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不要用愛控制我》讀後感:不要讓愛成為一種傷害

讀後感2.56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不要用愛控制我》讀後感:不要讓愛成為一種傷害,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不要用愛控制我》讀後感:不要讓愛成為一種傷害

《不要用愛控制我》是美國作家帕萃絲·埃文斯的力作,也是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力薦的一部著作。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是在藍玫老師的《家校共育》課程上。最初看到這本書時我還有些不以為然,心想這麼直白的題目,誰不知道啊!於是就沒有準備這本書,只買了一本《家校之間有個娃》。可是,隨著藍玫老師的講解,我發現我誤解了這本書,很多的名詞如“逆向聯絡”“逆向行為”等我都不理解是什麼概念,於是就買了這本《不要用愛控制我》。

說實在話,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超過了以往看過的任何一本書籍。我一邊看,一邊觀照自己和周圍人的行為,真的讓人有一種觸目驚心、不寒而慄的感覺。原來,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就成了那個控制別人的人或是被人控制的人!

還是先來看一個例子吧。

帕翠絲在書中說道:“當有人評價你時——好像他們就是你一樣。注意,他們正在試圖控制你……”她還說:“人們評價我們實際上是在假裝知道我們的內心世界,是在對我們的精神邊界進行攻擊。如果接受這些攻擊,我們會暫時迷失自我,屈服於別人的控制。”

書中的一個小故事足以說明讓別人的評價主宰我們的生活,我們將會面臨多麼嚴重的後果:有一位女士,相信她的丈夫十分愛她,只有他才最瞭解自己。雖然她很聰明,並且具有歌唱家天賦,但是,因為受丈夫對她看法的影響,她認為自己“不聰明”,並且有一副“不出眾”的嗓子。這位女士20歲結婚,60歲時成了寡婦。在她身為寡婦的餘生,通過種種資訊,她重新認識了自己,但為時已晚,她不但為失去丈夫難過,還為失去自己“另一個生命”悲傷。如果她不相信丈夫是因為愛她,才對她如此評價,她就會過上另外一種生活。

那麼,如何正確對待別人的評價(或者說別人的攻擊),防止它們對我們造成傷害呢?其實,只要明白了,讓別人的評價取代自我的評價會喪失自我,就不難作出正確的行動。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小時候,明明吃不下飯菜了,可父母卻還會要求:你沒飽呢,你得再吃一點;其實只想簡簡單單的買一個電子閱讀器看書,可愛人卻認為你一點也不懂電子產品行情,受到了廠商的矇騙……通常處在這樣的情境中,我們會辯解:“不不不,我不是故意不吃,我是……”或者“我不是不懂,我其實……”

帕翠絲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她身體力行,做出了表率。她曾經在旅館的大廳裡被素不相識的人告知“笑一笑;”她也曾經在餐廳裡讀報紙時遇見陌生人,告訴她“看得太多了”。在這兩個情境中,她都沒有辯解,在第一個情境中,她沒有解釋自己為什麼不笑,在第二個情境中,她並沒有反駁陌生人對自己閱讀情況的斷言,因為如果她這樣做的話,她等於承認這些個陌生人可以對她自己的事情進行評價,她只是不同意陌生人的觀點而已,於是就默許了其他人對她精神邊界的侵犯。

在生活中,我們都要時時保持警惕,保護自己的精神邊界不受別人侵害,可是當陌生人試圖對我們這麼做時,我們往往容易發覺;當我們的親人、朋友、長輩……對我們這麼做,我們常常不容易發覺,因為我們經常只看到行為表面的愛的糖衣。

人的成長與環境息息相關,當幼年時父母長輩對自我正確認知的權利武斷剝奪,“代替”你自己為你“感受”,粗暴地對你作出不正確的結論性評價,就會導致自我認知錯亂,如果你不能自我保護自我感受的話,就會被動地接受與實際相反的評價和結論,此乃“人格分裂”,即認知結果與實際感受不統一,相互割裂、對立,“分裂”開了。

正確的方法是,充分給予對方權利並認真聽取別人述說對事物的認知和感受,然後接受這個事實,即接受對方述說的感受是其真實感受的事實。同樣,需要自己講述自我感受的時候,要確保規避身邊的人對你橫加干涉的可能,充分挖掘內心的真實想法,原汁原味的表達出來。不要在意別人的成見和武斷結論,不論他是多麼位高權重或是至親好友,抑或是強勢逼人。只有這樣才會保持人格獨立,能夠正常地感受愛和給予愛,形成良好的知行合一、隨和、冷靜、平易近人、善於團結、充分自信、寬容納人以及淡定、溫和的人格特質。

標籤:讀後感 用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