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伊豆的舞女讀書心得

讀後感1.71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伊豆的舞女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伊豆的舞女讀書心得

伊豆的舞女讀書心得1

最近又想看日本文學了,於是就在網上找川端康成的小說來看。看回《伊豆的舞女》後,發現自己仍然喜歡這部作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短短几十頁,卻牽引了多少讀者的心!

作品寫了作為高中生的我到伊豆去旅行,途中偶遇到一家流浪的藝人,便結伴而行。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舞女就是這家流浪的藝人中一員。舞女名叫薰子,一個十四歲的藝妓,天真爛漫,純真可愛。她樸真、憨厚而嬌美,歌聲婉轉動聽,舞步輕盈而優美,對男主人公我更是表現出一種溫馨的情意,使男主人公內心萌發了一縷縷的真情,以至於主人公我對她感到驚奇,並漸漸地產生了邪念,進而由迷惑她的肉體美,到感覺她的心靈美。

日本作品感情很是細膩,簡簡單單的幾句,讀來卻韻味無窮,川端康成在這方面運用的如魚得水,不得不讓人佩服。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作品的基調始終處於一種淡淡的憂傷美,飄渺的虛幻美之中。無論是對旅途景物的描寫,還是對主人公和舞女之間的'感情的描寫,甚至是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寫,都是處於一種經驗之中。小說中所描寫出來的環境,也在襯托著主人公的心境。川端康成的作品,能夠感染讀者的不只是優美的情節和唯美的言語,而且文章中所表現的人物或景物,都有一種真實的美感,淡淡地浮現在讀者眼前,叫人回味。就好像川端康成先生把主人公們的第一次見面,少男和少女朦朧而惆悵的情懷寫到了極致,把少年人的情竇初開寫的曖昧、灼熱而煎迫,這種日系唯美意境的冷抒情,澄澈如水的詩意語言平添了淡淡的回味。主人公我對於舞女薰子似戀非戀的朦朧之情,不可以用成年男子的粗俗情慾來形容,那是一種甜蜜而又煩憂的感覺,既不知道該怎樣把握,也不想眼睜睜地讓幸福溜走,於是幸福著,也煩憂著。

準確地說這是一篇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別,而告別也就是永別,這中間是一個情竇初開和自持自省的過程,什麼都木有開始就結束了,就像一個含苞待放的蓓蕾。這個愛情故事就像日本人心愛的櫻花一樣,蓬勃而短暫,鮮豔而悽美,正如文章中所說的一樣,輪船開出下田的海面,伊豆半島南端漸漸在後方消失,我一直憑倚著欄杆,一心一意地眺望著海面上的大島。我覺得跟舞女的離別彷彿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船艙的燈光熄滅了。船上載運的生魚和潮水的氣味越來越濃。在黑暗中,少年的體溫暖著我,我聽任淚水向下流。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來,以後什麼都沒有留下,只感覺甜蜜的愉快。瞬間相識,瞬間離別,我們知道萍聚沒有結局,於是哭過、傷心過,還是要笑著回憶,回憶那短暫的幸福。

伊豆的舞女讀書心得2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川端康成的著作。

初讀《伊豆的舞女》感覺很朦朧,文中男女之間的那種情愫不濃不淡,不甜不膩,恰到好處。不需要轟轟烈烈的海誓山盟,只需初始時的傾慕一眼,變願意一路辛苦追隨。分離之際,亦沒有痛苦相擁的感人場景。舞女呆立著,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卻難表於言。只有那揮動的白帕,帶走舞女的思念。與舞女離別使我悲痛萬分,任憑淚泉湧流,我的腦海恍如變成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後來什麼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原來,一切都結束了。那段旅程結束了,我們都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曾經的某時某地,我們相遇,但只是以過客的身份出現在對方的旅程中。

縱觀整篇小說,不難發現,這部小說一如川端康成其它作品,具有憂鬱和哀怨的情緒,但在這其中卻又浮現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溫馨。這份暖意不因身份的懸殊而淡漠,正是這種身份上的差距讓彼此的相伴和信任顯得彌足珍貴。旅途雖短暫但卻足以讓“我”銘記,溫暖了“我”今後的人生之路。小說的動人之處還在於對“我”和年少舞女之間微妙的情感波瀾的細膩刻畫,舞女的清純與天真如一股清泉淨化了“我”抑鬱陰沉的心靈,讓這場原本孤寂的伊豆之旅充滿了青春的悸動和初戀的`浪漫。通過文字細讀的研究方法,旨在闡明籠罩《伊豆的舞女》的憂鬱氣氛突顯的是這段與巡迴演出藝人的旅程給具有“孤兒根性”的“我”所帶來的溫馨與浪漫。

