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4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4篇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輕輕開啟那面塵封的扉頁,我彷彿再次跨越歷史和空間的鴻溝,來到了沙皇的俄國。

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絃。

還記得第一次看見安娜·卡列尼娜時,一種異樣的陰霾就籠上了心頭,不是因為她出眾的美貌,而是因為弗倫斯基與她的第一次相會。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託翁如此著筆,定然是要引出一些難解的困境。她將自己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裡,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這種種衝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

安娜,一個上流社會富有家庭的年輕女子,嫁給了年齡懸殊的卡列寧。貌似是收到了混跡官場的丈夫的冷落,才有了外遇,有許多讀者都認為卡列寧的刻板與“唯名是圖”造成了安娜的悲劇。

安娜·卡列寧娜,總體來說,是一個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說,最後的臥軌,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為力。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她的死,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2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湧上心頭,自己也彷彿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但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樣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感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餘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但是是她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並履行結婚的宗教好處,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職責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乾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湧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湧,最終衝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實便是現實,他們的結合,雖然並不稀奇,反而在聖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看來違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遊戲規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感情。

但是,最後安娜卻臥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並美名其曰“感情”。而這個“感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蕩氣迴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難道不是嗎?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3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千秋。

安娜作為一個美麗開朗、大膽年輕的上流社會的貴婦,擁有堪稱完美的家庭生活:有權有勢的丈夫,活潑可愛的孩子,田產和莊園,傭人環繞,過著闊太太的生活。其實,對於安娜而言,這樣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沒有熱情和開放,是一座精緻的金絲籠。

一切悲劇的根源就是安娜的鮮明的性格特徵。敢愛敢恨,大膽與狂熱,感性與理性……一切都與當時迂腐破敗的社會格格不入。

安娜在多年的抑制之後,在與渥倫斯基相遇的那一天開始,一切都無法阻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渥倫斯基的愛情一發不可收拾,讓安娜陷入了狂熱的無法自抑的浪潮裡。她為了自己的幸福放棄了家庭和孩子,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裡,是不被人容納的。在俄國的社會階層中,所有華麗的婚姻表象下卻是骯髒醜陋的樣子。空虛的內心通過不斷的刺激來填滿,到頭來卻發現只是一場空。

安娜向丈夫坦白,提出了離婚。而她的丈夫卻要求她維持表面的平靜,不要在家裡接待渥倫斯基。安娜想要自由,光明正大的愛情,拒絕了卡列寧。一夕之間,醜聞傳遍了整個貴族階層,讓安娜為貴族圈所拋棄。而她最後只能依附在渥倫斯基的莊園裡,無法踏足她曾經的生活圈子。渥倫斯基一開始對安娜懷有強烈的愛情,而在現實和社會人倫的種種消磨下,愛情開始逐漸淡去。渥倫斯基開始早出晚歸,與安娜的距離也逐漸變遠,對於安娜來說,這是對愛情的背叛,這是她無法接受的結果。於是,在恍惚之間,看見了人被火車撞死的畫面,以為這是她的歸期。最後,臥軌自殺。

安娜的確是一個讓人感到可惜的女性形象,敢愛敢恨,大膽灑脫,其實,在讀者看來,安娜太傻了,傻到將自己的一切全部堵在自己的愛情上,最後一無所有。愛情是安娜唯一的支柱,所以,在愛情逝去之後,無法承受社會的重託,選擇了輕生。

托爾斯泰把安娜的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安娜的行為和整個社會的反對,正是體現了俄國的那個年代,對於女性的刻薄冷血,甚至體現出了那個時代的混亂與黑暗,在這部作品中,更是暗含了對教派的諷刺。

安娜一個人悲苦的命運,襯托出了整個社會對女性的刻薄冷漠,那個年代的社會的混亂與不堪。安娜的勇敢追求愛情的勇氣讓我折服,但是最後因為過度的愛情失去了自我讓我很可惜。全心全意的愛情,其實也需要適當的退讓與理解,一昧的把渥倫斯基困在愛情的牢籠裡,會讓再純粹的愛情變質。逐漸演變成渥倫斯基的冷暴力,讓安娜失去了最為寶貴的精神支柱,走向了滅亡。我一直相信,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是可貴的,渥倫斯基也一直愛著安娜,但是毫無保留的愛情會讓人窒息,從而導致了失敗。

