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讀後感1.14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

這次我們讀了《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是中國的大文豪三毛先生寫的。我通過這本書瞭解了三毛先生的幸福觀,這為我以後的人生帶來了很大的啟示

這裡面寫到了三毛先生與荷西在沙漠中旅行紮根並結婚的種種經過,婚禮雖然沒有如此隆重,但只要有情人終成眷屬就好,他們潦草結婚後,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他們的愛情沒有經過像小說裡那樣扣人心絃,大風大浪,而是很平靜,很普通,很甜蜜,這大概就是幸福吧!

他們一起“白手起家”租了一套在沙漠中屬於自己的房子,他們按照自己的規劃來收拾自己的家,這樣生活在這個家裡才有意義,才有幸福感。

他們一起去一條大不熟悉的路找化石,卻陷入泥潭,三毛先生在岸上又遇到了小混混,但三毛先生很聰明的甩掉了他們,她又跑回去,以為荷西死了,而自己絕望了,誰知卻找錯地方了,真是驚險一場,他們夫妻二人要齊心協力的把荷西救了上來。

他們的愛情,他們的婚姻,就是既簡單又純潔,卻又不是那麼的普通,他們都互相愛著對方,為對方著想,他們用實踐告訴我們愛情不需要大風大浪,簡單就好,我們只要真心實意的愛著對方,那這愛情就是圓滿的.!

裡面還寫到了痴情的沙伊達,悲慘的姑卡,美麗的蜜娜……

在三毛先生看來,只要不寂寞,有愛的人陪著,愛著,這就是幸福,簡簡單單,快快樂樂,這就是幸福。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

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三毛,可是真正與她的文字相遇卻是很久很久之後的今天。下定決心去了解她,是因為機緣巧合下讀到了三毛媽媽寫給三毛的一封信。

“自你決定去撒哈拉大漠後,我們的心就沒有一天安靜過,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擔心你難以適應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來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對生活充滿信心。”

“所以,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親都沒有阻止。明知這是何等崎嶇艱苦的道路,但是為了你的志趣和新生活的嘗試,我們忍住了眼淚,答應下來。孩子,你可知父母心裡是如何的矛盾,如何的心酸!這一時期,我常常跑郵局,恨不得把你喜愛的食物、小玩意兒統統寄上,藉著那些小小的禮物,也寄上我們無限的愛和想念。”

……

被這位母親字裡行間的愛感動之餘,也讓我對這位奇女子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初讀《撒哈拉的故事》,就愛上了三毛的`文字,細膩不矯情卻也浪漫。三毛是我想成為的那種女生,面對自私的撒哈拉鄰居她仍努力的搜尋樂趣;在惡劣的環境下仍然爛漫可愛,“這些交車給我的人,總也忘了問我一個最最重要的問題,他們不問,我也不好貿然地開口,所以我總沉默地開著車子東轉西轉”;還有懂她愛她理解她的荷西陪伴。

三毛的文字帶給了我輕鬆和快樂,同時也讓我明白:心中有愛,再荒涼的沙漠,也是綠洲。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3

三毛誠然是令人敬佩的。

一個女子是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下定讓自己“流浪”撒哈拉沙漠的決心。她不像個20世紀的女性,她的思想倒像如今我們說的自由。她的文字不像魯迅這種名家的生澀深沉,僅如她生活的時代一樣平凡樸素又不失靈氣。在已經黃昏了的燈光下,她的文字將我帶到了遙遠的撒哈拉沙漠和她甜甜的家。

廣闊的沙漠,是自由,也是禁錮。

灰塵,沙粒,在三毛的眼裡,便成了詩情畫意的想念。剛開始沒有刷白灰,地面凹凸不平,沒有傢俱的,簡陋,甚至破敗的房屋,在三毛的藝術和雙手的改造下,竟成了沙漠最美的房子。最記憶深刻的是她和河西自己動手做了傢俱,事後知道是棺材木,她竟然更加高興,她的放誕不羈和爽直也可見一斑了。而她積極樂觀的心態,讓我們覺得她去的竟不像是沙漠了。文化的差異,資源的匱乏沒有影響到她,按她的話說,是將無憂無慮的生活和中國大飯店搬到了撒哈拉。

