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優】

讀後感2.93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優】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1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麗的,她如同蕪草叢中的奇葩,她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熱烈真摯,一種嫵媚卻真誠,充滿活力而且輕盈,聰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熱情感性,八年不懂愛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愛時可以不顧一切,斷然放棄名譽家庭甚至兒子。安娜,她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她正直不放蕩。當她一經接受弗龍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也曾對弗龍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誠單純的,愛變愛的轟轟烈烈,無所遮掩,寧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騙。

卡列寧,這個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

這麼一個冷酷的政界高官,一個從小便是孤兒不懂得愛只會追逐名利的人,一個讓安娜八年後想起便會哆嗦的丈夫!他是現實卑劣的,為了前程娶下毫無感情基礎的妻子,冷漠對待安娜與自己唯一的兒子。他,無疑不能給安娜帶來她所心心念唸的愛情。他和安娜的結合,在我看來,自始至終都是個錯誤。安娜心中對愛情的渴求與可列寧的冷酷無情完全無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後才會如飛蛾撲火式的深愛弗龍斯基,因為他能帶給她所謂的愛情。

我想在我看來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麗的頭。

愛,只有簡單筆畫,卻比想象複雜。安娜跟弗龍斯基的愛情,到最後可以說只是單行線。

安娜性格自身有著不可彌補的侷限性,她曾對弗龍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麼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弗龍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弗龍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可是後來弗龍斯基對她的愛已愈走愈遠。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弗龍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安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而愛情,最絢爛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了痛苦的深淵。如同飛蛾撲向野火,註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對愛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愛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弗龍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鍾情,沉迷於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係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十分膚淺。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龍斯基對她來說,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託,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伏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著他不得不重新認識與安娜的關係,對自己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並在精神上強迫自己進一步愛這個女人。被愛是一種多麼了不起的幸福,而快樂始終贈與那些無私的愛者。可是,“水滿則溢,說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突然發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當被寄託所有的愛情消失不見,若愛最後只是單行,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哥賽特說的很好“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我的心中滿是欣喜,也由衷的升起了讚歎。不管是安娜、基蒂還是卡列寧、渥倫斯基,還是杜麗、列文……他們都是人,在現實生活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不能把這部書當成瓊瑤劇或者小人書來看,名著的偉大一方面就在於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飽滿,讓人深深體會到,這是一個人,一個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著的人。列文最後找到了有關生命問題的答案,不是像電影所描述的那樣皈依了宗教。實質上列文便是托爾斯泰意志的體現,他找到自己人生的信仰,真理與善美。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2

《安娜卡列尼娜》是文學史上一座無法翻越的大山。託翁的這部作品,我認為是至今甚至未來也是無人能超越傑作。

這部七八百頁60萬字的鴻篇鉅作,將俄國19世紀中期整個社會呈現在讀者眼前,全書出場的人物多達150人。

可是無論時代怎麼變化,國家不同,政治不同,但你都能在你身邊找到這部作品裡的人物的影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個有各的不同”。這是託翁這部作品開頭的第一句話,也是促使許多讀者閱讀這本書的舉世名言。

安娜與包法利夫人的對比是非常多文學愛好者最愛探討的話題。然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評價。

安娜,這個上流社會的貴族夫人,丈夫大自己20歲,是個政府高官,兒子已經八歲了,因為彼此追求不同,這個美麗,漂亮,善良,真誠,魅力四射的女人出軌了,愛上了一名帥氣多金的軍官伏倫斯基,強烈的愛情讓他們走上懷孕、私奔的道路。但最終,對愛情的失望讓她走上了臥軌的道路。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開始我被譯者序裡面的評價帶著走,覺得安娜是個為了愛情敢於對社會做鬥爭的偉大的女性,因為她美麗、善良、正直、真誠,遇見自己愛的人,不顧社會譴責,勇敢地做自己!說她的丈夫卡列寧是個虛偽、只在乎自己的面子,毫無感情可言的冷酷的偽君子。然而,當我看到安娜生與伏倫斯基的私生女時,卡列寧那痛苦而寬容的樣子,我突然對安娜生出了厭惡之情,當時她產褥熱,這在當時是死亡率99%的病,在彌留之際,迷迷糊糊中,她把卡列寧的手放在伏倫斯基手上,希望他們握手言和,共同把女兒撫養長大,卡列寧內心的痛苦和原諒。但沒想到,安娜活過來了,沒死。接下來她跟伏倫斯基帶著女兒私奔到了國外,在國外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又回到莫斯科。但是社會輿論的壓力讓她的女兒沒有名分,安娜又不願意放棄兒子而離婚。等他們回到鄉下,過夠那種孤獨寂寞的日子,她同意離婚時,她的丈夫卡列寧反悔了。再後來,伏倫斯基恢復了社交生活,而安娜被社會排斥,感到孤單、懷疑,於是與伏倫斯基不斷爭吵、懷疑,最後走向死亡。

看到安娜與伏倫斯基在鄉下生活時那種歇斯底里的不安和懷疑時,我覺得安娜是可憐的,也是無能的,這是時代的悲劇,因為她沒有獨立的人格,以愛情為生命,這樣心態的結局肯定是悲慘的。一個女人,以男人為你的全世界,這是危險的,也是不可取的,只能說那個時代的女性還沒有獨立,只是男人附庸品。

然而繼續看下去,看到她自殺前與伏倫斯基的爭吵與和好,以及去坐火車前複雜的心理過程,我突然原諒了她,理解了她。一個上流社會的`交際花,過慣了奢侈富裕的社交生活,一個花一樣美麗的年輕女人,被困在鄉下遠離社會,情人正常工作交際,在家時間少,難免會心生懷疑。以至於產生用死來使伏倫斯基後悔的報復心理。其實,直到死去前一秒她都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

書中說到的一點令我非常難以理解。安娜為什麼不喜歡她和伏倫斯基生的女兒,也拒絕再生孩子。(也許她像嫂子陶麗一樣生8個孩子也許就什麼不滿或自殺都不會發生了吧。)

也許她根本就不想走到這一步,如果不是因為懷孕她可能會繼續維持與卡列寧的婚姻,擁有兒子謝遼查,而只是保持與伏倫斯基的情人關係。

只能說在人生這樣的選擇困境中,成年人做事要考慮後果。你要情人,你就意味著失去兒子,失去聲譽,失去兒子對你的愛。要維護家庭,你必須放棄你的情人(卡列寧已經說了停止約見情人會繼續原來的婚姻)。然而這個心氣極高的美貌女人總是太痛苦和理想主義,所以最後以死來成就最好的結局。記住那句話“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常常在想,如果卡列寧後來同意離婚,她與伏倫斯基結婚,重新開始正常體面地社交生活,安娜是不是就能不死。但是可能也不會,她還是會懷疑,還是會分手。也許像她這樣視愛情為生命的美貌的女人,做個水性楊花、見異思遷的交際花對她更適合。然而這就不是託翁筆下的安娜。就不是嗜愛如命的安娜了。

我想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愛情,也許婚姻對愛情更是束縛。記得《霍亂時期的愛情》裡馬爾克斯說“婚姻是一種反人類的存在”

你只能期待在現實生活中遇到與你性格及 思想協調的另一半,如果你沒遇到,也不是你的錯。

以上講的只是安娜這條線。在這部作品裡還有另外一條線,就是列文及列文的愛情。

在這部作品裡,列文對愛情、對死亡、對宗教、對人生意義的思索,更是託翁深刻思想的體現。這位擅長心理學、哲學、宗教的大文豪,真的很偉大。我想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再去閱讀這本書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觸。這也許就是名著的魅力。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3

安娜是俄國上流社會的迷人貴婦,這種賢妻良母類的女人,讓人感到一種慈祥的安寧。但是,她最後走的極端,讓人感到深深的憐憫。

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她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在社交界,她是美麗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併為愛情而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不解。

在這場與列文、吉蒂、卡列寧、渥倫斯基等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對比下,安娜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承擔了無望愛情的全部後果。列文無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過,但是經過蛻變,與自己心愛的人喜結良緣,並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米佳。

