們在樓下的小廣場正進行煙花比賽呢!只聽“呯呯”幾聲,各種煙花在天空中綻放,有的像一條巨龍騰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子彈直衝天空,還有的像一朵沒有開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到這美麗的煙花,心想:“我的煙花一定比他們的煙花好看好多倍”。於是,我趕緊去買煙花,拿着自已的煙花,小心翼翼的點燃後向着天空發射,只聽“啪”的一聲,煙花朝天空中直飛而去,當我抬頭望着天空時卻呆若木雞了,原來這種煙花叫“花生米爆炸”,只見“啪”的一聲就結束了,一點也不漂亮,真讓我大失所望。不過看着天空被些五彩繽紛的煙花裝扮的絢麗多彩,我們個個歡呼雀躍,開心極了。

春節還有很多美麗的傳説。傳説中,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長着鋒利的牙,尖尖的角,兇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爬上岸,去襲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裏人知道會來怪獸,把門鎖的緊緊,可是不管怎樣,“年”就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極了,但又無能為這一年的除夕,人們正準備扶老攜幼去難。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來,他告訴村民“年”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準備了紅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村裏太平了。以後每逢過新年家家户户都會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還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xx年的春節快到了,我盼望着到來!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8

中國傳統文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不少作文裏,作者們為中華民族永不改變的傳統文化拼命吶喊,竭力控訴着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漠視。我與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在我國傳統節日裏,我“遙望”古代詩句而感慨。傳統文化在我的腦海裏似乎已轉化成了一串串飲食文化的符碼,為我品嚐中華“小吃”劃定了時間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着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不論在什麼時候,都察覺得到它的存在。

正月十五元宵節,我知道吃湯圓的時候又到了。“湯圓呢?今天可是元宵節啊!”餐桌上的麪包既讓我驚訝又讓我納悶。湯圓湯圓,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團團圓圓的意思。傳統文化在不同的節日裏,用不同的東西告訴我們。它沒有消失,就像大家春節一家要團聚在一起,吃着年飯。不同的人用它們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隨之改變。傳統文化不僅是流動時間的凝固劑,更是民族個性的烙印。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個性情感,彷彿羣體無意識般地充實着傳統文化。內斂含蓄,善良仁義,樂觀信賴,天人合一……這是一種純粹的情感,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洗禮一路走來,不同時代的人們賦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為人們所熟知,有的已湮沒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而現在的我們,儘管奮力追溯着一切傳統文化的習俗,爭相效仿,但同時並存的,卻是日漸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為了工作利益而擠壓出更多的時間,卻從不為自己的親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靈留一點空間。漸漸地,他們看不見世間的大象,聽不到世間的大音,他們與傳統文化分手,他們與人間真情絕緣。我們回憶着傳統文化,那我們何時能回味傳統文化呢?莎士比亞曾經説過:我們所謂的玫瑰,如果換一個名字,不也一樣芳香嗎?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傳承,但花謝了無關緊要,我們所必須做的,是讓那餘香漸飄漸遠。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9

可能,有不少人會吟那首“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也許,有不少人知道被評為20xx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劉延信:1973年,劉延信與同村姑娘謝蘭娥喜結良緣,第二年7月,謝蘭娥去世前,囑咐丈夫要好好照顧自己的爹媽和智障兄弟。此後,劉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貞與孝心,成就了一個大孝至愛、感天動地的謝延信(劉延信後改姓為謝)。1979年岳父患重度腦中風,再也沒有站起來。一老,一癱,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謝延信的肩上。謝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沒有垮、孝心沒有變、責任沒有失、良心沒有丟。他隱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擔負起讓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可見他的孝心感動天呀!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鳥獸尚且如此,人何以堪?父愛如山,母愛如海。他們給予我們的這段愛,是與我們出生,至於他們離去,是長久,偉大無私的一段愛。而我們給父母的孝呢?無論如何都比不上父母給予我們的愛。正如詩中所説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如果不及時行孝,留下的只有悲傷後悔和遺憾呀!

在許多人眼裏,對待孝的理解極為狹隘關於孝道的作文700字關於孝道的作文700字。他們認為只有等到他們成家立業,父母衰老時才是自己行孝之時。可能有一部分人連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肯。現在就如此,將來就別提“孝”了,到了那時候那些人的良心就讓狗吃了。

父母的生日有誰知道?父母的體質有誰問過?父母的憂慮有多少人瞭解?