三毛是個博愛的人。雖然她的鄰居對她並不怎麼好,經常索要東西,但她都一如既往地幫助他們。她的`熱血還是她當起了醫生,開起了學堂。放眼如今二十一世紀,恐怕像她這樣善良無私的人很難找到,也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三毛是個奇女子,她的人生是傳奇的人生,她大膽追尋自己想要的,而大多數人不敢做的事,而她的灑脫與隨性,最後卻給我們留下了遺憾。她或許只是為了化作塵土,和這沙粒,飄得更遠,活的更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4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

這是一首三毛寫的被廣泛傳唱的歌謠,從小不喜歡學習的.三毛選擇輟學去流浪,她流浪到了撒哈拉,給我們帶回來的“禮物”就是這本傳奇——《撒哈拉的故事》。

百度詞條上說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乾燥的荒蕪地區。地理上說撒哈拉沙漠形成於二百五十萬年前,是世界第一大荒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我想我這輩子不一定有機會去那裡,但是因為三毛清新、有趣的文字,讓我對撒哈拉沙漠有了重新的認識。

她和荷西動手設計房子;買石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做傢俱;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自制風燈;用沙漠麻布縫製彩色條紋窗簾;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遊牧民族的生活;用隨身帶著藥箱為貧窮落後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並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閱讀她的書,彷彿燭光下品著咖啡,久別回來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著她遠行的故事,你們的表情不時表現出詫異、表現出驚奇、表現出歡笑。這裡沒有編劇,沒有彩排,只有真實和有趣,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懷念三毛,希望她在天國,能夠繼續去“流浪”,繼續寫下傳奇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5

前半部分字裡行間流淌的是三毛對可貴生命的熱愛與珍惜,在撒哈拉那麼艱難的環境中,不論是糟糕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她所展示的都是對她所處生活的熱愛,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不後悔、不逃避、亦不埋怨,以一個自由又豁達的心態去處理她所面對的一切糟心事,生與死,都不如自由。

如果說前部分是即使在惡劣環境中,也能輕鬆調侃生活,後半部分看到了她對所處現狀的深思。無力拯救的'啞奴,眼睜睜看著為自由為子民而戰的那麼美好的巴西里、沙希達屈辱的死在自己族人的手裡,在軍曹犧牲的背後看不清到底是誰在迫害誰,又到底是誰救贖了誰。

她不會赤裸的表達她自己的思想,卻能讓讀者引發深思

我百度了三毛的一生經歷,也瞭解了她作品的先後順序,我知道《撒哈拉的沙漠》是她自由時光裡與荷西生活的寫照,是她的成名作,本書中所有的文字都是拋開她個人生活之外的思考,在貧瘠的日子裡,我能看到彼時的她的靈魂一定是幸福且自由的,我也知道《夢裡花落知多少》是她最後的巔峰之作,卻是失去她的靈魂伴侶之後的對生活的深思,我不瞭解這本書,卻在瞭解了三毛一生的經歷之後不敢去看這本書,也許是成長了吧,以前覺得順利又開心的故事立意不夠有深度,現在卻寧願沉浸在happy ending裡不願去看到殘酷的真相。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

第一次讀三毛的書,後悔沒有早點翻她的書來看。一開始看三毛的文字就覺得這個女子真可愛,把粉絲比作山上的雨。捉弄荷西不懂中文。結婚時隨便扣一頂帽子,竟然用香菜插在帽子上當裝飾,哈哈哈,果然隨性。和荷西傍晚時分去百公里外撿化石,荷西不慎掉入沼澤,越陷越深,你焦急擔心之際迫切想找人求助,結果沒想到出現的三個人竟是流氓,你急中生智擺脫了流氓並憑一己之力救出了你心愛的荷西,當時看得我心一直懸著,直到你救出荷西,真心被你的冷靜與智慧折服。當初你來到你神往的撒哈拉沙漠,並不像你理想中的那樣浪漫,你失望過,可是你又立馬收拾好心情,把破敗不堪的房子裝飾成了文藝者的天堂。你對你的鄰居又愛又恨,但你每次還是會一如既往的幫助她們,善良如你。你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讓你發現了沙漠裡原來還有泉可以洗澡,洗身體外面的泉在一間一間的屋子裡,洗身體裡面的泉在懸崖邊。你和荷西一起當素人漁夫。你為啞奴鳴不平,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我開始以為啞奴是可憐的痛苦的,生活中沒有一點快樂可言,後來我才發現我錯了,啞奴說“我的`肉體雖然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精神是自由的”,啞奴還有一個雖然極度窮困但幸福有愛的家,愛給人力量與希望。