其實最後害死安娜的,不是別人,是安娜自己,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沒有自制力其實是種可怕的東西,嘴上說著,我可以壓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卻不這麼想。明明是來促成渥倫斯基與吉蒂的婚事,卻將自己搭了進去。因為自己成為了導火索,所以引發了後來的一切。渥倫斯基的逐漸冷淡和拋棄,卡列寧的漸漸折磨、後來的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以及文章最後她的臥軌自殺。

這部以死亡而收場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就了安娜·卡列寧娜的形象。這種對自己婚姻不貞,背叛家庭,拋棄自己的兒子,又擔心被自己的兒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厭惡和不恥的。私通在上流社會並不少見,可是少見的是,安娜·卡列寧娜的勇於承認,雖然最後得到的結果是被上流社會拋棄。但是在這種列夫·托爾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寫下,安娜·卡列寧娜的缺點,也正是她的閃光點所在。這突出了一個叛逆的女人,敢於與現實社會對抗的形象。在婚姻中,上流社會對待不貞夫妻的懲罰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變態的寬恕,對安娜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和無形的壓抑感。安娜在別人眼裡是怯懦的。但是,她真正的形象卻是光輝的,作為一個對比人物,她最後的往鐵軌上的一臥,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現在的人所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真不愧是個卑賤的女人,連選擇的死法都是那麼卑賤。”公爵夫人鄙視的說。其實我認為不然,她並沒有權利去評判,真正的評論權是掌握在當事人的手中。安娜·卡列寧娜,最後的臥軌並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為力。

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寧,要的只不過是臉面和名譽,渥倫斯基喜歡追求新鮮。她只是一個人默默承擔下因為背叛而帶來的一切後果。

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之間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雖然由於制度的不合理,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是這個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絃。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

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大家都說自己活的是有罪的或者沒罪的,但是讀了這篇文章讓我覺得我們有罪,是因為我們沒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樣的人,拯救像她那樣美麗而高尚的靈魂。因為我們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憐憫而活著的人。我們都在等待,等待著別的人來拯救我們自己。我們企盼著幸福有一天會來到身邊。它會伴隨著我們,直至我們生命的結束。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塑造了一個真實的靈魂,她是那麼美,潔白無暇,氣質非凡。這個靈魂只會活在托爾斯泰的心中,因為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靈魂中的至潔至純。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而她又是我們每個人的一部分,我們讀到她的人都會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本身的善,看到內心深處的真誠願望,沒有任何的虛偽和矯飾的內心世界。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說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轉移,安娜由最初構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變成了一個品格高雅、敢於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叛女"形象,從而成為世界文學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裡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嚥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4

《安娜.卡列尼娜》這是一本經典鉅作,這又是一部感情大片。

開篇第一句: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一樣。什麼是幸福?列文說,“幸福就在於感情和期望,期望她所期望的,想她所想的,這就是幸福。根本用不著什麼自由!”吉娣說,“一個人只要能忘我,熱愛別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寧。”奧勃朗斯基說:“人生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組成的。”幸福難道就存在於這光影之間,光是明亮的,影是陰暗的,聯想到《白夜行》,是否這光這影意味著人性的善惡兩面,善與惡有時候也只在一念之差。

奧勃朗斯基與陶麗夫妻不和時,知書達理的安娜千里迢迢過來,和解了他們的夫妻關係,他們從此就回歸了感情?就此幸福了嗎?不,奧勃朗斯基仍然在外沾花惹草,陶麗被幾個吵吵鬧鬧的孩子圍著團團轉,每一天有操不盡的心。自陶麗婚後,生活一向圍繞著懷孕、生孩子、餵奶,忍受著通宵不眠,模樣變醜。時時為孩子們的生病擔心受怕,每每為孩子們的教育牽腸掛肚。外加一堆零零碎碎的家長裡短等著她處理,永遠揪住她作為母親的心,她得不到片刻的安寧,應對孩子們的鬧脾氣、發牢騷,感受到陶麗的心力交瘁!丈夫對家裡的大小事不聞不問,孩子多真是苦了她自我,也苦了孩子,還使丈夫厭惡,就這樣的日子過上一輩子,陶麗想想也害怕。

陶麗想到找安娜開解,陶麗認為安娜才是幸福的。安娜穩重端莊,落落大方。不僅僅會修飾裝扮自我,還不斷豐富著自我的內心世界,全身上下透露出讓人心醉的風流韻味,著實讓人著迷。列文也覺得安娜除了智慧、文雅和美麗以外,還有誠實的美德。很多人都欣賞她的美麗、聰明和教養,欣賞她的淳樸和真摯。不管是之前有富足的生活,一個能呼風喚雨的政治家丈夫,有漂亮可愛的兒子。還是當前安娜和風雅英俊的伏倫斯基結合,在陶麗看來,安娜又收穫了一份感情,安娜看起來實在是幸福極了!安娜真的幸福嗎?

陶麗羨慕起安娜的幸福,感覺安娜的心裡一切都是光明磊落。可安娜回答說,人人心裡都有祕密。安娜的話中有話點醒了陶麗,她明白過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表面光鮮的安娜其實也有很多難言的痛苦。陶麗明白自我還是重回往日的生活,孩子們需要她,孩子們會不斷成長懂事,不顧家的丈夫總有一天也會認識到自我的不是,重新迴歸家庭,她認定自我的選擇,也就這樣一向生活下去!幸福歡樂不在於發現真理,而在於追求真理。

安娜的丈夫卡列寧更想不到,自我有錢有地位,一向被他深愛疼惜的嬌妻背叛了他,在他原諒了妻子後,反而他的這份憐憫被妻子所支配,她仍然跟隨了伏倫斯基,為了感情離開了原先家庭。卡列寧不能饒恕安娜,打心底恨她,覺得自我已經做到仁至義盡,可安娜把這一切踐踏了。愛那些恨您的人,卻不能愛您所恨的人。卡列寧也不願失去孩子和自我現有的地位,堅決不一樣意離婚。在安娜心裡,伏倫斯基和兒子謝遼查是自我最重要的人,她把他們視為比自我生命更重要的人,但他們兩人卻不能同時伴隨她生活在一齊,這讓她十分痛苦。安娜沒有力量改變自我的現狀,於是拋棄了兒子,同情人結合在一齊。

當兩人都心境愉快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就加倍幸福。安娜與伏倫斯基經歷過風風雨雨走到一齊,他們是彼此心照不宣,他們有足夠的財產,有年輕的`資本,還有可愛的小女兒,各自都有自我的愛好興趣活動,看起來是那樣的和諧美滿。

當一個人情緒好,另一個情緒不好的時候,和睦還不會遭到破壞。但當兩人都情緒不好時,就會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發生衝突,事後甚至記不起來,他們究竟為什麼吵嘴。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生活,他們會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爭吵,偶爾也會厭倦了這樣的生活。惱怒時都會認為錯在對方,一旦找到機會就想著指責對方。安娜覺得伏倫斯基不如原先那麼好,不顧及她的感受,會有什麼瞞著她,開始各種猜疑,不斷無理要求,生他的氣,又找種種理由發洩。安娜認為自我已經很遷就於伏倫斯基,卻是他讓她嚐到了母子離別的痛苦,失去了正常的社交活動,把一切自我失去的都歸咎於他的過錯。

安娜在感情上表現得越來越熱烈,也越來越自私,而伏倫斯基卻越來越冷淡,越來越想逃避。安娜把一切寄託於他的身上,但這種熱情讓他反感,感情一結束,仇恨就開始。她明明明白自我這樣不好,會斷送自我,但還是剋制不住感情,不斷對他進行指責。安娜又實在愛伏倫斯基,把他視為生命中的唯一救命稻草。愛之深,恨之切。在她無助時,她想到用死來捆綁他們的感情,懲罰他,讓他一輩子愧疚於她。原本完美的一切都開始變質,他們的感情也變得一文不值,過去一去不復返。安娜怎能想到自我會走到今日這地步。她感到的盡是自我的不幸,但她的不幸完全能夠避免,只要有一個知心人的開導和勸解,她也不至於如此。但她那禁錮在自我封閉世界是無法靠自我走出來,唯一能開解她的陶麗受困於家事,安娜也以往找尋過她們的求助,但她得到失望的答覆。