所謂,世界上所有幸福的事情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事情千千萬萬。每個人遭遇的幸福和不幸都是等價的,沒有所謂的上帝的偏心。幸福會讓人更加快樂,而不幸會給人帶來磨鍊。安娜所經歷的的一切有苦有甜,嚐到了愛情的甜蜜,也曾經歷過世人的冷眼。安娜之所以不幸,是因為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堵在了愛情這一件事上。她不曾想過,生活中除了愛情,還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冒險的堵上了自己的一切,所以在經歷一點點風吹草動的時候,都變得弱不禁風,到最後會越來越失控。

所以,不論經歷什麼,女性總要學會堅強的成長,學會獨立,學會自愛,努力的營造自己的生活。愛情不過是生活的一個要素,不是全部。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4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對安娜這個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我覺得對她應該既有讚美又有批判,因為她是一個性格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一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讀完這本書,一種蒼涼感不覺湧向心頭,自己也彷彿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_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幸福的,因為上帝給了她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以及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每個人對幸福卻有著不一樣的定義。安娜感到自己是不幸福的,她沒有得到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餘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她好,可這些“好”只不過是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並履行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責任而已,那種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乾涸。

火車站上的相遇,讓她已死的心重新點燃。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湧來,冷水與熱流的相湧,衝破了她的堤防,讓她陷入了愛的泥潭,不能自拔。可是他們的愛情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既違反了婚姻制度,又失去了母親的職責,最可怕的是他們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遊戲規則。但是安娜卻頭也不回的擁有了愛情,最後的結局卻讓人悲憫,安娜自殺了,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

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生活到與伏倫斯基的相遇,擁有了他們的愛情,而這個愛情卻帶走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她誠實,勇敢,有人格尊嚴,她擁有了愛情後,卻不能容忍自己原來“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勇敢地向丈夫決裂。她曾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汙泥中,她追求真正的生活。

安娜的一生是美麗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這種美麗,雖然流言蜚語踐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奪取了她的生命,卻沒有任何力量改變她內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著自己,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個性,她的勇敢,使她就像一個天使,只是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不允許。現實很殘酷,真誠的人們往往活的很辛苦,她的悲劇也說明我們生活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必須遵守它的原則去生活,否則安娜的悲劇將會重現,我們也看到,世上的愛情本就如此,蕩氣迴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但在愛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5

這本書透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狀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說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著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裡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因此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但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裡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杯具。

最後,安娜臥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說,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感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就應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說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但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著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裡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會為自己思考更別說顧全大局的人,不明白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正因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悲劇。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6

火車呼嘯而過,那亮光,那原先照耀黑暗的一切光亮,噼啪一聲,變得昏暗了,永遠熄滅了。

優雅高貴的、生機盎然的安娜,走向了臥軌自殺。

彷彿溺水的人沉浸在幽深的黑暗中,掙扎於紛繁糾結的水草裡,最終看著生命的最後一個氣泡湮滅在那遙不可及的光亮間。

她飛蛾撲火般的愛情燃燒了自己的生命。從最初的優雅風情,純真又誠摯,到最後陷入神經質般瘋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說是她心中的執念讓她瘋魔。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佛家有言如是。慈悲的佛是在說:親愛的孩子,不過分執著於愛,不要迷失於恨,雲淡風輕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脫。

生命之弦華美而珍貴,只有充滿柔情的手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章。我們是需要愛的,我們需要豐沛的情感來點綴這冰冷的世界。但塵埃中矇頭追逐的人啊,又總是容易忘記,水滿則溢,過猶不及,擔負太多,生命自然無法承受。

安娜之死,於我們這些無關緊要的旁觀者而言,是一次華美而壯烈的英勇就義,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無涯的苦難”。於她自己而言,卻是一場一敗塗地的豪賭。凡是有果,則必有因。扼腕嘆息之餘,與朦朧淚光之中,我卻也隱約了悟:正是因為作文/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終壓垮了她自己。

於上流社會那一片虛偽泥沼中,安娜勇於放棄榮華的地位轉身奔向愛情和自由,這樣純粹又熱烈的勇氣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可事實上,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熱愛情的驅使下,她於某一瞬間奮不顧身,可隨後卻又膽怯畏縮。

