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人物

經歷痛苦成功的名人事蹟

在每一位成功的名人背後,或許都會有一段痛苦的往事。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經歷痛苦成功的名人事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經歷痛苦成功的名人事蹟

經歷痛苦成功的名人事蹟篇1

3歲那年,她的父母離婚了。因為家庭的貧困,加上血統的原因,一家人備受歧視。母親帶着她過着四處漂泊的生活,她們因無法支付租金而寄宿在朋友家的地板上。

即使是這樣,她卻從未掉過眼淚。因為母親曾是一名歌劇演唱家,小小年紀的她受母親影響,4歲時,就迷戀上了音樂,常常跟在母親身後學唱歌。

上學後的她,學習成績並不優秀。一次測試,她的數學得了6分,老師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責備了她,但她卻理直氣壯地站起來,説:“數學對於我沒用,以後我要當歌星。”此語一出,立刻遭到了同學們的嘲笑,在同學的嘲笑聲中,她緊緊地握緊了拳頭。

13歲起,她開始了音樂創作,14歲,她找到了幾個錄音棚,擔任他們的後備試音歌手。高中畢業,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帶着稚嫩的夢想,到了紐約。

剛到紐約時,她只能在酒吧裏做招待,與人合租狹小的房子,自己常常在客廳地板上鋪一張牀墊過夜;她每週常常只能靠一包乾酪通心粉艱難度日,在經濟極為拮据的幾個月,她甚至只能靠附近熟食店老闆施捨的硬麪包和冰水填飽肚子。

然而她沒屈服,在昏暗的燈光下,她不停地寫歌,寫到手發麻,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了。她熱切地盼望着有一份合約,出一張唱片。然而她跑遍了紐約街頭所有的唱片公司,都被拒絕在門外。

18歲時,她終於在一家熱門的俱樂部獲得了登台表演的機會,她的完美的嗓音和創作才華漸漸為人注意,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以35萬美元的合約成功將她攬入旗下。35萬美元,對於她是一個天價,那一刻,她熱淚盈眶。

她很快在公司嶄露頭角,為公司創下排行榜的十大熱門歌曲。她的歌曲也越來越成熟,而形象也變得性感自信,她頻頻出現在各大雜誌的封面。這些雜誌認為她在音樂和形象上的轉變帶動了整個樂壇的潮流,並將此種潮流命名為“蝴蝶效應”。20歲,她就獲得了格萊美音樂大獎最佳女歌手,此後的20xx年間,她在世界音樂大獎、全美音樂獎、靈魂列車音樂獎、美國作曲家協會獎、歐洲音樂白金獎等大獎上收穫頗豐。

然而,就在她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30歲時,她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分道揚鑣,只得尋找新的公司,但不幸的是,兩年後,新公司也決定終止她的合約。原因是他們認為她失戀後,精神上出現了問題。

那時的她備受爭議,然而在低谷中的她沒有放棄音樂,她堅信,是蝴蝶,就不怕翅膀上的雨水。

一年後,她與環球唱片公司旗下的Island唱片簽下合約。在新公司,她很受賞識,兩年後,她憑藉新專輯重新迴歸到樂壇的巔峯。這張專輯的銷售量位居當年全球銷量第二位,國內冠軍。此後她的歌曲一直在各大音樂榜單上排名第一,她的歌曲受到全世界各地樂迷的喜愛,她因此被稱為流行樂壇天后。

蝴蝶有一個特點,它的翅膀上佈滿了鱗片,鱗片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彷彿給蝴蝶穿上了一件“防水雨衣”。她一直相信自己是一隻美麗的蝴蝶,雨再大都不會打濕為夢想而飛的翅膀。終於,她成功了,迎來了自己絢麗的春天,她就是瑪麗亞·凱莉。

經歷痛苦成功的名人事蹟篇2

很不幸,他是個先天“脆骨症”患者,俗稱玻璃娃娃,連打個噴嚏都會震碎肋骨。他誕生時每根骨頭都被出生時的壓力給“碾碎”了,四肢軟塌塌地耷拉着,像一個被拆散了架的布娃娃。護士小姐們乾脆給他起了個外號“圖坦卡蒙”——一個埃及法老木乃伊的名字。

三四歲時,他才能坐立。但他的骨骼密度很低,完全無法支撐身體直立時帶來的壓力,加之腿骨嚴重、持久性地扭曲,這輩子他都無法行走。更不幸的是,他身高長到大約1米時就到了生長極限。到了上學的年齡,他每天一刻也不能和輪椅分離,只有晚上,才能躺在卧室的地板上放鬆一下早已疲憊不堪的軀體。隨着年齡的增長,他骨折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頻繁。這讓他不得不經常輟學,在家養病。對於他來説身體上的疼痛倒不那麼嚴重,最難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孤獨。童年時代的他嚐盡了孤獨的滋味。

國小四年級的那個萬聖節,所有的孩子都戴上猙獰的面具出門搞惡作劇,盡心玩耍。他躺在地板上,也開心地慢慢打起滾兒來。就在他忘乎所以之際,左腿突然卡在了門框和牆角之間,接着,聽到了一聲清脆的“咔嚓”聲,緊接着是撕心裂肺的疼痛讓他痛不欲生。由於他病情特殊,一旦意外發生骨折,就必須嚴格保證身體被固定在事發地點,然後一動不動地保持受傷時的姿勢達六個星期,讓骨骼慢慢地自動癒合。這就意味着,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他一出現骨折,就必須在原地一動不動地躺上或趴上整整42天之久。在此期間,吃喝拉撒睡都只能就地解決。他快被逼瘋了:“為什麼?我究竟做錯了什麼?”