她真的是從一個奇妙、可愛的女子走向可憐的深淵。她自嘆自憐,失去了自我,她也不明白自我還能去往何處,在地鐵站她回憶起初次遇見伏倫斯基時有人臥軌輕生,由此她也走上了這條不歸路。安娜的人生只因一步錯,步步為錯,無法迴轉。情是人類的主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們只能為她感到惋惜沉痛!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5

擅長描寫心理的作家總是使我很敬佩,要麼是聰明,洞悉人的心思,要麼是自己本身心思細膩,內心戲很多。

關於印象深刻的片段

阿爾卡季奇不後悔自己的背叛,他懊悔的只是沒能很好的瞞過妻子。人在做錯事以後,被揭發的那一瞬間最先想到的都不是事情本身給對方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吧,畢竟在做之前就知道後果,在乎的程度不夠而已

一個極力想要裝出眼裡堅決,卻只流露出困惑痛苦;一個想要裝出溫順可憐,卻依然容光煥發。

“裝”就已經把兩人所處的情景,以及內心的活動很顯然的描繪了出來,這場景,其實不少見,這其中,都是可悲的人。

雖然阿爾卡季奇努力想要做個關懷備至的父親和丈夫,但他怎麼也記不住他是有妻室兒女的人,他有獨身者的嗜好,他只想按這種方式過活。

阿爾卡季奇為什麼這麼討人們的喜歡呢,因為顏值高呀,書上說了,即使沒有愉快的談話內容,看見他人們就覺著高興

基蒂是個太過顯山露水的小姑娘,她的美因不著歲月沁滌而充滿活力,弗隆斯基也是如此,卻在表面的浮華下又多了追逐危險的'心思。安娜歷經世事的美麗與哀愁對弗隆斯基有種近乎離經叛道的吸引力。

在舞會裡的場景,翻天覆地的心理活動,幾場戲,如果此處拍成電影,一定很有意思

至少那一刻的弗隆斯基是真誠的,懷著滿腔赤誠,願意放下一切與安娜奔走紅塵

關於讚美作家

托爾斯泰對列文親自參與割草的描寫實在是厲害,那一段看完,讓我油然而生起一種歸隱田間的愉悅感。按時節勞作,任汗水揮發,在他的的筆下,一切都實在是愜意!

沒有認真去了解過這個人,但看書到現在,也許列文是最大限度對自己的投射吧,敏銳的感覺和細緻的感情,和對農民的讚頌。這種讚美又和謝爾蓋因為新鮮感和對城市的厭倦而產生的讚美是不同的,列文是打心底裡認為自己和農民,和土地是天然一體的。

作家大概都是邏輯很強的人吧,書中多次出現頗具衝突性的辯論,設計政治,哲學,倫理等的方方面面,一個人能寫出對立雙方的縝密推理,不得不讓人傾嘆。

關於阿列克謝,弗隆斯基,和安娜

阿列克謝說過一句話:“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由他去打;有人奪你的上衣,連襯衣也給他”。

對於這句話所反映的阿列克謝的內心世界,我不予置評,只能說成體統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

阿列克謝虛偽麼?不,他只是很好的接受了他所受到的教育,並嚴格的秉承著其中的原則,安娜在病危中不也說過“阿列克謝真是個好人啊,他自己還不知道他是個多麼好的人呢”。

披上追尋自由的外衣就會高尚一些嗎?我不認為安娜優於阿列克謝。

關於價值觀的問題,為什麼孔儒思想被視為正統,且經久不衰,被社會普遍預設為是對的?大概是有益於社會的整體進步吧。但又是誰給社會進步定下的籠統定義呢?思想原本是不趨同的,又是什麼原因形成的主流價值觀呢?

啊,我似乎陷入了詭辯論的坑裡。

阿列克謝在安娜坦白自己的行為以後,他對多莉說過:“我倒寧願還有懷疑的餘地。我懷疑的時候,固然很苦,但卻比現在好。我懷疑的時候,我還有希望;但是現在什麼希望都沒有了,可還是懷疑一切。我是這樣懷疑一切,我甚至憎恨我的兒子,有時候簡直不敢相信他是我的兒子。”這是他第一次把內心的煎熬告知於人。縱然他是自私的,卻也實為不幸,忍不住同情。

弗隆斯基的痛苦和羞恥看到後來也說得通了,阿列克謝明朗的,平靜的態度感動了他,使他自己愈發渺小了,他感覺到一種更高的,像是有他這種人生觀的人所望塵莫及的情感,他感到羞恥,屈辱,有罪,而且被剝奪了滌淨他的屈辱的可能。

他一路堅持的很大原因是他自以為偉大的自由愛情,而當他的這份感情由於阿列克謝的原因,使他明白太過卑劣和不值一提的時候,就像一直以來信念的崩塌,這份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安娜最後選擇臥軌的方式正和弗隆斯基第一次見面時有人被火車軋死相呼應。她帶著對所有人的仇恨,抱著懲罰自己和所有人的心倒在了車輪軌道上。最後一瞬間,似是猛然清醒的安娜突然驚訝於自己的行為,想要站起來,卻來不及了。

所有的苦難,虛偽,悲哀和罪惡全都熄滅了。

這一處,使我想起魂斷藍橋裡費雯麗在滑鐵盧大橋上絕義無反顧的臉,車水馬龍中帶著同樣絕望的心情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關於影視形象

作為一本經典小說,自然是有很多個版本的影視劇,蘇菲瑪索和費雯麗都演過安娜的角色,keira knightly就不說了,她不太符合我對安娜的形象想象。其實費雯麗在我心目中可以出演所有名作裡眉目如畫膚如凝脂的的美人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6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列夫·託樂斯泰通過對安娜晶瑩明亮的眼睛淋漓盡致地刻畫,為《安娜·卡列寧娜》成為人類藝術的一顆晶瑩明亮的瑰寶注入了無限的生命力。

安娜不僅風度瀟灑,體態勻稱,表情動人,而且道德高尚,感情熱烈,她追求愛情與母愛的統一,家庭與義務的結合,但在安娜的家庭中,母愛和愛情是對立的,家庭義務也和愛情是衝突的,同時,宗教、法律、社交界的輿論都給安娜和追求道路設下了種種障礙,他們認為安娜的追求破壞了宗法制家庭,破壞了婦女應是賢妻良母的道德原則,但是作為一個爭取個性解放的正面力量,安娜卻毫無畏懼地與之鬥爭。作者通過描寫安娜的眼睛來展現了為愛情和生活權利而鬥爭的情感歷程。

安娜來莫斯科勸兄嫂和好的一次交談中,作者是這樣寫的:“從她那濃濃的睫毛下發亮的眼睛裡突然湧出了眼淚”。聽了多莉的悲苦愛情之後,她流淚了,顯出了她純真的同情和友愛,體現了她的心靈之美,同時,從多莉的愛情中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引起了共鳴,也為下來見到伏隆斯基而產生愛情作了心理程度上的鋪墊。

