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新唐書

熱門的新唐書內容,新唐書百科大全,想了解更多了新唐書方面的內容就在新唐書欄目,我們很專業。

  •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劉子玄,名知幾,以玄宗諱嫌,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為授《古文尚書》,業不進,父怒,楚督之。及聞為諸兄講《春秋左氏》,冒往聽,退輒辨析所疑,歎曰:"書如是,兒何怠!"父奇其意,許授《左氏》。逾年,遂通覽羣史。與兄知柔...

  •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李適之,恆山愍王孫也,始名昌。神龍初,擢左衞郎將。開元中,遷累通州刺史,以辦治聞。按察使韓朝宗言諸朝,擢秦州都督。徙陝州刺史、河南尹。其政不苛細,為下所便。玄宗患谷、洛歲暴耗徭力,詔適之以禁錢作三大防,曰上陽...

  • 《新唐書》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新唐書》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月五星凌犯及星變隋大業十三年六月,鎮星贏而旅於參。參,唐星也。李淳風曰:"鎮星主福,未當居而居,所宿國吉。"義寧二年三月丙午,熒惑入東井。佔曰:"大人憂。"武德元年五月庚午,太白晝見。佔曰:"兵起,臣強。"六月...

  •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泥婆羅,直吐蕃之西樂陵川。土多赤銅、犛牛。俗翦發逮眉,穿耳,楦以筒若角,緩至肩者為姣好。無匕箸,攫而食。其器皆用銅,其居版屋畫壁。俗不知牛耕,故少田作,習商賈。一幅布蔽身,日數盥浴。重博戲,通推步歷術。祀天神,鐫石...

  • 《新唐書》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新唐書》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王珪,字叔玠。祖僧辯,樑太尉、尚書令。父顗,北齊樂陵郡太守。世居郿。性沉澹,志量隱正,恬於所遇,交不苟合。隋開皇十三年,召入祕書內省,讎定羣書,為太常治禮郎。季父頗,通儒有鑑裁,尤所器許。頗坐漢王諒反,誅,珪亡命南山...

  • 《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

    《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皇后歲祀一。季春,吉,巳享先蠶,遂以親桑。散齋三日於後殿;致齋一日於正寢,一日於正殿。前一日,尚舍設御幄於正殿西序及室中,俱東向。致齋之日,晝漏上水一刻,尚儀版奏"請中嚴"。尚服帥司仗布侍衞,司賓引內命婦陪位。六...

  •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僕固懷恩,鐵勒部人。貞觀二十年,鐵勒九姓大首領率眾降,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等九都督府,別為蕃州,以僕骨歌濫拔延為右武衞大將軍、金微都督,訛為僕固氏。生乙李啜;乙李啜生懷恩,世襲都督。懷恩善戰鬥,曉識戎情,部...

  • 《新唐書》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新唐書》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

  • 《新唐書》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新唐書》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河東道,蓋古冀州之域,漢河東、太原、上黨、西河、雁門、代郡及鉅鹿、常山、趙國、廣平國之地。河中、絳、晉、慈、隰、石、太原、汾、忻、潞、澤、沁、遼為實沈分,代、雲、朔、蔚、武、新、嵐、憲為大梁分。為府...

  • 《新唐書》卷二十 志第十

    《新唐書》卷二十 志第十

    ◎禮樂十五曰凶禮。《周禮》五禮,二曰凶禮。唐初,徙其次第五,而李義府、許敬宗以為凶事非臣子所宜言,遂去其《國恤》一篇,由是天子凶禮闕焉。至國有大故,則皆臨時採掇附比以從事,事已,則諱而不傳,故後世無考焉。至開元制禮,惟著...

  •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竇羣,字丹列,京兆金城人。父叔向,以詩自名,代宗時,位左拾遺。羣兄弟皆擢進士第,獨羣以處士客隱毗陵。母卒,齧一指置棺中,廬墓次,終喪。從盧庇傳啖助《春秋》學,著書數十篇。蘇州刺史韋夏卿薦之朝,並表其書,報聞,不...

  • 《新唐書》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新唐書》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温大雅,字彥弘,幷州祁人。父君攸,北齊文林館學士,入隋為泗州司馬,見朝政不綱,謝病歸。大雅性至孝,與弟彥博、大有皆知名,薛道衡見之,歎曰:"三人者,皆卿相才也。"初為東宮學士、長安尉,以父喪解,會天下亂,不復仕。...