孝不止是父母老後為他們端茶送飯端唐喂藥,不只是父母年邁時的物質贍養孝應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真摯感恩……

合適我們才能為父母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撐呢???答:從想在開始……讓我們為父母儘自己的孝心,讓世界充滿孝吧!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10

要説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多少,有多深,恐怕無人可以講了解。一直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是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取得不少的海外的朋友喜愛,想來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魔力所在,然而最深得人心的節日,也就是每一年的新年了。

每逢臨近新年的時候,大家總會去集市上買不少東西,比如年貨、大橘子、魚、瓜子、果仁等等各種新年應具備的東西,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新年必須具備物品,那就是——春聯。説到春聯,這個是每家每户應具備的東西,大家總會精挑細選每一對春聯,貼在門上,增加了喜慶的氛圍,特別是在爸爸媽媽那一輩的大家,他們對於新年可以説是十分的重視。他們會在窗户與大門口房間貼上大大的“倒立”的福字,稱為福到的意思,還真的非常有意思。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團聚吃飯,有些會聊一通宵,有些會在大年國中一年級,凌晨四五點起牀籌備迎接新年,因此,孩子子們則會穿上新衣裳,換上新發型,興高采烈地向大大家送祝福,那就是“新年快樂”。在兒時的我,對於新年的憧憬可謂是十分的強烈,由於父母只有在這時才回家一次,其餘節日基本上都不見人,因此每到新年的時候,我都會非常興奮,不僅能夠跟父母一塊吃飯,而且還可以拿到不少的紅包,也就是大人給孩子子的壓歲錢。

到了大年國中二年級,我便會跟隨父母一塊去給姑姑表姐與其他不少的親戚拜年。因此我幾乎每一次都會提前籌備很大大的口袋,還要帶上一些美味的糖果,別提有開心了,然後吃完早餐之後,大家就開始帶上不少禮物,一塊坐車去拜年。從我記事開始,我就一直都是跟隨爸爸媽媽去拜年,領紅包,幾乎每一年的壓歲錢都是我的最多,可能是由於我是最小的,所以大大家總會特別疼愛一些吧!

現在目前也長大了,雖然對於新年的風俗,近些年來,大家彷彿愈加不重視,感覺年味也淡了。但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會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地繼承下去,所以我還是會死皮賴臉地在大年國中一年級跟爸爸媽媽要壓歲錢,同時也會給爸爸媽媽一個大大的紅包作為回禮,這代表着我對新年的寄託,對爸爸媽媽的祝福,期望他們健康吉祥、開高興心的享受晚年。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11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唐詩、宋詞、文房四寶、瓷器,還有很多像春節、端午、中秋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向徵和代表。書法是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我身邊有很多同學和好朋友都在學習書法,看着他們一個個字寫都得很漂亮,心裏非常羨慕,也暗下決心要練得一手好字。

暑假媽媽給我報了個書法班,走進教室,牆上到處掛滿了一幅幅書法,有的字蒼勁有力,有的字行雲流水,有的字端莊秀麗,滿屋子的墨香,彷彿置身於一個書法的世界。歐陽老師是我的書法老師,開始上課了,歐陽老師找來了毛筆和宣紙,讓我在紙上畫圈圈,我很好奇,畫圈和書法有什麼關係呢?一個上午過去了,我一個字也沒學會,這就是我的第一堂書法課。第二天,歐陽老師開始讓我畫豎線和橫線,半個小時過去了,我實在憋不住了,對歐陽老師説:“老師,我是來學書法的,為什麼一直讓我畫這些呢?”歐陽老師微笑着説:“你之前沒有接觸過書法,讓你畫圈,畫直線,是讓你學會運筆,把毛筆控制好。”哦,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

第三天,歐陽老師終於開始教我學寫字了,第一個字是寫漢字“一”,剛開始寫的時候我非常緊張,手還不停得抖,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按照老師教我的要領,落筆時稍重再寫橫最後收筆,“一”字就出來,可仔細一看怎麼寫得不直呢,像一條毛毛蟲,老師説:“沒關係,慢慢練習”,於是我就繼續練,一張紙、兩張紙、三張紙……,直到第五張紙,我終於把“一”字練好了,真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雖然書法很難寫,可只要你專心、刻苦,就沒有練不好的。經過一個暑假的學習,我的書法大有進步,字比以前好看多了。

“一手好字,受益一生”,學習書法既是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可以把字練好,還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最重要的是,我覺得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通過學習書法,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要有恆心、有毅力,學習書法雖然很苦但也樂趣無窮啊!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12

風箏是一種中華傳統文化,下面聽聽我的介紹吧!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有20xx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就是説,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這隻木鳥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民間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絃,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的風箏之都,那裏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國際風箏節,可熱鬧了。