作者還借了基蒂的眼睛來寫安娜,如:“安娜不像社交界的貴婦人,也不像有了八歲小孩的母親。”如果不是她眼神裡有一種使基蒂驚異而又傾倒的、非常嚴肅有時甚至憂愁的神情,憑著她的舉動的靈活,精神的飽滿,以及她臉上那種時而在她的微笑裡,時而在她的眼眸裡流露出來的蓬勃的生氣。安娜的熱情、美麗、單純、自然、快活有生氣傾刻間都集於這一眸之中流露了出來,同時,眼眸中隱含著的一種複雜、神祕、高深莫測的情感更給安娜的形象注入了更高層次的美。安娜的這種神韻美的描寫,為後來伏隆斯基被安娜的美貌傾倒做了鋪墊,也說明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含有獵豔成分,為後來他對安娜的熱情降溫提出了本質原因。在舞會上,基蒂看到安娜那種完全新的、使她感到意外的眼光正看著她,之後,安娜的眼睛是顫慄的、閃耀的光輝,不由自主地浮露在她嘴脣上的那種幸福和興奮的微笑和神情,基蒂驚異於安娜陶醉的不是眾人的讚賞,而是一個人的崇拜——伏隆斯基,每次他和安娜說話時,喜悅的光輝就在她眼睛裡閃耀,幸福的微笑扭曲了她的朱脣。基蒂開始覺得恐怖了、絕望了。因為她看到安娜的迷人之中有些可怕的、異樣的、惡魔般的、殘酷的東西,足以奪走她的愛情。這也給那些社交界的人們對安娜的道德觀產生了懷疑。同時,這次舞會與伏隆斯基的相遇,喚醒了她的受壓抑的、處於沉睡狀態的愛情,讓她體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感情,她開始追求自己的愛情,可當時的社會是不允許她這樣做的,但她義無反顧的精神,敢於衝破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很可貴的。

通過伏隆斯基的眼睛,安娜的形象更顯得柔情蜜意些:“她那雙在農密的睫毛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辛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臉上,好像她在辨認他一樣,隨後又立刻轉向走過的人群,象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伏隆斯基已經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壓抑的生氣在他臉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脣弄彎了的輕微的笑容之間掠過。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裡,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她故意地竭力隱藏在她眼睛裡的光耀,但安在違反她的意志在隱約可辨的微笑裡閃耀著。”洋溢在安娜全身心的那股壓抑不住的生氣,我覺得有生活、愛情、幸福、家庭、社會等多重使命、多重含義。作者之所以在這裡強調“生氣”這個詞,是為後來安娜的死埋下了伏筆,也表明安娜對生的渴望,對幸福的家庭、純真的愛情的渴望,而這渴望在她豐富的感情世界中是強而有力的。同時,也道明瞭伏隆斯基之所以迷上安娜的原因及初識的印象及感受。

表白愛情時,安娜的眼睛是萬種風情的。“我早就對您說這話”她堅決地望著他的眼睛,她滿臉燒得通紅。無疑,他在鼓勵伏隆斯基傾訴他的愛情,從而可見她追求愛情的堅決程度。當她勸告伏隆斯基回去找基蒂時,卻用了充滿愛的眼睛盯住他,這種言不由衷的感情表露了愛的神力及她矛盾心理。

安娜的眼神對於伏隆斯基是柔情的、多變的,而對於自己的丈夫卡列寧則是呆板的、沒有色彩的。

當卡列寧警告她不要在眾目睽睽之下不要犯錯誤時,她那雙正以神祕莫測的神色使他驚駭的含笑的眼睛,沒有任何的羞愧或不安,她的平靜讓他驚異、害怕,可見,這一點上安娜戰勝了宗法制觀念。當他丈夫說她不檢點時,她正視著他的眼睛,但已經不帶著以前那種有所隱瞞的快活神色,而是帶著堅定的神色,把自己與伏隆斯基的事說了出來,公開了自己的愛情,安娜是大膽的,也是勇敢的,她敢於向那個維護一切虛偽的舊禮教的上流社會挑戰,她不顧後果毅然決心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從精神上戰勝了封建道德的束縛。

安娜和卡列寧發生爭吵之後,安娜無法入睡,而卡列寧發生爭吵之後,安娜無法入睡,而卡列寧卻響起鼾聲。有這樣一段描寫:“她睜著眼睛,一動不動地躺了很久,她幾手乎感覺得她可以在黑暗中看見她自己眼睛的光芒。”可見,安娜對自己生命的理解是多麼的透徹,對幸福美好生活有著強烈的渴望啊!

作者在描寫安娜眼睛的同時展現了安娜的情感歷程,給安娜的內在注入了美的神韻。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7

人們常說,有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而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也可謂是眾說紛紜,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

我們應當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片面的讚美或是批判。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

安娜聰慧、典雅、質樸、活躍,是個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性。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裡,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單純、沉靜、從容、高貴,無論在什麼樣是場合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她活躍的精神世界,她悠閒恬靜,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裡讚歎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麼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註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汙泥裡,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物件,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裡,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著以濃墨重彩描繪安娜體態和精神之美。安娜的美,對作品主題表達、情感抒發以及故事情節的推動發展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越是美麗的,其悲劇意味就越濃厚,其悲劇結局就越是讓人痛徹心扉。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並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

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源於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而這正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相違背。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凶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於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偽裡,正象魚在水裡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8

她是一朵開到極致的玫瑰,鮮豔欲滴;她是一朵幽怨的花,因為她的美,無人能懂。她有著美麗的容顏,卻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很多的工作機器卡列寧。一個只醉心於勳章和名爵的男人,怎麼能給她想要的愛情呢?

即使她已經身為人妻,身為人母,可是內心還是有著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所以當她遇上福倫斯基這樣英俊、有財的上流人士時,無可救藥的與他墜入愛河也是一種必然。也許,以傳統的道德觀念來看,安娜是一個不守婦道的人。可是,沒有人有權力去指責她的什麼,因為《福音》中說:“你們當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安娜與福倫斯基兩個人的愛,其實真的很不容易。身處貴族,身上便多了一道無形的枷鎖。這兩個人,可以不顧所有的去相愛,這種勇氣就已經顯得彌足珍貴了。可以不管自己的身份、地位,愛了便是愛了。只是這種愛,在那個虛偽的“高尚”的上流社會中,永遠都不可能得到祝福的,收到的永遠都只有恥笑與唾罵。即使卡列寧愛的不是安娜,但身為沙皇官僚制度化身的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安娜的背叛的。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安娜與福倫斯基的悲慘結局。

安娜放下所有:與丈夫卡列寧決裂;忍痛把兒子拋在家裡;放棄安逸的生活,與福倫斯基私奔到國外。福倫斯基也甘願放下過去花花公子的生活,陪著安娜細水長流。私奔,多麼美好的字眼。兩個相愛的人,拋開所有的束縛,狠狠的愛一場。我覺得很佩服,也很羨慕。因為,至少我自己,拿不出那樣的勇氣去愛一個人。故事發展到這兒,在童話故事中的結局就應該是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這畢竟不是童話,殘酷的現實赤裸裸的擺在安娜和福倫斯基面前。兩個人都是嬌生慣養的,終究還是過不慣清貧的日子,所以他們又不得不重返那個所謂的上流社會,又不得不去沾染上流社會虛偽的汙泥。

重新回到上流社會的福倫斯基要去奮力打拼,自然花在安娜身上的精力也就少了許多。可是安娜這個孩子氣的女人,想要的只是福倫斯基能偶在身邊多陪陪她。他們倆本來就不牢固的感情,在上流社會的風吹雨打中更顯單薄。在激清之後,安娜想起了道德,想起了她最最深愛的兒子;福倫斯基想起了責任和義務。安娜不能徹底放棄她的孩子,也不能徹底無視輿論的惡評;福倫斯基不能徹底告別過去風花雪月的生活,也無力去承擔安娜帶來的責任與義務。他們這份轟轟烈烈的愛,終究抵不過世俗的紛擾和自身性格的弱點,他們竟漸漸發展到了不能理解。安娜對福倫斯基的愛越強烈,就越感到對方對自己的冷淡和厭倦。安娜畢竟還是一個小女人。她覺得自己為福倫斯基付出了所有,卻得不到相同的回報,福倫斯基反而離自己越來越遠。“我真不該那麼死心塌地的做他的情婦,可我又沒有辦法,我剋制不了自己。我對他的熱情使他反感,他卻弄得我生氣,但是又毫無辦法。”安娜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倔強地向福倫斯基要更多的愛。可是福倫斯基自私得沒法給她更多了。安娜漸漸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想要找陶麗傾訴,卻又遭到陶麗與吉蒂的羞辱。吉蒂曾與福倫斯基有過一段情,曾經是福倫斯基深愛過的人啊!安娜這個要強的小女人怎麼能忍受這種羞辱呢!