  •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張嘉貞,字嘉貞,本范陽舊姓,高祖子吒,仕隋終河東郡丞,遂家蒲州,為猗氏人。以五經舉,補平鄉尉,坐事免。長安中,御史張循憲使河東,事有未決,病之,問吏曰:"若頗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貞對。循憲召見,諮以事。嘉貞條析理分,莫不洗然...

  • 《新唐書》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新唐書》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開元大衍曆》演紀上元閼逢困敦之歲,距開元十二年甲子,積九千六百九十六萬一千七百四十算。○一曰步中朔術通法三千四十。策實百一十一萬三百四十三。揲法八萬九千七百七十三。減法九萬一千二百。策餘萬五千九...

  •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段秀實,字成公,本姑臧人。曾祖師濬,仕為隴州刺史,留不歸,更為汧陽人。秀實六歲,母疾病,不勺飲至七日,病間乃肯食,時號"孝童"。及長,沈厚能斷,慨然有濟世意。舉明經,其友易之,秀實曰:"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乃棄去。天寶四...

  • 《新唐書》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新唐書》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嶺南道,蓋古揚州之南境,漢南海、鬱林、蒼梧、珠崖、儋耳、交趾、合浦、九真、日南等郡。韶、廣、康、端、封、梧、藤、羅、雷、崖以東為星紀分,桂、柳、鬱林、富、昭、蒙、龔、繡、容、白、羅而西及安南為鶉尾...

  • 《新唐書》卷一百九 列傳第三十四

    《新唐書》卷一百九 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崔義玄,貝州武城人。隋大業亂,往見李密,密不用。河內賊黃君漢為密守柏崖,義玄見羣鼠度河,槊刃有華文,曰:"此王敦亡兆也。"因説君漢以城歸,乃拜君漢懷州刺史、行軍總管,以義玄為司馬。王世充將高毗寇河內,義玄擊...

  • 《新唐書》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新唐書》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開元九年,《麟德歷》署日蝕比不效,詔僧一行作新曆,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較經史所書氣朔、日名、宿度可考者皆合。十五年,草成而一行卒,詔特進張説與歷官陳玄景等次為《歷術》七篇、《略例》一篇、《歷議》十篇,玄宗顧...

  • 《新唐書》卷十八 志第八

    《新唐書》卷十八 志第八

    ◎禮樂八皇帝納皇后。制命太尉為使,宗正卿為副,吏部署承以戒之。前一日,有司展縣、設桉、陳車輿於太極殿廷,如元日。文武九品、朝集、蕃客之位,皆如冠禮。設使者受命位於大橫街南道東,西上,副少退,北面。侍中請"中嚴"。羣臣...

  •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李棲筠,字貞一,世為趙人。幼孤。有遠度,莊重寡言,體貌軒特。喜書,多所能曉,為文章,勁迅有體要。不妄交遊。族子華每稱有王佐才,士多慕向。始,居汲共城山下,華固請舉進士,俄擢高第。調冠氏主簿,太守李峴視若布衣交。遷安西封...

  • 《新唐書》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新唐書》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陳叔達,字子聰,陳宣帝子也。少封義陽王,歷丹楊尹、都官尚書。入隋,久不試。大業中,授內史舍人,出為絳郡通守。高祖西師,以郡聽命,授丞相府主簿,封漢東郡公。與温大雅同管機祕,方禪代時,書冊誥詔,皆其筆...

  • 《新唐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新唐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日食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在氐五度。佔曰:"諸侯專權,則其應在所宿國;諸侯附從,則為王者事。"四年八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在翼四度。楚分也。六年十二月壬寅朔,日有食之,在南鬥十九度。吳分也。九年十月丙辰朔...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古之隱者,大抵有三概:上焉者,身藏而德不晦,故自放草野,而名往從之,雖萬乘之貴,猶尋軌而委聘也;其次,挈治世具弗得伸,或持峭行不可屈於俗,雖有所應,其於爵祿也,泛然受,悠然辭,使人君常有所慕企,怊然如不足,其可貴也;末焉者,資槁薄,樂...

  • 《新唐書》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新唐書》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而大抵皆沿隋故。其官司之別,曰省、曰台、曰寺、曰監、曰衞、曰府,各統其屬,以分職定位。其辯貴賤、敍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勛、有階,以時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羣材、治百事。其為法則...

  • 《新唐書》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新唐書》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刑法古之為國者,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知爭端也。後世作為刑書,惟恐不備,俾民之知所避也。其為法雖殊,而用心則一,蓋皆欲民之無犯也。然未知夫導之以德、齊之以禮,而可使民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唐之刑書有四,曰:律、令、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