“孩子,你願意把這種磨難當做人生的禮物還是重擔?”母親看着他,聲音不大,但堅定而沉穩。

這句話給了他極大的震撼和鼓舞,猛然打開了他黑暗人生中的一扇窗,智慧的靈感猶如明媚的陽光充滿着他的內心,讓他不再憤怒,不再抱怨。

隨後,媽媽又告訴他:“你要記住,痛苦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它早晚會降臨到每個人身上,但是,我們面對痛苦的態度卻是可以選擇的。”從此,他學會了永不放棄,那種時常縈繞心頭的絕望和無奈,早已煙消雲散。

讀高中時,學校的廣播站和電視台成了他發揮想象力的重要場所。高中四年裏他製作過各種廣播節目,包括脱口秀、約會秀和時事評論等。他還製作過一個校內電視連續劇,在鎮上的有線電視台播出時吸引了不少粉絲。後來,這部連續劇被選中參加哥倫比亞大學視頻作品大賽,獲得了劇情類作品銀獎。高中期間他還擔任了學生會副主席。作為全美男生會成員,他有幸隨隊在白宮和克林頓總統會談,最後,克林頓總統還邀請他們全家到聯合中心體育館的總統包廂,參加當晚舉行的民主黨全國大會。靠着永不放棄的信念,他順利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畢業典禮上,他的名字響起的那一刻,擁擠的禮堂裏頓時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歡呼聲。主席台上,坐在輪椅中的他,高舉着自己的畢業證書,興奮無比。

他的生活經歷讓人感佩不已。從高中到大學,有很多公司、學校和教堂都慕名邀請他去作演講,但當時他並沒有考慮過把這作為一個正式工作來做。有一天,爸爸對他説:“兒子,如果你想改變世界,完全可以試試做個職業演説家。很多人都喜歡聽你的故事,他們都很敬佩你,你也可以像安東尼·羅賓斯那樣成為能夠影響全世界的人。”這番話一下子點亮了他。的確,做一個職業演説家不是也能讓自己實現改變他人的目的嗎?於是,他開始四處演講,苦練自己的表達能力。

為了應對演講中人們提出的各類棘手問題,他重返校園,學習心理治療和神經語言程式,並獲得了專業證書;後來又報考了大學臨牀催眠專業的博士。與此同時,他還辦了一傢俬人心理治療診所,一邊學習一邊進行實踐。後來他成了心理治療師和國際知名演説家,他曾到過美國47個州,還到世界各地巡迴演講,以自身奮鬥的經歷鼓舞成千上萬的聽眾。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斯、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都被他對生命的熱情所感動。

他就是美國的西恩·史蒂芬森。他的著作《拒絕失敗的人生》暢銷世界。

是的,人活一世總會遇到挫折、疾病和痛苦,但只要我們意志如鋼,百折不撓,把磨難當做禮物,就能走出窘境,創造有聲有色、五彩繽紛的人生,活出最真實的自我。

經歷痛苦成功的名人事蹟篇3

1968年6月1日下午,海倫·凱勒在睡夢中去世了,享年87歲。凱勒小姐在出生後18個月的時候就失聰失明成了個聾啞人,然而卻奇蹟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着,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裏,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説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讚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一個聾盲人要脱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字讀書。而從學會認字到學會閲讀,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倫是靠手指來觀察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嘴脣,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麪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她為了使自己能夠發好一個詞或句子,要反覆的練習,海倫從不在失敗面前屈服。

從海倫7歲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學院的20xx年間,她給親人、朋友和同學寫了大量的信,這些書信,或者描繪旅途所見所聞,或者傾訴自己的情懷,有的則是複述剛剛聽説的一個故事,內容十分豐富。在大學學習時,許多教材都沒有盲文本,要靠別人把書的內容拼寫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預習功課的時間上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當別的同學在外面嬉戲、唱歌的時候,她卻在花費很多時間努力備課。

海倫能夠走出黑暗,達到那麼高的學術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是分不開的。她説“我的老師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獲得瞭解放”。是她的老師教她認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個名字,也是老師教她知道什麼是“愛”這樣抽象的名詞。海倫幼年得病致殘後,變得愚昧而乖戾,幾乎成了無可救藥的廢物,但後來她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確實是個奇蹟。可以説這個奇蹟有一半是海倫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創造出來的,是她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倫什麼,總是用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或是一首詩來講清楚,她的教育經驗十分豐富,教育方法也與眾不同,她從不把海倫關在房間裏進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課堂教育。

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蹟,並從中得到知識。她21歲時,和老師合作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後的60多年中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

標籤:名人 事蹟 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