我還知道風箏是怎麼做的呢!首先準備好工具:漿糊, 紙、刀 ,用的材料是: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

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住,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紮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令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紮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看了上面的介紹,你是否對風箏有了許多瞭解呢?你也去做一做吧,非常有趣的哦!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13

中華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讓梨”等典故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至高無上的美德,更説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之都。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我們國家也不例外。而中華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我們都是中國人,自然要理所當然地繼承我們祖先給予我們的一筆豐厚的禮物,就像我們是中國人,就要説中國話一樣,和諧的社會需要中華美德來構建,來填充這個空虛的世界,否則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枯燥無味,這正是中華美德給予我們的,一顆中國心。

想想這句名言: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如果你真的對中華美德棄而不管,你就等於背叛了中華民族的祖先,雖然這是一個愈發進步的社會,但是不是因為進步了,就可以把中華美德像扔垃圾一樣遺棄呢?然後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國文化,而自己家鄉的文化卻遭到冷漠。

讓我們保持一顆純正的中國心吧,並且是一顆有着中華美德的中國心!要永遠記住,你是個中國人,要學習中國文化,中國美德。雷鋒叔叔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因為他身上有許多我們所沒有的中華美德。中華美德人人都可以擁有,關鍵是看你想不想擁有,團結同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謙虛好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為爸爸媽媽洗一次腳你也擁有了中華美德……中華美德就在細微之處,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發現它。

“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勢在必行。這是保護中國文化的一次行動,讓我們保護好那一顆中國心,不要讓它日積月累沒有了往日的風采!請不要只展望未來而忘記過去,過去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回味的地方!

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翱翔,在理想的天空中搏擊,用科學文化知識豐滿羽翼,武裝自己,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好準備。讓我們弘揚民族精神,響應時代的召喚,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14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啊!有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勞動節,清明節,臘八節,元旦節……民間工藝也是多種多樣,有微雕,刺繡,剪紙,泥塑,皮影,吹糖人,磚雕,瓷刻,木偶,蠟染,臉譜……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除夕和春節,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陰曆年)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春節的前一天是除夕夜,傳説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人害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色,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到:“婆婆若讓我在家帶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天漸漸地黑了,“年”來到了村裏,可大家只聽得“年”的一聲喊叫,原來是因為那個乞丐身穿紅色披袍,還把老婆婆的家打扮的燭火通明,還放着煙火和爆竹。所以“年”不敢靠近,只好逃走了。

沒過多久,這件事就廣為流傳了,大家都效仿那個乞丐的做法,每到初夜那一天家家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果然,“年”再也沒有出現過。

更因此,到了春節家家户户也會張燈結綵,所以,過年才有了貼窗花,放爆竹的習俗。春節更有拜年的習俗,相互問候。還有吃年夜飯的傳統美德。——一家人都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吃一頓晚餐……還有許多習俗。

中國的習俗和傳統我們都不應該忘記。魯迅説過:“惟有民魂是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真的有進步。”覺醒吧!我希望我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傳承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來構建我們的祖國輝煌。請“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吧!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15

20xx年,中國家喻户曉的皮影戲,被印尼申請為該國的文化遺產。04年在內蒙古流行的馬頭琴被蒙古國申報成功為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05年,韓國成功申報端午祭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民俗被搶的消息傳到國內,國人一片譁然,痛罵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更多的則是無奈和痛惜。

隨着經濟的發展,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西化,很多人信奉天主教,熱戀聖誕節。然而,在崇尚洋節時,似乎已經失去了對自己文化的自覺意識。

很多中學生能熟練的用英語讀寫,卻看不懂文言文;對牛頓、培根奉若神明,對老莊、孔子卻形同路人;説起西方頭頭是道,談到老祖宗一無所知。仔細反思,究竟還有什麼傳統文化也已瀕臨失傳?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將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保護我們的文化財產,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國人自己的事。我們要熟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體驗古人在詩詞裏面留給我們的意境美;我們要多聽《貴妃醉酒》,從傳統戲曲中領略民族藝術的風姿;我們要過清明節、端午節……,在節日中頷首我們民族節日文化的習俗,把它發揚光大;我們要學習儒家經典、道家理論,那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可以以此培育我們中華學子的“中國心”。

如今,國家為保護民俗文化出台了相應的政策:從20xx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為了法定節假日。央視《百家講壇》也先後推出了劉心武的《解密紅樓夢》、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莊子》、錢文忠的《三字經》等,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古代文學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創新,深受大眾喜愛,從而帶動了國人對國學、歷史等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從每一個人做起。清明時節的掃墓,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時與家人的團聚,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讀孔子、學老莊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讓我們都來學習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共同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