親情、愛情、友情,這三樣人生最重要的寄託如今都遠離安娜而去了。走投無路的她決定用死來懲罰福倫斯基。她來到了那個最初與福倫斯基邂逅的火車站。靜靜地躺在了冰冷的鐵軌上。“一種彷彿她準備入浴時所體會到的.心情襲上了她的心頭,於是她畫了個十字。這種熟悉的畫十字的姿勢在她心中喚起了一系列少女時代和童年時代的回憶,籠罩著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轉瞬間生命以它過去的全部輝煌的歡樂呈現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轉睛地盯著開過來的第二節車廂的車輪,車輪與車輪之間的中心點剛和她對正了,她就拋掉紅皮包,縮著脖子,兩手扶著地投到車廂下面,她微微地動了一動,好像準備馬上又站起來一樣,撲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間,一想到她在做什麼,她嚇得毛骨悚然。‘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為什麼呀?’她想站起身來,把身子仰到後面去,但是什麼巨大的無情的東西撞在她的頭上,從她的背上碾過去了。‘上帝,饒恕我的一切!’她說,感覺得無法掙扎……”她,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這個讓她又愛又恨的世界。她這朵令人豔羨的紅玫瑰,開到了荼靡……

其實我覺得安娜很傻,傻到位一個離自己越來越遠的男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她這朵開到極致的花,永遠停滯在列車駛過她身上的那一刻。她對愛的理解太理想化了。她認為愛情就是24小時黏在一起,不離不棄;她認為愛情就是私自佔有,不允許對方與其他女人有任何來往,尤其是與他有過情史的女人,比如吉蒂和索金娜小姐;她以為愛情就是轟轟烈烈,每分鐘想跳120次,然後暈倒在對方懷裡……她不懂得給對方留一點空間,更何況是福倫斯基這樣不甘寂寞的男人;她也不懂得細水長流,更不知道所有美好的愛情最終都會在柴米油鹽中湮沒。她也以為福倫斯基不再愛她了,其實不是不愛了,只是這份愛褪去了往日的激清,變得更加沉穩了。

安娜,你死了,的確是解脫了,但你卻留下福倫斯基一個人獨自咀嚼愛情的痛苦。讓愛的人痛不欲生,這難道是你想要的嗎?

可是,愛情本來就毫無邏輯,更沒有所謂的規律。愛了便是愛了,痛也無所謂了;放了便放了,曾經的那些,都會淡的。

安娜這朵開到荼靡的花,依舊在那條鐵軌上搖曳……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9

也許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名氣太大,也許是這部小說太長,厚厚的一本,幾次拿起又都放回去。

從書的名字上就能明白這是有關於一部女士的小說,猜測自然是關於感情的故事。

這種題材的小說,古今中外很多。作為中國人熟悉我們的國家,但能否從大師的名著中熟悉一下外國的情景呢

讀完後,大家對女主人公安娜的褒貶不一。我小時候看電影,總會問大人:“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孩子的眼裡,人,非好即壞。

我們長大後,換了看法去認識人,此刻就能區分出真假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一樣。”開篇的一句話。多麼經典的話。家庭雖小,這個在人類社會中最小的“組織”,愛將我們聚集一個屋簷下。但當出現裂痕,漠視、侮辱卻將原本幸福的家拆散。

經過閱讀,我對安娜的認識加深。開始安娜的出現是“救火員”,挽救哥哥的家庭危機。給我第一印象是“善良的好人!”

但就是這樣的一位賢妻良母,遇到伏倫斯基,他慷慨救助落難的人,是不是安娜為此留下了好的印象感情這種複雜的東西不好說。

環境會改變一個人,一個壓抑的家庭,安娜的丈夫只顧得向上追求個人的仕途,從年齡上有差異,性格上也差別很大。他們的夫妻之間卻是毫無感情可言。

伏倫斯基第一次見到安娜,就為她的美麗,她的舉止高雅深深吸引。拋棄對吉蒂的追求,專注與安娜。兩個人有著共同的話題,安娜被父母包辦的婚姻,在此時浪漫的追求下,她平靜的心就開始起伏。

到兩個人走到一齊,到此,我對安娜的印象還不錯,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

作者對平常的家庭生活描述很到位,很成功,除了安娜,還有陶麗,一個丈夫有外遇,普通女性在這種情景下的痛苦,為了孩子,重新與丈夫和好。有吉蒂,一個單純的女孩,在伏倫斯基和列文之間,不明白選擇誰好,虛榮心使得她愛慕虛榮,不願意理解心地善良、從鄉下來的列文。期望收穫美麗的感情,卻因為伏倫斯基移情安娜,被拋棄。

這些人之間除了親情,有感情,有友情。愛與矛盾並存。

伏倫斯基與安娜,尤其安娜的所作所為不為上流社會理解,成為眾矢之的。安娜的丈夫卡列文明白安娜的出軌,先自欺欺人,後無比痛苦,他先研究這件事對自我的地位的影響。他以兒子要挾安娜,以為這樣就會留住安娜,保住面子。極端的做法,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加劇了矛盾。

卡列文的做法,當今社會許多不幸的'家庭,也多是如此。沒有孩子倒也罷了,但有了孩子,這類矛盾的解決,有多少人顧及對孩子的影響安娜開始就不捨得孩子,不願意丈夫的離婚條件。

矛盾不解決,就只能加深,安娜與伏倫斯基逃離。為了幸福地長相守,安娜最終只能放棄自我親愛的孩子,想離婚。但此時的卡列文卻被別人挑唆,堅決不一樣意離婚。

杯具就此在向深淵滑去。安娜原先打算去鄉下,逃離原先的生活,可此刻的情人伏倫斯基卻依舊迷戀上流社會。安娜為此也以往努力,想回到上流社會,但此時卻被別人唾棄,被別人侮辱。她只能蝸居在家裡,獨自忍受寂寞、孤獨帶來的打擊。她此刻沒有了一切。而伏倫斯基依舊像以往一樣,活躍在上流社會,出入俱樂部、賽馬、喝酒與朋友聚會,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在加深。

尤其安娜的猜忌讓她的心開始扭曲。我開始不喜歡此時的安娜,她的變壞,讓我痛心:勾引列文,刺激吉蒂,尖酸刻薄的話,預示著不幸的到來!所以我對安娜此時的做法,感覺到她變得厭惡起來。

對伏倫斯基的猜疑,爭吵,已經讓她“精神錯亂”,時時刻刻想到自殺。她不去弄清楚事情真相,臥軌自殺,我想到在安娜與伏倫斯基初次見面的火車站,那時就遇到一個人被火車撞死,此時安娜臥軌。難道這是命運

再看看同樣為命運困擾的列文,他在不斷思考中成熟。婚前甚至懷疑吉蒂是否真的愛自我,婚後繁瑣的家務讓他感覺喪失自由。一場暴風雨,他擔心自我的孩子,從心底湧出的偉大的愛,讓他找到了自我思考的答案。

愛是這部長篇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安娜追求的夢被火車碾碎。伏倫斯基後悔晚矣。他以往那麼的愛著安娜,得到幸福後,他沒有與安娜交流,沒有研究安娜精神世界的需要。尤其在矛盾剛出現時,為什麼不想辦法去解決小矛盾變成大矛盾。

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發生。為錢的有之;為情的有之;為性格差異的有之;但離婚就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離婚後,這些人就能找到幸福過去永遠無法忘記,帶著壓力的生活,像玻璃一樣易碎。

所以,我們若能像作品塑造的列文,過普通人的生活真好!真真實實的幸福,才是最幸福。

安娜沒想明白的問題,我們從列文身上學會了。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一樣。”大師精闢的話,警示著我們。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10