讀到後面才知道,三毛以前的個性有點敏感孤僻,如果不是她說,我沒有了解過會是這樣。但讀前面的故事卻完全是一位有趣隨性、熱愛生活、善良、勇敢智慧的女子。我想,應該是她後來的人生閱歷改變了她,讓她成為撒哈拉的傳奇吧。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7

作家三毛有三本小說集《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和《夢裡花落知多少》,第一部講的三毛還是少女時代的情懷,第二部則是她與丈夫荷西的點滴生活,第三部是我不敢涉及的,曾經相愛的兩個人,卻天各一方…

在三毛的生命中,讀書和旅行是三毛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最快樂最疼痛都夾雜其中。當她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時,感應到前世的`鄉愁,於是決定搬去那裡,苦戀她的荷西也二話不說跟著去了。在那裡,三毛度過了與荷西的幸福生活,她用細膩的筆觸把讀者拉至撒哈拉沙漠裡,“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了,也只有對愛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現它的美麗和溫柔”。在三毛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莫名其妙,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書中,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與狂野溫柔的大漠在作者的筆下,形成了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時而開心,時而驚心動魄,時而無可奈何……如果說荷西為了追隨三毛去了撒哈拉,那麼三毛則為了荷西,留在了撒哈拉。他們倆人日常的點滴都在詮釋著“你在鬧,我在笑”的婚姻狀態。三毛,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奇女子,她的可愛純真被荷西呵護得很好,腦子裡盡是奇奇怪怪得想法,活成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中有著生活的真善美,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

看的過程中一直想象著三毛與荷西在一起生活的畫面,合上書本,立即上網搜尋了他倆的照片,這場充滿異國情調的愛情,成就了三毛。

三毛永遠是我們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瀟灑奇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8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家在遠方。”從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就莫名對詞中的遠方產生了美好的憧憬。——題記

筆尖沙沙地在紙上跳動,算著一道一道難解的題。太陽的餘暉透過窗子照在雪白的牆壁,抬頭望向窗外,只覺脖子一陣痠痛,我用手揉著。興致勃勃地觀望著窗外的景物,這才發覺已是黃昏。窗外的一切都被照得金碧輝煌,突然覺得一切都那麼可愛。我的目光鎖定在一株蒲公英上,忽然一陣風吹來,白色的小傘像一群跳著舞的小精靈,朝遠方飛去。我的思緒也隨之飛向遠方……

許久,思緒被拉回,瞥見書桌上的一本書——《撒哈拉的故事》。書是我喜歡的一位作家三毛寫的,其實我一直很困惑,三毛是作家,她在中國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何偏偏到一個遠離親人,遠離繁榮的大沙漠生活。整日吹著大風,天天得為沒有足夠的淡水發愁……然而當我翻開《撒哈拉的故事》瞭解到許許多多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的故事後,才明白即使是在荒涼的大沙漠,也可以生活得如此精彩,如此灑脫,不由得為之前的'不解而後悔不已。在他們為自己的生計而發愁時,一起去海邊捕魚,然而他們把魚賣的太便宜,最後飯店吃飯又將所有的錢都花掉了。剛到沙漠,沒有房子住,便自己買東西裝飾房子,用汽車輪胎當座椅,用破羊皮作沙發墊,把屋子裝飾得有聲有色,傳成一段佳話……