她以為她不在意,可上流社會的議論紛紛讓她在意得要命;她以為她可以割捨,可她還是拖著不離婚,因為放不下自己的兒子;她以為她不屑,可她還是拼命維護自己的美麗,哪怕內心焦灼如火……

安娜太貪心了,紅玫瑰與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愛情,也要名譽。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維持。於是一日日,安娜熬盡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慮,漸至淪喪,終究一敗塗地。

人不可為貪慾所控制,這是眾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幾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將欲有所得,必先有所棄,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生命騰出更大的空間,來安放那些對自己真正彌足珍貴的東西。

敢於追求是勇氣,敢於捨棄則更是有魄力。“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浮世中美好的世物千千萬,繁花叢中只需得一兩朵來裝點生命便足矣!

柔軟又脆弱的生命,豐沛又堅韌的生命,願你善待它。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7

“一切的文學藝術都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傑作《安娜·卡列尼娜》對這句話作也了非常好的闡釋。無法否認這是一幕悲劇,主人公的愛情命運是曲折的。福音書中提到,“你們當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如此說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可見同情瀰漫於每一個讀者的心靈。直至合上書本,靈魂深處仍會受到強烈的震憾,彷彿從一個沉重的旋渦中掙扎出來,悲劇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頗見細 膩的筆觸擾如茶般回味無窮,任縷縷清香在空氣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人物的性格,是俄國人特有性格的體現,帶有很強的民族色彩。這跟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劇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雖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內心卻是極其“叛逆”,或者說敢於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違背自己的本質,在原則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運的神。這絕非是自我中心主義,相反我認為這是一種人性至上的體現。也許這在我們的國度是會被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所摒棄的,把她看成是一個不忠的婦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時代,顯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絕非不可理解。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換句話說:我們被這種傳統的枷鎖牢牢禁錮,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紮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充溢於大多數人的每一個大腦細胞。

如此看來她似乎是一個幸福的人,有過一段邂逅,在她看來曾經是完美的。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這個被壓抑的生氣勃勃的女人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這使她忘卻了一切煩惱,恐懼,在幻想中只為了愛情而活。在這個既短暫又漫長的過程中,她也曾徘徊,猶豫,極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難以適從。她想起了家庭與道德,但此中並沒有是非之分,對錯之分,只有理智與情感不懈的抗爭。

愛情的力量曾使她幾度衝破世俗的蕃籬,但自私、罪惡感很快會降臨,將她團團包圍。另一方面一種虛妄的狂熱使伏倫斯基在一種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是膚淺的,同時他並非喪失責任與義務,他是一個始終屬於世俗的人,無力反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最終將其帶入痛苦的'深淵。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決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對生活和理智徹底失望的安娜最終選擇離開,這不是放棄,不是妥協;不是社會拋棄了她,是她拋棄了社會,是用她的方式找尋心靈的完全寧靜……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8

終於看完了號稱世界名著的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看後沒有特別的感觸,與我的期望值相差太遠。

我的感觸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樣。或者再進一步說: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樣。為愛燃盡熱情甚至毀掉生命,憚精竭慮,不管不顧,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卻忘記了人是社會人,需要交往需要親情,親情是融入血液中,難以割捨更割捨不了的,人間沒有世外桃源,沒有純粹的脫離現實的純潔情感,不管當時怎樣火熱,怎樣一見鍾情,現實的寒冷溫暖不了愛情的溫度,特別是不符合道德規範的愛情,也只有這種愛情才配稱作愛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於是愛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恆,這也就是悲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劇讓人在一笑之餘心酸的原因吧。也許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種大的環境下俄國的政治、人文等諸如時代背景之類的東西,我只看到一個女人一個母親為情所困為情痴狂最後為情毀滅的心路歷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終徹底解脫,即使她離婚成功與沃隆斯基結婚又如何?