假設,安娜內心能淡定、平和,不豔羨俊男靚女的純真愛情;假設,安娜能夠理智洞悉愛情的真相,並能控制自己的慾望;那麼,她的人生走向會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人生沒有假設,沒有重來,只能是現場直播。

她出身貴族,有高貴的身世;她容貌美麗,閉月羞花;她的丈夫卡列寧身居官場高層,位高權重,愛她如心肝。她若能正視自己的種種優勢資源,珍惜別的女人打拼一輩子也得不到的東西,她會享盡人間最美的生活。

她身為貴族夫人,在家相夫教子,在外交往的是社會名流。一日三餐有廚師御做,家務有僕人打掃,兒子有家庭教師管教,出門有四駕馬車伺候。這樣優越的生活,並沒有讓安娜幸福滿足,而是讓她的心靈日漸寂寞空虛。

誠然,安娜與卡列寧之間年齡相差過於懸殊,心靈溝通會有障礙,安娜在卡列寧身上沒有嚐到愛情的滋味,這是她婚後的的遺憾。沒什麼就想什麼,缺什麼就想得到什麼。這是人類的天性。安娜的生活裡缺少愛情,那麼愛情就會像天上的月亮一樣神祕而美好。安娜體內的荷爾蒙讓她內心躁動不安,她的人生中,即使不出現沃倫斯基,也會出現別的什麼斯基。這是青春的宿命。愛情的.故事註定要在安娜身上發生。如果安娜能適可而止,品嚐到愛情的滋味之後,看穿愛情的真相,及時收手,保全卡列寧一個完好的面子,她還是有機會獲得卡列寧的原諒的。只可惜她被愛情燒昏了頭腦,置自己的家庭兒子於不顧,毅然與情夫遠走國外,以為愛情可以滿足她一切的需要。當激情退卻,燒昏的頭腦漸漸恢復理智,她才發現她賴以寄託的愛情也漸漸遠去。開始時的美好變成了彼此的怨恨和指責。

同樣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愛瑪雖說不像安娜那樣出身名門貴族,但她的家境殷實,父親是個農莊主,家有僕人和僱工。從小和安娜一樣受過良好的教育,都對愛情充滿美好的幻想。用現在的話說,她們都屬於有文化的文藝女青年,內心的慾望永遠深不可測。愛瑪嫁給了包法利這個鄉村醫生,婚後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家裡也有女傭和僕人,愛瑪也和安娜一樣過著悠閒地相夫教子的生活。可她並不知足,她嚮往上流社會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浪漫生活,嫌棄包法利的平庸和無能。與包法利夫人相比,安娜所擁有的上流社會的生活正是愛瑪所豔羨的生活,但是安娜知足了嗎?如果愛瑪得知安娜的遭遇,她會怎麼想?

安娜和愛瑪,這兩個女人內心共同缺乏的是愛情的滋潤。她們都對愛情充滿渴望和嚮往。當她們認為真正的愛情來臨,她們選擇的都是奮不顧身,飛蛾撲火般的投入到情人的懷抱。只不過安娜比愛瑪幸運,沃倫斯基是真心愛她,而羅多爾夫則是情場高手玩玩而已,根本不是真心愛愛瑪。

不管怎樣,既然人生只有一次,愛也就愛了。如果能夠及時反省自己,不再繼續玩火,可能命運會重新改寫。

安娜和愛瑪被內心的慾望所控,無法自拔。最後,安娜眾叛親離,愛瑪債臺高築,已無力迴天。

作家蕭伯納曾說:“人生有兩大痛苦:第一是得不到;第二是已經失去。”

安娜的痛苦在於失去的痛苦,原本她隨孃胎而來的榮華富貴,別人一生都無法得到的東西,她生來就有,財富美貌,地位名譽。為了得到愛情,她失去了兒子、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名譽、失去了財富,失去了她原來所擁有的一切,同時愛情也變淡消失。愛瑪的痛苦源於得不到的痛苦,她嚮往愛情,為情人不惜投擲大量金錢,租豪華賓館,恣意享樂,以為得到了她嚮往的愛情。但是她卻遇到了愛情的騙子。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那自稱愛她的男人確離她遠遠。

她們的結局都一樣,都選擇了自殺。一個臥軌,一個服毒。是無度的慾望之火燒盡了她們的心靈,逼迫他們走向毀滅,走向死亡。

人活著不能沒有慾望,因為慾望能使人不斷進取,社會才會不斷進步。人又不能完全被慾望所控,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應該是每一個人用智慧去思考的問題。

假如人生可以重來,我想安娜和愛瑪絕不會再為愛情赴湯蹈火,去用生命換取海市蜃樓般的愛情。

假如人生可以重來,安娜一定會審慎處理與沃倫斯基的感情,尊重卡列寧的地位和榮譽,相夫教子,與卡列寧白頭到老。

假如人生可以重來,愛瑪也不會為了幾句甜言蜜語就相信一個男人,她一定會珍愛包法利給他提供的衣食無憂的生活,平平淡淡過好每一天。

從託翁到福樓拜,從安娜到愛瑪,二百年的世事滄桑,我們從來就沒有失去過安娜和愛瑪,她們就活在我們中間,每每捧起名著品讀,總能看到安娜和愛瑪在現實生活中活躍的身影。願普天下的安娜和愛瑪能多一些理性,多一些清醒,珍愛自己所擁有的,圓滿地走好的自己人生之路。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11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安娜是美麗優雅溫柔聰慧的貴族少婦,伏倫斯基是英俊瀟灑聰明多金的高貴武官。他們相遇在莫斯科火車站,他對她一見傾心,瘋狂熱烈地追求她。他們陷入不倫之戀中不能自拔。安娜最終臥軌自殺,為愛情和自由獻出了生命。文學史上不乏為愛情和自由奉獻所有的動人女性形象,但安娜這朵嬌豔脫俗的玫瑰無疑是最經典的,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如果只是講述一段簡單的不被世俗接受的愛情故事,這部作品不會被譽為社會百科全書式的傑作。與安娜這一條線索同時進行的是列文,作為貴族地主,他在面對當時農村劍拔弩張的矛盾危機時,進行了不懈改革與探索,志在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150多個鮮活的人物,生動再現當時的社會矛盾。《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讀托爾斯泰《安娜.卡烈尼娜》

關於俄國文學我們很容易想起兩個人:一個是陀思妥耶夫思基,代表俄國的深度;另一個則是托爾斯泰,代表俄國的廣度。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創造了他文學生涯的巔峰,《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之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想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家喻戶曉的名句即出自於《安娜》。因這部著作這句經典的名言還引發出“安娜.卡烈尼娜原則”:一件事情要成功有許多必定的要素,缺一便將會導致失敗,並且這些要素各自獨立。

托爾斯泰站在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角度審視俄國社會與人生,以一個女子安娜為中心,引發起一場高廣度的思考。

小說主要給我們呈現出三種典型的家庭模式:安娜的不幸家庭,烈文的幸福家庭,介於二者之間的安娜的哥哥的家庭。三種家庭的背後隱藏著不同的人格、人心、人性、人們對權利地位對個性解放的選擇和追求,同時也反映出俄國當時政治社會人文的真實面貌。由小及大,像一個擴視鏡一樣一點點展現出一部大格局的場面,由表及裡,像一個外科醫生一樣用手術刀一層層深入病理的主心骨。橫豎的轉向充滿了矛盾和混亂,一個不變的東西就是托爾斯泰的絕對的真誠,這也是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於烈文的幸福家庭並不是童話般的完美不真實。它是一場歷經曲折波瀾的心路,而且這些波折將一直不停息的跟隨著他們的一生。畢竟,幸福是一場修行。

托爾斯泰的一生經歷過兩個階段:悔改性主前和悔改性主後。托爾斯泰晚年時寫過一段肺腑之言:“我一生中曾是個不折不扣的虛無主義者,不是個社會主義革命者,而是什麼都不信。後來信仰臨到我,我相信了耶穌的道理,整個生命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改變。我不再絕望,反而嚐到喜樂,是連死亡也不能奪去的。”烈文的信仰之路和托爾斯泰本身表現得尤為相似。當面臨農村破產進行土地改革的種種困境的掙扎中,他在宗教信仰中獲得從容與淡然。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陰暗和光明構成的。烈文如此,安娜亦是如此。

