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烏合之眾讀後感2篇

讀後感3.31K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烏合之眾讀後感2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1

這本書創作於1894年,作者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思考了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他通過對革命中種種行為的分析發現,即使一個有自己獨立見解的人,一旦他們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識形態蠱惑的群體,就變成了烏合之眾中的一員。他們就如同發生化學反應一樣變成了一群瘋狂和無惡不作的傢伙,而且他們在一種“歷史使命感”感召下,並沒有任何關於犯罪的意識。

以上是我從百度百科裡面複製過來的介紹,還沒有看書的內容,光從題目和簡介中似乎就能感受到這本書的基調,即批判和負面的。但在上週五,我參加了部門南區的一場讀書分享會,讓我對這本書,以及看書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

1、你的心是什麼樣的,你從書中看到的也會是什麼樣的

其實,這是我第二次接觸這本書了。第一次看這本書是在今年年初,我所在的運營中區選定了這本書作為季度讀書分享會的書目。當時我邊看邊擔憂,作為部門員工共讀的一本書,我希望它是鼓舞人心的,但這本書好像是在潑冷水,很容易讓自我認知相對缺乏的人走向另一種極端,即為了避免洗腦而拒絕接受他人的建議。而且,當時部門並不是很穩定,連續有好幾個員工離職,群體離職心理正在醞釀。

現在回想起那次讀書分享會的情況,大家都很認真的剖析了書裡面的理論知識,最終的落腳點貌似是避免陷入群體思維。作為觀眾的我用力的聽努力的想,我該如何或鼓勵或啟發的點評大家的分享,對於我不太認同的負面觀點我又該如何得體的說服大家。總之,我是帶著擔心和負擔去旁聽大家的演講的。可想而知在這種心境下我幾乎不能從書裡面獲取有價值的.養分,甚至認為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好書,無法帶給人生長的力量

但是就在上週五,同樣也是《烏合之眾》這本書的分享,我的狀態是截然不同的,輕鬆愉悅,滿滿正能量。同時,分享者們的觀點也跳脫出了“如何避免成為烏合之眾”,而是在思考如何打造優質群體。有的人感恩自己所處的團隊,每個人都很優秀,渴望成長,這是一個美好的群體,希望彼此成就;有的人說每個人不可避免的生活在群體中,我們首先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成長的群體,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作為群體的一員也有義務推動整個群體朝正向發展,不能總是挑剔群體本身;有的人給部門領導提了建議,希望能在她的帶領下,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好團隊。

很奇怪,一本《烏合之眾》卻在兩種環境中呈現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顏色。我突然意識到,我們能從書中汲取什麼,也許並不在於書的內容是怎樣的,更在於看書的人是什麼樣的心態。如果你是陽光明媚的,那麼一本揭露黑暗現實的書會激發你伸張正義的決心,而如果你是自怨自艾的,那麼也許你越發會對這個世界不滿和抱怨。

你的心是什麼樣的,你從書中看到的也會是什麼樣的。希望正在讀書的你,能看見美好,收穫勇氣,感受愛意。

2、找到並維護良好的優質群體環境很重要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不論周圍的環境如何只要做好自己就夠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必須承認,作為社會群體的人類,我們是無法擺脫群體心理的影響的。所以,不管我們意志力多麼堅定,當所有人都選擇渾渾噩噩的時候,也難免不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的觀點是,把自己當做群體中的一員,並努力的去影響群體裡的每一個人。如果你希望自己積極上進樂觀勇敢的,那麼請最大可能的去傳遞你的想法,不要覺得多餘,不要害怕質疑。當某一天這個團隊的大部分人和你一樣的時候,你會發現堅守你最初想成為的那個人將會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為群體的力量會推動著你前進。反之,假如從一開始你就對團隊裡不好的現象置之不理,你會慢慢發現團隊變得烏煙瘴氣,而你也許終將會被這股黑暗力量所吞沒。

想到了一些例子。當我們看到謾罵、詆譭、謊言等網路暴力滿天飛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沉默,因為似乎和自己關係不大;當我們看到校園霸凌置之不理的時候,我們選擇了走開,似乎也不是自己的事情。我在想,假如有一天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邪的一方,作為中立的你又該如何自處呢?