只不過是人間又多一具行屍走肉,打著愛情的幌子,揹負著婚姻的沉重責任與義務,為別人活著,只為對得起母親這個人世間最偉大的稱呼的怨婦。這樣的怨婦已太多,少一個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臥軌自殺的勇氣,只為這種勇氣,也該向她敬禮!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9

從社群圖書室借來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又購買電子版方便出差閱讀,每一章結都看了兩遍。驚歎作品的細膩與偉大,值得反覆咀嚼。

“妻子老了,可你還精力旺盛。你只要看上一眼,就會覺得再也無法愛你的妻子。不管你怎樣尊敬她,一旦遇到可愛的人兒,你就完了,完了。"這段對安娜哥哥婚姻描述堪稱經典。安娜哥哥出軌家庭教師,被妻子發現,家裡雞犬不鳴,五六個娃離不開妻子照顧,他只好困囿於家庭,一次又一次請求妻子原諒,儘管他已經不愛她,但為了家,為了孩子,必須裝出愛妻子模樣。這是不幸家庭其中一種。陶麗,安娜嫂子。對她而言,何嘗公平?畢生精力貢獻給家庭,卻遭來丈夫背叛,更難以接受的是他喜歡的是身份地位相貌都不如自己的家庭教師。自尊心碎了一地,卻無法逃離,深思熟虛之後,還是選擇原諒。但一切與之前不同了,她不再信任他,也不願意再愛他,為了孩子面子只能如此。

記得看川端康成自傳時,有個極深印象。小時候,川端康成和爺爺一起生活。爺爺患眼疾看不見,常年閉門不出異常孤獨。而他很貪玩,每晚都玩得很晚才回家。每天晚歸都很內疚,發誓再也不出去玩了,可第二天傍晚,他又偷偷溜出去玩。回來又內疚又發誓,明天還是依舊。這和男人出軌心裡如出一轍,並非十惡不赦,人性使然。

我問身邊女性朋友,如果另一半出軌,能原諒他嗎?好幾個朋友都異口同聲,堅稱絕對離婚。但事實上,當她們另一半有風吹草動時,儘管她們不甘心,內心各種糾結,但還是選擇原諒。這就是現實生活。從人性角度而言,一輩子只愛一人是不可能的,人的情感需要多種多樣,一個人不可能滿足另一個人所有感情需要。現代社會又處處充滿誘惑,只要你還有魅力,就不愁沒人欣賞。你是願意守著一顆無趣的靈魂,還是與他人競爭顏值百裡挑一,靈魂獨一無二的人?這是兩難選擇。人生是條流動的河,需要不同支流加入,又分別流向不同河道,這條河才具有生命,否則,死水一潭,生命凝固,枉然來世一遭。這是對生命褻瀆。

當然,男女得公平。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男權思想,要摒棄。婚姻是一項社會制度,以家庭為單位,社會治理需要。它違反人性有很多弊端,但它也有諸多好處,彼此關愛,彼此取暖,利於社會和諧穩定,利於資源整合孩子教育。錢鍾書說,婚姻是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想出來。其實,進出無分別,幸與不幸在於自身修練。經營婚姻需要智慧,每個人都要寬容,溫柔以待人性中那點瑕疵。放過他人放過自己,方可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0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情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說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著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裡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可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裡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悲劇。

最後,安娜臥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說,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愛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愛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應該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說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可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著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這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裡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會為自己考慮更別說顧全大局的人,不理解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因為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悲劇……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1

我閱讀《安娜·卡列尼娜》的經歷與閱讀其他書有很大的不同,這本書帶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這本書主要寫了面容姣好,心地善良的安娜·卡列尼娜為了追求愛情,毅然離開了丈夫卡列寧,與伏倫斯基結合,卻因為上流社會人們的鄙視和伏倫斯基的漸漸冷淡而選擇臥軌自殺的一場悲劇。

其實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更加喜愛列文一家和陶麗,因為我覺得列文一家是那種樸樸實實,白頭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麗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勸導下原諒奧布朗斯基,不僅僅是因為普通的愛,也許還有一種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許是親情吧。而我覺得安娜雖然心地善良,可親可愛,但我始終不能理解她拋夫棄子的行為。

之後我看了一些別人的讀後感,又重新讀了讀這本書。我發現卡列寧的心中根本沒有什麼愛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聲名,安娜對他忠不忠心,他根本無所謂。安娜是個好女人,她成功調解了奧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歡她的列文。她很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她已經受夠了沒有真正純粹愛情的家庭和虛偽的上流社會,所以她是為了自己生活的意義才會這麼做的,她想要純粹的愛情。

從閱讀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沒有安全感,一直抓著伏倫斯基不放,然而伏倫斯基卻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終安娜絕望地臥軌自殺。但是最後讀到安娜對自己的舉動害怕了,但是火車已無情碾過的時候我發現我之前一直覺得鮮活動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來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為此放棄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為這些遭到侮辱,但最終令她失去最後一絲希望的是伏倫斯基。她有錯嗎?也許有一點,但是錯的更多的是社會,是整個上流社會讓安娜感到絕望。