一系列的細節描寫都暗示了兩位主人公之間的不平等。也為兩人沒有結果的愛情故事埋下了伏筆。作為社會精英的“我”不顧等級差別,與身為江湖藝人的舞女互相愛慕,當甜蜜的愛情一步步發展到頂端時,卻不得不分開。“我”同情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受人歧視的藝人,包括窮困潦倒的“榮吉”,因流浪奔波而孩子早產夭折在路途中的“千代子”,為生計所迫做舞女的“薰子”。這也是小說在另一方面上所能反映的。

伊豆的舞女讀書心得3

讀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感慨良多。作者在文中寫了一位舞女她羞澀的言行舉止,為我們展現出一位靦腆的舞女形象,從舞女的舉止神態中,為我們展現了另一種美。少年們之間淡淡的戀愛朦朧了時間與空間。

這樣的故事往往勾起人們心中最初的愛戀。輕煙似的青春的朦朧哀傷,勾起每個人心底的初戀故事,一切都是隱晦而淡然的,包含著薄薄的甜蜜和微微的苦澀。兩個不音世事的少年,將最初的含蓄深藏心底,沒有擁抱,沒有親吻,也沒有情意綿綿的山盟海誓,告別時甚至沒有交織的眼神,有的只是真誠的愛慕,無言的憂傷和永遠的懷戀,讓那段純美的愛戀永遠地停留在那個遙遠的伊豆諸島上。僅僅是因為年少無知才釀造的這段悲傷嗎?

一場宿命的相遇,一段短暫的旅程,一個無奈的分離,一段永無結局的故事。三絃古琴,伴奏著古老的民歌,帶著我,遊走在淡紫色的秋天裡,如煙似霧的哀愁,蜿蜒的山路,不盡的流水,枯了黃了的樹林,她,清純如山谷裡的百合,他,清秀如優雅的白鶴。那一場雨,讓他們相遇在同一屋簷下,儘管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卻阻止不了他們眼神的相遇,那一眼,鑄就了情竇初開的幸福和痛苦。

他們不停地隔水揮手,分開的兩個人,誰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再見?客棧的老闆娘說,舞姬沒有家,哪裡有客人,他們就到哪裡,或許此生他們永不能再相見。捧著她從發上摘下的木梳子,那刻著的朵朵梅花,像烙在他心頭美好的回憶。歌舞依舊昇平,年華依然寂寞。朦朧美好的初戀情愫,就那樣在歌聲和古琴聲中越走越遠,漸漸地,消散在無聲的歲月裡,那哀愁,那悲苦,卻點點滴滴,在心頭凝聚不散。

本文是以“我”和舞女這些藝人行蹤和感情的變化為線索來寫的,“我”被一位舞女吸引了,一直和這些迴圈演出的藝人同路而行。這是“我”也逐漸瞭解他們和他們成為朋友。藝人在當時的社會是一種非常低賤的職業,但他們有他們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滿足的生活。他們易滿足生活即使會受到別人的鄙視。當“我”主動接近他們時,他們回敞開心扉地和我交談,對待“我”像朋友一樣,他們認為“我”是好人,因為“我”對他們友善,沒有歧視。這同時也使孤僻的我感受到幸福與快樂。他們對“我”也十分友好和關心,當他們有柿子吃時會想著給“我”一個;在“我”將要和他們分別時他們想著給“我”準備些煙和柿子給我,好讓“我”能在回來途中舒服些,並十分真誠的希望“我”能去他們老家遊玩。作者之所以希望和藝人們同路,是因為想和那為美麗的舞女相處的`時間長些。在描寫舞女的外貌時作者著重描寫舞女那厚密的頭髮和她那充滿著朦朧愛戀、羞澀的雙眼。她不但喜愛唱歌跳舞而且棋下的也很好,也十分熱忠詩歌文章。她下棋和聽文章時的專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這位舞女的身上能讓人們擺脫對舞女的頑固印象,而是看到了純真淡雅、羞澀還帶有著些悲傷憂愁的舞女形象。

川端康成因為著篇文章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極其細緻的用細節讓我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些人物的思想也是值得每一位讀者揣摩的。