所以,做好自己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做的是選擇良好的群體,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淨化群體環境。環境好了,我們才會更好。

3、避免成為烏合之眾並不是堅定內心,而是豐富大腦

很多人在解讀《烏合之眾》這本書的時候都表明要保持初心,要時刻清醒,不要被洗腦,不要成為烏合之眾。而我想說的是,假如你在讀完這本書僅僅提煉出了以上觀點,那麼此時此刻的你也許已經成為了烏合之眾了。

想避免自己隨波逐流最好的方式絕不是拒絕建議認死理,而是持續的學習,用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驗去糾錯、去辨別、去選擇。

我看到很多人總是在說要做自己,不能忘記初心。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初心又是否是絕對的真理呢?人生是一段成長的旅程,我們在某一個時間堅定的東西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甚至對未來的你來說可能是幼稚而落後的。

所以,我希望自己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不要固執己見,要站在道路的前方時刻回望和審視自己,要虛心聽取他人的批評和建議,要擁有自我糾錯的能力。

4、心理學是一門偉大的學科

看完《烏合之眾》之後,我聯想到了之前看過的一些營銷和管理方面的書籍,比如《引爆點》、《藍海戰略》等,發現很多營銷和管理思維都借鑑過群體心理學的知識。比如,從群體心理的角度,我們如何去做營銷?又如何以榜樣的力量去做好團隊管理?這些書裡面或多或少有所涉及。

我以前一直覺得心理學的書可能只是對我們觀察人,瞭解人有幫助,似乎不如科學或者管理學那樣看得見摸得著。這次《烏合之眾》的讀書體驗讓我對心理學有了不一樣的認知。世間所有的事都是人的事,世界上所有的學科也是建立在對人性的準確理解之的。所以,心理學是能啟發各個學科的基礎,是一門偉大學科。

晚安,願你的眼睛看到了這五彩繽紛的世界。

烏合之眾讀後感2

這幾年開始喜歡上看各類心理學的書,大體蒐羅了一些經典的心理學書籍。陸陸續續看過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米勒的《親密關係》、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艾瑞里《怪誕行為學》、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勒龐的《烏合之眾》。《少有人走的路》算是啟蒙吧,畢業後輾轉深圳、南京,再到合肥,專業書籍都扔光了,唯獨這本書仍在。但要說震撼到我,讓我一直想說點什麼的卻是《烏合之眾》。這本書語言相當犀利、狠辣,一針見血,讀完之後極其暢快、豁然開朗,又極其緊張、備感挫敗,同時又心生警惕。

由於書很長,我大體摘錄些論斷的句子放在下面,結合生活經歷,細細體悟,然後再簡要寫點感受。

“有些不同的原因,對這些為群體所獨有、孤立的個人並不具備的特點起著決定的作用。首先,即使僅從數量上考慮,形成群體的個人也會感覺到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這使他敢於發洩出自本能的慾望,而在獨自一人時,他是必須對這些慾望加以限制的。他很難約束自己不產生這樣的念頭:群體是個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

“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傳染作用而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觀念轉化為行動的傾向,是組成群體的個人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他不再是他自己,他變成了一個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著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群體固然經常是犯罪群體,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義的群體。正是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會不顧一切地慷慨赴難,為一種教義或觀念的凱旋提供了保證;會懷著贏得榮譽的熱情赴湯蹈火;會導致——就像十字軍時代那樣,在幾乎全無糧草和裝備的情況下——向異教徒討還基督的墓地,或者像793年那樣捍衛自己的祖國。這種英雄主義毫無疑問有著無意識的成分,然而正是這種英雄主義創造了歷史。”

“群體不僅衝動而多變。就像野蠻人一樣,它不準備承認,在自己的願望和這種願望的實現之間會出現任何障礙,它沒有能力理解這種中間障礙,因為數量上的強大使它感到自己勢不可擋。對於群體中的個人來說,不可能的概念消失了。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

“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本能地讓自己處在一個頭領的統治之下。”

