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不讓他人難為情》讀後感

讀後感1.1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讓他人難為情》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讓他人難為情》讀後感

最新一期父母課堂中,《不讓他人難為情》這篇文章雖然短小,但其所蘊含的思想卻十分深邃。故事很簡單,一個家長帶著孩子在商場裡,由於自動扶梯故障,孩子主動找到一位工作人員詢問其他出口的位置。工作人員指出了路線,不過他把指示牌上的“能率”說成了“能效”。家長與孩子聽懂了其要表達的意思,但沒有當面指出其表達錯誤之處。兩人在離開工作人員一段距離後才探討這個問題,家長認為,孩子能“訥於言”,是知書達理的的體現。

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在中國人的修養觀中,“孝”一直是作為最基本、最根本的個人素養所存在。在孝敬長輩中,不給父母臉色看,不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為難,不因自己而讓父母覺得難堪,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孝”。推己及人,不給他人添麻煩、不讓他人難為情、不讓自己成為他人的麻煩就是有良好修養的具體體現。

在這一方面,我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做的還不到位。例如,由於孩子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來自不同的地域,在一些事物的稱呼發音方面與普通話有所差異(當然老人有時候也有口誤)。

在孩子小的時候,出現發音差異或口誤的時候,孩子往往不分場合,第一時間就指出來。長此以往,養成了其在家長面前口無遮攔的壞習慣。以前我們雖有所糾正,但沒有把這種情況看得很嚴重。今天讀了《不讓他人難為情》這篇短文,忽然覺得“以小見大”,細微之處不認真糾正,以後想改更加困難。

在我寫下此文的同時,孩子與媽媽也認真讀了這篇文章。我們三人一致認為,文中孩子的做法很好,我們也要做到這樣——不讓他人難為情。而要做到的前提是在家裡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樣不管家中還是外面的表現才會自然而然。所以我們結合這篇文章,學習了《論語》中孔子對孝的解釋,反思了平時在家中做的不好、做得不到位的一些表現,對以後的行為做了一些約定。藉此能逐漸改變已有的不良習慣,讓孩子這顆小樹苗長得更直一些、更陽光一些。

父母課堂,好文共享,與諸位家長、同學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