他們的相逢是在秋天,優雅的山巒,翠色的森林,幽靜的低谷,背過的書包,住宿的旅館,舞女隨身提著的鼓,青春就這樣存在於那些青色的稻田裡,彌散開令人痴迷的氣息。直到多年後,他還是忘不了那個有著灼灼容顏的她。一個個影象交錯,就像班駁的時光投影。

“伊豆。”他激越地念出這個地名,他記得了,她,一個被淡忘了名字的她。因為曾愛過,也難以忘卻那個與之相連的地方。

他走的時候她是心痛的,眷戀的。在告別的岸邊,為之心動的人,畢竟是遠了。看著他的背影,因追不上那遠去的船,可望而不可及的荒涼在那時的天空裡飄蕩,凝結成一片潮溼的空氣。

只有青春散落在伊豆的時光裡。在青山綠水間永遠迴盪。人生常行寂寥,我們一路留下過或深或淺的足跡,惟有,彼時的青春,成為了烙印,何其珍貴。

那時的少年,那時的舞女,沒雜質的相視,像是緩慢滲出,寧靜流深的溫暖泉水,浸泡著我們愈漸冷卻的心。純淨若水,這青澀的愛,流轉在那些明澈的文字裡。恍惚了時光,沒有任何聲響與要求的愛,卻在心海深處有著一座波平浪穩的薔薇島嶼。而這樣沒功利的純色情感,又被多麼可悲地封存在青春的日記本里了。

所以,還是忍不住奢望有份信仰,能讓我們看到不死的青春。

只有深深刻在心裡的感動,才會有淡淡的縈繞。

伊豆的舞女讀書心得4

這幾天,冷到極致,就連我們家的“小白”“小花”都不想出門,宅貓咪,躺在窩裡面,下巴直插上天。不出門多少有點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短短几十頁,卻牽引了多少讀者的心!“我這個二十歲的人,一再嚴肅地反省到自己由於孤兒根性養成的怪脾氣,我正因為受不了那種令人窒息的憂鬱感,這才走上伊豆的旅程。”

小說向我們講述了孤兒出身的大學預科班的“我”,獨自一人去伊豆旅行,在途中追隨一群流浪藝人,與之結伴而行,與一個只有十四歲的舞女的一場美麗邂逅,兩人間發生的朦朧的似戀非戀的愛情故事。

每次看完《伊豆的舞女》,我都會有一份不同的感動,都會被兩個少年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個眼神,一句對白所感動,“一篇讀不厭的文章,一個看不厭的故事。”這是我每次讀完這篇文章之後唯一不變的評價。

今天我讀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作者通過寫“我”對一位舞女的注意,來寫這位舞女她羞澀的言行舉止,為我們展現出一位靦腆的舞女形象,我們也可以從這些動作言語來感受到舞女的內心世界。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先生的著作之一,以前是知道有這本書的,只是未曾拜讀。近日忽聽得山口百惠所唱的'電影主題曲才曉電影早已有存,歌中典雅古樸的韻味,懷舊的叄絃琴,讓我對電影有著莫名的期待。

捧起川端康成的這本輕盈的書,懷著對初戀的憧憬讀下去,再度抬頭時卻彷彿把那紅塵情愛、恩怨都經歷了一遍。起初我沒有流淚,川端康成的筆墨在少女衝著遠去的航船揮動潔白無瑕的手絹時戛然而止,那麼我願意滿懷希望——少女永生都為這場遭遇感到溫暖。《伊豆的舞女》是日本川端康成的著作。初讀《伊豆的舞女》感覺很朦朧,文中男女之間的那種情愫不濃不淡,不甜不膩,恰到好處。不需要轟轟烈烈的海誓山盟,只需初始時的傾慕一眼,變願意一路辛苦追隨。分離之際,亦沒有痛苦相擁的感人場景。舞女呆立著,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卻難表於言。只有那揮動的白帕,帶走舞女的思念。“與舞女離別使我悲痛萬分,任憑淚泉湧流,我的腦海恍如變成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後來什麼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原來,一切都結束了。那段旅程結束了,我們都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曾經的某時某地,我們相遇,但只是以過客的身份出現在對方的旅程中。