時間奮力地把我從遐想中拽了回來,於是轉身回到座位,遨遊在一堆數學題中,認真的學習著,但是,目光不禁又向窗外一瞥……

也許我們就像紛飛飄絮的蒲公英,潔白無瑕,將帶著希望與夢想飛向那更高更遠的天空,找回屬於自己心中的一片蔚藍。——後記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

《撒哈拉的沙漠》應該算是記敘性的散文集,書中描繪了這樣一個異域風情的偏遠之地,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人性的交織在一起。不是親身去過那片土地的人,簡直實在無法得到更多的資訊了,恰好我們的作者在西撒哈拉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給我們這些讀者呈現出世界另一個角落的故事。

在內容方面,全書有十七篇散文,大體上一篇一件事情(後附十餘封),這些都是從作者的視角出發的一些列諸多趣味而又離奇甚至是驚險的故事。如果可以的.話,書的名字應該可以取名“撒哈拉奇遇記”。很多故事簡直奇之又奇,堪比奇幻小說,那樣多的戲劇性故事,叫人嘖嘖稱奇,也許這就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吧(書中的諸多人物形象令人深刻)。作者把她親身經歷的故事娓娓道來,有的令人笑,有的叫人苦,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為何全部都碰巧讓我們的作者遇上了呢?

說實在的,有些故事讓人想忘都忘不了,無論是愛情婚姻、還是種族衝突,亦或是生活瑣事,我必須承認,作者的文筆頗佳,故事情節都處理的非常到位,而且她還時不時插入一些充滿哲理的段落。想必在異域環境的觸動之下,作者憑藉其紮實的文字功底,想寫出精彩的故事都不難,最後我們讀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同身受。在這裡本文就不重複故事情節了,書裡那些悲歡離合、風土人情,還請諸君翻看,待來時共勉。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0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三毛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生活。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有滋有味的生活。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甚至是撿來的東西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制的木頭傢俱組成一個溫馨的家,不過也差一點因此喪命,無法用科學證明。

三毛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看到那麼破的家也很難過,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去到這樣一個地方會如何生存,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東西都很貴,特別是水,雖然她們能夠掙錢,但是開銷也很多,所以她們也並不富裕。

但我很佩服三毛的樂觀主義精神,白天荷西在外工作,三毛就想辦法裝飾自己的家,甚至於用了裝棺材的木箱做了桌子。有了一輛車的時候,三毛也會跟荷西搶著用,鄰居們也是有求必應,三毛甚至還充當了老中醫,治好了不少鄰居的小病,不過也證實了一句話,一次不幫助就會影響一萬次的好,具體咋說的我忘了,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最震撼的還是臨近打仗的那一段,讀起來驚心動魄的,總是替三毛捏了一把汗。巴西里的死觸目驚心,沙伊達被羞辱我也是難以接受。還有啞奴,雖然生活很難,但他自然狠狠的.愛著老婆孩子,這種感情應該是最純粹的愛情了。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三毛的樂觀與開朗,欣賞她助人為樂,正直無私的品質,也很羨慕她和荷西的情感,相親相愛。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1

讀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讓我感覺三毛不像現實生活中的人,像一個夢幻,虛構裡的人物,她和一般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像三毛自己說的,她過得是不一般的生活,將艱苦的生活過得像詩一樣美好,讓對沙漠生活渴望而不可及的人都產生了渴望和羨慕,說明三毛的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她的心靈和平常的'人確實是大不同的。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好幾次在讀的過程中去上網百度三毛和荷西的照片,感覺書中的三毛和照片裡的三毛是處在兩個世界的,光看照片,看不出三毛寫的是自己在沙漠裡的事情,書裡那個大膽,想做就做,率真,灑脫等等不同於一般女子的三毛與照片中的三毛是那麼的不像。

看到最後三毛寫給自己爸爸媽媽的信時,才感覺三毛原來和我們是處在一個世界的人,她不是那麼夢幻的一個人了,她和我一樣會跟父母訴說家長裡短,會和父母撒嬌,那個喜歡流浪的女子,喜歡到處跑的女子,婚後在離自己家鄉千萬裡的地方,也會牽掛父母,渴望父母寄信給自己,在沙漠生活多年,想回到了那個自己熟悉的家鄉。