我們歌頌安娜崇高的'人格追求。讚歎她渾身煥發的美麗的生命元氣和青春活力。欽佩她極其珍視自己的愛情,不願意像其他貴婦人一樣,偷偷摸摸當情婦,以喪失個性的人格尊嚴來獲得上流社會的默許。暫且看看作者用怎樣的筆觸來描寫這位迷人的少婦:“她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那鬆鬆的捲髮是迷人的,她的小腳小手的優雅的輕快的動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一連毫不保留的用了六個“迷人”,相必作者是用一種盡滿的方式表達安娜的迷人。可是她本身絕不是個神人的化身,她一方面吶喊著“我要愛,我要生活”,另一方面在宗教的管制下又承認自己是一個有罪的女人。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這個世界只有更美,沒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一刻,也是走向相反的時刻。所以,安娜必須選擇自殺。

安娜和烈文同在宗教的影響下獲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當宗教成為教條,它就變成可怕的殺人的利劍,當宗教成為一種信仰它就是救贖人的魔法。事物的複雜性在於此,世間的多樣性亦是如此。

成功和失敗也只是相對的,我們在不斷尋找一個個成功的獨立要素時只是不斷地靠近成功,可誰又能確切地知道到底有多少種多少個獨立要素呢?

終將歸於平靜。即使如此,人們從不乏兜兜轉轉地尋找,因為生命總該有它盛華的絢爛才不枉這一場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12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我不確定這到底算不算是一部女性主義的作品。但對於安娜的遭遇,我感到很熟悉,她和《紅與黑》中的德雷納夫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似乎都有相似之處。

雖然這三位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幸,但是應該說她們原本都是過著幸福、安逸的生活的。她們有丈夫,有孩子,有不錯的社會地位,幾乎沒有什麼煩惱的事。但是後來她們都覺醒了。她們發現原來她們的幸福只是表面的,不同的是安娜和德雷納夫人是通過愛情,而娜拉則是通過一次危機。她們都發現自己的丈夫愛社會地位、名譽更甚於愛自己。因此,她們覺醒了,前面兩位找到了自己的愛情,而後面那位則選擇了離家出走。

安娜的命運中充滿了矛盾,她一方面覺得生活很枯燥、乏味,不想在虛偽的上流社會,另一方面她想追求自己從未體驗過的愛情。她在這樣的感情衝突中把握不住方向。見到丈夫和兒子後,她都有了異樣的感覺。在內心深處,作為妻子的她與作為獨立女性的她為丈夫爭辯起來:“他畢竟是個好人,正直、善良,事業上有成就。”“可是他的耳朵怎麼顯得這樣怪呀”。在安娜和情人第一次互相擁有之後,她並沒有特別幸福的感覺。相反,她感到罪孽深重,又害怕又噁心。起先她把臉藏起來,一句話也不說。後來臉上露出冷漠絕望的神情。“她覺得無法用語言表達那種又羞愧又興奮又恐懼的心情”。這是她想要追求自己的愛情與道德倫理約束之間的矛盾。但最終她勇敢地選擇了不顧一切地追求愛情,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毅然與渥倫斯基相愛,她拋棄了家庭,拋棄了孩子。雖然德雷納夫人也追求自己的愛情,但她一直處於猶豫不決的狀態,她只要和於連偷情,總要受到良心的責備。起初安娜對於她的家庭、孩子也心存愧疚,安娜在難產快死的時候,說出過她真正的心裡話。她的內心深處充滿了對丈夫的愧疚,對往事的悔恨,叫丈夫饒恕她,而他丈夫,那個富有同情心男人,也確實原諒了她。 她說:“在我心裡有個魔鬼,她隨時會佔據我,另外一個那不是我,我知道”。可是後來,安娜為了愛情拋棄一切,她比起德雷納夫人更加勇敢,她敢於向大眾公開她與渥倫斯基的愛,公然挑戰當時的社會制度,也敢於拋棄她原有的一切。這也使得最後當安娜被渥倫斯基拋棄時變得一無所有。

令我覺得奇怪的是,為什麼處於封建社會的西方,一個丈夫能夠容忍妻子背叛自己,擁有她的情人。這無論在我國古代、近代,乃至現代社會都是無法接受的吧。經過一番思考,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上流社會的人都非常在乎自己的名聲,因此即便是有這樣的事,丈夫也會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而當作什麼也不知道。對於我國自古以來只允許丈夫背叛妻子,不允許妻子背叛丈夫的觀點而言,我認為西方的封建社會已經算比較尊重女性了,更別說紳士風度之類的。

其實在上流社會裡,到處都充斥著妻子背叛丈夫,或是丈夫背叛妻子的事情。但是,安娜並沒有像其他上流人士那樣把自己的愛情變得齷齪,見不得人,她的愛情是純潔的、健康的,因此她敢於把自己的愛情公諸於世。可是也正因為她這樣的做法,違背了上流社會的“潛規則”,進而遭到了她所處環境的人們的唾棄。這正因如此,當安娜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失去了情人,並且受到社會的唾棄時,安娜只能走上一條不歸路了。

我在思考,安娜這樣的結局,這樣的命運可以改變嗎?如果安娜選擇了安分守己,乖乖地在家相夫教子,做一個貴婦人,也許這樣的生活很平靜、安寧,但是她並不是真正的快樂。丈夫一開始就是安娜的姑媽介紹的,卡列寧比安娜大二十歲,難以避免肯定沒有感情基礎,而且年齡的關係也必會導致存在隔膜,而且卡列寧更重視的.是他的工作,他的應酬。雖然這樣安娜能夠成為一個無論在外人眼中,抑或在家人眼中的好妻子、好母親。但是安娜的生活中只有無奈,沒有幸福。然而如果安娜追求自己的愛情,與渥倫斯基私奔,安娜很快樂,但她對不起她的丈夫,她更對不起她的兒子,還要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安娜父母早逝,她並不愛她的丈夫,對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她唯一的兒子,但她為了愛情卻要失去她的兒子,當她的愛情也化為泡沫時,她的人生毫無寄託,只剩絕望。這兩種對立的結果是很難化解的。

我轉而又想,如果安娜不是女性,而是一名男性,那結局還會這樣嗎?如果安娜是男的,一開始他就可以追求自己的愛情,可以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像列文那樣。列文可以追求自己喜歡的基季,還可以研究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探討人生的目的。即便他要同自己的妻子離婚也應該會比較容易些,孩子依然可以跟在自己身邊。即便最後他受到了情人的拋棄,他還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地位,他還不至於絕望。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當時的女性沒有獨立的意識,沒有獨立的經濟基礎,始終還是要依賴男性。

雖然安娜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之一,她的自我意識已經覺醒,但是托爾斯泰對安娜有的只是憐憫,他並不認同安娜拋棄家庭,他更認同傳統的賢妻良母。我作為一名女性,我能夠理解安娜的感情衝動與無奈,但是當自己已經有了家庭,還是要對家庭有一定的責任感,特別是對自己的孩子,這是更成熟的做法。安娜承受太大的壓力,以至於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感與行為。只能說面對環境,個人的力量是相對薄弱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13

醞釀好睡意,和朋友道了晚安,放下手機準備睡覺。剛眯上眼睛又忍不住摸出手機,刷朋友圈,刷微博,逛豆瓣。從睏倦狀態到清醒狀態,十分睡意只剩一分,想起前幾天看完《安娜卡列尼娜》一直想寫未寫的讀後感,便坐起來開啟電腦。

睡覺這件事兒倒是和碼字有幾分相似,它們都有即時性。如果不趁著自個兒特別困的時候入睡,之後便再難入睡。如果不趁著靈感光臨之時多碼幾個字,之後怕是很難憋出想要的內容。