不是開始的開始。

一縷晚風拂面而過,也或只是片面的幽涼,卻莫名地撩出半襲悽清,久縈於心,揮之不去。川端康成的文字亦是如此,淡且輕若浮塵,卻隱了不盡的遐思。透明的灰暗氛圍,蘊涵著絕望之美,彷彿給一切都蒙上一簾沙幕,敏感而纖弱,一觸即破。《伊豆的舞女》是如此的感覺化,朦朧,亦真亦幻,也或者正是關於川端康成內心的那個銀灰色世界的寫照。關於文學的詮釋是無盡的。川端康成的文字是尤為特別的、異乎尋常的平靜,淡得幾乎不算故事,文字的發展自然,徐緩,散漫,慵懶得不攙半點熱情。所謂情節,也是在模糊的不確定的情緒中悄然徘徊著。字裡行間的憂鬱,如同鉛絲劃破手背的痕跡,傷痕細而悠長,但沒有辦法忽視,因為疼痛的感覺會蔓延到整個手背。《伊豆的舞女》就是這樣,在一種淡淡的愁緒裡勾出全篇的輪廓,輪廓若隱若現,而愁緒倒是真正延到讀者的每根神經了。其實並不是特別喜歡日本人的文字的,太陰,太靜,似乎不見陽光,柔弱敏感得很,缺少明朗。看日本文學就好比把心浸泡在水裡,是要沉著氣的。有一個成語叫哀而不傷,而日本文學是不哀而傷,纖細平緩中不時溢露出的壓抑和凝重,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說得明白的。也或,這與他們的民族性格是相關聯的。表面的無謂和漠然與內心的極端相沖突,便造就了這樣特殊的文字風格。

每一句話都很精緻,而心靈也便往來於這般精緻的意境之中。娓娓道來的行文方式,更讓人覺著作者是用感覺和情緒在寫作,筆法也愈見從容不迫。作者的直覺細緻入微,所有的感觸都茫然地隱在雅緻景色的背後,一笑、一回首、一黯然,都透著深深的不可明言的意味。作者放縱自己的情緒行文,把所有的味道都裝進這個清麗文字編織的袋子裡,讓讀者也聽憑自己的情緒去感受去觸及,這或許就是文學上所謂的“共鳴”吧。

小說並沒有刻意去營造什麼,卻也很自然地產生了鏡頭般的效果,很自然地引出了讀者腦海中的畫面,舞女的純真、清靈亦或傷懷都用準確的文字輕描出來,那種“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味道被作者引向了極致,而作者憐惜愛慕的情感也順理成章地流露出來,不曾袒露的少年情懷也因為自然而顯得乾淨、純美。

川端康成的作品多是感覺文學,至於感覺文學與一般文藝的高下,沒有必要去評論。不可否認的是,感覺文學細緻深入,意味無窮,可謂文學中的解剖學,把直覺原汁原味地用文字表達出來,零而不散。

川端是極少用浮華的字眼的,但他會用平靜的不曾粉飾過的詞句巧妙地組織語言,所以他的東西表面上是和諧的,不露鋒芒的。含蓄與哀豔,共閼於一爐,讀著未嘗不是一種享受。

不是結束的結束。

伊豆的舞女讀書心得5

在80年之前,有一個叫川端康成的人講了一個故事,一個關於伊豆舞女的,有著淡淡的哀愁的故事。

故事的情節本身很簡單:少年初戀。如果要再多說一點兒,便是:在一個山色空濛的季節,一個就讀於大學預科的少年,在一次嫻靜的旅途中,邂逅了一名美麗的舞女。寫到這兒,就知道這是件極雅緻的事情,湯島是個相當古樸的小島,有山,有水,有樹,大凡散心所需的一切景物那裡都有,於一名學生,是一個並不奢侈的勝地;於藝人,也是個賣藝的好去處。故事就是從湯島開始的,少年對在旅途中初次見面的舞女一見傾心,我幾乎要說這是一個初戀故事了。說幾乎是因為:故事中的兩人並無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們只是通過幾次回眸,幾滴清淚來詮釋這若有似無的情愫,於是眼波流轉之間,上演了一出青澀而憂鬱的如煙似霧的少年情懷。

日本是個小島國,因此日本人從骨子裡充斥著淡淡的絕望的味道,東山魁夷如此,村上春樹亦然,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濃郁的日本情調將這牽掛人心的初戀渲染得極具東方美感,那種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頹廢,也讓整篇文章充斥著《北國之春》的曲調。

日本的樂曲常有反覆音,彷彿無時無刻不預示著終結,估計舞女們彈唱的曲子也是如此。全文沒有一句熾熱的言語,這才適合涉世未深的孩子的作為。年僅十四歲的舞女在每一個低頭、淺笑、行禮、羞怯間,流露著難以言喻的'美好,甚至可以讓人想象出她在飄落的八重櫻花瓣中輕舞的丰姿。