三毛的文字會吸引著我一直讀下去,等我從書裡拔出來時,時間不知不覺的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了,我一般吃飯的時候,因為吃飯對於我來說是快樂的事情,就不想再看書了,那樣感覺會把吃飯變成一件痛苦的事情,通常我會挑本漫畫或者找一部電影、紀錄片、綜藝,邊看邊吃,然而這本書,我在吃飯的時候,一樣可以看下去。

我喜歡三毛,喜歡她的性格,喜歡她的為人處世方式,喜歡她的善良,喜歡她的豁達大度,喜歡她可以在任何艱苦的環境下都可以使自己過得與眾不同。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2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每當我聽到三毛作詞的《橄欖樹》,濃濃的感激之情就氤氳在心頭。

三毛十三歲就獨自離家去小琉球玩,國中時經常逃學去墳頭上讀閒書。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三毛踐行了這句話,我感激他,教會我這人生的哲理。

三毛十分有愛心。雖然三毛並不是醫生,但在撒哈拉威人心裡,三毛就是神醫。她曾經用阿司匹林治好了一位老人的頭疼,用黃豆給姑卡治好了疹子,用指甲油給人補過牙……她的愛心像一顆種子,種在你的.心田,種在我的心田,種在大家的心田!

在沙漠裡,生活本就很枯燥,荷西又要上班,三毛孤零零一個人在家。但三毛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在《白手成家》一章中,她用汽車的舊外胎,做了一個鳥巢沙發;用不同的汽水瓶,做了許多花瓶;用搬回來的許多棺木箱,做了傢俱……三毛的心靈手巧也是她生活不枯燥的一個原因。她把家打扮的像城堡,客人們都不願離去。

三毛家的廚房也很有趣。她把粉條說是高山上的“雨”,把豬肉乾說是治嗓子的“潤喉片”。有一次,她還把黃瓜片充當筍片給荷西的上司吃呢!為什麼三毛的生活情趣那樣濃呢?因為三毛的心裡有一個花園,帶給每個人花香。我感激她,教會了我人生應該追求精神財富。

三毛書中描寫的撒哈拉沙漠,我雖然沒有去旅行過,但當我讀完書後,覺得自己又置身於撒哈拉:我彷彿去過那原始的海灘,見過那身著白袍的撒哈拉威人;見過那洶湧的大海,賞過那傍晚柔和的夕陽。我彷彿身臨其境,就在既文明又落後的激情沙漠。我感激她用文字的列車,帶我參觀了那無法到達的沙漠!

三毛雖已遠去,但她卻成為了我的朋友!我感激她,讓我見識了這麼多美好!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3

喜歡三毛的故事,感覺她的故事永遠那麼幹淨純粹。像是在童話中卻又是那麼的飽滿精彩。這本書是我很久以前就看了,一直被裡面的生活所牽引著。開始喜歡那個叫沙漠的地方,原來以為沙漠就意味著貧瘠、苦難、荒蕪。但是自從讀了這本書,開始知道原來沙漠裡也有那麼美好平靜的生活,開始向外那裡的生活,也好想像三毛一樣有一個愛的人陪我一起在沙漠裡平淡的生活。那裡的人都好善良,那裡的每一件事都那麼簡單。

《懸壺濟世》這一節首要是說三毛做大夫,給鄰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異獨特的方法,或是用國內藥書上的老法子,給當地人治好了病。尤甚有一次,三毛“改行” 做牙醫,用指甲油來補人牙齒,並且確實補得那幾個不肯去醫院的發病的人牙齒都不痛a了,足可令咬東西。這件事荷西瞭解後,“嚇得全部頭髮刷一下完整豎起來,像漫畫裡的人物一樣”,又足以讓讀者心裡感受到荷西當時的驚嚇。

