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字的拼音和部首

字的筆順及拼音

拼音:shī

部首:鳥

筆畫數:9

五筆輸入法:

基本解釋:

(鳾) shī
一種鳥。體型較小,背部青灰色,腹部黃褐色,嘴長而尖,腳短爪硬,善攀援樹木。主要啄食樹上的昆蟲和植物種子。
普通鳾(Sitta europaea)俗名藍大膽,穿樹皮、松枝兒、貼樹皮。體型似山雀,體色灰藍,腹面棕色,頭頸兩側可見黑色紋,由鼻孔一直伸到頸側,尾羽短。是我國分佈廣泛的山林中的鳥類,在300-3,200米的山林間、針闊混交林及闊葉林和針葉林內都可見到,有時也活動於村落附近的樹從中。能在樹幹向上或向下攀行,啄食樹皮下的昆蟲,亦有時以螺旋形沿樹幹攀緣活動,鳴聲似“zhe-zhe”。性活潑,不停的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上,當遇驚嚇時,可以發出“der-der”的急叫聲。鳴聲多樣,優美動聽而具旋律。

部首:鳥;

【名】
鳥。科(Sittidae)的任一種鳥,主要是個體小,翼長,尾短,攀登樹幹和樹枝,其特徵和習性介於旋木雀和山雀之間。如:麗、絨額、巨、淡紫 、白臉、滇、白尾、慄腹、慄臀、普通(圖)。
字典意:身體約長三寸,嘴長而尖,背部蒼灰色,翅膀的羽毛黑色,胸部白色,腹部淡褐色。生活在森林中,吃害蟲。筆順:
筆順說明:提為橫,點為捺,豎勾為豎,橫折或豎提都為折。

詳細解釋:

標籤:筆順 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