伊豆不同於東京,東京的繁華它沒有;伊豆不同於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沒有;伊豆更不同於京都,,京都的古風古韻它也沒有,它所擁有的,大概只是那淡季的憂鬱與純真的自然吧?而這份憂鬱與自然又恰恰適合這朦朧的初戀,因此這段故事只有發生在伊豆這種地方才讓人覺得合情合理。

最終,這個在一個合情合理的地點,恰恰時宜的季節發生的初戀故事還是有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平淡結尾:我終於還是回去了,在與舞女相識的整段日子裡,兩人始終沒有捅破這層薄紙,不說也好,正如有句古話叫:知君情深意也厚,憶人全在不言中。

伊豆的舞女讀書心得6

在這本合集裡,第一篇小說是《伊豆的舞女》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短小且賞心.剛剛進入書本,就感覺川端的文字很美,他所描寫的景緻比村上春樹的更讓人踏實.

舞女是一位十四歲的小藝伎叫薰子,她很可愛.無論哪點都讓人愛憐.文中的主人公在去伊豆的旅途中與榮吉一家產生了美麗的邂逅."我"也對薰子產生了虛無縹緲似愛非愛的愛慕之心.我感覺很好奇.十四歲的藝伎與剛剛高中畢業的"我".

他們都正處於青春吧,和我一樣.我想這時應該都是美好的歲月,對一切都充滿著愛,充滿的幻想與希望.川段卻寫出了這般情形,是在影射著他的生事和家庭,寫著自己的孤獨和落寞,訴說著淡淡的憂傷裡有些淒涼的青春.無論怎樣,是在寫自己.川端幼失怙恃,一生落魄.

最讓人喜歡的是細節,最打動人心的是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實實在在去找,卻找不到.小說讀下來,感覺最明顯的就是文字表達的特點,什麼特點呢,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說出來個大概,就是這就是日本人的感覺和表達方式,這樣的方式卻讓我感覺到幾分矜持.真的是不可思議.

我一直對日本的印象就不好,因為歷史.或許印象是可是改變的東西,但是我的心理一直懷揣這種情懷,帶著點厭惡去看有關日本的東西.可是,語言是無國界的,在我們欣賞文字的力量時,應該允許把心理另一塊東西暫時的放下.

看了一點點名著,最開始是歐洲的,法國居多,因為想去法國行走一趟,為以後打打基礎,瞭解他國的歷史.還有一些美洲的,他們的特色很明顯,就是非常奔放的,但又有點特有的風趣和開放性情懷.也看了一點點中國的,我們的文字很難琢磨,得仔細領味,要一讀再讀.怪不得說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意思就是,一句話說出來,不是隻有一個解釋.這跟孔乙己說茴香豆的"茴"子有四種寫法意思相近,西方的很直接了當,而我們的多少有些含蓄和婉約.而川端的文字呢,兩種文化特色都有.很難說明白,但是就是很舒服.不過也是,我想日本人向來都是愛學習的,而且學習和利用的很好.

小說裡的'主人公一直都在學習之中,從最開始帶著憂鬱和孤獨的心去旅行,到最後因為一路上遇見的人和發生的事使他的心靈在受著洗禮和成長,他看見了不僅是自己很落魄和悲涼,別人也一樣,且很好的活著.他也拾起了自信,因為自己愛慕的薰子說自己是個好人.爾後到結尾,我完全把心靈打開了,因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卻結束了"我"和薰子的簡簡單單的愛戀.

剛開始我以為那薰子和主人公一般歲數,或者比他更大,後來才驚奇於她居然才十四歲,我都比她大一歲呢.於是對薰子更加好奇.

其實《伊豆的舞女》並沒有教會什麼深刻的道理,沒有勵志,沒有發人深思,它不是教材範圍內要求學生看的,沒有和名著一樣總會有充滿哲理和意義的啟迪,可他有殘酷和美好青春裡些許的美好和愛.這裡的感情讓我感覺真實,舒服.離我們很近.我們只需要找到一個安靜的環境,有一杯白開水靜靜的去欣賞,什麼都不需要想.就算它是悲劇也如此.這樣就夠了,何必去追究它更加深刻和悲涼的內幕,去揭示川端的身世,去告訴大家《伊豆的舞女》裡的不美好呢?

我們把它想簡單一點,就是挺舒服的有感覺,有感覺就行了.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