這件小事,讓我看到了三毛的可愛與善良。她有時像個固執的長不大的孩子,總是能做出讓人啼笑皆非卻又讓人感到的事。喜歡她的善良,羨慕她純潔的心靈。今天的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每天都有各種誘惑充斥著我們的身心。很多時候,我們為了生活,為了一些簡單的物質,而逐漸失去了最真實的自己。我們再也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因為我們走得太快,漸漸地把自己也丟失了。我們誰能夠拋下生活裡的.那些燈紅酒綠的生活,願意到艱苦的沙漠裡去生活呢?而三毛願意,就是因為她這種簡單的心,讓她得到了別人永遠也得不到的快樂與幸福。

物質與快樂不成正比,你擁有的東西越多,不代表你就會越快樂。所以放下你前進的腳步,也許你會得到更多。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4

不得不承認,我看過的有意義的書屈指可數,即使這樣,我還是想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向大家推薦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沒看過這本書的人也許會認為名字這麼枯燥,所以不想看!可是正好相反,本書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再加上三毛詼諧的語言和她與荷西之間的搞笑,動人的事情,無一不為該書增加色彩……

比如,《芳鄰》裡那些鄰居的行為讓我又好氣又好笑;《沙漠觀浴記》那主人公離奇的遭遇讓我捧腹大笑,久久不能合上嘴巴說話;《死果》則表現出了十分厲害的“靈異” 狀況,“這種符咒的狀況,也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點在做攻擊,它可令將這些小毛病化成厲鬼來取你的性命”,看完這句話時不禁毛骨悚然;《天梯》又描述了三毛考駕駛執照的搞笑歷程;《娃娃新娘》中又可見撒哈拉當地的落後,三毛也時常流露出三毛對姑卡的同情 ……

通過閱讀這本書,三毛與荷西的愛情讓我羨慕不已;在沙漠的艱難歲月裡,他們一直牽著手,相互支撐,彼此尊重,同舟共濟,演繹著夫妻間真摯而可泣的愛情故事,“知三毛者,荷西也”正好體現了他們之間的'濃厚之情。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不由自主地對她產生敬意,試想一下她是如何在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的惡劣環境,水源奇缺、物質匱乏的沙漠生活的?可從她的文章裡字字洋溢這她對這片沙漠的熱愛?她始終在努力地生活,始終保持著一種樂觀的態度!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生活,生活是會贈予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禮物的!

所以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一個個故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我的面前,又讓我體會到了很多道理,怎會讓我不喜歡呢?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5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全集中我最喜歡的一本,也應該是最快樂和浪漫的一本。畢竟,在那麼荒涼的地方居然有那麼奇妙的經歷與體驗著實讓我著迷。當然最讓我吸引的便是三毛和荷西的.愛情。

荷西在三毛口中有一個很大的有點:任何三毛所做的事,在別人看來也許是瘋狂的行為,在他看來卻是理所應當。對三毛來說撒哈拉沙漠是一個有著“前世鄉愁”的地方,荷西便在三毛去之前找好了工作,找好了家,他們一起給房屋做裝修,把家裡打扮成整個沙漠最溫馨的小窩。那時的撒哈拉其實骯髒、落後、寂寞、貧困,白天炎熱,晚上寒冷。當地人一生洗澡的次數屈指可數,正義其實並不存在,宗教與信仰才是主導。但就是在這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他們倆卻欣欣向榮地滋長著。

書中文字的描述固然有些令人“驚訝”,但讀起來並沒有悲涼與傷痛,一切都是充滿了詩意,用自己“撿破爛”的好習慣給家裡添磚加瓦,給撒哈拉女子講課,幫助他人治病,冒著生命危險給他人幫助。有荷西的陪伴,和自己的熱情,硬生生把撒哈拉活成了伊甸園。每一次特殊的經歷都像是在冒險,就像超級馬里奧一樣,打怪升級。當時看起來著實很羨慕,但是想到洗澡和沙漠中的澡堂,那充滿著味道的畫面在我腦海中……也就想想就好了。

當然全集我也沒看完,主要的原因是不敢看,前面有多快樂,看到後面就有多傷悲。荷西的意外死去,對於三毛來說就是把他生的希望,最後三毛也是離去了。意外又不意外吧,但是還是非常喜歡三毛的,畢竟也就在她的筆下看見了那麼多國家和地區的風景和風俗。