勒龐定義的群體隨處可見,相同國家、民族、故鄉、宗教、階層、職業這些特質都符合群體形成的條件,當然共同的認知也可以形成群體,如公知、憤青,並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他對於群體心理主要持悲觀態度,認為只要是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受到相同行為規則的驅使,當數量龐大時,就會輕易受到煽動,智商急速下降,極易蠱惑,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約束,沒有自控力,毫無責任感又無所畏懼。歷史上遠有十字軍東征的盲目、法國大革命的狂熱佐證,近有法西斯的暴行、國內的十年*浩劫、特朗普的奇蹟勝選證實。

既然群體的智商低於個人,那是不是意味著群體的表現一定比個人更差呢?勒龐在書中說到“群體雖然經常放縱自己低劣的本能,但也時不時樹立起崇高道德行為的典範,它所達到的高度是連最聰明的哲學家也難以匹敵的。”比如近代中國戊戌君子英勇就義、反法西斯戰爭中湧現的諸多為民族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感動中國中紮根基層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模範人物、抗震救災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慷概大義……等等。這都說明群體的表現好與壞主要跟受到的暗示有關,暗示的正確與否,決定群體行為的高尚或低劣。所以,根據群體容易受到傳染和暗示的特點,就隨時能把群體當作武器。

在科技發達、教育普及的今天,依然存在各類群體毫無理智的衝動事件,比如早年的砸車、砸超市的打*砸搶、趙薇陰謀加入共濟會,當前屢禁不止的傳銷依然隊伍龐大,盲從者眾多;網路上突然興起的人肉大軍、動不動就集體互噴的腦殘粉。這種受到心理暗示而產生的群體犯罪,侵犯他人正當權利,因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而肆意妄為。由始作俑者暗示而起,經模仿而傳染,最終導致龐大的群體無意識犯罪,缺乏個體應有的理性判斷、道德約束和法律敬畏。

另外近年來天涯、豆瓣、知乎等幾個高知網路平臺的興衰軌跡能夠佐證這一點,前期小眾的精英論壇整體氛圍是良好而健康的,真知灼見彼此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而後成為領袖聲名在外,匯入大批民眾開始站隊,本著對各自偶像一知半解的觀點立場開始互掐。

我不得不承認勒龐的'遠見和正確性,雖然書中大多是作者言之鑿鑿的論斷而不像《親密關係》等心理學著作一樣全文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和實驗支撐。儘管我已經刻意看了一些的心理學書籍,渴望努力成為自己行為的旁觀者,避免無意識的群體盲從、跳出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藩籬,卻仍然在生活中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比如曾也是中國式過馬路的踐行者;曾也不斷的加入各式組織,參加活動來塑造自己融於社會的樣子;乃至仍舊為了群體的認同而放棄獨立思考和主見。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群體的裹挾,拒絕無意識的盲從,守住個體的獨立呢?要麼成為超越於群體之上的領導者,要麼成為脫離主流價值觀的“怪”人。當然,勒龐在書中講到了如何成為群體的領導者,那就是學會斷言、重複、傳染的手段,通過不斷取得成功來博取名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務必要以種種手段來維護名望,假如有人對此表示反對,則需要強勢的輿論、彈壓,甚至不惜用最殘酷的手段,把它扼殺在苗頭階段。”這就不贅述了。

至於成為一個“怪”人。首先,我們之所以身不由己不知不覺的成為群體的一員,是因為我們生來就會揹負上輩價值觀的烙印,而他們也會揹負時代思想的烙印,若非外力推動變革,這種烙印就是當下群體的共性,無法逃脫。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外力,比如大量的知識輸入,大量辯證、矛盾、對立的思想的碰撞,大量各行業經典作品的涉獵,多元價值觀推動自身對生活的獨立思考,遠離可能帶來暗示的訊號,做到既不“離群索居”,遺世而獨立,也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最後還想說的是,勒龐在本書中就使用了大量的“斷言、重複、傳染”的技巧。首先觀察他的語言風格,會發現全都是不容置疑的措辭和口吻,而且在全文三卷“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和信念、群體的分類”裡不斷重複前文的定義和表述,甚至案例分析時也一直是圍繞“法國大革命、十字軍東征、法西斯主義”而展開,大都是家喻戶曉極具傳播的事例。因此,盡信書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