把這本書看完,我感覺心臟都在隱隱作痛,這場悲劇實在令我痛心。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2

人們常說,有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而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也可謂是眾說紛紜,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

我們應當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片面的讚美或是批判。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

安娜聰慧、典雅、質樸、活躍,是個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性。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裡,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單純、沉靜、從容、高貴,無論在什麼樣是場合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她活躍的精神世界,她悠閒恬靜,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裡讚歎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麼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註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汙泥裡,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物件,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裡,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著以濃墨重彩描繪安娜體態和精神之美。安娜的美,對作品主題表達、情感抒發以及故事情節的推動發展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越是美麗的,其悲劇意味就越濃厚,其悲劇結局就越是讓人痛徹心扉。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並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

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源於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而這正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相違背。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凶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於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偽裡,正象魚在水裡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3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麗的,她如同蕪草叢中的奇葩,她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熱烈真摯,一種嫵媚卻真誠,充滿活力而且輕盈,聰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熱情感性,八年不懂愛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愛時可以不顧一切,斷然放棄名譽家庭甚至兒子。安娜,她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她正直不放蕩。當她一經接受弗龍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也曾對弗龍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誠單純的,愛變愛的轟轟烈烈,無所遮掩,寧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騙。

卡列寧,這個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

這麼一個冷酷的政界高官,一個從小便是孤兒不懂得愛只會追逐名利的人,一個讓安娜八年後想起便會哆嗦的丈夫!他是現實卑劣的,為了前程娶下毫無感情基礎的妻子,冷漠對待安娜與自己唯一的兒子。他,無疑不能給安娜帶來她所心心念唸的愛情。他和安娜的結合,在我看來,自始至終都是個錯誤。安娜心中對愛情的渴求與可列寧的冷酷無情完全無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後才會如飛蛾撲火式的深愛弗龍斯基,因為他能帶給她所謂的愛情。

我想在我看來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麗的頭。

愛,只有簡單筆畫,卻比想象複雜。安娜跟弗龍斯基的愛情,到最後可以說只是單行線。

安娜性格自身有著不可彌補的侷限性,她曾對弗龍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麼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弗龍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弗龍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可是後來弗龍斯基對她的愛已愈走愈遠。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弗龍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安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而愛情,最絢爛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了痛苦的深淵。如同飛蛾撲向野火,註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對愛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愛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弗龍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鍾情,沉迷於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係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十分膚淺。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龍斯基對她來說,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託,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伏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著他不得不重新認識與安娜的關係,對自己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並在精神上強迫自己進一步愛這個女人。被愛是一種多麼了不起的幸福,快樂始終贈與那些無私的愛者。可是,“水滿則溢,說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突然發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當被寄託所有的愛情消失不見,若愛最後只是單行,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4

音樂劇裡的安娜熱情大膽,吉蒂聖潔敏感,快節奏的樂曲在安娜臥軌的時候達到了一個高潮,讓人有種全劇都是為了這一刻,震撼不已。

看音樂劇的時候,書還只看到賽馬時佛隆斯基受傷,安娜即將和卡列寧攤牌。預知了結局,就有種觀賞一件藝術品是如何被打碎的過程,有點破碎美學的意思。

這是個什麼故事呢?一個已婚婦女在婚後出軌跟情人私奔最後自殺了。

壓倒她的,也許是丈夫的不離婚,也許是不被允的社交環境,也許是情人的若即若離,最後是她對愛情和自己的無法控制。情深不壽。當有人看到了你鮮豔的花朵,綠色的嫩芽,來到你身邊,你欣喜若狂,叫他湊近些,拔出你埋在地底的根。你只是想把你最好的東西給喜歡的人。你付出了全心,卻也要求對方以同等的態度對待你,不,甚至更多。愛是不能被輕易滿足的,得到後就想要的更多。最終,如菟絲花般的女人,在患得患失的愛情中放棄了生命。

自殺的這一段心理描寫絲絲入扣,自殺真的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必然或偶然事件,它是一系列的事件的集合,一層一層壓垮這個人的意志,然後恍惚中放棄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