文化碎片化的時代,每天被微博微信數不清的垃圾資訊覆蓋,我們都進入了一個淺閱讀的狀態。安安靜靜地看完一整本書變成一件很困難的事,地鐵站慌張的步伐,人們永遠在趕時間。

所以我更喜歡回老家時隨手備幾本書。因為沒有比在家那種沒有煩惱慢悠悠的節奏更好的閱讀環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如我老媽所說,回家的我簡直變成了她的寄生蟲。不用洗衣做飯,不用收拾打掃,一切家務都被我那勤勞貼心的老媽承包了。

看完一部長篇小說,就好像和其中的每一個人物完成一段長長的旅程。共同經歷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臨末分別,悵然若失。

女主安娜,美麗大方,身段迷人,舉止就是上流社會的女人們的高貴優雅。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很難不會喜歡上這樣一位可人兒。這樣的`美麗剛好是導致她悲劇的基礎。

安娜在十七八歲就嫁給了老公卡列寧。一個優雅美麗的女士配上一位事業有成的男子,無論在誰看來都是極好的組合。十幾歲不懂愛是什麼的安娜就這樣迷迷糊糊的嫁給了卡列寧。每天穿上精緻的禮服穿梭於聖彼得堡的各種舞會。直到她在火車上遇見了弗倫斯基。

用現在的話說,弗倫斯基就是一位頂級的高富帥。英俊的外表,豐厚的俸祿,並且有著軍

官的驍勇。兩人第一次相見,就被對方深深吸引。如果問我是否相信一見鍾情,我相信。只不過,一見鍾情從來都是男神和女神之間的遊戲。

安娜遇見弗倫斯基就像一本好書落入一個能讀懂她的人,一架鋼琴遇上一個真正能用她彈出美妙旋律的人。她開始意識到她和卡列寧之間並不是愛情,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為了結合而結合。卡列寧只是把她當作拿得出手的花瓶,可以傳宗接代的妻子。弗倫斯基卻把她當作一個真正的女人看待,愛慕她,欣賞她,疼惜她。這恰好是一個美麗的女人最為需要的。

隨著和弗倫斯基的愛火越來越旺,擺脫卡列寧束縛的慾望便越來越強烈。實在難以忍受痛苦的安娜選擇主動和卡列寧攤牌,而老公卡列寧的處理方式更加使她厭惡。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卡列寧向安娜表示只要安娜願意斷絕和弗倫斯基的關係,他可以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過。陷入愛河的安娜無法做到,兩人的關係陷入了僵局。

不顧世俗的眼光,在沒有離婚的情況下,安娜和弗倫斯基公開出現在各種宴會上,淪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談資。相對於男人,那個時代對於女人要嚴格得多。在大家眼裡,弗倫斯基是又征服了一個女子的極具魅力的男士,安娜則是一個拋夫棄子的墮落的女人。漸漸地,安娜被上流社交圈孤立,貴族們都以和她交往為恥,除了幾位極其要好的朋友。

然而壓垮安娜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她對弗倫斯基的猜忌。弗倫斯基仍然流連在燈紅酒綠的宴會舞會,安娜只能獨自呆在家中。久而久之,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將她吞噬。她害怕弗倫斯基愛上其他女人,她害怕自己對於他沒有了吸引力。這種害怕後期近乎畸形。

在安娜看來,她為了弗倫斯基背叛了丈夫,扔下她心愛的孩子。而他怎麼能愛上別的女人。為了報復他,讓他後悔,她在他們第一次見面的火車站結束了生命。

安娜自殺後,弗倫斯基完全變了一個人。從風度翩翩侃侃而談變得沉默不語,如同行屍走肉。戰爭爆發後,他毅然決然前赴戰場。因為,他的心早已隨著安娜死去。

很多看過小說的人都喜歡安娜,認為她美麗勇敢,敢於面對自己的感情。可我就是喜歡不上來。在我看來,安娜這個角色過於自私,且不理智。因為她的勇敢直接或間接導致了這個故事中所有相關人的悲劇。老公卡列寧,兒子謝遼查,弗倫斯基。結局安娜一死了之,留給弗倫斯基的卻是永久的悔恨,足以徹底毀掉他。當然,作為男主介入別人家庭的弗倫斯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罪有應得。

我更喜歡小說的另一對列文和吉蒂。可以說,吉蒂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也是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女生。

她雖然魅力不及安娜,但在遇見安娜之前,花花公子弗倫斯基也是為她傾倒。她有女人的美麗,也有女孩兒的善良天真。在丈夫列文因為別人對她的仰慕吃醋時,她沒有怪丈夫小心眼兒,而是嘗試理解他的感受,並且答應了列文將客人送走的無理要求。弗倫斯基轉而追求安娜後,吉蒂生了一場大病,每每想到自己向弗倫斯基示愛沒有得到迴應就無比羞愧。一個美好的女孩當有這樣的自尊自愛。

我一直相信安娜的悲劇是註定的。一個沒有嚐到過愛情滋味的如此尤物穿梭在光怪陸離的社交圈,她怎能全身而退。

生活沒有偶然,所有結局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14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鉅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經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述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我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感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杯具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杯具性命運而扣人心絃。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也讓後人能夠記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是我讀過的相比較較優秀的一部小說。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大家都說自我活的是有罪的或者沒罪的,可是讀了這篇文章讓我覺得我們有罪,是因為我們沒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樣的人,拯救像她那樣美麗而高尚的靈魂。因為我們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憐憫而活著的人。我們都在等待,等待著別的人來拯救我們自我。我們企盼著幸福有一天會來到身邊。它會伴隨著我們,直至我們生命的結束。

這是個被壓抑的充滿勃勃生氣的女人,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對感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感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伏倫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鍾情,沉迷於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係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感情十分膚淺。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倫斯基對她來說,就是她所有的期望和寄託,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伏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著他不得不重新認識與安娜的關係,對自我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並在精神上強迫自我進一步愛這個女人。

安娜和伏倫斯基的感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燒起來,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道家說,無為而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當在愛的純潔之中塗抹上其它色彩的時候,這種愛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沒有是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僅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爭。安娜是另外一個人的妻子,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是社會期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感情的對面,是長期的宗教情結和大眾意志。這種大眾意志有時表現為道德,有時表現為法律。而伏倫斯基是一個始終屬於世俗的人,他沒有勇氣與他過去的世界完全斷絕,他無力反抗來反對這種宗教情結和大眾意志,也就無法幫忙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伏倫斯基和安娜的靈魂屬於兩個不一樣的精神世界。他們雖然一見鍾情,但他們貌合神離,相距遙遙,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齊。當安娜孤獨無助的時候,伏倫斯基選擇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種花花世界裡。對生活和夢想徹底失望的安娜選擇了自殺。她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與不幸。她需要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干擾。她用她的方式尋求到心靈的完全寧靜。安娜最終沒有與現實妥協,她是一個十分勇敢的女人。很難說在我們此刻的社會中能夠容納安娜這樣的女人,我們都企盼著理解、寬容、仁慈,我們都期望我們的世界和平、

安寧、充滿人性。但杯具總是一天天在我們的身邊發生。如果我們不能堅持自我的信念,不能宣揚純潔的生活,我們的世界不知將會走向何方。當在社會中橫行的時候,純潔和高尚的東西反而顯得愚昧可笑。這是我們的現實。而文章的作者托爾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樣,直到生命終結,都不與不合理的現實妥協。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塑造了一個真實的靈魂,她是那麼美,潔白無暇,氣質非凡。這個靈魂只會活在托爾斯泰的心中,因為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靈魂中的至潔至純。她就是他自我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而她又是我們每個人的一部分,我們讀到她的人都會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內心深處的真誠願望,沒有任何的虛偽和矯飾的內心世界。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說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轉移,安娜由最初構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惡劣、賣弄風情,品行不端),變成了一個品格高雅、敢於追求真正的感情與幸福的"叛女"形象,從而成為世界文學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